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MISS的省级气象业务系统的应用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5
基于GIS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增加。
气象灾害的爆发往往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性。
在现代社会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预测和应对气象灾害变得尤为必要。
其中,基于GIS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GIS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系统架构设计基于GIS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储存和数据展示四个模块,其中数据采集模块负责采集气象数据、地理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等信息;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关键参数计算,并通过模型模拟和算法分析等手段形成气象灾害预警产品;数据储存模块将处理后的数据整理为多级存储体系,以便于快速地检索和查询;数据展示模块则将储存的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的方式进行展示,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
二、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是基于GIS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负责从现有的气象监测站、卫星遥感和社会经济调查等途径获取相关数据。
数据采集需要覆盖离散的地理区域,以及变化频繁的环境要素。
对于环境要素的监测,除了气候信息,还包括流量、潮位、土壤温湿度等量测数据。
数据采集模块还需要与数据处理模块实时交互,以及与预警系统平台进行数据互通。
三、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是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核心部分,它主要负责开发和应用相关的数学算法、物理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将气象数据和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得到相关的气象灾害预警产品。
在此过程中,数据处理模块还需要充分利用气象、水文、地形等多种环境资源信息,结合数据储存模块中以往的经验数据,全面预测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类型和强度等指标。
为了提高预报精度,应用统计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和物理数学模型还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
四、数据储存模块基于GIS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进行储存和管理。
数据储存模块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以便于快速地检索和查询。
通信技术•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30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省级气象通信系统CTS 搬迁方案设计与实施文/乔文文 黄伟 郭捷 孙周军的无中断搬迁任务,同时采用新一代国内气象通信系统作为降级备份,避免单机故障时业务中断的情况。
2 集群系统环境广东省部署的CTS 集群系统是分布式多机部署的全网系统,由4台IBM X3850X5服务器、IBM Storwize V7000、SAN 交换机等组成,部署运行于Linux 操作系统下,共享文件系统为赛门铁克VERITAS CFS(Cluster File System),另外CTS 运行的服务器上部署了消息中间件客户端、J2EE 应用中间件、FTP 软件和数据库。
省级CMACast 小站接收服务器也接入了通信系统集群,共享磁盘阵列。
CTS 负责收集全省与省际共享的观测数据、服务产品、CMACast 广播数据以及部门共享数据,除将本省气象数据发送国家级CTS 集群之外,会将所有收集到的数据一路添加业务规则后发送到CIMISSDPC 系统进行加工入库和数据服务,同时一路发送到省内气象数据分发系统,即原新一代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完成数据中心对内和对外数据支撑服务。
其中,省内气象数据分发系统承担了收集CMACast 广播数据、CTS 推送过来的本省资料、省际共享资料和部门共享数据,并给中心其他业务系统提供数据分发工作。
集群数据流程图如图1所示。
3 搬迁前的准备3.1 单机业务流程设计为保证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集群关机过程中,拟构建一台CTS 单机来暂时承担集群的工作。
单机CTS 上不安装CMACast 卫星广播相关软件,由省内气象数据分发系统,即新一代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将收集到的CMACast 数据推送到单机CTS 上,以保证CIMISS 系统的数据完整性。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应用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当前气象信息系统及其共享业务已经无法满足业务对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及分类检索的需要,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的,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发展,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气象服务水平也取得了较大进步。
该文主要从应用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原则及系统功能入手,重点对系统平台总体功能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应用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应用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气象信息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信息共享系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当前气象信息系统及其共享业务已经无法满足业务对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及分类检索的需要。
为提升应用气象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减轻气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为工作人员设计一个集史料查询、数据分析、情报预测、灾害预警、信息分发与反馈等各项功能于一体的系统平台,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1系统设计原则第一,完备性原则。
确保数据存储信息的完整性,以便满足用户查询需要,同时对整个系统各项功能的完备性予以高度重视,依据用户需要对各种模块进行设计。
第二,可扩充性原则。
应用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各项功能、要素编码以及相关数据库可以依据用户需要予以扩充。
通常情况下,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方式,增强模块之间的独立性,以利于整个系统的扩充和改进。
第三,先进性原则。
在对应用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站在较高的起点上,采用先进的结构体系及软硬件技术对系统的运行环境及支撑平台进行打造。
