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驯悍记》中的喜剧与悲剧
- 格式:docx
- 大小:54.05 KB
- 文档页数:4
莎士比亚戏剧复习资料第一课:《驯悍记》1593一、你认为这部剧最精彩的是哪部分?为什么?第四幕第一场,彼特鲁乔训凯瑟丽娜的部分最精彩,因为在那一幕中把彼特鲁乔的真面目展现的淋漓尽致,谁能想到一个几天前求婚时优雅的男子居然是个“疯子”,与求婚时判若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巴普底士塔为什么要先嫁大女儿再嫁小女儿?这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因为大女儿彪悍泼辣的性格无人敢娶,如果先嫁小女儿,大女儿就嫁不出去,他把大女儿的婚姻当成小女儿出嫁的附加条件,像商品一样随意出卖。
1.得益于比恩卡的提亲者,用这种方式把难题转嫁给了比恩卡的求婚者(一种策略)2.婚姻的本质是一种交易(货物,买卖,滞货)这反映了他是一种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
三、这部剧如何表现凯塞丽娜的悍妇特征?举例说明。
1:当着巴普底士塔的面对比恩卡大打出手2:用琴打老师霍登旭3.打彼特鲁乔4:和皮特鲁乔因为婚事争吵四、请分析凯塞丽娜凶悍性格的成因。
凯萨琳娜之所以养成这样的性格,或许与父亲有着很大的关系,父亲给了比恩卡很多很多的爱,却给了她很多很多的咒骂,加上父亲不公平的对待,偏心比恩卡,凯瑟琳娜就是在这样缺爱的环境下长大。
五、披特鲁乔用了什么方法来驯服悍妻?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①使她饥饿②在她睡觉时骂仆人看似对她好,在实际上剥夺她的一切权力六、请分析披特鲁乔的仆人葛鲁米奥的性格特征。
聪明,有智慧,能看清彼特鲁乔的小心思忠实可靠,很有风趣。
七、请分析比恩卡的性格特征。
1.首先,比恩卡是家庭的天使,非常符合父权社会的标准,逆来顺受、听命于父母、矜持、内敛、温柔。
2.其次,她和文森修私自私奔结婚3.最后,当众指责路森修(“你自己不好,反过来怪我”)八、有人认为《驯悍记》表现了莎士比亚的男权思想,请分析。
驯悍:传统与大众审美《驯悍记》是莎翁创作的第七部戏剧,大约创作于1593年。
莎翁一向善于学习借鉴,或从英国历史中取材,或从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代他人作品中成功移植。
《驯悍记》人物和主题新探作者:吴平春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21期内容摘要:《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多数研究者从女性主义出发,将《驯悍记》解读为女性主体意识的悲歌,男主人公彼特鲁乔是男权和夫权的代表,而女主人公凯瑟丽娜则是男权下的牺牲品。
本文试着从文本角度,对作品的人物和主题作些新解,以多角度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意图和婚恋观念。
关键词:莎士比亚《驯悍记》人物主题莎士比亚的喜剧歌颂爱情和友谊,以浪漫感人著称,充满了一见钟情、两情相悦、海誓山盟、生死不渝的动人气息,但《驯悍记》一反莎士比亚喜剧的浪漫传统,讲述猛男彼特鲁乔将“悍妇”凯瑟丽娜驯服成“贤妻”的故事,充满闹剧的世俗意味。
但细品之后,别具一番温情和浪漫。
关于《驯悍记》的主题,多数研究者从女性主义出发,将《驯悍记》解读为女性主体意识的悲歌,男主人公彼特鲁乔是是男权和夫权的代表,而女主人公凯瑟丽娜则是男权下的牺牲品。
本文试着从文本角度,对作品的人物和主题作些新解,以多角度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意图和婚姻家庭观念。
一.彼特鲁乔——爱情猎手表面上,彼特鲁乔是一个金钱的追逐者,他对凯瑟丽娜毫无爱情可言。
彼特鲁乔宣称,只要女方有钱,“无论她怎样淫贱老丑,泼辣凶悍,我都一样欢迎;尽管她的性子暴躁得像起着风浪的怒海,也不能影响我对她的好感,只要她的嫁妆丰盛,我就心满意足了。
”他最关心的不是凯瑟丽娜的相貌和人品,而是嫁妆。
另一对有情人路森修和比恩卡一见钟情,为了追求自由爱情不惜私奔,更加突显了彼特鲁乔赤裸裸的金钱嘴脸。
虽然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男人择偶的首要条件是嫁妆,但像彼特鲁乔这样对嫁妆毫不掩饰的贪图也是不合常情的,他这样先声夺人、虚张声势显然是为“驯悍”作铺垫。
