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世纪柏林大学的办学理念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19世纪洪堡教育模式及其影响摘要:近代大学始于19世纪初期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及其教育体制改革。
在改革中,德国大学极其注重人文学科多元化发展和自然科学研究,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由思想领域到科学领域迅速崛起。
威廉?洪堡所创立的“柏林大学模式”使德国高等教育率先走出了“欧洲大学危机”,随之成为日本、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学习的典范。
关键词:威廉·洪堡;柏林大学模式;德国崛起;教育改革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勤助科研校级项目社会科学类项目编号:qzyb110351810年,时任普鲁士教育大臣的威廉?冯?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近代大学——柏林大学,开始用新的办学理念改革高等教育和重建大学。
柏林大学的创办和改革使19世纪初的德国大学率先走出了18世纪末以来的“欧洲大学危机”,并成为世界各地的大学群而效仿的典范。
同时,各种先进教育机构的设立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和人才基础,使德意志帝国在1871年建立时,已然成为欧洲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
大学的文化水平能够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高水平,柏林大学的创立不仅为世界高等教育开创了全新的模式,而且为德国的崛起指引了一条捷径,使整个德意志民族国家由思想领域到科学领域迅速崛起。
“柏林大学的兴建,使旧瓶装入了新酒,旧瓶也因此破裂。
古老的学府如此彻底地按照一种理论进行重塑,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洪堡教育理念的诞生17世纪以来,启蒙运动的发展、科学革命的爆发、功利主义的膨胀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主动冲破经院哲学的束缚,用自己的方式了解世界的本来面目,开始为各自的国家和民族探索生存之道。
而拿破仑的入侵迫使普鲁士进行施泰茵——哈登贝格改革。
此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柏林大学的建立。
然而早在柏林大学建立之前德国的教育思想就发生了重大变化。
先是康德在总结个人本质与教育的关系时说:“教育的实质,就在于如何使人们能去理智的引导内心,理智地采取行动。
浅析柏林大学的办学方针及其影响19世纪的德国高等教育对现代高等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为1810年根据威廉·冯·洪堡的教学思想创建的柏林大学。
其“崇尚求真” “科研与教学结合”、“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不仅对德国的教育事业及其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柏林大学办学方针(一)崇尚求知,致力于知识的探讨。
洪堡认为为科学服务,即为增进人的知识服务是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但洪堡这里提出的“知识”并不是专门化、实用化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纯粹的科学”、“一种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
洪堡曾说:“大学真正的成绩应该在于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至少在他一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也就是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思想上的完善。
”从这里可以约略看出洪堡心目中大学培养的是一种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要达到这个目的,大学就必须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精神,体现学术自由,这也是下文将要论述的观点思想基础。
(一)崇尚求知,致力于知识的探讨。
洪堡认为为科学服务,即为增进人的知识服务是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但洪堡这里提出的“知识”并不是专门化、实用化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纯粹的科学”、“一种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
洪堡曾说:“大学真正的成绩应该在于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至少在他一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也就是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思想上的完善。
”从这里可以约略看出洪堡心目中大学培养的是一种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要达到这个目的,大学就必须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精神,体现学术自由,这也是下文将要论述的观点思想基础。
为了鼓励学生进行高深研究,柏林大学重视习明纳方法,即高年级学生或优秀学生可以在教授的指导下,组成小组研究高深科学课题。
此举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研究风气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学术自由。
这是柏林大学办学方针里最为核心的一点。
德国现代大学作者:邢路路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2期【摘要】1810年创建的德国柏林大学是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化身。
在洪堡等人提出的先进理念指引下,不仅拓展了大学的职能,而且提出并践行了全新的大学理念,成为了当时欧洲乃至世界科学文化的中心。
本文通过对柏林大学创建背景的分析以及对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阐释,藉此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柏林大学启蒙运动学术自由在德国近代大学的发展中,1694年哈雷大学的建立开创了现代大学的先河,1737年哥廷根大学的落成,促进了现代化大学的进一步发展,而柏林大学的创建开创了大学教育的新纪元,为以后现代化大学的创立提供了范例。
