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能力的复合应用题专题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涉及的面也很广。
解答应用题既要综合运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
所以,应用题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
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
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
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
因此,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
什么是基本的数量关系呢?根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决定了加、减、乘、除法的应用范围,应用范围里涉及到的内容就是基本的数量关系。
例如:加法的应用范围是: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
这两个问题就是加法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呢?首先要加强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
举例来说,如果学生对乘法的意义不够理解,那么在掌握“单价某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时就有困难。
其次,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是通过一步应用题的教学来完成的。
人们常说,一步应用题是基础,道理也就在于此。
研究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就要注重对一步应用题教学的研究。
学生学习一步应用题是在低、中年级,这时学生年龄小,他们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而不容易接受抽象的东西。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
下面以建立有关倍的数量关系为例来说明。
训练分析思维,提高解题能力摘要:从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小学数学不仅是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训练学生的数学分析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以及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
关键词:分析思维解题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分析思维的特点在于认识过程中各阶段的明确性,不论对内容,还是采用的分析步骤都是完全有意识的。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分析思维是以一次前进一步为其特征的,步骤是明显的。
”例如分析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简单的应用题、一般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等,通常是用分析思维进行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数学分析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以下是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分析思维的做法。
一、遵循规律,训练学生分析思维在教学中,应遵循具体形象—形象抽象—逻辑抽象这样的规律,训练学生分析思维。
例如正方体概念的教学中,教师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素材,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概念。
为使学生认识立方体有12条棱这一概念,教师可分别将11根、13根,以及刚好是12根的小棒分别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动手搭建长方体。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搭建一个正方体刚好需要12根小棒。
从而让学生掌握立方体是由12条棱组成的这一概念。
如要让学生掌握立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这一概念,教师可有意放一些长度不相等的小棒,让学生在“失败”的经验中认识立方体的12条棱必须相等。
这样,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通过操作和分析掌握并理解了正方体的特征。
又如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下面是我的训练方法。
1.读题。
通过读题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题中讲是什么事;已知条件中,哪个是直接条件,哪个是间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
读题的过程,就是了解题意的过程。
如解答应用题: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积是25平方米,高1.8米,用这堆沙在8米宽的公路上铺5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要求学生先读题一至两遍,然后再想题目中要求什么,怎样求问题,启发学生了解实际题目要求的是长方体的长,已知的是长方体的宽和高。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答应用题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一、三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解答题1.河边有一群狗追一群鸭子,鸭子的数量是狗的4倍,鸭子的总腿数比狗的总腿数多20条,狗和鸭子各有多少只?解析:狗有5只;鸭有20只【分析】根据“鸭子的数量是狗的4倍”将4只鸭子1只狗为1组,每组内鸭子比狗的腿数多⨯-=条,再根据“鸭子的总腿数比狗的总腿数多20条”,用20÷4求出分成的组数;进4244而求出狗与鸭子的只数。
