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科技忽悠我们的概念营销
- 格式:doc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6
无中生有的营销案例在这个数字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无中生有的营销案例数不胜数。
无中生有的意思是通过巧妙的创意和营销手段,将本来不存在的东西或概念变得可见可感,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以下是一些无中生有的营销案例,供参考:1. 技术创新:某汽车公司推出了一款概念车,声称它能够实现时光旅行。
虽然时光旅行是不可能的,但该公司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消费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们利用虚拟现实眼镜进行体验,让消费者感受到时光旅行的乐趣,从而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2. 虚构故事:某电视台为了宣传一档新节目,制作了一个宣传片,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一名普通人在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超级英雄。
虽然故事并非真实,但它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并引发了讨论和分享,从而提高了节目的知名度。
3. 社交媒体互动:一家饮料公司发起了一项社交媒体活动,称为“找到你的长发公主”。
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系列谜题和挑战,要求参与者通过互动和分享来解锁更多的线索,最终找到隐藏的长发公主。
虽然长发公主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该活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参与,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曝光度。
4. 特殊活动和经验:一家时装品牌为了宣传新款服装系列,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时装秀。
他们在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物内设置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舞台,通过光影和投影,创造出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
观众们置身于这个奇幻的舞台上,不仅欣赏到了服装的美丽,还体验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和视觉盛宴,从而加深了对品牌的印象和认知。
5. 虚拟体验:一家游戏公司为了宣传他们的新款游戏,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在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物上呈现出游戏中的场景和角色。
行人只需要通过手机上的APP扫描建筑物,就能够看到这些虚拟的元素。
这种独特的体验吸引了大量的人群,引发了热议和分享,进而提高了游戏的知名度和销量。
总的来说,无中生有的营销案例通过运用创意和创新的手段,将本来不存在或者虚构的东西变得可见可感,从而吸引受众的关注和参与。
作者: 周本存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财会月刊
页码: 35-36页
主题词: 营销策略 新产品开发 产品附加值 高科技产品 顾客需求 消费心理 市场细分
摘要:在营销活动中,由于现代企业运用高科技可以开发出功能神奇的新产品,能极大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追求高科技、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不仅是一种时尚,而且成为企业强化竞争力的法宝。
为此,许多企业都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只要强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也只有高科技才能取得成功。
需要指出的是,高科技本身只是人们实现目标的手段,一种事半功倍的。
概念炒作营销的八大方法和精彩案例九顶发表于 2010-10-29 12:17 总点击 994 次, 2 次来自于今天概念炒作是一种杠杆,可以迅速启动消费认知、释放消费欲望,令产品在短短数个月内红遍市场;网络炒作也是一种造梦工具,可以将产品、品牌变成帮助消费者实现梦想的载体,从而拨动其对产品消费之弦。
概念炒作营销的主要方法如下:1.以创新产品概念进行炒作美国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在产品的开发策划中,产品的概念有着重要的地位。
产品的构想仅仅是企业本身希望提供给市场的一个可能产品的设想,这些设想经过筛选可以发展成为产品概念,“产品概念是用有意义的消费术语表达的精心阐述的构思”。
