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歌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3.22 MB
- 文档页数:20
少数民族民歌教案【教材分析】《少数民族民歌》是普通高中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教科书音乐课程(必修)第二单元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三大块:欣赏民歌、学习音乐知识和拓展与探究。
教材要求通过欣赏部分使学生感受、体验少数民族的音乐情绪;通过学习音乐知识使学生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的音乐和民歌的风格特征;通过拓展探究部分引导学生探究少数民族民歌的产生与发展,与该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关系。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音乐知识,大部分学生对于音乐理论及鉴赏没有形成自身的方式方法。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1.审美感知:认识蒙古族、藏族音乐的民歌体裁,使学生能够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蒙古族和藏族的音乐进行比较,感受其音乐情绪,体验蒙古族、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长调”“囊玛”等民歌体裁。
2.艺术表现:通过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两首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通过教师讲解蒙古族和藏族的民歌常识,认识、理解蒙古族和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3.文化理解:培养和增进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和对祖国灿烂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及体裁形式;分辨不同民族音乐和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两个民族音乐和民歌的风格特征。
【课时与课型】1课时新授课【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音箱、电子琴【教法与学法】讲解法、引导探究法、聆听法、归纳总结法【德育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让学生聆听民族音乐感受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和教师讲解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的形成与他们本民族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灿烂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过程】。
中秋节的传统民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
在这个喜庆的节日中,除了赏月、赏灯、品尝美食之外,传统的中秋节民歌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中秋节民歌是以歌颂中秋佳节的主题,表达对团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简单易懂,富有亲和力,极具民间特色。
一、《月儿高》《月儿高》是中秋节最经典、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传统民歌之一。
这首民歌旋律婉转悠扬,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美满生活的向往。
歌词中描述了明亮的圆月高悬天空,象征着中秋佳节的到来。
歌曲中的旋律中略带伤感,唱出了人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问月亮》《问月亮》是中秋节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传统民歌。
这首歌曲的旋律明快欢快,乐观向上。
歌词中,歌手通过询问月亮的形象、光辉、神秘等特点,表达了人们对中秋佳节的追求和祝福,歌颂了中秋佳节的团圆和美好。
三、《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代表我的心》这首歌曲充满了浓郁的中秋节的浪漫和情感。
这首歌具有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并成为了中秋节民歌中的经典之作。
歌曲的旋律缠绵悱恻,歌词深情款款,表达了人们对中秋节的深深思念和对爱情的热切渴望。
四、《丢丢山歌》《丢丢山歌》是属于少数民族中秋节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歌以独特的民族音乐元素为基调,旋律流畅动听。
歌曲中运用了民族方言,描绘了山间的美景和人们对中秋佳节的热情,充满了浓厚的地方风情和文化底蕴。
五、《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为主题的中秋节传统民歌。
歌曲中讲述了嫦娥仙女为了挽救人间秩序,抱着草药从人间奔月的故事,将中秋节与神话传说有机结合,歌曲旋律明快而庄严。
中秋节的传统民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民间渊源。
这些传统民歌以优美的旋律和质朴的歌词,让人们在中秋佳节中感受到团圆和美好的情感。
无论是在家庭中或是亲朋好友聚会时,这些歌曲都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温馨。
在接下来的中秋节里,让我们一起共同欣赏、传唱这些美妙的中秋节民歌,以歌声庆祝和传承这个传统节日。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一、课前导入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营造课堂气氛二、新课讲授1、新课导入播放幻灯片一问:你能说出这些图片上的服饰都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吗?(展示图片)(高山族服饰图片学生比较陌生,可以用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来提示)师:音乐服饰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展示幻灯片二)2、蒙古族师:我们先来听常一段音乐,这段音乐给你展示一幅怎样的画面。
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展示幻灯片三音画同步)生答:看到一幅大草原辽阔的画面,主奏乐器是马头琴。
师:一段悠扬的马头琴的声音把我们带到了内蒙古的大草原上。
我们刚刚听到的音乐是内蒙古著名的一首民歌《森吉德玛》。
这里的民歌如同这里的牛羊一样多。
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两类长调和短谓(展示幻灯片四)(1)长调、短调.师:我们先来感受长调,长调是最具草原气息的音调。
大家听一听,它的节奏是自由的?还是规整(播放《赞歌》)师;长调旋律舒展悠扬,气息绵长宽广,节拍自由,唱时有类似马头琴演奏式的润强。
具有史诗般的雄浑气魄。
适于抒情咏唱。
也只有在大草原上这样一望无际,一马平川的环境下长调才能如此地悠长自由辽固。
那么短调具有这样的特征吗?(播放《黑缎子坎肩》)短调结构规整紧凑,节奏整齐,句幅较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特征。
(2)呼麦师;在内蒙古有一种很神秘的长调,可以说是内蒙古独有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际级艺术瑰宝。