【详解】每组内鸭子比狗的腿数多4244⨯-=条20÷4=5(组)狗有515⨯=(只)鸭子有5×4=20(只)答:狗有5只,鸭有20只。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和差倍问题,正确的应用倍数关系分组是解题的关键。
2.丽丽准备买一些橡皮,她所带的钱买2盒还剩36元,买3盒还差12元,已知每盒装8块橡皮,你知道丽丽带了多少元钱吗?解析:132元【详解】36+12=48(元)48×2+36=132(元)3.下面是“北京——南京”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2)979-814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3)济南到蚌埠与天津西到徐州这两段铁路,哪段长?长多少千米?解析:(1)677千米;(2)徐州到蚌埠这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3)天津西到徐州这段铁路长;195千米;【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北京到徐州的距离为814千米,北京到天津西的距离为137千米,所以天津西到徐州的距离是这二者的差值即可。
(2)根据题意979千米是北京到蚌埠的距离,814千米是北京到徐州的距离,所以979 -814求的是徐州到蚌埠这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
(3)首先计算这两段路的距离,其中北京到蚌埠的距离为979千米,北京到济南的距离为497千米,所以济南到蚌埠的距离为: 979- 497= 482 (千米);北京到天津西的距离为137千米,北京到徐州的距离为814千米,所以天津西到徐州的距离为:814- 137= 677 (千米)。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题专题训练1.学校买来15套课桌椅,共花去1800元,每张桌子的价钱正好是每把椅子价钱的3倍。
每张桌子和每把椅子各多少元?(1张桌子与2把椅子为一套)2.师徒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的个数是徒弟的2倍。
师傅加工5小时,徒弟加工6小时,正好一共加工了480个零件。
师傅和徒弟每小时各加工多少个零件?3.王阿姨买了5千克葡萄和6千克苹果,共花了108元。
已知2千克葡萄的价钱和3千克苹果的价钱同样多,每千克葡萄和每千克苹果各多少元?4.有三块铁块,共重4千克,已知第二块比第一块轻400克,第三块的重量是第二块的2倍。
求每块铁块各重多少克?5.宾馆餐饮部采购了60千克橘子和120千克西瓜,共花去300元。
已知西瓜的单价是橘子的,橘子的单价是多少元?136.一只蜘蛛有8只脚,一只蜻蜓有6只脚、两对翅膀,一只螳螂有6只脚、一对翅膀。
现有蜘蛛、蜻蜓、螳螂共37只,合计有脚250只、翅膀42对。
求蜘蛛、蜻蜓、螳螂各有多少只?7.李叔叔买了12张门票,一共用了128元,成人票每张12元,儿童票每张8元。
李叔叔买了成人票和儿童票各多少张?8.甲、乙、丙三个盒子各有若干个小球,从甲盒拿出4个放入乙盒,再从乙盒拿出8个放入丙盒后,三个盒子内的小球个数相等。
原来乙盒比丙盒多几个球?9.王老师买奶糖和奶酪一共10千克,用去118元。
如果奶糖每千克9.8元,奶酪每千克14.8元,王老师买奶糖和奶酪各多少千克?10.五(1)班48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5只大船,6只小船。
2只小船乘的人数和1只大船乘的人数相等。
每只大船和每只小船各能坐几人?1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请你尝试用列表法解决。
鸡/只兔/只腿/条鸡有()只,兔有()只12.师徒两人一共做了200个零件,徒弟比师傅少做50个,两人各做了多少个?(先画出线段图,再解答)13.鸡兔同笼,共有45个头,146只脚。
01引言Chapter目的和背景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思维能力是学习和掌握其他科学知识的重要前提。
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推理、归纳分类、化归等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02思维训练基础Chapter观察是思维的基础观察方法指导观察实例分析030201观察力培养注意力集中训练注意力与数学思维注意力训练方法数学实例演练记忆力提升方法记忆方法指导记忆与数学思维教授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图像记忆等,提高他们的记忆效率。
数学知识点记忆03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Chapter逻辑思维引导引入逻辑概念通过实例和故事,向学生介绍逻辑思维的含义和重要性。
逻辑分类与排序教授学生如何对事物进行分类和排序,培养他们的分类思维和条理性。
因果关系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培养他们的因果思维和预测能力。
假设与验证教授学生如何提出假设,并通过实例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培养他们的假设思维和实验精神。
观察与发现通过图形、数字等素材,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逻辑推理训练设计逻辑推理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锻炼问题解决策略问题分析与建模01尝试与探索02合作与交流0304空间想象与几何直观Chapter1 2 3观察物体动手实践空间思维训练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几何直观应用举例认识图形通过展示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让学生了解图形的名称、特征和性质。