朦朦胧胧的设想经挖掘形成概念以后,便能清晰地将厂家的意图切实可行地变成产品供给消费者了。
从科特勒的分析可以理解到,产品概念就是能够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的产品特征。
产品概念的创新是最有效的商品促销。
为顾客设计并让他们接受某种概念,比简单地推销商品,会获得更大的市场效益。
当企业不具备产品质量和价格及服务的优势,不能树立产品所在行业的名牌形象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别出心裁的概念优势,或改变人们的观念,或排挤一些太软弱的概念并取而代之。
如“七喜”饮料,既不是以质量取胜,也不是以服务和价格取胜,而是以“非可乐”的概念取胜。
“老万”在进人民用炉具行业时,大家都叫“采暖炉”,为了从纷杂的市场中“跳”出来,老万发明了“家用锅炉”的类别概念,单从名称上就显示出比其他采暖炉的高级。
几年的营销传播下来,“家用锅炉”已经成为高级采暖炉的代名词,“老万”也成为炉具行业的第一品牌。
在营销中,概念往往都是“小型”的、具体的,大多还伴随着生动的形象,有的还富有挑逗性。
一个意念、一种感受、一份愉悦、一点欲望,当中哪怕包含了某些不大正统的东西,但只要让它流行起来,为大家所接受,就能成为促进商品销售的有力武器。
黑科技营销案例黑科技,指的是一些非常先进或者科幻的技术,这些技术能够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黑科技营销案例进行介绍。
1. 肉眼不可见的QR码日本的一家公司开发出了一种肉眼不可见的QR码,这个QR码可以让用户通过手机去识别,而普通人是看不到这个QR码的。
这种QR码非常适合在室内或者是一些地方使用,因为它既不会占用宝贵的空间,同时也不会影响到装饰风格。
这个黑科技可以被用来做各种营销活动,比如可以隐藏在各种地方等待用户去发现,也可以被放置在商品上方便用户购买。
2. 智能语音助手智能语音助手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黑科技。
智能语音助手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而且它还能够获取用户的信息以及喜好,从而定制出更加精准和合适的营销策略,比如说更针对用户习惯的推荐商品、节约用户的时间和精力等等。
3. 增强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结合在一起的技术,它可以增强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和丰富度,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对于营销领域来说,增强现实技术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比如可以将产品在用户前进行3D展示,同时还能够实现互动、定制等功能,让用户感受到更加真实的购物体验。
4. 无人零售店无人零售店是一种利用黑科技实现的全自动化商店,它通过人脸识别、3D传感器等技术,实现用户购买商品、扫码支付等过程。
相比传统的实体店,无人零售店可以做到24小时营业、零人员成本、高效率等优点,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
对于营销人员来说,无人零售店也能带来更多的机会,比如可以通过物联网等技术获取用户的信息,从而定制出更精准的广告。
总之,黑科技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也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遇。
对于营销人员来说,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会应用黑科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概念营销的误区和陷阱管理资料所谓概念营销,在国外叫做“定位”或者“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独特的销售主张)”,是基于对市场的研究以及对潜在顾客心智需求的了解,在国内被称为“概念”,是中国语言的特色,概念产品在某些行业又被称为“功能产品”,实际上任何产品都有其功能的,那这句行话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国营销界看来,功能产品就是指产品除了本身属性和常规功能之外具有的增值功能或者附加价值功能。
比方牙膏有清洁防蛀的功能,如果这时候企业提出“巩固牙龈”,就是功能附加,这个牙膏就被业内认为是功能产品;再比方有信息沟通的功能,某企业说是身份的象征,这时候也就成了功能产品;比方脸盆有洗脸的(洗衣服)的功能,某产品推出的洗脸盆有磁化水美容功能,那这款脸盆就是功能产品。
国内的医药保健产品、日用化装品、电子数码产品、学习机产品、时尚产品、运动产品等都普遍采用概念营销的方式,甚至还产生了众多以“概念营销”为主的专业公司和专业人士,包括很多“概念营销”的研究者。
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繁荣,专业机构的大量出现,以及中国企业开始用市场眼光面对现实,中国企业死于概念的说法也开始流传,这里的死于概念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是过于依赖概念,忽略了企业、渠道和执行力,这实际是死于管理,不是死于概念;另外一种就是概念偏差或者概念错误,导致“策略不对一切白费”,我们今天就来谈谈概念营销的一些偏差,或者说误区。
