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中郁次郎的学术特色
- 格式:pdf
- 大小:789.42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野中郁次郎(Ichiro Kono)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以他的知识创造理论而闻名于世。
他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和组织学领域,对于企业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进行浅析。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提出了组织内外知识的创造过程和机制,强调知识的创造是一种集体活动。
他认为,知识创造需要通过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内外的社会经验交流来实现。
知识的创造并非是个体自身的活动,而是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协同的结果。
在野中郁次郎看来,知识的创造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社交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
社交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交流和共享知识,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外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将内部知识转化为可表达的形式,以便与其他人进行共享和理解。
组合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将不同的知识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和理论。
内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思考,将外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对于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企业应该重视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员工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和创造的环境。
企业也应该积极与外部的合作伙伴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通过与外部的资源和知识进行结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涵盖知识管理、组织学习、创新管理等多个方面。
他提出了知识创造理论,该理论对于组织管理、知识传承和创新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对野中郁次郎以及他的知识创造理论进行浅析,探讨其在管理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野中郁次郎先生。
野中郁次郎是日本管理学的开拓者之一,他于1995年出版了《知识创造公司》一书中提出了知识创造理论,该理论成为了管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野中郁次郎的研究主要围绕知识管理展开,他通过对日本企业的案例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理论的发展,更在于他对企业实践的深入观察和分析,为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是建立在对知识的理解和管理之上的。
在他的理论中,知识被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显性知识,另一种是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可以被明确表达和公开传播的知识,比如书面文件、数据库中的信息等;而隐性知识则是个人通过经验、实践所积累的知识,往往难以被准确描述和表达。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的创造和共享是组织成功的关键,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和转化是组织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知识创造理论提出了“知识融合”、“知识演化”、“知识流动”和“知识使命”四个概念,通过这些概念来阐述知识在组织中的创造和应用过程。
“知识融合”强调了不同个体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协作的重要性,让个人的隐性知识能够被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知识演化”指的是知识不断更新和演变的过程,组织需要不断地适应变化;“知识流动”强调了知识在组织内外的传递和分享,通过建立有效的知识流动机制来保证组织的竞争力;“知识使命”则是指组织对知识的应用方向和目标,即组织注重的知识应该服务于什么目标和战略。
知识创造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之间的互动和转化,也就是将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从而为组织的发展提供动力。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诞生作者:杨柯来源:《财经界·管理学家》2008年第11期在知识管理领域,野中郁次郎(のなかいくじろう,1935-)是一颗耀眼的新星。
他1935年5月1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1958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政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日本著名的富士电机制造株式会社工作,一干就是9年。
这一时期,正是日本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野中由此对日本企业的崛起和创造力有了切身的体验。
此后,他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学习,于1968年获得硕士学位,1972年获得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但他的学术之根,依然深深扎在日本。
1971年起,野中在日本南山大学经营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1979年到日本防卫大学任教,1982年又到日本东京一桥大学任教,担任该校商学系教授和创新研究所主任,现任一桥大学研究生院国际企业战略研究所教授。
野中郁次郎在学术上,集中于研究日本企业的知识创新经验,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创造转换模式。
如今,这个模式已经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代表理论之一。
从他的研究轨迹来看,经历了“信息管理→信息创造→知识创造”这样一个发展脉络。
野中刚到伯克利加州大学时,主修专业是营销。
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导师尼古夏(Francisco M. Nicosia)。
尼古夏来自意大利,他的专长是以行为科学为基础,以“信息处理”的思路解释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对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进行逻辑分析。
尼古夏的研究,得到决策理论大师西蒙的肯定,有西蒙为尼古夏著作写的序言为证。
野中受到尼古夏的影响,逐渐从营销转向消费者行为研究,再进一步转向组织研究。
野中早期主要通过“信息处理”的视角来分析组织与市场之间的关系,1974年,他出版了专著《组织与市场》。
这本专著主要阐述企业是如何处理信息的。
