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伐桂——原始社会思维意识的体现
- 格式:docx
- 大小:16.4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成语中的哲学道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的故事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的《山海经》中。
故事描述了嫦娥因误食仙丹而飞升至月宫,成为了月宫的仙女。
在月宫中,嫦娥遇到了由玉兔所化身的美女,并与其为伴。
然而,嫦娥思乡心切,于是便带着玉兔来到人间,与人间告别。
这个故事表现了嫦娥对亲人和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忠贞爱情的赞颂。
吴刚伐桂则是另一个中国神话故事,它最早出现在唐代文献中。
故事描述了吴刚因为触犯了天庭的法规而被打发到月宫去砍桂树。
然而,桂树却始终不能被砍倒,因为每砍一次,桂树便会自动愈合。
这个故事寓意着做事情需要持之以恒和毅力,同时也表达了对忠诚和孝道的赞扬。
这两个故事都与月亮有关,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富有诗意和想象力,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价值观念。
中原神话的原始思维特征中和谐思维的萌芽与表现--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文化现实是体现文化的碑铭, 而神话是道德准则、社会组织、宗教仪式和习俗的真正依据.因此,神话故事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的存在和影响不仅超出了故事讲述本身,它不仅从生活汲取营养,还制约着文化的许多方面.它是原始文明的信条,原始文明的脊柱.[1]在文化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的这段话里我们看到,神话作为原始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中原神话是决定中国传统文化因子构成的基因化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萌芽,在中原神话中早已得到追溯. 在中原地区神话流布广泛, 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文化底蕴之深厚,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价值及意义都是令人震撼的.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特征,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谐的本质是和而不同,承认多样性、差异性,寻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和谐统一.中国素有以和为贵,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的优秀传统,崇尚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境界,是世人对和谐思想不断提炼、不断完善的最终理想.神话作为原始文化记忆的符号象征, 其中早已蕴含和谐思想的萌芽. 从中原神话产生的原始思维结构特征来看,它的混沌性中包含的天人合一、天人同归、万物齐一已是和谐思想的萌芽;在其内容表现上,它所透射的二元对立统一阴阳相合观念,是和谐思想萌发的文化土壤; 从中原神话的原始主义色彩中,柔性与阳性原始主义融合而构成了和谐之美,可见以和为美的和谐思想源头;中原神话体系的多元统一,体现了多样共存的和谐统一思想元素.所以说,对中原神话的重新审视, 也是对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探本求源.二、中原神话的原始思维特征中和谐思维的萌芽苏联伟大的人民作家高尔基说:神话是一种虚构. [2]神话是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借助想象和幻想而进行的一种原始艺术创造. 由此,神话是幻想和虚构的产物.正是神话所产生的思维基础, 使得神话思维结构的特征显现出万物有灵、物我不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维萌芽.意识是以客观物质的存在为前提,所以说,原始社会的神话在某种程度上是原始人类思想认识的一种投射.原始社会的人们处于世界形成之初的蒙昧状态,对宇宙天体的认识是模糊的、混沌的,这在原始神话思维结构中表现为混沌性.在原始思维产生阶段,由于原始先民的思维水平简单,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控制程度较低,对自然规律没有初步的科学认识,世界万物在他们的思维观念里是混沌一体的.例如,在济源县太行山一带流传的盘古神话有记述说:太初宇宙混沌如鸡子(宇宙蛋),盘古孕育其中,十万八千年后,盘古破茧而出,垂死,肢体化生天地、日月、山川万物. [3]另外,在我国明代记载的巨神以斧凿混沌,经营天地的神话中详细讲到:(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 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执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 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开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此而混沌茫开矣. [4]远古人类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神话思维的混沌形态. 