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象征主义诗歌与艾略特
- 格式:ppt
- 大小:889.00 KB
- 文档页数:23
第42卷第1期 济宁学院学报2021年2月Vol.42 No.1 JournalofJiningUniversityFeb.2021 文章编号:10041877(2021)01003805传统与现实的对立与启迪———浅析T.S.艾略特《四个四重奏》孙 浩,王化学(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摘 要:《四个四重奏》是英国现代诗人T·S·艾略特的后期佳作,是展现其思想与艺术特征的代表作品之一。
诗歌集中表现了其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通过传统与现实的“对话”,在时间上凸显两者的对立,寻求结合与永恒。
诗人运用宗教启迪式的语言,对有限与无限、开始与结束、过去与未来、生与死等终极问题进行诗意描绘,是对传统价值的求索与体悟,体现了诗人辩证的宗教历史观,充满了哲理与玄思。
关键词:《四个四重奏》;传统与现实;宗教式启迪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1027作者简介:孙浩(1994),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近现代欧洲文学;王化学(1953),男,山东新泰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近现代欧洲文学。
T·S·艾略特(ThomasSteamsEliot,1888-1965),是20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和剧作家,诗歌现代派运动的先驱,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对后世文学活动与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诗学主张主要包含:非个人化、客观对应物、传统与个人才能几个方面。
作为文艺理论家,在《荒原》(TheWasteland,1922)和《四个四重奏》(FourQuartets,1935-1943)等名篇中,艾略特也将个人诗学主张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在1948年诺奖作品《四个四重奏》中,更鲜明地反映了其文论思想与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特征,展现了对“时间的短暂与永恒之辩证关系”广博的哲学思考。
象征主义文学视角下对艾略特《荒原》的解读摘要:象征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的中叶,很多知识分子对传统的统治也开始失望、怀疑、否定,使得传统的理性道德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表现了这种社会心态和作家的心理特征。
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对阶级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反映。
《荒原》是艾略特中期非常著名的作品,是西方现代诗歌中一部经典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从象征主义视角对《荒原》进行解读。
关键词:艾略特:象征主义;荒原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
它的成就主要涵盖戏剧和诗歌,其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
象征主义的文学创作一个主要的步骤就是使用对比、联想、暗示、烘托等方法进行创作,艾略特是一位杰出的象征主義文学代表者,《情歌》《荒原》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作品。
本文通过对《荒原》进行解读,了解艾略特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一、艾略特生平与创作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欧美文学史上开一代新风的大师,是20世纪西方的诗魂。
20世纪欧美文坛上影响极大的诗人,也是著名的批评家和戏剧家,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长诗《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西方诗歌中的里程碑。
二、象征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首先,它强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象征。
在文学用语里,象征指某种物质的东西借助联想而表示某些其他非物质的东西。
它把一个形象(类似之物)同这个形象暗示的或唤起的一种观念或概念(主观之物)联结在一起,如爬楼梯的形象被用来暗示一个人精神升华的过程。
美国劳伦斯·坡林教授认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
”象征主义诗歌的“象征”就采用这一涵义,用“象征”这种方法,暗示作品的主题或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象征主义诗歌强调“感应”和“通感”。
艾略特的象征主义诗歌艾略特(1888-1965)托马斯·艾略特,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
生于美国密苏里州。
1906年入哈佛大学学哲学,续到英国上牛津大学,后留英教书和当职员。
1908年开始创作。
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它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四个四重奏》等。
