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歌舞在电影中的叙事作用.doc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7
谈印度电影《阿育王》中的音乐文化印度是具有古老文明的国度,蕴涵着无数耐人寻味的文化,其中的音乐文化更是源远流长,魅力独具。
早在约公元前16世纪至前公元4世纪印度音乐史上就开始了吠陀赞歌时期,其中的《娑摩吠陀》是现今发现最早的配曲演唱的歌集。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印度又产生了两部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这些久远的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存在数千年,以至于英国对印度进行的近200年殖民统治也没有动摇其音乐文化根基。
伟大的印度诗人、文学家泰戈尔对印度音乐曾有过深刻的阐述,他说:“印度音乐可以比作寂静的深夜的那种深不可测的意境,音乐家在表演时始终在创作;音乐的基本精神表现在旋律上,旋律的主要原理是音的连绕;一组连续的音是根据微妙的颤音与微音程的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
印度音乐的灵魂体现在旋律的单一性,这种单一性不是自我隔绝的,而是渗透一切的。
”印度又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电影大国,印度的电影文化开始于19世纪末,在这百年的成长道路上它历经磨难,在不断探索中开拓出适应本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发展道路。
在印度,观看电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阶层都在关注电影的发展。
印度的一位导演曾经说过:“印度电影既是夜总会又是神庙;既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也是比萨饼和诗歌研讨会。
”印度电影更是世界人民了解印度的重要窗口,影迷遍布世界各地。
当“电影”和“音乐”这两颗璀璨的明星相遇时,照亮的是更广阔的印度电影音乐发展之路。
印度的电影音乐以它独特的魅力,犹如中流砥柱般占据着世界电影文化的重要席位。
印度的电影与音乐就像孪生姊妹,在襁褓时期她们就形影不离,甚至在一段时间内电影届还规定每部娱乐性影片中必须有6段歌舞,这些方式都更加广泛的传播着印度的歌舞音乐,吸引着更多的音乐和电影迷。
2001年由宝莱坞出品的电影《阿育王》(Asoka)曾获得2004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奖,导演是桑塔纳·斯万,剧中的男女主角分别由当时著名的影星沙鲁克·汗和卡丽娜·卡普担任。
《三个傻瓜》评论印度电影有一套自己的固有风格:印度电影给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1)歌舞片(印度具有悠久的歌舞传统,在平时的聚会活动时,人们习惯用歌舞的方式表达),大段的歌舞(这些歌舞甚至是为了出现而出现)。
在印度,女演员再漂亮,不会跳舞也没有前途。
(2)节奏分明的音乐,配上大段的舞蹈,脱离现实的感觉。
永远让人有着乌托邦的想往与遐想。
(3)迷人的自然风光,寺庙、民居、服饰等都是纯而艳的颜色,华丽的色彩背景,冗长而又让人困顿的片长以及毫无技巧的平铺直叙的电影叙事方法。
(4)在宝莱坞,印度电影人也在制造着属于他们的印度梦。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改编而成的印度宝莱坞电影,由拉库马·希拉尼执导,阿米尔·汗、马德哈万、沙尔曼·乔什和卡琳娜·卡普等联袂出演。
2011年12月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作品:2006年《黑道大哥再出击》2003《黑帮大佬医生梦》2014《外星醉汉PK地球神》,他的影片都有很高的人气,以及不俗的票房。
影片以喜剧为载体,传达着强烈的励志作用,在轻松幽默搞笑的同时,将友情、爱情、亲情及社会现象( 包括教育制度、传统观念、社会压力、求职等) 描述得淋漓尽致。
影片时长 3 个小时左右,这已超出了现今商业电影的一般片长,然而观众依旧看得目不转睛,并深深为片中人物所吸引。
剧本:“毫无废物”的精准高度《三个傻瓜》的剧本堪称平行叙事的教科书。
整部影片呈现两条叙事线:一条是现实,一条是回忆。
现实的叙事线用来提出疑问和设置悬念,而回忆的叙事线则为观众层层解答这些疑问揭开悬念。
这两条叙事线同时也互换功用,在现实的叙事线里也会解决回忆这条叙事线内的疑问(如兰彻到底是谁?兰彻和“消音器”的最后面会发生什么?)两条叙事线的重合和分离与相辅相成让《三》的故事层次丰富又清晰。
导演拉库马·希拉尼,他的电影比起一般的印度电影来,更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如果·爱》VS《红磨坊》看中外歌舞片制作差距中国电影史上,曾有的几部优秀歌舞片掀起过短暂的创作高峰,由陈可辛执导的《如果·爱》号称是“中国首部商业歌舞电影”,它以动人的旋律和绚丽的舞蹈动作以及美丽的爱情故事赢得了千万观众的喜爱。