在原始人类的各种思维模式中,这种浑然为一,人与物相互转化,表现出模糊的整合认知性.从而使中原神话显现出物我不分、物与天齐的混沌感知,其本质是天人合一的神秘思维特征.作为早期人类的思维方式, 神话思维是一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混杂合一的感知认识,在神话中表现为各种感知映象,集中体现出实象与虚象的混合,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模糊混沌.[5]它在中原神话中与万物有灵观念紧密联结,使世界万物相等,主客体浑然合一.这种神话思维达到心物交感、万物同一的混沌境界在中原神话中普遍存在.如盘古化生天地万物,创造人间世界;正阳的《胡玉人和胡玉姐》里,同样提到人间正神(创世人类始祖)死后变成人间花草、鸟兽和世上万物的故事;另在灵宝的《夸父山和桃林塞》中,关于夸父死后,躯体化作夸父山,手杖化为桃林的记载等.[6]在原始神话中,这种化生万物的神人和动物,无论是盘古、女娲,还是鸟、兽、虫、鱼等,都表现出浓厚的物与人平等相处、物我相通的天人合一思维特性.这种鲜明的万物有灵观是原始神话思维结构特征的体现,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人神相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人类社会早期和谐思维的萌芽. 后世的和谐理念是对原始社会时期这种神话思维的高级发展.三、中原神话中阴阳相合观念所蕴含的二元对立统一和谐思想的表现从中原神话内容所反映的阴阳相合观念来看,中原神话表现出的原始哲学思维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精神萌发的文化土壤. 首先,中原神话中所蕴含的二元对立统一观念是和谐思想萌生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历来分立而主张统一,但这里的统一是二元对立后的合二为一.原始人类将自然万物划分为阴阳二类,这是男女二性延伸、人化自然的一种结果. 虽然是一种对立,也是一种和谐.神话世界将二者天然融合在一处.[7]从生殖崇拜角度对中原的女娲伏羲神话加以考察,女娲神话反映了女性生殖崇拜观念,伏羲神话反映了男性生殖崇拜观念.这在女娲补天、抟土造人的神话以及伏羲以鸟类、葫芦化身而被奉为人祖爷的神话传说, 分别反映出浓郁的女性生殖崇拜和男性生殖崇拜. 男女两性的分立,即是二元对立的表征. 而男女交合生殖崇拜的产生以此为基础, 其中蕴含着阴阳相合的观念. 在原始先民有了男女交合致使女性受孕思想观念后,女娲伏羲共创人类的神话开始合流,又或说女娲盘古神话合流.如滚磨成亲兄妹婚暗含了女性是阴的符号象征,男性是阳的符号象征,且男女交合意味阴阳交合, 由此男女交合生殖崇拜为阴阳相合观念奠定了基础.[8]在此,即把男女二性与阴阳二性等同看待,突出阴阳二元由对立走向统一.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像的出现进一步印证了中原神话中男女交合的阴阳相合思想.再者, 中原神话所反映的本质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即生死问题的追问,折射出原始先民的生死观念. 但在中原神话中生死不分离,二者在现世生活中的连续性,把人与自然看作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整体,最终形成灵魂不灭、天人合一的宇宙生死观,并影响后世生死齐一以及中国民间的阴阳相合生死价值观. 由于先民的直觉类比思维,使灵魂不灭观念冲破生死界限,在神话中以原始神灵信仰的方式普遍存在. 在黄帝神话中有黄帝骑龙升天的情节,大禹治水神话中有大禹的妻子化作石像的故事情节,盘古、夸父等死后化为山川、河流、植物等生命体,以它生命体的形式存在,表明了人物相通、灵魂不灭,天地人神共处一极的阴阳相合原始生死观.在这里,我们说二元对立统一的阴阳相合观念包蕴者丰富的和谐理念元素.四、从原始主义角度来看中原神话中和谐思想的表现中原神话作为原始文化现象的一种载体, 它运用神话的想象方式来表现原始主题, 从而带有强烈的原始主义色彩.对中原地区羿与嫦娥原生神话的考察,透视出原始主义中阴阳相合而产生的和谐美特点. 中原地区的羿单一射日型神话,所表现的是羿上射十日,为民除害并被奉为宗伯之神的内容,充分体现出羿勇猛无畏、敢于拼搏、尚武善斗的英雄品格. 不仅在神话人物性格上凸显其雄武、阳刚的男性特质,而且在神话意象上表现出雄浑、壮美的阳性色彩.比如在今河南桐柏的《前羿和后羿》中,羿在除掉远古的妖魔、恶龙之后,又射出九箭,杀死九只水火妖怪,把它的肉埋在地下,就变成了九华山;又射杀七角大恶龙,变成了七垄河.[9]我们看到羿拥有强大的超自然神力,对力量的掌控展示着男性的阳刚之气. 为民除害实则是解决人与自然间(妖魔、恶龙)的不平衡关系,进行协调以达统一, 表现了原生神话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价值观.嫦娥神话中奔月主题相应地展现出以月亮为女阴象征的柔性(即女性)原始主义特点. 这种柔性原始主义包含女性与自然的直接关系, 并昭示着人与自然原初的和谐状态,是女性阴柔气质的独特表现. 作为与羿相对的女性神, 她的柔美特质是女性或母性社会时期原型态品格的积淀. 在中原地区有关嫦娥的神话虽经变异有多种说法, 但在原型态中保留的嫦娥月宫捣药、折桂并送桂花仙酒、误喝人参汤受惩而变作蟾蜍等情节,都带有柔性原始主义色彩. 