代表作为长诗《荒原》,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艾略特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
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祖父是牧师,曾任大学校长。
父亲经商,母亲是诗人,写过宗教诗歌。
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
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
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至1939年。
1927年加入英国籍。
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这些在他的创作中可以找到印证。
1948年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的诗歌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作品情调低沉,常用联想、隐喻和暗示,表现现代人的苦闷。
成名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用内心独白表现主人公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的矛盾心态,表现的是现代人的空虚和怯懦。
此诗后来收入他的第一部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他所见》(1917)。
他这时期出版的另一部作品《诗集》(1920)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的悲观和失望,颇受英美文坛的好评,《小老头》被认为是《荒原》的前奏曲。
1922-1929年是艾略特创作的重要时期,他的诗歌的技巧和内容趋向复杂化。
代表作《荒原》(1922)和《空心人》(1925)集中表现了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颇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极为空虚的生存状态。
象征主义视角下对《情歌》的解读作者:刘海承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7期摘要:《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简称《情歌》)是艾略特的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使用了相关的意象以及象征主义表达手法,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矛盾以及复杂进行了有效的揭示,对当时西方社会中人们比较空虚以及迷茫的一种生存状态进行了披露,本文从象征主义视角下对《情歌》进行解读,旨在加深对艾略特的创作风格的解读。
关键词:象征主义艾略特《情歌》引言在工业时代,垄断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出现了很多矛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知识分子对传统的理性道德的观念产生了怀疑以及否定,象征主义文学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上很多知识分子以及作家的心理特征。
象征主义文学模式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艾略特作为20世纪英国影响最大的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也使用了象征主义手法。
象征主义文学创作过程中,在对题材的选择上一般比较偏重于对个人内心感受的描绘,对比较广阔的社会题材涉及得比较少,在艺术修辞方面则是对生硬的说教和空洞的修辞进行颠覆。
一、艾略特与《情歌》艾略特是英国文坛上的一位代表人物,在欧洲文学史上享有盛名,他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在上个世纪,成为西方诗歌界的灵魂。
1922年,艾略特发表了代表作《荒原》,正是这部作品,让他在国际文学界的地位大幅提升,这部作品被看做是上个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被看成是现代诗歌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随后1943年出版的《四首四重奏》这部作品让他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宝座。
《情歌》是艾略特1915年的成名作,诗中用很多内心独白表现出主人公对爱情既渴望又比较害怕的矛盾心理,与现代人心里的空虚和怯懦比较吻合。
在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艾略特利用独特的意象以及象征主义表达手法,对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空虚与迷茫进行展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其实对新生是十分渴望的,这种对新生的渴望力量就是在求爱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艾略特诗歌创作中鲜明的反传统精神,英美文学论文|摘要:艾略特作为象征主义诗歌最有影响的代表,他以自己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与欧美传统文学之间形成了一道泾渭分明的分界线。
他与象征主义运动的其他作家一样,公开反对浪漫主义在诗歌创作中直抒胸臆的创作方法,主张诗歌要靠“直觉”表现“内心”。
他同时又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包括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相区别,主张将批评的重点投向社会文化领域。
在文学的表现形式上,他提出并坚持自己独具特色的诗歌创作方法。