按照野中自己的说法,这一时期,他依然囿于西方管理学的主流观点,认为组织是“处理信息”的机器。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野中郁次郎(1915-2000)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他的主要贡献是知识创造理论。
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组织学和知识管理领域的重要思想框架之一。
本文将从野中的背景和理论出发,对其知识创造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野中郁次郎生于日本,是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生,曾先后在东京大学和哈佛大学担任教职。
他在组织学、企业管理和知识管理领域具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日本企业管理的鼻祖之一。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提出了知识创造的四个模式:社交化、外显化、内显化和组织化。
他认为知识创造是一种非线性、互动的过程,需要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知识创造的过程可以分为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
个体层面的知识创造是指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内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个体的感知、习得、记忆和解释等认知机制。
个体通过观察和经验积累,将外部的信息转化为个人的知识。
组织层面的知识创造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社交化模式强调了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经验分享。
通过交流和分享,组织成员可以共同发展和创造新的知识。
外显化模式则强调将个体的知识进行外部表达和分享。
通过将个体的知识外显化,可以使其他组织成员获得并进一步发展这些知识。
内显化模式指的是个体对于外部知识的内部化和融合。
个体不仅需要接受外部的知识,还需要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
组织化模式指的是将个体的知识进行整合和组织化。
通过对个体知识的整合和转化,可以形成组织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资产。
SECI模型的最初原型是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內弘高(Hirotaka Takeuchi)于1995年在他们合作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提出,并对知识创新的知识场——巴,以及知识创新的结果与支撑——知识资产进行了全面论述。
是针对日本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架构而提出的独特见解,对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认识。
野中郁次郎将企业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
所谓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而显性知识则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又称为可文本化的知识。
野中郁次郎提出,在企业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
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
SECI模型框架SECI模型存在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创新,都是处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来实现和完成的。
正是社会的存在,才有文化的传承活动,任何人的成长、任何思想的创新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的群体、集体的智慧。
因此,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SECI模型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隐化(internalization)”过程,完成一次螺旋上升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场(Ba)”存在。
相应于知识转化四个过程阶段的“场(Ba)”,分别为“创始场(Originating Ba)、对话场(Interacting/Dialoguing Ba)、系统化场(Cyber/Systemizing Ba)、练习场(Exercising Ba)”[SECI模型中四个知识转化阶段潜移默化第一种模式——“潜移默化”(社会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水野年方本名野中粂次郎,画号“应斋”和“蕉雪”,日本明
治时代画家
水野年方本名野中粂次郎,画号“应斋”和“蕉雪”,日本明治时代画家。
1866年出生于东京,14岁成为“最后的浮世绘师”月冈芳年的弟子,1884年学成出师。
他在着手传统的美人画与历史绘画浮世绘的同时,还为文艺杂志、小说等流行出版物绘制扉页图。
他与横山大观、菱田春草等画家共同尝试新式日本画的创作,是日本近代美人画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浮世绘中,以年轻美丽女子为题材的美人画称为“美人绘”,是画家们着力表现的大门类。
水野年方的《三十六撰》系列作品,正是其中的精品。
水野年方以年号为界,从日本历史中选择了36位佳人,一一绘图,取名《三十六佳撰》。
画的是美人,表现的却是当时的社会,有着世俗生活的热闹与繁华。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野中郁次郎(Yukijiro Yencho)是日本管理学大师,他对知识创造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创造理论是指组织中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是组织学习和创新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从野中郁次郎的背景、知识创造理论的要点以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野中郁次郎的背景野中郁次郎,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京都大学经济学部,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加入东芝公司之前,他曾在日本的企业和顾问公司工作。
在东芝公司担任总裁期间,他提出了“智慧企业”的概念,并将公司改组为学习型组织。
二、知识创造理论的要点知识创造理论是野中郁次郎在研究组织学习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要点:1. 知识的四个模式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知识创造的四个模式,即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传递,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清晰化,以及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共通化。
他认为,这四种模式相互作用,可以促进知识的创造和传播。
