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CBCT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4.26 MB
- 文档页数:44
CBCT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现代人们健康生活品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治疗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
其中由于牙齿软骨缺失缺损是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不但严重影响美观,而且不仅会直接导致牙齿咀嚼力的功能明显降低,甚至还还有可能会致使很多患者身体出现自卑、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所以牙齿缺失缺损牙齿的口腔修复技术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重视。
目前最有效的牙齿修复缺牙方式主要是采用口腔人工种植术,即通过种植手术牙的方式将人工种植体直接植入牙齿缺失的牙愈合部位,然后再为其装上进口人工种植牙冠,修复缺牙效果非常显著。
关键词:CBCT;口腔种植;口腔医学CBCT与目前传统上的CT棱镜相比,它的红外射线素含量非常低,对细微物的解剖以及结构物的解析反应能力更强,能清晰晰地显示整个下颌骨的神经微血管、骨小梁甚至位于牙髓腔、牙周膜等深层组织[1]。
因此,cCBCT在新型口腔器官种植术中用于诊断疾病效果显著。
一、BCT在口腔种植术前应用种植术前我们需要对部位颌骨的种植质量和重要部位解剖面的结构情况进行详细评估,对术区部位颌骨的种植骨量以及种植体积和植入的运动方向需要进行准确性的测量。
对上颌下颔骨的下颌种植部位进行术前检查评估发现下牙槽锁骨神经在它的下颌骨内由后而下向前左右行走,在颏这个区域内又分成了两个小的终末神经分支,其中一个终末分支为下颌颏牙槽神经,出颏孔区域走向上后外;另一个终末分支也就是它的下颌切牙锁骨神经,继续向与下颌骨正中切牙联合处的方向向前行走。
神经管和血管束周围常有一层密质骨骼所包围环绕,这一层神经结构可以称之为下颌神经微血管,还有一些更细小的神经分支如例如副颏管、舌下血管等阿。
若等在手术中对下颌上颔的某些神经管和血管束如果造成较大损害,则可能会对一次种植牙修复手术的整体疗效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出现各种手术并发症,例如术后活动性牙龈出血、术后下唇麻木等,甚至可能导致一次种植牙的手术完全失败。
CBCT在口腔门诊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分析锥形束CT(CBCT)在口腔门诊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口腔门诊收治的80例口腔疾病患者作为治疗观察对象,建立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分别给予常规治疗方式和常规治疗+CBCT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口腔健康情况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组间各项健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评分均降低,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口腔门诊中患者使用CBCT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口腔疾病状况,提升其健康水平,相比于常规药物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关键词】CBCT;口腔门诊;临床诊治;应用效果口腔疾病对患者牙体健康和口腔功能影响较大,为改善口腔疾病对患者负面影响,应采用适合方式进行治疗。
综合分析锥形束CT(CBCT)作为当下一种应用于口腔疾病的有效方式,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1]。
本次研究将我院收治的80例口腔疾病患者作为治疗观察对象,对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使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最终结果,重点探讨CBCT应用效果,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从口腔门诊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口腔疾病患者中,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80例进行治疗观察,设置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6-49岁,年龄均值(38.36±3.64)岁,疾病类型:下颌磨牙阻生16例,慢性牙周炎11例,牙体牙髓病10例,其他3例;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5-50岁,年龄均值(38.40±3.71)岁,疾病类型:下颌磨牙阻生17例,慢性牙周炎10例,牙体牙髓病9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针对患者口腔疾病类型给予患者止痛等常规治疗方式。
2024年口腔CBCT市场发展现状1. 引言在口腔医学领域,口腔CBCT(锥形束CT)作为一种三维影像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它通过辐射成像获取口腔结构的三维信息,能够提供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影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本文将分析口腔CBCT市场的发展现状,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口腔CBCT市场的规模和增长情况口腔CBCT市场的规模在过去几年中逐步扩大,主要受益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需求的增加。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口腔CBCT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0%以上。
这表明口腔CBCT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 口腔CBCT市场的主要应用领域口腔CBCT在多个口腔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以下几个领域是口腔CBCT的主要应用:•牙齿和牙周组织的诊断和治疗规划:口腔CBCT能够提供牙齿和牙周组织的精确三维结构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规划。
•颌面部畸形的评估和治疗规划:口腔CBCT可以提供颌面部骨骼结构的详细三维信息,有助于评估和规划畸形矫正的手术方案。
•种植体的评估和安置:口腔CBCT能够提供精确的颌骨结构信息,帮助医生确定种植体的安置位置和手术方案。
4. 口腔CBCT市场的竞争态势口腔CBCT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程度,主要是由于设备制造商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竞争。