《荒原》是他上述诗歌理论主张的重要实践。
盛行于20 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精神。
象征主义是其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流派,而艾略特是其最杰出的代表。
他用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与实践异常鲜明地反对传统的诗歌创作方法。
一艾略特在诗歌创作中的反传统精神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为对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法的否定。
他打破西方自19 世纪以来业已形成且影响深远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传统,反对在诗歌中直抒胸臆和追求华丽的辞藻,试图用自己的研究和诗歌创作实践对历史传统、宗教传统、道德传统,特别是文学传统进行重新的界定。
一方面,受哲学家布雷德利的影响,艾略特十分强调和重视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不能截然区分,主体不能站在客体之外对客体作完全的把握和认识,主张反映客体的诗歌要“广博”、“委婉”和“隐晦”。
他反对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中用一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己的个性或心理对事物本体的遮蔽,提出寻找“客观对应物”来作为象征和暗示,以便使诗人的情绪更加隐晦和深邃。
他主张将主观抒情变为客观象征,从而创造出情思深广、韵味浓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他明确表示“, 在艺术形式中表现情绪的惟一方式是找到客观对应物”,是找到与这些情感密切相关的形象、情境、情节等等适当的媒介并把它写到诗里,使读者从这些形象等象征物中感受到诗人所要表现的情绪“, 能够把想象转换为感觉,把看法转化为心绪”,力求做到“像闻到玫瑰花一样立刻感受到思想”[ 1 ] (22 页) ,即赋于思想感情以感性形象,通过客观象征物来表现主观精神,把读者从客观事物中所体味揣摸并引发出来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象征主义诗人诗歌选世界文学流派——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流行于法国,以诗歌和戏剧为主。
1886年诗人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
一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上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象征主义的特征是: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主张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想像。
法国早期象征主义的诗人鼻祖、及三主将:1、波德莱尔:他于1857年发表的《恶之花》,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成为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
我曾因你动情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因你动情不要把一个阶段幻想得很好而又去幻想等待后的结果那样的生活只会充满依赖我的心思不为谁而停留而心总要为谁而跳动致一位过路女子喧闹的街巷在我的周围叫喊欣长苗条,一身丧服,庄重忧愁,一个女人走过,她那奢华的手提起又摆动衣衫的彩色花边。
轻盈而高贵,一双腿苑若雕刻。
犹如颤抖的痴人,我在她眼中,那黯淡的,孕育着风暴的天空啜饮迷人的温情,销魂的快乐。
电光一闪,复归黑暗!美人已去,你那目光一瞥使我突然复生,难道我从此只能会你于来世?远远地走了,晚了,也许是永诀!我不知你何往,你不知我何去,啊我可能爱上你,啊你定知悉!2、马拉美:1876年他的诗歌《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
1896年,他被选为“诗人之王”,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物。
天鹅纯洁、活泼、美丽,它今天是否将扑动狂醉的翅膀,撕破这被遗忘的坚湖,百霜下面未曾飞翔透明的冰川,在那踯躇!旧日的一只天鹅想起自己曾那样英姿勃勃,可如今无望逃走因为当不育的冬天带来烦恼的时候它还没有歌唱一心向往的天地。
这白色的飞鸟痛苦不堪它否定太空而成囚犯,它抖动全身,却不能腾空飞起。
荒野诗歌原文艾略特四月的意象
摘要:
1.荒野诗歌原文概述
2.艾略特的创作背景
3.四月的意象分析
4.四月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5.结论
正文:
1.荒野诗歌原文概述
《荒野诗歌》是美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的一部代表作,该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心灵挣扎。
其中,《四月的意象》是该诗歌中的一部分,以四月这个季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景象。
2.艾略特的创作背景
艾略特是20 世纪美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受到了欧洲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在艾略特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反思。
3.四月的意象分析
在《四月的意象》中,艾略特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用春雨滋润根茎”,“地上的草长出了新绿”,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四月的自然景象。
