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初中物理九上《14第1节 电是什么》word教案 (5)
- 格式:doc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节电是什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重点: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启发式。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怒发冲冠”,设疑导入。
新课教学:一、摩擦起电展示:探究摩擦起电实验的图片。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师点拨: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这种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学生活动:阅读58面的迷你实验室。
师:从“迷你实验室”可知,两气球相互排斥,这是为什么呢?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实验: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大屏幕展示:课本P59页的图14-3所示的实验。
得出结论: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
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即学即练:1、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A、带正电B、带负电C、不带电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2、市场上出售一种能滚动的毛刷,当毛刷在毛料衣服上刷动时,可以将灰尘及微小脏物吸入刷内,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纸屑后,纸屑又很快飞开,这是因为()A、纸屑不带电,所以不能被橡胶棒吸引而飞开B、纸屑质量太小,不能带电C、纸屑带的是正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D、纸屑带的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4、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可能是()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B、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C、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D、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5、思考:(1)你能解释“怒发冲冠”的原因了吗?(2)散开的塑料绳越捋越开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物体是否带电呢?(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沪科版§14.1电是什么教学设计荷种类一样吗?(学生思考并猜想、回答)教师引导:那么如何证明你的猜想?(学生思考后,请学生来回答,应该会想到拿这两个带电体相互靠近并观察现象)追问:什么样的现象才说明是同种电荷?(学生可能会说相互排斥,有的是预习了,有的是根据小学科学中关于磁体的作用类推的)教师顺着学生的回答,问:那么同种电荷之间真的是相互排斥吗?你如何证明引导学生找到两个带同种电荷的带电体(比如两根玻璃棒),注意:要使学生明白必须要采用一块丝绸来摩擦玻璃棒才能获得同种电荷再将带电体悬挂起来或者用旋转支架支撑起来(这里,我在准备实验器材时,事先准备了旋转支架,并在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重心钻了孔),因为用细线悬挂的带电体不容易停下来,观察实验时不方便,所以本节课采用的是旋转支架,如图1。
(关于多次实验)提问:仅仅用这一组玻璃棒就能探究得到同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吗?(学生思考并回答:不能)那么应该怎么操作?(采用不同的材料多次实验)比如我这还有橡胶棒,用丝绸摩擦后它们也能带上同种电荷,我给1、3排的同学准备了玻璃棒和丝绸,2、4排的同学准备了橡胶棒和毛皮,当然我还为部分小组准备了吸管及其它器材,如图2。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实验。
2、教师请三个不同的小组来分享实验现象:玻璃棒——玻璃棒:排斥;橡胶棒——橡胶棒:排斥;吸管——吸管:排斥。
总结:每一组的两个带电体都是带上同种电荷,而实验现象是排斥,那么说明:同种电荷之间是相互排斥的。
但是我们最初是问玻璃棒和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不是相同的?那接下来应该怎么操作?(学生思考回答:拿它们两个相互靠近管擦实验现象,如果排斥,则是同种,如果吸引则是不同的)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小组间合作进行实验,1、3排同学向后转。
3、教师请某一个小组分享实验现象:玻璃棒——橡胶棒:吸引。
这个现象和刚才的三次现象是不同的,说明玻璃棒和橡胶棒所带的是不同的电荷,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发现了两种电荷,那有没有第三种电荷呢?(学生猜想)那如何检验有没有第三种电荷?(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小组间合作进行实验)提醒学生:可以用很多种不同的带电体拿来实验。
第一节电是什么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2.初步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3.认识电荷量及其单位.4.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重点难点重点1.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2.电荷量及单位.难点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教学准备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气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播放录像“女孩头发竖起来”.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学生自学,完成预习导学.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1.摩擦起电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实验现象.教师讲述: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2.两种电荷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演示:(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学生实验: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并归纳: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1)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指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负电荷:指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验电器学生观察验电器实物,了解验电器的主要构造.演示: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化.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思考:验电器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一定的角度?张开的角度不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小结: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片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4.电荷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电荷的概念、单位、符号、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播放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讲述: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十几库仑.元电荷:最小的电荷.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5.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演示实验: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片都张开了.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 仍然闭合.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完成随堂测评.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板书设计一、电荷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元电荷:最小的电荷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4.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电是什么知识与能力: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
2、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会使用验电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明白实验的过程和推理的逻辑性,在实验探索中能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会使用验电器。
教学难点: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教法和学法:自学、实验探究、启发式。
课时安排:1课前准备1.准备物品塑料梳子、碎纸片、塑料直尺、铅笔、报纸、保鲜膜(或方便袋)。
2.家庭实验拿一张薄纸,放在电视机荧光屏前。
分别做开关电视机动作,注意观察薄纸。
写出你的发现,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3. 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摩擦起电现象活动1:利用准备的物品进行下列操作,并观察现象。
1.用塑料梳子梳理自己的头发;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塑料直尺)然后靠近碎纸片。
你的发现是。
2.把报纸平靠在墙上,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然后松开手;把保鲜膜在书本上摩擦后,用手背去靠近。
报纸和保鲜膜都(会、不会)掉下来。
3.阅读课本43页上半部分。
二、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活动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带负电荷)之间的作用。
参照教材43页图13-4(若橡胶棒较大,可用塑料圆珠笔壳代替)说明由于教材中本节的内容较全面而充实,建议教学时尽可能依据教材。
1.将两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摩擦时可将两根玻璃棒放在一起同时用丝绸摩擦)2.将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与玻璃棒方法相似)3.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4.阅读并记忆课本44页上部的结论思考:如果已知一个物体带了电,我们能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检验出带电的性质?活动3.阅读教材44页【信息窗】和45页【加油站】说明对于[信息窗]和[加油站]等部分教师可通过制作动画利用课件演示来作形象说明,以便于学生理解。
电是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磨擦起电。
2、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教学重点: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难点: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法和学法:实验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羽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反、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上、验电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
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
板书课题:第十三章了解电路
第一节电是什么
学生观察课本彩图,思考电的用途。
积极思考回答。
一、磨擦起电
(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磨擦起电现象。
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3)教师巡视观察指导
(4)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学生回答实验情况,并归纳结论
结论:一些物体被磨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5)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磨擦起电现象吗?请举例说。
学生思考回答。
二、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几咱电荷?毛皮磨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磨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
2、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图13-7进行实验探究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并归纳实验结论。
4、教师归纳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结论:被毛皮磨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民荷不同。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正、负电荷的规定和电茶间相互作用规律。
同时演示“迷你实验室”的实验
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并介绍磨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磨擦起民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三、验电器:
1、提出问题:验电器的构造有哪些?依据什么原理构成的?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让学生观察实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出问题。
3、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4、教师通过“加油站”介绍静电感应现象。
5、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人们对电的最初认识。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