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大学与北大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5
德国柏林三大名校详细介绍柏林是德国的首都,也是德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那么德国柏林有哪些知名院校呢?店铺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德国柏林三大名校详细介绍。
一、柏林洪堡大学成立于1810年10月,是当时的普鲁士教育大臣、德国著名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创办,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学,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对于欧洲乃至于全世界的影响都相当深远。
柏林洪堡大学2012年6月入选为11所德国"精英大学"之一。
二、柏林自由大学创建于1948年,迄今已有50年的历史,是德国首都最大的综合性大学。
冷战期间,位于菩提树下大街的原柏林大学划归东柏林,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管治。
为了追求学术自由,原柏林大学的部分师生出走,在美英等西方阵营的支持下在西柏林成立了柏林自由大学,成为西德学术重镇。
2006年1月,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和科学委员会在波恩公布德国精英大学候选名单中,柏林自由大学位列其中。
2007年10月19日,德国首轮第二批"精英大学"评选最终揭晓,柏林自由大学正式成为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
2012年,柏林自由大学重新当选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
三、柏林工业大学是柏林地区唯一所理工科大学,是德国的第一所工业大学,是世界著名理工大学,也是世界顶尖理工大学之一。
柏林工业大学科研实力雄厚,其将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现为德国九所卓越理工大学联盟(TU9)成员之一,TIME欧洲顶尖工业管理者高校联盟德国七所高校之一,CESAER欧洲高等工程教育和研究大学会议联盟德国十所高校之一,PEGASUS欧洲航空航天大学合作联盟德国六所高校之一。
柏林工业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建校200余年以来,培养了许多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先驱,为德国乃至世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其校友和教授中有10位诺贝尔奖、7位莱布尼茨奖、1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10余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毕业于该校。
浅析柏林大学的办学方针及其影响19世纪的德国高等教育对现代高等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为1810年根据威廉·冯·洪堡的教学思想创建的柏林大学。
其“崇尚求真” “科研与教学结合”、“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不仅对德国的教育事业及其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柏林大学办学方针(一)崇尚求知,致力于知识的探讨。
洪堡认为为科学服务,即为增进人的知识服务是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但洪堡这里提出的“知识”并不是专门化、实用化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纯粹的科学”、“一种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
洪堡曾说:“大学真正的成绩应该在于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至少在他一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也就是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思想上的完善。
”从这里可以约略看出洪堡心目中大学培养的是一种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要达到这个目的,大学就必须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精神,体现学术自由,这也是下文将要论述的观点思想基础。
(一)崇尚求知,致力于知识的探讨。
洪堡认为为科学服务,即为增进人的知识服务是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但洪堡这里提出的“知识”并不是专门化、实用化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纯粹的科学”、“一种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
洪堡曾说:“大学真正的成绩应该在于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至少在他一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也就是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思想上的完善。
”从这里可以约略看出洪堡心目中大学培养的是一种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要达到这个目的,大学就必须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精神,体现学术自由,这也是下文将要论述的观点思想基础。
为了鼓励学生进行高深研究,柏林大学重视习明纳方法,即高年级学生或优秀学生可以在教授的指导下,组成小组研究高深科学课题。
此举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研究风气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学术自由。
这是柏林大学办学方针里最为核心的一点。
柏林大学的发展历程柏林大学是德国最古老、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
下面将简要介绍柏林大学的发展历程。
柏林大学成立于1810年,最初称为“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柏林”,以纪念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
该大学是由普鲁士改革者威廉·冯·洪堡创办的,他计划通过创建一所现代化的大学来推动科学研究、教育和人文思想的发展。
19世纪下半叶,柏林大学成为了整个欧洲的学术中心。
在这个时期,该大学涌现出许多伟大的学者和科学家,包括物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数学家卡尔·威廉·费尔迪南德·鲍尔、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赫尔岑等。
