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技术的独创技术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23.74 KB
- 文档页数:19
中国历代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积累了许多医学发明和创新,这些发明对中医药学和世界医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代医学之发明的例子:针灸疗法(约公元前2000年):针灸是中国古老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针来调节气血,促进身体自愈能力。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
汤药疗法(公元前约104-219年):中国的汤药疗法将不同草药混合煮制成药汤,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汤药的制备和应用在中医药中占有重要地位。
养生学说(公元前约770-476年):《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其中包括了养生学说,强调了饮食、锻炼、情绪管理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性。
脉诊(公元前约770-476年):中医脉诊通过观察和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这一技术在中国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一直延续至今。
中药研究与应用(公元前约200年至今):中国历代医学家研究了大量的中草药,并开发了千余种中药。
这些草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青霉素、阿司匹林等现代药物的原始来源。
中医针灸学(公元前约600年至今):中医针灸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包括经络学说和经络穴位,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针灸技术,如温针、电针、毫针等。
推拿疗法(公元前约2700年至今):推拿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按摩、拨动、捏压等手法来调理身体。
它广泛用于康复和疾病治疗。
针药配伍学说(公元前约200年至今):中医药中强调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不同中药的组合和配伍是中医治疗中的重要部分。
这一理论促进了中药的合理应用。
这些医学发明和创新反映了中国医学的卓越贡献,许多中医疗法和药物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纳和应用。
中医药学继续为世界各地的病患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方法。
中医医术解读探秘中医医术的奥秘中医医术解读:探秘中医医术的奥秘中医医术,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医学,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探索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解读中医医术的奥秘,从其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中医医术的理论基础中医医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存在着两种对立且统一的方面,如生与死、寒与热等。
五行学说将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认为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经络学说则着重研究经络的分布和作用,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
二、中医医术的诊断方法中医医术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诊患者的声音、呼吸和脉搏等来了解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了解疾病的症状、症候等信息。
切诊是通过扪诊患者的脉搏,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病理变化。
三、中医医术的治疗手段中医医术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气功疗法等。
药物疗法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其药材有中草药和动物药物两大类。
针灸疗法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疗法是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来促进气血循环,达到舒筋活络、治疗疾病的效果。
气功疗法是通过调整呼吸、运动和心态,以增加人体气血的运行和调和阴阳的平衡。
中医医术作为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体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医医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有些人对中医医术的疗效表示怀疑,认为其治疗方法缺乏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也有人对中医医术表示高度赞扬,认为其疗效在某些疾病治疗方面超过了西方医学。
对于中医医术的奥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科学家和医学专家们应该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揭示其中的科学原理和治疗机制。
中医独特诊疗技术的内容[中医独特诊疗技术]一、介绍与概念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享誉国内外。
中医诊疗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西医的诊断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医独特诊疗技术是指中医在辨证论治、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方面所具备的独特技术手段和方法。