美国有线新闻网称《如果·爱》极有可能像《红磨坊》一样在好莱坞重新掀起歌舞片的风潮,也将为中国影坛开拓出新的天地。
这部影片是否真的如此成功地开创了中国商业歌舞片的先河?本文,拟通过对两部有代表性的歌舞片——带来歌舞片复兴的经典好莱坞歌舞剧《红磨坊》以及被誉为第一部华语影坛商业歌舞片的《如果·爱》进行比较,分析中国的歌舞片差距何在。
《如果·爱》,是2005年末的贺岁档期电影,由著名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杜国威、林爱华编剧,鲍德熹摄影,阵容强大。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回忆的故事。
出身贫苦的孙纳(周迅饰),不择手段成为人人艳羡的大明星。
在她要努力忘记一切的时候,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男人,前男友林见东和现男友聂文出现了,出演同一出戏。
作为一部歌舞巨片,影片中的歌舞场面尽现绚丽的舞台、华丽的服装、豪华的风格以及戏中戏群歌群舞、马戏空中飞人等环节,在所有中国电影中独树一帜,充满新奇魅力,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中国版的《红磨坊》。
《红磨坊》是才子佳人《茶花女》式的经典故事,导演是来自澳大利亚的巴兹·鲁赫曼,这是他的“红幕布三部曲”之最后一部,这部属于Hollywood好莱坞歌舞片的后现代翻新。
该片展现了十九世纪末的巴黎城北,红磨坊歌舞厅曾经闻名于世的奢靡夜生活,还原了那时的爱情、死亡和再生、新妓艺以及舞会的情况。
女主角萨汀是一颗“闪亮的钻石”,是“红磨坊”乃至巴黎最漂亮的妓女,然而红颜薄命,她最终无可避免地陷入了一场浪漫热烈却注定最终没有好结果的爱情。
这部影片获得2002年第74届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等2项大奖,复燃了好莱坞歌舞片之火。
2017.No27摘 要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裁,直接而形象地再现了特定国家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
自电影产业化之后,便出现了类型化,并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模式保留和发展下去。
随着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电影类型也开始出现分化和重构。
印度电影在吸收一般影片制作方法和元素的同时,还创造性的引入了歌舞元素,使其在电影界异军突起,具有独特的风格类型。
本文对印度电影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以更好地认识印度电影。
关键词 印度电影 特点 文化内涵0 引言1913年,印度首部国产电影《哈里什昌德拉国王》正式上映,这也是印度国产电影的开端,世界电影业由此多了一个新的成员,至今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
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印度电影经历了十分曲折和起伏,例如殖民地统治、民族独立斗争、政局动乱、恢复国家治理秩序、发展经济等,这些都在印度电影历史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总体来说,印度电影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上世纪十至二十年代,是印度电影的探索期和成长期;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二战时期的“制片厂时期”,五十年代印度电影步入黄金发展时期,到了六七十年代迎来了新电影运动;八十年代被黑社会掌控的混乱期,以及九十年代的贻害期。
这期间的电影制作暴露出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例如题材重复、模式老旧、制作手法简单粗糙,将印度电影带入到了最萎靡的发展阶段。
进入到新世纪后,印度电影开始重新振兴。
2015年,《巴霍巴利王:开端》(Baahubali:The Beginning)夺得了印度电影票房桂冠,这也使一向是由宝莱坞组成的印度电影市场得到了改观。
近年来,印度电影逐渐引入到中国国内,并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例如《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等,在国内电影上座率令人侧目。