同时,艾略特还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使得这些意象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4.四月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在《四月的意象》中,四月的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四月既代表了生命的新生和希望,也代表了死亡和毁灭。
在这个月份,春天来临,大地回春,生命重新焕发生机,但同时,冬天的严寒和死亡也并未完全消失。
这种矛盾和对立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结论
总的来说,《四月的意象》是艾略特诗歌中的一部分,它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现了四月这个月份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论象征与英美诗歌象征是历史的缩影,一般都要有较长的时间堆积和历史的渊源,如长城能成为中国的象征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它有几千年的历史.。
布鲁克林大桥成为美国的象征是因为它的雄伟壮观体现了美国已成为世界强国之一;自由女神像被看成是美国的另一象征是她包涵了美国的建国的基本理念。
象征是文化的结晶。
枫叶被印在加拿大的国旗上成为加拿大的象征是因枫叶的美丽被加拿大人民所钟情。
联合国会旗上的鸽子象征和平;奥运会会旗上的五环象征世界上的五大洲。
象征还有它的独特性,如袋鼠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是因该动物只能在澳大利亚看到和袋鼠本身的特性;而有些象征被全人类所认同,如玫瑰象征爱情;万寿菊象征长寿等。
这类象征不分民族、国家和地区。
人们的认同是一致的。
但有些象征就只能象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部人或事物,如国旗、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地方小吃等。
有些象征还为一些个人所独有,如叶芝使用的象征和艾略特使用的象征就为两位诗人所独有。
象征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与诗歌同存,也正是象征手法的运用才使得诗歌充满魅力和吸引力。
只要有诗歌,就有象征。
英美的诗人,如哈代、弗罗斯特、迪更森、罗赛蒂、蒂斯代尔等很好地运用了象征着一手法使得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
运用象征手法,彭斯写出了动人心弦的《红红玫瑰》A Red Red Rose;拜伦写出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她走在美的光影里》She Walks in Beauty;雪莱写出了叫人婉惜的《颂一朵凋零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和催人奋进的《致云雀》To a Skylark;惠特曼写出了悲壮有力《啊,船长,我的船长》O Captain,My Captain。
诗人克莱恩写下的《致布鲁克林大桥》To the Brooklyn Bridge就使这座大桥迅速成为美国的象征,也成了人类文明的象征之一。
这座大桥象征着美国已迈进世界强国之林。
叶芝和艾略特将象征在诗歌中的运用推向顶峰并因此双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叶芝和艾略特的创作生涯都在象征形成一种文学流派时期。
浅析艾略特与勃洛克象征主义诗歌之比照摘要:艾略特和勃洛克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两个杰出代表,享誉文坛。
本文以对《荒原》和《十二个》文本的分析,旨在揭示出二者在象征艺术上各自具有的风格特质,在具体的阐释过程之中,其义自现。
关键词:艾略特勃洛克象征主义诗歌《荒原》《十二个》比照作家大都是敏感的,诗人尤其如此。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诗坛,一大批诗人把敏锐的嗅觉深入时代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一反浪漫主义诗歌矫揉造作的滥情和只关注自身小我的局限传统,借极富创造性的笔调,以各种意蕴深厚的形象去囊括丰富之世界、复杂之人生。
这就是现代主义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象征主义诗歌。
以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为发轫,经由兰波、威尔兰和马拉美等人的理论完善,前期象征派诗人将视角转向城市的丑恶和人性的黑暗,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纯粹理念和抽象概念。
而以艾略特为代表的后期象征派诗人,则让象征与时代发生关联,突破个人情感局限,将象征手法运用得登峰造极,使后期象征主义成为波及世界的诗歌流派。
其中,艾略特的《荒原》不仅使他成为象征主义诗人中的佼佼者,更令他稳坐现代主义诗歌代言人的头把交椅。
一、一代宗师艾略特19世纪中后期开始,以令人生畏的速度崛起的科学技术影响了西方工业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最深刻的莫过于改变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进程。
新兴的经济结构加速了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也加重了现代人的生存压力。
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乐观精神被一种弥漫的虚无主义所替代。
而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根深蒂固的理性主义思维传统和文化体系。
《荒原》正是这样背景下的时代产物。
