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病机和治则基本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外感咳嗽为六淫邪气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单元咳嗽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或伴咳吐痰液而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病因病机1.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1)外因:六淫之邪,侵袭肺系。
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2)内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分其他脏腑病变及肺和肺脏自病。
他脏及肺有饮食不调、情志不遂。
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
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咳嗽的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咳嗽的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的病理性质: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病理性质多为虚实夹杂。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咳嗽首先应辨外感、内伤;其次要辨虚实;最后辨咳嗽、痰液的特点以判别不同的病邪、病理因素、病变脏器与虚损之性质。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他脏见症。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一般属邪实。
而内伤咳嗽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虚实之间尚有先后主次的不同,他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
详言之,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肺阴亏耗则属正虚,或虚中夹实。
还应分清标本主次缓急。
(3)辨咳嗽及咯痰特点:咳嗽一般从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因素鉴别,痰液从色、质、量、味等辨别。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引起;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咳而少痰者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常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虚、属寒;咯吐血痰者,多为肺热或阴虚;脓血相兼,为痰热瘀结成痈;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概念一、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有声无痰→咳;有痰无声→嗽;有痰有声→咳嗽历史源流♦病名出自《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内经》对本病的贡献:病因病机、症状、证候分类、转归、治疗等均有论述。
较多。
♦《素问.咳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
♦《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疮疡、咳。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咳。
《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咳♦汉·张仲景重视痰饮的病机,制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分十咳:心、肝、脾、肾、胆风、寒、支、肺、厥阴♦金元·刘河间《素问· 病机气宜保命脉集· 咳嗽论》:“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两点贡献:咳嗽分开,咳嗽与肺气、脾湿关系♦《景岳全书》:“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日内伤。
’’至此,咳嗽分渐趋完善,切合临床。
三、病因外感六淫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如,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肺气被郁,肺失宣降。
多因起居不慎,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故《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
”即是此意。
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张景岳曾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咳嗽的治疗原则咳嗽是由于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称之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中医认为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相当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病。
咳嗽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祛邪利肺;风寒—疏风散寒;风热—疏风清热;风燥—清肺润燥;内伤咳嗽——邪实正虚——祛邪扶正,标本兼顾:痰——祛痰:寒痰—温肺化痰,热痰—清热化痰,湿痰—燥湿化痰。
火——清火(清热)—清肝火,泻肺热。
阴津亏耗——滋阴生津润燥。
2.分清轻重缓急:一般说来,外感咳嗽病位尚浅易治,但若兼夹燥、湿二邪,则较缠绵难愈易演变为内伤,治疗应加强润燥、化湿、祛湿之法。
内伤咳嗽宜先祛邪为主,待邪祛后以药丸慢慢调治。
3.病有治上、治中、治下之分:治上:温宣、清肃(直接针对咳嗽之主脏施治);治中:痰湿偏盛—健脾化痰;脾虚肺弱—补脾养肺;治下:咳嗽日久,咳而气短—补肾4.注意审证求因:咳嗽是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一种病理表现,故治疗时不可一味“见咳止咳”,而须审证求因,针对病因病机而治,除以治肺(清肺、宣肺、降肺、温肺、敛肺、补肺、润肺)为主外,应注意调治脾胃、清肝疏肝、补审纳气等整体疗法的应用。
5.治疗禁忌:注意审证求因,切勿见咳止咳:须按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外感咳嗽用药宜轻扬,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腻、收涩、镇咳之药,以免留邪。
内伤咳嗽—忌宣肺散邪,以防宣散伤正,耗伤阴液,伤及肺气,正气愈虚。
须注意调护正气。
即使虚实夹杂,也当标本兼顾。
忌食辛辣香燥、炙博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咳嗽的病因病机咳嗽是指由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有咯痰的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
历代医家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则称为咳嗽。
在临床上,咳嗽常常伴有痰声,很难明确区分,所以常以咳嗽综合称呼。
咳嗽是内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患病率非常高。
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约为3%-5%,在老年人中可达10%-15%,尤其在寒冷地区的发病率更高。
中医中药在咳嗽的治疗上具有显著优势,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咳嗽既是独立的病症,又是肺部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对于西医学中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可以参考本病症进行辨证论治,对于其他疾病同时伴有咳嗽的情况,可以与本病症相关并相互参考。
病因病机咳嗽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种类型。
外感咳嗽的病因是由于外界六种气候变化引起的,也称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咳嗽的病因则是由于饮食、情志等内部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产生内源性的病邪。
不论是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都是由于病邪导致肺气不清,失去了宣降功能,迫使气体上逆而引发咳嗽。
1、外感咳嗽的病因是由于气候突变或调节不当,导致外界六种气候侵袭。
这些外邪通过口鼻或皮肤渗入体内,使肺气受到束缚,肺失去了宣降的能力。
《河间六书·咳嗽论》指出:“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
由于四时庄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景岳全书·咳嗽》提到:“外感之嗽,必因风寒”2、内伤病因引起内伤咳嗽的原因包括饮食、情绪以及肺脏本身的疾病。
饮食不当、过度嗜烟酒等因素会使内部产生火热,烧伤肺胃,导致痰液生成;或者过度食用生冷食物,油腻重味,损伤脾胃,使痰浊内生,上升至肺部,阻塞气道,导致肺气上逆引发咳嗽。
情绪刺激会导致肝气失调,气郁转化为火,火气沿着经络上升逆袭肺部,导致肺失去了肃降的功能而引发咳嗽。