目前,口腔CBCT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包括GE公司、Siemens公司和Carestream等。
这些公司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方面都有着较强的实力,竞争非常激烈。
5. 口腔CBCT市场的发展趋势口腔CBCT市场在未来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并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口腔CBCT技术将不断发展,提供更准确、更精细的影像信息,满足口腔医学的不断需求。
•市场竞争的加剧: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口腔CBCT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企业之间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来提高竞争力。
CBCT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摘要】口腔放射学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计划的设定以及对疾病发展变化的监测。
传统的二维口腔平片由于重叠、伪影等原因,不能显示被观察区的三维结构,影响诊断及制定治疗计划。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进步,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 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牙体牙髓、口腔正畸、种植牙等方面。
与传统的螺旋CT相比其具有辐射剂量小、空间分辨率高、三维重建快、能够提供精确的影像数据等优点[1]。
本文就CBCT 技术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关键词】CBCT 三维重建种植牙【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368-02数字影像诊断的最新进展意味着可以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更低的辐射剂量与更短的处理时间。
锥形束CT(CBCT)与传统螺旋CT相比其具有辐射剂量小、空间分辨率高、三维重建快、能够提供精确影像数据的优点,以及检查费用和设备购置费用相对较低、占用面积和空间较小等众多优点日益广泛的被应用于口腔临床中,成为口腔医学领域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工具[1]。
1 CBCT的发展1972年英国科学家House field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CT并应用于临床,这种图像质量好、诊断价值高且无损伤性的成像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但由于其辐射剂量大、成本高、使用不便等问题使其在口腔领域的应用受到诸多限制[2]。
自从1998年Mozzo[3]等学者将CBCT应用到了口腔颌面成像领域以来,由于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成为口腔临床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2 CBCT技术的优点相比传统螺旋CT,CBCT具有众多优势:1.图像精度较高:与被投照物之间比例1:1、无几何失真、空间分辨率较高、可以进行清晰的实际测量;2.扫描范围灵活 [5、6]。
与螺旋CT不同的是CBCT采用一种二维面状探测器来代替传统螺旋CT 的线状探测器,所以其采集投影数据的速度大大加快[4]。
CBCT在口腔内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CBCT在口腔内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本所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60例口腔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给予X线诊断,观察组给予CBCT诊断,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口腔内科疾病中的诊断准确率。
结果:观察组的牙髓病、根尖周病、牙隐裂及牙根纵裂、牙周炎、埋伏牙位置、种植体周围炎、牙槽骨缺损及牙齿折裂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BCT在口腔内科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CBCT;口腔内科疾病;诊断;应用价值近年来,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在口腔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目前最有前途和实用性的口腔影像技术[1]。
在口腔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常用的辅助手段为全景片、根尖片,以X线检查为主[2]。
影像显示均为二维显像,易出现影像重叠问题,会降低患者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而相比传统X线检查,CBCT能快速、清晰的获得三维图像,伪影较轻[3]。
为探讨CBCT在口腔内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选择本所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60例患者,对CBCT与X线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所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60例口腔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
160例患者均患有牙髓病、根尖周病、牙隐裂及牙根纵裂、牙周炎、埋伏牙、种植体周围炎、牙槽骨缺损及牙齿折裂等口腔内科疾病。
对照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8.3±2.8)岁,其中牙髓病患者12例,根尖周病患者17例,牙隐裂及牙根纵裂患者14例,牙周炎患者16例,埋伏牙患者7例,种植体周围炎6例,牙槽骨缺损及牙齿折裂8例;观察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50.3±4.7)岁,其中牙髓病患者14例,根尖周病患者15例,牙隐裂及牙根纵裂患者14例,牙周炎患者14例,埋伏牙患者9例,种植体周围炎8例,牙槽骨缺损及牙齿折裂6例。
牙科曲面断层拍摄方法
牙科曲面断层拍摄(Dental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是一种应用于牙科领域的三维影像技术。
它利用一台特殊的CBCT机器,通过扫描头在患者嘴内围绕头部进行旋转扫描,从而获取牙颌部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
牙科曲面断层拍摄方法如下:
1.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将所有的金属物品(如耳环、眼镜等)取下,以免干扰扫描结果。
2. 定位:患者需要坐在特定的牙科椅上,以确保牙颌部与扫描装置的准确定位。
医生或技师会帮助患者正确位姿。
3. 保护措施:医生会给患者戴上一个保护胶垫或颌位装置,以确保获得准确的扫描图像。