桂树、桂花、玉兔等具有柔性特征的意象,与嫦娥一起飞升月宫,并在以月亮、蟾蜍为女性象征的天界共存共生,既表现女性的柔美特性,又体现了天地相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再者,羿与嫦娥神话具有自身完整而的体系,从而在这一体系中阳性原始主义与柔性原始主义融合为一体,并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阴阳和谐美的原初形态, 从而为和谐思想的发展奠定基础.五、从中原神话多元一体格局看和合与共的和谐思想萌芽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它所包含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共生的. 多元一体思想也是中国式文化的表现,它尊重多样性. 既保持各民族特色,又相互容纳,达到和而不同的和平共处、共存共荣. 中原神话中的多元建构现象和统一体系可看作多元统一思想的开端. 对于华夏文明起源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中原伏羲、女娲神话是典型的多元一体思想体现.拿伏羲、女娲补天神话来讲,补天反映的是宇宙秩序得以稳定这一远古社会的重大自然, 在各地流传的说法各不相同.有的侧重兄妹补天的过程,有的侧重炼五色石的场景和过程,这种由于地域特点而形成的差异性,形成神话的多样性、丰富性,但也反映出多元的建构特点. 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也具有共同特征,即不同的情节、事物和人物都表现了女娲补天这一的完整性和统一性.[10]不同的情节单元表现相同的主题,并在多元共存中构架出伏羲女娲神话庞大的统一体系.这正是和而不同的思想展现.中原神话多元一体的特点在大禹神话、黄帝神话也都有体现. 虽然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情节内容有差别,在其表现主题上,却都以神话人物为中心而展开,集中体现一个核心体系,这种外在表现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核心的统一,也隐含了多元一体的和谐思想特色.六、结语神话是世界各民族的文明之源, 作为原始文化的统一体, 中原神话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原神话中表现的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等原始思维的结构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观念的思维基础.二元对立统一的阴阳相合以及原始人类灵魂不灭的独特生死观,从另一个侧面传达了和谐的价值观.从柔性与阳性原始主义的文化视角出发,中原神话展示出柔性与阳性的统一和谐美, 同时也直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关系状态. 中原神话体系的多元一体构建特点是中国后世和谐思想的一种独特表现.总之,中华民族和谐思想的文化起源可归因于中原神话,它在传统和谐文化和核心价值的形成中具有史的开端意义.参考文献:[1]张振犁,陈江风.东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话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2]张冬梅.中国远古神话:根植于现实的幻想[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1).[3][4][6][9]张振犁.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5]王增永.神话学概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生,译.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05.[8]许安娇.女娲伏羲神话与阴阳交合的哲学观[J].琼州大学学报,2003,(3).[10]张振犁.中国羲皇文化之乡剖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11]费孝通.论人类与文化自觉[M].香港:华夏出版社,2004.[12]霍志军.伏羲神话在中华统一文化中的价值体现[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1).[13]潜明滋.中国神话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14]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5] 袁珂. 神话论文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胡万川. 嫦娥奔月神话新探[J]. 民间文学论坛,1997,(3).[17]刘魁立,马昌仪,程蔷.神话新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吴刚伐桂与西西弗斯推石作者:黎修彦吴刚伐桂的故事,是儿时依在父亲的怀里面对圆月听父亲讲的。
吴刚怎么砍不断这桂?这桂是神树吗?我不是没有问过父亲,好几次了,父亲总是说自己也不知道。
问老师,老师便叫我好好想一想,谁知,这一想就是30多年,等到我的孩子问我时,我依然没有想出来。
对西西弗斯,我是在上水货大学时听正宗教授讲的——出自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
说是西西弗斯奉神令要把一块大石头推到山顶,西西弗斯不敢怠慢,用了很大的气力,才将石头推上去;但是很快石头又滚了下来。