他们的研究为整个学术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柏林大学在20世纪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困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学的研究和教学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随后,纳粹党上台,大学遭受了迫害和控制。
许多知识分子被迫离开德国,对大学的学术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战后,柏林分裂为东西德两部分,大学也分为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
东柏林的洪堡大学成为德国社会主义统一党的象征,而西柏林的自由大学则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象征。
直到1990年德国统一,柏林大学才重新合并成为一所大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柏林大学逐渐成为德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学者。
大学以其卓越的研究和教育质量而闻名,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方面。
如今,柏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多个学院和研究中心。
大学提供多个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
教职员工包括许多在他们领域内享有盛誉的学者。
柏林大学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兴衰和国家的变迁。
今天,柏林大学继续在学术界扮演重要的角色,为德国乃至全球的教育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大学排名前10名德国大学排名前10名第一名、慕尼黑工业大学在2016—2017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慕尼黑工业大学继续保持了其在世界大学排名第60名、德国第1名的位置,这是慕尼黑工业大学第二次登上德国大学排名并且取得第一名的成绩。
慕尼黑工业大学是TU9(德国九所理工大学联盟)成员,TU9是德国的九所最古老、最大并且最有名望的理工大学的联盟,研究能力非常卓越,在国际学生中非常受欢迎。
第二名、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大学是另一所位于慕尼黑的大学,在2016—2017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由攀升到并列第68位,并且位于德国大学排名第2位。
慕尼黑大学是德国最古老也是最大的大学之一。
慕尼黑大学(LMU)是德国政府首批三所"精英大学"之一,其它两所分别为慕尼黑工大(TUM)和卡尔斯鲁厄大学(KIT)。
首批脱颖而出的这三所大学是德国一流高校中的最杰出代表——德版"常春藤盟校"。
第三名、海德堡大学成立于1386年的海德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也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继布拉格和维也纳之后开设的第三所大学。
十六世纪的下半叶,海德堡大学就成为欧洲科学文化的中心。
截至2013年,海德堡大学共有29,000名在校生,超过5000人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其中大约420人为教授。
海德堡大学不少科系享誉世界,是中欧地区第三所大学,历史仅次于捷克的布拉格大学和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
第四名、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德语: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缩写为KIT)既是一所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大学也是一所国家级的大型研究中心。
KIT是一所在自然及科学领域国际领先的教育和科研机构。
拥有约9000名雇员以及约20000名学生。
年度预算7。
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0亿)。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是由原卡尔斯鲁厄大学和原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合并而成。
卡尔斯鲁厄大学创建于1825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理工大学,是继巴黎综合理工学院(1794年)、捷克技术大学(1806年)和维也纳技术大学(1815年)之后的欧洲第四所理工大学。
北大历史及简介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中央与地方共管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之一,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当时是“京师大学堂”(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这是清政府成立的一所国立大学。
1912年,它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并于1919年成为一所现代化学制的大学。
此外,北大还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数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心之一。
自成立以来,北大始终坚持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宗旨,培养出了无数杰出人才,如钱学森、李政道、张充和、郭沫若、毛泽东等。
北大的办学宗旨是“爱国进步,为人类做出贡献”,坚持“知行合一”、开放、包容、创新、卓越的校园文化,致力于培养具有强烈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的创新精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北大是中国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之一,现有19个学院、12个直属部门,涵盖哲学、经济、法律、教育、文学、历史、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医学、农学、管理等学科门类。
北大的教学、科研、服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国家重要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北京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科学文化中心。
同时,北大的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和全国各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北大的校园占地453公顷,有各种各样的现代化设施和令人惊叹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其象征性建筑——“百年讲堂”,它位于紫竹院校区中心地带,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标志性建筑,自1960年代起就成为许多文化、艺术、学术活动的场所。
