数学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1米有多长。
(教材第53~55页)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课件、米尺。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游乐园吗?师:长颈鹿和小乌龟在游乐园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情境图。
生1:小狗门卫告诉它们,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
生2:我看门口1米处画的标记,长颈鹿的身高超过了1米,要买票;小乌龟的身高不足1米,不用买票。
师:观察得真仔细!看到了门口处1米的地方有标记。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1米有多长”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1.认一认,想一想。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我们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给同桌看。
学生找出1厘米的长度,展示给同桌看。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100段这样的1厘米接起来就是1米。
看(出示米尺),这就是米尺,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位新朋友。
数一数是不是有100厘米。
学生自己数,明确1米就是100厘米。
我们可以写成:1米=100厘米。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米尺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
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经历“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比一比,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有的学生边用两手比画边说,有的学生边比画自己的身高边说,有的学生说出课桌的长约是1米,等等,老师要给予鼓励。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2.1.3 分层抽样学 习 目 标核 心 素 养1.记住分层抽样的特点和步骤(重点)2.会用分层抽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重点、难点) 3.给定实际抽样问题会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易错易混点)1.通过分层抽样的学习,培养数学运算素养.2.借助多种抽样方法的选择,提升逻辑推理素养.1.分层抽样一般地,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的方法是一种分层抽样.当总体是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往往选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2.分层抽样的实施步骤第一步,按某种特征将总体分成若干部分(层). 第二步,计算抽样比.抽样比=样本容量总体容量.第三步,各层抽取的个体数=各层总的个体数×抽样比. 第四步,依各层抽取的个体数,按简单随机抽样从各层抽取样本. 第五步,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思考:什么情况下适用分层抽样?[提示] 当总体中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时可使用分层抽样.1.为了解某地区的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拟从该地区的中小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事先已了解到该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视力情况有较大差异,且男女生视力情况差异不大.在下面的抽样方法中,最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A .简单随机抽样B .按性别分层抽样C .按学段分层抽样D .系统抽样C [依据题意,了解到该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视力情况有较大差异,且男女生视力情况差异不大,故要了解该地区学生的视力情况,应按学段分层抽样.]2.为了保证分层抽样时每个个体被等可能地抽取,必须要求( ) A .每层等可能抽取 B .每层抽取的个体数相等C .按每层所含个体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抽样D .只要抽取的样本容量一定,每层抽取的个体数没有限制 C [分层抽样为等比例抽样.]3.某校高三一班有学生54人,二班有学生42人,现在要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两个班抽出16人参加军训表演,则一班和二班分别被抽取的人数是( )A .8,8B .10,6C .9,7D .12,4C [抽样比1654+42=16,则一班被抽取人数为54×16=9人,二班被抽取人数为42×16=7人.]4.在抽样过程中,每次抽取的个体不再放回总体的为不放回抽样,那么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三种抽样中,为不放回抽样的有________个.三 [三种抽样方法均为不放回抽样.]分层抽样的概念【例1】 下列问题中,最适合用分层抽样抽取样本的是( ) A .从10名同学中抽取3人参加座谈会B .某社区有500个家庭,其中高收入的家庭125个,中等收入的家庭280个,低收入的家庭95个,为了了解生活购买力的某项指标,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C .从1 000名工人中,抽取100名调查上班途中所用时间D .从生产流水线上,抽取样本检查产品质量B [A 中总体个体无明显差异且个数较少,适合用简单随机抽样;C 中,D 中总体个体无明显差异且个数较多,适合用系统抽样;B 中总体个体差异明显,适合用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的特点(1)适用于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况. (2)样本能更充分地反映总体的情况.(3)等可能抽样,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相等.1.某校有在校高中生共1 600人,其中高一学生520人,高二学生500人,高三学生580人.如果想通过抽查其中的80人来调查学生的消费情况,考虑到学生的年级高低消费情况有明显差别,而同一年级内消费情况差异较小,问:应采用怎样的抽样方法?高三学生中应抽查多少人?[解] 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消费情况有明显差别,所以应采用分层抽样. 因为520∶500∶580=26∶25∶29. 所以将80分成26∶25∶29的三部分. 设三部分各抽取的个体数分别为26x,25x,29x, 由26x +25x +29x =80得x =1, 所以高三学生中应抽查29人.分层抽样的设计及应用1.怎样确定分层抽样中各层入样的个体数? [提示] 在实际操作时,应先计算出抽样比=样本容量总体容量,获得各层入样数的百分比,再按抽样比确定每层需要抽取的个体数:抽样比×该层个体数目=样本容量总体容量×该层个体数目.2.计算各层所抽个体的个数时,如果算出的个数值不是整数怎么办? [提示] 可四舍五入取整,也可先将该层等可能地剔除多余个体. 3.分层抽样公平吗?[提示] 分层抽样中,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与层数、分层无关.如果总体的个数为N,样本容量为n,N i 为第i 层的个体数,则第i 层抽取的个体数n i =n·N iN ,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是n i N i =1N i ·n ·N i N =nN.【例2】 某政府机关有在编人员100人,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10人,一般干部70人,工人20人.上级机关为了了解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试确定用何种方法抽取,请具体实施操作.思路点拨:观察特征→确定抽样方法→求出比例→确定各层样本数→从各层中抽样→样本 [解] ∵机构改革关系到每个人的不同利益,故采用分层抽样方法较妥. ∵10020=5, ∴105=2,705=14,205=4. ∴从副处级以上干部中抽取2人,从一般干部中抽取14人,从工人中抽取4人.因副处级以上干部与工人数都较少,他们分别按1~10编号和1~20编号,然后采用抽签法分别抽取2人和4人;对一般干部70人进行00,01,…,69编号,然后用随机数表法抽取14人.这样便得到了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1.(变条件)某大型工厂有管理人员1 200人,销售人员2 000人,车间工人6 000人,若要了解改革意见,从全厂人员中抽取一个容量为46的样本,试确定用何种方法抽取,请具体实施操作.[解] 改革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采用分层抽样较好.抽样比:461 200+2 000+6 000=1200.∵1 200×1200=6(人),2 000×1200=10(人),6 000×1200=30(人).∴从管理人员中抽取6人,从销售人员中抽取10人,从车间工人中抽取30人. 因为各层中个体数目均较多,可以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获得样本. 2.(变结论)在本例中的抽样方法公平合理吗?请说明理由.[解] 从100人中抽取20人,总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入样可能性都是20100=15,即抽样比,按此比例在各层中抽取个体;副处级以上干部抽取10×15=2人,一般干部抽70×15=14人,工人抽20×15=4人,以保证每一层中每个个体的入样可能性相同,均为15,故这种抽样是公平合理的.