需要强调的是,印度电影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改变,引入了许多崭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系和特色。
1 印度电影主要特点1.1 融合了许多歌舞元素从全球电影发展过程来看,歌舞片占据了重要的一席,是最具浪漫型、最富有艺术气息的影视作品。
亚洲电影研究:当代印度电影亚洲电影研究: 当代印度电影引言当代印度电影在亚洲电影研究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印度电影业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国内外受众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当代印度电影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以及其在亚洲电影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历史与发展印度电影起源于20世纪初的孟买,并在印度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自20世纪40年代起,印度电影逐渐由无声电影过渡到有声电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投资的增加,印度电影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黄金时期,且至今发展依旧蓬勃。
印度电影业主要分为印地语电影和地方语言电影两个主要流派。
印地语电影,即印度官方语言之一的北印度语,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并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另一方面,地方语言电影在印度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市场份额,比如泰米尔语电影、泰卢固语电影等。
这些地方语种的电影对当地文化和语言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艺术特点当代印度电影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首先,印度电影以其特有的音乐和舞蹈元素著称。
在印度文化中,音乐和舞蹈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印度电影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表达情感、推动剧情发展,使电影更具魅力和活力。
其次,印度电影在叙事风格上注重情节的曲折和多样性。
印度电影通常会掺杂多个情节线索,让观众感受到戏剧性的张力和紧张感。
印度电影还常常使用闪回和蒙太奇等非线性叙事手法,使影片更富有艺术感和观赏性。
此外,当代印度电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是其独特之处。
印度电影以艺术的形式来呈现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传递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这种社会关怀的表达使印度电影与观众之间建立了特殊的连结,使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兼具社会意义。
三、亚洲电影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当代印度电影在亚洲电影研究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对亚洲电影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印度电影是亚洲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电影在国内外市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与中国、韩国等亚洲其他国家的电影产业形成了互补和竞争关系。
浅析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中的宗教问题摘要:印度电影一直以其特色鲜明的歌舞特点闻名于世,而《我的个神啊》是当前印度电影风格的一个典型代表,电影通过幽默搞笑的剧情以及独特的歌舞风格显现了印度存在的宗教问题。
本文首先对电影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然后对于电影中反映出的印度长期存在的宗教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对于研究印度的宗教文化提供了一定借鉴。
