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悍记》中的角色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驯与训作者:杨林贵周亚曹丽娟来源:《人文杂志》2015年第02期内容提要莎士比亚的《驯悍记》揭示了近代早期妇女的教育与其主体构成的关系。
通过妇女以驯与训的形式接受的教育在她们的身份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折射出该剧女性角色的受教育问题。
教育成为资本主义初期妇女的“职业”以及家庭身份的重要决定因素。
该剧通过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妇女地位戏剧化的塑造过程,让我们看到了职业以及道德身份的流变性。
即是说,妇女在新的社会分工中“贤妻”和“花瓶”两个角色同时得到了强化和挑战。
换个角度讲,那个时代划分妇女职业的传统类别,既在某种范围内得以固化,又在其他方面遭到瓦解。
关键词莎士比亚《驯悍记》女性教育身份构建〔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2-0073-06莎士比亚的早期喜剧《驯悍记》通过本剧和剧中剧结合穿插的方式演绎了驯悍故事,虽然算不上莎剧中的上品,但妙趣横生的故事和机敏的对白同样令不同时代的读者和观众领略了作者在这部“不成熟”作品中展露的艺术天分。
然而本剧的正剧部分是不能令所有人解颐的,从不同角度去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特别是彼特鲁乔驯服凯瑟丽娜的主要故事并不能让所有人都开怀,因为围绕驯悍主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自本剧诞生之日就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
①从当今某种政治批评的眼光看,驯悍主题本身就具有“政治正确”方面的问题,女权主义者因为本剧所涉及的性别政治倾向对整部剧作深恶痛绝似乎也有道理。
本文无意为莎翁开脱或者辩护,我们应该看到,仅从主要故事以及个别台词表面意义来评判整部剧的思想问题有失偏颇。
实际上,《驯悍记》对主要故事的戏谑化处理为驯悍加了引号,特别是结合戏前的引子(序幕)来看,正剧的驯悍故事反倒成了戏中戏,是供引子中的斯赖,这个“戏外”人物取乐用的,观戏的过程也让他自己的贵族身份得到了确证。
莎士比亚为正剧的驯悍故事设了一个框,这个框外还有一个框,所以,观众或读者在看的是斯赖观看的驯悍故事。
【摘要】对莎士比亚的早期戏剧《驯悍记》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从人文主义视闽看,这是一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新的生活原则获胜的喜剧;从女性主义视阈看,这是一出表现女性主体性丧失的悲剧。
【关键词】人文主义;女性主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其作品以内容的广泛,语言的丰富优美,思想的深邃,艺术技巧的精湛而征服了观众和当时的文坛,甚至在今天仍不乏其崇拜者,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剧作家本·琼生在为1623年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全集》所写的题词中赞叹“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尤其是他的37个剧本更是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天才剧作家的艺术才能。
肖伯纳把莎士比亚冠为“戏剧之王”,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对他来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
也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空间。
“莎学”已成为世界显学,他的绝大部分作品几百年来不断地被评说,各国研究莎士比亚的论著已汗牛充栋,但艾略特仍感叹“要谈论莎士比亚,也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正确。
”可是,文学批评不是去寻求答案,而是挖掘不同的解读方式。
《驯悍记》共分五幕,再加一个序幕。
这是莎士比亚的早期戏剧创作,至于创作的时间多有歧义,约在1592—1596年间。
这出戏剧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喜剧。
但是每个读者解读这本书时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就《驯悍记》中喜剧和悲剧的文化内涵作为解读。
