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的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 格式:pdf
- 大小:94.16 KB
- 文档页数:1
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以其中丰富的内涵,深睿的蕴意在时时散发着它独有的墨香,吸引着一代代学子去研读、感悟、回味。
在中学生语文课本里,经过精心选拔出的诸多文章,便是其中一枝飘香的玫瑰,向中学生释放着诱人的风恣,若要真正的、准确的理解其意境,仅靠柳暗花明的巧妙问答,行云流水的讲述,点石成金的讲解,还不能尽展文章的涵蕴寓意,让人透彻地理解初中课文的真谛,还应看到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体态语言既包含有形的头语、脸语、眼语、手语、身姿等,还包括静态的无形的体态语言。
在这里笔者仅谈谈体态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组织语文教学,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教师的体态语言能够改变、扩展加强否定或增进课堂口头语言的信息和信息量;能把学生的视听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大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并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
实践证明,自觉地、正确地运用表情变化来传神会意,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态语言,发出不同的信息符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教师组织好教学。
例如:我在上课时,曾多次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学生上课铃响后还在谈笑,曾经几次大声禁止谈笑。
结果,效果不太理想。
后来,我就改变了方式,站立在讲台上,注视全班学生。
这样,说话的学生能较快地安静下来。
二、有助于突出语文教学重点,调控教学进程。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内容重点和难点的讲授,教学进程的调控,除通过加重语气,反复强调等有声、有形语言手段来增加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外,还可以通过对教师的体态语言来增强立体效应。
这样可以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兴奋,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娴熟、正确地掌握运用体态语言,可以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弥补口头语言的不足,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难点。
尤其是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动作和感情,通过体态语言能较好地表现出来,对学生具有启发思维,促进理解的作用,从而突出了对问题的讲授。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体态语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身体的姿态、动作和表情传达信息、表达情感,起到引导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
在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体态语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吸引力、互动性和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教师的体态语必须要求得到规范和正确。
教师的体态语要符合教学的需要和要求,注重姿势的正确和优雅,充满自信和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站姿和走动来展示自己的权威和自信,通过眼神交流和微笑来表达友善和亲切,通过手势和动作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和参与。
教师还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身体语言,避免过度夸张或太过随意,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和降低教学的严肃性。
小学教师的体态语要注重与语言的协调和一致。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和身体要相互协调和一致。
教师可以利用肢体动作和语言相互配合,强调重点和突出关键,从而加强讲解的效果和学生的理解。
当教师讲到“大象”的时候,可以用双手比划出大象的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该概念。
教师还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来传递情感,当教师讲述一个悲伤的故事时,可以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展现出悲伤和同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小学教师的体态语要注重与学生互动和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体态语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参与度的作用。
教师可以用肢体动作和眼神交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示意学生合理地安排和调整自己的姿态和位置。
教师还可以通过体态语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教师可以用手势和姿势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或展示作品,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浅论体态语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在语文课堂上如能恰当地应用体态语,如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身体距离等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关键词】体态语语文教学作用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教师教学教育的重要工具,语言表达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教育的效果。
一直以来,人们对语言的学习只强调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然而,对于非语言(主要是体态语)交流则不太重视。