加法过多什么叫“概念加法”,就是在同类产品的概念根底上加概念,使之1+1>2,用来进行比照竞争。
日化行业是最善于利用加法的,你能“去屑”,我就能“去屑护法二合一”;你能“滋润”,我就能“洗发滋润一步到位”;你能“无磷”,我就能“无磷还不伤手”;你能“防脱发”,我就能“止痒防脱”……但是几年加法来来去去,做的好的还是那几家,抛开企业执行,我们看到的还是在于策略的准确,以及借用形象代言人、流行、时尚的力量,所谓整合策略,不仅仅是单纯的产品策略,中国企业做加法概念失败的例子众多。
历史上最“忽悠”的15项技术从技术概念到实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途会有很多技术夭折,最后悄无声息。
在这些技术中,有一些自始至终都默默无闻,也有一些研发阶段就大肆宣传,吊足了人们的胃口,最终却空欢喜一场,没有任何结果,套用民间的一句俗语那就是“太能忽悠了”。
美国PC World编辑部整理出了“最能忽悠”的15项技术,就当一些技术笑话消遣娱乐一下吧。
15Ovation在20世纪80年代初,办公软件可谓是百花齐放,WordStar、WordPerfect、Microsoft Word和Lotus 1-2-3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但它们主要是用来处理文字和电子表格。
而在1983年,Ovation Technologies却宣布要推出一个办公软件包,其中包括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库管理和通信软件。
不过1984年,Ovation Technologies却宣布破产,直到破产,Ovation Technologies已经烧了700万美元的投资,却没有发布任何产品。
14、《永远的毁灭公爵》对于谈论《永远的毁灭公爵》,大家早已失去兴趣,因为大家觉得《永远的毁灭公爵》现在连一个小丑都不如。
近日,在3D Realms举行的创办11周年纪念活动上,该公司官方宣布要推出《永远的毁灭公爵》。
其实,早在1998年,该公司就已经宣布要推出该游戏软件,而此次乐观的宣布,主要是在此之前开发者已经决定要转换游戏引擎,3D Realms过去也一直热衷于此事,却一直都未落实下去,3D Realms也一直在重写现有游戏的设计。
在过去的十年中,《永远的毁灭公爵》的开发者还是发布了该游戏的一些故事背景、场景截图和演示,以此展示该游戏的进程。
但游戏迟迟未正式发布,官方对于跳票的理由是为了更好提升游戏品质,或者是在测试阶段发现了众多漏洞等等。
13、Amiqa的WaIker电脑科技史上对于Commodore Amiga痛苦的历史并没有太多的记载,也许Commodore Amiga根本就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
2002年十大营销失败案例2002年中国市场上出现的不仅仅是成功案例,为数众多的不成功案例具有更强的警戒意义。
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证明中国市场并不完全是“流着牛奶与蜜的迦南地”。
一.爱立信手机:反应迟缓,屡失良机2001年10月,索尼手机和爱立信手机合并的时候,双方高层为这个合资公司制定了高远目标——5年内成为移动多媒体产品业界全球第一。
爱立信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前柯德川在合并时表示:“爱立信和索尼强强联手、互有所长。
这家合资公司在世界通信业向移动互联网迈进的发展中将处于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
”然而互补性在合资公司成立的前一年半时间内并没有显现出来。
倒是2003年2月传出消息,曾为索尼爱立信手机的合并描下美好蓝图的柯德川黯然下课,间接证明索尼爱立信的合并,并未达到理想效果。
市场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更是证实索尼爱立信手机市场表现异常糟糕。
2002年3季度,索尼爱立信全球销量比2001年同期两公司的销量下降约40%,而同期却成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丰收之期。
在全球最大的中国手机市场上,2002年国产手机迅速崛起。
相比迅速崛起的波导、TCL、厦新等本土新贵,曾经占据中国市场30%份额的爱立信手机表现惨不忍睹——研究数据显示,爱立信的市场占有率自去年年底的11%降至6月底的2%不到。
索尼爱立信怎么了?反应速度慢、工作效率低下、缺乏明确的市场应对措施是其糟糕表现的主要原因。
在手机已经完全成为时尚产品的今天,新机型和新概念产品必须不断推出,才能保持住市场领先地位。
而索尼爱立信2002年推出的新机型数量偏少;其推出换代概念产品的速度也严重滞后。
以拍照手机为例,曾被爱立信寄以厚望的T800已成业界笑柄,其上市日期一推再推,直到今天还没能在中国正式上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甚至国内的一些二线手机厂商都已经推出了同类产品。
在中国市场上,面对急速崛起的本土新贵,处于磨合期的索尼爱立信不但没有采取应对措施,更几乎停止了其市场宣传工作,销量急速下滑并不奇怪。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大忽悠成功案例篇一:定位理论是大忽悠定位理论是大忽悠?——一个老广告人的反思传统的定位理论,是这样的……经典市场营销学的起点是消费者洞察。
