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必修二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说课稿

岳麓版必修二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说课稿

岳麓版必修二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说课稿
岳麓版必修二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说课稿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航路的开辟》是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一课内容。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逐渐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也促使西欧经济产生重大变革。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和过程概况,把握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②过程和方法:通过史料分析、互动探究等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通过地图动态演示、表格归纳使学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通过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评价该事件。

③情感态度价值:通过对欧洲航海家的航海历程和探索精神的了解,发展学生坚毅、积极进取的性格。通过新航路开辟对亚非美的影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独立,自由,反抗压迫的情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依据;从教材的知识体系来看,贯穿本单元的线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影响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依据:教材方面,内容较为庞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较复杂,从空间上来说涉及到了整个世界,从其意义方面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学生方面,这部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又涉及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既难于理解又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高二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新航路的开辟,但由于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历史模块不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发表见解。知识规模与初中相比有所扩大,且思维比较开阔。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谈话法、表格图示法和地图演示法。具体表现为:

(1)利用谈话法让学生阅读课文,老师提出问题,点拔释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归纳出答案,老师进一步提炼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2)利用地图演示法将不同航海家的航行路线演示出来,直观、生动,将抽象的航行路线形象的演示出来,易于学生掌握。

(3)利用表格图示法展示四个航海家的信息,并要求学生填表,能够化繁为简,易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知识要点。

四、说学法

(1)课前指导: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2)课中指导: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归纳总结历史事件出现的原因

(2)指导学生读图、识图:指导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过程中不同航海家不同的航海路线的地图。

(3)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新航路开辟影响”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五、说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哥伦布传》的插曲《Sailing》,提问同学们是否熟悉这首曲子,然后直接导入课堂——为何当时要开辟一条新航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是怎样的?新航路开辟有什么影响?

(二)讲授新课

一、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此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先由教师展示一些材料,包括《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东方的描述、哥伦布对黄金的论述、关于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之间通商要道的史料,然后让同学们结合上述材料阅读课文,由学生归纳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社会的原因和条件,最后由教师进一步汇总、归纳出那些点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社会根源、推动力、客观条件。

一、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

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患“寻金热”。

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传统商路阻断

④宗教根源(重要推动力):基督教会传教

⑤客观条件:造船技术的进步;罗盘和星盘广泛引用于航海;地图绘制;王室支持。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及到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内容较复杂,比较抽象,因此采用地图图示法和表格图示法,化繁为简,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此目内容。地图图示主要是以Flash 动画演示不同航海家不同的航行路线,加深同学们对四条航线的理解和记忆。用表格将四位航海家的名字、国籍、资助国、航海时间、路线、到达地点、意义展示出来,一目了然,助于理清思路。

在讲述此节时,可以讲述为何麦哲伦会在菲律宾丧生,调动同学们的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此目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节涉及到的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世界市场等,较为生涩难懂,应从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的影响分开来讲,各个击破,又应该注重各州之间的关系影响,然后从整体上把握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是双重的,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于新航路开辟的看法,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一)各大洲商业联系的建立和加强

(二)对欧洲的影响: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

(三)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四)非洲:跨越大西洋的黑奴贸易开始

(五)亚洲:大量白银流入亚洲

(六)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从分散孤立逐渐走向整体的世界

(三)巩固新课

对于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点,同时也是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题,通过课堂练习加以理解、巩固、记忆,应以选择题为主,题量为5道选择题。

(四)课后思考

作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思维已具有一定的开阔性,也有对比联想的能力,故课后思考题的设计是让同学们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对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结果与意义有何不同。

七、说板书

本课采用提纲式板书和表格式板书相结合,采用提纲式板书将要点提炼出来,能过抓住重点又便于学生做笔记,表格式板书则把复杂得内容集于一个表格,简洁明了,又能理清思路。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一)各大洲商业联系的建立和加强

(二)对欧洲的影响: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

(三)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四)非洲:跨越大西洋的黑奴贸易开始

(五)亚洲:大量白银流入亚洲

(六)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从分散孤立逐渐走向整体的世界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练习) Word版含答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练习) 1.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因为() A.建立了民主联合政府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由中国共产党执政 D.由各党联合执政 3.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4.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5.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说“人民迫切需要实行普选,好把他们自己所真正满意的和认为必要的人选举出来,代表自己去参加国家政权机关的工作”,人民的普选愿望初步实现是在()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66年