第四,可靠性原则和可维护性原则。
为方便用户对系统的调整和管控,在对系统软硬件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对其可靠性和维护的便利性予以综合考虑。
第五,易学易用性原则。
设计应用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服务,为此在对系统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对不同层次用户予以考虑,有效实现系统界面的友好性和美观性,且操作简单、方便学习。
2应用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各项功能分析第一,各级用户均能够对所属地发布的信息及信息发布设备进行有效管理,并对所属地发布信息拥有审核的权利。
《气象信息业务监视系统设计与实现》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气象业务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满足气象业务的需求,气象信息业务监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气象信息业务监视系统的设计思路、实现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二、系统设计1. 系统架构设计气象信息业务监视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主要由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存储层、业务逻辑层和用户界面层五部分组成。
数据采集层负责从各种气象设备中实时获取数据;数据处理层对数据进行清洗、分析和预测;数据存储层负责存储和管理数据;业务逻辑层负责实现各种业务功能;用户界面层则提供友好的用户交互界面。
2. 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采集层通过与各种气象设备进行通信,实时获取气象数据。
数据传输采用高可靠性的网络传输协议,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同时,系统还支持对历史数据的回传和补传功能,以满足不同需求。
3. 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层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分析和预测。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系统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气象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
4. 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存储层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系统支持对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功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系统还支持对数据的查询和统计功能,方便用户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5. 业务功能实现业务逻辑层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实现各种功能模块。
如预报制作、预警发布、监控分析等。
通过与用户界面层的交互,实现人机交互的友好界面。
三、系统实现1. 技术选型系统采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如Java语言、Spring框架、MySQL数据库等。
同时,系统还采用了云计算技术,实现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
2. 开发流程系统开发过程中,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进行。
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进行严格的评审和测试,确保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省级气象资料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气象数据的处理和管理成为重要的任务。
在气象行业,气象资料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已成为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气象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了重要支撑。
将省级气象资料进行有效的管理,规范化的存储,可以提高数据共享和利用效率,为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科研工作,气象技术服务等提供重要帮助。
省级气象资料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在高效处理和管理气象资料的基础上,提高气象数据共享和利用效率,促进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的发展中的重要举措。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 研究目的本项目旨在设计和开发一套省级气象资料数据库系统,将省内气象数据通过统一化的管理方式存储于该系统中,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气象资料的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提高气象资料的共享度和利用效率,为气象预测、科学研究、气象服务等提供可靠、高效、快捷的数据支持。
2. 研究内容本论文将研究如何设计和实现一套高效的省级气象资料数据库系统。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气象资料库系统设计原则与需求分析(2)省内气象资料库的数据建设与维护(3)气象资料库的系统结构设计与开发实现(4)地理信息系统与气象资料库的数据集成(5)系统安全性和后期维护问题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研究方法本项目将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结合三大部分,开展研究工作,完成本项目的设计和实现。
2. 技术路线本文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如下:(1)数据库技术:MySQL、SQL Server、Oracle(2)编程语言:Java、Python、JavaScript(3)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rcGIS、Mapbox(4)前端框架:Vue.js、React四、预期成果和意义1. 预期成果本项目的预期成果如下:(1)基于成熟的数据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设计和实现可靠实用的气象资料库系统。
(2)实现基于地图的气象资料查询及数据可视化查询。
基于CIMISS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平台基于CIMISS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平台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灾害性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警灾害性天气,保障公众的安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建立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平台。
基于中国气象局自主研发的CIMISS平台,我国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体系。