于是西西弗斯又往山顶上推,又掉下来,西西弗斯又推。
我没有机会看加缪的原小说,老实说,当时,我进修的学院图书馆里没有,我的味口一直吊到我进机关无须跟莘莘学子讲海明威和萨特之后,我遇见了那本小说,那个1957年就把诺贝尔文学奖收于荷包里的大作家的作品。
但我没有看它,因为我对西西弗斯的理解已经超出了儿时猎奇的范畴。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把吴刚伐桂与西西弗斯的神话联想在一起的。
医院里躺着一个患绝症的小女孩,据说是白血病,她的父亲是我的朋友。
女儿靠周期性的换血维持生命。
朋友接受了社会的捐助,用尽了家产,维持女儿的生命——明知这样做没有结果,仍还要坚持下去,我为朋友的爱心而感到敬佩,无论怎么说,留住一个幼小的生命都是一件美丽而悲壮的动作。
毕竟是血浓于水,毕竟是人道主义的最后挣扎。
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我忽然想到这些不愿放弃的当事人就是当代的吴刚和中国的西西弗斯了。
命运把他们推到绝境——你怎么办?在这里,撇开亲情之后,还有一个对生灵的责任和作为家长(亲人)的义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无形的条例,那是道德对人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实际上,当事人肩负着沉重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负担——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吴刚的苦恼,他们怎么体会不到西西弗斯的无奈。
在中外神话中的吴刚和西西弗斯之外,我找到了一个人物,他叫愚公,让子孙无尽无穷去与家门前的两座大山相拼。
许多年前,伟人提倡愚公精神,但而今我看到的是另一种解释,与其把子孙作为代价,不若迁家简捷。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综合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事业招聘考试及答案《说明:全方面的收集整理历年及近期公务员(国考)考试真题》本卷共15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A.理论基础B.时代背景C.重要意义D.前景展望【参考答案】C2. 在吴一枪的刑警生涯中,像今天这样还是头一次。
如此近的距离,就形成了一种空前的赌局,是赌就有赢有输,他赢得起,当然也输得起。
没了后路的吴一枪出奇地想把射击动作做得完美一些。
上一次因为追求完美和动作漂亮让同事献出了生命,可是现在,他还是希望自己在歹徒面前能够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绝唱……对“没了后路的吴一枪出奇地想把射击动作做得完美一些”一句理解错误的是()。
A.是对上次“血的教训”的弥补B.显示了吴一枪的无所畏惧和镇定自若C.留下一个潇洒漂亮的英名D.在歹徒面前永葆中国刑警完美的光辉形象,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绝唱【参考答案】C3. ①再比如财产公开不需要保护隐私,但香港把保护隐私作为财产申报公示制度的基本原则,保护申报人隐私也是一项国际惯例。
②但在如何公开,何时公开,怎样公开等问题上还远没达到共识的程度。
③有人分析称,各界在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比如认为所有公务员都要公开,但香港就并非如此。
④从现实情况看,就官员财产要不要公开的问题,早有基本共识。
⑤这就需要我们静下来研究问题,而不是流于情绪的宣泄。
⑥这样的冷静分析不是没有道理。
将以上 6 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④③②①⑤⑥B.③①④②⑤⑥C.④②③①⑥⑤D.③②④①⑥⑤【参考答案】C4.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
5. 《工作简报》一般属于哪一类简报?()A、动态性简报B、经验性简报C、专题性简报D、政务信息性简报【参考答案】B6. 在行政处罚听证程序中,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A、3 日B、5 日C、7 日D、10 日【参考答案】C7. 行政诉讼中,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应诉的,人民法院可以()。
盐城市、南京市2022—2023学高三语文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2023.01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题卡的密封线内。
答案写在答题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
卡.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
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各种各样的比较有名的神话中,月亮总是和美丽的女神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阿尔忒弥斯,还是由此演变的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或是中国的嫦娥与日本的辉夜姬。
在这些神话故事里,月亮都是以女性的角色出现的。
而在原始文化中,女性以月亮为代表,男性则以太阳为代表。