关键词: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宗教问题0引言对于大众来说,印度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电影中歌舞无处不在,而印度文化也在电影中得到了直接的体现。
比较热门的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就是一部典型的具有歌舞特色的印度幽默喜剧,电影以一种幽默搞笑的方式讲述了外星人PK来到了地球后发生的各种事情,在主线PK寻找飞船的遥控装置的带领下,以主人公PK作为第三者的角度审视了印度存在的各种宗教文化、宗教问题,对其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露了宗教机构的虚伪面目。
在一定程度上,电影也使得不同观众对印度的宗教问题产生了直观的了解。
但是由于电影的强烈批判性,也引起了一些宗教信徒的不满和抗议。
1 电影简介电影《我的个神啊》中的主人公PK是一个外星人,最初是为了研究人类而进入了地球的印度,然而由于飞船遥控器的丢失使得其与同伴失去了联系,只能自己留在印度的沙漠中。
因为能让他回家的飞船遥控器通讯装置丢失了无法与同伴联系,被迫留在拉贾斯坦邦沙漠。
在途中PK偶遇女记者贾古然后向其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俩人一起踏上寻找遥控器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PK发现自己逐渐爱上了贾古,但是由于贾古还爱着前男友,PK决定帮助他们重归于好。
在寻找遥控器的道路上,PK目睹并参加了印度教、基督教等多个宗教的宗教仪式,并且参与了供奉、祭祀、祈祷等过程,其中出现了一些及其荒诞甚至折磨肉体的行为。
PK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了各种宗教机构对神的信奉和宣扬,并且在他认真的接受了所有宗教的习俗后依然没有见到所谓的神,而他们只是认为PK做的不够多,不够虔诚。
舞蹈与影视的艺术交叉时代作者:潘雯婕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8期摘要:舞蹈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达形式,而影视可以说是艺术这个大家庭的新生儿。
舞蹈是通过人的肢体来表达情绪,影视通过银幕来传达艺术。
两者都是视觉与听觉并具的综合艺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艺术越来越受到各类人群的喜爱,而影视艺术中也不断有舞蹈类的影视作品问世。
我们可以将舞蹈影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影视类别中的歌舞片,一种是以舞蹈题材为主,也就是以舞蹈家生活故事为题材的影视片,主题和内容都是围绕着舞蹈展开。
关键词:舞蹈影视;影视艺术;创作手法;艺术交叉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084-02一、引言2018年上映的舞蹈题材影片《芳华》引起了大家的讨论,票房也是达到高度。
影视界和舞蹈界的专业人士也是评价颇高,影片中经典的《草原小姐妹》舞段甚至在网络引起了一股“芳华热”,不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舞者都火热的追捧和模仿。
国内外舞蹈题材影视片众多,有的成为经典,有的却褒贬不一。
舞蹈影视为何受到各大编剧导演的偏爱?舞蹈和影视都是两个独立的艺术个体,当两者结合后又会产生不一样的欣赏方式。
就两个艺术门类的艺术本质而言舞蹈与影视的结合对彼此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
二、影视创作手法对舞蹈艺术的阐述(一)影视技术对舞蹈细节的记录舞者通过精神情绪控制自己的人体肌肉做出舞蹈动作与造型形成了舞蹈艺术,舞蹈艺术展示空间大多数都是在舞台上,观赏者与舞者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观众或许没有办法更加仔细的了解到舞者的面部表情和一些小的肢体动作。
这个距离也就成为了观众与舞者之间的一条小河,特别是对于一些舞蹈艺术的“门外汉”来说更加难以把握对舞蹈作品的了解。
这个时候,影视就成为了这条河上的一座桥,我们在这座桥的帮助下对舞蹈艺术作品才能能够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①。
(二)影视的叙事对舞蹈内容的诠释舞蹈作品的内容的形式有“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之分。
电影如何呈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和娱乐形式,不仅仅是故事的载体,更是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