背后的逻辑就是,产品越来越多且绝大部分同质,只有让消费者感觉到差异,才有可能赢得竞争。
定位理论的特点是不需要改变产品,而是通过对消费者认知的管理,让他以为“这件产品,已经不是原来产品,而是更好、更适合我的产品。
”定位理论发现,人类的头脑有五大缺陷:1.脑容量有限、2.厌恶混乱,3. 缺乏安全感、4.已经装到大脑里的事情不会轻易改变、5.经常会丧失焦点。
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占据消费者头脑中第一的位置,如果不是第一,最好也能成为两强之一;更升级的办法,就是开创一个品类,这样不但是第一,而且还可能成为唯一。
本质上,定位理论认为,消费者是孤立的傻子,可以运用心理战术和大规模媒体投放,去影响他的认知,实现最有利于竞争的市场地位。
其实,这就是一个大忽悠,譬如:王老吉、羊羊羊、脑白金、椰岛鹿龟酒……定位的套路,玩不转了……今天,移动互联网来了,市场营销有三大基石:媒体、渠道、用户,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相应的,企业和品牌也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工业时代的那一套,将被彻底埋葬。
过去的媒体是单向、垄断、高单价、必须大量投放的;今天的媒体是互动、开放、低成本、免费的、精准的。
过去的渠道是实体的、单向的、多层级的、铺货量决定销量;今天的渠道是虚拟的、互动的、单层的,甚至可以预售而不需要备库存。
过去的用户是孤立的、弱势的、基本没有影响力的;今天的用户是社群的、强势的,彼此相互影响的。
营销者掌握话语主导权的地位也在变化。
过去营销者用大量广告去影响消费者,但现在人们不看电视、报纸、杂志广告,只看手机、上社交网络。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更愿意相信一个大V或者是自己的朋友,传统品牌的影响力在被迅速的弱化。
营销号害人的例子
近年来,有一些营销号利用各种手段和手法来欺骗消费者,其中一些典型的例子包括:
1. 虚假宣传:有些营销号会通过夸大产品的功效或者虚构的测试数据来吸引消费者购买。
比如,某些保健品营销号宣称其产品可以治愈各种疾病,但实际上没有科学依据支持这一说法。
2. 不实评论:一些营销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不实的产品评论来引诱消费者购买。
他们可能使用虚假的账号或者雇佣人员来发布赞美之词,制造了一种社交认可的假象。
3. 持续骚扰:有些营销号通过各种方式持续性地骚扰消费者,不断发送推销邮件、短信或电话骚扰,甚至泄露个人信息。
他们通过不断打扰消费者来迫使其做出购买决策。
4. 销售劣质产品:一些营销号在销售过程中故意隐瞒产品的质量或者存在的问题。
他们可能夸大产品的优点,并且不诚实地回答消费者的疑问,以获取更多的销售额。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营销号害人的例子,消费者需要保持警惕,辨别真伪,并选择信任的渠道购买产品。
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加强监管,打击虚假宣传和欺骗行为,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那些年科技忽悠我们的概念营销
当今,不少科技公司之间热衷于流行的“忽悠”观念。
举例来说,想要消费者购买自己产品的科技公司有时候往往营造自家产品的“神话”。
这种作法不能说是不道德的,也不能说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被置于企业营销这顶“保护伞”的庇护之下。
但这并不意味着当这些公司以自私自利的方式说话时,想要认出它们的手段有多困难。
以下就是不少公司出于自我需要而采取的“忽悠”营销……
一、NV忽悠,Tegra 4 拥72核GPU?!
也许你会认为能“忽悠”的只是二、三线ARM处理器厂商的专利而已的话,那么你错了。
其实在发布时Tegra 4时,NVIDIA也小忽悠了大家一把。
如果你看到上面的宣传,你会不会惊讶得嘴巴都合不拢的?Tegra 4的GPU核心居然号称拥有“72个GPU核心”。
但是,按照现今的工艺技术和发热控制,真的会有72核GPU出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里所说的“核“是指GPU顶点处理引擎以及着色引擎的数量。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核”指的当然是有多少“个”物理GPU内核,而这里用GPU
内的一些引擎来忽悠用户实在是有点过分。
其实此前就有有不少厂家对Tegra3的Geforce ULP的参数也是大作文章,把Tegra3的12个顶点处理引擎/着色引擎也称为“12个GPU 核心“。
NV之所以宣称Tegra4拥有72个GPU,其实很大原因也是概念营销需要。
二、“2秒开机”,真的还是假的?
如果你了解前一段时间的笔记本电脑市场,可以对华硕为其笔记本电脑大打“两秒开机”的广告还有所印象。
也许你看到这样的广告,心都都在嘀咕:“我的I7核心电脑,按下电源,做完自检都不止2秒了。
为什么它们的电脑就能做到“两秒开机”呢?那么2秒开机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华硕专门针对这一传统笔记本应用瓶颈研发了Super Hybrid Engine II技术,该技术提供一项独特的Instant on功能,可以自动帮用户将本本直接设定在深度睡眠模式。
可以说,“2秒开机”其实并不算真的开机,称为“2秒唤醒”功能还更为贴切些。
这也太能忽悠了:)¥*@!