图形变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等变换过程,理解图形变换的原理和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将几何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等,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应用能力。
创意拼图游戏设计游戏目标01游戏规则02游戏评价0305数论基础与运算技巧Chapter数论基础知识介绍数的分类数的性质数的运算速算与巧算方法分享速算技巧巧算策略经典例题解析数学游戏数学谜题数学竞赛题选讲通过数学游戏,如24点、数独等,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答应用题专项专题训练真题带答案解析一、人教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1.有一张长方形纸,长70厘米,宽5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几厘米?2.青少年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能少于全天时间的。
(1)它是把________看作“1”。
(2)画出线段图表示这个分数的意义。
(3)青少年每天睡眠的时间不能少于________小时。
3.在一个长60cm,宽40cm的玻璃缸中放入一块石块,石块浸没于水中,这时水深20cm,取出石块后水深17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4.有一堆苹果,如果按每6个一份或每8个一份进行分,结果都多1个,这堆苹果最少有多少个?5.下面两根小棒,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不能有剩余,每小段小棒最长是多少厘米?一共可以截成几小段?6.下面是某市一个月天气变化情况统计图。
(1)多云的天数是晴天的几分之几?(2)阴天的天数是这个月总天数的几分之几?7.如图,从长方体上挖去棱长为2cm的小正方体,求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8.小刚去买文具,日记本3元一本、钢笔4元一支、文具盒12元一个。
如果小刚买了一些钢笔和文具盒,他付给营业员50元,找回17元,找的钱对吗?写出你的理由。
9.把一张长15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纸裁成同样大的正方形,如果要求纸没有剩余,裁出的正方形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一共可以裁出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在图中画一画,再解答)10.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底面是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向容器中倒进6升的水,再把一个西瓜放进水中,这时水面高度是25厘米(水没有溢出),这个西瓜的体积是多少? 11.一个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它的长是60厘米,宽是35厘米,高是20厘米。
在它里面已经完全沉入一块长方体钢块,取出后,容器中的水面下降了6厘米,此时,容器中剩余的水和长方体钢块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分米?12.蓬溪县某小学校五(2)班组织植树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小宇和小斌同时栽第一棵树苗,小宇在每隔6分钟栽一棵树苗,小斌在每隔8分钟栽一棵树苗,至少多少分钟后两人再次同时栽树苗?此时,小宇和小斌各栽了多少棵树苗?13.汽车总站是3路汽车和5路汽车的起点站,3路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5路汽车每8分钟发车一次。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竞赛作业例题(附答案)例题一:基础计算题目:将560除以24,求商和余数。
解题思路:1. 首先观察被除数560和除数24,确定24是否能够整除560。
2. 从被除数的高位开始,用24试除560的前两位56。
3. 由于24不能整除56,因此需要考虑三位数560。
4. 计算560除以24的商和余数。
解题步骤:1. 计算560除以24的商:- 24进入56两次,因为24×2=48,48是小于56的最大24的倍数。
- 将2写在商的十位上。
2. 计算余数:- 56 - 48 = 8。
- 将8写在余数的个位上。
答案:商为23,余数为8。
例题二:带小数除法题目:将780除以35,求商,并保留两位小数。
解题思路:1. 首先观察被除数780和除数35,确定35是否能够整除780。
2. 从被除数的高位开始,用35试除780的前两位78。
3. 由于35不能整除78,因此需要考虑三位数780。
4. 计算商,并保留两位小数。
解题步骤:1. 计算780除以35的商:- 35进入78两次,因为35×2=70,70是小于78的最大35的倍数。
- 将2写在商的十位上。
2. 计算余数:- 78 - 70 = 8。
- 将8与下一位0结合,得到80。
3. 继续除法:- 35进入80两次,因为35×2=70,70是小于80的最大35的倍数。
- 将2写在商的个位上。
4. 计算小数部分:- 80 - 70 = 10。
- 将10与下一位0结合,得到100。
- 35进入100两次,因为35×2=70,70是小于100的最大35的倍数。
- 将2写在商的小数点后第一位上。
5. 由于余数已经小于除数,停止计算。
答案:商为22.29。
例题三:应用题题目:小明有240元,他想买一些单价为15元的文具。
问他最多可以买多少件文具?解题思路:1. 确定小明有多少钱,以及每件文具的价格。
2. 使用除法计算小明最多可以买多少件文具。