(一)象征艺术的典范从标题我们即可看出,“荒原”即象征着西方精神世界的枯竭,是作者对整个西方社会文明的深刻质疑。
艾略特写作这首诗受弗雷泽的《金枝》和魏士登的《从祭仪到神话》中的传说影响。
他从前者借取了巴比伦、叙利亚、塞浦路斯和埃及的关于繁殖者崇拜的神话。
艾略特又从后者借用了关于圣杯的传说。
论文提纲一.艾略特的美学主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非个人化”、“思想感性化”、“客观对应物”和“有机形式主义”。
二.艾略特的诗在形式上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结构的革新。
(二)象征的广泛运用。
(三)比喻新奇。
(四)联想怪诞。
(五)戏剧性。
(六)博引。
关键词:象征主义诗歌美学主张诗歌形式诗式的革新神秘美内容提要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文化发生剧烈的变化,象征主义诗歌以挑战者的姿态登上并震撼了西方文坛。
艾略特更是成就显赫,名闻遐迩,被公认为后期象征派诗人的杰出代表,西方现代“诗歌之父”。
一个作家的美学原则,决定了他作品的取材,也决定了他选择表现作品内容的方法和形式。
因此,弄清艾略特的美学主张,有助于理解他的创作。
艾略特的美学主张有以下几个方面:“非个人化”、“思想感性化”、“客观对应物”和“有机形式主义”。
同时艾略特的诗之所以具有现代派诗歌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艺术形式的标新立异。
艾略特的诗在形式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构的革新。
2.象征的广泛运用。
3.比喻新奇。
4.联想怪诞。
5.戏剧性。
6.博引。
最后,艾略特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开拓了艺术表现的空间,也构成了一种艺术上的神秘美。
试论艾略特的美学主张与诗艺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文化发生剧烈的变化,象征主义诗歌以挑战者的姿态登上并震撼了西方文坛。
象征主义诗歌首先在法国发难,继而在英美各国得到响应,涌现了如波德莱尔、玛拉美、魏尔伦、兰波、庞德、艾略特等一大批诗人。
而艾略特更是成就显赫,名闻遐迩,被公认为后期象征派诗人的杰出代表,西方现代“诗歌之父”。
曾因《四个四重奏》这组长诗而荣膺194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但是,对这样一位西方现代诗坛的巨臂,我国评论界推出的评价文章不仅屈指可数,而且有的还轻下断语。
本文试图就其美学主张与诗艺作一点探讨,以便全面公正地评价。
一一个作家的美学原则,决定了他作品的取材,也决定了他选择表现作品内容的方法和形式。
荒野诗歌原文艾略特四月的意象
【原创版】
目录
1.介绍荒野诗歌和艾略特
2.解释四月的意象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4.探讨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5.总结诗歌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1.荒野诗歌和艾略特
荒野诗歌是 20 世纪初期美国诗歌运动的代表之一,它强调自然和个体经验的重要性,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形式挑战了传统诗歌的界限。
艾略特(T.S.Eliot)是荒野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复杂的意象和深刻的思考闻名于世。
2.四月的意象的含义
《四月的意象》是艾略特的一首代表作,诗歌描述了四月的景象,如“雨水中哭泣的百合花”和“枯枝上的雀跃”,这些意象勾勒出一幅四月的荒野景象。
然而,艾略特并不仅仅是在描述自然,他更深层次的是在探讨生命的短暂和人类的无助。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四月的意象》的结构独特,艾略特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使得诗歌的主题和意义深藏不露。
例如,诗歌中的“荒野”既可以指自然的荒野,也可以指人类心灵的荒野。
而“四月”则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反映了艾略特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
4.探讨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荒野诗歌的重要特征,它通过符号和比喻来传达深层次的意义。
《四月的意象》中充满了象征,如“百合花”象征着人类的悲伤和无奈,“雨水”则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这些象征使得诗歌的主题和意义更加丰富和深远。
5.总结诗歌的价值和影响
《四月的意象》是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它的价值和影响深远。
诗歌独特的形式和语言挑战了传统诗歌的界限,其深刻的主题和意义则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深思。
艾略特诗歌《歌》原⽂及赏析 〔英国〕艾略特 ⽩⽉光菊向飞蛾绽开花瓣 薄雾从海⾯上慢慢地爬来 ⼀只⽩⾊的巨鸟——⽻⽑似雪的枭 从⽩桤树梢上悄悄飞下 爱啊,你⼿中捧着的花朵 ⽐海⾯上的薄雾更洁⽩ 难道你没有鲜艳的热带花朵—— 紫⾊的⽣命,给我吗? (裘⼩龙译) 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1888年⽣于美国密苏⾥州圣路易斯城的⼀个英国家庭。
⽗亲是砖⽡商,母亲有⽂学修养,能写诗,并参加⼀些⽂化活动。
祖⽗是新英格兰唯⼀的神教派教师,曾创建华盛顿⼤学。
这个家庭及其⽂化教养,影响了艾略特以后的⽣活。
他攻读哲学,⼜有志于诗歌创作。
1914年他定居英国,婚后移居伦敦,当过中学教师和银⾏职员。
1917年出版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他》,初步赢得声名,并结识埃兹拉·庞德,在其影响与指导下从事诗歌写作。