在中国,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阴阳的观念,并形成最初的文化体系,用以认识、解释和处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
按照阴阳的文化体系,阴—月亮—女性与阳—太阳—男性是相对应的两方面。
直到今日,阴阳文化体系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发挥着作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
这些观念如此根深蒂固,自然地,在人类的意识深处就很容易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
尽管月亮神话有着丰富的象征内涵,但它的主导象征却是表现“生命的繁衍与永恒”,由此而与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女性的象征。
这一点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明显的表现。
月亮,既是自然景观,也参与人的生活,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们把它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以性别特征。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艾瑟·哈婷在《月亮神话》中说过:“无论在当代还是古典诗歌中,以及时代不明的神话和传说里,月亮代表的就是女人的神性、女性的原则,就像太阳以其英雄象征着男性原则一样。
”阳性的太阳代表着公开的社会化的生活,是权威与力量的代表,而夜晚的月亮属于阴性,代表着隐蔽的私人化的生存形态,是神秘、感伤又富有诗意的。
(摘编自段君、齐昕《浅谈中西月亮神话》)材料二:印度到处是毗湿奴的神庙,目前的印度教依然流传一个毗湿奴化身侏儒步天的故事。
吴刚伐桂的故事_吴刚伐桂神话故事引导语:吴刚伐桂讲的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吴刚伐桂的故事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原本是凡间一位樵夫,但是他不喜欢当樵夫,于是他就请白发神仙教他仙术,可是他学了很久都没有学成,后来,他又请白发神仙教他神游到月亮上,因为它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白发神仙很生气,就把他留在月宫,并说:“如果你心平气和地砍倒桂树,你就可以获得仙术”可是,吴刚每次砍完一段时间,桂树便会自动愈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他不断地砍下桂树,桂树不断的愈合。
而大诗人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南天门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经常挂着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
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桂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
吴刚砍啊,砍啊,从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将树砍光,玉帝却派乌鸦来到月桂树旁,"唰"的一声,把吴刚挂在树上的上衣叼去了。
吴刚马上放下斧头,去追乌鸦。
衣服追回后,吴刚回到树旁一看,只见被砍下的所有枝叶又重新地生到树上去了。
于是,从此之后,每当吴刚快要砍光桂树的枝叶的时候,乌鸦就站在树上“哇哇”大叫,吴刚只要停下斧头,望它一眼,大树便会重新长出枝叶。
这样,年复一年,吴刚总是砍不光这棵月亮树。
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地面上。
要是谁拾获这片月桂树的叶子,谁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银珠宝。
据说吴刚出外学仙,三年未归,把老婆媳妇一个人留在家里。
等吴刚学完归来,发现家里竟然凭空多出了三个孩子。
原来在他学仙的日子里,缘妇一直和一个叫伯陵的家伙私通。
作者: 钟华
出版物刊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9-57页
主题词: 西绪福斯推石;吴刚伐桂;惩戒;道德教谕;黑色智慧;生存悲剧
摘要: 用一种异常繁重、单调重复、徒劳无功而又永无止境的苦役来惩罚人,大概是人类所能想象得出的最残酷的惩戒方式了。
当“西绪福斯”伸出双臂和“吴刚”抡起板斧的时候,他们就命定了必然要陷入神意安排的刻毒的“二律背反”之中。
而“西绪福斯”和“吴刚”所命定要陷入的“二律背反”境地,也正好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荒诞的生存困境的绝妙象征。
这两个完全独立的神话故事在许多方面所体现出的惊人相似与一致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吴刚伐桂”和“西绪福斯推石”是中西方人对人类普遍必然面临的根本问题——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和生存意义——的体悟的神秘象征性表述。
当然,作为两种完全独立、截然不同的文化铸造的结果,它们又不可能不体现出彼此的文化差异。