彼特鲁乔关心嫁妆不假,但他更关心的是对方的人品。
但他对凯瑟丽娜的追求并非单纯追逐金钱,而是建立在对凯瑟丽娜的了解之上。
首先,他了解到凯瑟丽娜的父亲是自己父亲的老朋友,有其父便有其女,凯瑟丽娜的人品不会差到哪儿去,正如他在求婚时对凯瑟丽娜的父亲所说的那样:“您知道我父亲的为人,您也可以根据我父亲的为人,推测到我这个人是不是靠得住!”其次,他深谙女人的天性,知道泼辣凶悍只是凯瑟丽娜的表象,而非她的本性。
驯悍记读后感
《驯悍记》是莎士比亚的一部著名的喜剧,它以幽默诙谐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凯瑟丽娜和彼特鲁乔这两个角色的形象和互动。
在剧中,凯瑟丽娜是一个脾气暴躁、凶悍、倔强的女子,而彼特鲁乔则是一个机智、狡猾、善于挑战传统的男子。
这两个角色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碰撞。
在阅读这部戏剧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凯瑟丽娜的形象所吸引。
她是一个具有强烈个性和独立思考精神的女性,她不愿意接受传统的女性角色的束缚,而是追求自由和平等。
她在剧中的变化和成长,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女性的力量和魅力。
同时,我也被彼特鲁乔的机智和勇气所打动。
他敢于挑战传统的男性角色形象,不畏惧凯瑟丽娜的凶悍和倔强,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驯服她。
他的行为方式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男性的力量和魅力。
在剧中,凯瑟丽娜和彼特鲁乔的关系变化也是非常有趣的。
他们从最初的互相敌视,到后来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帮助,最终达到了心灵的契合和爱情的升华。
这个过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驯悍记》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戏剧,它不仅具有幽默诙谐的笔触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还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它让我对人际关系、男女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从《驯悍记》谈性别批评一用女性批评的视角解读《驯悍记》《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一部喜剧,剧中女主人公从“悍女”到“贤妻”的转变,反映了作者以“男性视角”、“男性话语权意识“的俯视,规范女性的局限性,彰显的是一种男权社会中心的夫妻和谐共处。
正如比特鲁乔所说,凯瑟丽娜的改变“它预兆着和睦、亲爱和恬静的生活,尊严的统治和合法的主权,总而言之,一切的美满和幸福。
”《驯悍记》故事背景约在16世纪的英国,在那个时代女性地位是低下的,丈夫是妻子要绝对服从的对象,女性作为“第二性”或“他者”,被排斥在男权中心社会之外。
女性在夫妻的较量中往往是失利的,最后被剥夺了“倾吐心声”的机会,变成“温顺”的小羔羊,而凯瑟丽娜就是这样一位受害者。
凯瑟丽娜的野蛮和霸道是一种区别于当时大多女性贤淑的性格,被当时的人称为“泼妇”、“活阎罗”、“野猫”、“恶鬼一样脾气暴躁的贱人”、“喜欢吵吵闹闹的长舌妇”。
由于比特鲁乔的巧言善辩使她驯服后,变得惟他令是从,个性和自己作为女人地独立话语权慢慢丧失。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驯悍记》取材于《一张马皮裹悍妻》,继承了历来宣扬大男子主义的历史背景及驯悍文学传统,“男尊女卑”的历史现实使莎翁不自觉地从男性视角维护自己的话语权。
从最后第五幕第二场中,比特鲁乔让凯瑟丽娜去告诉寡妇和比恩卡作妻子的应该向她们的夫主尽些什么本分就可以看出男权统治和压抑女性的权威。
“一个女人对待自己的丈夫,应当像臣子对待君王一样忠心恭顺;倘使她倔强使性,乖张暴戾,不服从他正当的愿望,那她一个大逆不道、忘恩负义的叛徒?”“我们的力量是软弱的,我们的软弱是无比的,我们所有的只是一个空虚的外表。