它以独特的视听语言,打破地域和语言的限制,将世界各地的文化呈现于银幕之上,让观众能够领略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首先,电影通过题材的选择展现不同文化的特色。
许多电影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蓝本,讲述属于那个文化的故事。
比如,以印度文化为背景的《摔跤吧!爸爸》,展现了印度社会中女性追求梦想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家庭、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
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印度传统的服饰、宗教仪式和家庭价值观,同时也感受到了主人公为了改变命运而进行的抗争。
这种题材的选择,让观众对印度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引发了对不同文化中女性地位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其次,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呈现文化差异和交流的关键。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其性格、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往往存在差异。
在电影《罗马假日》中,来自欧洲王室的公主和美国记者之间的爱情故事,不仅展现了欧洲贵族文化的优雅与庄重,也体现了美国文化中的自由与奔放。
公主的矜持和记者的随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们在相处过程中的相互理解和影响,正是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交流所带来的改变。
再者,电影的场景布置和服装设计也是文化呈现的重要元素。
一部好的电影,其场景和服装往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特定文化的特色。
以中国古装电影为例,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影片中的宫殿建筑、宫廷礼仪、服饰装扮都精心还原了古代中国的风貌。
金碧辉煌的宫殿、华丽的服饰以及复杂的礼仪,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中国,亲身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同样,在一些以非洲部落文化为背景的电影中,独特的部落建筑、色彩鲜艳的服饰以及富有特色的面具,都向观众展示了非洲文化的神秘与魅力。
此外,电影中的语言和音乐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不同语言的运用,能够让观众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异。
分析《未知死亡》中的声音部分《未知死亡》是一部印度电影,风格和《三个白痴》很像,也是由阿米尔汗主演。
这部电影无论从画面还是声音都很棒(自我感觉)。
在这里只分析声音部分。
影视声音由三个部分组成:音乐、音响、语言。
下面也是从这三个部分进行分析的。
电影刚开始出现了一种快节奏、激昂、动感也很强,这一段音乐就是主题音乐,给观众一种紧张、激烈、恐怖、激昂、有悬念的感觉,其中还带有隐约的悲哀和令人遗憾、惋惜的感觉。
这些都在下面的情节中有所体现。
在男主角杀害仇人为女朋友报仇的时候,就是激烈紧张恐怖的情节。
风度翩翩的男主角和美丽的女主角没能走到一起,就在他们的感情刚刚起步的时候,女主角被杀了,给观众一种遗憾惋惜的感觉。
在这里面,我们还没有看到故事,就大概知道剧情是怎么回事了。
所以在这里面音乐就起到渲染剧情和揭示主题的作用。
在这中间还有一些很具有动感的虚拟音效,这些音效在这里控制了节奏,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感觉。
在老师给同学们讲课的时候,背景音乐舒缓,给人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起到了烘托当时这种平静的作用。
同时在这里,也与前面的快节奏形成对比,可以说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为下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因为刚开始的声音是很快节奏的,给人一种紧张压抑的感觉,而在这里如果再用一些快节奏的音乐,就会使观众产生疲劳,在这里缓慢的音乐也调节了前面一段音乐给观众带来的紧张心情。
快慢是相对的,如果全部是快的,就没了所谓的快,也没了所谓的慢,快慢相间,才能更好的为剧情服务。
在他看书的时候,音乐中有“咚咚”的声音,这种声音在这里起到了预示的作用。