从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上看,同为受罚者,“吴刚”就只是一个因过受刑的普通受罚者,在他身上,我们既看不出对超越的追求,也看不出对神意的反抗。
他纯粹是一个藉以向道教徒们昭示道教清规神圣不可侵犯的抽象的符号化的人物;而“西绪福斯”处处与神争斗,蔑视神、反叛神,体现出人类与神抗争的生存智慧。
他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始终是一位不屈不挠的战士神式的英雄。
因此,“吴刚伐桂”只是一个含有道德教谕意味的惩戒故事,而“西绪福斯推石?。
阅读神话故事凝聚精神力量作者:苏羽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21年第09期神话故事想象丰富、语言质朴无华,一直以来深受学生的喜爱,更是小学语文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就是以神话组织单元,收录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女娲补天》。
其中三篇中国神话堪称经典,传承千载,脍炙人口,折射出祖先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生通过阅读神话故事,不只收获想象的快感,更从中凝聚精神力量,丰盈文化底蕴。
一、对比中外神话初识中国精神神话起始于原始社会,是先民思想意识的总汇,是一个民族早期关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想象。
可以说,任何一个民族起源不同,创造的神话也不同。
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了中外神话对比,在对比中初步识得中国神话的一些特点。
1.对比发现相似《盘古开天地》和《普罗米修斯》两篇神话都是远古神话,题材同是创造人类文明。
学生在阅读后将两篇课文进行对比,发现中外神话在叙事上都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的。
故事的结局都是美好的,盘古虽倒下但却创造了美好的世界,普罗米修斯虽受到酷刑但造福了人类。
2.对比归纳相异学生在对比中也发现了很多不同。
比如,中国神话中的神只有一个,形象几乎完美无缺,而在西方神话中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关系错综复杂,更有着人类的喜怒哀乐。
两篇神话塑造的神虽然都是男人模样,但盘古是个巨人,他能头顶天、脚踏地地将天地分开。
而普罗米修斯的神力没有太多表现。
两位神都是为了创造美好世界勇于牺牲的英雄,但表现的方式却不同。
盘古化身万物、天人合一,中国神话更多展现了盘古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创世过程。
而普罗米修斯则是被锁在高高的悬崖上受尽残酷的惩罚,通过受难让人们看到不畏强暴、为民造福的英雄形象。
3.初识中国神话从对比所产生的异同中学生发现,中国神话故事表现出先民对世界的认识,由于他们生活在山川之中,所创造出的神也是与天地山川融为一体,在他们眼中能控制自然的也是顶天立地的神。
“吴刚伐桂”——原始社会思维意识的体现
故事原文:
据说吴刚出外学仙,三年未归,把老婆缘妇一个人留在家里。
等吴刚学完归来,发现家里竟然凭空多出了三个孩子。
原来在他学仙的日子里,缘妇一直和一个叫伯陵的家伙私通。
据说吴刚当时勃然大怒,找到伯陵大打出手,估计吴刚也学了些真本事,出手比较重,三拳两脚之下伯陵就一命归西了。
吴刚的气是出了,但祸可闯下了。
这伯陵可不是普通人,他是太阳神炎帝的孙子,他被打死炎帝能答应吗?但是按古代法律来说,丈夫打死奸夫乃是维护纲常,判不了重罪,只能想点别的办法治他。
这炎帝是太阳神,整天生活在高温之中,比较怕冷,觉得苦寒之地肯定是惩罚人的好去处,再加上他知道“要把一个人搞臭,最好让他在男女关系上犯错误”的道理,所以最佳方案就是把吴刚放到一个容易和单身女子发生故事的场所。
月亮无疑是一个好去处:这里一年四季气温都很低,又有一个孤身女子,最适合发配吴刚。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炎帝和嫦娥有仇,想当年后羿一连射下九个太阳,害的人家十兄弟只剩一个,后羿又没死在太阳家族的手上,炎帝肯定早就想在嫦娥身上报复。
不过炎帝是太阳神,管不到月亮,必须要有另一个能管到月亮的神仙给他帮忙。
上古月神本是女娲,但她早就退居二线。
也就是王母能管到月亮,因为她是女仙的统领,而月亮上就住了一个女仙嫦娥。
王母也因后羿之死对嫦娥怀恨在心,炎帝来找肯定是一拍即合,就把吴刚安排到了月亮,他必须去完成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砍一棵永远不死的月桂树。
但月桂树随砍即合,吴刚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叶就会长回树上,经过了这么久,吴刚仍然没能砍倒月桂树。
吴刚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个儿子分别变成蟾蜍、兔和蛇飞上月亮陪伴吴刚。
为了帮助吴刚早日砍倒桂树,玉兔便不停的把砍下的枝叶捣碎。
故事赏析:
吴刚伐桂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我从其中挑了一个略为详尽的版本来进行赏析。
这个也是我最喜欢的版本,因为其暗喻的很多事情,抑或是因为这个版本更加符合故事本身要表现的“现实”。
吴刚一怒之下闹出人命的作法,按古时伦理纲常的条框,无法论其对错,冲动是不对,但是做的事本身却是人之常情,而炎帝则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报仇,使用一种特别繁重、无限重复却没有止境的劳役来折磨和惩罚吴刚,并且这也许是永期的惩罚,在我看来这应该算得上最残酷的一种惩罚了,而这些无非是炎帝为了他那犯了错误的儿子。
