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及井下作业井喷事故典型案例
- 格式:docx
- 大小:261.79 KB
- 文档页数:150
一、钻进过程的事故案例:案例一赵1井井喷事故专家点评:赵1井井喷的主要原因是领导对井控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井控制度及井控设备是造成井喷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职工无井控知识,对井喷的危害认识不够,在钻井液发生石膏侵及气侵密度下降后,没有采取措施,发生井喷后还不进行加重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当时没有以人为本的思想,“革命加拼命”的思想使三位同志献出宝贵的生命。
这一教训值得深思。
1、基本情况赵1井是华北油田赵兰庄构造上的第一口资料井,位于河北省晋县周头乡赵兰庄大队,由华北石油管理局第四钻井工程公司3222钻井队承包施工任务。
该井设计井深3200m,钻探目的是了解古生界及第三系含油气情况,并查第三系及古生界地层剖面特征及其生储盖组合。
该井于1976年5月20日开钻,用φ400mm3A钻头钻至井深97.87m,φ324mm表层套管下至井深84.14m,水泥未返至地面,人工灌水泥近100袋。
井口未装防喷器。
5月25日用φ248mm3A钻头二开。
2、事故发生经过1976年6月25日0∶15,泥浆中散发出了强烈的硫化氢气体,熏倒了柴油机助手邵战荣,在没有防毒面具的情况下,同志们继续坚守岗位,队长李仁杰换下了司钻梁通荣及钻工张永宁,坚守在钻台上,0∶36当钻进至井深435.80m时,第一次井喷发生,强大的天然气带着强烈的硫化氢气体从井口呼啸而出,李仁杰使尽最后的力气刹死刹把,摘掉转盘离合器,司钻梁通荣和钻工黄生存为抢救同志,保护井下设备安全,也倒在于队长李仁杰身旁,李仁杰、梁通荣献出了宝贵生命。
0∶45发生了第二次井喷,地质工陈禄明为了取准资料,卡准井喷井深,在抢救下战友后登上钻台丈量方入,被第二次井喷冲下钻台,英勇献身。
由于从井内喷出了大量的原油及天然气,继第二次井喷后造成严重井塌,井喷停止,在这次井喷事故中,先后3人死亡,6人昏迷,井深2424.60m钻具被卡。
3、事故处理过程该井被喷塌后,根据原石油化学工业部付部长张文彬的指示,原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决定,在6月26日和6月27日对赵1井进行封堵及防窜工作。
玛中6井井喷案例玛中6井井喷案例是指中国河北省玛中油田6号井在钻探过程中出现井喷事故的案例。
以下是关于该案例的详细描述,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案例背景玛中油田位于中国河北省,是一个重要的油气资源产区。
为了开发这一区域的油气资源,油田公司决定在玛中油田进行钻探作业。
其中,玛中6井是其中一口钻井。
然而,在钻探过程中,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井喷事故。
二、井喷原因井喷是指井口周围的地下水、油气等物质突然喷出井口的现象。
在玛中6井井喷案例中,井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地层压力异常:在钻探过程中,玛中6井所处的地层压力异常高,超出了钻井工程设计的承受能力。
2. 工程设计不合理:钻井工程设计中未能充分考虑到地层压力异常的可能性,导致井喷事故的发生。
3. 钻井操作不当:钻井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失误,例如未能及时检测到地层压力异常的迹象,未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井喷造成的影响玛中6井井喷事故造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人员伤亡:井喷事故导致了钻井工作人员的伤亡,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2. 经济损失:井喷事故导致了油田公司巨额的经济损失,包括井口设备的损坏、工程停工导致的损失等。
3. 环境污染:井喷事故导致了周围环境的油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四、井喷事故的教训与启示玛中6井井喷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训与启示:1. 安全第一:在进行钻井作业时,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工程设计的合理性,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性。
