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传高等数学教材有几本中传高等数学教材是指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中传)所使用的高等数学课程教材。
作为一所以传媒为特色,以培养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等专业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中传的高等数学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上有其独特之处。
根据我的了解,中传高等数学教材一共有几本,下面将对其进行介绍。
首先,中传高等数学教材之一是《高等数学(上)》。
这本教材主要讲述了高等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从数列与极限开始,逐渐展开到微分学和积分学,并涉及到多元函数等内容。
这本教材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了很多实际问题来引入数学概念,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度。
其次,中传还采用了《高等数学(下)》作为教材之一。
这本教材是《高等数学(上)》的续篇,主要讲述了微积分的进阶内容。
包括微分方程、无穷级数等高等数学的核心内容。
与《高等数学(上)》相比,这本教材更加注重数学方法的应用,通过大量的实例和习题,培养学生对于数学思维的运用能力。
除了以上两本教材,中传还有一些专业化的高等数学教材。
例如,对于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中传会选用《高等数学与电子技术》作为教材。
这本教材主要强调数学与电子技术的交叉应用,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际项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电子技术中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艺术设计、新闻传播等专业的高等数学教材,这些教材会根据专业特点进行编写,强调数学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和实践。
综上所述,中传高等数学教材包括《高等数学(上)》、《高等数学(下)》以及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化教材。
这些教材的编写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材选择,中传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高等数学教育。
中传2024考研名词解释
中国传媒大学(简称“中传”)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的传媒类高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该校设有研究生院,拥有完整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招生体系。
至于您提到的“中传2024考研”,我理解您可能是指中国传媒大学2024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一般来说,考研是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是中国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性考试,旨在选拔具有研究生培养潜力的优秀人才。
对于“名词解释”,它通常出现在考试中,要求考生对某一概念或术语进行简洁明了的解释和阐述。
具体的名词解释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专业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有关于中国传媒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更多问题或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您直接联系中传的招生办公室或相关学院的研究生办公室,以获取最准确和最新的信息。
中传文史哲基础知识一、概述中传(中国传媒大学)文史哲是中传学子的必修课,涵盖了文学、历史和哲学三个学科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介绍中传文史哲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科的定义、主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
二、学科定义1.文学: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创作和表达各种思想、情感和体验的艺术形式。
它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多种文体。
2.历史:历史是研究过去事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历史文献、考古遗址等材料,还原过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哲学:哲学是对人类存在和世界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它探讨诸如人类的意义、真理、价值等问题,包括伦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等内容。
三、主要内容1. 文学•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文学的定义、文学作品的类型和流派等。
•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的文学作品和代表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主要作家和作品等。
•西方文学:西方文学的发展概况、主要作品和代表作家等。
2. 历史•中国古代史:从夏朝到清朝的历史阶段、重要事件和人物等。
•世界史:世界历史的主要时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世界两次大战等。
•中国近现代史:晚清时期的变革、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建国后的国家建设等。
•文化史与社会史:文化传承、社会制度和社会变迁等。
3. 哲学•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体系。
•西方哲学:古希腊哲学、现代哲学、存在主义、实用主义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
•伦理学:伦理道德的起源和发展、人类行为规范等。
四、学习方法1.阅读经典著作: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了解不同学科的重要作品和代表性思想。
2.多角度思考:对于文学、历史和哲学的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3.理论联系实际: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与他人交流讨论: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和启发,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介绍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稿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始建于1954年,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学校坐落于北京古运河畔,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间,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校园环境优美,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
办学67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了大量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进入新时代,学校党委励精图治,以系统化思维改革创新,以全新理念对学校进行战略性综合布局,统筹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学校面貌、师生风貌焕然一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内涵发展、特色办学,以管理质量、教育质量、工程质量“三质量”提升为统领,秉持“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中传特色育人模式,传承弘扬“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文化基因,实施“五个一流”(一流生源、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毕业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艺术与科学等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融合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学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现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国家“一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专业硕士类别,84个本科专业。