根据国外一项研究表明:人在交流中,语言传达的信息只是一小部分,非语言因素传达的信息则占了65%—93%;在情感、态度交流方面,90%以上的信息是靠声调和面部表情,即非语言来传递的,而体态语就是非语言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运用体态语,必能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在课堂上如能恰当地应用体态语,如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身体距离等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掌握体态语这一教学艺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1、运用手势。
一位教师在念契科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巧妙的运用了体态语。
只见教师的手势像指挥者那样:时而高、时而低、时而轻、时而重、时而急——再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的激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又如,另一位教师在讲《守财奴》时,一跨进教室就死死盯着讲桌上的粉笔盒,两臂微举,身子一重,扑向前去,一把将粉笔盒抓住,说:“我抢到了一个金字做的梳妆盒。
”接着,再叫学生翻开课文学习《守财奴》,从此,葛郎台抢梳妆匣的形象便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教师在课堂上如能针对不同情况,运用好手势,就可以有效的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2、运用表情。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运用面部表情来表现文章的内在情感。
表达欢乐时,容光焕发,眉开眼笑;表达气愤时,面色铁青,横眉怒目;表达悲伤时,面容凄戚,眉目低垂;表达蔑视时,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等等。
如学习小说《祝福》时,教师如能很好运用体态表情,就能把祥林嫂悲惨遭遇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体态语言是指通过举止、姿态、表情传达信息的一种非语言行为。
它是心灵的外露,具有直观性、模糊性、敏感性、辅助性,是对口头语言的补充和完善,有时比口头语言更具体、丰富、感人。
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运用体态语言,那么它的每个眼神,每个微笑,每个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能获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因此,体态语言有着口头语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影响作用。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身教反应在许多方面,而体态语言是身教的一部分。
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交流中,通过仪表、表情、手势、眼神甚至服装、发型等方面所展示的态度、情感和修养,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而仪表是教师对学生的第一印象,学生对某一学科学习感兴趣往往是由对该教师的喜欢、好感、敬佩开始的,教师仪表端庄、衣着整洁、朴素大方,就会给学生一个好印象,并增添教育的魅力。
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头发蓬松杂乱,穿着不修边幅、不整洁,或者过于爱打扮,涂脂抹粉,奇装异服,就会给学生不负责任、轻浮、暴躁、敷衍的印象,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私下议论,分散学习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的仪表应该是既不刻意打扮,又不古板僵化,既能保持和谐端庄,又不失时代风尚、个人风格,应恰到好处的展示出教师的风度和气质,自然得体的通过外表体现自己的职业形象,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教育影响作用。
这样就有利于形成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加轻松、愉快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传递信息和提高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传递知识、交流思想感情最主要的工具是口头语言,但是,用体态语言来吸引学生注意,更为生动、准确的传递教育信息,交流情感,也是不可缺少和重要的方面。
一方面,体态语言有时有直接表意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只用眼神、表情就可以传递肯定或否定的信息,如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或者一个蔑视的白眼,都会让学生看在眼中,记在心头。
S OCCUPATION812012 05教学方法KILLS教师的体态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马南南教学语言有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分,它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体态语言是教学活动中无声的语言。
在教学语言中,教师的思想、情绪、情感、心理活动都是以自身表情和体态来表现的。
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体态语言的运用,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和教学内容。
体态是指人的身体姿态。
姿态越自然,身体各部位表现出来的动作就越亲切,反映的思想感情就越真实,在课堂上,教学效果也就越好。
作为教师只有表现出不做作、不矫揉和不失态,才能使体态语言得到应有的发挥。
当口头语言不足以表达思想感情时,教师若能将体态语言运用得当,将会对教学活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要做到“形神”自如,“意音”到位。
这样,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互相结合互相弥补,调动教学信息的组织和传达,促进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心理活动,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在教学中的体态语言1.表情表情是精神的内在体现,是教态积极的一面。
精神愉快,如春风拂面,带给学生的是亲切、融洽的学习氛围。
因为良好的表情始终是用微笑来体现的。
但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听课不安心、思想不集中等情况,教师可作出凝视皱眉、放下面孔稍停片刻或抿动嘴唇想说而未说等来提示学生注意;对不守纪律的学生,必要时用冷静的默不作声的方法来制止。