一、人文主义视阈——体现新的生活原则获胜的喜剧欧洲经过中世纪的漫漫黑夜,终于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14至17世纪,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在西欧展开,揭开历史的新的一页,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虽然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帜,但决不是为了恢复古希腊罗马的旧文化。
而是要建立起适应当时社会向前发展所需的新思想新文化。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形成了一套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抗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这一词源出拉丁语Humanismus.人文主义不是由一个或几个思想家提出,而是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共同的创造。
第16堂第乞期唐山学院学报V01.16N o.4 2003年12月J ournal of T angs han C o l l ege D ec.2003 ====—=;==%#=========;=;;===========;。
======;=======;===一一:=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意识与《驯悍记》鞠蕊(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北唐山063000)摘要:结合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状况,通过对其早期喜剧《驯悍记》的结构和剧中女性人物性格的分析,揭示作家真实的创作意图,阐明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莎士比亚;女性主义;人文主义;宗教中图分类号:11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9X(2003)04—0040—03Shake spe a r e’S I de as of Fem i ni s m i n‘‘The T am i ng of t he Shr ew’’J U R U(Fo r e i gn L angua ges D epar t m ent,T ang s han T eacher s C o l l e g e,H e bei T an gs h an063000,C h i na)A bs t r a c t:C om bi ned w i t h exam i nat i ons of t he s oci al,cul t ur al and r el i gi o us condi t i ons i nShakespe ar e’S age。
t he s t r uc t ur e a nd t he char ac t er s of t he her oi nes i n t he com edy“T he T am i ng of t he Shr e w”ar e anal yzed,and a s a r es ul t,Shak es pear e’S i deas of f em i ni sm hi dde n unde r t he ap par en t s t o r y ar e i l l us t r at ed i n t he paper.K ey W or ds:Sha ke spea r e;f e m i ni s m;hum ani s m;r el i gi on作为英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先驱,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具有超凡洞察力和预见能力的伟大作家,莎士比亚用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在引导人们懂得“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oD J莎翁塑造了众多的具有反抗中世纪传统道德和思想的新女性形象,例如《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作家用鲜艳的彩笔描绘了这位秀丽优雅、敏慧机智的新女性形象。
从《驯悍记》谈性别批评一用女性批评的视角解读《驯悍记》《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一部喜剧,剧中女主人公从“悍女”到“贤妻”的转变,反映了作者以“男性视角”、“男性话语权意识“的俯视,规范女性的局限性,彰显的是一种男权社会中心的夫妻和谐共处。