分层抽样的步骤抽样方法的选择14人在120分以上,35人在90~119分,7人不及格,现从中抽出8人研讨进一步改进教与学;③某班春节聚会,要产生两位“幸运者”.就这三件事,合适的抽样方法分别为( )A .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B .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C .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D .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思路点拨:根据各抽样方法的特征、适用范围判断.D [①每班各抽两人需用系统抽样.②由于学生分成了差异比较大的几层,应用分层抽样.③由于总体与样本容量较小,应用简单随机抽样.故选D.]抽样方法的选取(1)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个层次组成,则选用分层抽样;(2)若总体没有差异明显的层次,则考虑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当总体容量较小时宜用抽签法;当总体容量较大,样本容量较小时宜用随机数表法;当总体容量较大,样本容量也较大时宜用系统抽样;2.为了解某地区的“微信健步走”活动情况,拟从该地区的人群中抽取部分人员进行调查.事先已了解到该地区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人员的“微信健步走”活动情况有较大差异,而男女“微信健步走”活动情况差异不大.在下面的抽样方法中,最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A .简单随机抽样B .按性别分层抽样C .按年龄分层抽样D .系统抽样C [因为不同年龄段人员的“微信健步走”活动情况有较大差异.而男女对此活动差异不大,所以按年龄段分层抽样最合理.]1.对于分层抽样中的比值问题,常利用以下关系式[解] (1)样本容量n 总体容量N =各层抽取的样本数该层的容量; (2)总体中各层容量之比=对应层抽取的样本数之比. 2.选择抽样方法的规律(1)当总体容量较小,样本容量也较小时,制签简单,号签容易搅匀,可采用抽签法. (2)当总体容量较大,样本容量较小时,可采用随机数法. (3)当总体容量较大,样本容量也较大时,可采用系统抽样法. (4)当总体是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可采用分层抽样法.1.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当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往往采用分层抽样.( )(2)由于分层抽样是在各层中按比例抽取,故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不一样.( )(3)分层抽样中不含系统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 )[答案](1)√(2)×(3)×2.甲校有3 600名学生,乙校有5 400名学生,丙校有1 800名学生,为统计三校学生某方面的情况,计划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一个容量为90的样本,应在这三校分别抽取学生( )A.30人、30人、30人B.30人、45人、15人C.20人、30人、40人D.30人、50人、10人B[根据各校人数比例有3 600∶5 400∶1 800=2∶3∶1,由于样本容量为90,不难求出甲校应抽取30人、乙校应抽取45人、丙校应抽取15人.]3.某城区有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家庭共计2 000家,其中农民家庭1 800户,工人家庭100户.现要从中抽取容量为40的样本,调查家庭收入情况,则在整个抽样过程中,可以用到的抽样方法有( )①简单随机抽样;②系统抽样;③分层抽样A.②③B.①③C.③D.①②③D[由三种抽样方法的特点知,应先采用分层抽样对农民家庭需用系统抽样得到样本,对工人家庭需用简单随机抽样.]4.一个地区共有5个乡镇,人口3万人,其人口比例为3∶2∶5∶2∶3,从3万人中抽取一个300人的样本,分析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已知这种疾病与不同的地理位置及水土有关,问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并写出具体过程.[解]因为疾病与地理位置和水土均有关系,所以不同乡镇的发病情况差异明显,因而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具体过程如下:(1)将3万人分为5层,其中一个乡镇为一层.(2)按照样本容量的比例求得各乡镇应抽取的人数分别为60人、40人、100人、40人、60人.(3)按照各层抽取的人数随机抽取各乡镇应抽取的样本.(4)将300人合到一起,即得到一个样本.W。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一、学案概述本学案是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全册教材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指导。
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二、知识梳理本学案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对各章节知识点进行了梳理。
对于每个知识点,学案提供了相关例题和解析,以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1.1 集合及其表示方法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 1.3 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1.4 函数的性质第二章三角函数2.1 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2.2 三角函数的图像及变换方法 2.3 三角函数的应用第三章数列3.1 数列的概念与分类 3.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3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3.4 数列的应用第四章平面几何4.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4.2 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4.3 多边形、圆、扇形、弓形的性质和面积计算方法 4.4 几何图形的作图方法第五章概率与统计5.1 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5.2 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5.3 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三、学习建议1、学生应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逐步掌握各章节知识点。
2、对于每个知识点,学生应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练习,例如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自主解题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学生应注意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4、学生应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和提问,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四、总结归纳本学案对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全册教材进行了全面的知识梳理和学习指导,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学生应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练习,注意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和提问,提高学习效果。
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3全册学案版本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3全册学案版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英语必修3》是一本针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1.1独立性检验[对应学生用书P2]相互独立事件从分别写有1,2,3,4,5,6的6张卡片中任意抽取一张,设事件A =“抽出的是写有偶数的卡片”,B =“抽出的是写有3的倍数的卡片”.问题1:计算P(A),P(B). 提示:P(A)=36=12,P(B)=26=13.问题2:把事件A,B 同时发生记作AB,计算P(AB). 提示:P(AB)=16.问题3:P(A),P(B),P(AB)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P(AB)=P(A)·P(B).1.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事件A,B,如果有P(AB)=P(A)P(B),就称事件A与B相互独立,简称A与B独立.2.性质当事件A与B独立时,事件A与B,A与B,A与B也独立.3.定义的推广如果有P(A1A2…A n)=P(A1)P(A2)…P(A n),则称事件A1,A2,A3,…,A n相互独立.独立性检验1.2×2列联表B B合计A n11n12n1+A n21n22n2+合计n+1n+2n其中:n+1=n11+n21,n+2=n12+n22,n1+=n11+n12,n2+=n21+n22,n=n11+n21+n12+n22.2.