小升初数学压轴题试题精粹及解析(6)1.(2020•渠县)有一棱长为5cm的正方体机器零件,现在它的上下面挖去了一个直径为2cm的圆孔,求剩下机器零件的表面积和体积?考点:规则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专题:立体图形的认识与计算.分析:(1)运用正方体体积减去圆柱体的体积,就是剩下机器零件的体积.(2)运用正方体的表面积减去两个圆的面积在加上圆柱的侧面积,就是剩下机器零件的表面积.解答:解:(1)剩下机器零件的体积:5×5×5﹣3.14×(2÷2)2×5,=125﹣15.7,=109.3(立方厘米);答:剩下机器零件的体积是109.3立方厘米.(2)剩下机器零件的表面积:5×5×6﹣3.14×(2÷2)2×2+3.14×2×5,=150﹣6.28+31.4,=175.12(平方厘米);答:剩下机器零件的表面积175.12平方厘米.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及它们的表面积及侧面积公式.考查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及思维能力.2.(2021•济南)甲从A地到B地需要5小时,乙从B地到A地,速度是甲的.现在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后继续前进.甲到B地后立即返回,乙到A地后也立即返回,他们在途中又一次相遇.如果两次相遇点相距72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考点:多次相遇问题;分数四则复合应用题.分析:根据题意,把A、B两地的距离看作单位“1”,则甲每小时行,乙每小时行×,那第一次相遇时间的时间即可求出,此时甲、乙各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也可以求出,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两人合走了两个全程,因此甲走了全程的几分之几可以求出,这个地方离甲的出发点是全程的几分之几也可以求出,由此问题即可解决.解答:解:将A、B两地的距离看作单位“1”,则甲每小时行,乙每小时行:,第一次相遇时间是:(小时),此时甲行了全程的:,乙行了全程的:,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两人合走了两个全程,所以,甲走了全程的:,这个地方离甲的出发点是全程的:,故两次相遇点之间距离是全程的:,全程的距离是:(千米),答:A、B两地相距156千米.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求出两次相遇点之间距离是全程的几分之几,用对应的数除以对应的分数,即可求出单位“1”.3.(福州)小明调查了本班学生的兄弟关系如下:有哥哥的学生是全班学生人数的55%.有弟弟的学生是全班学生人数的50%.既有哥哥,又有弟弟的学生数是全班人数的25%.既没有哥哥,又没有弟弟的学生有8名.根据上面的数据试求小明班上共有学生多少名?考点:容斥原理.专题:传统应用题专题.分析:全班人数包括四部分:只有哥哥的学生,只有弟弟的学生,既有哥哥,又有弟弟的学生,既没有哥哥,又没有弟弟的学生,因此既没有哥哥,又没有弟弟的学生占全班的:1﹣(55%+50%﹣25%)=20%,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全班的总人数,列式为:8÷[1﹣(55%+50%﹣25%)],然后解答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8÷[1﹣(55%+50%﹣25%)],=8÷20%,=40(人);答:小明班上共有学生40名.点评:本题考查了容斥原理,关键是理解全班人数包括四部分,知识点是:总人数=(A+B)﹣既A又B.本题是典型的容斥问题,解答规律是:既A又B=A+B ﹣总数量(两种情况).本题依据了容斥原理公式之一:A类B类元素个数总和=属于A类元素个数+属于B类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类的元素个数.4.(2019•邯郸)用0,1,2,3可以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有多少个?考点:排列组合.分析:0不能放在最高位,所以千位上只能是3种选法,百位上有3种选法,十位上有2种选法,个位上有1种选法,根据乘法原理即可解答.解答:解:根据乘法原理可得:3×3×2=18(个);答:用0,1,2,3可以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有18个.点评:本题要根据乘法原理去考虑,即做一件事情,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 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就有M1×M2×…×M n种不同的方法.注意因为最高位不能为0,所以千位上只能是3种选法.5.(济南)计算3.14×67+8.2×31.4﹣90×0.31412.65÷12.5÷0.8(32×0.63×0.95)÷(1.6×21×1.9)考点:小数的巧算.专题:计算问题(巧算速算).分析:(1)根据数字特点,把原式变为3.14×67+82×3.14﹣9×3.14,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简算.(2)(3)运用除法的性质简算.解答:解:(1)3.14×67+8.2×31.4﹣90×0.314=3.14×67+82×3.14﹣9×3.14=3.14×(67+82﹣9)=3.14×140=439.6(2)12.65÷12.5÷0.8=12.65÷(12.5×0.8)=12.65÷10=1.265(3)(32×0.63×0.95)÷(1.6×21×1.9)=(32÷1.6)×(0.63÷21)×(0.95÷1.9)=20×0.03×0.5=0.3点评:根据数据特点,运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灵活简算.6.(2020•长沙)徐老师,周老师和黄老师三位老师,其中一位教语文,一位教数学,一位教英语,已知:(1)徐老师比英语的老师年龄大;(2)周老师和英语老师是邻居;(3)教数学的老师经常和周老师一起打球.问三位老师各教什么课?考点:逻辑推理.专题:传统应用题专题.