”凯瑟丽娜的妥协是女性争取独立个性的一种失败。
因此,从女权主义者们看来,以凯瑟丽娜为代表的女性们,对男权的绝对挑战,对自身生存危机的反抗,绝望中非理性的抗争手段,不能完成的颠覆导致又“一个哑巴新娘”诞生,这绝对是一个悲剧。
二性别批评的价值性别批评是一种在东西方方兴未艾的文学思潮。
莎士比亚《驯悍记》鉴赏课程名称:《英国戏剧与莎士比亚》班级: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学号:2姓名:林文束缚中地解放,解放中地束缚——《驯悍记》中地女性形象与意义《驯悍记》(Taming of the Shrew)是莎翁最著名地喜剧,戏剧讲诉地是大胡子男人彼特鲁乔采取“以暴制暴”地方式,最后驯服了悍妇凯瑟丽娜地故事.这部喜剧探索了两性关系以及爱情和金钱地价值等主题,热闹地故事情节背后,带有浓厚地文艺复兴时期关怀人地命运以及人与义.此牲品,尽管男地怎么折磨她,她都没有像苔丝狄梦娜注定为悲剧献身,这也符合莎士比亚时期地婚姻观——第一,老婆是生孩子地工具;第二,老婆应该在家里做苦工;第三,理想地女性是没有人性地.爱地满足促使了凯瑟丽娜性格地转变,但这只是促进因素之一,还有自尊心地满足,对丈夫地恐惧,以及克制忍让地隐性心理.彼特鲁乔为此竭尽全力,目地在于娶一个贤妻良母,两人创造幸福美满地生活.他追求幸福生活地勇气无疑是值得钦佩地,因此获得广大观众地原谅,而不是靠皮鞭和手段才当上“英雄”.由此可见,爱情和自尊可以改变人地个性,追求自由、宁静、美满地家庭生活还是普通人地正常地需要.从女权主义角度来看,戏剧最后地地台词“你地丈夫即使你地主人,你地生命,你地监护人”总是被称为是最大地败笔,连萧伯纳也认为这是纯粹地大男子主义.也常常剧评家看成莎翁“厌女意识”地有力佐证,但中世纪地“男尊女卑”到罗马教会已变为“两性和谐”不是奴隶关系.再看剧本中彼特鲁乔如果不爱凯瑟丽娜就不会想出各种办法来改变她,直接采用暴力方法岂不见效更快.这是莎翁地用心之处——用尽所有办法来使得凯瑟丽娜“变形”,让读者相信爱地力量让她冲破家庭束缚获得新生地自由.二、解放中地束缚——毕安卡地“猫性”毕安卡作为二女儿,受到父亲地宠爱,与凯瑟丽娜孤独境遇形成鲜明对比.在外表看来,她似乎很温柔,实际上是残忍地.她是一直平时蜷缩在角落地猫,一旦激怒了她,她就会张牙舞爪地扑过来.所以,她需要很多宠爱来维持自己地存在感,听从父亲以姐姐先成婚地为条件地安排,她成了“温顺”地代名词,深受男性地追捧.路森修也加入了爱慕者地行列开始了一系列地求爱攻势.在“乖女儿”地光环下,毕安卡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获得对社会地认可,而不是像强悍姐姐一样受到不尽地舆论.这也给她赢得了一张留在上流社会地门票,但依旧无法改变当时”结局”..。
论《驯悍记》的创作意图作者:彭丽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4期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一直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作为英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先驱,莎士比亚始终以引导人们懂得“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为宗旨。
但是,他的早期喜剧《驯悍记》却让很多人尤其是女性主义者甚觉不爽,在她们看来这部喜剧全然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一种侮辱、戏弄和迫害,是对女性的一种极大不尊重。
笔者认为,这种批评是对莎士比亚创作此剧的真实意图的误解。
戏剧开始,是一个贵族狩猎归来,遇到一个名叫斯赖的穷补锅匠因喝醉酒躺在酒店门口昏睡。
为了取乐,贵族决定戏弄一下他。
贵族命令随从们把斯赖抬到家里,给他洗澡,穿上华贵的衣服,弹奏高雅的音乐,命令一个漂亮的女奴扮演他的妻子,嘱咐仆人们在他酒醒后尊称他主人,并且告诉他过去的15年里他一直在做梦,以为自己是乞丐。
于是,闹剧真正开始了。
斯赖酒醒后,面对眼前的如此“真实”的一切,真的以为自己是贵族了。
在众人的趋奉下,他去观看一出为他演出的戏剧。
这是一场贵族完全由于无聊和空虚而策划的戏弄穷人的滑稽剧。
然而,“驯悍记”的故事便是在这个大故事中展开的。
凯瑟琳娜是帕度亚富翁巴普提斯塔的女儿。
她被称作泼妇,在帕度亚以善于骂人而声名远播,被周围人冠以疯、悍、泼,以至于无求婚者上门问津。