正如比特鲁乔所说,凯瑟丽娜的改变“它预兆着和睦、亲爱和恬静的生活,尊严的统治和合法的主权,总而言之,一切的美满和幸福。
”《驯悍记》故事背景约在16世纪的英国,在那个时代女性地位是低下的,丈夫是妻子要绝对服从的对象,女性作为“第二性”或“他者”,被排斥在男权中心社会之外。
女性在夫妻的较量中往往是失利的,最后被剥夺了“倾吐心声”的机会,变成“温顺”的小羔羊,而凯瑟丽娜就是这样一位受害者。
凯瑟丽娜的野蛮和霸道是一种区别于当时大多女性贤淑的性格,被当时的人称为“泼妇”、“活阎罗”、“野猫”、“恶鬼一样脾气暴躁的贱人”、“喜欢吵吵闹闹的长舌妇”。
由于比特鲁乔的巧言善辩使她驯服后,变得惟他令是从,个性和自己作为女人地独立话语权慢慢丧失。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驯悍记》取材于《一张马皮裹悍妻》,继承了历来宣扬大男子主义的历史背景及驯悍文学传统,“男尊女卑”的历史现实使莎翁不自觉地从男性视角维护自己的话语权。
从最后第五幕第二场中,比特鲁乔让凯瑟丽娜去告诉寡妇和比恩卡作妻子的应该向她们的夫主尽些什么本分就可以看出男权统治和压抑女性的权威。
“一个女人对待自己的丈夫,应当像臣子对待君王一样忠心恭顺;倘使她倔强使性,乖张暴戾,不服从他正当的愿望,那她一个大逆不道、忘恩负义的叛徒?”“我们的力量是软弱的,我们的软弱是无比的,我们所有的只是一个空虚的外表。
”凯瑟丽娜的妥协是女性争取独立个性的一种失败。
因此,从女权主义者们看来,以凯瑟丽娜为代表的女性们,对男权的绝对挑战,对自身生存危机的反抗,绝望中非理性的抗争手段,不能完成的颠覆导致又“一个哑巴新娘”诞生,这绝对是一个悲剧。
二性别批评的价值性别批评是一种在东西方方兴未艾的文学思潮。
喜剧《驯悍记》中的男权与女权之争1.以下表述,哪个是正确的()A:莎士比亚是一个男权主义者。
B:莎士比亚在《驯悍记》中,向往一个由强势男性主导、妻子绝对服从的家庭生活格局C:出嫁前的凯瑟丽娜是反抗男权社会的叛逆女性。
D:婚后的凯瑟丽娜,是一个被男权压制的牺牲者。
答案:C2.驯悍记》中,最后嫁给比恩卡的是()A:霍坦西奥B:葛莱米奥C:路森修D:彼特鲁乔答案:C3.莎剧《驯悍记》的戏剧类型属于()A:喜剧B:历史剧C:传奇剧D:悲剧答案:A4.《驯悍记》的人物不包括()A:凯瑟丽娜B:比恩卡C:路森修D:薇奥拉答案:D5.《驯悍记》的剧情发生在()A:法国B:英国C:意大利D:西班牙答案:C喜剧《爱的徒劳》中的情感、趣味与智慧1.《爱的徒劳》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A:肯定人有追求现世幸福和世俗享乐的权利B:赞赏日常生活层面的现实体验和智慧C:真诚爱情是美好生活的体现,应该赞美和追求它D:反对禁欲主义答案:ABCD2.《爱的徒劳》最后一幕,纳瓦拉国国王和他的三位侍臣求婚取得了成功()A:全部取得了成功B:全部都没有成功C:只有三位侍臣取得了成功D:只有纳瓦拉国国王取得了成功答案:B3.《爱的徒劳》中有一场戏中戏,它的名字是()A:《四大伟人》B:《三大伟人》C:《八大伟人》D:《九大伟人》答案:D4.在剧中,侍女罗瑟琳的追求者是()A:杜曼B:朗格维C:考斯塔德D:俾隆答案:D5.法国公主的名字是()A:玛利娅B:凯瑟琳C:剧中未写名字D:罗瑟琳答案:C6.纳瓦拉国国王的名字是()A:腓迪南B:俾隆C:杜曼D:朗格维答案:A7.剧中的纳瓦拉国是莎士比亚虚构的,还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个国家?()A:有B:没有答案:A《冬天的故事》:四季交响与人性复归1.剧中出现的背景地以下哪一项是错的()A:威尼斯B:西西里C:波西米亚答案:A2.《冬天的故事》的四幕犹如交响乐的四个乐章,这个说法是否正确?()A:错B:对答案:B3.《冬天的故事》剧情发生在什么时代?()A:古罗马时代B:古希腊时代C:古印度时代D:莎士比亚时代答案:A4.《冬天的故事》所属的戏剧类型是()A:历史剧B:传奇剧C:喜剧D:悲剧答案:B5.剧中的故事只发生在冬季()A:错B:对答案:A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改编1.2009年,根据格里高利·道兰导演、大卫·田纳特领衔主演的舞台剧《哈姆莱特》改编的电影,通过引入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单向镜和超8摄像机等技术设备,强化了原作中已有的监视主题。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驯悍记》中男性沙文主义解析作者:崔童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10期摘要: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一出著名的幽默喜剧,主要描写文艺复兴时期夫妻关系中男女平等还是男尊女卑的现象。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来研究男主人公语言、行为以及心理活动中所蕴含的男性沙文主义。