中传材料评议的评分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旨在评估申请者的综合素质、专业素养和潜力。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评分标准示例,供您参考:1. 学术成绩和绩点:这是评估申请者学术能力和学习态度的关键指标。
分数范围:A级(90-100分),B级(80-89分),C级(70-79分),D级(69分及以下)。
评分的考虑因素包括课程成绩、绩点排名、学术论文发表等。
2. 英语水平:英语是国际化的交流工具,因此英语水平是评估申请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分数范围:A级(90-100分),B级(80-89分),C级(70-79分)。
评分的考虑因素包括TOEFL、IELTS、GRE、GMAT等成绩,以及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
3. 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评估申请者是否具备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指标。
分数范围:A级(90-100分),B级(85-89分),C级(80-84分)。
评分的考虑因素包括相关课程成绩、专业实习经历、科研项目经验等。
4. 个人陈述和简历:个人陈述和简历是评估申请者个人特点和成长经历的重要材料。
分数范围:A级(95-100分),B级(90-94分)。
评分的考虑因素包括个人陈述的逻辑性、清晰度、深度,以及简历中的实习经历、项目经验、技能和荣誉等。
5. 面试表现:面试是评估申请者综合素质和潜力的重要环节。
分数范围:A级(95-100分),B级(90-94分),C级(85-89分)。
评分的考虑因素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问题回答、个人特点等。
综合以上各项指标,评分结果将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最终得分。
在具体评分过程中,还需要根据申请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更全面地评估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以上评分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评分标准可能会因不同的院系和专业而有所差异。
如果您想了解更具体的内容,可以向相关院系咨询。
中国传媒大学排名全国排名第几中国传媒大学排名全国排名第几序号学校名称发布机构发布时间全国排名1中国传媒大学软科2023语22中国传媒大学软科2022语2(92)3中国传媒大学软科2021语2(84)4中国传媒大学软科2020785中国传媒大学软科2019966中国传媒大学软科2018987中国传媒大学软科20XX87中国传媒大学简介中国传媒大学(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传",位于首都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信息传播领域行业特色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高校,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发起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
1958年更名为北京广播专科学校。
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
2000年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划转教育部管理。
2002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东校园(原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整体并入北京广播学院。
2004年9月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有哪些专业2022年中国传媒大学在京招生计划年份省市类型科类计划数选考科目2022北京人工智能普通类综合改革2物理(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2022北京传播学普通类综合改革3不提科目要求北京传播学(舆情分析方向) 普通类综合改革3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传播学(计算传播方向) 普通类综合改革3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国际新闻与传播普通类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普通类综合改革2物理(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2022北京工商管理普通类综合改革3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广告学普通类综合改革4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广播电视学普通类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广播电视工程普通类综合改革6物理(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2022北京政治学与行政学(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方向) 普通类综合改革3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数字出版普通类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数字媒体技术普通类综合改革5物理(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2022北京数字媒体技术(游戏设计技术方向)普通类综合改革3物理(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2022北京数字经济普通类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普通类综合改革2物理(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2022北京文化产业管理普通类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新闻学普通类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新闻学(数据新闻方向)普通类综合改革4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智能科学与技术普通类综合改革3物理(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2022北京智能装备与系统(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方向) 普通类综合改革2物理(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2022北京汉语国际教育普通类综合改革3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汉语言普通类综合改革3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汉语言文学普通类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物联网工程普通类综合改革3物理(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2022北京电子信息工程普通类综合改革2物理(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2022北京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普通类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网络与新媒体普通类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网络与新媒体(智能融媒体运营方向) 普通类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网络空间安全普通类综合改革5物理(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2022北京行政管理(公共事务与传播治理方向) 