后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强烈影响,1927年加⼊英国籍并皈依天主教,1948年获得诺贝尔⽂学奖。
《歌》这⾸⼩诗,写于青年时代,艾略特逝世后⽅被妻⼦收⼊他的诗歌全集中。
《歌》以洁⽩的意象表达诗⼈对爱情的渴望。
他渴望纯真洁⽩的爱情,就像⽩⽉光菊的洁⽩花瓣,就象⽩⾊的巨鸟的洁⽩的⽻⽑。
接着,艾略特写道:“爱啊,你⼿中捧着的花朵⽐海⾯上的薄雾更洁⽩。
”这⼀⽅⾯是赞美恋爱的对⽅真挚、纯洁、温柔和美丽,⽐海⾯上的薄雾更洁⽩美丽。
另⼀⽅⾯也是赞美爱情的纯真和贞洁。
艾略特⾃幼接受宗教影响,后来完全皈依天主教,主张以宗教拯救世界,追求宗教感情的贞洁。
因此,《歌》中的“洁⽩”既是在描写⼈和爱情,赞美恋爱者及其爱情,也是艾略特的⼀种恋爱思想,即⼀种信仰。
“洁⽩”是艾略特在诗歌中喜欢描述的⾊彩,有表层意义,也有深层内蕴。
表层表达诗⼈对爱情的赞美,深层则蕴含着诗⼈对于⼈⽣追求的哲学思索。
诗⼈在热情赞美“爱啊,你⼿中捧着的花朵⽐海⾯上的薄雾更洁⽩”时。
忽⽽进⼀步深沉地发问:“难道你没有鲜艳的花朵——紫⾊的⽣命,给我吗?” 诗⼈的热情赞美和深层发问构成显明⽭盾,表现了诗⼈内在的⽭盾⼼理。
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学简介(象征主义艾略特、意象派诗歌、荒诞派戏剧、⿊⾊幽默、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名称国别斯汤达《红与⿊》《法尼娜?法尼尼》法狄更斯《双城记》《⼤卫?科波菲尔》英果⼽理《死魂灵》《外套》《钦差⼤⾂》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俄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美马克?吐温《汤姆?索耶历险记》《竞选州长》美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英象征主义1、象征主义是西⽅现代主义⽂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的⽂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象征主义流⾏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
第⼀次世界⼤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潮。
牐2、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的“最⾼真实”;运⽤象征暗⽰;在幻觉中构筑意象;⽤⾳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
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通过象征暗⽰、意象隐喻、⾃由联想和语⾔的⾳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限性。
3、代表作家:法国⽡雷⾥、德国⾥尔克、美国庞德、爱尔兰叶芝和英国TS艾略特。
牐牐牐牐牐牐牐犞饕作家及其作品:1、英国TS艾略特:《荒原》(1922)牐2、法国诗⼈⽡雷⾥:《海滨墓园》(1926),思索⼈⽣的意义,礼赞永不停息的宇宙运动,抒发超越死亡意识后的欢欣。
哲理的沉思与新奇、富有象征性的意象⽔乳交融,⾳韵和谐优美,意境深远。
牐3、爱尔兰诗⼈、剧作家叶芝:《驶向拜占庭》,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获得了1923年度诺贝尔⽂学奖。
4、梅特林克: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青鸟》(1908,蒂蒂尔、弥蒂尔、⽩丽伦),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
5、勃洛克:俄国“极端真诚的诗⼈”,《⼗⼆个》(长诗)意象派1、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
重在表现诗⼈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是通过意象来暗⽰。
艾略特的诗歌观念时间、荒芜、记忆、欲望和死亡是艾略特诗中常见的意象。
宗教信仰的衰微和精神文明的败坏,使他感到不安和忧虑。
他所描写的都市,呈现荒凉颓废的景色,弥漫令人窒息的气氛。
都市中的人们都是过着麻木不仁、机械呆滞的生活。
普鲁夫洛克(Prufrock)的颟顸无能,反映了现代人的不负责任和消极被动的心理。
荒原的居民,不死不活,沉湎于无意义的荒淫败坏而不忘利害得失的生活中;就像我们在他的《序曲》(Preludes)一诗中所看到的,早晨走在泥泞街道上的是“时间恢复的化装人群”,晚上的报纸只为人们确定“某些确定的事”,入夜黑暗的街道“不耐烦地要统治世界”。
人们虽然也会兴起“无限温柔无限痛苦的事”的幻想,但是摆在眼前的仍然是一些令人厌倦和憎恶的景象。
艾略特在哈佛时期即已对当时的都市生活感到厌恶,1910年便在哈佛开始写出《序曲》的第1、2两段,1911年7月在巴黎写出第3段,1911或1912年又回哈佛写出第4段。
全诗于1915年在伦敦《阵风》(Blast)上发表。
序曲一冬日黄昏降临,走廊中牛排香四溢。
六点钟。
烟熏的日子所燃剩的尾端。
而今一阵风雨卷起肮脏的垃圾,你脚边枯萎的落叶,和空地上被丢弃的报纸雨打着破损的百叶窗和烟囱,街道的拐角一匹拖车的马冒着热气顿足。
然后万家灯火。
二早晨醒来闻到铺木屑而泥泞的街道上飘来微微发霉的啤酒的味道,随着那些沾满泥巴的脚,逼向清晨的咖啡摊。
而连同那些为时间恢复的化装人群令人想到上千间家俱齐全的房间中,那些拉起脏兮兮窗帘的乌黑的手。
三你从床上撩起毯子,你仰卧,你等待;你打瞌睡,注视着黑夜揭开构成你的灵魂的成千不洁的影像在天花板上闪现;而当世界苏醒;光自百叶窗爬起你听到阴沟中的麻雀。
于是你对街道兴起一种想像而不为它所知,你坐在床沿上,从发间取下卷发纸,一双肮脏的手紧握住枯黄的脚底板。
四他的灵魂紧绷在天空那隐没在一排都市房屋后的天空,或任那不懈的脚践踏在四五六点钟的时候或任那短而方的手指将烟丝塞入烟斗,打开晚报,眼睛确信某些确定的事,黑暗街道的良心;不耐烦地要统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