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也有益于养成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2.服饰教师的服饰得体、简洁大方,既能体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素质,又能积极地发挥课堂教学效应。
在课堂上,若教师不修边幅,着装不伦不类,是很难为学生接受的。
因此教师要注重朴素的服饰和文雅的仪表。
3.眼神和手势眼神是心理和思维的反映。
教师走进课堂第一次与学生交流的就是用目光,无声无形之中,透给学生一种情感,使学生进入听课状态。
如果在听课过程中有学生讲话,教师目光一扫或注视一下学生,即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浅谈教师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学工作十年,好多的学生在回忆我的时候,往往还是会回忆到我的表情和体态,学生们说,老师的手势,姿势,动作甚至眼神都在向我们传递课堂信息,这些都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在与学生交流交往活动中,除了运用正规的语言渠道外,体态语言的运用发挥着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作用。
体态语言的表达,可以调动、发挥身体各部分的功能。
举止神态,涉及人体各个部位的活动,诸如头、脸、手、腿、脚,等等,都可用以表情达意。
在人体各部位中,脸部是传情达意的主要部分,其中眼睛是尤为重要的。
眼睛是心灵的天窗,一个人的神态、情感、内心活动,常从眼色、眼神中显示出来。
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讲授课文,还是组织教学,如能发挥眼睛的作用,让眼睛说话,自然能提高传情达意、增强感染的教学效果。
比如,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持,眼睛起着中介的作用。
师生之间,往往通过目光交流信息,沟通感情。
教师对学生目视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对学生好恶的情感倾向。
学生很关心教师是否注视他。
这就提醒教师,对于自己偏爱的学生,不宜过多的顾盼、提问,以免引起其它学生的失落感。
当然如果不顾及也是不可以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体态语言―眼睛来传情达意了。
体态语言的表达,可以调动、发挥身体各部分的功能。
举止神态,涉及人体各个部位的活动,诸如头、脸、手、臂、腿、脚,等等,都可用以表情达意。
在人体各部位中,脸部是传情达意的主要部分,其中眼睛是尤为重要的。
眼睛是心灵的天窗,一个人的神态、情感、内心活动,常从眼色、眼神中显示出来。
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讲授课文,还是组织教学,如能发挥眼睛的作用,让眼睛说话,自然能提高传情达意、增强感染的教学效果。
体态语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与口头语言,均为传情达意的手段。
当然体态语是一个大范围,平时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属于体态语,但教师在运用体态语教学时,应要用体现自己身份的体态语――教师体态语。
在我运用教师体态语的时候,我觉得它有独特之处。
浅谈教师体态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浅谈教师体态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所谓体态语,就是通过手势、表情、姿态、眼神来表达某种意思的一种无声语言。
因为其具有更形象、生动、鲜明的特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会起到有效地组织教学、轻松地理解课文、交流感情等作用。
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形象的手势,胜似千言万语,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态语在语文教学组织方面的作用课堂教学的组织有序很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教学的得力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话语不多,却能把学生组织管理得井然有序,那么得力的体态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体态语有效的组织、管理学生。
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当上课前教室里乱哄哄的时候,教师站在门口用严肃的目光安静地注视着他们,通过老师的眼神,学生马上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可比老师用嗓子喊有效果。
当他们回答问题争先恐后,乱说一气时,做一个暂停、或举手的手势,学生马上知道该怎么回答问题,这又比喊嗓子轻松得多。
当孩子们在别人回答问题、不注意听讲小声议论时,教师做出禁止讲话的手势,能使孩子们正襟危坐,专注倾听。
尤其是当教师发现后面的学生精神不集中,搞小动作时,或说小话时,如果用直接的语言说:“某某同学,请注意听讲!”,这样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下座位,都想走两步,感受太空生活,既深刻理解了“失重”的太空常识,又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气氛达到了顶点。
二、体态语在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作用因为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就一篇文章可能涉及到更多的认知、能力,情感、习惯、审美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与能力。
教师恰当运用准确的体态语就可以在一节课上的妙趣横生,气氛活跃。
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很有效果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首先,教师的体态语有利于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
在教师讲解学生不能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时,如果教师能够借助体态语帮助理解、记忆,会更直观,理解更深刻。
浅谈教师语言的魅力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桥梁,对教师来说,语言更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途径和武器,教师内在的意象和拥有的知识,是通过语言表现给学生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水准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是呀,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好坏,制约着教学效率的高低。
所以,作为教师,研究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让教师的语言充满魅力是十分必要的。
要做到这个点,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语言要有科学性语言的科学性指的是语言的准确、严密和精练。