此外,北大还拥有美丽的园林、历史建筑、现代图书馆等多个景点,是游客们前往参观的热门景点之一。
总的来说,北大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它所代表的精神和价值观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和世界的各个领域中。
作为一所重要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北大在推动中国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进步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选择北大的十大理由北大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之一,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可谓无与伦比。
那么,到底有哪些理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北大呢?下面将从十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解析。
1. 学术声誉高:北大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学术声誉最高的大学之一,拥有众多杰出的教授和学者。
在各个学科领域,北大都有着世界级的研究成果和影响力。
2. 优秀的师资队伍:北大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
这些优秀的教师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造力。
3. 多元的学科设置:北大拥有全面而丰富的学科设置,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培养多元化的综合素质。
4. 广阔的国际视野:北大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拥有广泛的国际合作伙伴和交流项目。
学生可以通过交换生项目、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与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学者共同学习和研究,开拓国际化的视野。
5. 丰富的实践机会:北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如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平台、社会实践活动等。
这些机会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优越的学习环境:北大拥有美丽宜人的校园环境和完善的教学设施。
学生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术氛围。
7. 丰富的文化活动:北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举办了大量的文化活动,如艺术节、学术讲座、文化沙龙等。
学生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8. 人文关怀:北大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发展中心等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9. 留学和出国机会:北大与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留学和出国交流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机会深入了解国外的教育和文化,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
10. 优秀的校友资源:北大拥有众多优秀的校友,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杰出的成就和声誉。
Think the Reformative Difference between Berlin University and Beijing University from Ideology of
Running the University
作者: 陈晶
作者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54-57页
主题词: 柏林大学;北京大学;洪堡;蔡元培;纯粹科学;主观教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摘要:德国柏林大学继承中世纪大学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理念并发扬光大,尤其是费西特、施莱尔玛赫、洪堡等人对柏林大学的改革更是对后世的近现代大学影响深远.蔡元培模仿德国模式改造北大,这就是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典型例子.德国大学观对北京大学改革的深刻影响虽然带来了两者的相似性,但其差异性更是明显.本文试图从两者的办学理念、在办学理念的侧重点和主要倾向上的不同点以及两者对世界的不同影响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两者改革的相异点,以此能给予我们更大的启示.。
第27卷 第3期2008年6月理 工 高 教 研 究Journal of Technology College EducationVol.27 No.3 June 2008洪堡柏林大学改革与蔡元培北京大学改革的对比研究陈伟(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27)摘要: 从德国威廉 冯 洪堡对柏林大学的改革和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的时代背景、改革指导思想、改革理念以及改革实践的角度对比分析,阐述了两次大学改革的现实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 洪堡; 蔡元培; 大学改革作者:陈伟系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德国威廉 冯 洪堡对柏林大学的改革理念对现代各国大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曾经两度赴德留学的中国现代伟大教育大家蔡元培就深受洪堡大学改革思想的影响,并且将该影响体现在了后来的北京大学的改革实践中。
本文拟考察分析两次大学改革的时代背景、改革指导思想以及改革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两次改革的现实影响和重要意义。
一、洪堡柏林大学改革和蔡元培北京大学改革的时代背景1807年,普鲁士战败,德国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兴起,社会精英与民众都期待着教育界尤其是大学能够为国家的自由强盛和民族文化的复兴作出贡献。
社会期待着一种能够进行学术研究的新型大学,希望通过学术教育上的繁荣和精神上的胜利,一方面洗刷军事上的国耻,另一方面发展德国的国力。
