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民歌共27页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27
少数民族的主要民歌类型有:
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牧歌的特征,气息宽广、句幅较长,常伴有颤音和装饰音,给人以历史沧桑感。
藏族箭歌,多流行于西藏东南部,是猎手夸耀箭术时所唱的。
歌唱时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广泛流行的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就是一首箭歌。
朝鲜族抒情谣,表现题材广泛,以表现爱情者居多,旋律流畅,多采用该民族特有的三拍子节奏,著名的抒情谣有《阿里郎》《道拉基》等。
苗族飞歌,苗族的一种山歌,在山间或田野歌唱,音调高亢,气息悠长,节奏自由,常有滑音,句尾惯用甩音。
广西壮族民歌音乐元素改编的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
广西壮族民歌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化之一。
其音乐特色鲜明,
旋律优美动听,表达了壮族人民深厚的生活感情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随着时代的变迁,广西壮族民歌音乐元素也逐渐被融入到各个音乐领域。
在钢琴音乐
创作中,广西壮族民歌的音乐元素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一、《阳朔山水甲天下》
这是一首广西壮族民歌中的经典作品,其旋律优美动听,表达了广西阳朔地区奇峰秀
水的壮丽景象和壮族人民对故乡的热爱。
在钢琴作品中,我们可以利用左手音阶和跨度大的和弦,表现出景象的辽阔和山水的
起伏。
右手则使用连续的三连音和高音区的慢速发声,让旋律更加优美动听。
另外,要注意调整速度和力度,让钢琴演奏更加流畅自然。
二、《大海航行靠舵手》
这是广西壮族民歌中的另一首经典作品,它表达了壮族人民勇敢探索未知领域的决心
和信心。
在钢琴作品中,左手可以运用排列和弦和音阶,表现出海浪的翻滚和主人公的决心。
右手则使用高音区的快速对位和回旋,表现出船舶在海洋上的航行和喜悦之情。
三、《马儿哟》
这是一首广西壮族民歌中节奏明快,热情洋溢的歌曲。
总结:
广西壮族民歌音乐元素的融合,为钢琴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在演奏这些作
品时,需要注意节奏和旋律的准确性,以及速度和力度的掌握,让钢琴演奏更加自然流畅,表达出广西壮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1.简述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特点(至少三个)怒族:怒族民歌的特点是运用隐喻手法,句式精练,语言质朴,与劳动生活扣合得比较紧密。
即兴编唱,具有浓厚的生活力息和民族特点。
有必然格律,以琵琶,笛子,葫芦笙伴奏。
《龙潭》反映了怒族人民由狩猎生活转到农耕生活的进程;《猎人调》描画了怒族人民狩猎时的情景和捕捉野兽后的欢乐心情。
《求婚调》、《出嫁》、《逼嫁》、《迎亲调》控诉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歌颂了男女青年纯真的爱情。
《孤童谣》反映了孤儿的悲惨遭遇;《哀叹调》表示对死者的吊唁。
另外还有边舞边唱的《跳舞歌》等。
怒族民歌的形式有叙事歌、山歌、劳动歌、童谣、哄娃娃调、祭祀歌与吊唁歌等等。
特点是结构以单乐句和上、下句式为主,旋律随歌词的长短而转变,反复演唱。
北部民歌大多节拍自由、委婉悠长,具有山歌的特色;南部民歌节拍、节拍较为规整,其中以切分节拍为其主要特征蒙古族:蒙古族从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和阴山以北地域,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拍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著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
“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拍规整,很多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
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另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彼此吸收,彼此交流的产物。
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登山调”也是蒙、汉民族一路喜爱的歌种。
(呼麦: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式,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有的多声部形态。
)藏族: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份藏族聚居地域。
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
民歌演唱活动多数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很多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路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一、传统音乐分类: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
二、民间音乐的特点:1、创作过程口头性和集体性; 2、乡土性;3、即兴性;4、流传变异性;5、人民性;6、多功能性。
三、王光祈将世界音乐分为“世界三大乐系”:欧洲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中国乐系。
四、民歌定义:是民间歌曲的简称,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时间的流逝而日臻完美。
五、民歌的功用: 1、教育与传承功用; 2、人生礼仪功用;3、祭祀与驱邪功用;4、交际功用;5、娱乐作用。
1、定义:又称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
在劳动号子中,最常见的歌唱方式是一领众和。
2、分类及代表作品:(1)搬运号子:《哈腰挂》、《走绛州》;(2)工程号子:《打硪歌》;(3)农事号子:《催咚催》;(4)作坊号子:《打蓝调》;(5)船鱼号子:《渔民号子》、《川江船夫号子》。
3、特征:(1)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毅粗狂的音乐性格;(2)节奏的律动性;(3)音乐材料的重复性;(4)领唱、合唱相结合的歌唱方式;(5)曲式结构的简朴性。
八、山歌:1、定义:山歌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往往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