本文将通过对中医独特诊疗技术的深入剖析,带领读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医的独特性。
二、辨证论治的独特性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以辨别疾病的病机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全面诊断和治疗。
辨证论治的独特性在于它强调了人与疾病的整体性,并将其与环境相结合。
在辨证论治中,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身体特征,倾听患者的声音和描述,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生活环境等信息,以及切脉等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不仅能准确判断疾病的病机,还能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增加了治愈疾病的成功率。
三、中药治疗的独特性中药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在中医独特诊疗技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药治疗的独特性在于其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疾病的整体调理。
中药通过草药的组合使用,旨在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达到调理机体的目的。
中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治疗疾病的方法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调配和调理。
这一特点使得中药成为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治疗手段,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四、针灸治疗的独特性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具有独特的诊疗方式和疗效。
针灸治疗的独特性在于它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等功能,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采用针刺、把病、扎貫等方法,以及温针、刮痧等辅助疗法,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针灸疗法注重个体诊断和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机,选择特定的穴位和疗法进行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使得针灸在某些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五、推拿按摩的独特性推拿按摩是中医独特诊疗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人体的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达到调理机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的治疗方法和原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它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强调个体健康与整体平衡之间的关系。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养生保健等多种手段。
一、草药疗法草药疗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以使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来治疗疾病。
草药疗法的原理是通过植物的药性成分起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的作用。
根据中医的理论,每种草药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如黄芪可以补充人体气血,川芎可以活血化瘀,当归可以调理女性生理周期等。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草药进行配方,并通过中药煮煎、泡水或制成丸剂等形式给予患者服用。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的另一重要手段,它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疗法的原理是在人体经络系统运行不畅时,插入细针刺激特定穴位,通过刺激神经末梢和内脏组织,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促进病变组织修复和康复。
针灸疗法主要包括经络针刺和手法针刺两种方法,其中经络针刺是根据人体经络经脉走向来插入针具,手法针刺则是通过按压、拨动等手法来达到治疗目的。
三、养生保健除了疾病治疗,中医还强调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的原理是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起居、心情等方面的因素,使人体内外环境保持平衡,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食物有药物的作用,所以中医养生的饮食选择很重要,如可根据四季变化来选择食物,采用五谷杂粮、天然食材等,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品。
此外,中医还倡导适度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并强调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在中医的治疗方法和原理中,强调个体化治疗,通过综合分析体质、病因等,制定针对性的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和调整人体平衡的效果。
同时,中医还注重患者与医师之间的互动和默契,以及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养生习惯,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