2. 加强监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钻井作业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按照规定进行作业,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3. 加强培训:钻井工作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以应对突发情况。
4. 加强技术研发:在钻井工程中,应加强对地质条件的研究和预测,开发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
五、结论玛中6井井喷案例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提醒我们在进行钻井作业时要格外谨慎。
井喷事故案例井喷事故是指在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由于地层压力失控或者井筒完整性破坏等原因,导致油气从井口喷涌而出的突发事件。
井喷事故不仅会造成油气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危及人员生命安全。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井喷事故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井喷事故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案例一,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油井喷漏事故。
2010年4月20日,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油井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井喷事故。
当时,一座石油钻井平台上的油井发生爆炸,导致11名工人死亡,同时油井开始不断喷涌原油。
这次事故导致了数百万加仑的原油泄漏进入墨西哥湾,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同时也对当地渔业和旅游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案例二,中国大庆油田井喷事故。
1979年,中国大庆油田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井喷事故。
当时,由于注水不当和地质条件复杂,导致了一口油井的井喷。
事故发生后,大量的原油喷涌而出,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为了控制事故,当地油田工作人员进行了紧急处置,最终才成功控制了井喷事故。
案例三,俄罗斯西伯利亚天然气井喷事故。
2003年,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一口天然气井发生了井喷事故。
事故导致了大量的天然气喷涌而出,形成了巨大的火球,造成了周边地区的严重破坏。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了紧急处置,并最终成功控制了事故的蔓延。
以上案例充分展示了井喷事故对人类、环境和资源的严重危害。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我们需要加强对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和标准,加强对井筒完整性的监测和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以及加强应急预案和处置能力的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减少井喷事故的发生,确保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同时保护环境和人类的生命安全。
井喷事故案例汇编一、钻进过程的事故案例:案例一赵 1 井井喷事故专家点评:赵 1 井井喷的主要原因是领导对井控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井控制度及井控设备是造成井喷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职工无井控知识,对井喷的危害认识不够,在钻井液发生石膏侵及气侵密度下降后,没有采取措施,发生井喷后还不进行加重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当时没有以人为本的思想,革命加拼命的思想使三位同志献出宝贵的生命。
这一教训值得深思。
1、基本情况赵 1 井是华北油田赵兰庄构造上的第一口资料井,位于河北省晋县周头乡赵兰庄大队,由华北石油管理局第四钻井工程公司 3222 钻井队承包施工任务。
该井设计井深 3200m,钻探目的是了解古生界及第三系含油气情况,并查第三系及古生界地层剖面特征及其生储盖组合。