拥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罕见的喉音艺术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让气息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同时,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将气以不同方式由嘴唇呼出,激发出两个八度的泛音旋律,形成高音声部,如此一人同时唱出双重唱、三重唱等多声部。
好了,老师不多说,同学们亲自来感受一下,看看你们能不能听出两个声部来。
(播放音频《四座山》)(因低音的旋律不是很容易听出,所以教师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引导)3、藏族展示幻灯片六师问:大家看这幅图片把我们带到了哪里?生答:西藏师,对。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与特点2. 藏族民歌:《青藏高原》、《康定情歌》3. 蒙古族民歌:《天堂》、《呼伦贝尔大草原》4. 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5. 傣族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及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会欣赏和分析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欣赏我国少数民族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钢琴、黑板学具:教材、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藏族民歌《青藏高原》,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3. 案例分析(15分钟)分别播放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傣族民歌,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民族民歌的特点,并进行课堂分享。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分析一首未知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少数民族民歌进行演唱,展示音乐才华。
六、板书设计1. 少数民族民歌分布图2. 各民族民歌特点3. 歌曲案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少数民族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描述。
(2)了解你所熟悉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同学分享。
2. 答案:(1)示例:《达坂城的姑娘》旋律:优美、抒情节奏:明快、活泼歌词:描述了达坂城美丽的姑娘和英俊的小伙子,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与豪放。
(2)示例:藏族的风俗习惯藏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晒佛节。
北朝民歌《敕勒歌》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川:指平原。
敕勒川,大概因敕勒部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2.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3.穹(qióng)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幕。
4见(xiàn):同“现”。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一、教学目标1、审美感知:欣赏内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朗松》。
维吾尔民歌《牡丹汗》,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
通过比较它们的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认识、理解其民族风格。
2、艺术表现:聆听几首民族歌曲,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优美的旋律中体味其民族风格及特点。
3、文化理解: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民族乐器等。
分析民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与该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文化交流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欣赏内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朗松》维吾尔民歌《牡丹汗》,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
2通过比较它们的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认识、理解其民族风格。
三、教学方法:问题聆听法、视觉图像法、对比欣赏法三、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展示少数民族服饰的照片,请学生猜猜是哪个少数民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二)课程内容:1、《辽阔的草原》①介绍蒙古族民风民俗(洁白的蒙古包,马奶酒与手抓饼,草原的“那达慕”大会)。
②讲解音乐知识:长调和短调长调: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字少腔多,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短调: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较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
③聆听蒙古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歌曲在旋律、节奏、声腔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旋律悠长,节奏自由,字少腔多,有着浓郁的草原气息(长调)④对比欣赏《嘎达梅林》。
引导学生回答: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字多腔少、具有叙事性的特点(短调)教师教唱《嘎达梅林》歌曲片段。
介绍蒙古族乐器:马头琴2、《宗巴朗松》①聆听两首藏族歌曲片段②讲解音乐知识:藏族音乐囊玛音乐③欣赏藏族歌曲《宗巴朗松》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歌曲在旋律、节奏、声腔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舒缓细腻节奏自由高亢悠扬(囊玛音乐)④欣赏囊玛舞蹈介绍藏族乐器:扎木聂3、《牡丹汗》①了解新疆民风民俗跟地方美景②讲解音乐知识:新疆音乐②欣赏《牡丹汗》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少数民族民歌音乐文化分析作者:李华东王美佳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4期摘要:民歌是表现一个民族智慧与创造的力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延伸和发展的灵魂与根基。