独立性检验(1)χ2统计量的表达式χ2=n n11n22-n12n212n1+n2+n+1n+2.(2)经过对χ2统计量分布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两个临界值:3.841与6.635①当χ2>3.841时,有95%的把握说事件A与B有关;②当χ2>6.635时,有99%的把握说事件A与B有关;③当χ2≤3.841时,认为事件A与B是无关的.1.事件的独立性,A与B,A与B,A与B,A与B只要有一对相互独立,其余三对必然也相互独立.2.在列联表中,如果两个事件没有关系,则应有n11n22-n12n21≈0,因此|n11n22-n12n21|越小,说明两个事件之间关系越弱;|n11n22-n12n21|越大,说明两个事件之间关系越强.3.利用χ2进行独立性检验,可以对推断的正确性的概率作出估计,样本容量n越大,这个估计值越准确.如果抽取的样本容量很小,那么利用χ2进行独立性检验的结果就不具有可靠性.[对应学生用书P3]事件的独立性[例1] 一个家庭中有若干个小孩,假设生男孩和生女孩是等可能的,设A ={一个家庭中有男孩,又有女孩},B ={一个家庭中最多有一个女孩}.对下列两种情形讨论事件A 与事件B 的独立性.(1)家庭中有两个小孩; (2)家庭中有三个小孩.[思路点拨] 利用P(AB)与P(A)P(B)是否相等来判定.[精解详析] (1)有两个小孩的家庭,对应的样本空间Ω={(男,男),(男,女),(女,男),(女,女)},有4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均为14,这时A ={(男,女),(女,男)},B ={(男,男),(男,女),(女,男)} AB ={(男,女),(女,男)}, 于是P(A)=12,P(B)=34,P(AB)=12.由此可知P(AB)≠P(A)P(B),所以事件A 与事件B 不相互独立.(2)有三个小孩的家庭,样本空间为Ω={(男,男,男),(男,男,女),(男,女,男),(女,男,男),(男,女,女),(女,男,女),(女,女,男),(女,女,女)},由等可能性知,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均为18,这时A 中有6个基本事件,B 中有4个基本事件,AB 中含有3个基本事件, 于是P(A)=68=34,P(B)=48=12,P(AB)=38.P (A)P(B)=38,即P(AB)=38=P(A)P(B)成立,所以事件A 与事件B 是相互独立的.[一点通] 事件A 与事件B 相互独立的检验,应充分利用相互独立的定义,验证P(AB)与P(A)P(B)是否相等,若相等则相互独立;若不相等,则不相互独立.解决这一类问题,关键在于准确求出基本事件空间中的基本事件总数,确定事件A 与事件B 的概率.另一个关键点是正确理解题意,分析出事件AB 中的基本事件的个数,求出P(AB),即事件A 与事件B 同时发生的概率.1.从一副52张的扑克牌(不含大小王)中,任意抽出一张,设事件A :“抽到黑桃”,B :“抽到皇后Q”,事件A 与B 及A 与B 是否独立?解:从52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出一张的基本事件空间Ω中的基本事件总数为52, 事件A“抽到黑桃”的基本事件数为13,所以P(A)=1352=14. 事件B“抽到皇后Q”的基本事件数为4,所以P(B)=452=113.事件AB 为“抽到黑桃Q”,则P(AB)=152,所以P(AB)=P(A)P(B),即有152=14×113, 因此A 与B 相互独立.P(A )=3952=34,P(B )=4852=1213,P(A B )=3652=913,P(A )P(B )=34×1213=913,因此P(A B )=P(A )P(B ). 因此,A 与B 相互独立.2.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分别进行一次投篮,如果两人投中的概率都是0.6.计算: (1)两人都投中的概率; (2)其中恰有一人投中的概率.解:设A =“甲投篮一次,投中”,B =“乙投篮一次,投中”. (1)AB ={两人各投篮一次,都投中},由题意知,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 所以P(AB)=P(A)·P(B)=0.6×0.6=0.36.(2)事件“两人各投篮一次,恰好有一人投中”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甲投中,乙未投中(事件A B 发生),另一种是甲未投中,乙投中(事件A B 发生).根据题意,这两种情况在各投篮一次时不可能同时发生,即事件A B 与A B 互斥,并且A 与B ,A 与B 各自相互独立,因而所求概率为P(A B )+P(A B)=P(A)·P(B )+P(A )·P(B)=0.6×(1-0.6)+(1-0.6)×0.6=0.48.独立性检验的应用[例2] (12分)下表是某地区的一种传染病与饮用水的调查表:得病 不得病 合计 干净水 52 466 518 不干净水 94 218 312 合计146684830(1)这种传染病是否与饮用水的卫生程度有关,请说明理由;(2)若饮用干净水得病的有5人,不得病的有50人,饮用不干净水得病的有9人,不得病的有22人.按此样本数据分析这种疾病是否与饮用水有关,并比较两种样本在反映总体时的差异.[精解详析] (1)由公式得: χ2=830×52×218-466×942146×684×518×312≈54.21.∵54.21>6.635,所以有99%的把握说该地区这种传染病与饮用不干净水有关.(6分) (2)依题意得2×2列联表:得病 不得病 合计 干净水 5 50 55 不干净水 9 22 31 合计147286(8分)此时,χ2=86×5×22-50×9214×72×55×31≈5.785.(10分)因为5.785>3.841,所以我们有95%的把握认为该种疾病与饮用不干净水有关.两个样本都能统计得到传染病与饮用不干净水有关这一相同结论,但(1)中我们有99%的把握肯定结论的正确性,(2)中我们只有95%的把握肯定.(12分)[一点通] 解决独立性检验问题的基本步骤是:①根据相关数据,作列联表;②求χ2的值;③将χ2与临界值作比较,得出事件有关的可能性大小.3.为了调查某生产线上某质量监督员甲在与不在对产品质量好坏有无影响,现统计数据如下:质量监督员甲在现场时,990件产品中合格品有982件,次品有8件;甲不在现场时,510件产品中合格品有493件,次品有17件.试列出其2×2列联表.解:根据题目所给的数据作出如下的列联表:产品正品数次品数 合计 甲在现场 982 8 990 甲不在现场493 17 510 合计1 475251 5004.在调查的480名男人中有38名患有色盲,520名女人中有6名患有色盲,用独立性检验的方法来判断色盲与性别是否有关,你所得到的结论在什么范围内有效?解:由题意作出如下的列联表:色盲 非色盲 合计 男 38 442 480 女 6 514 520 合计449561 000将列联表中所给的数据,χ2=n n 11n 22-n 12n 212n 1+n 2+n +1n +2,得χ2=1 000×38×514-6×4422480×520×44×956≈27.1.由于χ2≈27.1>6.635,所以我们有99%的把握认为性别与患色盲有关系.这个结论只对所调查的480名男人和520名女人有效.5.同时抛掷两颗均匀的骰子,请回答以下问题: (1)求两颗骰子都出现2点的概率;(2)若同时抛掷两颗骰子180次,其中甲骰子出现20次2点,乙骰子出现30次2点,问两颗骰子出现2点是否相关?解:(1)每颗骰子出现2点的概率都为16,由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式得两颗骰子都出现2点的概率为16×16=136.(2)依题意,列2×2列联表如下:出现2点 出现其他点合计 甲骰子 20 160 180 乙骰子 30 150 180 合计50310360由公式计算得χ2=360×20×150-160×30250×310×180×180≈2.323.因为2.323<3.841,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说两颗骰子出现2点相关.1.若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则P(AB)=P(A)P(B),即可用P(AB)=P(A)P(B)来求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2.独立性检验的步骤[对应学生用书P5]1.甲、乙两人分别对一目标射击一次,记“甲射击一次,击中目标”为事件A,“乙射击一次,击中目标”为事件B,则在A与B,A与B,A与B,A与B中,满足相互独立的有( )A.1对B.2对C.3对D.4对解析:由已知:A与B相互独立,则A与B,A与B,A与B均相互独立,故有4对.答案:D2.下面是2×2列联表:则表中a,b的值分别为( )A.94,96 B.52,50C.52,54 D.54,52解析:∵a+21=73,∴a=52.又∵a+2=b,∴b=54.答案:C3.在调查中发现480名男人中有38名患有色盲,520名女人中有6名患有色盲.则下面的2×2列联表中n12和n+2的值分别是( )A.474,956 B.442,956C.38,44 D.514,994解析:n12=480-n11=480-38=442,n+2=1 000-38-6=956.答案:B4.博士生和硕士生毕业情况的一个随机样本给出了关于所获取的学位类别与学生性别的分类数据如下表.由表中的数据,可得( )硕士博士合计男162 27 189女143 8 151合计305 35 340A.性别与获取学位类别有关B.性别与获取学位类别无关C.性别决定获取学位的类别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解析:χ2=162×8-143×272×340305×35×189×151≈7.34>6.635,所以有99%的把握认为性别与获取学位类别有关.而选项C中的表述不恰当,因为性别与获取学位类别不是因果关系,只是统计学上的一种非确定性关系,故不能用“决定”二字描述.答案:A5.在一项打鼾与患心脏病的调查中,共调查了1 671人,经过计算χ2=27.63,根据这一数据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打鼾与患心脏病是的.(有关、无关).解析:∵χ2=27.63,∴χ2>6.635.∴有理由认为打鼾与患心脏病是有关的.答案:有关6.在某段时间内,甲地下雨的概率为0.3,乙地下雨的概率为0.4,假设在这段时间内两地是否下雨相互之间没有影响,则这段时间内,甲、乙两地都不下雨的概率为.解析:设A=“甲地下雨”,B=“乙地下雨”,则P(A)=0.3,P(B)=0.4,P(A)=0.7,P(B)=0.6,且A,B相互独立,故所求概率为P(A B)=P(A)P(B)=0.7×0.6=0.42.答案:0.427.已知甲、乙两袋中分别装有编号为1,2,3,4的四个小球,现从两袋中各取一球,设事件A=“两球的编号都是偶数”,B=“两球的编号之和大于6”.判断事件A,B是否相互独立.解:P(A)=416=14,P(B)=316.又AB=“两球的编号都为4”,P(AB)=1 16 .显然P(AB)≠P(A)P(B), 所以事件A,B 不独立.8.在对人们休闲方式的一次调查中,共调查了124人,其中女性70人,男性54人.女性中有44人主要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另外26人主要的休闲方式是运动;男性中有21人主要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另外33人主要的休闲方式是运动.(1)根据以上数据建立一个2×2列联表; (2)判断性别与休闲方式是否有关系. 解:(1)由题意得2×2列联表如下.看电视 运动 合计 女 44 26 70 男 21 33 54 合计6559124(2)由(1)中表格所给数据,代入公式得 χ2=124×44×33-26×21265×59×70×54≈7.021>6.635,所以我们有99%的把握认为性别与休闲方式有关.。