2. 知识创造的循环过程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知识创造的循环过程,即从社会化、外化、组合到内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和组织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不断创造和转化知识。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创造的环境条件包括扁平的组织结构、开放的组织文化、多样化的知识资源等。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组织才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创造和共享。
三、知识创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学习知识创造理论提倡组织学习,即通过不断创造和共享知识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许多领先的企业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使得知识创造成为组织内部的一种常态。
2. 创新管理知识创造理论提倡创新管理,即通过创造和传播知识来推动组织的创新。
许多企业通过注重员工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3. 知识管理知识创造理论提倡知识管理,即通过系统化地管理和利用知识来提高组织的绩效。
知识管理理论的先驱:野中郁次郎wenruiliu的博客:知识管理理论的先驱:野中郁次郎 a{color:#000000;text-decoration :none;font-size: 10pt;}a:hover {color: red;text-decoration : underline;} 知识管理理论的先驱:野中郁次郎发布时间:2008-12-24 0:29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世界掀起的知识经济热潮,知识管理成为管理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有瑞典的卡尔-爱立克?斯威比(Karl-Erik Sveiby)、美国的彼得?德鲁克和日本的野中郁次郎。
野中郁次郎以波兰尼的知识两分法为基础,跟踪观察日本企业的创新过程,利用日本式的模糊思维,进行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研究,并建立了创造知识的“SECI模型”,提出了“知识创造螺旋”的动态概念。
在确定知识创造过程的同时,野中对促进知识创造的组织环境加以分析,提出了促成知识创造的五个条件和知识创造的五个过程。
为了推进知识创造,野中构建一个关于知识创造的通用组织模式,进而提出了“承上启下”的管理方法新构思和“超文本”式组织新结构。
在知识管理的实际运用上,在剖析日本企业的创新特色上,野中都有他的独到之处。
在一定意义上,野中引领着21世纪知识管理研究的先声。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诞生杨柯在知识管理领域,野中郁次郎(のなかいくじろう,1935- )是一颗耀眼的新星。
他1935年5月1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1958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政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日本著名的富士电机制造株式会社工作,一干就是9年。
这一时期,正是日本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野中由此对日本企业的崛起和创造力有了切身的体验。
此后,他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学习,于1968年获得硕士学位,1972年获得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但他的学术之根,依然深深扎在日本。
欧李平 周静子 周是今 | 文李平: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哥本哈根商学院教授周静子:西交利物浦大学讲师周是今:西交利物浦大学讲师东西融合的典范:野中郁次郎与知识管理野中郁次郎被誉为“知识管理的拓荒者”和“知识创造理论之父”,他融合了东西方哲学,建构了一套既有东方特色,又有西方元素的全球普适性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东西融合的典范。
这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独特的实践模式以及理论体系,极具启发意义,尤其值得中国企业家及学者尊重和学习!美国家相对较早接受工业革命的洗礼,有更多成功的企业经验可供观察研究。
因此,过去全球知名管理大师大多出身于欧美地区。
日本一桥大学国际企业战略研究所的荣休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是其中的少数例外。
野中郁次郎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知识管理的拓荒者”和“知识创造理论之父”。
在研究生涯的早期,野中郁次郎的主要研究焦点是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以必要的变化来适应环境的一个整体。
然而,在与同事竹内弘高和今井健一(Hirotaka Takeuchi & Kenichi Imai)研究日本公司的改革过程时,他们觉察到那些公司并不仅仅是适应环境,而是通过改革主动改变自身和环境。
因此,野中郁次郎93提出了信息创造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组织被看作是通过信息创造达到有目的进化的实体。
然而,野中郁次郎并没有止步于信息创造理论,他从研究创新过程中发现,涉及创新的人员需要具备强烈的信心或决心,为了处理这样的信心和决心,人们的价值观体系不能被忽略。
因此,他提出了知识创造理论。
在1995年,野中郁次郎与同事竹内弘高一起出版了《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
在此书中,他们从柏拉图(Plato)、笛卡尔(Descartes)、波兰尼(Polanyi)的知识哲学谈起,加入了日本企业的实际操作经验,尤其是融入了东方悟性智慧,建构了一套具有全球普适性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野中郁次郎(Yukichiro YANAGI)是20世纪著名的日本管理学大师,他被誉为“知识创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在他的辉煌职业生涯中,野中郁次郎对于管理领域的研究,特别是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方面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的思想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和学术界,对于推动当代管理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野中郁次郎于1892年出生在日本东京,他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
之后,他前往美国留学,分别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
在留学期间,野中郁次郎接触到了西方的管理学理论,同时也加深了对日本传统文化的认识。
这为他后来的管理学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野中郁次郎的管理学理论以知识创造为核心,强调组织和个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创新能力。
他认为,知识是组织最宝贵的资产,而有效的知识创造和管理是组织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他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当代管理学的发展方向,被誉为管理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一、知识的分类野中郁次郎在其知识创造理论中,对知识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可以被明确表达和传播的知识,比如书籍、文档、数据库等;而隐性知识则是个体内部的难以表达和传播的知识,通常是基于个体的经验、技能和直觉。