分析男主人公语言、行为以及心理活动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必然性。
通过本文的解读,可以更充分得了解《驯悍记》中蕴含的男性沙文主义,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其形成的必然性。
同时提醒当今的女性,当今社会虽然是一个平等自由的社会,男性沙文主义却依然是男性思维甚至女性思维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男性沙文主义和女性主义的思想应该在爱情与婚姻中达到一种平衡。
关键词:《驯悍记》;威廉·莎士比亚;男性沙文主义;新历史主义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一出著名的幽默喜剧,主要描写文艺复兴时期夫妻关系中男女平等还是男尊女卑的问题。
通过对小说的研读,用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分析男主角身上的男性沙文主义是十分必要的。
在《驯悍记》中,莎士比亚以男权视角塑造了凯瑟丽娜这一“悍妇”形象,并让“悍妇”被其丈夫驯服,最终成为失去自我的“贤妻”,其中流露出了男主角的男权思想。
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时代所决定的。
本文通过男主角的语言、行为和心理三方面来解读《驯悍记》所表现的男权思想。
一、男主人公言语中的男性沙文主义阐释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男主人公彼特鲁乔的言语被认为是机敏幽默的,他是整部作品中最出彩、最鲜明的人物。
富有悲剧意味的是,即使是“泼妇”凯瑟丽娜也认为彼特鲁乔极富智慧和魅力。
然而从当今的视角来看,彼特鲁乔的语言粗鲁且充满男性沙文主义意味。
[摘要]以狂欢化为出发点,就人物性格而言,莎士比亚《驯悍记》中的凯瑟琳娜是一个独立、有主见、大胆直率的新女性,其丈夫彼特鲁乔只不过是狂欢仪式中的小丑,一个自大、卑鄙的独裁者。
凯瑟琳娜由“悍归”转化成“贤妻”在深层意义上揭示了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 悍妇人物性格狂欢化女性悲剧在莎士比亚喜剧中《, 驯悍记》是较为简单的一部,人物数量和人物内心独白相对较少。
但其中女主人公凯瑟琳娜的性格在学界颇有争议。
有的批评家认为凯瑟琳娜是一个十足的悍妇,而有的女性主义批评家又认为她是维护女性权力的最强音。
本文将以人物性格分析和狂欢化为出发点,来阐明凯瑟琳娜是一个独立、是非分明、大胆直率的新女性,她最后由“悍妇”转化成“贤妻”的喜剧在深层意义上揭示了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而她的丈夫彼特鲁乔只不过是狂欢仪式中的小丑,彼特鲁乔的“驯悍”过程其实是父权制社会对女性压迫的表现。
一、“悍妇”的定义“悍妇”一词很早就进入了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的变体形式。
从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三部曲之一《奥瑞斯提亚》中塑造的弑君篡权、谋杀亲夫的克吕泰美斯特拉,到亲手杀死自己亲兄弟和爱子的《美狄亚》,人们对于“悍妇”可谓“谈悍色变”,“悍妇”成了逾越尊卑常轨、试图颠覆主流文化的代表。
其实,无论是克吕泰美斯特拉的谋杀亲夫还是美狄亚的残忍杀子,都是在不公正的社会压迫下爆发出来的一种过激反应,是在别无选择的两难中疯狂和绝望的行为。
悍妇之所以“悍”,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权思想压迫下的发泄。
她们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命运作斗争,她们都是独立、有思想、勇敢而真实的个体。
埃斯库罗斯三部曲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是用戏剧的形式来描写没落的母权制跟发生于英雄时代并获得胜利的父权制之间的斗争”[1 ] ,因此,家庭复仇故事的表象下,实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性政治冲突,而女性遭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
在今天的定义中,“悍妇”一词虽然少了很多如美狄亚和克吕泰美斯特拉般的血腥和狂暴,但也是一个贬义词,通常被定义为“唠叨、性格怪癖、脾气暴躁、桀骜不驯”的女性。
《驯悍记》人物和主题新探作者:吴平春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11期内容摘要:《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多数研究者从女性主义出发,将《驯悍记》解读为女性主体意识的悲歌,男主人公彼特鲁乔是男权和夫权的代表,而女主人公凯瑟丽娜则是男权下的牺牲品。
