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 格式:doc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内容提要】课堂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主要劳动手段是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作为合格的教

师,课堂教学语言除了应具备知识性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激励性。【关键字】知识性趣味性激励性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于利用课堂来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我们常见这样的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造诣很深,但因不善于口头表达,常常使听者大失所望。这说明教师的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脑力劳动的效率。也即,课堂语言的恰切使用实为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要素。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的使用方法,使之不仅具备知识性,还具备趣味性和激励性。

一、课堂语言的知识性

韩愈早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尽管这句话的内涵到今天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学生只有在获得了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使之转化为新的知识或技能,并通过迁移使已有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检验、充实与熟练。所以,能否真正给学生传授知识,始终应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准。

有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要想普遍地培养他们课外坚持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尤其语文学科中口头预习和复习这样的“软任务”是极易被他们忽视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的明确的教师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由此便使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也即,要在每一个45分钟下来,都能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养分”,日积月累,使他们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不断的充实,进而引起对每一节课的兴趣,以便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们还需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深入的钻研和理解,力争吃透教材、深入浅出的传授给学生每一个知识要点。并且教师除了经常对学生进行远景性学习目的的教育之外,还应在讲授每节课时向学生明确的提出学习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所要讲授知识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应用价值。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视,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研究表明,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愈能阐明所教知识的具体目的和意义,学生愈能充分了解这些知识所具有的价值,那么,这些知识也就愈能吸引学生产生积极向往与追求的意向。

那么,这里所说的教师课堂语言的高度知识性和大容量性仅仅是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吗?当然不是。

随着现代学生知识面的加宽,以及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课堂上的内容往往引起

他们对跨学科或课外知识的联想,并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比如:语文教学中记叙文所涉及的历史、政治问题;知识小品中所涉及的物理、化学、地理、生物、数学等问题。这个时候,教师要做的就不局限于学生能够清晰的意识到自己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了,而是要让你的学生感受到你那圈“智慧光环”。认真而力求准确地应付每一个类似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维护自己的形象,而且会让学生觉得上这节课同时能学到课外的东西,从而加强了对45分钟课堂的兴趣。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认真琢磨自己学科与其他学科和一些课外知识等的联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试想,如果你在课堂上能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手拈来,让学生们对学习情景有一种接近和拥护的心理倾向,那么,你的语文课怎能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活力四溢呢?

二、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名教师,是不是他的课堂语言有很大的知识性,他在课堂上口若悬河就可以了呢?如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原本预期的效果也会无形中大大削弱。同样一节课,一位老师讲,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气凝神,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换一位老师讲,学生学的索然无味,忽而闭目养神,忽而惊觉欠伸,上课简直成为一种受罪。课堂效果差距如此之大,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与学生的认识倾向——兴趣有很大关系。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之所以说它特殊,就在于这种认识倾向总是有快乐欢喜、高兴等肯定的情感相伴随着,人们也总是带着肯定的情感去认识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和现象。正因为如此,所以通常我们就径直用“喜欢学语文”,“乐意听故事”来表述人的兴趣之所在,人对某种事物一旦发生了这种特殊的认识倾向之后,他就会优先地并且愉快地去认识这种事物,就不同的教师上同样的一堂课来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本来应该同样的通过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去理解和掌握这堂课的知识,但实际上学生并非如此,对于这位老师所讲的内容,同学们表现积极,而那位老师讲的内容,同学们则比较消极,这些都是兴趣的倾向性和偏向性使然。但可以肯定的是凡是学生所偏向于认识的,他们都会优先地并且愉快地注意和钻研有关这堂课的一些书籍、刊物,或参加有关它的问题的争论和课外活动等。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谁能够否认他最后成为一位众所周知的伟大的物理学家与他对物理科学的浓厚兴趣是密不可分的呢?我国古代最早和最有影响的教育家孔子,也曾指出过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既然兴趣在学习中起到如此重要作用,教师便应该正确地驾驭课堂语言,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媒体领域的不断“入侵”,越来越多的学生要求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广大教师在授课中,往往也根据教学进程及学生的情绪反映,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语言。如在教学生识字时,“甘”字象嘴中含了一块糖,舍不得咽下去,故而“甘”字含有甜的意义;“凶”是凶险的意思,行路中遇到土坑有危险所以用错号作

标记。这样的语言既使学生掌握了生字,又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只围绕一个目的,那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经验和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的语言如果使学生整堂课都处于高亢和兴奋的求知状态,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大增强。试想,如果你能说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标准的普通话,在讲《渔歌子》时能顺手画一幅“春江垂钓图”;在讲《白毛女》中张口唱一段《北风吹》,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受到艺术的熏陶,怎会不觉得你的课有趣,这样的课堂气氛怎能不活。

但是,课堂语言是不是一味地盲目追求趣味、幽默呢?当然不是。我们提倡真正的幽默。黑格尔曾经说过:“真正的幽默……要有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基础……于不足轻重的东西中见出最高度的深刻意义;就连信手拈来,没有秩序的零零散散的东西也毕竟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放着精神的火花。”可见,幽默是哲理、智慧、机敏、隽永的结晶,是以丰富的学识和深邃的涵养为基础的。因此,教师的语言幽默不能为幽默而幽默,也不能乱用甚至滥用幽默。同世界上许多事物一样,幽默不是万能的,如果不分场合,不看内容,不顾对象而硬挤笑料,追求趣味性,就会失之于油滑,所以教师既要善于幽默,也要善于控制幽默。

三、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要贯彻激励性原则。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知欲、自信心都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这里,心理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验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足,主动性很大,自信心也有所提高,学习成绩不断进步;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表现消极,学习成绩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舍得给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其实,课堂中,教师可能自以为无意的一句话,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证明了教师期望对学生所起的作用。

针对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上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许诺”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许诺”,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

例如当某学生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有出入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躁情绪只会使学生更加紧张,甚至思维停滞,倘能亲切和蔼地对他(她)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有些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的发现。”然后对全体学生提醒说:“大家也想想看,其实,这个问题倘从某某角度思考不是很简单吗?”这时,那位同学往往会成为第一个回答者,其他学生也会纷纷踊跃思考。这种语言既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又鼓励了群体,也促进了课堂问题的尽快解决。又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小说的三要素只回答上来其中两个,你是看到了已回答上来的两个,还是死盯住没回答上来的一个。你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