运用连续的台词来进行专场,既省掉了一些没有必要重复的台词,同时使得专场很流畅,不突兀。
在女学生说很难想到男主角现在在做什么的时候,就把画面转到了男主角。
这也是利用声音来专场,使得转场很顺其自然。
而这个女学生说的话也正是我们观众心声,看到这儿男主角还没正式出场我们观众很期待男主角的出现,当电影和观众产生共鸣的时候就能很好的吸引观众,把观众带到剧情里面,这也是此部片子的成功之处。
印度电影风格特色浅析——以《阿育王》为例喜欢或者看过印度电影的人,都会发现印度电影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穿插歌舞。
这是《阿育王》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
然而印度电影的特点远不止于此,一下则是对印度电影风格特色以及形成原因的一个浅析。
印度电影产业因其年产影片量已超越好莱坞,被称作“电影王国”。
其在全球的影响也很大,印度全国最大的印度语影片拍摄基地,被印度人自诩为东方好莱坞——宝莱坞。
在现在社会上我们不难发现印度电影在全球的畅销度堪比好莱坞,新近看得一本书《可乐经济》中就有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喜欢印度电影,并且印度电影的放映碟销量遽增。
这或许就可以证实一点:印度电影以它独特的亮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影迷。
印度电影的题材大都是根据民族历史改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影片《阿育王》就是以印度本地的历史人物阿育王的传奇经历为题材,追求现实主义,贴近生活是其一大特色。
在风格上也受到好莱坞电影布景拍摄气势宏大,富丽堂皇的风格影响。
印度电影在题材和风格方面日趋多样化。
虽然印度的很多商业性电影是围绕社会生活中的戏剧性事件或恐怖故事而展开的,但印度电影从来就不乏表现民族正气的或非常高雅的艺术片。
本人首次接触印度电影是观看印度的恐怖片,刚开始只要一提到印度电影,我脑海中显示的就是印度的恐怖片,无疑就给印度电影蒙上了一层恐怖气氛。
《阿育王》让我正真的开始认识印度电影,并深入的去体会印度电影的主流民族文化。
《印度往事》、《向孟买致敬》、《流浪者》等无疑都是佳片。
印度电影的商业色彩浓郁,接近社会生活,并以大量穿插歌曲成为印度商业片的典范。
有人概括印度电影的最大特点是简单明了,有时几近程式化的地步,即一个主题,三段舞蹈,六个插曲,最后是大团圆收场。
《阿育王》的结局并不能说以喜剧结尾,但是其结局也交代了影响世界的佛教的兴盛由来。
所以可见这个观点也有其道理。
且不论它的精确度,印度电影确实给我们呈现的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多为浪漫爱情片,且多为歌舞片,爱情加歌舞。
大 众 文 艺155摘要:印度是世界上电影年产量最多的国家,印度“宝莱坞”电影以其产量多和特色鲜明闻名于世。
本文主要从民族特色和现实主义传统两个方面分析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并揭示了其给我国电影业发展带来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印度电影;民族特色;现实主义传统本论文属于咸阳师范学院院级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XSYK319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电影《流浪者》引进我国以来,印度电影以其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曲,真实感人的情节让我国观众耳目一新。
进入二十一世纪,《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印度影片更是征服了全球观众。
印度电影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民族特色鲜明提起印度电影,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贯穿影片始终的富有印度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
印度自从有了有声片以来就听见了歌声: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阿尔德希尔•伊拉尼的《世界之光》里有7首歌;另一部早期印地语影片则贯穿了40首歌曲;更有甚者,一部泰米尔语影片里面的歌曲竟然达到整整60首。
据统计,目前印度故事片每年的产量达到700部左右。
在这700部左右的影片当中,大约500部属于歌舞电影,充满丰富的歌舞元素(多于3个舞蹈场面,且每场歌舞的时间不少于3分钟)。
印度电影充满歌舞元素的根源在于其民族传统和宗教影响。
印度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非常悠久的歌舞传统,在宗教领域,印度的歌舞在神庙与殿堂里传承了数千年之久。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