本文试着从文本角度,对作品的人物和主题作些新解,以多角度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意图和婚恋观念。
关键词:莎士比亚《驯悍记》人物主题莎士比亚的喜剧歌颂爱情和友谊,以浪漫感人著称,充满了一见钟情、两情相悦、海誓山盟、生死不渝的动人气息,但《驯悍记》一反莎士比亚喜剧的浪漫传统,讲述猛男彼特鲁乔将“悍妇”凯瑟丽娜驯服成“贤妻”的故事,充满闹剧的世俗意味。
但细品之后,别具一番温情和浪漫。
关于《驯悍记》的主题,多数研究者从女性主义出发,将《驯悍记》解读为女性主体意识的悲歌,男主人公彼特鲁乔是是男权和夫权的代表,而女主人公凯瑟丽娜则是男权下的牺牲品。
本文试着从文本角度,对作品的人物和主题作些新解,以多角度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意图和婚姻家庭观念。
一.彼特鲁乔——爱情猎手表面上,彼特鲁乔是一个金钱的追逐者,他对凯瑟丽娜毫无爱情可言。
彼特鲁乔宣称,只要女方有钱,“无论她怎样淫贱老丑,泼辣凶悍,我都一样欢迎;尽管她的性子暴躁得像起着风浪的怒海,也不能影响我对她的好感,只要她的嫁妆丰盛,我就心满意足了。
”他最关心的不是凯瑟丽娜的相貌和人品,而是嫁妆。
另一对有情人路森修和比恩卡一见钟情,为了追求自由爱情不惜私奔,更加突显了彼特鲁乔赤裸裸的金钱嘴脸。
虽然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男人择偶的首要条件是嫁妆,但像彼特鲁乔这样对嫁妆毫不掩饰的贪图也是不合常情的,他这样先声夺人、虚张声势显然是为“驯悍”作铺垫。
彼特鲁乔关心嫁妆不假,但他更关心的是对方的人品。
但他对凯瑟丽娜的追求并非单纯追逐金钱,而是建立在对凯瑟丽娜的了解之上。
首先,他了解到凯瑟丽娜的父亲是自己父亲的老朋友,有其父便有其女,凯瑟丽娜的人品不会差到哪儿去,正如他在求婚时对凯瑟丽娜的父亲所说的那样:“您知道我父亲的为人,您也可以根据我父亲的为人,推测到我这个人是不是靠得住!”其次,他深谙女人的天性,知道泼辣凶悍只是凯瑟丽娜的表象,而非她的本性。
《驯悍记》中的角色分析
【摘要】《驯悍记》系莎士比亚早期出彩的喜剧之一,是他第一创作阶段的作品,讲述了“悍妇”凯瑟丽娜被其丈夫驯服的故事,体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男权主义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表现了男权社会下对女性所做的规范要求。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女性;角色塑造
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大多以爱情婚姻为主题,描绘美好的生活,崇尚幸福的爱情,结局也常以完美谢幕。
在这部剧中,莎士比亚宣扬了女性在男权社会所应遵从的道德规范――柔弱是女性的特征,屈从是女性的品德。
女主角凯瑟丽娜是位悍妇,脾气暴躁,对人粗鲁,还动辄出手打人。
而她的妹妹比安卡,则是一个优雅的,非常有教养的少女。
他们的父亲巴普提斯塔定下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当他的大女儿凯瑟丽娜定亲之后,追求妹妹比安卡的人才可获得她的芳心。
但凯瑟丽娜任性固执,以致没有人敢上门提亲,就连她的父亲和妹妹都无法忍受这样一个火药桶。
而后来凯瑟丽娜却嫁给了壮汉彼特鲁乔,尽管起初是违背她的意愿的。
毕竟,为了获得巴普蒂斯塔承诺的丰厚的嫁妆,彼特鲁乔决心将凯瑟丽娜改造成一个合格的妻子。
彼特鲁乔用类似“以暴制暴”的方式使其臣服,且获得成功。
一、悍妇角色性格的改变
该剧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描述了悍妇凯瑟丽娜的形象。
当霍坦西奥经人介绍教凯瑟丽娜学习音乐时,她稍有不顺心就“袭击”老师。
她
把比安卡逼到一个角落里,追问哪个是妹妹的意中人。
由于未能获得满意的回答,便开始满屋子追打比安卡。
这些描写生动展现了一个泼妇的形象。
而读者也可以通过他人之口体会到这点。
巴普蒂斯塔,“你这恶鬼一样的贱人”;格雷米奥,“娶她?鬼才会吧。
傻到和她结婚的人还不得下地狱?”;霍坦西奥,“我就是再不济,也不会为了座金山和她结婚!”凯瑟丽娜似乎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魔鬼,谁要是和她沾上边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而彼特鲁乔先生的出现解救了大家,他将和凯瑟丽娜成亲。
结婚当日,彼特鲁乔“戴着一顶新帽子,穿着一件旧马甲,他那条破旧的裤子脚管高高卷起;一双靴子千疮百孔,可以用来插蜡烛,一只用扣子扣住,一只用带子缚牢。
”很明显彼特鲁乔是故意羞辱凯瑟丽娜。
到了晚上婚宴的时候,彼特鲁乔执意带妻子回自己的家。
1967年电影版对此旅途也有很好的描述:彼特鲁乔和男仆葛鲁米奥都骑着马,而驴背上的凯瑟丽娜则被远远甩在身后。
天下着雨,道路泥泞,凯瑟丽娜下坡时跌入一个水坑,彼特鲁乔也未伸出援手,就这样一直到他们到彼特鲁乔家中。
晚餐已准备就绪,凯瑟丽娜十分饥饿。