岳麓版必修2第11课

岳麓版必修2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教学设计(说课稿) 0905郭倩虹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列强凭借着船坚利炮的优势惊破天朝之梦,中国国门就打开。洋货潮水般涌来,外国的船坞出现在华夏的海港,洋人的工厂建到中国的腹地。千百年不变的农耕文明,其基石在大机器的碾压下开始松动。以此同时,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要输诚以请,实业救国。中国工业的征程开始艰难起步。 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10课鸦片战争中的中国经济,为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做铺垫,使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与必修1的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的中国政治史部分呼应,揭示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改革的不彻底性的经济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复习中国近代通史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 简述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内容、性质及评价。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主要企业。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及特点的学习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2)从多角度分析近代工业的起步与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外国列强的压制、封建势力的阻挠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步履维艰的原因,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⑴重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⑵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民族工业的特点及发展艰难的原因。 二、说学情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5课

第二单元第5课 学业达标 1.“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激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这表明古希腊工商业发达的主要原因是(D) A.民族性格B.经济条件 C.政体形式D.地理环境 【解析】地理环境对希腊历史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三面环海有利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海外贸易推动了希腊工商业的发展。 2.下列统计表是对古代雅典相关人群及其人数的统计。对统计表格分析正确的是(D) B.所有雅典人均能享有平等权利 C.国家大事由全体公民讨论决定 D.雅典民主只是部分人的民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的数字可以看出,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约3000人,所占比例相当小,这说明雅典民主只是部分人的民主。 3.一个雅典的家庭去参加公民大会进行选举。这个家庭有一名男主人、一名女主人、未成年男孩和女孩各一名、还有一名男奴隶和一名女奴隶。那么投票时,这个家庭最多可投几票(A) A.1票B.2票 C.3票D.4票 【解析】据所学知识,在古代雅典能享有政治权利的人群是成年男性公民,题干中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男主人,故选A项。 4.公元前480年左右,雅典有公民2.5~3万人,面积只有北京的七分之一大。雅典城邦的这一特点直接导致(D) A.城邦小国寡民 B.公民参政素质较高

C.公民珍视个人自由 D.公民有较多机会参与城邦公共事务 【解析】B、C两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A项是材料体现出的特点,D项是特点导致的结果。 5.古希腊的雅典人口众多,缺少肥沃耕地,食物供应短缺,50~80%的粮食需要进口。为了解决民生问题,雅典采取的措施是(A) A.发展工商业B.实行民主政治 C.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D.提高农业技术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体现了雅典人多地少、依赖进口,这使它采取的对应措施是发展工商业。 6.“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她”指的是(B) A.古中国B.古希腊 C.古印度D.地中海 【解析】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是西方近代文明的渊源。 7.阿多科克在《希腊城邦的成长》一书中说:“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B) A.小国寡民B.各邦长期独立自主 C.人民民主D.轮番而治 【解析】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可知B项符合题意。 8.哈里是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30岁,是家中的男主人,今天要去参加公民大会,他的妻子却不能与其一块进入会场,原因是(D) A.看门人与其有仇趁机报复 B.会场太小 C.他的妻子不足30岁 D.妇女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公民政治的局限性,古代雅典妇女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9.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A)

【岳麓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学习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比美国稍晚,在欧洲大陆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民主国家,而这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比美国的更激烈,更轰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共和制在法国的首次确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1.背景 ①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A.原因——阶级矛盾的尖锐激化:18世纪,法国仍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之下,等级森严。 一、二等级包括教士和贵族,是统治阶级。第三等级主要由农民、城市平民和工商业者组成,深受压迫,是被统治阶级。B.爆发: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