父亲急于将凯瑟琳娜这个“滞销货”嫁出去,不惜昂贵的嫁妆。
维洛那绅士彼特鲁乔得知情况以后,决定娶她为妻。
彼特鲁乔在向凯瑟琳娜求婚和婚后的几天,以爱护妻子为名,故意做出一副比凯瑟琳娜更暴躁、任性和乖戾的样子,让她饱受饥饿劳累之苦,倍受遭人误解、怠慢的折磨,从而使她领悟到一个好妻子不该倨傲粗野,应遵从“妇道宣言”的道理,而且成为了帕度亚城最柔顺的妻子。
这出戏剧的正剧部分吸引了所有人们的眼球,或是男人们看到彼特鲁乔强迫凯瑟琳娜承认两点钟是七点钟,指月亮为太阳,说男人是女人时开心地大笑,或是女人们看到凯瑟琳娜恭顺地站在丈夫面前诵读“妇道宣言”时气愤地咬牙切齿,读者们的关注焦点统统停驻在了“驯悍”这出戏上,而全然忘却了在这出戏之前还有另一出戏,即整个剧的序幕——贵族戏弄穷汉斯赖以取乐。
走进当代的古典明珠:当代芭蕾《驯悍记》的比较艺术学阐释作者:沈健来源:《艺术评论》 2020年第5期沈健【内容提要】《驯悍记》长久以来被解读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闹剧”或“爆笑喜剧”。
1969年,英国编舞大师约翰·克兰科为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排演了同名芭蕾舞剧;2014年,现代芭蕾大师让-克里斯托弗·马约又将这部经典之作改编并搬上莫斯科大剧院的舞台,以他的视角赋予这部古老作品以当代新生。
从戏剧到舞剧,从古典到当代,艺术的交融与时代的更迭折射出经典的永恒价值。
【关键词】《驯悍记》;舞剧;戏剧;古典;当代;比较艺术学作为现代芭蕾舞界的中生代大师,让-克里斯托弗·马约(Jean-Christophe Maillot)时不时地创作出惊人之作,然而他于2014年为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创作的两幕芭蕾舞剧《驯悍记》则更多了一些个人情结的意味。
剧中,马约将芭蕾舞者身体极致的美感、紧实的肌肉线条作为叙述这出莎翁喜剧的舞台工具,简炼地提纯原著中的主要事件,加之延续其舞台整体美学的服装、布景等其他元素的烘托,试图娓娓道来他心目中的《驯悍记》。
《驯悍记》长久以来被解读为莎翁作品中的“闹剧”或“爆笑喜剧”,在马约的改编舞台上,却是闹中取静、动静相宜,以他的视角赋予了这个古老作品以当代新生。
本文对该剧的阐释和分析,不仅是在距离英国编舞大师约翰·克兰科(John Cranko)于1969年为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所创作的《驯悍记》逾半个世纪以来的重新回顾,更是可以在比较艺术学视野下,“对同一题材在不同艺术样式中的艺术呈现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有利于我们艺术创作的发展与艺术学理论的深入”[1]。
2014年夏季由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让-克里斯托弗·马约及其“缪斯”柏妮丝·库伯蒂尔斯(Bernice Coppetiers)作为编舞助理倾力打造、全新演绎的莎翁经典《驯悍记》新编芭蕾舞剧在莫斯科大剧院拉开帷幕。
【摘要】对莎士比亚的早期戏剧《驯悍记》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从人文主义视闽看,这是一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新的生活原则获胜的喜剧;从女性主义视阈看,这是一出表现女性主体性丧失的悲剧。
【关键词】人文主义;女性主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其作品以内容的广泛,语言的丰富优美,思想的深邃,艺术技巧的精湛而征服了观众和当时的文坛,甚至在今天仍不乏其崇拜者,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剧作家本·琼生在为1623年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全集》所写的题词中赞叹“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尤其是他的37个剧本更是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天才剧作家的艺术才能。