该井于 1976 年 5 月 20 日开钻,用 400mm3A 钻头钻至井深97.87m,324mm 表层套管下至井深 84.14m,水泥未返至地面,人工灌水泥近 100 袋。
井口未装防喷器。
5 月 25 日用 248mm3A 钻头二开。
1/ 32、事故发生经过 1976 年 6 月 25 日0∶ 15,泥浆中散发出了强烈的硫化氢气体,熏倒了柴油机助手邵战荣,在没有防毒面具的情况下,同志们继续坚守岗位,队长李仁杰换下了司钻梁通荣及钻工张永宁,坚守在钻台上,0∶36 当钻进至井深435.80m 时,第一次井喷发生,强大的天然气带着强烈的硫化氢气体从井口呼啸而出,李仁杰使尽最后的力气刹死刹把,摘掉转盘离合器,司钻梁通荣和钻工黄生存为抢救同志,保护井下设备安全,也倒在于队长李仁杰身旁,李仁杰、梁通荣献出了宝贵生命。
0∶ 45 发生了第二次井喷,地质工陈禄明为了取准资料,卡准井喷井深,在抢救下战友后登上钻台丈量方入,被第二次井喷冲下钻台,英勇献身。
由于从井内喷出了大量的原油及天然气,继第二次井喷后造成严重井塌,井喷停止,在这次井喷事故中,先后 3 人死亡, 6 人昏迷,井深2424.60m 钻具被卡。
玛中6井井喷案例
摘要:
1.玛中6 井井喷案例背景
2.井喷原因及影响
3.应对措施及结果
4.案例启示
正文:
【玛中6 井井喷案例】
玛中6 井是中国新疆玛湖油田中的一口重要油井,它的井喷事件是我国石油行业历史上一次罕见的重大事故。
【井喷原因及影响】
玛中6 井的井喷原因是由于钻井过程中出现的井漏和井涌,导致油气从井口喷出,形成高达数十米的火焰。
这次井喷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还导致了附近居民的恐慌和撤离。
此外,由于玛湖油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产区,因此,这次井喷事件对国内的石油供应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应对措施及结果】
在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井喷。
首先,他们通过关闭相关阀门,阻止油气继续喷出。
然后,他们对喷出的油气进行燃烧和排放,以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他们调集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井口进行了修复和封闭。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井喷终于被成功控制。
【案例启示】
玛中6 井井喷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在进行石油开采时,必须高度重视安全问题,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和标准,以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一、钻井过程中发生的井喷事故案例1.双观21井井喷事故1.基本情况双观21井是河南油田双江区块的一口观察井,位于河南省桐柏县江河村,设计井深2550m,实际井深2468.25m,井别为直井,井口未安装防喷器。
该井由河南石油会战指挥部32135钻井队承担钻探任务,于1979年7月23日18:40一开,表层设计下深80m,实际表层套管下深74.11m。
7月27日0:05二开。
2.事故发生及处理经过1979年10月17日0:00钻至井深2449.43m循环开始起钻,7:35起钻完,起钻时连续灌钻井液,7:35~14:00,换钻头后进行下钻作业,因钻头水眼堵塞,不能开泵,14:00~16:30处理憋泵,16:30~17:10起出钻杆4个立柱(钻头位置在井深2339.67m)。
17:10~17:15开泵憋通水眼,17:15~17:45发现钻井液池液面上升,且有大量原油、气泡从井口外溢,当班司钻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全队职工奔赴井场抢险,当班司钻迅速将方钻杆提至转盘面以上,钻杆座在转盘上,用大钳钳头压在刹把上,进行刹车。
17:55发生井喷,喷高3~4m,喷出物为原油、天然气和钻井液,当时东北风3~4级,司钻立即通知机房司机和司助紧急停车,司机立即停1#、2#、3#柴油机,在停运3#柴油机时,因柴油机空气滤清器吸入的天然气进入燃烧室引起飞车,随即发生爆炸着火。
18:00大火蔓延到钻台、机房、钻井液池、1#、2#泵. 18:00~18:40先后有4台消防车和4台水泥车赶到井场参加灭火,19:30井场灭火结束。
10月18日利用水泥车打入1.24~1.27g/cm3的加重钻井液184m3进行循环,没有发现溢流。
22日换好各种设备,井下钻具被卡,10月27日,泡油活动解卡,使用1.15~1.20g/cm3的钻井液循环,恢复正常钻进,钻至井深2468.25m 完钻。
本次井喷共损失时间近11天,烧毁的设备有B2-300型柴油机5台、自动压风机1台、井口工具、水龙带烧毁以及井架和绞车部分部件;当班司钻、司机和司助烧伤。