在随之产生的有关大学教育改革的观点和理念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以洪堡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它成为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中国现代教育酝酿建立的时期,正是德国教育、特别是大学以其巨大的学术成就誉满世界之时。
德国的教育制度也很自然的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关注和学习。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的蔡元培,深受现代教育之父洪堡的思想影响。
蔡元培上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正值北洋军阀政府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黑暗时期,统治阶级坚持以孔孟之道去禁锢人民的头脑。
此时的康有为等保皇派,也在上书黎元洪、段祺瑞,积极主张将孔教定为国教。
在我校百年校庆大会上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的讲话各位领导和来宾,同志们、朋友们:今天,南京大学迎来了建校100周年,我谨代表北京大学与各兄弟院校,向南京大学全体师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南京是六朝古都,虎踞龙盘,钟灵毓秀。
南京大学勃兴于此,融汇古都气韵,更显地灵人杰。
作为中国高校之东南重镇,建校100年间,南京大学以科学与人文并举而闻名于世,传承“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治学传统,弘扬“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学术气象与人格风范,俊彦云集,英才辈出,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投身时代与社会变革,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近年来,南京大学锐意进取,励精图治,逐步突破文理型综合大学的框架,形成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现代工程和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办学质量和效益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对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声望卓著,成就斐然。
南京大学的经验和特色对兄弟院校、对北京大学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北京大学与南京大学先后创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虽然地域不同,却都是在图强思变中应运而生,在精神传统中都蕴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北大、南大遥相呼应,往来频繁,互通有无,密切合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存亡绝续之机,两校曾相互声援,共赴国难;在思想解放的洪流中,两校各领风骚,执着求真,北大掀起新文化运动之巨浪,南大则绽响“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第一声春雷;在科教兴国的春天里,两校共同响应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发出的“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先后启动“985工程”,描绘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
当今社会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意义与价值已经把高等学校推上了引领社会进步的前沿。
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德国留学排名前十的大学介绍2023德国是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之一,经济发达,教育实力雄厚,广受中国学子关注。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德国店铺。
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德国留学排名前十的大学有哪些,欢迎阅读。
德国留学排名前十的大学介绍一、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坐落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拜恩州)首府慕尼黑,是德国最古老的工业大学之一。
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国际享有盛誉的世界顶尖大学,也是“柴油机之父”狄塞尔,“制冷机之父”林德,“流体力学之父”普朗特,文豪托马斯·曼等世界科学家及社会名人的母校。
近现代以来,慕尼黑工业大学被认为是德国大学在当今世界上的标志。
在世界机构以及杂志的各类排名中,慕尼黑工业大学常年排名德国第一。
慕尼黑工业大学继续保持了世界第60名的位置,并且第二次成为德国排名第1位的大学。
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德国九所理工大联盟(TU9)成员,德国九所理工大联盟是德国9所最古老、并且最负盛名的理工大联盟。
二、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大学由路德维希公爵于1472年所创建,是德国和欧洲最杰出、文化气息最浓重的大学之一,也是德国精英大学和欧洲研究型大*盟的成员。
慕尼黑大学是国际的研究型大学,以34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全球院校诺奖排名中排13名,毕业生中不乏马克斯·普朗克、沃纳·海森堡,康拉德·阿登纳等科学家及政治家。
慕尼黑大学(LMU)是德国政府首批三所“精英大学”之一,其它两所分别为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和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
首批脱颖而出的这三所大学是德国一流高校中的最杰出代表——德版“常春藤盟校”。
总部位于慕尼黑的慕尼黑大学从去年的第75位攀升至今年的并列第68位,并且现在已经排名德国大学第2位。
慕尼黑大学是德国最古老、规模的机构之一。
三、海德堡大学海德堡大学是神圣罗马帝国继布拉格和维也纳之后开设的第三所大学。
原校名为鲁普莱希特-卡尔大学,即为纪念两位办学名人——鲁普莱希特选帝侯是海德堡大学的创始元勋,巴登的卡尔·弗里德里希大公则是海德堡大学的再造恩公。
柏林大学:现代大学之父
龙叶明
【期刊名称】《大学时代》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柏林大学,原名柏林弗里特里希·威廉大学,1809年筹建于柏林,座落在柏林市中心,所在地是原先的汉利希王子王宫,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学。
创建伊始,柏林大学即提出以大学为研究中心的新理念,它开创的“研究与数学”相结合现代大学模式,对欧洲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龙叶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516