分析:根据(1)(2)可得,徐老师和周老师都不是英语老师,所以英语老师只能是黄老师;然后根据(3),可得周老师不是数学老师,因此周老师只能是语文老师,所以徐老师是数学老师,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根据(1)(2)可得,徐老师和周老师都不是英语老师,所以英语老师只能是黄老师;又因为教数学的老师经常和周老师一起打球,所以周老师不是数学老师,因此周老师只能是语文老师,所以徐老师是数学老师.答:英语老师是黄老师,语文老师是周老师,数学老师是徐老师.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逻辑推理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判断出黄老师是英语老师.7.一块长方形铁皮,长20厘米,宽16厘米,在它的四个角分别减去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然后焊成一个无盖的铁盒子,它的容积是多少?焊这个盒子至少用多少铁皮?考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的应用.专题:立体图形的认识与计算.分析:计算铁盒的容积,需要求出盒子的长、宽,长方形铁皮的长、宽都要减去两个4厘米即是盒子的长、宽,高是4厘米.根据长方体的容积公式解答即可;求做这样一个盒子至少需要多少铁皮,用长方形铁皮的面积减去四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解答:解;(20﹣4﹣4)×(16﹣4﹣4)×4=12×8×4=384(立方厘米);20×16﹣4×4×4=320﹣64=256(平方厘米);答:铁盒的容积是384立方厘米,做这样一个盒子至少需要256平方厘米铁皮.点评:此题这样考查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在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求几个面的面积,根据公式解答即可.8.(富源县)书店有一套科普丛书原价96元,现按6折出售,买一套可以便宜多少元?如果买6套,360元钱够吗?考点:百分数的实际应用.专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分析:6折是指现价是原价的60%,把原价看成单位“1”,用原价乘上60%就是一套的现价是多少元,进而求出便宜了多少钱?然后用一套的现价乘上6,求出6套的现价,再与360元比较即可求解.解答:解:96×60%=57.6(元);96﹣57.6=38.4(元);57.6×6=345.6(元);345.6<360;答:买一套可以便宜38.4元,如果买6套,360元钱够.点评:本题关键是理解打折的含义:打几折,现价就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9.(长沙)爸爸和儿子跑步锻炼,爸爸的步子比较大,他跑5步的路程,儿子要跑9步,爸爸在儿子后面10米,为了追上儿子,爸爸加快动作,爸爸跑2步的时间,儿子能跑3步,问爸爸至少多少米才能追上儿子?考点:追及问题.专题:行程问题.分析:设爸爸每步跑9份,那么儿子每步跑5份,那么爸爸与儿子的速度比就是(2×9):(3×5)=6:5,不妨设爸爸的速度是6,儿子的速度是5,追及时间为10÷(6﹣5)=10,然后用求出的追及时间乘上爸爸的速度即可.解答:解:设爸爸每步跑9份,那么儿子每步跑5份,那么爸爸与儿子的速度比就是(2×9):(3×5)=6:5,设爸爸的速度是6,儿子的速度是5,追及时间为10÷(6﹣5)=10,所以爸爸追上儿子至少要跑10×6=60(米).答:爸爸至少60米才能追上儿子.点评:此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巧妙地设出未知数,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列式解答.10.(2020•西藏)三(1)班第一小组跳高测试成绩表(单位:米).姓名顿珠扎西平措索朗次白米玛达珍成绩1.28 1.24 1.48 1.28 1.02 1.26 0.98(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1.22,中位数是 1.26,众数是 1.28.(2)中位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考点: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众数的意义及求解方法;中位数的意义及求解方法.专题:统计数据的计算与应用.分析:(1)①先求出这组数的和,然后根据“所有数据之和÷数据个数=平均数”进行解答即可;②先把这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因为数的个数是奇数个,中间的数就是中位数,进行解答即可;③众数即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字,进而得出结论.(2)用中位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解答:解:(1)平均数:(1.28+1.24+1.48+1.28+1.02+1.26+0.98)÷7=8.54÷7=1.22;将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0.98,1.02,1.24,1.26,1.28,1.28,1.48;中位数为第4个数1.26;有2个1.28最多,所以众数为:1.28;(2)用中位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故答案为:1.22,1.26,1.28;中位数.点评:此题考查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的意义与求解方法,中位数的求法: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则处于最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的求法: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平均数的求法:用所有数据相加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小升初数学应用题复习题数学的学习是必要的,为了关心大伙儿更好的学习数学,本文为大伙儿举荐的是数学应用题复习题1、填空。
(1)简单应用题必须有两个( )和一个( ),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归纳为( )、( )、( )、( )四种。