在钻井完井过程中发生的井喷事故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在钻井完井过程中发生的井喷事故1.基本情况泌114井是河南油田安棚区块的一口预探井,位于河南省桐柏县安棚乡大倪岗组郝岗村,设计井深3100m,实际井深3100.59m,井口安装∏∏M 防喷器。
该井由河南石油会战指挥部32885钻井队承担钻探任务,于1984年11月23日一开,表层设计井深202m,表层套管下深191.88m,11月28日二开。
2.事故发生及处理经过二开使用φ216mm钻头钻进,于1985年2月6日钻至井深3100.59m,(设计钻井液密度>1.15g/cm3),实际钻井液密度1.17g/cm3,粘度36s。
2月10日完井电测。
2月12日地质研究决定下φ140mm油层套管2810m。
因连降大雪,道路不通,无法将油层套管送往井队,井队停钻等套管。
从12日至19日8天中,井口处于空井状态,未通一次井。
19日19:00下入一柱钻铤后发现溢流,但仍未引起井队干部重视,未采取任何措施并继续下钻,由于气温骤降,且柴油机和钻台设备一直未运转,气管线和水管线冻结,20日烤冻结管线,管线解冻后,直到21日15:00才开始下钻,此时发生井涌,井队强下一柱φ127mm钻杆,18:50发生井喷,喷高7~8m,19:40井队关封井器,控制住了井口。
配制了密度为1.29g/cm3加重钻井液60m3,按司钻法压井,压井成功后,恢复正常作业。
3.事故原因分析⑴空井时间长,井内压力失衡是造成井喷的直接原因。
空井达8天时间,未通一次井,井内钻井液被严重气侵,井内钻井液平均密度下降,液柱压力降低,不能平衡地层压力,未按程序用重浆循环排出溢流。
⑵防冻保温等技术措施不到位,是造成井喷的重要原因。
空井达8天,且由于管线冻结,未及时下钻贻误了战机。
⑶井控意识缺乏,思想麻痹,存在侥幸心理,对井控工作认识不够,是造成井喷事故的又一重要原因。
关于青海英东油田“4·19”井喷事故的通报2013年4月19日7时15分,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部钻探公司)青海钻井公司40520钻井队在处置青海油田分公司英东油田英9-4-A5井井漏过程中,发生井喷事故,4月19日20时05分关井成功,险情得到控制,井喷失控历时12小时50分钟。
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毁。
现将事故情况通报如下:一、事故经过英9-4-A5井于4月11日4时一开,4月14日11时二开,钻至井深360米、404.5米发生两次漏失,分别经过水泥浆封堵,才恢复正常。
4月19日0时,螺杆复合钻进至井深1450米时再次发生井漏,漏速每小时3方。
1时20分继续钻进至1461米时井口失返,随即停钻,起钻换钻具,计划进行挤水泥堵漏。
起钻前从环空灌入堵漏浆18方,井口未见液面。
4月19日1时50分开始起钻,起钻过程中每起三柱钻杆、一柱钻铤,用钻井泵灌浆一次。
7时15分,起钻至井内剩余一柱钻铤时,钻台上副司钻和内钳工接钻铤提升短节,司钻下放游车至转盘上方5~6米处刹停等提升短节紧扣。
紧扣结束后,司钻准备继续下放游车,这时提升短节内溢出泥浆,接着从环空喷出一股泥浆,高2~3米。
紧跟着环空又连续喷出泥浆,喷高接近二层台,发生井喷。
前期喷出物是泥浆,逐渐转变为油、气、泥、水混合物。
井喷发生后,司钻发出长鸣警报,继续下放游车,副司钻和内钳工抢挂吊卡,因喷势过猛,抢挂吊卡未成功。
井架二层台上作业的井架工和外钳工听到警报后,发现液柱已接近二层台,迅速从井架撤到地面。
由于喷势越来越大,将井口一片大方瓦喷出,井内钻铤上顶,安全卡瓦挂在游车盖板上。
副司钻和技术员跑下钻台到远控台关井。
由于本井安装的双闸板防喷器两个闸板中,一个是全封闸板,一个是装有钻杆芯子的半封闸板,无法封控井口,关井失败。
钻台上内钳工见抢挂吊卡无望,随即撤离钻台到紧急集合点。
司钻见喷势渐猛,刹住刹把并用铁链固定后,撤离钻台到紧急集合点。
钻井事故案例100钻井事故是指在进行钻井作业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可能导致人员伤亡、环境污染和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下面列举了10个钻井事故案例:1. 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号钻井平台事故:2010年,墨西哥湾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钻井事故,地平线号钻井平台在进行钻井作业时发生爆炸,导致11名工人死亡,数百万桶石油泄漏进入海洋,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 摩洛哥钻井事故:2014年,摩洛哥一口钻井井口发生爆炸,导致16名工人死亡。
事故原因是由于操作不当引发了井口压力失控,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