民歌在现代社会中距离学生的课堂实际比较远,因此,要在有限的音乐课堂时间内引导学生,接触、了解、认识民族音乐中的民歌,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充分了解民歌,植根于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涵中,感受并体验民歌的魅力,彰显民族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内涵。
关键词:民歌;歌词特点;旋律特点一、研究背景冼星海说:“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
”因此,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艺术之瑰宝。
在浩瀚的民歌海洋中,少数民族民歌又是其中的一块珍宝,各少数民族用这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展示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笔者在教授大学音乐鉴赏课《独特的民族风》内容时,发现民歌距离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遥远,很多学生对民歌的题材不了解,也就表现出不以为意的态度。
在音乐文化多样化的今天,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的中华文化,就要了解、聆听各民族的音乐、各民族的民歌,而了解民歌就要从歌词、衬词和旋律特点的分析了解入手,在了解的过程中和其他音乐形式,如现在盛行的流行音乐相比较,对比不同的音乐特点,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对比中了解中国文化之底蕴,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之传统,从而真正了解、接受民歌。
在音乐鉴赏课中,笔者设计了表1,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对照曲谱和歌词进行聆听,然后再完成表格。
首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对小组见解进行归纳和必要的讲解补充。
这样既能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又有利于激发他们独立思考,激起他们聆听乐的愿望。
二、少数民族民歌的歌词特性(一)借景抒情,赋予比喻在我国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民族同胞不论男女老幼都爱唱歌,这种特质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表现得更加明显,能歌善舞的人在他们心里是很受崇敬的。
云南民歌经典歌曲30首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民风淳朴的多民族省份。
云南传统音乐以云南民歌为代表。
这些民歌反映了云南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历史、民俗和生活风格。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云南民歌经典歌曲30首。
1. 《滇池船歌》:云南干部合唱团的代表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被誉为“云南外史”。
2. 《暗香》:云南白族民歌,是白族婚礼上必唱的歌曲。
歌曲旋律悠扬,充满浓郁的爱情气息。
3. 《播种年》:著名的彝族民歌,歌词反映了彝族人民热爱生活的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4. 《大理调》:大理白族古乐器组合演奏的代表作,曲调优美,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5. 《苍山洱海》:由沈雁冰作词,贯穿了云南美丽的风景和红河哈尼族民俗文化的歌曲。
6. 《打锅歌》:云南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之一,反映了紫色文化的基础。
7. 《凤凰于飞》:是广泛传唱的哈尼族古歌,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8. 《花核桃》:洱源白族民歌,是白族婚礼上必唱的歌曲之一,情深意浓。
9. 《江家四姐妹》:江巍和李建民合唱的歌曲,讲的是江家四姐妹的爱情故事。
10. 《送情郎》:由白族姑娘们唱出的爱情歌曲,旋律优美动人。
11. 《匆匆那年》:江巍演唱,是一首深情的爱情歌曲,流传广泛。
12. 《一条大河》:云南省民生报社歌曲,表现了云南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精神。
13. 《卡子门》:云南省中少年宫民乐团创作的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14. 《山歌情》:火红花艺术团演唱,歌曲中充满了情感。
15. 《出门前》:王菲演唱,云南原创民族流行歌曲,旋律优美、动听。
16. 《忆江南三首》:林海演唱,将情感和音乐完美结合,给人深刻的印象。
17. 《你是我曾经失去的爱人》:冯曦妤演唱,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含蓄真挚。
18. 《兰花草》:是泸西彝族歌曲,反映了泸西彝族的生活文化特色。
19. 《寨子情歌》:是从菲律宾传入我国,云南红河州哈尼族的首选婚礼歌曲。
20. 《咱心情好》:是彝族集体歌舞的代表歌曲之一,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节,主题为“少数民族民歌”。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欣赏代表性的民歌作品,如藏族的《青藏高原》、维吾尔族的《达坂城的姑娘》、彝族的《阿诗玛》等,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各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重点:欣赏代表性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钢琴、黑板、PPT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藏族民歌《青藏高原》,引导学生感受藏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析藏族音乐的特点,如旋律、节奏、演唱方法等。
3. 欣赏:播放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引导学生关注其音乐特点,如欢快的节奏、独特的唱腔等。
4. 互动:分组讨论各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每组选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民歌进行分享。
5. 课堂实践:学生代表上台演唱所选民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教师给予指导。
6. 例题讲解:分析彝族民歌《阿诗玛》的旋律、节奏、歌词等,引导学生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7.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选择一首民歌,分析其音乐特点及文化内涵,进行课堂展示。
六、板书设计1. 少数民族民歌藏族:《青藏高原》维吾尔族:《达坂城的姑娘》彝族:《阿诗玛》2. 音乐特点旋律节奏演唱方法3. 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少数民族民歌,阐述其音乐特点及文化内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自主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歌,开展课堂外的音乐鉴赏活动,提高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