在19世纪初的德国为什么会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柏林大学?这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呢?柏林大学的教育理念对目前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有何启示呢?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文分别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柏林大学创建的背景、柏林大学的教育理念以及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一、柏林大学创建的背景柏林大学的建立有其历史偶然性,但从她的创建及发展历程来看又是必然的。
柏林大学创立和发展离不开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创办者们的先进理念。
(一)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启蒙运动为柏林大学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发生在17~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时的欧洲诸国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由封建主义向资产阶级国家过渡的历史阶段。
德国的启蒙运动虽然不像英国和法国那样的声势浩大,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其独特性。
启蒙运动的意义在于解放人们的思想,肯定人的主体地位,鼓励人们运用理智的方式对一切事物进行批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为柏林大学之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第一个遭受工业文明冲击的“发展中国家”德意志处于欧洲大陆的正中央,是第一个遭受工业文明冲击的“发展中国家”。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德国柏林大学一、柏林大学概述柏林大学是德国的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
原名柏林弗里特里希-威廉大学,设于柏林。
1809 年由普鲁士王国内务部文教总管 F.vonK.W.洪堡负责筹建,1810年10月正式开学。
设哲学、法学、医学和神学4科。
第一任校长为哲学家 J.G.费希特。
柏林大学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针,采取讲课、讨论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教师享有较大的学术自由,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各种课程,选择自己的钻研方向,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
1842年创建德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一批科学家曾在该校执教,并创立新的理论和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柏林大学可谓欧洲乃至全球的学术中心,产生过29位诺贝尔奖得主,成就惊人,包括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普朗克(Max Planck)、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黑格尔(G.W.F. Hegel)、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均在此任教。
马克思(Karl Max)、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赫兹(Hertz, Heinrich)、海涅(Heinrich Heine)、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舒曼(Robert Schuman)等诸多名家均曾于此校求学[1]。
然受制于历史及政治原因,曾经辉煌的柏林大学终究敌不过战争的践踏与摧残,1948年柏林大学一分为二,部分师生在美英控制的西柏林地区成立了柏林自由大学,原柏林大学则于1949年更名为柏林洪堡大学。
在华人文化圈中,柏林大学在1948年之前专指柏林洪堡大学(例如小说围城中所称的柏林大学)。
后来有一段时间柏林大学则又指的是柏林自由大学。
现今国内外均将柏林洪堡大学作为老柏林大学的主要继承人。
这两所“柏林大学”是完全独立的大学,但逐渐在较多领域开始合作、合并。
19世纪的柏林大学为什么辉煌20090359 康煜恒19世纪的德国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对外德国因为战败,与法国缔结“梯尔西特合约”,付出大量战争赔款;对内德国大量征税,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
在这一情况下,本着“国家应用智慧的力量来弥补物质的损失”的精神,普鲁士国王下令建立柏林大学。
管理层面:脱离宗教在此之前德国的大学大多受不同程度的宗教势力的控制,是学究们死记硬背,机械辩论的地方,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遵循教会教规,但柏林大学则大幅变革,彻底与教会脱离,将管理权交给了政府,而政府又把权力下放给真正懂得大学需要的教授,这就是柏林大学辉煌的原因之一:教授治校。
而闻名全球的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直到十九世纪末(1889年)才由英国国会通过法案,摆脱教会的束缚并获得政府拨款。
学术自由柏林大学内提倡学术自由。
柏林大学的前身哈勒大学采纳了现代哲学与现代科学,以思想自由和教学自由为基本原则,由此决定了柏林大学成为整个学术界进行创造科学研究的基地和真理的拓荒者。
柏林大学的建立以及她的成功还不得不一个人,威廉·馮·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nant von Humboldt),他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家,政治家,外交家。
柏林大学建立在威廉·馮·洪堡设计的三大原则的基础上:一,大学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
二,研究与教学相结合。
三,通识教育。
在这三条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授会(由全体正副教授组成,主要职能包括延聘教授和审查授课)”,“学术评议会”和讲座制是学术自由得以实现的制度保障。
因为洪堡的高瞻远瞩,柏林大学既没有走上法国高等职业化教育过于追求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弯路,也没有成为又一所古板沉闷的“坟墓”。
得益于来自政府的充足的资金,和大学相对自由,积极的学术氛围,以及师生的不懈努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42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有14名是德国学者且全是大学教师,其中柏林大学就占了8人。
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德国的教育历史悠久,其先进的教育和成果在世界颇具声誉。