野中郁次郎认为,有效的知识创造和管理需要充分发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作用,使其相互结合,为组织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知识的转化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知识的转化模型,即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将显性知识再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他认为,知识的转化是一种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个体和组织间的互动和协作来完成。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而组织则需要提供相应的制度和环境来支持知识的转化和创新。
三、知识的共享野中郁次郎强调了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对于组织创新的重要性。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他提出了知识创造理论,这一理论对管理学和组织管理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野中郁次郎的生平和学术背景入手,介绍他的知识创造理论,并对其理论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理解野中郁次郎的贡献和对管理学的影响。
一、野中郁次郎的生平和学术背景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1935年 - )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毕业于东京大学,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曾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担任过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并担任过世界一流企业的顾问。
野中郁次郎是著名的知识管理、组织创新和领导力方面的专家,尤其是在知识创造领域方面具有很高的地位。
他是知识创造理论的创立者之一,也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之一。
二、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是基于日本企业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对组织中知识管理的深刻思考而提出的。
这一理论在组织管理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论。
1. 知识创造的四个模式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创造可以分为四个模式: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
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观察、模仿、分享等方式从他人那里获取知识。
外化是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可表达的形式,比如文字、图像等。
组合是将不同的知识要素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知识。
内化是将外部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这四个模式构成了一个知识创造的循环过程,不断地促进着组织中的知识创造和创新。
野中郁次郎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和组织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关系,领导者的角色不仅是要管理和激励员工,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和引导知识的创造和流动。
2. 知识管理的关键要素在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中,他强调了几个重要的关键要素。
首先是认知潜能(cognitive potential),即每个个体的知识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和组织理论家,他对知识管理和创造性思维的贡献被广泛认可。
他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对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野中郁次郎在他的著作《知识创造公司》中提出了“知识融合”和“非理性知识”的概念。
他认为,知识的创造是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知识的融合来实现的。
在组织中,个体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通过共享、结合和整合不同个体的知识来实现知识的创造。
在野中郁次郎看来,知识的创造是一种非理性的过程。
他认为,知识创造需要开放和多样性的环境,需要鼓励个体去放松、冒险并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
他还提出了“引发点”的概念,指的是在组织中引发创新和变革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是个人的经验、观念、需求或者问题。
知识创造理论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组织的“双循环学习”。
野中郁次郎认为,组织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单循环学习”和“双循环学习”两个层次。
单循环学习指的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规范和方法进行改进和调整,而双循环学习则是通过反思和识别潜在的问题和挑战,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创新。
知识创造理论在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野中郁次郎认为,组织要实现知识的创造,需要建立开放和信任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共享知识和经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组织应该注重学习和发展的机会,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研讨会、培训和项目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知识水平和竞争力。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为组织学习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理论强调了组织中个体的互动与合作,鼓励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和行为,为组织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对组织学习和管理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野中郁次郎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大师,被誉为“知识创造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组织学,研究内容包括组织变革、组织发展、企业文化和知识管理等。
野中郁次郎著有《知识创造企业》、《知识创造公司》、《组织变革管理》等多部著作,对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管理理论,强调企业需要不断迭代、创新和改进,从而实现组织的快速发展和成长。
