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勿以为中风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类及基本标准
一、轻度狭窄
轻度狭窄是指颈动脉狭窄程度在50%以下。
此时,血流仍可顺利通过,但狭窄的血管可能导致血压波动或局部缺血。
轻度狭窄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也可能出现轻微的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
二、中度狭窄
中度狭窄是指颈动脉狭窄程度在50%至70%之间。
此阶段血流通过困难,可能导致明显的血压波动和局部缺血。
患者可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如头痛、耳鸣、视力模糊、记忆力减退等。
三、重度狭窄
重度狭窄是指颈动脉狭窄程度在70%至99%之间。
此时,血流通过非常困难,可能导致严重的局部缺血甚至脑梗死。
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眩晕、偏瘫、失语、视觉障碍等。
四、完全闭塞
完全闭塞是指颈动脉完全阻塞,血流无法通过。
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严重的脑卒中症状,如偏瘫、失语、视觉障碍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以上分类标准对于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等。
因此,准确的分类和评估是颈动脉狭窄治疗的关键。
打呵欠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但打得太多,可能是在暗示中风。
专家说,血管狭窄是因为血管内塞满了“垃圾”,也就是粥样硬化斑块,手术清除之后,能有效降低中风发作可能。
他解释,颈动脉主要负责脑部供血,而斑块堵塞血管,会导致脑供血不足、脑部缺氧,进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头昏、视物模糊、短暂的意识障碍等,任其发展就会引发中风。
另有资料显示,临床上有60%—80%的中风病人在发病前5—10天里,曾有频繁打呵欠的现象。
此外,颈动脉里的斑块一旦脱落,随血液流动,堵塞血管,也会引发中风。
专家提醒,千万不能忽视这些短暂的、不明显的“预警”信号,若继续发生较大斑块脱落,造成相对粗大的颅内动脉栓塞,则可致急性脑梗塞,引起永久性的偏瘫、偏身感觉、偏盲及语言功能的障碍等。
颈动脉狭窄的高发人群中年以上的男性以及绝经后的妇女、长期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吸烟、肥胖的人易患颈动脉狭窄。
这些人易出现动脉内膜的深层脂肪变性和胆固醇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及各种继发病变,使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其中颈动脉是常受累的部位。
另外,冠心病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也应警惕是否同时患有颈动脉狭窄。
哪些症状提示颈动脉狭窄了突然手上抓着的笔、筷子等东西掉落,讲话时不自觉地流口水或突然发呆,突然的眼前发黑伴有头昏,不自觉地尿湿裤子,精神不济呵欠连连等。
患有颈动脉狭窄,最常出现的症状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头晕、一侧面部、肢体无力或麻木,或者短时期内言语困难、眼前发黑(常为一过性的单眼黑矇),或者出现一过性的意识丧失、遗忘等。
平日我们可能听说或见到这样一些情况:哪些方法可筛查出颈动脉狭窄一般来说,无症状或症状轻的患者自己无法知道是否有颈动脉狭窄,但随着各种诊断手段的发展,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检出已越来越多。
对于有闭塞性脑血管病高危因素者;年龄40岁以上,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者;常有头晕不适者;有短暂性脑缺血症状或以往有短暂性脑缺血病史者,每年都应做一次颈动脉检查。
2014.0110颈动脉狭窄:手术还是用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姜卫剑教授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14.01名医坐堂111%,有症状狭窄每年发生中风的概率高达10%风的发生,是首先应该明确的观念。
树立积极干预的观念太关注血管问题。
有些医生也只是嘱其吃些药,并未想到患者血管狭窄问题可能要靠手术解决,如不积极干预有发生脑部大面积梗死的风险。
那么什么情况下应该积极干预颈动脉狭窄从而预防中风呢?除了药物之外,颈动脉严重狭窄主要依靠颈动脉剥脱术和支架介入术。
事实上,颈动脉狭窄达到什么程度需要手术治疗,一直是临床决策的一个难点。
欧美国家对颈动脉狭窄的认识和研究比我们早,他们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报道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并做过几个大型临床实验。
结果显示,与服用阿司匹林相比,颈动脉狭窄率超过70%,即严重狭窄时,需要做剥脱术;而当狭窄率在50%~69%时,做剥脱术的效果大概要5年后才能看出来,这意味着对于高龄患者就应慎重考虑手术干预的问题;低于50%学中心(每年手术例数超过25例)完成的研究,对于有症状患者实施剥脱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6%,而对于无症状患者实施剥脱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3%。
论不完全一致,国外医疗保险公司组织的调查却认为,在现实的临床实践中,剥脱术风险似乎比想象中要高,其中有症状者在围手术期因手术导致发生中风和死亡的风险超过8%。
而对于女性、有心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高危因素的人群风险更高,特别是狭窄位置过低或过高的患者,采用剥脱术比较容易损伤第9、11对颅神经,而一旦损伤患者将被迫终身插管喂饲。
有无症状是干预的首要判断标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病例数量的积累,学者们逐渐达成一致,对颈动脉狭窄手术干预的首要标准应该是有无症状。
无症状者通常不主张积极手术干预。
因为很多患者可能颈动脉狭窄程度很严重,但其血管代偿能力或侧支循环功能很强,不会明显影响颅内供血,其实就不需要手术干预,毕竟手术本身也有一定风险。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疾病简介:颈动脉是将血液由心脏输送至头、面、颈部的大血管,是脑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
据文献报道,重度颈动脉狭窄 (Carotid artery stenosis)患者,即便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控制,2年内脑缺血事件发生率也高达26%以上;而60%以上的脑梗塞是由于颈动脉狭窄造成,严重的脑梗塞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
故而,颈动脉狭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