湿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认为,舞蹈是由湿婆创造的,湿婆神就是舞蹈的化身,因此,印度人把对湿婆神的崇拜表现为对舞蹈的热爱。
歌舞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尤其受到印度人民的推崇,所以当它们在二十世纪与电影这一新奇的艺术形式“联姻”时,在印度电影人的努力下,理所当然地造就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印度电影。
从观影的角度来看,很多印度电影都在3小时以上,观众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在影片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歌舞有利于调节气氛。
凝目观影,映入眼帘的画面简直极具东方韵味之绚丽:雕梁画栋的阔豪宫殿型建筑,满目金光玉润的陈设,还有一对登样情侣,凄婉分离,鸳鸯难聚,此时琵琶、胡琴、鼓器,齐声合奏,配之的印度民乐歌舞,或奔放或婉转,或喜悦或悲切,衔接流畅自然,行云流水,令人沉浸其中,耳目翻新,叹为观止!这便是《宝莱坞生死恋》,一部与《红磨房》《芝加歌》共称为21世纪初三大歌舞片的钜作,而实际其歌舞之专业,场面之华丽,剧情内涵动人,更胜后两者。
(该片本人已收D9,重看三次,每遍皆有感触)本片讲述着一个因印度种姓问题导致的爱情悲剧。
男主角德阜达(沙鲁克"汉饰),赴英国留学十年后返乡。
当其见到了青梅竹马的恋人帕罗(艾什瓦雅"雷饰),他们心心相印,重拾起了恩爱的时光。
如果按通常情况,二人本应喜结连理,拜得天地,成一桩好姻缘。
却不料阜达母亲从中阻挠,她嫌弃帕罗母亲是贱民出身,强拆鸳鸯,破坏婚恋。
于是,帕罗之亲在被羞辱后,一气之下毅然将女儿远嫁给贵族老头。
由于痴情的戴维关键时候表现出软弱与犹豫,他仅能望见身爱的心上人,离之远去,终日买醉沉沦。
尽管后来,他结识了舞妓婵佐穆琪,可任凭新红颜知己百般垂爱,戴维仍不理不采,继续酗酒度日,抑郁病重。
同样,国色天香的玉女帕罗嫁入豪门,生活也并不好过,贵族老头深爱前妻,故意疏远了新婚夫人,小女子仅当了个挂名后母,独守空房。
故事前半段,叙述简洁,情节流畅,配之舒适音乐,虽有几分宣宾夺主,却在张驰间,成功把握好节奏,难得可贵。
而放眼瞧去,富丽堂皇的豪庭,精雕细琢的器具,与及室内大红大绿色彩的布帘,融合了好莱坞歌舞片绚烂华景与东方风韵,简直把印度上流社会,展现得宏大辉煌,雍容华贵,气派非凡。
当然一部好的音乐片,不能全靠故事和画面堆砌,也应该有优美的音乐,但印度导演桑杰"里拉"布汗萨里在歌舞制作可谓亦大下苦功,全片多场歌舞,或单人,或多人,均制作精良,如第一段女主角等待男方,衣着天蓝照人的衣饰,掌中则托灯,翩然起舞,思念之情于几句动听歌曲间,活泼而羞涩。
印度影片中的民族特色、亮点和语言表达就是歌舞所呈现的艺术元素的基本组成,即使在现代电影艺术中,同样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
大部分现代印度影片重视歌舞场面及其表意功能。
比如,印度著名影片《阿育王》当中有五个舞蹈场景,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电子光影科技,从而使得场面变得美不胜收,尤其在“公主出场”的场景中,歌舞成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
歌舞是一种高度情节化以及戏剧化的艺术元素,演员利用不同的舞蹈基本动作(karana)、形体动作(angahara)以及身体各个部位(手、足、腰以及颈)的转动(racaka)来反映人物内心的情感,从而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
印度影片的歌舞片是电影中情节表达的一部分,因其具备叙事的功能,所以必须服务于故事情节的需要。
犹如戏剧当中的小插话,具备很强的叙事功能,但是必须服务于总体的故事情节。
在印度电影《未知死亡》(2008年)当中,当男女主角坠入爱河之后,通过大段的歌舞场景来推动他们的爱情进展,伴随一段段集体舞蹈,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也随之得到集中体现。
该影片当
中的歌舞场景为他们的爱情提供了对应的“插话暗示”(patakasthanaka),而这些暗示利用歌舞的形式表达出来。
再比如,影片《阿育王》当中的第二个舞蹈场景中的男主角帕王并未与女主角共同表演舞蹈,而通过群众的舞伴来烘托男女主角的爱情,体现了群众对男女主角之间爱情的祝福,在众人的期盼中,男女主角的爱情得到了充分的演绎。
这种利用次要角色的舞蹈当做电影中的“插话暗示”,从而促进了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发展。
根据印度文学史诗《摩诃婆罗多》记载,印度舞蹈肢体语言除了肢体动作语言外,还包括了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语言表达,通过真情和表演,展示诗人内在的感情。