2.2 对数函数解读对数概念及运算对数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理解对数的定义,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是学习对数的重点内容.现梳理这部分知识,供同学们参考.一、对数的概念对数概念与指数概念有关,指数式和对数式是互逆的,即a b =N ⇔log a N =b (a >0,且a ≠1),据此可得两个常用恒等式:(1)log a a b =b ;(2)a log a N =N .例1 计算:log 22+log 51+log 3127+9log 32. 分析 根据定义,再结合对数两个恒等式即可求值.解 原式=1+0+log 33-3+(3log 32)2=1-3+4=2.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关键在于根据幂的运算法则将指数式和对数式化为同底数.二、对数的运算法则常用的对数运算法则有:对于M >0,N >0.(1)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2)log a M N=log a M -log a N ; (3)log a M n =n log a M .例2 计算:lg 14-2lg 73+lg 7-lg 18. 分析 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求解.解 由已知,得原式=lg(2×7)-2(lg 7-lg 3)+lg 7-lg(32×2)=lg 2+lg 7-2lg 7+2lg 3+lg 7-2lg 3-lg 2=0.点评 对数运算法则是进行对数运算的根本保证,同学们必须能从正反两方面熟练应用.三、对数换底公式根据对数的定义和运算法则 可以得到对数换底公式:log a b =log c b log c a(a >0且a ≠1,c >0且c ≠1,b >0). 由对数换底公式又可得到两个重要结论:(1)log a b ·log b a =1;(2)log an b m =m nlog a b . 例3 计算:(log 25+log 4125)×log 32log 35. 分析 在利用换底公式进行化简求值时,一般是根据题中对数式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底数进行换底,也可选择以10为底进行换底. 解 原式=(log 25+32log 25)×log 322log 35=52log 25×12log 52=54. 点评 对数的换底公式是“同底化”的有力工具,同学们要牢记.通过上面讲解,同学们可以知道对数的定义是对数式和指数式互化的依据,正确进行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是解题的有效途径.对数的运算性质,同学们要熟练掌握,在应用过程中避免错误,将公式由“正用”“逆用”逐步达到“活用”的境界.数换底公式的证明及应用设a >0,c >0且a ≠1,c ≠1,N >0,则有log a N =log c N log c a,这个公式称为对数的换底公式,它在对数的运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课本中没有给出证明,现证明如下:证明 记p =log a N ,则a p =N .**式两边同时取以c 为底的对数(c >0且c ≠1)得log c a p =log c N ,即p log c a =log c N .所以p =log c N log c a ,即log a N =log c N log c a. 推论1:log a b ·log b a =1.推论2:log an b m =m nlog a b (a >0且a ≠1,b >0). 例4 (1)已知log 189=a,18b =5,求log 3645的值;(2)求log 23·log 34·log 45·…·log 6364的值.解 (1)因为log 189=a,18b =5,所以lg 9lg 18=a . 所以lg 9=a lg 18,lg 5=b lg 18.所以log 3645=lg (5×9)lg 1829=lg 5+lg 92lg 18-lg 9 =b lg 18+a lg 182lg 18-a lg 18=b +a 2-a. (2)log 23·log 34·log 45·…·log 6364=lg 3lg 2·lg 4lg 3·lg 5lg 4·…·lg 64lg 63=lg 64lg 2=6lg 2lg 2=6. 点评 对数运算法则中,对数式都是同底的,凡不同底的对数运算,都需要用换底公式将底统一,一般统一成常用对数.例5 已知12log 8a +log 4b =52,log 8b +log 4a 2=7,求ab 的值. 解 由已知可得⎩⎨⎧16log 2a +12log 2b =52,13log 2b +log 2a =7, 即⎩⎪⎨⎪⎧ log 2a +3log 2b =15,3log 2a +log 2b =21.解得⎩⎪⎨⎪⎧log 2a =6,log 2b =3. 所以a =26,b =23.故ab =26·23=512.点评 发现底数“4”,“8”与“2”的关系,将底数统一成“2”,解决问题比较简单.此外还有下面的关系式:log N M =log a M log a N =log b M log b N; log a M ·log b N =log a N ·log b M ;log a M log b M =log a N log b N=log a b ;N log a M =M log a N .数函数图象及性质的简单应用对数函数图象是对数函数的一种表达形式,形象显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它的数量关系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思路、获得问题结果的重要途径.能准确地作出对数函数的图象是利用平移、对称的变换来研究复杂函数的性质的前提,而数形结合是研究与对数函数的有关问题的常用思想.一、求函数的单调区间例6 画出函数y =log 2x 2的图象,并根据图象指出它的单调区间.解 当x ≠0时,函数y =log 2x 2满足f (-x )=log 2(-x )2=log 2x 2=f (x ),所以y =log 2x 2是偶函数,它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当x >0时,y =log 2x 2=2log 2x ,因此先画出y =2log 2x (x >0)的图象为C 1,再作出C 1关于y 轴对称的图象C 2,C 1与C 2构成函数y =log 2x 2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以知道函数y =log 2x 2的单调减区间是(-∞,0),单调增区间是(0,+∞). 点评 作图象时一定要考虑定义域,否则会导致求出错误的单调区间,同时在确定单调区间时,要注意增减区间的分界点,特别要注意区间的开与闭问题.二、利用图象求参数的值例7 若函数f (x )=log a (x +1)(a >0,a ≠1)的定义域和值域都是[0,1],则a 等于( ) A.13 B. 2 C.22 D .2 解析 当a >1时,f (x )=log a (x +1)的图象如图所示.f (x )在[0,1]上是单调增函数,且值域为[0,1],所以f (1)=1,即log a (1+1)=1,所以a =2,当0<a <1时,其图象与题意不符,故a 的值为2,故选D.答案 D点评 (1)当对数的底数不确定时要注意讨论;(2)注意应用函数的单调性确定函数的最值(值域).三、利用图象比较实数的大小例8 已知log m 2<log n 2,m ,n >1,试确定实数m 和n 的大小关系.解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 =log m x 与y =log n x 的图象如图所示,再作x =2的直线,可得m >n .点评 不同底的对数函数图象的规律是:(1)底都大于1时,底大图低(即在x >1的部分底越大图象就越接近x 轴);(2)底都小于1时,底大图高(即在0<x <1的部分底越大图象就越远离x 轴).四、利用图象判断方程根的个数例9 已知关于x 的方程|log 3x |=a ,讨论a 的值来确定方程根的个数.解 因为y =|log 3x |=⎩⎪⎨⎪⎧log 3x , x >1,-log 3x , 0<x <1,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函数与y =a 的图象,如图可知:(1)当a <0时,两个函数图象无公共点,所以原方程根的个数为0;(2)当a =0时,两个函数图象有一个公共点,所以原方程根有1个;(3)当a >0时,两个函数图象有两个公共点,所以原方程根有2个.点评 利用图象判断方程根的个数一般都是针对不能将根求出的题型,与利用图象解不等式一样,需要先将方程等价转化为两端对应的函数为基本函数(最好一端为一次函数),再作图象.若含有参数,要注意对参数的讨论,参数的取值不同,函数图象的位置也就不同,也就会引起根的个数不同. 三类对数大小的比较 一、底相同,真数不同 例10 比较log a 2与log a 33的大小.分析 底数相同,都是a ,可借助于函数y =log a x 的单调性比较大小.解 由(2)6=8<(33)6=9,得2<33.当a >1时,函数y =log a x 在(0,+∞)上是增函数,故log a 2<log a 33;当0<a <1时,函数y =log a x 在(0,+∞)上是减函数,故log a 2>log a 33.点评 本题需对底数a 的范围进行分类讨论,以确定以a 为底的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从而应用函数y =log a x 的单调性比较出两者的大小.二、底不同,真数相同例11 比较log 0.13与log 0.53的大小.分析 底数不同但真数相同,可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 =log 0.1x 与y =log 0.5x 的图象,借助于图象来比较大小;或应用换底公式将其转化为同底的对数大小问题.