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肺栓塞的处理及预防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26
肺栓塞围手术期护理肺栓塞是指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综合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
按发病时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肺栓塞。
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病理生理:急性肺栓塞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肺血管床面积减少和神经,体液因素参与的两部分作用所构成。
这些病理生理变化导致气管和肺血管床的收缩,最终表现为肺动脉压的升高和低氧血症。
临床表现及治疗:a.本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既往无心肺病症患者中70-80%的患者有呼吸困难和胸痛。
呼吸困难在广泛型肺栓塞中多见,呈突发性。
其他临床变现有胸痛且在吸气时加重,患者出现恐惧感,多汗,咳血,晕厥,心悸呼吸急促伴有发绀,查体时肺部有时可闻及哮鸣音和或细湿罗音,心动过速,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可伴低热。
b.急性肺血栓塞早期的治疗采用肝素持续抗凝和尿激酶,rt-pA(从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
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1)急性广泛性肺栓塞。
(2)血流动力不稳定。
(3)溶栓疗法失败或禁忌症。
(4)经皮心肺支持禁忌或不能实施者。
禁忌症:(1)有出血和易出血的病变。
(2)有中枢神经系统病障碍。
(3)最近有外伤,手术分娩,活检。
胸腹腔穿刺或动脉造影等病史。
(4)妊娠,严重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或凝血系统病变。
(5)左心系统血栓或细菌性心内膜炎。
1 术前护理1.1护理评估认真做好入院护理评估,询问患者有无胃肠道出血史,近期外科手术史,严重肾功能不全史等以明确介入治疗的禁忌症。
1.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耐心的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必须性,安全性,将操作方法,疗效,注意事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医务人员应态度和蔼语言中肯可以用成功病例现身说法,减轻患者的心里负担,增强对手术的信心。
1.3充分做好术前的常规准备(1)训练床上排尿。
(2)做碘过敏试验及抗生素皮试。
(3)术区备皮。
(4)术前半小时肌注地西泮10mg已达到镇静目的。
(5)做好实验检查并备血200-400ml。
围手术期肺栓塞预防目录•围手术期肺栓塞概述•围手术期肺栓塞的风险评估•围手术期肺栓塞的预防措施•围手术期肺栓塞的监测与诊断•围手术期肺栓塞的预后和影响•围手术期肺栓塞预防的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CONTENTSCHAPTER01围手术期肺栓塞概述围手术期肺栓塞是指发生在手术或创伤后,因血液或其他循环内物质进入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循环障碍的疾病。
定义根据栓子的来源和性质,围手术期肺栓塞可分为血栓性、脂肪性、空气性、肿瘤性等类型。
分类定义与分类病因主要病因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肥胖、肿瘤等。
病理生理当栓子阻塞肺动脉时,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负担加重,导致右心衰竭。
同时,缺氧、酸中毒等可引起肺血管痉挛,加重肺栓塞症状。
围手术期肺栓塞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围手术期肺栓塞的发病率较高,根据不同研究报道,其发病率为0.3%-20%。
发病率死亡率高危人群围手术期肺栓塞的死亡率较高,约为10%-30%。
长期卧床、高龄、肥胖、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人群为围手术期肺栓塞的高危人群。
030201围手术期肺栓塞的流行病学CHAPTER02围手术期肺栓塞的风险评估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如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慢性心肺疾病等,以及家族史和遗传因素。
病史采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曲张等症状。
体格检查检测D-二聚体、凝血指标等,评估血液高凝状态。
实验室检查通过超声检查、CT血管成像等手段,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影像学检查年龄性别手术类型基础疾病01020304高龄患者围手术期肺栓塞风险增加。
女性患者围手术期肺栓塞风险相对较高。
时间长、创伤大的手术,如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等,围手术期肺栓塞风险较高。
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肥胖等基础疾病患者,围手术期肺栓塞风险增加。
Caprini评分量表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类型等因素,评估围手术期肺栓塞风险。
Padua评分量表通过评估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预测围手术期肺栓塞风险。
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最全版)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进展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和处理逐渐受到各学科关注和重视。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PE 和DVT 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二者统称为VTE。
外科病人术前活动减少、术中制动和术后长期卧床均会导致静脉血流明显减慢;麻醉及手术创伤促使组织因子释放,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病人自身因素,如高龄、肥胖、恶性肿瘤等,这些因素均可使VTE 发生风险增加。
此外,越来越多的病人在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同时使用抗栓药物,常见的情况如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慢性心房颤动、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等心脏疾病以及周围血管疾病。
对于长期服用抗栓药物并需要行普通外科手术的病人,外科医师应对病人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围手术期的抗栓药物管理。
为规范和推动我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病人血栓管理实践,2015 年11 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牵头,依据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参考相关学科专家意见和已有工作基础[1],制定《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希望对国内广大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围手术期VTE预防1 概述1.1 普通外科病人VTE发生率VTE 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
如无预防措施,普通外科手术病人DVT 发生率为10%~40%[2]。
大型手术病人当同时具有多种VTE 风险因素时(年龄>40 岁、VTE 病史、肿瘤等),致死性PE 发生率高达5%[3]。
亚洲人群中,普通外科未进行抗凝预防的手术病人DVT 发生率为13%,症状性PE 发生率为1%[4]。
日本相关调查显示,腹部大手术病人仅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预防者,静脉造影检出VTE 发生率为24.3%[5]。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王秀丽(共同执笔人),王庚,冯泽国,江伟,张兰,张英泽(共同执笔人),陈绍辉,金善良,姚尚龙(共同执笔人),徐懋,郭向阳(负责人)一、前言围术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围手术期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多见于骨科、妇产科、血管外科和胸外科手术病人,以骨科手术最为常见。