教育的“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理想,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也是德国大学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核心。
它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这种“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一所大学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对大学至关重要。
它重视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素质提高,立足于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作者根据自己在德国留学的经历,试图通过对德国大学在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方面的阐述和分析,对高校“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发展1、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一洪堡对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大学理念的一种实践。
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威廉?洪堡的“以人为本”与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有所不同,科学代替了哲学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
1810年,威廉?洪堡创建柏林洪堡大学,提出“大学也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统一”以及追求科学发展的办学思想。
大学的职能表现为教育与科研并重,大学开始进入社会的中心。
2、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正在“与时俱进”德国大学发展到今天,最终承担了“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
也就是说,大学兼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
但培养人才不能排斥其他两项职能,否则,就不可能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不可能为社会所接受。
在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19世纪初,威廉?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给德国大学注入了新的“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直到今天,德国的大学仍把洪堡的这种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作为自己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启示德国高等教育兴起的起源来自于创办柏林大学的洪堡。
洪堡以他当时对高等教育独到的思想与理念,创办了柏林大学,开创了柏林大学的精神,开启了现代大学建立的先河,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宏伟蓝图的规划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与贡献。
一、德国传统高等教育理念19世纪的德国传统大学观也就是洪堡的思想,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大学的任务。
大学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这里的科学,是“纯科学”。
大学不仅仅是教学,它担任的更重要的角色是进行科学研究,追求知识与真理。
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领域中提升了自我的个性与道德的修养,达到全面发展的境地。
大学并非从事专用性和实用性的人才培养。
2.大学的组织原则。
即建立在纯科学理念上的寂寞与自由。
“自由是必须的,寂寞是有益的。
”教师与学生都应该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学问。
3.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寂寞与自由能促进大学的繁荣,而繁荣的大学及发达的科学正是国家利益所在。
国家与大学目标利益是一致的。
二、德国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变迁当代,德高等学校依然重视科学和学术的研究,提倡学术自由并加强与政府联系的同时,也发展了其他特点。
1、扩大教育平等机会。
首先,政府实施高等教育免费政策,这能让贫困家庭的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其次,拓宽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
除了具有“普通中学、文理中学和综合学校等”毕业的学生具有申请高校的权利之外,其他一些具有“高等专科学校”入学资格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继续深造,然后可以申请高校入学资格。
3.扩大妇女受教育机会。
1998年的《高等学校总纲法》不仅把照顾有子女的学生的特殊需要、保障高校中男女平等权利写进高等学校的任务条款(第2、3条),而且在有关学生考试的间题上充分考虑到了母亲的权利(第16条)。
[1]2、加强学术与职业的联系。
洪堡认为,大学的核心是科研,不带有功利性。
德国传统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实行“硕士--博士”两段。
浅析科学技术与大学的关系从19世纪科學技术与大学有了交织的历史开始,二者的联系就越来越紧密。
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影响着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而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极大地促进的科技的发展。
科学技术与大学应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实现“双赢”,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标签:科学技术大学双赢一、科学技术与大学的交织历程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建立,校长洪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理念。