4. 扫描:患者的头部会被固定在扫描机的托盘中,然后机器会开始旋转扫描。
整个过程非常快速,通常不超过一分钟。
5. 后期处理:扫描结束后,计算机软件会将扫描结果转化为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供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计划。
牙科曲面断层拍摄方法在牙科诊断和治疗规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口腔情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它也可以减少患者的辐射暴露和扫描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CBCT技术在口腔种植学中的应用CBCT技术在口腔种植学中的应用医学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影像学技术的支持和推动。
1969年Hou ndsfield首次成功设计了第一台CT机并进行了头面部扫描,从此人类的医学影像诊断开始步入三维时代。
Hou ndsfied本人也因此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一.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 CBCT)的应用及特点与传统的x线平片相比,CT的优势显而易见。
CT图像提供了三维方向的骨量以及骨质信息,更有利于口腔种植科医生进行统筹的种植修复设计。
但是C T技术真正大规模应用到口腔种植领域却不过二十年时间。
其原因是传统的CT扫描多用于全身重大疾病(如肿瘤、外伤等)的诊治,设备昂贵、体积较大、检查费用较高且辐射剂量远大于传统x线平片。
而种植治疗设计和手术实施凭借着口腔检查、曲面体层片、根尖片、外科医生的临床经验等就能解决大部分常规病例。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专门用于口腔颌面诊断的锥形束CT出现以后,CT技术才开始大规模应用于口腔种植学领域。
锥形束CT不但解决了所有常规二维成像技术所固有的影像重叠、失真等问题,还克服了传统C T不适用于口腔颌面部诊断的缺点。
与传统CT相比CBCT主要具有以下优点:1.适用性:CBC T的机型设计类似于曲面体层机,通常占地面积只有传统CT的1/4 到1/5,价格仅相当于传统CT的20%~50%,有利于普通牙科诊所购置。
2.扫描时间:单次扫描时间也和曲面体层类似,降低了因为患者扫描时运动产生的伪影。
3 .图像质量:C B C T 能够提供高体素分辨率(0.4m m~0.076m m)、高对比度、各向同性的CT图像,对于颌骨扫描的CBCT图像质量相同甚至优于传统MSCT的图像质量。
4.可调节视窗:CBCT能够使x线扫描区域仅仅局限于医生感兴趣的区域,根据需要调整视窗(field of view,FOV)大小,降低了患者不必要的射线暴露。
CBCT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锥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也可以称为锥束容积断层(Cone Beam V01umetric Tomography, CBVT),其图像系统称为锥束容积图像(Cone Beam V01umetric Imaging,CBVI)。
从本世纪初开始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口腔临床专业开始接受这种技术。
目前CBCT已经广泛的应用于齿槽外科、正畸科、颌面外科、种植科、关节科、牙体内科、牙周科等多学科,辅助临床医生准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等,CBCT已经成为近几年来口腔研究的一个热点。
CBCT与传统CT相比的优点CBCT与螺旋CT均为容积扫描。
CBCT采用低能射线,射线呈锥束状(cone shaped xray beam)发生,射线与传感器同步围绕病人旋转一周或不足一周即可成像,扫描过程只需十几秒到几十秒。
CBCT的传感器主要分两种形式:图像增强型CCD传感器(Image Intensifier,II)和无定型硅平板传感器。
图像增强型传感器,由于图像需要多步聚焦,间接成像,成像精度差,成像效率在50%左右,而且传感器表面的碘化铯或磷的镀层,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会有降解,需要重新更换传感器。
平板传感器是目前最新的形式,其优点有:直接成像,没有图像变形、更清晰;传感器面积减小;寿命更长;动态范围更好,成像效率在98%。
其表面为无定型硅,理论上讲也会有降解,只是因为这种技术才刚刚开始使用,关于使用寿命的定论还没有明确。
CBCT较传统CT的优势有以下几点:1、扫描范围灵活:可以扫描特定的诊断区域,也可以扫描全部的颅面部;2、图像精度高:与被投照物之间比例1:1,可以进行实际测量;3、扫描时间短;4、辐射剂量小;5、图像伪影减少;6、对头位的要求低。
正因为CBCT的高精度低辐射的优点,CBCT在口腔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将其综述如下:正畸领域的应用。
CBCT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关键词:口腔医学CBCT技术简介:随着我国口腔医学的快速发展,现今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摄影(CBCT)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来简述下有关该技术的知识。
在目前的口腔临床上,出现了一种新技术—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摄影,简称为CBCT,因为它的高科技成分,现已经在口腔医学中广泛应用。
与普通CT扫描所不同的是,CBCT相对来说三维解刨结构要较为清晰,而且能够精确测量表面积和体积以及距离,同时放射量还低很多。
尤其是要进行颌面整形手术的时候,该应用对于术前和术后的检测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现在在牙体牙髓科和口腔颌面外科以及整形外科中应用十分普遍。
锥形束CT不同于普通CT的扫描方式,它所采用的X线摄影方式是类似于全口曲面断层机的低能量的旋转阳极管,并采用带有特殊影像增强器(非晶硅平板探测器)的椎体状X 线束捕捉影像数据,是针对口腔颌面部较复杂的解剖结构而设计的计算机断层摄影仪器,主要有X线管、探测器和计算机组成。
所需电压电流条件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在一定时间(20-40s)内围绕患者头部旋转一周即可获得全部数据,除一次性采集全口牙齿、颌面部的容积数据外,还可以有选择地采集研究兴趣点的局部数据。
获得原始数据后,经计算机重新成像处理,可以对任意牙位进行正切、侧切、斜切等不同角度断层,同时还可经计算机重建成MPR、CPR和VR。
(图1、2)而普通CT扫描时患者常采取仰卧位,并采用扇形的X 线束成像记录在呈360°排列于患者周围的固态线性接受器上,其X线源是一种高输出的旋转阳极发生器,设备需要在持续的螺旋形运动中连续拍摄一系列的轴平面图像,然后运用计算机后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临床医生和患者也越来越关注放射线可能引起的问题,能否在放射剂量降低的同时又不改变图像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CBCT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其X线放射剂量可以降低至50mSV,约与全口系列根尖片的总放射剂量范围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