印度电影中人物展现出来的舞蹈肢体语言编排出对人物情感表达的需要。
比如,《宝莱坞生死恋》中大段的古典卡塔克舞是导演借助印度传统舞蹈形式表现现代恋人的复杂情感,可称得上是现代印度歌舞中的典范。
二、作为叙事语言的歌舞在电影中的“味”功效
印度歌舞电影的叙事能够表达各种“味”的功效,不过大部分以“艳情味”为主。
印度影片的歌舞具有表达艳情等味的叙事功效。
大部分以演绎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为线索,很多歌舞片段体现了艳情味欢愉的特点。
电影《阿育王》当中的第四段歌舞场景,阿育王拿着孔雀羽毛,和卡瓦基之间演绎了一场感人肺腑的恋情,通过现代先进的光影技术,配以优美的舞蹈、感人的音乐来体现公主和阿育王之间的爱情,从而充分反映出印度影片的艳情味,而且通过优美的歌舞使得整部电影中充满了艳情味,电影始终围绕着公主和阿育王之间的爱情故事发展。
在公主追寻阿育王的片段中,不是按照传统的故事画面进行演绎,而是利用歌舞场景来体现公主追寻阿育王全部过程的艰辛,这就是非常经典的叙述性舞段。
印度古典艺术是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一种模式,大部分的印度歌舞电影体现了这种艺术模式。
而“诗”在电影中的作用是对故事叙事进行烘托,“诗”围绕“歌”与“乐”展开,“诗”的叙事与“歌”和“乐”相融合。
印度电影是非常典型的歌舞演绎故事的一种模式,贯穿整部电影,大部分都是叙述性的舞段。
电影中大多数的舞蹈都选择印度古典舞蹈,在印度电影《宝莱坞生死恋》(2002
年)当中,运用大量的印度古典卡塔克舞来演绎故事。
这种舞蹈是北印度的一种古典舞蹈,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具备强大的叙事功能,不仅注重面部表情的丰富性,而且具备不同形式的叙事性方法。
“卡塔”的含义是讲故事,印度文明最初靠的是口耳相传,大部分都以喜闻乐见的故事代代相传,所以讲故事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讲故事的过程中通过穿插很多音乐和舞蹈,(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宝莱坞生死恋》当中的歌舞反映了德夫达斯和帕萝之间的艳情味,此外,歌舞当中体现了德夫达斯的悲悯味,从自我放纵到毁灭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对帕萝的深深思恋。
印度电影《季风婚礼》当中的歌舞场面非常壮观,乐曲轻松愉悦。
电影透过一场新德里的婚礼充分展现了两代人不一样的人生选择,体现了全球化的形势下,由于东西方文化产生的强烈的碰撞,人们怎样才能找到自我的身份与价值的认同。
电影中,众人在雨中纵情舞蹈的场景具有很强的仪式风范,他们在雨中手舞足蹈的动作反映了深刻的滑稽味,并且也体现了他们敢于对抗传统陋习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
印度电影《印度往事》(2001年)尽管讲述的是民族
斗争方面的题材,但是导演并不通过腥风血雨的战斗场景来演绎主题,而是通过极富娱乐色彩的歌舞喜剧的形式表现主题,影片中的歌舞不仅充分体现了印度的民族特色,并且其所具备的叙事功能体现了印度人在面临西方殖民列强侵略的时候那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电影始终围绕着印度的塔布拉鼓艺,这是印度的一种独特的鼓乐表演形式,是印度舞蹈中的节奏之魂,它深厚而雄壮的风格与律动凸显了印度人那种决不屈服的民族精神,它和卡塔克舞真是相辅相成,充分体现出了印度人在面临西方殖民霸权时不屈不挠的英勇精神。
三、结语
印度歌舞片不但有十分精彩的故事,与此同时,华丽而又具备很强的叙事功能的歌舞场景更是为故事与情节的发展增光添彩,这正是印度影片最为显著的特点。
印度歌舞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功能和音乐、舞蹈完美融合,极富戏剧性,插话式的歌舞也是印度影片当中必备的叙述元素。
此外,印度影片当中的歌舞也体现了艳情、悲悯、滑稽、暴戾、勇敢、惊恐以及厌恶等不同的
情感色彩,大大增强了电影中故事的叙事功效。
通过歌舞的形式表达角色的内心情感世界是印度影片的传统叙事模式,从而使得印度歌舞电影能够在全世界的歌舞电影中显得出类拔萃。
[参考文献]
[1]江东.印度舞蹈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彭骄雪.印度玛沙拉电影的艺术风格[J].当代电影,2005(04).
[作者简介]
王桂霞(1959-),女,朝鲜族,吉林长春人,学士,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表演艺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吉林省分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