这个理论主张企业需要采用一些新兴的知识管理方法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比如团队沟通、学习型企业、知识分享等。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创造是一个逐步建立新知识的过程,通过有效的团队沟通与协作,不断创造新的知识,从而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创新。
他提出了“ba”的概念,即一种充满能量的空间和互动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员工可以自由分享各自的知识和经验,从中获得新的创意和启发,促进企业的知识创造。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创造的一种关键手段是建立学习型组织,这种组织以学习和知识共享为核心,能够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变革能力。
学习型组织具有开放、包容、自由的学习氛围,员工可以充分发挥才能,通过集体智慧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还强调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他指出,企业文化是一种具有共同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的企业氛围,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其独特的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
他认为,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领导者的积极引导和组织成员的积极参与,要达到一种契合组织内部和外部要求的文化,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总之,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是一种包含多个方面的现代管理思维,对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有效的团队沟通、组织学习、知识分享和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迎接挑战,创造新的价值。
未来,管理将走向何处?管理的下一个范式是什么?《清华管理评论》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王钦教授对“知识管理之父”野中郁次郎教授进行了专访。
从对其思想历程的介绍,到对战略与组织的全新阐释,再到对管理新范式的思考,野中教授通过“知识创造”、“叙事性战略”、“自组织范式”和“分布式实践智慧”等迷人的概念,为我们打开了观察与思考未来管理的新视窗。
王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畅销书《人单合一管理学》、《海尔新模式》作者同王钦 | 文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教授的访谈是一次奇妙的思想之旅。
他从一生的研究经历谈起,展示了自己从“信息处理”研究视角向“知识创造”视角转变的真实情景。
这样的回答让读者能够透过情景获得更多的启发,并激发读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知识。
通过引入“实践智慧”这个概念,野中教授不仅带我们进入“一分为三”观察“知识创造”的新框架,更是向我们揭示了“实践智慧型领导”的六项特质。
基于“知识创造”的视角,野中教授对“战略”和“组织”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叙事性战略”、“自组织范式”的理解为我们打开研究和实践的新视窗。
未来的管理会走向何处去?野中教授再次强调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以及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未来对分布式实践智慧管理的巨大需求。
“范式”转移:从“一分为二”到“一分为三”王钦:您被称为“知识管理之父”,我想知道您是如何从“信息处理”的研究视角转向“知识创造”的视角的?野中:我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57硕士和博士期间,师从弗朗西斯科·尼科西亚(Francesco M. Nicosia)教授学习市场营销专业。
尼科西亚教授的主要贡献是从信息处理模式的角度构建消费者决策过程的概念。
事实上,他最有名的著作《消费者决策程序》就是由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作序的。
因此,我的学术生涯始于信息处理模式。
1972年,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我在位于日本名古屋的南山大学任教,并继续从事研究。
“知识管理研究”课程论文题目: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解读指导老师:***姓名:***学号:**********专业:图书馆学日期:2008年12月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解读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企业处在全新的竞争环境当中,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不再是过去的产品和服务,而是企业有限的知识资源。
而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就是个体和组织之间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移。
本文将基于日本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Nonaka)教授提出的SECI模型,分层次、分阶段地对个人和组织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移机理进行系统研究,以探讨其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内在联系。
野中郁次郎(Nonaka)认为知识创造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并且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相互转化中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从而促进了知识的发展。
以Nonaka的概念来说,知识是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以及内隐化的过程,产生了知识类型的转变。
关键词: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正文:一、SECI模型简介正如经济学家彼得·F·德鲁克指出:“在新的经济体系内,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相并列的社会资源之一,而是唯一有意义的资源……”。
①因此,实施知识管理是每个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SECI模型的最初原型是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于1995年在他们合作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提出的,并对知识创新的知识场——巴,以及知识创新的结果与支撑——知识资产进行了全面论述。
是针对日本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架构而提出的独特见解,对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认识。
野中郁次郎将企业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
所谓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而显性知识则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又称为可文本化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