(2)已知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刻,能够求出( ),要想求这辆汽车行驶的速度必须明白( )和( )。
(3)要运算在银行存款的利息,已知本金是多少,还要明白( )和( )。
(4)明白核桃树的棵树和收核桃的千克数,求每棵核桃树的产量,是求( )的题目。
(5)已知3只奶羊一年可产奶2340千克,能够求出( )。
2、解答下列应用题。
(1)一条绳子长35米,用去14.75米,还剩多少米?(2)一辆汽车0.5小时行驶25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3)运送一批物资,已运走了2/5,还剩几分之几?(4)某班有学生50人,今天的出勤率是96%,今天出勤的有多少人?(5)果园里有桃树85棵,梨树的棵数正好是桃树的4倍。
梨树有多少棵?(6)一条水渠总长1200米,差不多修了450米,再修多少米就能够完工了?(7)学校买回18个小足球,共用去1890元,每个小足球多少元?本文为大伙儿举荐的是数学应用题复习题,期望您多加练习,相信会提高您的考试成绩,加油哦!(8)在六一班50个学生中,有48个同学参加了各种“爱好小组”活动。
参加“爱好小组”活动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9)工程队修一段公路,差不多修了8.4千米,正好占全长的80%,这段公路全长多少千米?B组1、按要求填空。
一种服装,原价每套85元,现价是原价的4/5,现在每套多少元?分析:(1)已知条件是( )、( ),所求问题是( )。
(2)已知这种服装原价85元,现价是原价的4/5,求现价是多少元,确实是求(?? )的4/5是多少。
(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 )法运算。
2、要求下列问题需要明白哪两个条件。
(1)六(1)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2)六(1)班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3)果园里桃树比梨树少多少棵(4)五年级平均每人为灾区捐款多少元?(5)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6)合唱队人数是舞蹈队人数的多少倍?(7)五年级捐款数是六年级捐款数的几分之几?(8)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9)小明几分能够从家走到学校?(10)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3、依照下面各题的条件,把有关的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答应用题练习题50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一、六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解答题1.甲、乙两图中正方形的面积都是40cm2,阴影部分的面积哪一块大?大多少?解析:乙大,大14.2 cm2【分析】甲阴影部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甲中圆的面积=π×正方形的面积÷4;乙阴影部分的面积=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乙中圆的面积=π×正方形的面积÷2;然后进行比较、作差即可。
【详解】S甲阴=40-3.14×40÷4=8.6(cm2)S乙阴=3.14×40÷2-40=22.8(cm2)乙图阴影部分面积大,大22.8-8.6=14.2(cm2)2.一辆卡车和一辆客车分别从甲、乙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卡车到达乙城后立即返回,客车到达甲城后也立即返回,已知卡车和客车的速度比为4:3,两车第一次相遇地点距离第二次相遇地点24千米,求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解析:84千米【分析】两车第一次相遇后到第二次相遇,这之间一共行驶了两倍的两城市之间的距离长度,已知卡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4∶3,即路程比是4∶3,则两车的路程差是434343-++,用24除以路程差,就是两倍的城市距离,再除以2即可。
【详解】24÷(434343-++)÷2=24÷17÷2=84(千米)答:甲、乙两城相距84千米。
【点睛】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多次相遇问题的理解能力及其比的应用,关键是找出数量对应的分率。
3.将一堆书本计划全部分给甲、乙、丙三个小朋友。
原计划甲、乙、丙三人所得书本数之比为5∶4∶3。
实际上,甲、乙、丙三人所得书本数之比为7∶6∶5,其中有一位小朋友比原计划少得了3本书。
那么这位小朋友是谁?他实际得到书本是多少本?解析:甲;42本 【分析】将全部书看作单位“1”,先算出甲、乙、丙三人按原计划和实际所得书本数占全部书的分率,比较前后分率,谁的分率变少,这位小朋友就是谁;用少得的本数÷减少的分率求出总本数,总本数×实际所得本数分率=实际得到的本数。
数学思维能力的复合应用题专题训练
宏育小学 黄肖英
复合应用题从形式上看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简单应用题合并而成的。如何使学生
认识、领会、操作这个问题,从而理解为什么这道应用题必须用两步计算去解答,就成为教学
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含有三个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这个年级主要安排含有三个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由于应用题中的三个条件,一般地通
过两个条件可以综合出一个新的条件,这个新的条件与剩下的条件又可能综合出新的条件,这
个新的条件很可能是问题的所求,即:
条件一
条件二 问题所求
条件三
在这个阶段适宜使用综合为主的解题思路,从已知出发,推想出问题的解答。
例如:第五册第85页例1:饭堂原有鸡蛋50个,后来又来了4箱,每箱30个,一共有鸡
蛋多少个?