②资产阶级民主建设的进行 A.制宪会议的建立和职能: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正在开会的三级会议转变为制宪议会,成为法国最高权力机关。B.《人权宣言》的颁布: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C.废除贵族世袭制:制宪会议明确宣布废除贵族头衔,人们均以公民互相称谓。D.1791年宪法的颁布: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为前言,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③国民大会通过废除君主制的决议 A.背景——王权的颠覆:1792年8月,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王权。B.国民大会召开:1792年9月21日,普选产生的国民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废除君主立宪制的决议。 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1792年9月22日,国民大会正式宣布法国为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备课资料: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设置的官职备课资料 一、中央 “三公” (1)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2)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①中尉 ②“九卿” a.卫尉:皇宫保卫。 b.郎中令:宫廷警卫。 c.太仆:宫廷车马。 d.廷尉:司法。 e.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 f.奉常:宗庙礼仪。 g.宗正:皇室内部事务。 h.少府: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 I.治粟内史:全国财政税收。 (3)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二、地方 1.郡 (1)郡尉(2)郡守(3)监察史 2.县 (1)县尉(2)县令 3.乡 (1)游徼(2)三老(3)啬夫(小乡)(4)有秩(大乡) 4.亭 亭长 5.里 里正 关于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设计类似的游戏:“秦有一壮士,身高八尺,是真还是假。”使学生了解古今度量衡标准的差异。也可以借助“历史假设”,巧妙设问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情境中:“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学生兴趣盎然,进入角色,“扮演古人”,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学生在讨论、争论和思考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制定法律等等,并体会秦始皇采取措施巩固统一的必要性。 时空隧道 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期,“文字异形”。古代文字经历长期的演变发展,在全国各地有很大的分歧,而且这些千变万化的文字写法也没有一定的体系和结构规律。这就给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造成了重重阻碍。到秦统一后,诏书至桂林一带一般人都不认识,可见统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书同文”,由丞相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简化秦文

【优选整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测试)

【优选整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 业的曲折发展(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其特点是 A.面粉、棉纺、化工等行业发展迅速B.以机器制造业带动全局 C.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D.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 2.一战期间,中国出现了兴办实业和“实业救国”的热潮,倡导“实业救国”的主要是( ) A.民族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及人民群众 C.地主阶级洋务派D.官僚资产阶级 3.观察下图信息结合所学,判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结构变化比率图表 A.重工业比重有所增加 B.轻工业比重较大 C.轻工业萎缩过半 D.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 4.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亿3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是 A.民国政府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 B.民国的建立激发了资产阶级投资热情 C.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5.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 A.民族工业体系逐渐独立完整

B.纺织业成为最大的新式工业 C.近代工业形成对传统经济的绝对优势 D.主要工业部门民族资本超过外国资本 6.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1913年和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织布机数量统计图”,该组图反映了这一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A.停滞不前 B.发展迅速 C.分布在沿海地区 D.轻重比例失调 7.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其影响是 ①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②使民族资本主义陷于绝境 ③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④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日伪政权在沦陷区的哪一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生存的空间 A.经济统制政策 B.“军事管理”“委托经营” C.物资管制制度 D.掠夺劳动力 9.据国民政府经济部1942年的统计,国统区共有工厂3758家,其中四川一省即达1654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教案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教案 本课概述 ●知识与能力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法国和德国是欧洲大陆两个重要国家,随着这两个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代议制在欧洲大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有着各自的特点,其特点的形成和各自的具体国情密切相关,如: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长期斗争,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继承了普鲁士浓厚的专制传统等等。但不管有着怎样的局限,法国和德国代议制的确立,不仅为两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制度的基础,更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欧洲范围的重大胜利,其影响远及世界。 思路设计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教师要注意将讲授新课和单元总结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用在本课时涉及的新的历史知识论证与本单元相关的规律性认识:比如民主进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发展性的特点;不同历史背景是不同国家有不同政治制度选择的主要原因等。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中注意适时检测与反馈,用习题的形式来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对两部宪法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认识资产阶级宪法的本质;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情景再现,分析材料;反思历史,体会现实;发现问题,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艰难性和曲折性,学会历史地和客观地认识和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巨大进步。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复习旧知识导入:由学生回顾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途径、内容和特点,进一步明确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具体形式是由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新旧阶级力量对比、历史传统和政治习惯等因素决定的这一基本认识,从而导入法国和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历史背景。 导入 创设情景导入:播放《大国崛起》法国篇《激情岁月》和德国篇《帝国春秋》相关片段,让学生谈谈对法德这两个历史悠久的欧陆大国崛起的认识,教师引导比较两国在崛起过程中和英美的相似之处,并归纳得出结论: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崛起的重要因素。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问题探究: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相距约百年,两国革命爆发的背景有何异同? 教师可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并及时点拨,提出解答思路: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条件有哪些?这些条件在两国革命中是否都已具备?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英法革命的起因都源于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的尖锐矛盾,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封建的同盟,法国则是由资产阶级独立领导,英国革命的思想指导带有宗教改革的背景,而法国革命前则经受了启蒙思想的充分洗礼。因而法国革命将会比英国革命更气势磅礴,对封建制度的改造更为彻底。 问题探究:比较英法两国革命的过程和结果,分析形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教师点拨思路: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过程可以从哪几方面去归纳?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评价?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2019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册: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从下面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B.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 C.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相比处于劣势 D.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2.“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使中国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政策支持 B.世界经济萧条带来的市场机遇 C.国内政治局势稳定 D.实业救国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 3.民国九年,《民国日报》一篇社论说:“我们自家办的工厂、工场,如确有振兴国货挽留利益的功效,非但不应罢工,并且还要加工……因为能多出产许多国货,即所以抵制许多日货。”该社论() A.主张实业救国B.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利益 C.反对对外贸易D.为官僚资本压榨工人辩护 4.1937年8—11月,上海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物资12 400吨。内迁的工厂第一步先迁到武汉,第二步再迁往四川。据统计,到1940年6月沙市、宜昌失守时,沿海沿江迁入四川的民营工厂共计245家,物资共9万余吨。迁移地址90%以上均在川东重庆、巴县一带,少数在成都和川西各县。自抗战爆发,沿海沿江的民营厂矿40余家率先迁往重庆。以下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 C.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D.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 5.下图为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统计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快速发展 B.官僚资本发展受阻趋向破产 C.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威胁挤压 D.三种资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6-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综合训练: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含解析)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随堂作业一一练双基 、选择题 知识点一 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 1 . 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道:“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 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A. 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 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 “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 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答案:A 解析:注意两个关键信息“ 1873年”和“法国”,当时共和政体还没有最终确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3年,法国新调整的议会开始了制宪工作。从题干中至少看出三个派别: “读者”所代表的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和派、君主派。“读者”所代表的派别不希望君主派获胜,也不希望共和派获得更多的选票,可见当时的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2 ?有人说法国是“各种政体的实验场”,有人认为法兰西共和国是“从窗缝潜入的”。这主要说明了法国() A. 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 B. 共和制确立的艰难 C. 没有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 D. 缺乏建立共和制的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法国大革命以来,保皇派和共和派围绕着政体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较量,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说明法国共和制的建立是比较艰难的。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以法国为核心,因而A项错误;法国大革命被称为18世纪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因而C项错误;在18世纪法国工商业的发展程度仅次于英国,因 而D项错误。