3. 美国德克萨斯州钻井事故:2005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口钻井井口发生爆炸,导致15名工人死亡。
事故发生原因是由于井口出现了气体泄漏,引发了爆炸事故。
4. 中国河北临城县钻井事故:2017年,中国河北临城县一家油田发生钻井事故,导致3名工人死亡。
事故原因是由于井口设备故障,引发了井口爆炸。
5. 印度尼西亚钻井事故:2012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一口钻井井口发生火灾,导致10名工人死亡。
事故原因是由于井口设备故障,引发了火灾事故。
6. 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钻井事故:2018年,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一口钻井井口发生爆炸,导致5名工人死亡。
事故原因是由于操作不当引发了井口压力失控,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
7. 澳大利亚钻井事故:2016年,澳大利亚一口钻井井口发生事故,导致8名工人死亡。
事故原因是由于钻井过程中发生了井底突然喷发,导致工人被困。
8. 挪威北海钻井平台事故:1980年,挪威北海钻井平台发生事故,导致123名工人死亡。
事故原因是由于平台上的一个水平锚链断裂,导致整个平台倾覆。
9. 巴西钻井事故:2011年,巴西一家石油公司的钻井平台发生事故,导致9名工人死亡。
事故原因是由于操作不当引发了井口压力失控,导致事故发生。
10. 英国北海钻井事故:1988年,英国北海一口钻井井口发生爆炸,导致167名工人死亡。
事故原因是由于钻井液泄漏引发了爆炸事故。
钻井及井下作业井喷事故典型案例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一、钻井过程中发生的井喷事故案例1.双观21井井喷事故1.基本情况双观21井是河南油田双江区块的一口观察井,位于河南省桐柏县江河村,设计井深2550m,实际井深2468.25m,井别为直井,井口未安装防喷器。
该井由河南石油会战指挥部32135钻井队承担钻探任务,于1979年7月23日18:40一开,表层设计下深80m,实际表层套管下深74.11m。
7月27日0:05二开。
2.事故发生及处理经过1979年10月17日0:00钻至井深2449.43m循环开始起钻,7:35起钻完,起钻时连续灌钻井液,7:35~14:00,换钻头后进行下钻作业,因钻头水眼堵塞,不能开泵,14:00~16:30处理憋泵,16:30~17:10起出钻杆4个立柱(钻头位置在井深2339.67m)。
17:10~17:15开泵憋通水眼,17:15~17:45发现钻井液池液面上升,且有大量原油、气泡从井口外溢,当班司钻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全队职工奔赴井场抢险,当班司钻迅速将方钻杆提至转盘面以上,钻杆座在转盘上,用大钳钳头压在刹把上,进行刹车。
17:55发生井喷,喷高3~4m,喷出物为原油、天然气和钻井液,当时东北风3~4级,司钻立即通知机房司机和司助紧急停车,司机立即停1#、2#、3#柴油机,在停运3#柴油机时,因柴油机空气滤清器吸入的天然气进入燃烧室引起飞车,随即发生爆炸着火。
18:00大火蔓延到钻台、机房、钻井液池、1#、2#泵. 18:00~18:40先后有4台消防车和4台水泥车赶到井场参加灭火,19:30井场灭火结束。
10月18日利用水泥车打入1.24~1.27g/cm3的加重钻井液184m3进行循环,没有发现溢流。
22日换好各种设备,井下钻具被卡,10月27日,泡油活动解卡,使用1.15~1.20g/cm3的钻井液循环,恢复正常钻进,钻至井深2468.25m完钻。
文72-98井井喷时间:1985年11月21日层位:井深:2891.30 m本井是中原油田的一口开发井,设计井深3600 m,目的是落实文72块沙二下~沙三上的含油气情况,由钻井一公司32781队施工,Φ244.5mm套管下深2715.99 m,井口装有35MPa双闸板防喷器,配有FYK130Z型液压控制系统,因油箱容积只有44.4升,控制管线只接了上闸板和液动平板阀,1985年11月19日钻井队用泥浆泵对防喷器等进行了试压,15MPa不刺、不漏。
于当日16:15三开。
井喷过程:11月20日18:00井队生产会安排在21日零点班边钻进边加重,在2900 m以前将密度提高到1.40~1.45g/cm3。
5:25时钻进到井深2886 m处连续出现6 m快钻时,分别为5、10、5、10、7min。
此时密度由接班时的1.23g/cm3提高到1.29g/cm3。
5:54地质工捞砂时发现循环罐外溢泥浆和井涌,马上告诉司钻,司钻上钻台提方钻杆并通知机房停泵,此时方余只有0.3m,上提时方钻杆下接头顶出大方瓦,6:02第一根单根出转盘面4~5 m时已发生强烈井喷,喷高29 m左右。
因大方瓦顶出无法座吊卡,于是司钻打上防溜钻装置并立即组织加重泥浆。
技术员马上开放喷阀、关液压防喷器,蓄能器油压由15MPa 下降到零,开后半分钟又升到15 MPa,又开又降为零,连续多次未能关住。