从无止尽的砍伐月桂树来看,兴许是让我看到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当下普遍的现实境遇,当希望不再,变得麻木,甚至是去习惯了这种毫无意义的生活,行尸走肉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将“伐桂”这一惩罚当成了迫不得已的人生追求,那真的是可悲可叹。
古时候的神话故事与传说,都是原始社会生活作用于原始思维的产物。
思维是一种人类自我的意识活动,可以用来描述和解释各种现象,是对于现实存在的一种反映,对信息的内化加工,是一种人为化的信息载体。
神话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原始先民的语言现象,它还在充满深厚文化背景的民族文化中体现了原始先民的思维结构和心理结构。
说到底,神话可以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或者思想客观化,好似已经具有了一种“外在”的存在意义,隐喻着这个故事本身的价值取向跟思维意识。
单从吴刚这个人物角色上,变存在着好多个不一的意识形态。
自我意识、反抗意识、劳动意识,这些不同却不互斥的意识相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故事里的吴刚,矛盾却又统一。
首先是自我意识,这涉及到认识自我的能力。
自我意识不单单是人的大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和反映,它同时还反映了这个人跟周围的现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是人类对自身内心情感活动的认识。
吴刚的“勃然大怒”便是自我意识的体现,神话故事里是象征性的,但是就是在故事当中,吴刚是本能性的发泄,是从他为中心的意识下,对他的妻子跟伯陵苟且之事的思考和意识体现,他愤怒,于是便会对自己这种思想跟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抑或是找寻他自己的“解决办法”,那便是对伯陵大打出手,到此,就有了下一
个意识形态,反抗意识。
反抗意识,在神话故事里相对纯粹,彼时的原始社会当中,因阶级观念所产生的,复杂的矛盾与反抗我认为是几乎没有的,于是这使得神话故事当中的反抗意识就显得更深层次和具有其内涵。
这表现出了原始先民积极的斗争精神和心理状态。
说到这,发现很多神话故事都是如此,类似于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都含有坚持奋斗、努力抗争的人生态度。
不过我所举例的这一些,更大程度上是反映了与整个自然界,与环境做抗争。
而吴刚伐桂这个故事当中,它表现的是与“神”的抗争,或者说是与掌权者的抗争,它也许象征了阶级反抗的意识萌芽,这也是原始先民在过渡了与自然协商如何生存后到在人文社会中又当如何相处的一种意识体现。
反抗意识并不是天生就会存在,肯定存在主体与客体双方冲突,而其就是这冲突的产物,是原始先民针对侵害所不自觉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
但是也仅是意识的萌芽,最终也只能为这一反抗意识付出沉重的代价。
再者是劳动意识。
劳动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原始社会的先民也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出物质基础,甚至是生命和其延续所需的种种。
劳动意识,应当说这才是最根深蒂固于人类脑海深处的,于原始先民来说,尤是如此。
劳动意识隐含在故事当中,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不仅具有典型的意义,而更是因为劳动意识这一主旨,才使得这则故事“成立”。
试想,当吴刚缺失了劳动意识,那么最后的结局变成了吴刚被放到月宫却不砍树,就少了故事当中矛盾性抗争性最深的惩罚,而也是劳动意识的根深蒂固,就使得故事当中的炎帝这一神化的象征,他所思考的惩罚,也无法脱离“劳动”一词,这是原始先民劳动意识的深刻体现。
劳动是人类创造自我内外存在的活动,是促使人类发展的根本,劳动意识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可以说,如果没有了劳动,社会就难以生存和延续下去。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伐桂”这一惩罚,便是一种辛苦劳作的象征,繁重而又重复不会有终止,最残酷的惩罚也赋予了原始社会最深层次的劳动意识,一代接一代,生命延续,皆在劳动。
后续,尝试揣摩吴刚这一角色。
在读过这个故事的多个版本当中,即便有些内容都不尽相同,但最终的结局都是永罚,永远的砍着一颗不死的月桂树。
也许吴刚在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定炎帝对他不公的判决并且真正的砍掉这一颗月桂。
或许他是充实的吧,这个没有自私的炎帝与乱了纲常的不洁妻子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这颗树上的每一根枝桠,这清幽静寂的月土与手中的利斧对吴刚来说才是完整的一个世界。
他挥动的每一下斧头本身就足以让他感受到充实,抗争的充实,劳动的充实。
也许他想要的真正救赎,并不是能不能真正砍断这一“结局”本身,而是在伐桂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吴刚面前的月桂,是悲惨的源泉,手中的利斧,则是他重获幸福的踏板。
嗯,说不定还有广寒宫的一位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