知识点二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3. 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 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A. 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 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 C. 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 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 答案:C 解析:法国1875年宪法颁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为了巩固这仅以一票优势获得通过的来之不易的共和制,需要通过缓和法国的社会矛盾求得法国的安定团结。 4. 1875年1月30日,法国国民议会表决,共和派议员投了赞成票,君主派议员投了反对票,双方势均力敌。尚博隆将军最后一个表态,他犹豫不决、行动迟缓,最后投下赞成票。 最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353 : 352票获得通过。该材料表明() A. 尚博隆成为共和国之父 B.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终于建立 C. 守旧势力还十分强大 D. 共和派势力占据绝对优势 答案:C 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一票的微弱优势得以通过,表明君主派的势力还很大, 与共和派势力旗鼓相当,所以C项正确、D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是在1870年, 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得出尚博隆为共和国之父,A项错误。 5 .李老师在某课件里展示了下列宪法条文: 第一条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行使。 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第五条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该课件讲的是() A. 《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高中历史岳麓版 必修一 第六单元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测试题(无答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生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陈毅的诗真实记录了()A.五四运动B.北平和平解放C.开国大典D.“文革”结束 2.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的临时宪法”||。“它”是指()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自己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异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解级本身||。”村料中的这次“会议”()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4.右图所示为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的部分内容||,最 右侧标题写着:“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人 民大宪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与英国《大宪章》的实质一致 B.反映了我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原则 C.是报纸工作人员排版的失误 D.表明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 5.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组成情况||,此表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会议总代表662人 党派代表165人 人民解放军代表71人 团体代表235人 区域代表116人 特别邀请人士75人