肖伯纳把莎士比亚冠为“戏剧之王”,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对他来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
也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空间。
“莎学”已成为世界显学,他的绝大部分作品几百年来不断地被评说,各国研究莎士比亚的论著已汗牛充栋,但艾略特仍感叹“要谈论莎士比亚,也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正确。
”可是,文学批评不是去寻求答案,而是挖掘不同的解读方式。
《驯悍记》共分五幕,再加一个序幕。
这是莎士比亚的早期戏剧创作,至于创作的时间多有歧义,约在1592—1596年间。
这出戏剧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喜剧。
但是每个读者解读这本书时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就《驯悍记》中喜剧和悲剧的文化内涵作为解读。
一、人文主义视阈——体现新的生活原则获胜的喜剧欧洲经过中世纪的漫漫黑夜,终于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14至17世纪,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在西欧展开,揭开历史的新的一页,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虽然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帜,但决不是为了恢复古希腊罗马的旧文化。
而是要建立起适应当时社会向前发展所需的新思想新文化。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形成了一套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抗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这一词源出拉丁语Humanismus.人文主义不是由一个或几个思想家提出,而是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共同的创造。
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以人为本,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人智反对神智⋯⋯提倡现实的享受和欢乐,称赞吃喝玩乐和情欲的满足,反对教会宣扬的来世天堂和禁欲主义;鼓吹个性解放,要求意志自由,信仰自由,爱情婚姻自由,反对来自宗教的和封建的各种束缚。
讴歌爱情专一,友谊忠诚,反对背信弃义;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教阶制度;要求仁政,反对暴政;要求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剧;崇尚冒险精神,开拓精神,反对闭关自守和因循守旧;追求知识,探索自然,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着重教育,培养精通百艺,能文能武的人才,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的神学内容。
”人文主义者“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兼用”。
宣传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当然经受了这一场文艺复兴思想大解放的洗礼,是先进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戏剧题材大都根据现成的旧剧本编年史或小说进行改编,但都注入了时代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所以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
《驯悍记》集中表现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以路森修和皮图丘为代表,说明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原则已取代中世纪的生活原则。