6:23泥浆工董某在加重时发现振动筛处火光一闪,随即火上钻台。
此时队长赶到现场,在失火的情况下又关防喷器,储能器油压由15MPa降至0。
当队长关防喷器时方钻杆已溜入井中,闸板防喷器已无法关闭。
事后检查防喷器芯子卡着方钻杆。
封井无效。
处理方法及主要作业步骤:在火势减弱情况下,清障割断方钻杆,钻具落井灭火,清理井口周围障碍后,抢装防喷器,85年12月5日安装完毕,装好井口,配重泥浆压井。
86年1月18日恢复正常钻进。
时间损失619 h,烧毁大庆Ⅱ型井架一部、钻机一台、水龙头、大钩、游车、天车和转盘及钻台工具,直接经济损失43万元。
集团公司井喷事故案例汇编一窿5井井喷事故评:窿5井井喷事故主要原因是测井时间太长,没有及时通井,造成卡测井仪器,处理事故时造成事故复杂化,打捞电缆过程中没能及时通井,处理事故心情过急,急于求成,经验不足,使电缆拧成团,遇卡上提抽吸造成流体进入井筒,致使处理卡钻过程中发生井喷;另一原因是井队职工井控意识不强、井控素质不高所致。
一、设计情况1、预计油气层位置下沟组K1g2+3 3880~3920m 油层3980~4040m 油层下沟组K1g1 4120~4180m 油层4250~4300m 油层2、井身结构设计1)、本井采用13-7结构;2)、444.5mm钻头一开,钻完井深1000m,下入339.7mm 表层套管封住该区1000m以上的漏失层段或疏松地层段;3)、用241mm钻头二开,采用“直-增-稳”三段制剖面,直井钻至3100m,定向至完钻井深4400m,下入177.8mm 油层套管完井。
3、设计地质分层4、油气井控制1)、二开前按设计要求使用2FZ35-35液压防喷器及与之匹配的液控系统、压井节流管汇;2)、进入预计油气层前,应储备密度1.40g/cm3的重泥浆80m3,同时储备足够的加重材料;3)、该井因属测核磁共振的井,所以不准使用铁矿粉。
5、定向井眼轨迹剖面设计参数该井为一定向井,设计剖面为三段制(直-增-稳)设计井身结构实际井身结构6、窿5井钻井液设计要求7、井口装置图二、钻井概况窿5井是酒西盆地青南凹陷窟窿山鼻状构造的一口预探井,设计井深4400.00米,实际完钻井深4399.50米。
该井位于青西地区窿2井北偏西321米。
构造位置:酒西盆地青南凹陷窟窿山鼻状构造,钻探的主要目的是预探窟窿山构造高点附近含油气性,进一步提高对砂砾岩裂缝性储层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为下步评价砂砾岩裂缝性油藏提供依据,整体评价窟窿山构造的含油气性。
由吐哈钻井公司4509队承钻。
该井于2000年6月13日经勘探事业部项目组一开检查验收,对提出的问题整改后于6月14日8:00一开,采用444.5mm3A钻头于6月26日13:10钻至井深1000.60米,最大井斜1.6度,井身质量合格。
新疆克75井灭火抢险案例新疆克75井于1992年2月在钻井过程中发生井喷着火、烧毁钻机。
1基本情况1.1基本数据及发生过程该井位于北疆克拉玛依白碱滩地区,是一口预测探井,设计井深3000m,1991年11月2日开钻。
井喷失控时的井身结构如图1所示。
φ508mm导管下至2.8m。
φ339.7mm表层套管下至190.69m,φ244.5mm技术套管下至2604.93m,水泥返高1400m。
1992年2月22日21时20分用ρ=1.06g/cm3的钻井液(设计ρ=1.05~1.1g/cm3)钻至井深2658.07m(三开后仅12个多小时),发生溢流,钻井液密度从1.06g/cm3下降到1.00g/cm3,3min后关井,至21︰55立压上升到12Mpa稳住。
23︰00准备往井内打加重钻井液(罐中钻井液密度加重至1.14g/cm3),23︰42开放喷闸门(CQ-350)两圈时,从闸门阀杆处刺出大量天然气,随即人员撤离,3min后(即23:45)钻台下爆炸起火,火焰高30~40m。
1小时48分后井架被烧倒于大门前方,喷出物主要是天然气,含少量轻质原油。
估计产量30×104~50×104m3/d(处理后测试为气53×104m3/d,油30×104m3/d),地层压力28~30Mpa。
图1克75井井身结构图2原井口装置图(着火前)图3着火清障后的井口装置当发现溢流时,立即提出方钻杆,扣上φ127mm钻杆吊卡坐于转盘上,关半封防喷器。
着火后井内钻具组合为:φ215.9mm钻头(水眼两个:φ9mm、φ11mm)×0.28m+φ158.8mm 钻铤×187.39m+φ127mm钻杆×2464.33mm+保护接头0.5m:2652.5m。
如图2,井口组合为:φ244.5mm套管底法兰(φ339.7mm×35Mpa)+四通(φ350mm×35Mpa)+2FZ35-35双闸板防喷器(上为半封,下为全封)+三通防溢管+旋转头(φ127mm×5Mpa)。
一、钻井过程中发生的井喷事故案例1.双观21井井喷事故1.基本情况双观21井是河南油田双江区块的一口观察井,位于河南省桐柏县江河村,设计井深2550m,实际井深2468.25m,井别为直井,井口未安装防喷器。
该井由河南石油会战指挥部32135钻井队承担钻探任务,于1979年7月23日18:40一开,表层设计下深80m,实际表层套管下深74.11m。
7月27日0:05二开。