这一思想的提出,基本摆脱了数百年来大学与科技之间的“暧昧”关系,标志着大学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开始明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到现在,科学技术与大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最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与大学的关系(一)科技发展对大学的影响1.科技发展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影响首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赋予了大学新的历史使命,大学需要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出源源不断的人才。
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并不是说让其掌握知识即可,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能力,能够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当中去,并能运用自如。
其次,科学技术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新的要求。
大学迄今为止,人才培养模式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过程:“通才”,“专才”和“复合型人才”。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大学必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拘一格的培养人才,如对偏才、怪才、帅才、全才等各类人才培养。
这些都是知识经济社会下,大学应该提倡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以,大学的人才培养应以创新为目标,以素质和能力为导向。
2.科技发展对大学课程教学的影响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知识的更新,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必须适当地调整,以此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逐渐出现了以科学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并且比重越来越大。
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出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以及知识的更新,课程设置也密切关注当前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学科动向,并及时调整和改革。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德国柏林大学新闻来源:新浪发布时间:2008/7/19 14:41:30 浏览次数:1柏林是德国高等教育的重镇,在这里有三所大学,十所学院,四所艺术学院及一百多家国立研究机构及近250多个非大学研究机构。
三座大学分别是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工大(即柏林技术大学)。
柏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学府,建校以来一直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采取讲课、讨论与研究的教学方式,教师拥有学术自由,本科生可以自由选课,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取研究方向,同时可以和教师在一起进行科学研究。
这种办学理念源于洪堡的“研究和教学相统一” 的大学理念。
在华人圈内,在1948年以前,柏林大学指柏林洪堡大学,后经二战柏林一分为二,这所大学也分离为两所大学:东柏林学校名为柏林洪堡大学,西柏林则新建了柏林自由大学。
所以一段时间柏林大学指称“柏林自由大学”,但这并不影响两所大学一脉相承的办学理念,现在两所大学在诸多专业也在合并整合。
本文主要以柏林洪堡大学为例介绍德国柏林大学。
洪堡大学现有在校生三万五千多人,校址分别设在柏林市中心和阿德勒斯霍夫和柏林布赫两个科技园区内。
建校初期的洪堡大学有4个经典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哲学院,神学院。
此后在许多著名学者的教学研究推动下,该校又发展了许多新的学科与专业,并很快发展成为一所享誉全球的一流学府。
1806年的拿破仑耶拿-奥尔施泰特之战影响着整个欧洲,欧洲各民族的生存条件发生了急剧变化,因此,进行民族自我更新、保持效率和竞争力事关民族生死存亡。
时任普鲁士教育大臣的威廉·冯·洪堡认为:“大学是一种最高手段,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在此背景下,普鲁士王国进行了大学改革运动,这是世界大学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重要的举措就是决定在柏林建立一所由国家资助,男女合校的新型大学,这与当时的旧式大学截然不同。
浅析19世纪柏林大学的办学理念
摘要:19世纪,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柏林大学应运而生。
柏林大学的建立既有对已有办学模式的继承也有创新,它的教学与科研结合和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是高等教育的焦点,也是很多大学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柏林大学办学理念学术自由
回顾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19世纪可谓西方国家大规模改革高等教育和重建大学的重要时期。
其中,德国又是第一个改革本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欧洲国家,对后来的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非同凡响的作用,其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无法替代的影响。
一、柏林大学建立的背景
柏林大学的建立被认为是大学现代化的开端。
以柏林大学为首的德国大学,经过改革,“一扫十七八世纪欧洲大学的陈腐之气,将研究引人大学的教育过程,重塑大学的理智生活”。
柏林大学的产生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1.耶拿战败的驱使
从历史条件上来看,普鲁士的战败不但导致德国大学危机加深,而且也使德意志民族处于崩溃的边缘。
遭受重创的德国人逐渐认识到:一个民族的真正强大在于精神领域,于是德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一条强国之路,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教育。
德国人相信:“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教育在国家兴盛战略中占中心地位,在柏林建立一所新大学已成为德国人的共同心声。
2.各种思潮的推动
在柏林大学的规划和创立过程中,作为国家主义代表者的施莱尔马赫、费希特基于教育是培养国民爱国思想的主要途径这一信念赋予教育以崇高的使命,同时也赢得了政治上的认可和支持。