【相关文献】
1.柏林大学的建立与现代大学原则的确立 [J], 孙青
2.试论十九世纪德国柏林大学成功的奥秘--品读《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的一点启示 [J], 罗元云;;;
3.试论十九世纪德国柏林大学成功的奥秘--品读《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的一点启示 [J], 罗元云
4.德英两国现代大学制度确立的逻辑分析——以柏林大学、牛津和剑桥大学为例
[J], 常顺利; 王立
5.中国农业大学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将在山东共建烟台都柏林大学 [J], 潘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是干什么的领导提倡干部要“知识化”,将上大学、混一张学士、硕士、博士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
大学应起什么作用,办大学到底为什么,这需要从历史中考察。
举世著名的牛津和剑桥大学,有着七八百年光荣历史,对近代大学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不过,对近代大学发展有着更为重要影响的,要数以下3所大学。
第一所是成立于1794年的巴黎综合工业学校。
这所学校有几样革新是以往大学所没有的。
一是对平民招生。
这在法国大革命之后,针对以往只对贵族招生无疑是一项重大举措。
二是大规模招生。
以往大学招生量很少,大致是一位教师指导若干学生,大规模招生要求成百学生集中上课,于是适合针对大批学生共同学习的教材和教学计划应运而生。
三是厚基础教学。
学生入学头两年一律不分专业,一起学习数、理、化等公共基础课,这些基础课并不针对学生将来可能的专业,而纯粹以提高知识水平为目的,为学生今后各种发展打好基础,两年后再根据学生兴趣分不同专业。
由于巴黎综合工业学校改革效果很好,后来世界许多理工科大学都照搬它的教学计划,引用它的教材。
有一种说法,认为巴黎综合工业大学是现代大学之母。
世界上现代工科教育大致也是从巴黎综合工业学校开始的。
特别是1811年出版的泊松两卷本《理论力学》和1826年出版的纳维《力学及其在结构与机械中的应用》对后来工科教育影响很大。
后来世界各国的工科基础课《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就是在这两本教材基础上形成的。
由于巴黎综合工业学校的成功,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如柯西、拉格朗日、庞加莱、纳维、菲涅尔、卡诺、圣维南、泊松、科里奥利、埃菲尔、居里夫妇等。
近代力学特别是连续介质力学、数学分析的严格化和波动光学的复活等都是从那里开始的。
第二所是成立于1810年的柏林洪堡大学,这所国家资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学府是当时普鲁士教育大臣、德国著名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创办的。
德国柏林三大名校详细介绍德国柏林有三所世界知名的大学,它们分别是:1. 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它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成立于1809年。
该大学以其卓越的学术传统和优秀的研究成果而闻名。
目前,柏林洪堡大学共有9个学部,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法学、经济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
该大学的图书馆收藏丰富,是德国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柏林洪堡大学的校园位于柏林市中心,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2. 自由柏林大学(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该大学成立于1948年,是德国最年轻的精英大学之一。
它被认为是欧洲最好的研究型大学之一。
自由柏林大学设有12个学部,涵盖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
该大学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领域都有独特的优势。
自由柏林大学的校园位于柏林南西部,占地面积广阔,设施齐全。
3. 洪堡大学柏林工程学院(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该大学成立于1879年,是德国最老的工程学院之一。
它是世界上技术类大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洪堡大学柏林工程学院设有7个学部,涵盖了工程学、自然科学、经济学和人文学科等领域。
该大学在工程学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卓越的声誉。
洪堡大学柏林工程学院的校园位于柏林市中心,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
这三所大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杰出的学术声誉,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学生前来学习和研究。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学科专业方面,这三所大学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发展平台。
德国柏林有哪些大学柏林是德国的热门留学城市,这里的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大家不需要太担心自己的留学申请,基本上选对目标就行了。
下面和中青小编来看看德国柏林有哪些大学?大学推荐|柏林自由大学|这所大学可追溯至19世纪初建校的原柏林大学。
二战后,柏林一分为二,原柏林大学被划归东柏林属苏联管辖。
因此部分师生在英法美的支持下于1948年在西柏林建立了一所新的大学,以“真理、正义、自由”为校训,取名为“柏林自由大学”。
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柏林自由大学已经成为德国学术界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政治、经济、学术界均有突出贡献。
大学下属共12个学院,主要以自然、人文社科和医学等专业为主。
|柏林洪堡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的前身是19世纪普鲁士时期的柏林大学,建校人是普鲁士时期文教部长威廉·冯·洪堡。
柏林大学原址在柏林市正中王宫对面,冷战结束后学校搬至柏林市东南科技园区。
柏林大学于二战原因,一部分师生在西柏林建立了柏林自由大学,其余师生在原柏林大学基础上,改名为柏林洪堡大学,以纪念创建人洪堡兄弟。
洪堡大学是“红包高等教育”模式的开创者,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都相当深远,被称为世界“现代大学之母”。
|柏林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是柏林地区最大的工业技术类院校,校史可追溯至18世纪的普鲁士时期采矿学院。
19世纪后的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学校也由原来的三所专业学院综合升级为“皇家柏林高等工业院校”,并于1899年获得博士学位颁发资格。