CIMISS(China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Service System)是中国气象局于2003年独立研发的一套集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气象综合应用系统,是我国气象科学领域的重要成果。
CIMISS平台通过集成全国各地的资料观测设备,实时更新大气观测数据,将这些信息上传到云端,实现数据的存储和共享。
同时,CIMISS还包含了大量的气象模型、算法和预报产品,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气象信息和服务。
基于CIMISS平台,我国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平台分为三个核心模块:数据采集与处理、灾害性天气预警和信息发布。
首先,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利用CIMISS平台的数据接口,实时获取全国范围内的各类气象观测资料,包括温度、降雨、风力等信息。
这些数据经过质控和加工处理后,作为后续分析和预警的基础。
然后,灾害性天气预警模块根据多源气象数据的分析和模型预测,利用CIMISS平台提供的气象产品和算法,对可能爆发的灾害性天气进行预警。
平台根据不同类型的灾害性天气,如暴雨、大风、雷电等,设立相应的预警等级,并根据灾害的潜在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提供相应的预警时长和详细的时空分布信息。
最后,信息发布模块将预警信息通过多渠道传播给用户,包括气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媒体和公众等。
基于CIMISS平台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和分布式计算系统,平台可以快速生成预警内容和图像,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提升公众的预警响应能力。
基于气象云平台的气象信息智能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设计概述气象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提供准确的气象服务对国家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随着气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气象云平台逐渐成为了提供气象服务的主流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设计和实现一个基于气象云平台的气象信息智能服务系统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介绍一个基于气象云平台的气象信息智能服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首先,介绍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各模块及其功能。
其次,详细说明了系统所需的技术支持和关键技术。
再次,阐述了系统的实现方法和步骤。
最后,通过实现模拟和测试验证系统的性能和可行性。
系统总体架构基于气象云平台的气象信息智能服务系统包括数据接入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和数据展示模块。
各模块详细说明如下:1. 数据接入模块数据接入模块是系统的基础模块,其功能是将从气象观测站、雷达、卫星等各种数据源采集到的气象数据上传至气象云平台。
一般情况下,气象数据量较大,需要采用分布式数据采集技术,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2. 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是系统的关键模块,其功能是对采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和计算,提取出有价值的气象信息,并将信息上传至气象云平台。
一般情况下,气象数据处理需要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是系统的重要模块,其功能是将处理后的气象数据存储到气象云平台中,以便后续的查询和分析。
一般情况下,气象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展示模块数据展示模块是系统的用户接口模块,其功能是将存储在气象云平台中的气象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
一般情况下,气象数据展示采用基于Web的可视化工具,方便用户快速查询和分析气象信息。
系统技术支持及关键技术在实现基于气象云平台的气象信息智能服务系统时,需要采用以下技术支持和关键技术:1. 气象数据采集技术气象数据采集技术是系统实现的基础,需要借助于专业的数据采集设备和分布式数据采集技术,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基于CIMISS的雨情公报系统设计与实现胡德奎;苏芬;朱宝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CIMISS(气象数据统一服务接口)数据格式,利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6.0(简称为VB)编程实现读取小时降水数据资料、通过累加形成8-8(前日8时至今天8时之间累计降水)降水信息,以模板的形式生成雨情公报文档.实现了通过Notes网和Email邮件形式一键发送给相应单位或政府决策部分的功能,同时自动生成雨情信息手机短信内容并实现一键发送所有用户.极大的减轻了业务人员工作强度,避免了人工手动输入降水量、制作雨情服务产品的出错率.【期刊名称】《青海农林科技》【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4页(P72-74,105)【关键词】CIMISS;雨情公报;设计与实现【作者】胡德奎;苏芬;朱宝文【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气象局,青海西宁810016;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局,青海海南813099;青海省西宁市气象局,青海西宁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09雨情公报是气象系统为地方政府和决策部门指挥农业生产、组织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的气象服务信息,特别是对农业防灾抗旱起到积极作用。
西宁市雨情公报是由西宁市气象台业务人员负责制作、发布,制作发布内容为西宁地区(包括三县)四个国家站及各区域自动站共58个站点8-8降水数据资料,制作发布时间为每天早上8-9点之间,发布单位为市委、市政府、防汛部门、省气象局等相关单位。
首先分析下雨情公报制作发布流程,早上8-9时刚好是国家局和省气象局天气会商时间段,也是雨情公报制作发布时间段,这样制作发布雨情公报时间比较少。
没有开发本系统前的做法是:预报服务人员首先在“青海气象信息服务平台”上读取西宁地区8-8降水信息,然后打开上一期制作的雨情公报,修改时间日期、制作人、期数等信息,然后依次删除上期内容和输入本期各站点的降水资料,制作完成后还要其他业务人员进行校对,再通过传真、notes、Email、手机短信、政务网等形式发送,这种完全人工手动模式,从制作到发布大概需要30min左右,还要手动编辑雨情信息的手机短信内容,这样不但加大了业务人员劳动强度,而且时间比较少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错误。
浙江省水文气象服务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收稿日期:2020 -04 -13* 资助项目:浙江省气象科技计划项目(2017YB06)* 通讯作者:张玮玮陆明'张珏2张玮玮*2朱占云2(1.浙江省气象局,浙江杭州310002:2.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浙江杭州310017)摘要:针对浙江省水文气象业务实际需求,利用现有气象多模式服务产品和气象资料大数据,基于C/S 架构 和C#语言构建了浙江省水文气象服务业务系统"介绍了系统的架构、数据库设计和关键技术,并对各功能 模块和业务化情况进行了概述。