我国每年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的数百万病例中,有近50%患者形成DVT,其中20%出现有症状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美国1988年调查结果提示大约17%的孕产妇死亡是由于静脉血栓栓塞所致;另外,大面积烧伤等也是诱发DVT的高危因素。
因此,对手术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及早诊断,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发生PE的风险,降低患者死亡率,还可有效地减少医疗费用。
二、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定义/诊断(一)定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
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DVT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DVT可降低发生PTE的风险。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枝引起肺循环障碍和呼吸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包括PTE、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和空气栓塞等。
其中PTE为PE的最常见类型,通常所说的PE即指PTE。
围术期的PTE多见于静脉系统的栓子脱落,偶见心房纤颤者心房栓子脱落,是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肺栓塞应急预案
一、防范措施
1.健康教育,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患者和家属从思想上重视,积极配合治疗。
2.生活护理:嘱咐患者多饮水,予低脂、低糖、高纤维素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体位护理:长期卧床尤其是术后患者,肢体运动顺序应由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促进下肢肌肉收缩和舒张,锻炼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4.静脉护理: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以减少下肢静脉损伤,提高穿刺技术,力求一次成功,扎止血带不宜过紧,避免同一部位,同一条静脉反复穿刺。
5.下肢的检测:定期对患者的腿部进行检测并做好记
录。
检测内容包括:有无疼痛、苍白、麻痹、皮温、感觉异常及动脉搏动情况。
6.服用抗凝药的护理:严格按医嘱使用,按时定量,给药到手,看药到口,观察服药后有无呕吐,如有,可根据服药的间隔时间,遵医嘱再服,配合医生做好凝血功能的检测,并提醒患者及家属按要求检测凝血功能。
二、应急处理措施
1.绝对卧床,保持安静,有效制动。
2.立即通知医生,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如气管插管用物、呼吸机、除颤仪、急救用品。
3.给氧,氧流量4一6L∕min,并注意保持气道通畅。
4.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并及时留取检验标本。
5.遵医嘱给药,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
6.安慰患者,帮助其认识疾病,减轻思想顾虑和恐惧,增强治疗信心。
7.健康宣教: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合理膳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
8.严密观察病情。
三、应急处理流程。
围术期寂静肺的预防和处理寂静肺是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一种危重征象,当支气管发生强烈痉挛或广泛黏液栓堵塞支气管时,不仅哮喘音消失,且听诊哮鸣音、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
如果没有早期识别、诊断、处理寂静肺,可引起严重的低氧血症,继而造成缺氧性脑损伤、心肺功能衰竭乃至心跳骤停。
那么,寂静肺作为围术期急症,麻醉医生该如何预防和处理寂静肺的发生?1、静脉给予小剂量咪达唑仑和/或右美托咪定,可以缓解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的焦虑情绪。
2、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可明显抑制气道的迷走神经反射,进而减少气道分泌物,降低围术期“寂静肺”发生的风险,可供选择的药物包括阿托品0.4m g或格隆溴铵0.2m g静脉给药。
3、在实施气管插管前30m i n,给予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口腔内喷射2~4揿,可有效降低气道反应性,预防气道内操作对哮喘患者的不良刺激。
4、在满足手术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免气管插管等气道内操作,可通过采用喉罩通气、区域阻滞麻醉、镇静麻醉等方式实施手术。
5、对于必须实施气管插管完成手术的患者,为有效预防围术期支气管痉挛、“寂静肺”的发生,需要注意以下要点:1)气道局部麻醉及气管插管操作已有研究表明,采用利多卡因实施咽喉部和气道内局部麻醉,可减少喉镜暴露声门和气管插管过程中的气道痉挛,降低“寂静肺”的发生风险。
因此,在时间允许时,推荐将利多卡因作为哮喘持续状态的成人患者快速序贯插管的术前预处理用药。
但因其对气道的刺激作用会引发气道痉挛,故使用利多卡因进行气道内局麻时需控制喷药速度和浓度。
在麻醉诱导前经静脉给予利多卡因 1.5~2.0m g/k g,亦可以降低气管插管时的气道反应。
此外,在实施气管插管操作时,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暴力操作对气道的强烈刺激。
同时,注意观察气管导管插入的深度,以防气管导管插入过深刺激隆突,引起胆碱能神经亢奋而诱发支气管痉挛。
2)麻醉药物选择除气道内操作以外,在全麻过程中,镇静药物和肌松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增加气道高反应性,进而导致气道痉挛的发生。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最早在2009年的《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中提出。
该共识指出,肺是唯一接受全部心输出量的器官,也是全身静脉血必经的巨型滤器。
由于肺是开放的器官,肺泡与外界相通,因此容易受到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各种有害因素的损伤。
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和诊疗措施也可能对肺造成损伤,引发各种肺部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围手术期肺保护的目的是预防和治疗各种肺部损伤,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维护患者肺功能,促进早日康复。
2围手术期肺保护的重要性肺部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是胸外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围手术期肺保护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围手术期肺保护可以显著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
因此,围手术期肺保护应该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
3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措施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
预防方面,应该避免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如避免吸烟、控制呼吸道感染、预防误吸等。
治疗方面,应该及时发现和治疗各种肺部损伤和并发症,如肺不张、肺炎、肺栓塞等。
同时,还应该加强术后康复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4围手术期肺保护的实践意义围手术期肺保护不仅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学科模式下的重要内容。
通过加强围手术期肺保护,可以显著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死亡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围手术期肺保护的实践意义非常重要,应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XXX alveoli。
respiratory tract。
and lung interstitium。
Alveoli are the sites where gas exchange occurs een the body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XXX。
such as surgical trauma。
stress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