普通类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普通类综合改革2物理(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2022北京跨境电子商务普通类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通信工程普通类综合改革4物理(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2022北京传播学(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综合改革6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广告学(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综合改革4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智能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海南)综合改革8物理(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2022北京提前批小语种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印地语提前批小语种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德语提前批小语种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北京意大利语提前批小语种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日语提前批小语种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2022北京葡萄牙语提前批小语种综合改革2不提科目要求。
中传新闻传播学考研必读核心期刊有哪些?对于准备报考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的同学来说,阅读核心期刊是提升专业素养、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掌握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
那么,究竟有哪些核心期刊是必读的呢?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新闻与传播研究》。
这本期刊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它涵盖了新闻传播理论、方法、实践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的文章往往具有深度和广度,能够引导学界的研究方向。
无论是对于传播现象的理论探讨,还是对于新闻实践的案例分析,都能在其中找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国际新闻界》也是一本重要的核心期刊。
它注重国际视野,关注国内外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热点。
期刊中的文章不仅有对传统新闻传播理论的深入挖掘,还有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现象的创新性研究。
通过阅读这本期刊,考生可以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了解国际上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趋势,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参考。
《现代传播》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紧跟时代的特点受到广泛关注。
它涵盖了广播电视、网络传播、新媒体等多个领域,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各个分支都有深入的探讨。
在这本期刊中,考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传媒技术发展及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同时也能学习到不同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新闻大学》同样是考研必读的核心期刊之一。
它侧重于新闻传播教育和学术研究,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和研究资源。
期刊中的文章包括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等,对于考生理解新闻传播学的教育体系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代传播》则以关注现实问题、推动学术交流为宗旨。
它紧密结合当下新闻传播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发表了大量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考生通过阅读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了以上几本综合性的核心期刊外,还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期刊也值得关注。
比如,对于研究广播电视方向的考生来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是必不可少的读物。
中传文史哲文艺常识
中国北宋第一位致力于写词的作家是柳永,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词人是李清照。
此外,还有许多著名的文史哲知识,例如:
- 中国第一部传入欧洲的戏剧作品是《赵氏孤儿》;
- 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三国演义》;
- 中国第一部长篇神怪小说是《西游记》;
- 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是《水浒传》;
- 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长篇小说是《金瓶梅》;
-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戏曲理论著作是《闲情偶寄》;
- 中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是《儒林外史》;
- 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世界地理书是《海国图志》。
(三⼗⼆)5G前传、中传和回传1、要弄明⽩什么是5G前传、中传和回传,⾸先我们需要了解5G移动通信的逻辑架构图:⼿机-接⼊⽹-承载⽹-核⼼⽹-承载⽹-接⼊⽹-⼿机接⼊⽹,在我们⽆线通信⾥,⼀般指⽆线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RAN(Radio Access Network)。
把所有的⼿机终端,都连接到⽹络⾥⾯的这个功能,就是⽆线接⼊⽹。
⼤家⽿熟能详的基站(BaseStation),就是属于⽆线接⼊⽹(RAN)。
2、基站的构成:⼀个4G基站通常包括BBU(主要负责信号调制)、RRU(主要负责射频处理),馈线(连接RRU和天线),天线(主要负责线缆上导⾏波和空⽓中空间波之间的转换)。
基带处理单元BBU:完成信道编解码、基带信号的调制解调、协议处理等功能,同时需要提供与上层⽹元的接⼝功能。
射频处理单元RRU:是天线系统和基带处理单元沟通的中间桥梁:接收信号时,RRU将天线传来的射频信号经滤波、低噪声放⼤、转化成光信号,传输给BBU;发送信号时,RRU将从BBU传来的光信号转成射频信号通过天线放⼤发送出去。
天线系统:主要进⾏信号的接受和发送,是基站设备与终端⽤户之间的信息能量转换器。
在5G⽹络中,接⼊⽹不再是由BBU、RRU、天线这些东西组成了。
⽽是被重构为CU(Centralized unit,集中单元)、DU(Distribute Unit,分布单元)和AAU(Active Antenna Unit,有源天线单元)这3个功能实体:CU:原BBU的⾮实时部分将分割出来,重新定义为CU,负责处理⾮实时协议和服务。
AAU:BBU的部分物理层处理功能与原RRU及⽆源天线合并为AAU。
DU:BBU的剩余功能重新定义为DU,负责处理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
依据5G提出的标准,CU、DU、AAU可以采取分离或合设的⽅式,所以,会出现多种⽹络部署形态:3、前传、中传、回传是不同实体之间的连接:前传(fronthaul)指AAU连接DU部分中传(middlethaul)指DU连接CU部分回传(backhaul):CU以上部分。
中传播音主持报考条件中传播音主持报考条件,这事儿就像是一场独特的旅程,得满足一些条件才能踏上。
播音主持这个专业啊,就像一个绚丽的舞台,那要登上中传播音主持这个大舞台的报考条件都有啥呢?先说说基本的学历要求吧。
这就好比盖房子得有个地基一样,一般来说得是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高中毕业生或者具有同等学历的人。
你要是没这个基础学历,就像没有地基就想盖高楼,那可不行。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再讲讲外在条件。
播音主持嘛,毕竟是要在镜头前或者话筒前露面发声的。
声音条件很关键,声音就像是你的魔法棒,得有一定的特色。
你不能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哼,那观众听众可听不清你在说啥呀。