疾病病因多种原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不同病因导致颈动脉狭窄的特点亦不相同。
动脉粥样硬化(Sclerosis of arterial congee appearance)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中、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
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等其他易导致心脑血管损害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脂质物质在血管壁上堆积,而血管壁内的巨噬细胞吞噬脂质物质形成脂质池,同时伴有脂质池表面纤维帽的形成,脂质核心与纤维帽构成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组成成分。
斑块逐渐增大使管腔逐渐狭窄,或是斑块不稳定,发生破溃,斑块内脂质成分裸露在血管腔内,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栓脱落。
均可导致脑缺血事件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常位于颈总动脉末端,颈内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虹吸部以及颈内动脉末段分为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部。
颈动脉夹层(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颈动脉由内膜、平滑肌层及外膜层构成,正常情况下各层之间相互连接为一统一的整体,血液在血管壁围成的腔中流动。
所谓动脉夹层,顾名思义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进入血管壁各层之间导致的血管壁各层间的分离。
在以美国和法国社区为基础的调查中,颈动脉夹层的发生率为10万分之2.5-3。
而45岁以下的年轻患者的脑卒中,由颈动脉夹层导致的可达25%。
与发育、炎症或自身免疫有关的血管病变其它一些病变,与发育、血管炎症及自身免疫相关,也可以导致颈动脉狭窄,但所占比例极小。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提供关于颈动脉狭窄的深入理解和有效诊治策略。
颈动脉狭窄是由于颈动脉内壁积聚的脂肪、钙质和其他物质导致的血管狭窄,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本文将从定义、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系统的颈动脉狭窄诊治参考。
Th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rotid Stenosis" aim to provide medical professionals with 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effecti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s caus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fat, calcium, and other substances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carotid artery, which can lead to a series of serious health problems, including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This article will comprehensivelyintroduce the definition,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tic method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revention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iming to provide clinical physicians with a scientific, practical, and systematic referen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本文将重点关注颈动脉狭窄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包括无创诊断技术的发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最新策略,以及针对特定患者群体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颅外颈动脉狭窄与脑缺血性疾病特别是脑卒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引起的,多于70%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2年卒中发生率可高达26%。
在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病变和出血性病变的比例为4∶1。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引起脑缺血症状主要通过下述两种机制:1、斑块或血栓脱落形成栓子致颅内动脉栓塞。
颈动脉硬化斑块在进展过程中,表面可有碎屑不断脱落,碎屑本身可形成栓子,流至远端颅内血管形成栓塞。
碎屑脱落后,斑块内胶原等促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血栓形成后不断脱落导致远端血管反复栓塞。
2、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血流低灌注。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其余10%包括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动脉迂曲、外部压迫、创伤性闭塞、内膜分离、炎性血管病、放射性血管炎及淀粉样变性等。
颈动脉彩超具有安全、简便和费用低等特点,多应用于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病变的筛选和随访。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目前仍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黄金标准”。
目前,针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脑供血,纠正或缓解脑缺血症状;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临床研究已证实,对于颈动脉症状性中度狭窄和无症状性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较药物治疗更为有效;近年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以其微创、安全、手术简单、恢复快、适应证宽等特点,得到了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