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 格式:docx
- 大小:46.49 KB
- 文档页数:20
名词解释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中,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机会”,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习得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半功倍,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指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方法。
眼手协调:指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密切配合的联合行动。
婴儿的“天真活跃反应”:指新生儿末期,当成人的脸出现在婴儿的视野中,他便终止原来的动作,注视成人的眼睛,进行片刻目光交流,然后开始微笑、发声,并手舞足蹈,表现出欢快的样子。
实物活动:指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操作动作组成的。
游戏: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儿童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练习及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密云社区教育中心❖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一)发展阶段❖参照我国的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
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出生前的发展、婴儿阶段和幼儿阶段。
❖出生前的发展: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
胚胎前9个月是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有一个受精卵转变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婴儿。
婴儿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出现巨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有较成熟的感知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口语表达系统;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亲密关系。
本书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
幼儿阶段:幼儿的身体变长、变瘦,运动技巧更精细,更具自我控制性和自信。
游戏促进和支持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思维和语言得到惊人的发展,道德感开始发展并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
本书将该阶段定义为3-6岁。
❖(二)发展的领域❖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2.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3.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4.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6.记忆的恢复现象P142指学习某种材料后,像个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17.直接判断P205、主要是感知形式的判断,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18.转导推理P208是一些从特殊事例到另一些特殊事例的推理,这种推理还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属于以前概念的推理19.出声的自言自语P250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内部言语的过度形态20.自我意识P327是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1.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2.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3.婴儿三种不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是——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4.观察他人的过程有——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动机等4个组成部分。
5.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知觉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
6.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7.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感知者、——表现者和——欣赏者的角色。
8.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变换、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的特点。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结构和机能特征。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参与。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4.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5.结构性游戏: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是神经系统。
3.婴儿从4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4.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5.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6.到了2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咿呀之歌"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轮廓歌"。
7.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
8.心理学家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联合游戏9.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10.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1.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1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自主体(即大脑),也不是来自客体(即环境),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 4分)1.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参与。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篇一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 4 分,共20 分)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 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4.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5. 结构性游戏: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20 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是神经系统。
3. 婴儿从4 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4.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5.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6. 到了2 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咿呀之歌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轮廓歌。
7. 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
8. 心理学家Parten 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联合游戏9. 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10.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1.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1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自主体( 即大脑),也不是来自客体( 即环境),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8 分,共 2 4 分)1.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含答案)XXX《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题一、选择题1、我国心理学家XXX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D)A愉快与惊奇B愉快与悲伤C愉快与厌恶D愉快与不愉快2、“六一”儿童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音乐时,就知道自己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A)A再认B识记C回忆D保持3、在XXX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的思维处于(B)A感知运动阶段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C直觉思维阶段D具体运算阶段4、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的(A)A简单发音阶段B连续音节阶段C学话萌芽阶段D复杂发音阶段5、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D)A有意性B目的性C计划性D坚持性6、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C)A第二言语B书面言语C口头言语D对话言语7、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B)A从局部到整体的规律B首尾规律C远近规律D小大规律8、(D)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性,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器官和神经体系的特征等A遗传B遗传因素C生理成熟D生理特征9、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C)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慢的A思维B想象C气质D性格10、XXX看动画着迷了,饭也不吃,妈妈说:“那你就看个够吧,别吃饭了。
”东东就一直看,以为真的不用吃饭了。