咳嗽病机和治则基本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外感咳嗽为六淫邪气侵袭肺系,壅遏肺气,发生于肺.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病理因素为痰和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治疗分清邪正虚实.外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机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多为邪实正虚.标实者祛邪止咳,本虚者扶正补虚.同时除直接治肺外,应该从整体出发治脾肝肾.咳嗽之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痰多,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证机:脾湿生痰,.,,,蕴酿成痈,..,甚则痛缓解.面色苍白,黄腻,,或为气血上逆✍,严痢疾症状: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治法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方药:湿热痢-芍药汤加减;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加减;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休息痢-连理汤加湿邪在黄疸发病中的机制基本病机:✍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湿浊内生,肝胆疏泄失职,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外溢肌肤则身黄,下渗膀胱则小便黄;✍黄疸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以湿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阴黄和阳黄阳黄: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湿热交蒸,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疸色如金,病情急剧,兼见神昏发斑出血.阴黄:寒湿伤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伤,寒湿瘀滞,黄色晦暗,发病缓病程长,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20.阳黄湿重于热证的症状、治法和代表方(考过,非重点)症状: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1分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2分21.鼓胀与水肿鉴别有关。
24.清窍失养;25.行瘀。
26.试述“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考过,非重点)前者出于【丹溪心法】,由于过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脾失健运,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所致,证以眩晕而头痛如蒙为特征,属本虚标实证,并提出以治痰为先的方法。
后者出于【景岳全书】,由于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气血亏虚,房劳亏虚,以及老年肾亏等原因造成体内精气血的亏虚,以致髓海不充,清窍失养而形成的眩晕病,证以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为特点,属虚证,故提出治以补虚为主。
27.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考过,非重点)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
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
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28.中风的治疗原则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29.消渴病日久可并发多种病症,试简述其病机阴阳俱虚,30.脾、32.咳血与吐血如何鉴别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
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
吐血是血自胃中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32.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
(1)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2)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代表方:石韦散;(3)血淋,为溺血而痛。
膏淋证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代表方:小蓟饮子。
(4)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治法: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代表方:沉香散。
(5)膏淋,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饮。
(633.癃闭则34.又在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腕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治法:温脾化饮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2)饮留胃肠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治法:攻下逐饮代表法: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37.消渴的辨证要点:(1)辩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根据其程度的轻重不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
通常对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证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辩标本: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
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
(3)辩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病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三多”40.(1(2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主方:保和丸加减组成: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43.1.郁证?试述梅核气/脏躁的病机治法代表方郁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门,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物阻的一类疾病.梅核气是因情志所伤,肝失调达,则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余咽喉;或因肝病乘脾,以致肝郁脾滞,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积聚成痰,痰气互结于咽喉.主症:自觉咽喉中常有异感,如有物梗,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无痛,不碍饮食.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散结除痰,半夏厚朴汤主之.脏躁:与体质有关,如素多抑郁,忧愁思虑,积久伤心,劳倦伤脾,心脾受伤,化源不足,脏阴更亏,或因病后伤阴,或因产后亡血,使精血内亏,五脏失于濡养,五质之火内动上扰心神,以致脏躁.精神不振,或情志恍惚,情绪抑郁波动,心中烦乱,睡眠不安.治法:甘润缓急,养心益脾,甘麦大枣汤. 名解: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胸痹: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鼓胀: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中风痢疾郁证:肺痈水肿、喘证:证。
瘿病:痹症:癃闭支饮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痿证:痿证是指肢体筋脉松弛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
泄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顽固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症。
分而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水肿: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肺痨: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所致。
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致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恶寒、发热、全身不适,浮脉为其特征。
感冒:咳嗽:鼻衄:便秘:脾约:气臌:水肿:飧食:吐酸:虚劳:血症:患。
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中风: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