2.事故发生及处理经过1979年10月17日0:00钻至井深2449.43m循环开始起钻,7:35起钻完,起钻时连续灌钻井液,7:35~14:00,换钻头后进行下钻作业,因钻头水眼堵塞,不能开泵,14:00~16:30处理憋泵,16:30~17:10起出钻杆4个立柱(钻头位置在井深2339.67m)。
17:10~17:15开泵憋通水眼,17:15~17:45发现钻井液池液面上升,且有大量原油、气泡从井口外溢,当班司钻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全队职工奔赴井场抢险,当班司钻迅速将方钻杆提至转盘面以上,钻杆座在转盘上,用大钳钳头压在刹把上,进行刹车。
17:55发生井喷,喷高3~4m,喷出物为原油、天然气和钻井液,当时东北风3~4级,司钻立即通知机房司机和司助紧急停车,司机立即停1#、2#、3#柴油机,在停运3#柴油机时,因柴油机空气滤清器吸入的天然气进入燃烧室引起飞车,随即发生爆炸着火。
18:00大火蔓延到钻台、机房、钻井液池、1#、2#泵. 18:00~18:40先后有4台消防车和4台水泥车赶到井场参加灭火,19:30井场灭火结束。
10月18日利用水泥车打入1.24~1.27g/cm3的加重钻井液184m3进行循环,没有发现溢流。
22日换好各种设备,井下钻具被卡,10月27日,泡油活动解卡,使用1.15~1.20g/cm3的钻井液循环,恢复正常钻进,钻至井深2468.25m完钻。
本次井喷共损失时间近11天,烧毁的设备有B2-300型柴油机5台、自动压风机1台、井口工具、水龙带烧毁以及井架和绞车部分部件;当班司钻、司机和司助烧伤。
直接经济损失40多万元。
3.事故原因分析1)井喷及井喷失控原因⑴当时钻井液密度为1.12g/cm3,而本井该井段设计钻井液密度为1.25~1.27g/cm3, 低于设计密度,井底钻井液柱静止时间长达约10h没循环,地层流体不断侵入井筒,是造成井喷的直接原因。
⑵井口未装防喷器,发生溢流无法控制,造成敞喷,是造成井喷失控的主要原因。
⑶思想麻痹,岗位责任制不落实,对井喷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自始至终没能认识到该井会发生井喷失控着火,是造成这起事故的主观原因。
⑷缺乏井控工作经验和相关技术知识,不能针对险情提出有效的井控措施。
井队干部和岗位工人技术素质差,工作标准低,在处理水眼堵塞时,坐岗观察不落实,起出部分钻杆期间在灌钻井液等环节未认真落实,不符合井控工作的有关要求。
2)着火原因⑴紧急停柴油机措施不当,引起飞车和天然气爆炸,是井喷着火的直接原因。
⑵该井设计中,已告知油气层中有天然气存在,井队未引起高度重视,未采取防火措施,是井喷着火的主观原因。
4.事故教训⑴加强地层压力及油气特点认识。
钻开油气层后,钻井液密度不能低于该井段设计密度,否则会增加发生溢流甚至井喷的风险。
⑵按标准安装防喷器。
井口不装防喷器,一旦发生溢流无法实现二级井控,造成束手无策。
⑶树立“大井控”理念。
井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钻井设计、钻井施工、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装备配套、人员培训等方面,需要钻井、培训、安全、消防等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相互协调。
⑷高度重视井控技术培训工作。
井控技术培训是正确执行井控技术规定的基础工作,训练有素的人员是贯彻执行好井控技术规定的保证,井控技术培训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必须本着重点在基层、关键在班组、要害在岗位的原则,分层次施教,要培训钻井队每个班组整体作战能力,真正做到班自为战,战之能胜。
⑸认真落实井控岗位责任制,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案例2.文72-98 井井喷着火事故1、基本情况根据地质设计,文72-98 井是一口一次开发井,该井设计井深360Om,钻探目的是落实文72 块沙二下和沙三中的含油气情况。
根据邻井资料该井地质分层是沙二上290Om, 沙二下3200 m, 沙三上350Om, 沙三中360Om, 定深完钻。
钻井液设计密度:2900 m 以前为优质轻钻井液,密度为 1.20 g/cm3;2900~3200 m 密度为1.40~1.45 g/cm3;3200~3600 m 密度为 1.55~1.60 g/cm3;钻遇高压油气层提前50~100 m 加重钻井液,在油气层段钻遇快钻时要循环观察。
该井于1985 年9 月30 日12:30 一开,1985 年10 月 6 日8:00 二开,11 月19 日用φ215.9mm 钻头三开,钻至井深2891.30m 发生井喷着火。
井身结构:φ444.5mm×257.25m+φ311.1mm×2730.62m+φ139.7mm×3600m套管程序:φ339.7mm×257m+φ244.5mm×2715.99m+φ139.7mm×3598m 井口装置:35MPa 的双闸板液压防喷器,并配有TYK160Z 型液压控制系统,三开前钻井队用钻井液泵进行防喷器试压15MPa 不刺不漏。