在涌动的历史浪潮与强大的时代精神的推动下,洪堡以他特定的见识、地位、影响、威望和能力,成功地领导了柏林大学的创办。
还有在德国大学也在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建立起一种新知识观和新历史观,促进现代学科体系的产生。
3.传统实践的影响
柏林大学是在对“旧”大学的失望和对“新”大学的期待之中诞生的。
早在18世纪,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在组织机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为柏林大
学的产生务实了基础,已具备了新型大学的某些特征。
如普遍重视学术的自由研究,开始尝试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
洪堡的教育思想就受益于“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
在18世纪中叶,哥廷根大学的海涅就开始了他的古典语言学的演讲,从而使演讲逐步代替了阅读教规文本。
格斯纳也采用崭新的研究教学方法,抛弃以前强制学生模仿西塞罗文体而练习拉丁文写作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学生对古典文献进行分析批判和探寻,从而赋予古典著作以新的意义。
这种研讨班的教学形式,实质上已经开启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先声。
这些积极实践为柏林大学的建立提供了可参考的模式。
二、柏林大学的特色办学理念
柏林大学创建伊始就摒弃了以教学为主要职能的传统大学模式,堪称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称为“近代大学之母”,之所以有如此殊荣,是因为它颠覆传统,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柏林大学首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并把发展科研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梅尔茨说:“大学制度,一言以蔽之,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从事科学研究,此乃其引以自豪和获得声誉的根基。
”最早系统而明确地提出大学必须重视学术研究的人是费希特。
他说:理想的大学不应是一所“学习的学校”,而应是一所创造性的“艺术的学校”,教师必须掌握了科学,具备科学运用理性的艺术,并有运用这种艺术的明确意识,指导学生以科学的理性方式去发现新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具有培养运用理性的人的艺术,而这一艺术是以对教育艺术的爱为前提的。
施莱尔马赫也强调:“大学的任务在于唤醒青年,使他们有获取知识,使用知识的能力”。
洪堡主张的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就是将教与学通过“研究”联结起来,这样不仅从事科学研究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而且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和能力也是大学教师应尽的职责,大学教育者既是教师又应是研究者,受教育者既是学生同时也应是研究者。
为使教学与科研更好的结合,柏林大学开设了讲座制度,为鼓励师生积极从事高深研究,重视习明纳方法。
“习明纳”,即高年级学生或优秀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组成小组研究高深科学课题,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教学与科研的双重目的;在习明纳中“创造性的研究方法被阐明,有创造能力的人员被训练,科学独立的精神被灌输”。
习明纳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研究所为德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术人才。
在洪堡等人的努力下,教学与科研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柏林大学中发扬光大,并成为柏林大学一大办学特色。
2.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也是柏林大学办学方针里最为核心的一点。
施莱尔马赫提到,学术自由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研讨学问的自由,在此方面他们不接受任何人的管束、监督、指令,他们可根据学业最终的要求自行安排其学习进度、方式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在生活方式上的自由,他们不受社会习俗的限制,自由尝试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洪堡提倡的学术自由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学
自由和学习自由。
“教学自由指学者有自由探究的权利,学习自由指学生有学习任何课程的权利。
”纯粹的科学不追求任何外在的目标,不能为任何外在因素所制约。
在柏林大学里,学者有权决定大学内部的某些问题,比如课程设置、研究项目的决定、大学生的挑选和制定校规校纪等,教师可与学生自由探讨学术问题,可就某问题自由讲学,表达自己的看法。
而学生在学习上也享有极大的自由,学生可自由选课和转换大学,整个学业不必服从某种规定的课程计划,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没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学生几乎可以完全自己安排学业,选学什么课程也没有限制,只要达到规定的最低限度的必修科目即可。
柏林大学开设讲座的学习形式,既能使学生自由选择,又有利于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由此形成了体现“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的教学制度。
三、结语
作为近代的第一所大学,柏林大学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对传统的教育价值观、知识观等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倡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通过将大学的科学研究作为检验和发现真理的手段和标准,形成了新的大学职能,柏林大学可谓近代教育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参考文献:
[1]胡建华.费希特的大学论及其对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2]肖海涛.二种经典的大学理念——洪堡的大学理念考察[J].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8).
[3][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贺国庆,王保星.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