在第一幕戏中,作者一开始就有意点明这两个年轻人的身份是人文主义者。
路森修的“父亲文森修是班提佛里家族后裔,他五湖四海经商立业,积聚了不少家产。
找自己是在佛里棱萨长大成人的,现在必须勤求上进,把时间用在研究哲学和做人的道理上,在修身养志的功夫力寻求我的乐趣。
”(《驯》第一幕第一场)。
皮图丘则主张“年轻人倘不在外面走走,老是待在家里,孤陋寡闻,终非长策”(第一幕第二场)。
这出戏有两条情节线索:皮图丘向帕度亚的富翁巴普提斯塔的泼辣凶悍的大女儿凯特求婚,最后有名的悍妇被驯服成最温顺的妻子;另一条线索是路森修对巴普提斯塔的小女儿一见钟情,为获得美人芳心而不惜降低身份,改名换姓到巴普提斯塔家当家庭教师,最后与比恩卡秘密结婚。
皮图丘和凯特的故事沿用了中世纪喜剧文学的最流行的一个主题。
但其问不仅是表现了传统男尊女卑的观点,“这出喜剧的形象和情景,就其精神讲,绝不是中世纪的。
” 凯特一出场就恶狠狠地威吓比恩卡的求婚者,接着打骂妹妹,对父亲反唇相讥,用琴打家庭教师,这种种行为让人看到他确实是一个“野猫”,让所有的男人都望而生畏,即使她的父亲很有钱,也不愿意“娶个活阎罗供在家里”,只有皮图丘愿意向凯特求婚,因为“尽管她的性子暴躁得像起着风浪的怒海,也不能影响我对她的好感,只要她的嫁妆丰盛,我就心满意足了”(第一幕第二场)霍坦西奥告诉他,凯特“脾气非常之坏,撒起泼来,谁也吃不消”,而皮图丘则认为“你可不知道金钱的好处哩。
”他的仆人也说他“只要有钱,就是把一个木人泥偶给他做妻子他也要”,可见皮图丘选妻的条件不是传统的门第观念,不是外貌,也不是人品脾性,而是金钱,这完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原则。
因为只有金钱才可以让人“过些痛痛快快的日子”。
另外,对凯特的“坏脾气”,他不是娇生惯养的贵公子似的束手无策,正如他自白的“难道我不曾听见过狮子的怒吼?难道不曾听见过海上的狂风暴浪,像一头疯狂的巨熊一样咆哮?难道我不曾听见过战场上的炮轰,天空中的霹雳?难道我不曾在白刃相交的激战中,听见过震天的杀声,万马嘶奔,金鼓的雷鸣?”(第一幕第二场)他经历过冒险,也享受冒险,娶凯特对他来说也是一次大冒险,结果他不但得到凯特的丰厚嫁妆,而且还得到一个最驯服听话的妻子,事实证明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原则已在取代旧的封建生活原则。
在剧中凯特发表了关于妇女应把丈夫当作“你的主人、你的生命、你的所有者、你的头脑、你的君王” 的长篇大论,如果单纯就夫妻关系而言,显然流露出过时的中世纪观念的痕迹,但“家”如“小社会”,在家庭里,子从父,妇从夫,男性家长统治一切。
在国家,即有一个权力中心和一个从上至下的尊卑制度,构成了一种至为重要的秩序。
这样才会有“和睦、亲爱和恬静的生活,尊严的统治和合法的主权,总而言之,一切的美满和幸福。
”(第五幕第二场)在15世纪后半期,英国封建贵族之间进行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一场内战,史称玫瑰战争(1455—1485)。
16世纪前半期亨利八世为巩固王权与罗马教皇决裂,跟着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僧侣运动。
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情况下要发展资本主义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针对这种历史背景,提出家国的秩序化、等级化是积极意义的。
国家政局的安定,既是饱受战乱之苦的英国人民的心愿,也是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之一。
至于路森修与比恩卡的故事则是常见的有情的青年男女瞒过家长私下结婚的喜剧题材,这一情节也常见于人文主义的文学作品中。
巴普提斯塔把“贞静幽娴”的小女儿当奇货可居,打算把她嫁给聘礼最多的人。
路森修为追求爱情甘愿与仆人交换身份,降尊到巴普提斯塔家里当家庭教师,借机向比恩卡吐露爱意,获得了比恩卡的爱情,为防止巴普提斯塔把比恩卡嫁给出得更多聘礼的男人,两人私下结婚。
他们的爱情故事肯定了人文主义的爱情至上观。
“喜剧总不是包含在笑的对象中,而是包含在笑的主体中”H]人文主义者站在认知理性的高度,崇尚冒险、创新;人文主义者还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有享受世俗生活的权利,包括满足物欲的官感享受和满足情感的爱情生活。