总结而言,中医的治疗方法和原理通过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和养生保健等多种手段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达到治疗疾病和提高免疫力的效果。
针灸疗法中医的神奇之道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被称为中医的神奇之道。
本文将探讨针灸疗法的起源、原理以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针灸疗法的起源与发展针灸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时期。
据传,最早的针灸疗法是由神农氏所创立的,他是古代中国的传说中的一位医学先知。
神农氏通过观察动物自愈能力强的部位,以及将植物的刺入体内来治疗疾病,从而发现了针灸疗法的奥秘。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疗法逐渐被发展和完善。
古代医家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丰富的经络学说和穴位理论,为针灸疗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中收录了大量关于针灸的内容,成为后世医家学习和借鉴的重要经典之一。
二、针灸疗法的原理和作用机制针灸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以调节气血运行,恢复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
穴位是人体上具有特定功能的地方,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从而调整人体的功能和状态。
针灸疗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 神经调节作用:针刺能够刺激穴位周围的神经末梢,通过神经信号传导作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从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2. 内分泌调节作用: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内啡肽、脑啡肽等,来改变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3. 免疫调节作用:针灸疗法能够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4. 循环调节作用:通过刺激穴位,针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加速组织修复和康复过程。
5. 心理调节作用:针灸疗法的过程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增强人体的心理韧性和抵抗力。
三、针灸疗法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1. 疼痛管理:针灸疗法在疼痛管理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于慢性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针灸可以缓解疼痛、舒缓症状。
2. 内科疾病:针灸疗法在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例如,针灸可以缓解高血压、糖尿病、失眠等疾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基础知识针灸疗法的原理与应用中医基础知识:针灸疗法的原理与应用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疼痛的缓解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针灸疗法的原理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针灸疗法的原理针灸疗法是以经络系统为基础的一种治疗手段。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节的通道。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的具体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血调理: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恢复气血的平衡状态。
气血运行顺畅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一旦气血不畅,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2. 祛除病邪: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阴阳失衡或者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帮助身体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的目的。
3. 促进代谢:针灸疗法能够刺激人体的神经系统,使身体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内啡肽、血清素等,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提高免疫力,增加身体抵抗力。
针灸疗法的原理复杂而又神秘,虽然我们现在无法完全解释其中的机理,但是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可以明确的认识到,针灸疗法确实能够对疾病产生积极的治疗作用。
二、针灸疗法的应用针灸疗法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于各个病种,特别是在疼痛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以下将介绍针灸疗法的一些常见应用。
1. 疼痛管理:针灸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对于各种类型的疼痛具有显著的效果。
例如,针灸疗法在神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和内脏疼痛方面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