三、炬力四核A9 family /FAMILY二代:A5忽悠成A9
如果你看到“炬力四核A9FAMILY”这样的标题,你首先想到什么?A9家族,A9核
心……相信不少朋友都会这样认为。
呵呵,当初炬力发布了旗下首款四核芯片:代号为“猫头鹰”的ATM7029时,以高性能的“Cortex A9 Family”架构作为主打卖点,并就博得了业内一片赞誉。
不过,很快有就网友发现,这款四核A9居然性能甚至不如双核A9!其实并不奇怪,毕竟基于“Cortex A9 Family”的ATM7029就是一款“忽悠”宣传策略下的产品。
炬力这颗所谓的Cortex A9 Family四核芯片其实就是Cortex-A5架构,而第二代Cortex A9 Family---- ATM 7039、ATM7021A同样继续这种忽悠宣传策略,只不过CPU 频率高了一点及GPU换了一个而已。
炬力为何不光明正大地将Cortex-A9 family / FAMILY
二代以Cortex-A5架构示人呢?这主要就是源于Cortex-A5本身的低端属性。
Cortex A5可以看作A8/A9的精简版,性能根本也不能与较新的Cortex A7架构相比。
在当前不是不8核心都不好意思提的ARM处理器市场上,如果再以4核A5示人的话,Cortex-A9 family / FAMILY二代四核根本就抬不起头,必然会在国产四核芯片的交锋中败下阵来。
因此炬力用的“Cortex A9 Family”的概念来推广产品,主要提高芯片自身的影响力,而官方参数在Cortex A9的后面加上了“Family”也是为了能成为日后宣传败露时用于“解释”的理由---- Cortex A5跟Cortex-A9架构也是同一家族的,从道理上貌似也讲得通。
四、智能电视的“核忽悠”
由于采用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类似ARM芯片方案,因此双核、四核、六核……当智能电视也迈向“核战争”之际,要些宣称的“核”心数甚至比目前的三星的8核处理器还要多,搞得大家也往往在惊骇之时,还被忽悠着掏钱。
难道,智能电视的“核”发展速度就真的比手机、平板平台要快吗?非也!其实从应用来看,大家往往就很容易想得明白,智能电视的更多是视频播放功能,应用层次要远远少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对性能的要求也就自然高不到那么里。
那么智能电视的“核”宣传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目前国内智能电视依旧以双核处理器为主,看似华丽的四核、六核智能电视,不过是将电视的CPU和GPU(图像处理器)相加,将之统称为“核”,以混淆视听,博取消费者青睐。
这种忽悠的“核+核”方法,如今已经成了不少商家宣传智能电视的噱头之一。
因此,智能电视的“核忽悠”就是要忽悠你掏钱。
五、360 随身WIFI,小忽悠
也许看到别的厂家忽悠着过的小日子越来越不错,因此不少新兵蛋也源源不断地加入到忽悠兵团中,比如360就成为了最新一员-----它打着“手机免费上网”大旗的360 随身WIFI产品,就被业界不少人士称为“忽悠”产品。
那么360 随身WIFI产品所谓的“免费WIFI ”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货就是一款带有客户端、剦割过的USB 无线网卡:只要你的电脑(无论是台式还是笔记本)连上网,插上这款产品就能实现无线共享功能。
当然,如果你的电脑没有网络,那么这货就不会起作用的---因为它根本无法接收无线信号。
事实就是这样,这东西并不是什么高科技玩意。
任一款
USB 无线网卡都要比它强----只要你的台式机插上市面上任一款USB 无线网卡,安装好驱动和随便装一个WIFI 共享的软件也可以实现360 无线网卡的功能。
如果你是使用笔记本电脑的话,那就根本不需要用到360 随身WIFI 了。
因为现在的笔记本自带就有一个无线网卡。
所以啊,“360 随身WIFI”这个东西在懂一点网络常识的人来说是毫无吸引力的,也许对一些完全体小白用户可能会有用。
不过,幸好这货的身价并不高----售价仅19.9元,只能算个小忽悠,看来360还算有点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