解 方法一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 =log 0.1x 与y =log 0.5x 的图象,如右图.在区间(1,+∞)上函数y =log 0.1x 的图象在函数y =log 0.5x 图象的上方,故有log 0.13>log 0.53.方法二 log 0.13=1log 30.1,log 0.53=1log 30.5. 因为3>1,故y =log 3x 是增函数,所以log 30.1<log 30.5<0.所以1log 30.1>1log 30.5. 即log 0.13>log 0.53.方法三 因为函数y =log 0.1x 与y =log 0.5x 在区间(0,+∞)上都是减函数,故log 0.13>log 0.110=-1,log 0.53<log 0.52=-1,所以log 0.13>log 0.53.点评 方法一借助于对数函数的图象;方法二应用换底公式将问题转化为比较两个同底数的对数大小;方法三借助于中间值来传递大小关系.三、底数、真数均不同例12 比较log 323与log 565的大小. 分析 底数、真数均不相同,可通过考察两者的范围来确定中间值,进而比较大小. 解 因为函数y =log 3x 与函数y =log 5x 在(0,+∞)上都是增函数,故log 323<log 31=0,log 565>log 51=0, 所以log 323<log 565. 点评 当底数、真数均不相同时,可找中间量(如1或0等)传递大小关系,从而比较出大小.综上所述,比较两个(或多个)对数的大小时,一看底数,底数相同的两个对数可直接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来比较大小,对数函数的单调性由“底”的范围决定,若“底”的范围不明确,则需分“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且小于1”两种情况讨论,如例10;二看真数,底数不同但真数相同的两个对数可借助于图象,或应用换底公式将其转化为同底的对数来比较大小,如例11;三找中间值,底数、真数均不相同的两个对数可选择适当的中间值(如1或0等)来比较,如例12.学对数给你提个醒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同学们对概念、定义域、值域、图象等知识点掌握得不够好,经常出现解题错误,现将这些错误进行归纳并举例说明.一、忽视0没有对数例13 求函数y =log 3(1+x )2的定义域.错解 对于任意的实数x ,都有(1+x )2≥0,所以原函数的定义域为R .剖析 只考虑到负数没有对数.事实上,由对数的定义可知,零和负数都没有对数. 正解 {x |x ≠-1}二、忽视1的对数为0例14 求函数y =1log 2(2x +3)的定义域. 错解 由2x +3>0,得x >-32, 所以定义域为{x |x >-32}. 剖析 当2x +3=1时,log 21=0,分母为0没有意义,上述解法忽视了这一点.正解 {x |x >-32且x ≠-1}三、忽视底数的取值范围例15 已知log (2x +5)(x 2+x -1)=1,则x 的值是( )A .-4B .-2或3C .3D .-4或5错解 由2x +5=x 2+x -1,化简得x 2-x -6=0,解得x =-2或x =3.故选B.剖析 忽视了底数有意义的条件:2x +5>0且2x +5≠1.当x =-2时,2x +5=1,应舍去,只能取x =3.正解 C四、忽视真数大于零例16 已知lg x +lg y =2lg(x -2y ),求log 2x y的值. 错解 因为lg x +lg y =2lg(x -2y ),所以xy =(x -2y )2,即x 2-5xy +4y 2=0,所以x =y 或x =4y ,即x y =1或x y =4, 所以log 2x y =0,或log 2x y=4. 剖析 错误的原因在于忽视了原式中的三个对数式隐含的条件,x >0,y >0,x -2y >0,所以x >2y >0,所以x =y 不成立.正解 因为lg x +lg y =2lg(x -2y ),所以xy =(x -2y )2,即x 2-5xy +4y 2=0,所以x =y 或x =4y ,因为x >0,y >0,x -2y >0,所以x =y 应舍去,所以x =4y ,即x y=4, 所以log 2x y=4. 五、对数运算性质混淆例17 下列运算:(1)log 28log 24=log 284; (2)log 28=3log 22;(3)log 2(8-4)=log 28-log 24;(4)log 243·log 23=log 2(43×3).其中正确的有( ) A .4个 B .3个C .2个D .1个错解 A剖析 (1)log 28log 24真数8与4不能相除;(3)中log 2(8-4)不能把log 乘进去运算,没有这种运算的,运算log 284=log 28-log 24才是对的;(4)错把log 提出来运算了,也没有这种运算,正确的只有(2).正解 D六、忽视对含参底数的讨论例18 已知函数y =log a x (2≤x ≤4)的最大值比最小值大1,求a 的值.错解 由题意得log a 4-log a 2=log a 2=1,所以a =2.剖析 对数函数的底数含有参数a ,错在没有讨论a 与1的大小关系而直接按a >1解题. 正解 (1)若a >1,函数y =log a x (2≤x ≤4)为增函数,由题意得log a 4-log a 2=log a 2=1,所以a =2,又2>1,符合题意.(2)若0<a <1,函数y =log a x (2≤x ≤4)为减函数,由题意得log a 2-log a 4=log a 12=1, 所以a =12,又0<12<1,符合题意, 综上可知a =2或a =12.巧借对数函数图象解题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通过对图形的认识、数形转化,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形象性、直观性,使问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一、利用数形结合判断方程解的范围方程解的问题可以转化为曲线的交点问题,从而把代数与几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的解决得到简化.例1 方程lg x+x=3的解所在区间为()A.(0,1) B.(1,2)C.(2,3) D.(3,+∞)答案 C解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lg x与y=-x+3的图象(如图所示).它们的交点横坐标x0显然在区间(1,3)内,由此可排除选项A、D.实际上这是要比较x0与2的大小.当x0=2时,lg x0=lg 2,3-x0=1.由于lg 2<1,因此x0>2,从而判定x0∈(2,3).点评本题是通过构造函数用数形结合法求方程lg x+x=3的解所在的区间.数形结合,要在结合方面下功夫.不仅要通过图象直观估计,而且还要计算x0的邻近两个函数值,通过比较其大小进行判断.二、利用数形结合求解的个数例2 已知函数f(x)满足f(x+2)=f(x),当x∈[-1,1)时,f(x)=x,则方程f(x)=lg x的根的个数是________.解析构造函数g(x)=lg x,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f(x)与g(x)的图象,如图所示,易知有4个根.答案 4点评本题学生极易填3,其原因是学生作图不标准,尤其是在作对数函数的图象时没有考虑到当x=10时,y=1.因此,在利用数形结合法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作图的准确性.三、利用数形结合解不等式例3 使log2x<1-x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构造函数f(x)=log2x,g(x)=1-x,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两者的图象,如图所示,直接从图象中观察得到x∈(0,1).答案(0,1)点评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除了会读图外,还要会画图,绘制图形既是利用数形结合方法的需要,也是培养我们动手能力的需要.数函数常见题型归纳一、考查对数函数的定义例4 已知函数f (x )为对数函数,且满足f (3+1)+f (3-1)=1,求f (5+1)+f (5-1)的值.解 设对数函数f (x )=log a x (a >0,a ≠1),由已知得log a (3+1)+log a (3-1)=1,即log a [(3+1)×(3-1)]=1⇒a =2.所以f (x )=log 2x (x >0).从而得f (5+1)+f (5-1)=log 2[(5+1)×(5-1)]=2.二、考查对数的运算性质例5 log 89log 23的值是( ) A.23 B .1 C.32D .2 解析 原式=log 29log 28·1log 23=23·log 23log 22·1log 23=23. 答案 A三、考查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例6 已知log a x =2,log b x =3,log c x =6,求log abc x 的值.解 由已知,得a 2=x ,b 3=x ,c 6=x ,所以a =x 12,b =x 13,c =x 16. 于是,有abc =x 12+13+16=x 1, 所以x =abc ,则log abc x =1.四、考查对数函数定义域和值域(最值)例7 (江西高考)若f (x )=1log 12(2x +1),则f (x )的定义域为( ) A.⎝⎛⎭⎫-12,0 B.⎝⎛⎦⎤-12,0 C.⎝⎛⎭⎫-12,+∞ D .(0,+∞) 答案 A解析 要使f (x )有意义,需log 12(2x +1)>0=log 121, ∴0<2x +1<1,∴-12<x <0. 例8 已知函数f (x )=2+log 3x (1≤x ≤9),则函数g (x )=f 2(x )+f (x 2)的最大值为________,最小值为________.解析 由已知,得函数g (x )的定义域为⎩⎪⎨⎪⎧1≤x ≤9,1≤x 2≤9⇒1≤x ≤3.且g (x )=f 2(x )+f (x 2) =(2+log 3x )2+2+log 3x 2=log 23x +6log 3x +6.则当log 3x =0,即x =1时,g (x )有最小值g (1)=6;当log 3x =1,即x =3时,g (x )有最大值g (3)=13.答案 13 6五、考查单调性例9 若函数f (x )=log a x (0<a <1)在区间[a,2a ]上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倍,则a 为( )A.24B.22C.14D.12解析 由于0<a <1,所以f (x )=log a x (0<a <1)在区间[a,2a ]上递减,在区间[a,2a ]上的最大值为f (a ),最小值为f (2a ),则f (a )=3f (2a ),即log a a =3log a (2a )⇒a =24. 