二战后经过重新规划和重整,1946年这有近三百年校史的学府以全新的形态出现在众人面前,直到今天举世瞩目的柏林工业大学。
国际化是柏林工大的特色,这所高校的国际学生比例约20%,因此她也是德国人数最多的理工大学之一。
|柏林夏里特大学医院|由于柏林城已经有两所课程和研究内容近似的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因此在很多领域这两所高校开始强强联手,展开合作,其中著名的成果就是2003年建立的夏里特大学医院。
洪堡柏林大学改革与蔡元培北京大学改革的对比研究摘要:德国的威廉·冯·洪堡的柏林大学改革使其成为现代大学之父。
他的大学改革理念对现代各国大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曾经两度赴德留学的中国现代伟大教育大家蔡元培就深受洪堡大学改革思想的影响,并且体现在了后来的北京大学的改革实践中。
作为两个深深影响两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伟大教育家,其的教育思想都充满了民主、科学和人本精神。
他们都认为教育应该是纯粹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力倡教育独立,主张学术至上.本文从两次大学改革的时代背景、改革指导思想理念以及改革实践对比分析的角度阐述了两次大学改革的的现实影响和意义。
一、洪堡柏林大学改革和蔡元培北京大学改革的时代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英国、法国都建立了较为稳固和强大的资产阶级政权,德国尚未摆脱政治上分裂和经济上落后的局面。
1807年,普鲁士战败。
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社会精英与民众都期待着教育界尤其是大学能够为国家的自由强盛和民族文化的复兴作出贡献。
然而当时德国传统大学里弥漫着保守和陈腐的气息,知识已经凝固为封闭的体系,大学变成机械传授已知知识的场所,没有真正的学术研究。
社会期待着一种能够进行学术研究的新型大学,希望通过学术教育上的繁荣和精神上的胜利,一方面洗刷军事上的国耻,另一方面发展德国的国力。
在随之产生的有关大学教育改革的观点和看法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以洪堡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它成为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中国现代教育酝酿建立的时期,正是德国教育、特别是大学以其巨大的学术成就誉满世界之时,因此德国的教育制度也很自然的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关注和学习。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的蔡元培,深受现代教育之父洪堡的思想影响,在辛亥革命之后回国并担任教育总长。
之后因不满袁世凯而辞职回德继续学习,在任北大校长期间也赴德学习过。
这三次德国学习经历中,第一次是留学时间最长,对其学术观念的影响也最大最深的。
蔡元培对德国大学理念的理解和认识也是形成于这一时期。
蔡元培上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正值北洋军阀政府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黑暗时期,统治阶级坚持以孔孟之道去禁锢人民的头脑。
此时的康有为等保皇派,也在上书黎元洪、段祺瑞,积极主张将孔教定为国教。
当时的北京大学官僚积习很深,校政极其腐败。
为改变这种局面,蔡元培号召学生们要去研究高深学问,不要追求做官发财的仕途之路;强调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蔡元培教育文选》第244页)。
作为一校之长的蔡元培,并没有被北大浓厚的封建势力所吓倒、所妥协。
他要以西方国家之通例,采用思想自由原则。
蔡元培为了让新文化、新思想能够进入北京大学,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
二、两次大学改革的思想理念和实践对比1.关于大学的性质新大学的办学理念中,洪堡强调,新大学的本质是“客观的学问与主观的修养想结合”。
洪堡极其反对传统大学中神学、法学和医学教育的职业性和功利性,对于这类课程,洪堡斥之为“低级的仅为养家糊口的学问”。
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也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强调大学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在当时是为了扭转学生上大学为做官的陈腐观念。
他认为要改革旧北大,“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
”因为,当时学生入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而对于学问则没有什么兴趣。
2.关于大学的职能洪堡强调,在新型大学必须将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统一。
他反对将传授知识作为主要职能,主张大学的主要任务的传统大学的做法,他认为大学的根本职能在于追求真理,大学教学必须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洪堡不主张大学传授实用的专门化的知识,而应该是“纯粹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尚的品格。
只有教师在创造性活动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作为知识加以传授。
洪堡认为,这种形式的教学和学习才真正称得上是大学教学和大学学习。
基于这样的定位,柏林大学的各学部都设立研讨班和研究所这是新大学区别于德国传统大学的根本所在。
在柏林大学之前,德国传统大学中的研讨班,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只是以辅助性的性质存在,并没有真正将将教学和研究真正结合起来。
柏林大学的此项实践标志着世界高等教育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此现代大学进入一个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新阶段。
由于对大学性质观念的指导,蔡元培也认为大学的职能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
他要求大学教员不应只是灌输固定知识,而是应该对学问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且引导和培养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再是传统式地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是在教员的指导下研究学问。
与洪堡所主张成立研讨班和研究所相似的是,蔡元培主张“凡大学必须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以使得大学能够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
他认为设立各类研究所是避免教员陷入传统教学不求进步;也可以为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实践的机会,为毕业后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深造创造良好的条件。