XXX不能理解妈妈说的反话,这是因为幼儿理解事物具有(B)A概括性B表面性C形象性D抽象性11、(B)幼儿能感知物体上下,前后的空间位置A 2-3岁B 3-4岁C 4-5岁D 5-6岁12、以语词为工具进行的思维,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是(C)A直觉行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发明性思维1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个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C)A发展的连续性B发展的整体性C发展的不均衡性D发展的高速度14、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 1、概念: 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儿童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研究任务:wwh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儿童观 (1)近代:洛克:白板说; ○1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巩固量力系统循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 ○2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 ○3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学体系(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 ○4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与;课程:恩物、游戏、歌谣) ○5蒙台梭利: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力、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实际生活练习、自我教育;实施:儿童: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 杜威: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2)现代:19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儿童研究运动。 德国施太伦对儿女进行了0-6岁的观察,《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 (3)中国近代:20世纪初翻译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陈鹤琴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之研究》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个案研究的开拓者;中国儿童早期发展追踪研究典范的开创者;心理测验开拓者之一,1921《智力测验法》1932《测验》杂志。 20c60s,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和后天作用的结果。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1)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2)整体研究和专题研究(3)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4)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 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基本方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已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方法。 ○1轶事记录法:有价值 ○2时间取样法:观察者根据事先确定的观察维度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方面特定行为或事件,并将结果记录到规定的表格上。 ○3事件取样法:以某一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为观察对象,记录经过及前因后果 (2)调查法 ○1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资料的一种方法。根据控制程度可以分为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 ○2问卷法:和访谈法类似,将研究的问题印在纸上,并要求参与者以问卷的形式作答。 (3)实验法:研究者通过有目的地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测个体的反应,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按照实验场地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4)测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儿童进行测查,从而研究儿童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格塞尔成熟量表;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1格塞尔认为,婴幼儿的行为系统的建立是一个有次序的过程,反映了神经系统的不断成长, 因而可以把每个成熟阶段的行为模式作为智能诊断的依据。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婴幼儿进行测查: 一为动作,分粗动作和细动作;二为顺应,测查婴幼儿顺应新环境的能力; 三为言语,四为社会应答,指与周围人们的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将婴幼儿在这四个方面的表现与正常儿童的发展顺序对照,可分别得到在每一方面的成熟早熟以及发育商数。由于发育商数提供了发育速率的指标,因此对临床诊断有相当大的价值。 ○2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这个测验的目的是为了把异常儿童和一般儿童区分开来,并对其进行特别的教育。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虽然编制得比较粗糙,但它以智力的G因子作为测量目标,用年龄作为智力测量单位,这些均意味着为科学的智力测验找到了正确前进方向,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 (5)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它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书信、自传、绘画、工艺作品等,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1)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成本低,省时省力。 不足在于不能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横断研究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 (2)纵向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特点是,通过长期追踪,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从而系统了解量变与质变的规律。不足:周期长、费用大;练习效应 (3)聚合交叉设计(时序设计/动态研究)是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4)跨文化研究亦称交叉文化研究,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 ○1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展,是发展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物理环境包括物理经验和数学逻辑两种经验;○3社会环境是指在于社会相互作用中获得的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4平衡是儿童内部的一种自我调节过程,也是主体内部存在的适应环境的机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 (2)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婴儿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一些低级图式。这一阶段,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开始使用表象和词来描述外部世界;自我中心;泛灵论;不可逆(transductive learning);不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7-12)能在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帮助下进行逻辑思维。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和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守恒、可逆 ○4形式运算阶段(12-15)能以抽象的词语进行思维,根据假设进行逻辑运算,接近成人 2、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1)心理发展观(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内化说(基础是工具理论); (3)最近发展区 3、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依德:人格有三个层次: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过程中。其中,本我是占比最大的一个部分,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学前儿童基本需要的源泉。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渐次阶段,依次是口唇期(0-1)引导幼儿吸吮乳房和奶瓶,若未满足,以后可能会吃手 肛门期(1-3)从憋住大小便然后排泄中获得快感,家长要训练上厕所 性器期(3-6)发现性刺激的快感,依恋父母 潜伏期(6-11)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自居作用 生殖期(12-)性冲动再次出现,若之前发展顺利,会顺利过渡到结婚生子 弗洛伊德强调个性形成和儿童的早期经验有关,缺陷:带有假设性,不能被证实 (2)埃里克森: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或任务,而这一危机是每个人在这一阶段必须解决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自主对羞怯(1,5-3),主动对内疚(4-5),勤奋对自卑(6-12),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亲密感对孤独感,繁殖感对停滞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4、信息加工理论 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包括人如何注意、选择和接收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和组织,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等。 5、生态系统理论 由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提出,强调个体发展嵌套于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之中,儿童的发展是其与生态环境作用的结果,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环境由5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 ○1微观系统:儿童成长中直接接触和产生体验的环境如家庭、社区、幼儿园 ○2中间系统:两个或多个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如家庭和学校的关系 ○3外层系统: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其中,却对其成长产生着影响的那些环境以及这些环境的练习和相互影响:父母工作的性质 ○4宏观系统:个体所处的整个的社会组织、机构和文化、亚文化背景,涵盖了前述所有系统,并对它们发生作用(法律,习俗) ○5时间系统:个体的生活环境及其相应的种种心理特征随时间推移所具有的变化性及其相应的恒定性。如:一个人随成长和生活结构的变化会形成各种相应的心理特征。 四、学前儿童认知与思维发展 1、感知觉发展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包括视听嗅触动平衡。 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反映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主要有视听嗅味触;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人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主要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感觉是个体探索外部世界认识自我的第一步,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1视觉:视觉系统未发展成熟,需要时间,但有些功能发展较快:视觉集中、视敏度和颜色视觉。 视觉集中: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视敏度:人分辨细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俗称视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