2. 慢性病管理:针灸疗法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针灸疗法可以改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症状,减少药物的使用。
3. 神经系统疾病:针灸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应用,如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等。
中医针灸疗法的原理与应用中医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
它以针灸为主要手段,运用经络、气血、脏腑等中医理论分析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针灸疗法的原理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
一、中医针灸疗法的原理中医针灸疗法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的核心理念,包括经络理论、气血理论、脏腑理论等。
以下为其主要原理:1. 经络理论中医认为人体有经络系统,通过经络能保持人体内外的联系和平衡。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病人的健康。
2. 气血理论中医认为气血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通过经络运行于全身各部位。
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疏通经络,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脏腑理论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脏器和腑器。
脏器负责气血的生成,腑器负责气血的运输。
针灸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状态。
以上是中医针灸疗法的主要原理,其实质在于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二、中医针灸疗法的应用中医针灸疗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可以治疗任何类型的疾病。
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1. 疼痛治疗针灸可以有效缓解各种疼痛,如头痛、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等。
通过刺激经络,针灸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疼痛并恢复受损的组织功能。
2. 内科疾病中医针灸疗法在内科疾病中也有广泛应用,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
针灸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康复。
3. 妇科疾病中医针灸疗法在妇科疾病中有良好的疗效,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
针灸可以调节女性的生殖系统功能,缓解相关症状。
4. 神经系统疾病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应用,如面瘫、中风后遗症、神经损伤等。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针灸可以促进神经再生,恢复神经功能。
5. 精神疾病中医针灸疗法在精神疾病治疗方面也有积极作用,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患者的情绪,改善精神状态。
中医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
中医药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中医药,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领域,真是让人着迷。
想想那些古代的医师,手握银针,眉头紧锁,闭目思索,仿佛在跟天地对话。
可是,这些宝贵的技艺,传承下来可不容易啊!就像老话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在这条传承的路上,既有继承者的辛苦,也有创新者的热情,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1. 传统技艺的传承1.1 学习过程的艰辛首先,咱们得说说学习中医药制作技艺的过程。
这可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儿。
小伙伴们,想当年,学中医就像是爬山,没点毅力可不行。
那些年轻的学徒,从一开始的磨药、煎药,到后来的小方子,真是手把手的教。
就像老一辈的医师总是说:“要想学好中医,得从草药开始。
”草药一捧一捧的,捣得手酸,心里还得琢磨,药性和功效,简直像是“解谜游戏”。
1.2 文化的深厚而且,咱们中医药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瑰宝。
那些古老的经典,像《黄帝内经》呀、《神农本草经》呀,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说实话,很多时候我在看这些古籍的时候,脑袋都大了。
不过,慢慢地,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这里面不仅有医理,还有哲学,甚至还有一些生活智慧。
正所谓:“老祖宗的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2. 创新与现代化2.1 科技的加持当然,时代在变,咱们的中医药制作技艺也得与时俱进。
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中医药带来了不少新机遇。
现在的中药制剂,有了更科学的提取和加工方式,比如说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这比我们传统的浸泡提取省时省力多了。
这样的创新,既保留了中药的本质,又提高了疗效,简直是给传统中医药注入了新鲜血液。
2.2 跨界合作再说说这“跨界合作”,中医和西医的结合,简直让人眼前一亮。
像一些医院,现在开设了中西医结合的门诊,很多患者都觉得效果挺不错的。
有的医生还会把针灸和现代医学技术结合在一起,让治疗变得更加有效。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种医学都有自己的优势,能结合在一起,才是最大的胜利。
3. 未来展望3.1 人才的培养说到未来,咱们不能不提人才的培养。