这是对教师语言的最基本要求。
教学(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一大功能就是传授知识,教师必须准确地使用概念,科学地实行判断,合乎逻辑地实行推理,使学生接触到准确的知识。
多年的教学实践说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同教师表达的准确、精炼有很大关系,假如教师的语言表达清晰,学生掌握的知识就准确,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会模棱两可。
俗语说得好“胶多不黏,话多不甜”,重复啰嗦的语言很容易让人乏味,产生疲倦。
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设计好教学重点,精讲时讲深讲透,略讲时点到为止。
忌语言的重复罗嗦,以免降低学生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生活处处皆课堂”,教师的语言除传授知识外,对学生也是一种学语言、用语言的示范。
最为教师,使用科学规范、严密精炼的语言,不但是最基本的要求,更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二、语言要有幽默性。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意思是,说话假如没有文采,不讲艺术性,就不能打动人,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对教师语言就颇为重视。
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但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求艺术性。
幽默语言是教师睿智的思想、广博的学识借助诙谐含蓄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的再现。
它的恰当使用,能够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驱除了学习疲劳,引发学习兴趣,强化知识记忆,往往会收到令人忍俊不禁、余韵隽永的艺术效果。
浅谈教师的教学魅力与体态语言(最终版)第一篇:浅谈教师的教学魅力与体态语言(最终版)浅谈教师的教学魅力与体态语言[摘要]作为教育工作者,为更好地负担起培养下一代的神圣使命,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使体态语言技巧日臻完善和完美。
体态语言是一种艺术。
真正有魅力的教师,对学生具有强大而持久的人际吸引力、精神感召力、智慧启动力,成为学生生活道路上的引路者、鼓舞者、驱动者。
知识积累,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启发式教学是增强教师魅力的重要手段,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魅力教学兴趣引路者教书育人体态语言启发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50-02什么是魅力?从心理学角度讲,魅力是一种悦人心目、牵动情思的吸引力,一种扣人心弦、激人追求的感染力。
真正有魅力的教师,对学生具有强大而持久的人际吸引力、精神感召力、智慧启动力,成为学生生活道路上的引路者、鼓舞者、驱动者。
要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起码必须在以下三方面做出艰辛的努力:一、锲而不舍,长期积累知识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一节课能表现教师的一生。
魅力,是人既有思想文化修养在社会行为中的自然流露,经长期陶冶、锤炼、积累而形成的个体修养,是教师魅力的基础。
我们目前的教育工作者全部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如要有所提高,只有经过不懈努力,勤奋的储备,教师才会有丰富的魅力的内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课后,大家问他备这一节课花了多长时间,他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实准备,大约只用了一刻钟。
”这个“终生备课”就是平时的学习积累。
很多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废寝忘食、锐意搜求,非常注意知识的积累。
由于未雨绸缪,临到备课时,对课文的内容早已胸有成竹,找资料左右逢源,课堂上有声有色,教学的魅力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曾经说过:‚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有的话语象患呆小病的人那样瘦弱难看,有的话语象枯草的影响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则象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
教师的语言就应该是指引航路的明星。
著名教育家于漪也曾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必须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讲究语言艺术。
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语言运用的典范。
其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清晰、准确严密,而且还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变得为学生所乐于、易于接受,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此进行了一点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略陈管见。
一、用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增强课堂活力.从审美的角度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的课。
现行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
但是,由于其中相当一部分篇目的内容同当今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加上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其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又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想使这些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
‛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
重视感情是人的通性。
许多典范之作之所以典范,恰恰也是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像诸葛亮的《出师表》、朱自清的《背影》、孙犁的《山地回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