2、分类及代表作品:(1)一般山歌:①信天游:《蓝花花》、《脚夫调》;②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③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一对白鸽子》;④四川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槐花几时开》、《康定情歌》;⑤云南山歌:《赶马调》、《弥渡山歌》;⑥湖南山歌:《浏阳河》、《郎在外间打山歌》、《一堂清水一莲塘》;⑦湖北山歌:《盼红军》;⑧江浙山歌:《对鸟》、《红菱牵到藕丝根》。
(2)放牧山歌:是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时吆喝牲畜或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主要为农村的少年儿童所唱。
浅析黎族民歌《木棉花开》的合唱改编手法黎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歌传统。
黎族民歌《木棉花开》是黎族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以清新、朴实的音乐风格和内容表达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近年来,随着民歌改编的深入,合唱改编成为了黎族民歌的一种新形式,使得其更具现代感和包容性。
本文将对黎族民歌《木棉花开》的合唱改编手法进行浅析,从和声编配、节奏处理、旋律巧妙安排和舞台效果等方面分析合唱改编的特点和优势。
合唱改编在和声编配上的特点。
传统的黎族民歌多为独唱或者合唱的形式,而合唱改编则进一步丰富了和声部分,使得音乐更加立体丰满。
在《木棉花开》的合唱改编中,通常会设置主旋律部分和对位声部。
主旋律部分由合唱团中的主唱或者独唱部分负责,而对位声部则由其他成员负责,既有对主旋律的呼应,又有和声的支撑。
这种编配方式不但加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同时也使得合唱更富有表现力。
合唱改编中常常加入合唱团的间奏部分,通过和声编配的设置使得音乐更加丰满,展现出黎族民歌的独特魅力。
合唱改编在节奏处理上的特点。
传统的黎族民歌通常以简单的二拍或者三拍为主,节奏简单明快,这与黎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息息相关。
在合唱改编中,常常加入更加丰富多变的节奏处理,使得音乐更富有动感和变化,更适应现代观众的听觉需求。
《木棉花开》的合唱改编中,可能会加入打击乐器的节奏部分,通过鼓点的变化来丰富音乐的节奏感,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对声部的分配和编排,使得合唱部分的节奏更加规整,更加富有节奏感,更加引人入胜。
黎族民歌《木棉花开》的合唱改编在和声编配、节奏处理、旋律安排和舞台效果等方面展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优势,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希望今后在黎族民歌的合唱改编中,能够加强创新和交流,开拓更加丰富多彩的合唱形式,使得黎族民歌的魅力得以更好地展现。
长调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长调是蒙古族的民歌。
蒙古长调也被称为长歌,是蒙古族的传统音乐。
独特的演唱形式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
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唱腔恢弘大气,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2006年5月,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
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
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取材内容大都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
在蒙古长调里,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如前依音、后依音、滑音、回音等,还有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蒙古语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即发声时,
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1、【赛马】(二胡独奏《赛马》由黄怀海于1959年根据蒙古族民歌《红旗歌》创作的二胡曲,表现背景是内蒙古人民在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上的赛马比赛。
此曲将一首仅有四句十六小节的民歌,升华为一首风靡全国,响彻海内外的传世之作,反映了作者创作才华和娴熟演奏技巧。
2、【金蛇狂舞】(民乐合奏)此曲由聂耳于1934年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易名为家喻户晓的《金蛇狂舞》。
并曾作为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背景音乐3、【欢乐的泼水节】(民乐合奏)《欢乐的泼水节》是由周成龙、张祖豫共同创作的葫芦丝经典曲目。
描绘了云南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等少数民族欢度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
听此曲,不由忆起敬爱的周总理当年参加泼水节与民同乐的情景。
4、【彩云追月】(民乐合奏)《彩云追月》由任光创作于1935年。
1960年,彭修文根据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的乐队编制重新配器,并被评为中国十大民乐名曲。
乐曲形象描绘了浩瀚夜空迷人景色。
但尚无经典的也无国家队的民乐合奏MV,遗憾!不过搜集到李云迪和朗朗同奏彩云追月,看一看PK结果谁更牛!。
5、【牧民新歌】(笛子独奏)《牧民新歌》由著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先生于1966年根据内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调创作。
作品以浓郁清新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和牧场上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MM唐俊乔知名度不高,但其台风抖擞,演技一流,“吹技”绝佳,将中国笛技表现得淋漓尽致,故特作重点推荐。
6、【翠湖春晓】(民乐合奏)《翠湖春晓》是聂耳以家乡昆明郊外的翠湖风景为背景,根据云南昆明洞经音乐改编而成的民族管弦乐曲。
聂耳名曲佳作超过此曲的很多,翠湖春晓能入选中国民族十大金曲实属不易。
网上搜不到精品MV也在所难免7、【彝族舞曲】(琵琶独奏)彝族舞曲由王惠然于1965年以彝家山寨迷人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为背景,取材于云南彝族《海菜腔》和《烟盒舞》创作的琵琵独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