答案 A 六、考查对数函数的图象例10 若不等式x 2-log a x <0在(0,12)内恒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 由已知,不等式可化为x 2<log a x .所以不等式x 2<log a x 在(0,12)内恒成立,可转化为当x ∈(0,12)时, 函数y =x 2的图象在函数y =log a x 图象的下方,如图所示.答案 [116,1) 点评 不等式x 2<log a x 左边是一个二次函数,右边是一个对数函数,不可能直接求解,充分发挥图象的作用,则可迅速达到求解目的.巧比对数大小一、中间值法若两对数底数不相同且真数也不相同时,比较其大小通常运用中间值作媒介进行过渡. 理论依据:若A >C ,C >B ,则A >B .例11 比较大小:log 932,log 8 3. 解 由于log 932<log 93=14=log 822<log 83, 所以log 932<log 8 3. 点评 以14为纽带,建立起放缩的桥梁,解题时常通过观察确定中间值的选取. 二、比较法比较法是比较对数大小的常用方法,通常有作差和作商两种策略.理论依据:(1)作差比较:若A -B >0,则A >B ;(2)作商比较:若A ,B >0,且A B>1,则A >B . 例12 比较大小:(1)log 47,log 1221;(2)log 1.10.9,log 0.91.1.解 (1)log 47-log 1221=(log 47-1)-(log 1221-1)=log 474-log 1274=1log 744-1log 7412, 由于0<log 744<log 7412,所以1log 744>1log 7412,即log 47>log 1221. (2)由于log 1.10.9,log 0.91.1都小于零,所以|log 1.10.9||log 0.91.1|=(log 1.10.9)2=(-log 1.10.9)2 =(log 1.1109)2>(log 1.11110)2=1, 故|log 1.10.9|>|log 0.91.1|,所以log 1.10.9<log 0.91.1.点评 将本例(1)推广延伸为:若1<A <B ,C >0,则log A B >log AC (BC ),进而可比较形如此类对数的大小.三、减数法将对数值的大概范围确定后,两边同减去一个数,通过局部比较大小.理论依据:若A -C >B -C ,则A >B .例13 比较大小:log n +2(n +1),log n +1n (n >1).解 因为log n +2(n +1)-1=log n +2n +1n +2>log n +2n n +1>log n +1n n +1=log n +1n -1.所以log n +2(n +1)>log n +1n .点评 将本例推广延伸为:若1<A <B ,C >0,则log A +C (B +C )>log A B ,进而可比较形如此类对数的大小.四、析整取微法将对数的整数部分分别析取出来,通过比较相应小数部分的大小使得问题获解. 理论依据:若A =log a M =k +x ,B =log b N =k +y ,且x >y ,则A >B .例14 比较大小:log 123,log 138. 解 令log 123=-2+x ,log 138=-2+y , 于是2-(-2+x )=3,3-(-2+y )=8,则2-x -3-y =34-89<0,故2-x <3-y . 两边同时取对数,化简得x lg 2>y lg 3,则x y >lg 3lg 2>1,即x >y ,故log 123>log 138. 点评 这种方法便于操作,容易掌握,并且所涉及的知识又都是通性通法,有利于“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此法值得深思.例15 对于函数y =f (x ),x ∈D ,若存在一常数c ,对任意x 1∈D ,存在惟一的x 2∈D ,使f (x 1)+f (x 2)2=c ,则称函数f (x )在D 上的均值为c .已知f (x )=lg x ,x ∈[10,100],则函数f (x )=lg x 在[10,100]上的均值为( )A.32B.34C.110D .10 分析 该题通过定义均值的方式命题,以定义给出题目信息,是当前的一种命题趋势.其本质是考查关于对数和指数的运算性质和对定义的理解与转化.解析 首先从均值公式可得lg (x 1x 2)=2c ,所以x 1x 2=102c =100c .因为x 1,x 2∈[10,100],所以x 1x 2∈[100,10 000].所以100≤100c ≤ 10 000.所以1≤c ≤2.从选项看可知成为均值的常数可为32.故选A.答案 A例16 函数y =|log 2x |的定义域为[a ,b ],值域为[0,2],则区间[a ,b ]的长度b -a 的最小值为( )A .3 B.34 C .2 D.23分析 对函数的性质的分析研究一直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尤其是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等重点函数的形态研究.本题正是以函数y =log 2x 为基础而编制,从定性分析和定量的计算中刻划a ,b 的关系.结合函数的图象(图象是函数性质的立体显示)数形结合易于寻找、确定二者的关系.解析 画出函数图象如图所示.由log 2a =-2得a =14.由log 2b =2得b =4.数形结合知a ∈[14,1],b ∈[1,4].考虑函数定义域,满足值域[0,2]的取值情况可知,当b =1,a =14时,b -a 的最小值为1-14=34.故选B.答案 B解题要学会反思解题中的反思是完善解题思路的有效方法,面对一道较为综合的题,寻找解题思路时,想一步到位,往往不太现实;边解边反思,逐步产生完善、正确的解题思路,却是可行的,请看:题目:已知函数f (x )=log m x -3x +3,试问:是否存在正数α,β,使f (x )在[α,β]上的值域为[log m (β-4),log m (α-4)]?若存在,求出α,β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甲:在[α,β]上的值域为[log m (β-4),log m (α-4)],也就是⎩⎪⎨⎪⎧log mα-3α+3=log m (β-4),log mβ-3β+3=log m(α-4)⇒⎩⎪⎨⎪⎧αβ-5α+3β=9,αβ-5β+3α=9⇒α=β,与α<β矛盾,故不存在.乙:你的解答不全面,你的求解建立在一个条件的基础上,就是函数f (x )是增函数,而题目并没有说明这个函数是增函数呀!丙:没错,应该对m 进行讨论. 设0<α≤x 1<x 2≤β,由于x 1-3x 1+3-x 2-3x 2+3=6(x 1-x 2)(x 1+3)(x 2+3)<0,那么0<x 1-3x 1+3<x 2-3x 2+3.讨论:(1)若0<m <1,则log m x 1-3x 1+3>log m x 2-3x 2+3,即f (x 1)>f (x 2),得f (x )为减函数.(2)若m >1,则log m x 1-3x 1+3<log m x 2-3x 2+3,即f (x 1)<f (x 2),得f (x )为增函数. 若m 存在,当0<m <1时,则 ⎩⎪⎨⎪⎧log mβ-3β+3=log m(β-4),log mα-3α+3=log m(α-4)⇒⎩⎪⎨⎪⎧β2-2β-9=0,α2-2α-9=0. 显然α,β是方程x 2-2x -9=0的两根,由于此方程的两根中一根为正,另一根为负,与0<α<β不符,因此m 不存在;当m >1时,就是甲的解题过程,同样满足条件的α,β不存在.老师:乙和丙实质上是对甲的解法做了个反思.通过你们的讨论可以看出,反思的作用相当大,它可以使思路逐步完善,最终形成完美的解题过程.对数函数高考考点例析对数函数是高中数学函数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对数函数的考查在高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针对近几年高考中考查对数函数知识的几个着眼点作一一剖析,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考点一 判断图象交点个数1.(湖南高考)函数f (x )=⎩⎪⎨⎪⎧4x -4, x ≤1,x 2-4x +3, x >1的图象和函数g (x )=log 2x 的图象的交点个数是( )A .1B .2C .3D .4解析 作出函数f (x )与g (x )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两函数图象的交点有3个. 答案 C考点二 函数单调性的考查2.(江苏高考)函数f (x )=log 5(2x +1)的单调增区间是________.解析 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12,+∞,令t =2x +1(t >0).因为y =log 5t 在t ∈(0,+∞)上为增函数,t =2x +1在⎝⎛⎭⎫-12,+∞上为增函数,所以函数y =log 5(2x +1)的单调增区间为⎝⎛⎭⎫-12,+∞. 答案 ⎝⎛⎭⎫-12,+∞考点三 求变量范围3.(辽宁高考)设函数f (x )=⎩⎪⎨⎪⎧21-x , x ≤1,1-log 2x , x >1,则满足f (x )≤2的x 的取值范围是( )A .[-1,2]B .[0,2]C .[1,+∞)D .[0,+∞)解析 当x ≤1时,由21-x ≤2,知x ≥0,即0≤x ≤1.当x >1时,由1-log 2x ≤2,知x ≥12,即x >1,所以满足f (x )≤2的x 的取值范围是[0,+∞).答案 D考点四 比较大小(一)图象法4.(天津高考)设a ,b ,c 均为正数,且2a =log 12a ,⎝⎛⎭⎫12b =log 12b ,⎝⎛⎭⎫12c=log 2c ,则( )A .a <b <cB .c <b <aC .c <a <bD .b <a <c 解析由2a>0,∴log 12a >0,∴0<a <1.同理0<b <1,c >1, ∴c 最大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y =2x ,y =⎝⎛⎭⎫12x ,y =log 12x 的图象如图所示, 观察得a <b .∴a <b <c . 答案 A (二)排除法当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易从正面入手直接挑选出正确的答案或解题过程繁琐时,可以从反面入手,因为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已在选项中列出,从而逐一考虑所有选项,排除其中不正确的,则剩下的就是正确的答案.5.(全国高考)若a =ln 22,b =ln 33,c =ln 55,则( )A .a <b <cB .c <b <aC .c <a <bD .b <a <c 解析 首先比较a ,b , 即比较3ln 2,2ln 3的大小, ∵3ln 2=ln 8<ln 9=2ln 3, ∴a <b .故排除B 、D. 同理可得c <a . 答案 C (三)媒介法对于直接比较困难时,常插入媒介,以此为桥梁进行比较,常插入0或1.6.(山东高考)下列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0.43>30.4<log 40.3 B .0.43<log 40.3<30.4 C .log 40.3<0.43<30.4 D .log 40.3<30.4<0.43 解析 分析知0<0.43<1,30.4>30=1, log 40.3<log 41=0,故log 40.3<0.43<30.4.故选C. 答案 C (四)特值法对于有些有关对数不等式的选择题,通过取一些符合条件的特殊值验证,往往也能简便求解.7.(青岛模拟)已知0<x <y <a <1,则有( ) A .log a (xy )<0 B .0<log a (xy )<1 C .1<log a (xy )<2 D .log a (xy )>2解析 取x =18,y =14,a =12,代入log a (xy )检验即可得D.答案 D。