系统建设统一 了水文气象服务的业务环境,规范了业务流程,有效提高了水文气象服务工作的实效性、准确性及科技含量.为水库用户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水文气象服务;工作平台;数据库安全0引言近年来随着气象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水文气象服务在业务范围、服务 深度等方面不断得到拓展,在专业气象服务中 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目前浙江省水文气象服务主要包括省内6大水库流域内月、季、年气候概况,水库流域旬、 月、季雨量预报服务,0 - 15 d 内水库流域客观 化面雨量预报服务等内容,服务内容涵盖各主要水库不同需求时段的实况概况和预报等内 容,服务广度、深度都有突破,服务产品繁多而杂乱。
与此同时,人工制作产品仍然是水文气 象服务的主流,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业务人员往 往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最新气象信息,缺乏一个集查询、预报和服务产品生成等功能于 一体的业务服务系统,只能依赖传统的水库服务制作流程,以致于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业务需求,工作效率及准确率都大打折扣,严重制约 了水文气象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基于业务痛点设计与开发了面向专业 气象服务业务人员日常服务的水文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业务人员可实时、便捷地获取水库流 域内各个模式的雨量预报信息、实时面雨量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并实现流域中长期气候概 况的自动生成,为水文评估、水文服务提供了统一的业务环境,提高了水文气象服务工作的实 效性、准确性和规范性,为水库用户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有力的保障。
基于CIMISS的区域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与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熊劦;邓卫华;胡佳军;刘玲【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7(045)003【摘要】The integrated automatic monitoring and alarming system based on CIMISS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fo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ervices.It can provide the customized disastrous weather alarm information services to various kinds of users,and enable users 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al-time disastrous weather through mobile devices or PCs anytime and anywhere.The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ways are introduced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structure,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algorithm for judging the timing of disaster weather warning,and real-time information generating.%基于CIMISS提供的统一数据环境,结合当前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需求,设计出一个集约化的全自动气象灾害监测报警系统,能够直接向各类用户个人提供定制化的实时灾害性天气信息服务,并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或台式电脑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详细情况.本文从系统功能结构、信息收集与处理流程、灾害性天气报警时机判断及实况信息生成算法等方面,对该系统的设计内容及其实现方式进行了介绍.【总页数】7页(P453-459)【作者】熊劦;邓卫华;胡佳军;刘玲【作者单位】南昌市气象局,南昌330038;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南昌330046;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南昌330046;南昌市气象局,南昌3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09【相关文献】1.县级灾害性天气监测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J], 干兆江2.基于区域协同的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网络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J], 刘运喜;邢玉斌;索继江;杜明梅;薛万国;史洪飞;霍瑞;陈春平3.基于WebGIS的内蒙古人工影响天气区域联防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J], 毕力格;达布希拉图;苏立娟;佟小林;李静4.基于CIMISS的降水短信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J], 李永刚; 付春红; 刘忠群; 张鹤5.基于CIMISS的太行山区域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 [J], 刘燕;赵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CIMISS的气象数据处理时效监视系统设计与实现李志鹏;胡佳军;杨立苑;李显风;邓卫华【期刊名称】《气象与减灾研究》【年(卷),期】2016(39)4【摘要】针对气象信息网络常规运行监控业务需要,结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China Integrated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简称CIMISS)的运维实际,设计开发了基于CIMISS的气象数据处理时效监视系统,实现了对13类上行气象观测数据处理主要的节点时效、自动站疑误数据处理、数据访问服务性能的实时监控,并可为部分气象观测设备的运维保障提供参考指引.文中从系统结构与数据流程、主要业务功能、技术实现等方面对系统的实现方式等进行了介绍.【总页数】5页(P309-313)【作者】李志鹏;胡佳军;杨立苑;李显风;邓卫华【作者单位】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江西南昌330096;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江西南昌330096;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江西南昌330096;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江西南昌330096;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江西南昌33009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相关文献】1.基于CIMISS的长江流域气象水文信息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 [J], 王宏记;杨代才2.基于CIMISS的天津整编数据查询系统设计与实现 [J], 赵玉娟;李祥海;王琪;陈凯华;姜罕盛3.基于CIMISS全国精细化格点预报业务数据环境系统设计与实现 [J], 郑波;李湘;何文春;徐拥军;倪学磊;郭晓军4.基于CIMISS的雨情公报系统设计与实现 [J], 胡德奎;苏芬;朱宝文5.基于CIMISS的降水短信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J], 李永刚; 付春红; 刘忠群; 张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