3.大学的办学理念在大学的办学理念上,洪堡首先认为,大学应该保持“孤独和自由”的原则。
这是指大学及其大学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等不仅应该对世俗社会,特别是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保持一定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大学还必须摆脱国家和教会的制约以及来自工业社会的世俗压力与影响。
另一方面,洪堡认为,“国家绝不应该指望大学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成为政府眼前的任务服务而已,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断地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其成效是远非政府的近前布置所能预料的。
”强调大学办学的学术自由原则。
他所强调的学术自由有两层涵义,“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
“学习自由”指学生有选择学习任何课程内容和在大学中独立生活的自由;“教学自由”是指大学教授具有在其学术领域内不受干涉、探索和传授真理的自由。
这一点上,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办学原则。
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
如果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是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也有两个方面,分别是表现在对待学说和教员上。
由于学说必须由人提倡、宣传和发展,教员又以研究,传授学问为己任,所以这一办学理念的实施主要是体现在对待教员的方面。
蔡元培聘请教员,最重要的有无专门学问。
只要由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教员。
反之,如若学术水平低,不管什么人,都是要坚持辞退的。
而对于教员的政治见解,学术派别,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
4.大学的学科设置洪堡希望通过哲学这门包罗万象的古老学科能够统摄一切学问,将各种具体不同的学科有机地统合和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取的不是个别、具体和互不关联的经验知识,而是通过哲学学习和研究,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进行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进而在此基础上掌握一种治学方法,获取最高形式的纯粹客观知识,同时具备科学研究者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身的道德灵魂。
虽然洪堡极其反对传统大学中神学、法学和医学教育的职业性和功利性,但是他并不反对传统大学的学部设置形式。
1809年创建的柏林大学由哲学、法学、医学和神学四个学部组成。
其中的哲学学部不再被看作是低一级的学院,不再是实施普通教育为升入其他学部所做准备打基础的学部。
而是各学部的地位平等,废除了各学院的等级差别,另外,课程设置以及其功能生了重大改变。
柏林大学的哲学学部在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是柏林大学中师资力量最雄厚、规模最大和地位最高的学部,成为其科学研究发源地,是其他学部效仿的对象。
在柏林大学,哲学学部不再象中世纪大学学部那样是为专业学部实施预备教育,除了教学之外,以逐步成为大学科学研究的中心。
哲学院变成大学的中心是柏林大学的又一显著特点。
与洪堡所生活的时代不同,在知识高度发展的现代,人类文明得到巨大发展和进步,人类知识体系已经不再象洪堡时代那样简单,由此而带来了现代大学的系科门类的丰富和完善。
因此,大学学科设置问题也就具有了更大的复杂性。
蔡元培的大学学科设置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
经历了从偏重文理到沟通文理,再到废科设系的过程。
具体而言:最初,他从“大学为研究学理的机关”这一思想出发,主张“要偏重文理两科”。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又进一步主张“学术分校”,大学专设文理两科,目的是为了突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学理的理念。
在蔡元培看来,“学”与“术”可分为两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
文、理是“学”;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为“术”。
学与术关系紧密,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学为基本,术为枝干。
接下来在进一步的实践中,蔡元培看到了文、理分科所造成的弊端,于是进一步主张“沟通文理”。
他意识到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比如,哲学联系起了所有的学科,理科各学科都与哲学有关,另外文科中的史学、文学都与科学有关等等。
这是由于现代社会,知识蓬勃发展,学科之间的彼此交错,有些学科简直无法以文、理科来区分。
因此,蔡元培主张沟通文理,和为一科。
随后,北大进行改革,撤销文、理、法三科界限。
4.大学的教学制度鉴于洪堡所强调的学术自由的两层涵义,“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
“学习自由”使得柏林大学的学生有选择学习任何课程内容,选择教师的自由,拥有极大的自由完善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教学自由”使得大学教授具有在其学术领域内不受干涉,教授有选择讲授内容和传授方式的自由,有探索和传授真理的自由。
最先源于柏林大学哲学院的习明纳也是烘堡大学教学制度的实践体现。
随后被各个系部学习采用。
当时柏林大学各种“习明纳”(Seminar,又译作“研讨班”)中的教学情况最能体现学习自由的精神。
在那里,传统的权威学说和基督教义不再成为研讨的前提,师生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怀疑和批判,充分发挥个人的独创精神;师生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师生共同研究和讨论,一起探索真理。
学生由过去被动的学习者,成为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受洪堡思想和柏林大学模式的影响,19 世纪的德国大学生有广泛的学习自由,他们可以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甚至可以自由转学。
在教学制度上,蔡元培主张采用选科制。
他认为这种制度使学生于专精之余,能够旁设种种有关系的学科,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打破学生狭隘的专业视角,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另一方面,蔡元培认为必须加强对实行选科制的指导,以防学生纯粹从兴趣出发,忽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学生所选的学科必须经教员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