《驯悍记》在当时甚至以后的相当历史时期被视为“喜剧”,这其实是处于人文主义角度而得到的一种解读。
二、女性主义视阈——女性丧失主体的悲剧莎士比亚尽管作为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他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不可谓不先进了,但他也毕竟是16、17世纪的人,而且是一个男人,所以他所操持的仍是维护男性社会特权的话语,没有打破囚禁女性的封建夫权牢笼,没有真正把女性从第二性的附属性生存中拯救出来,没有赋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主体性地位。
可以说,莎士比亚的创作中,始终存在强大的男性中心意识。
所以,《驯悍记》从男性视阂看,确实是一出“喜剧”,但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则是一出“精神悲剧”。
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主义,“以重新确立女性的地位和角色为目标,提倡用独特的女性眼光来审视父权制社会的一切价值判断,不愿承认甚至试图颠覆父权制度的价值体系”I5],其重点是提供一种女性视闽,去解构文学中的男权文化中心的存在。
也许有人认为,用女性主义观点批评莎士比亚的男性中心意识,是一种没有历史感的苛求。
这就涉及到两性主体性平等的文化观念是否符合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语境问题。
在上文提到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中,反对等级制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爱,个性解放,尊重生命主体意识的自由观念。
而莎士比亚的男性中心意识,在提出解放“人”时,又把男女关系界定为主奴关系、主从关系,就根本上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驯悍记》中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压制,首先表现在对父权地位的认同。
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奇怪的是,他塑造了大量女性形象,“母亲”的形象寥寥无几,相反,“父亲”的形象频频出现,而且“母爱”在母亲的形象中不占主导地位,被情欲所压制,如《哈姆雷特》。
至于“父爱”中有大量的描述。
在《驯悍记》中出现的父亲角色有两个:巴普提斯塔和文森修。
莎士比亚对他们的态度是矛盾的,基于人文主义立场,他赞同青年对父亲的反叛,而基于宗法制立场,他认同他们的家长地位。
凯特虽平时桀骜不驯,连父亲的话也不放在眼里,欺负妹妹,这其实是她恨父亲偏爱妹妹,“啊!你不让我打她吗?好,我知道了,她是你的宝贝,她一定要嫁个好丈夫;我就只好在她结婚的那一天,光着脚跳舞,因为你偏爱他的原故,我一辈子也嫁不出去,死了在地狱里也只能陪猴子玩。
”(第二幕第一场)凯特的潜台词中含有对父亲的爱的强烈渴盼。
她后来还是听从父亲的安排嫁给了皮图丘。
比恩卡为讨父亲欢心,压抑自己的主体性要求,扮演成一个乖顺听话的好女儿。
路森修虽找人假扮父亲,并未告知父亲就结婚,但最后他还是向父亲跪求饶恕。
其次,“驯服” 凯特的过程明显表现出对女性主体性的恶意嘲讽和践踏。
在剧中,凯特被塑造成一个被人嫌厌的悍妇,不仅会牙尖嘴利地与男人针锋相对的对骂,还大打出手,看起来非常卤莽粗暴。
凯特这些“出格”的行为除了发泄对父亲偏心的不满外,更主要的是出于她女性主体意识。
她毫不客气地对出口不逊的男人予以相应的还击,不喜欢妹妹为迎合男人的欢心而装模作样,不满意父亲把女儿当货物一般论斤按两地出售的做法。
她不愿意遵从世俗的道德法规,“难道我就得听人家安排时间,仿佛自己连要什么都不知道吗?”(第一幕第二场)她勇于表达自己的意愿,“我相信我也有说话的权利;我不是三岁的小孩,比你尊长的人,也不能禁止我自由发言,你要是不愿意听,还是请你把耳朵塞住吧。
”(第四幕第三场)她还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我知道一个女人倘然一点不知道反抗,她会终生被人愚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