2、井喷失火事故经过1985年11月20日18:00 井队生产会安排要在11月21日0:00~8:00 班边打钻边加重,在2900 m 以前密度提高到1.40~1.45 g/cm3。
故司钻接班后在继续打钻的同时组织当班人员加重,钻井液密度由接班时的1.23 g/cm3提到1.29 g/cm3, 钻到4:00时副司钻上钻台扶刹把,在5:25 时钻到井深2886m 连续出现6m 快钻时,钻时分别为5min 。
5min 、1Omin 、5min 、10min 、7min 。
地质工在5:45 时捞取砂样时发现钻井液增多循环罐外溢钻井液和井涌,马上告诉司钻立即上钻台上提方钻杆同时通知机房停泵,当时方钻杆方余为0.3m, 当方钻杆下接头提出转盘面,顶出大方瓦,第一个单根出转盘面4~5m 时已发生强烈井喷。
6:02 喷高20m 左右,司钻刹住刹把挂上钳头,此时大方瓦已喷出,无法坐吊卡,司钻立即组织加重钻井液,住井干部钻井技术员马上打开放喷闸门,关液压防喷器,油压由15MPa 降到零,开后有0.5min 又升到15MPa,又关时又降到零。
连续四次没关住。
副司钻又关几次还是没关住。
6:23 泥浆工在泵房加重时发现振动筛火光一闪随即钻台上起火,此时队长赶到井场,在失火的情况下又关防喷器,储能罐油压由15MPa 又降到零,当队长去关防喷器时方钻杆已溜人井内,闸板已失效。
3、事故原因分析1) 井队无井控安全意识.在钻遇快钻时的时候,不应继续钻进,应停钻关井观察.2)井队技术素质差,井口安装不完善,交接不清楚。
表现在:(1)钻开高压油气层前钻井队没有进行井控学习和井控演习.井喷发生后,钻井队技术员、副司钻未能关住防喷器。
当环空停喷以后发现上防喷器芯子卡着方钻杆,说明防喷器和液控管线是好的。
(2)井队未能贯彻执行《井控条例》。
地质设计2900 m 进入沙二下高压油气层并提前50~100 m 加重,井队打到2886m 密度仅 1.29 g/cm3, 而地层实际提前14m 进入沙二下高压油气层,出现快钻时未及时停钻循环观察,无人观察井涌情况,没有及时关防喷器,最后导致井喷。
3)防喷器和液控系统不匹配。
由于液控系统容量小,在操作后油压降的幅度大,故工程公司管子站在安装时少装了一个头,防喷器下闸板未接,造成了操作失误一次。
4)技术管理较差、岗位不严、不负责任。
(1)钻井队在打开高压油气层前,生产会、井队长、井队工程技术员、井队地质对在290Om 以前将密度提到设计要求的1.40~1.45 g/cm3都有过要求,但没有具体落实到实处。
钻至井深2886m 密度尚为 1.29 g/cm3。
工程、地质都未严格把关停钻加重,麻痹大意。
(2)在出现快钻时时各岗位人员没有坚守岗位。
无人观察油气侵,待地质工在5:54 捞砂样时才发现严重井涌, 井涌量很大,再加上关井太晚,关井中又出现失误,随之引起强烈井喷。
对井喷的先期预兆无人发现,管理上十分松懈。
(3)钻井公司、钻井大队对钻开高压油气层前的检查、技术组织的落实不认真,思想上不重视,公司对井队的具体要求不够明确,对防喷器试压操作方法没有使队上有关人员真正掌握。
5)文南地区的文72 块,断块复杂,油气层压力异常,是当时开发的新地区,该井队又缺乏打高压井的经验, 思想上麻痹大意,是造成这次井喷的原因之一。
4、事故处理经过11 月21 日早上局、公司领导和有关人员赶到现场,8:00时钻台上有一股火,火势很大,火苗高8m,钻台下在灌钻井液管线处冲出一股火直喷井架大梁,喇叭口和防喷器连接法兰刺出一股火,直烧防喷器;喇叭口一股火火势很大。
当时风向是东北风,火烧的是西南方向井架大腿,人无法接近,井架随时有倒塌的可能。
10:30 研究决定先拉倒井架,第一次用拖拉机拉东北角崩绳,绷绳被拉断井架未倒。
第二次拉死绳固定方向绷绳,井架倒在2 号大腿方向,随即组织力量清理进场,托出油罐、发电房、机房柴油机、泵及倒塌井架。
14:00组织8 部消防车进行灭火未成功,在16:10 又进行第二次消防车灭火仍未成功。
11 月22 日( 第二天)12:40 又组织15 部消防车灭火未成功。
14: 00在消防水龙的掩护下开始清理钻台,拉下钻台上的杂物,15:50 把烧坏的钻机用2 台拖拉机拉下钻台。
由于井架倒塌,水龙头鹅颈管与由壬头的焊缝处被折断,从钻杆内喷出的一股天然气从鹅颈管的弯管处直扑钻台,火势很大,为使燃烧的气体向上喷,在消防水龙的掩护下气焊工在钻台上割掉2 个鹅颈管法兰螺丝(还剩2个) 时,套上钢丝绳拉鹅颈管两次都未拉断,在第二次向后拉时使井架底座向后移动30cm 左右,把防喷器与喇叭口的连接法兰拉偏,气体从法兰处向钻台前方剌去。
当天研究决定将喇叭口和方钻杆割断,拖出井架底座,让火势集中向上喷再组织灭火换防喷器。
研究试验带火切割方法。
当天晚上研究后定下两套方案:(1) 电弧气暴切割,人在2m 以外操作;(2) 如第一套方案不行则用电焊割断。
第三天(11月23日)9:30 时,环空气量减少停喷,在消防水龙的掩护下割断大、小鼠洞、井架底座拉筋和井口喇叭口。
从防喷器下四通处接管线向环空灌水70 余方,准备割断方钻杆,14:40 在防喷器上0.3m 处割方钻杆,操作者站在离井口2m处的掩体内。
17:03 从四通割透方钻杆随之有火苗喷出约0.5m,但未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