九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学案编号: 51 编写人:李琳、吴晓梅 审核人 : 王安民 授课人:李琳、吴晓梅 班级 :九(1、2、3)班 课题:弧长和扇形面积(2) 一、学习目标:1.了解圆锥的基本概念,理解圆锥各要素与其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2.经历探索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
二、学习重、难点重 点:圆锥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 点:探索两个公式的由来. 三、学习过程 (一)、知识网络弧长l= 圆锥的侧面积S 侧= 扇形面积S= =(二)、自学指导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锥形物体?你想了解圆锥更多的知识吗?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第112页,去了解圆锥的基本知识吧!试一试,完成下面的填空。
(1).如图1,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其底面是一个 。
我们把连接圆锥 和底面 的线段叫做圆锥的母线,图中的 就是圆锥的母线。
圆锥的母线有 条,它们都 。
连接圆锥顶点与底面 的线段叫圆锥的高,如图中的 就是圆锥的高。
(2).如图2,沿圆锥的一条母线将它剪开并展平,可以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 ,这个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 ,扇形的弧长是圆锥底面圆的 。
若设圆锥底面圆的半径是r ,圆锥母线长是l ,则扇形的半径是 ,扇形的弧长是 ,所以扇形的面积= = ,即圆锥的侧面积= ,所以圆锥的全面积= 。
(利用你手中的扇形纸片体会一下吧。
)(三)、当堂训练1.如图2,圆锥的底面周长为32米,母线长7米,则圆锥的侧面积为 平方米。
2.若圆锥底面半径为3cm ,母线长5,则它的侧面展开图面积是 cm 2。
3.用一个圆心角为1200,半径为4的扇形作一个圆锥的侧面,这个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是 。
4.圆锥的母线长为13 cm ,底面半径为5 cm ,则此圆锥的高是( ) A 6cm B 8cm C 10cm D 12cm 5.圆锥的底面直径是80cm ,母线长90cm ,求它的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和圆锥的全面积。
同行学案青岛专版九上数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同行学案是一份专门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帮助的资料,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而青岛专版九上数学同行学案,则是专门为青岛地区初中九年级上学期的数学学习而设计的一份教辅资料。
本文将详细介绍【同行学案青岛专版九上数学】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同行学案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一、同行学案青岛专版九上数学的内容和特点同行学案青岛专版九上数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九年级上学期数学的全部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有专门的练习题和习题讲解,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同行学案青岛专版九上数学在内容上覆盖全面、深入浅出,既有基础知识点的讲解,也有提高题的练习,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使用。
1. 知识点归纳清晰:同行学案将九年级上学期的数学知识点按照章节进行了清晰的分类和归纳,方便学生查阅和复习。
2. 题型齐全全面:同行学案中包含了各种题型的练习题,涵盖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等,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
3. 详细的习题讲解:每道练习题后都有详细的习题讲解,包括解题思路、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解题方法。
4. 实用性强:同行学案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还附有习题答案和详细的解题过程,方便学生自主检查和纠正错误,帮助提高学习效果。
二、如何正确使用同行学案提高数学学习效果1. 定期复习: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同行学案中的练习题进行定期复习,巩固知识,提高记忆力。
2.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时间安排,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同行学案中的练习题进行练习。
3. 注重方法:在做题前,先认真阅读同行学案中的习题讲解,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效率。
4. 注重实战:在做题过程中,要注重实战练习,多做一些难度适中和提高题,锻炼解题能力,培养数学思维。
5. 注重总结:在做完练习后,要及时总结做题的经验和不足,思考解题过程中的问题和不确定因素,为下次学习做好准备。
小学数学优秀导学案一、导学案的含义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导”与“学”。
“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实际上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强调的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
“导学案”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牛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
二、导学案编写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课时性原则。
每个学科新教材小,一些章节的内容用…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节课一份导学案,不允许一案多课。
一节课一定要完成导学案上的具体学习内容。
不分课时的导学案是不符合课吋性原则的。
2.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作为课堂唯一的主人,其主体地位应凸显出来。
导学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要做到目标明确,流程清晰, 要求具体,操作方法明了、实用。
4.问题性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是导学案的编制原则,但绝不是〃知识习题化〃。
防止把导学案搞成〃习题集〃,习题集不刻意要求知识Z间〃相互往來〃,题和题Z间是邙百生人〃,而导学案知识之间要〃相互走动〃,是心连心、手牵手,相互关照的〃血脉兄弟〃。
5.层次性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
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
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牛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第六单元复习与关联6.2 数量关系【课题名称】第2课时数量关系【课型、课时】复习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05页。
【教学目标】1. 借助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从不同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对所学的加法、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构基本的解题模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观察、从多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复习多角度观察问题,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用不同视角观察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1.教师:教学课件:《七彩课堂》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教学过程】一、整体回顾教师:你会用加、减法解决哪些问题?预设1: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减法是求总数里去掉一部分,还剩下多少。