中医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摘要】中医是我国特有的医学方式,自古以来,关于中医方面留下的古书籍数不胜数。
在西医进入我国之前,中医治病是我国唯一的治疗方式。
在中医学中,中药、针灸被广泛应用到多种病症中,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是中医学最大的价值。
一、针灸治疗追溯1.其实可以说在比《黄帝内经》出现更早的时候,远古人民就已经学会了用砭石制作"砭石针",然后进行"针法治疗"伤痛,或者说那时候只是早期"针法"的雏形。
"灸法"的雏形同样是在古人学会使用火之后,发现用火加热石头或者是用兽皮包裹加热之后的砂土,把它覆盖在伤痛的部位就会有比较明显的缓解效果,因此才逐步形成一种成熟的灸法理论。
最后这两种方法在穴位理论的支持下进行了结合,彻底变成了一种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手段流传到了今天。
而且在唐朝针灸就作为一种先进的医学手段被许多周边国家所接受,这种通过外在手段刺激人体穴位,不需要口服药物就能达到治疗相应疾病功效的方法也就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并且在当今更发达的科学体系下有了新的发展,相对的功效也得到了更多权威的认可。
2.针灸治疗有很多适应性。
大多数内部,外部,创伤,妇女,儿童,面部特征,皮肤等疾病都可以用针灸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也公开宣布针灸它对某些疾病有帮助。
针灸现在可治疗800多种疾病,其中30%~40%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
包括一些常见疾病,功能性疾病,慢性病,一些疑难疾病和急性疾病在针灸方面更有效。
很早就有一些来自针灸的记录。
经络与人体有关。
头部和脸部的手和脚都有经络和相应的经络。
通过针灸,拔牙手术特别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不在手术中。
在脸上,脸部有一个洞,在手背上,手离牙齿很远。
在古代,它被称为牙齿静脉,被认为特别靠近牙齿。
通过诊断和治疗,发现两部分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头部和面部的疾病可以采取手或脚上的穴位。
有时中医经络理论也认为每个经络是双侧对称的,左侧是子午线,右侧是相应的子午线。
中医技术的独创技术原理⊙作者:祝世讷⊙编辑:小余技术是自然规律的物化或操作化,技术发明把客观规律作为技术原理,据以人工地创造出用于实践的工具、工艺、方法、手艺。
技术发明的发明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形态,是表现于外的物化方式;二是技术原理,是包含于技术中通过技术发挥作用的客观规律。
技术的发明关键在技术原理,评价中医技术发明的独创性,关键也在技术原理。
中医的技术发明是一个庞大系列,它是以中医发现的客观规律为原理,转化发展为医疗技术,主要集中于临床防治领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于2015年公布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项,其中属于中医的8项,即经脉学说、四诊法、本草学、方剂学、法医学体系、《本草纲目》分类体系、针灸、人痘接种术。
中医的技术发明当然远不只这些,而更重要的是,面临中医的复兴,更需要探究和阐明的,是中医的技术发明的独创性技术原理何在?何处异于或悖于西医技术?在未来有何发展价值?本文是在系统总结中医的技术发明的基础上,阐明中医的技术发明包括技术形态和技术原理两个层次,揭示技术发明的关键在技术原理,探究中医的技术发明怎样把中医的基本原理技术化,形成中医独创的中医式技术,进而剖析其科学价值和重大发展价值。
1.“四诊”——以象诊藏技术诊断是医者对病变的临床认识过程,其技术原理是认识规律。
诊断的技术原理包括四个方面,即诊断视野、诊断内容、诊断方法、诊断工艺。
“四诊”是中医发明的诊断技术,是中医学原理在诊断认识过程中的贯彻,其核心是“以象诊藏”原理。
1.1 诊断视野——涵盖证与病,重点在辨证诊断视野是病理视野的临床翻版,病理学研究什么病变,临床就诊断什么病变。
西医诊断视野的焦点是器质性病变,主要涵盖形态结构异常及由其引起的功能异常。
中医诊断视野包含这些,但其焦点却是中医所独到发现的“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这一病变系统比器质性病变系统更大、更深、更复杂,但迄今只有中医的诊断视野涵盖了它,西医的诊断视野不包含它,因而不可诊断。
1.2 望闻问切——藏象规律技术化四诊的技术原理不同于西医那种基于物理、化学技术的直接和直观的剖视和探查,而是在保持患者自然本态的情况下,遵循中医发现的藏象规律,将其技术化为“四诊”法,其技术原理要点有五:①以象测藏。
中医发现了“藏藏于内,象现于外”“观其外象以知其内藏”的规律,病候与病证相表里,病证藏藏于内,病候象现于外,四诊就是诊察外现的病候,以供辨识内在的病证。
②四组特征性病候。
“望闻问切”所察的气色、声息、症状、脉象,是中医发现的四组特征性病候,分别反映着内在的特征性病证,可以从特定病候察知特定病证,将这种规律模式化,发明为“四诊”技术。
③保持人的自然本态。
与西医改变人的自然本态的诊察不同,四诊是保持人的自然整体本态,获取的是自然性、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的病候信息。
特别是发明了脉诊、舌诊,从小小窗口可系统考察人的生命运动变化,所驾驭的脉象和舌象规律是诺贝尔奖级的课题。
④如实反映复杂性。
病机和病证是复杂的,外现的病候是复杂的(不可分解性、不可还原性、非特异性、模糊性、交叉性等),四诊是原原本本地对病候进行诊察,不简化,不扭曲,能够如实地察知其复杂性,据以辨识病证和病机的复杂性。
1.3 四诊合参——据病候辨识病证四诊合参是对病候的分别诊察,上升到对病证的综合辨识,其技术原理要点有三:①综合辨识。
虽然在特定情况下“但见一证便是”,但就整体而言,不是“一对一”的特异性判断,而是将气色、声息、症状、脉象等病候“四诊合参”的综合判断。
②模式判断。
根据中医原理和充分的临床经验,总结了辨证的理论和模式,有八纲、脏腑、六经、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辨证体系,可根据所察病候的性质和特点,按所吻合的辨证模式进行判断,辨识出病候所反映的病证。
③审证求机。
辨证并不止于辨明病证,还要进一步审察引起病证的病机,至此才真正认清了病变,才找到了祛除病证的枢机,为治疗指明方向和道路。
1.4 黑箱考察——万岁性技术原理“黑箱”是20世纪现代控制论提出的概念,指没有(不能)打开的整体,不了解其内部结构和机制。
但中医从两千年前开始,就把人作为黑箱来诊察和调节,而西医的诊断是白箱或灰箱式的。
因为中医所诊察的,是人的生命运动态及其失常,它是活的、整体的,只能以“不打开”的黑箱方式进行诊察,四诊就是黑箱诊察方法。
临床诊治则是黑箱调节,根据输入与输出的规律性关系,从其输出(病候)来判断内在变化,以治疗手段(输入)对黑箱进行调节,据其新的输出来判断治疗效应,通过不断优化输入,将黑箱的输出调节到最佳。