条件一:50个
条件二:4箱 一共有鸡蛋多少个?
条件三:每箱30个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又买来了4箱,每箱30个,就可以知道,饭堂又买了(30×4)个鸡蛋。
既然原来有鸡蛋50个,那么求一共有鸡蛋多少个还能难倒学生吗?所以这类题着眼于综合推
理,去理清解题的思路。
二、只含有两个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这个年级主要安排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因为应用题中的一个条件要在推
理计算上用两次,它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条件一
条件二 问题的所求
新条件
4箱的个数
新条件
一箱多少元
一共有多少盒
(条件一)
这是小学生进而接触的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它开似简单,但因为在条件一和条件二
中,有一个条件要重复再用,也就是稍复杂之处了。由于上一类应用题我采用了综合推理的思
维形式,在学习这类应用题时,宜采用分析推理的思维形式。其目的是让小学生从学应用题之
始,就能交叉应用这两种形式的思维方法,以避免“思维定势”的干扰。
例如:第六册第72页练习十四第5题: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参观核电站,中年级去了27人,
高年级去的人数是中年级的3倍。中、高年级共去了多少人?
要求中、高年级共去了多少人,就要知道中、高年级各去了多少人,将中年级去的人数+
高年级去的人数,但现在中年级去的人数已知,高年级去的人数未知,就要把高年级去的人数
当作一个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应用题已知中年级去了27人,高年级去的人数是中年级的3
倍,所以可以求出高年级去的人数。当高年级去的人数求出,求中、高年级共去了多少人就不
难了。
中年级去的人数(已知)
高年级去的人数(未知)
从问题出发,去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思维形式,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连贯有序地解答比较特殊的两步应用题。
这类应用题主要是边乘、边除、归一、归总四类。这些应用题有特别的结构和解答方法,
又较为连贯有序,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
初步学会列综合版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1、两步的连乘应用题。
例如:第六册第18页例2:商店里运进5箱空白录像,每箱有40盒。如果每盒卖32元,
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这种应用题可以让学生想出求每箱可以卖多少元,再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32×40×5=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也可以从一共有多少盒,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去解答。
30×(40×5)=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2、两步的连除应用题。
例如:第六册第46页例:学校买钢笔奖给学生。买了16盒,每盒5支,共用去240元。
中、高年级共
去了多少人?
高年级去的人
数是中年级的
3倍
每盒多少元
每支多少元
每支钢笔多少元?这种应用题先求每盒买多少元,再求每支买多少元。
240÷16÷5=每支钢笔多少元
也可以先求一共买了多少支,再求每支多少元。
240÷(16×5)=每支钢笔多少元
3、归一的两类应用题。
例如:第六册第68页例3:学校做了5个书架,用去320元。照这样计算,做8个书架共
要用多少元?和第69页例4:学校做了5个书架,用去320元。照这样计算,用768元可做多
少个书架?
归一的意思是先求出一个书架多少钱,再求出买几个要多少钱,或有一笔钱,可以买多少
个?这里有一个非数据的条件,是“照这样计算”,它是归一应用题的特殊结构。
4、归总应用题。
例如:第六册第70页例5: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早操,每行站35个人,正好站满32行。如
果每行站28人,可以站满多少行?
因为题目已说出每行站35个人,正好站满32行。也就是说做早操的总人数是:(35×32)
人,如果每行站28人,也就不难计算了。
以上是三年级数学中的复合应用题的教学。它务必从数量关系分析,去明确解答计算的思
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完成应用题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