预设2:我知道求一共有多少是用加法,还剩下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
教师:今天我们来复习有关数量关系的知识。
(课件出示数量关系知识结构图)二、知识梳理1.加法。
教师:你还记得我们都学习过的加法是怎样计算的吗?预设1: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法、接数法、数的组成等方法。
其中用数的组成计算是最常用的方法。
预设2:计算十几加几时,十位上的数不变,只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预设3:计算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一般采用凑十法。
预设4:求总数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计算。
教师:你能用加法解决问题吗?(课件出示习题)预设:左边有5只小鸡,右边有2只小鸡,一共有几只小鸡?列式是:5+2=7(只)2.减法。
教师:你还记得我们都学习过的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吗?预设1: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可以采用倒数法、数的组成、想加算减法来计算。
其中采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计算是最常用的方法。
预设2:十几减几得10,十几减十得几。
教师:你能用减法解决问题吗?(课件出示习题)预设:一共有6只小鸭子,游走了4只,还剩几只?列式是:6-4=2(只)三、应用提升1.课件出示教材第107页应用提升第3题。
课 题: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一)交集、并集教学目标: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会求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1.已知A={1,2,3}, S={1,2,3,4,5},则A S , {x|x ∈S 且x ∉A}= 。
2.用适当符号填空:0 {0} 0 Φ Φ {x|x 2+1=0,X ∈R} {0} {x|x<3且x>5} {x|x>6} {x|x<-2或x>5} {x|x>-3} {x>2} 二、讲授新课:1.教学交集、并集概念及性质:① 探讨:设{4,5,6,8}A =,{3,5,7,8}B =,试用Venn 图表示集合A 、B 后,指出它们的公共部分(交)、合并部分(并).② 讨论:如何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分别表示两个集合的交、并?③ 定义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作A 、B 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 ),记作A ∩B ,读“A 交B ”,即:A ∩B ={x|x ∈A 且x ∈B}。
④ 讨论:A ∩B 与A 、B 、B ∩A 的关系? →A ∩A = A ∩Φ= ⑤ 图示五种交集的情况:… ⑥ 练习(口答):A ={x|x>2},B ={x|x<8},则A ∩B = ;A ={等腰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则A ∩B = 。
⑦定义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并集(union set )。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用描述法表示是:…⑧分析:与交集比较,注意“所有”与“或”条件;“x ∈A 或x ∈B ”的三种情况。
⑨讨论:A ∪B 与集合A 、B 的关系?→ A ∪A = A ∪Ф= A ∪B 与B ∪A ⑩练习(口答): A ={3,5,6,8},B ={4,5,7,8},则A ∪B = ; 设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则A ∪B = ; A ={x|x>3},B ={x|x<6},则A ∪B = ,A ∩B = 。
数学导学案
课题:§4.2认识概率 执教人: 使用人: 课型:新授课
备课时间: .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通过摸球游戏体会概率的意义;
2、会计算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
3、会根据事件发生的概率,设计游戏。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求解事件发生的概率,理解概率的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概率的求解公式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可能性的大小》,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但如何更准确的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呢?
二、新知学习:
(一)概率的意义与表示方法
1.自学要求:请认真看课本第68页至69页例1前面的内容,要求解决三个问
题:①什么是概率;②怎样表示概率;③怎样计算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5分
钟后测试。
2.自学检测:(10分钟) -----一定要认真吆!!!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也称为事件发生的
(2)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 ,记作
(3)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 ,记作
(4)如果一个盒子里装有3个红球和1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从盒
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则
①摸出红球的概率是P(摸到红球)= 。其中分子表示 ,分母表
示 。
②摸出白球的概率是P(摸到白球)= 。其中分子表示 ,分母表
示 。
③我们班共50名同学,其中有13名是美术特长生,从班里任选一名同学,则
选中美术特长生的概率是P(选中美术特长生)= 。其中分子表
示 ,分母表示 。
(5)在以上第(4)小题中,三个不确定事件概率的分子都表示 ;
分母都表示 ,所以,一般地,在试验中,如果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
性都相同,那么一个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3.想一想:(3分钟)对比摸球游戏中摸到红球的概率和摸到白球的概率,你
能发现什么结论? -----试一试,相信你能行!
4.对应训练一:(2分钟)如果盒子里装有3个红球、5个白球和2个黄球,
那么P(摸到红球)= ,P(摸到白球)= ,P(摸到黄球)= 。
(你发现的
结论还成立吗?)
(二)公式的应用
1.自学要求:请认真阅读第69—70页例1及其解答过程,注意理解题中的所
有等可能结果的总数和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数。3分钟
2.对应训练二:(6分钟) -- -----比一比!看谁做的既快又对
(1)一个均匀的小立方体,它的6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1,2,2,3,4。任
意掷出这个小立方体,则
①P(“1”朝上)= ② P(“3”朝上)= ③P(奇数朝上)=
(2)已知一个盒子里只有8个红球,且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概率
是P(摸到红球)=,则盒子中共有 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
(3)一个盒子里共有4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已知摸到红球的概率为,摸
到黄球的概率也是,那么盒子里有 个红球, 个黄球。
(三)你会设计游戏吗? ------开动你的脑筋发挥集体智慧
议一议(6分钟)
1.用8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使得摸到红球的概率为,
摸到黄球的概率是。
2.现有若干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请设计一个摸球游戏,使得摸到白球的
概率为,摸到红球的概率是。
三、课堂小结:请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或疑惑。(3分钟)
四、当堂检测:(7分钟) ---------我就是最棒的!
1.填空:(每空10分)
(1)今天是星期五,P(明天是星期六)=
(2)事件A:太阳从西边升起,则P(A)=
(3)张店实验中学从7名男生和5名女生中,任抽一名同学代表山东省去参加
全国数学知识竞赛,则抽到女生去参赛的概率是P(抽到女生)= 。
(4)一副扑克牌(去掉“大王”、“小王”共52张),任意抽取其中一张,P(抽
到方块)= ,P(抽到黑桃7)= 。
2.(20分)橱子里有7双鞋,任取出一只,取出左脚穿的鞋子的概率应为( )
A. B. C. D.
3.(30分)请用12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使得摸到白
球的概率为,摸到红球的概率是。
答:在一个盒子里装上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 ,任意摸出一个球,
则摸到白球的概率为,摸到红球的概率是。
五、知识拓展: --------试一试吧!!!
1. 小明有一个密码箱,密码锁的密码由三位数字组成,每位上的数字都是0~
9这10个数字中的一个。小明忘了密码,如果他任意拨一个密码,恰好打开密
码锁的概率是多少?
2.你对概率了解多少?请阅读课本第70页读一读,并上网查阅有关概率的知
识,小组内展示、交流自己的成果。
六、(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