11-12学年高一历史教案:《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岳麓版必修二)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落实课标 一、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912——1937) 1、第一阶段: (1)表现:1912—1919年八年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成就最大,但以“北范南吴”为代表的化学等重工业也有发展。 (2)原因:①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仅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还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实业、提倡国货的政策,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创业热情;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国民政府前十年的快速发展: (1)表现:1928—1937年中国工业增长8%以上,1936年达到近代最高水平。 (2)原因:①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全国统一;②国民政府采取了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措施;③中国人民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等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教版和人民版涉及,一般了解) 二、侵华日军对中国经济的破坏: 1、侵略目标: 经济侵略是日军侵华的主要目的,1940年日本内阁提出“适地适产主义”,要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 2、表现:日本以军事管理、委托管理、租赁等方式掠夺和控制工矿业、金融和外贸业,实行物资管制制度,掠夺大批劳动力; 三、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参照人民版) 1、根本障碍: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工业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 2、外国资本主义是民族工业的最大障碍:西方列强通过限制机器出口阻止民族工业发展;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种种特权、控制海关等手段大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挤压民族工业的生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Word版含解析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⑴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的统治日趋黑暗;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⑵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 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 兴起 学习思考 1. 北京大学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2) 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3) 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进步青年。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一一核心内容 (1) 民主:包括政治民主和反专制反特权的民主理念。 (2) 科学: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及进化论、唯物

论、无神论等内容。 2.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⑴含义: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攻击。 ⑵表现 ①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 ②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抨击最为猛烈,代表作品有《狂人日___________ 《我之节烈观》等。 (3) 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 3.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 胡适:1917年,他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 (2)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4. 文化平民化 (1) 原因: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⑵概况:形成平民教育思潮: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内容、形式上风格多样。 学习思考 2.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贝U 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其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提示民主与科学。 3. 读下图,漫画中被碾在车轮底下的人物是孔子。这反映出作者的什么观念? 提示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4?新文化运动期间,为什么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提示(1)孔子是历代君王塑造的精神偶像,儒家学说则成为专制统治的灵魂,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尊孔复古。 5?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则猛烈抨击封建礼教,二者是否有着本质区别?提示其本质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2. 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3. 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喻芬芳编印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自主检测】 1.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 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4.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1课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三水中学历史科组何丽珊 一、教学背景: (一)设计理念 突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通过由史及论的思路,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更注重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岳麓版教材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内容,学习本课实际上是学习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的重要内容。第一目“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重点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特点。第二目“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介绍了日伪政权破坏沦陷区经济的政策、措施及其对民族工业发展带来的危害。第三目“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主要阐述了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侵蚀、排挤和打击。 本课三目内容阐述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且从中分析总结出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课内容既是前面第10课所学内容的延续,又为后面乃至高中学习做好了铺路搭桥的准备。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和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已经接触过相关知识,所以对本课的背景知识并不陌生。但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历史时期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点难度。但近年有关民族工业史料增多,较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通过老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探求历史知识。效果较佳。 (四)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 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到来的原因、表现和特点;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掠夺的方针、手段及危害;三座大山对民族业的打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订因素,增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 (1)以佛山南海简氏兄弟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贯穿全课,真实再现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料真实,贴近学生生活,调整学生兴趣。 (2)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3)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