临床患者是永远不能轻易打开的整体,因此四诊的黑箱原理具有“万岁”的性质。
2 治本——斡旋人的生命运动中医发明的防治技术众多,其注意的焦点不在人体的器质性病变,而是人的生命运动的健康与疾病。
人的病变多种多样,但其病本是生命运动失常,因此从防到治,根本原理是“治本”。
2.1 治病求本中医发现了病变的标本规律,总结有系统的标本理论,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区分标本,在治疗学上,治病求本是首要原理,其要点有三。
①区分标本。
认识到病变的标本规律,病有标本,治亦分标本。
提出“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②治病求本。
病变各有其本,诊断要查明病本,治疗要效达其本。
其原理是“善为医者,必责根本”“病变万端,各有其本,一推其本,诸证悉除”。
③治达最深病本。
病本也有层次性,治疗要达最深病本,关键是调动和调理人的自我调理功能,即“善调理者,助人生生之气”。
2.2 养生之道养生是中医的特有医术,专以鞠养、涵养、保养人的生命和性命。
其发明点主要有四。
①医学本道。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人者,医人之生命和性命也,中医立为本道,《内经》总结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个层次。
②养生为重。
医学的首义不是病,而是养生不病,延年益寿,其本质不是消极地预防疾病,而是积极地调养和优化人的生命运动。
③调养生气。
所“养”的不限于“人体”,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和性命,通过良性调理和优化,提高生存质量,增益自然寿命。
④法多理一。
养生方法众多,包括起居、饮食、情志、房事、气功、药物等,但基本原理统一,即遵循人的生命运动规律进行优化调养。
2.3 上医治未病“治未病”更是中医独创,其原理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未病是指人的生命运动未发生病变,即“零病态”,治未病是中医之道的上医之策。
其发明点主要有三。
①区分未病、欲病、已病。
疾病不是一次事件,而是从“零的突破”开始的发展过程,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中医之道是“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
②“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认清了调理未病态是防治欲病和已病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把防治的重点放到治未病,治未病为圣医之策。
③广义治未病。
包括了对已病的潜在和前驱病变的防治,形成了调理“零病态”、调治欲病态、已病防传变、病愈防反复的治未病体系,其科学性远远超出对已病的“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方略。
2.4 病机调理治本的技术关键是调理病机,病机是发病的枢机,也是治疗的枢机,中医的防治原理和防治技术都是以调理病机为枢机,可从整体上称为病机调理,其发明点主要有三。
①以病机为调理对象。
从养生、治未病,到治欲病和治已病,各种防治方法和手段的作用对象是病机,通过对病机的调理而奏效。
这迥异于西医那种“填平补齐”或以化学药物作用于靶点而收特异功效的原理。
②以病机为纲的防治体系。
从扶正祛邪、燮理阴阳、调理气机等基本法则,到清热、温里、理气、理血、祛湿、祛痰等具体治法,都是通过调理病机而生效。
中医的防治学以调理病机为纲,建立起一整套原则和方法。
③药治八法最典型。
中药作为主要的防治手段,所创“药治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是最典型的病机调理,每一法对一种(类)病机。
2.5 生态调理中医防治技术的功效原理、防治手段、作用对象、作用方式、防治效应,都迥异于西医的对抗式化学治疗,而是最典型的生态调理,遵循人的生态特性和规律,对人的病变过程进行生态调理。
其发明点主要有三。
①病变是生态失常。
“辨证”所认识的病变是生态性的,“论治”是按病变的生态失常特征进行调理,本质上是对失常的人的生命运动进行调理,同时又将其放到所属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系统调理。
②防治是生态性调理。
对于生态性失常的纠正,不是征服式的外来强硬干预,而是以生态性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生态性的调理,故称防治为“调理”。
③在生态系统内调理。
防治手段(药物的与非药物的)来自人的生态系统,把人的病变与人的生态系统统一起来进行调理,是在人所从属的生态系统内部进行的生态调理。
2.6 整体调理把发现的人及其病变的整体特性和规律转化为技术,形成中医防治技术的整体性原理,其发明点主要有三。
①局部性病变的整体调理。
认清了局部性病变有整体背景,是整体异常的局部表现,局部性病变的治疗要以整体性调理为基础。
②整体性病变必须整体调理。
发现了人的整体性病变,辨证论治的病证大都是人的系统质异常,不是局部性病变的相加和,创制了一整套整体性调理的法则和方药。
③大整体调理。
发现了人病与环境(自然、社会、思维)密不可分,具有“大整体性”,发明了把人与环境统一起来进行大整体调理的法则和技术手段。
2.7 自主调理发现了人的自组织特性,有自主调理功能,据以发明了依靠、调动、发挥人的自主调理功能以御病、祛病、愈病的高级防治医术,其发明点主要有三。
①防治以“扶正”为核心。
认清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规律,提出“扶正祛邪”原则,把“扶正”作为治本的关键技术。
②推动生命运动进行自主调理。
发现了人的生命运动有阴阳自和、五藏生克、病自愈等自组织机制和自主调理功能,发明了调阴阳自和、理五藏生克等驾驭自主调理的医术。
③非特异防治功效。
从防治法则到方药和针灸等具体手段,其基本作用机制不是西药式的特异作用,而是通过各种中介环节进行转化,才产生特定调理效应,防治功效是非特异的。
3 中药——自然药物中医化中药是中医的重大发明,其发明有两大层次。
一是发现和使用了一万多种自然药物;二是对自然药物进行了中医式开发,发明了迄今只有中医使用的药性、药法、药效,把自然药物变成“中医之药”,建立了中医的中药原理。
这第二层次,才是中医之于中药的根本的或真正的技术发明所在。
3.1 把自然药物中医化“制毒药以供医事”,药为医之用,医为药之本。
自然药物是各国医学开发的共同资源,怎样开发,开发什么,开发成什么?不同医学有不同的发明。
西方医学按其对抗式化学治疗原理,进行分解还原,提纯有效成分,开发出有特异功效的化学药品,是自然药物的西医化。
中医则迥异,是按辨证论治和生态调理的原理,选择开发了其符合证治需要,对病机有生态调理效应,能按中医治法发挥作用的药性和药效,形成中医的中药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