也不能声音沙哑得像破了的锣,虽然独特但也不符合要求。
要有一种清晰、响亮、富有感染力的声音。
这就如同唱歌,你得音准好、音色美才能吸引听众。
而且普通话要标准,要是普通话说得磕磕巴巴,还带着一口浓重的方言味儿,那可怎么能准确传达信息呢?就像你要做一道美食,食材要是不新鲜、不正宗,做出来的菜肯定不好吃。
外形方面呢,不要求你长得像明星一样惊艳,但得有亲和力。
你看那些优秀的主持人,站在台上就像邻家大哥哥大姐姐一样让人觉得亲近。
要是长得凶神恶煞的,观众一看就害怕,那也不合适啊。
形象气质得符合大众的审美,毕竟这也是一种视觉和感觉上的传达嘛。
还有专业方面的素养。
这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要有深厚的内功一样。
文学素养得有吧,你要是连一些基本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都不懂,那怎么能在节目里妙语连珠呢?你得像个知识渊博的小百科全书,不管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都能聊上几句。
而且语言表达能力要强,要能把一个简单的事情说得生动有趣,就像把一颗普通的石头说成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一样。
思维得敏捷,要是在台上被嘉宾或者突发情况问住了,像个木头一样站着不说话,那可就尴尬了。
在身体条件上也有要求。
身体就像是你的战车,要健康强壮。
因为播音主持有时候工作强度可不小,要是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怎么能胜任呢?比如说,要是你老是咳嗽、嗓子疼,那怎么能好好播音呢?说到才艺,这就像是给你的表演加上一些漂亮的花边。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秦统一全国后,始称中国,沿袭至今。
中国还有许多别称,如:“神州”、“中华”、“华夏”、“九州”等。
中国文化不仅丰姿多彩,而且有着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
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
文化研究一方面离不开广义的文化这个宽阔背景,另一个方法论原则,即可从特定文化的中心观念入手,以期真正深刻地把握整体文化的本质特征。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
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
向的消极因素。
中国人古代一直存在着以民为本的思想。
商周时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思想本身,是进步的。
儒道互补。
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并形成互补之势。
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
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
传统士大夫的“达兼穷独”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品格等等,都是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具体体现。
以和为贵。
“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
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主导方面,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
实践理性。
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
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在实践中也带来了双重效应,但积极效应占主
导地位。
在人生态度上,司马迁那种虽处逆境而奋发有为,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我善养浩然之气”,伟大诗人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
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王夫子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
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般新鲜的血液。
对待人与自然上,《棘敕川》、《岳阳楼记》、《春江花月夜》和其它大量的文学作品,更是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的特殊感情。
登长江,诵“大江日夜流”,顿生一种豪情。
临高山,读“一览众山小”,顿生一种斗志。
读《腾王阁序》,吟及“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又生一种慷慨。
如此厚重,如此不屈不挠,如此强健,唯斯国方有也!
自强不息。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
《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
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
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三谓大丈夫"。
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忧患意识。
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
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厚德载物。
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
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以德化人。
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
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
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
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
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
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
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和谐持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
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
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
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3种合谐,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
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
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的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
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
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最高目标,以大一统为社会理想状态,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
这种爱国主义情愫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
孔孟阐扬的“圣人”和“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以及“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崇高精神境界,在铸造中华民族精神品格方面有着极为重大、深远的影响,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立的
人格尊严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
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
《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即要人们以大地般宽广的胸襟承载万事万物,顺承天道。
一个真正有自信力的民族,不但要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积极的营养,还应善于从世界上外来文化中充分吸收可以滋养、丰富民族精神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