高中历史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教案 岳麓版必修1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一、教学目标: 1.熟悉法国共和制确立的历程,记住《人权宣言》、法国1791年宪法、《拿破仑法典》、法国1875年宪法的基本内容,理解法国共和制的特点。 2.比较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权力的异同。 3.通过课本所引《1875年宪法》的原始材料,认识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 4.通过学习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认识历史条件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法国1875年宪法 三、教学难点:认识历史条件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789年,在专制君主制统治下的法国,爆发了革命。这场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使整个欧洲大陆目瞪口呆。它遭致了几乎所有的欧洲旧王朝的联合武装干涉,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成为近代最深入人心的口号;因而这场革命以“大革命”的响亮称谓载入史册。但是,大革命却没能在法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新制度。法国政治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各派政治力量角逐国家权力,社会处于不断的紧张状态。回顾法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可以使我们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讲授新课: 设计意图 歌曲引入 播法国国歌《马赛曲》制造气氛 师:同学们在谈到法国时就会想到巴黎铁塔,凯旋门,浪漫,在启蒙思想的指引下,法国人民对民主共和追求,不懈斗争,终于将法国建成资产阶级共和国,现在我们穿过历史的隧道,去探讨法国的民主共和政体时怎样一步步确立的?。显示法国国旗。 (电脑显示: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学生体会三色旗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师:结合课本内容共同探究法国大革命发生的背景。第三等级的代表为什么进行网球场宣誓?说明了什么?以问题教法开始,由易到难设计题目,引导学生把特定了历史事件放到宏观历史背景下分析,有利于化难为易 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到黑板画出法国在封建统治下的三个等级的关系,得出结论:封建统治和森严的等级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师: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归纳大革命的进程? 学生操作:黑板画出革命的进程:爆发-通过-颁布-成立共和国 师:探究:《人权宣言》有哪些具体内容?体现了哪些理想和原则?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什么体制?后来为什么成立了共和国? 生:后来国王跑了,人民通过决议,决定成立共和国 老师解析讲解:1791年9月,制宪会议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 91年宪法。《人权宣言》是宪法的前言即指导原则。在正文中,宪法宣布要“坚定地废除损害自由和权利平等地制度”。公民享有《人权宣言》中规定的自由权利,还增加了迁徙、集会、请愿、信仰、言论、出版、结社等自由权利。宪法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君主立宪制。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规定立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立法议会,行政权归国王,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掌握,实行司法独立。在选举制度上,按照公民纳税额来确定选举权。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享有选举权,未达到者无选举权。 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得出结论:1)1791年宪法确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2)1792、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标志法国开始确立共和体制3)归纳:三个不同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三级会议――制宪会议――国民大会分析后培养学生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老师过渡: 大革命以来,法国的君主制和共和制是如何反复斗争的?拿破仑为什么能成功的将共和制转为帝制? 二、君主制于共和制的斗争: 电脑显示:放《拿破仑加冕》的录像,放《拿破仑传》的片断。结合直观影视录像营造情境 1、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804、拿破仑.波拿巴

2018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练习含答案

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含答案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1.法国正式确立共和政体的标志是国民议会通过了() A.1787年宪法 C.《拿破仑法典》 B.《人权宣言》 D.1875年宪法 解析: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答案:D 2.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有的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还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发展了70多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 A.它不断地对外扩张 B.实行铁血政策的结果 C.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D.责任制内阁的高效运转 解析: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最终在法国确立了共和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共和体制适应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答案:C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领导德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是() A.俾斯麦 C.查理一世 B.华盛顿 D.沃(尔)波尔 解析:从1864年到1870年,在首相俾斯麦的筹划下,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答案:A 4.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然而,1890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A.帝国皇帝 C.联邦议会 B.帝国国会 D.天主教会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890年”可知,德国已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结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可知,首相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因此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帝国皇帝。 答案:A 5.下面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表中序号处应填的内容分别是()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 建设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开国大典、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发展情况。 二、能力与方法 1、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2、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内在关系、建立的意义和特征。 3、学生通过课前网络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课堂的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探索,培养学生联系社会实际、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学习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度民主的政治体系。它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 2、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逐步完善。树立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高度民主、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原因、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案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预习提纲 (一)、背景:从群雄逐鹿到大统一 1、周王室衰微,出现群雄逐鹿的局面 年,周平王迁都,西周灭亡,春秋时期开始。旧有的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瓦解,旧的统治秩序被打乱,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公主的局面,分封制瓦解的主要表现是,宗法制瓦解的主要表现是。 2、秦国经过变法,逐步强大 年,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3、公元前221年,秦王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中央机构:皇权至上,表现为和。 中央政府机构三公指,各负责。 九卿指,分管着。 中央机构的特点是。地方机构:废分封,置郡县 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特点是。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秦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历史影响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内容及其影响。 2.难点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 四、线索勾勒 1、基本线索

2、延伸拓展 (1)简要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建立原因、历史影响。 (3)结合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认识郡县制的历史作用。 五、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过程中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 A.韩、赵、魏、燕、楚、齐 B. 韩、赵、魏、楚、齐、燕 C. 韩、赵、魏、楚、燕、齐 D. 韩、赵、魏、楚、燕、齐 2.对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从上到下顺序表述正确的是() A.郡、县、乡、里 B.郡、县、州 C.郡、县、州、乡 D.州、郡、县 3.秦朝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 A.改称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 C.地方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 4.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度量衡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修筑长城 D.颁布秦律 5.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就论证度量衡而言,下列最有力的证据是() A.古籍的记载 B.实物史料 C.政府的声明 D.历史学家的阐释 6.秦朝时,掌管司法和监察的最高长官是() A.丞相 B.太尉 C.尚书 D.御史大夫 7.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县以下不设基层组织 D.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8.周初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两者() A.都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B.都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C.都在短时间内被废除 D.都有利于历史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