但彼特鲁乔故意打翻饭菜让凯瑟丽娜没得吃。
此时凯瑟丽娜的语气变得和缓,“夫君,请你不要生那么大气,这肉烧的还不错哩。
”彼特鲁乔知道他的方法起效了,“我这只悍鹰现在非常饿,在他没有俯首听命以前,不能让她吃饱,不然她就不肯再练习打猎了。
这是以体贴为名惩治妻子的办法,我就这样克制她狂暴倔强的脾气。
”
事实上,凯瑟丽娜也知道丈夫的折磨她的意图来,“我越是心里委屈,他越是使劲折磨我。
”聪明的卡特里娜选择了服从。
在他们去往比安卡婚礼的途中,彼特鲁乔指向太阳,并说那是月亮。
凯瑟丽娜说,“您高兴说它是月亮,它就是月亮;您高兴说它是太阳,它就是太阳。
”然后便是凯瑟丽娜完全失去了个性的转折点――从一个泼妇变成一个听话的妻子。
在路森修家举行宴会上,彼特鲁乔、路森修和霍坦西奥下了一个赌注。
彼特鲁乔,“各人去叫自己的妻子出来,谁的妻子最听话,出来的最快,谁就算得胜。
”大家都认为彼特鲁乔必定失败,但他却显得信心十足。
结果证实彼特鲁乔的胜算――凯瑟丽娜是唯一愿意听候丈夫差遣的妻子。
现在的凯瑟丽娜甚至愿意劝说其他妻子听命于各自的丈夫。
“你的丈夫就是你的主人、你的生命、你的所有者、你的头脑、你的君王;一个女人对待丈夫,应当像臣子对待君王一样衷心恭顺,应当长跪乞和,应当尽心竭力地服侍、敬爱、顺从。
”凯瑟丽娜的性格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说明她已屈服于男性统治下的权威。
二、男权代表性格在剧中的体现
剧中勇敢的彼特鲁乔先生目的明确,自信满满。
彼特鲁乔,“既然我的求婚主要是为了钱,无论她怎样淫贱老丑,泼辣凶悍,我都一样笑纳;尽管她的性子暴躁得像起着风浪的怒海,也不能影响我对她的好感,只要她的嫁妆丰盛,我就心满意足了”。
在这个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16世纪和17世纪不容置疑的男性权威和占主导的地位。
彼特鲁乔自身也很粗鲁庸俗。
从他的首次出场与其男仆葛鲁米奥
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见彼特鲁乔对敲门一事的威信。
彼特鲁乔坦率直白,不是一个伪君子,甚至公开说自己可以为金钱而结婚。
彼特鲁乔驯服泼妇凯瑟丽娜是本剧不容错过的精彩部分。
第一次相遇时,彼特鲁乔用他能想到的所有美丽的话语来形容凯瑟丽娜,夸张地令人佩服。
夸张的是就业。
“我因为到处听人称赞你的温柔贤德,传扬你的美貌娇姿,虽然他们嘴里说的,还抵不过你真实的好处的一半,可是我的心却被打动了,所以特地前来向你求婚,请你答应嫁给我做妻子。
”即使当凯瑟丽娜对他冷嘲热讽,彼特鲁乔也笑嘻嘻的。
《驯悍记》1967年的电影版中对此情景进行了细致渲染:在一个谷仓里,凯瑟丽娜躲避着彼特鲁乔的追逐,爬上屋顶,但最后与彼特鲁乔一起掉入棉花堆里了。
彼特鲁乔骑在她身上,宣告着他的胜利。
三、剧中角色的对比与转换
凯瑟丽娜和比安卡两姐妹性格的前后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起初,比安卡的温顺可爱反衬出凯瑟丽娜的野蛮霸道。
随着故事的推移,比安卡却开始在花园与人调情,与路森修私奔,对人说脏话并且不听从她的丈夫。
比安卡成了一个不恭顺的妻子。
新婚时比安卡便不听从路森修的命令,因此不难想象她结婚后的行为会是怎样。
这个戏剧的一大特点是大量的角色伪装,表现出态度的改变和行为及心理的变化。
在《驯悍记》的外部框架故事中,贵族让斯赖从流浪汉摇身成为“老爷”;路森修假扮坎比奥,以语言教师的身份追求比安卡;霍坦西奥也扮作音乐老师亲近比安卡;一个老学究假冒路森修的父亲文森修;特拉尼奥冒充他的主人路森修。
这些伪装体现了这部
喜剧的幽默感,读者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个人的外表不总是其真实身份的外在体现。
四、女性权益所受的压抑
实际上,女性在16世纪几乎没有什么法定权利可言。
凯瑟丽娜一旦结婚就会成为彼特鲁乔的私人财产。
彼特鲁乔,“她是我的家私,我的财产;她是我的房屋,我的家具,我的田地,我的谷仓,我的马,我的牛,我的驴子,我的一切。
”同时,男性也将婚姻作为一种交易。
对于父亲巴普提斯塔来说,俩个女儿的婚姻也是自己利益的。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一个女人敢公然反抗她的丈夫,她的努力也是徒劳的。
凯瑟丽娜在剧末发表的长篇大论中对女性所受压迫的无奈感。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以凯瑟丽娜为代表的女性们,对男性权威的挑战,对自身生存危机的反抗,使其不得不在绝望中使用非理性的抗争手段,以获得平稳的生活。
莎士比亚仍在维护男性社会的特权,并未打破囚禁女性的牢笼,并未真正把女性从第二性的附属性状态中解救出来,并未赋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主体性地位。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经典喜剧[m].朱生豪,译.京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