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底水稠油油藏合理汽驱参数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9.03 KB
- 文档页数:1
试论边底水油藏开发效果及调整对策研究油田边底水油藏的特征有含油层系较多、油层的厚度很小、油稠出砂等,长期使用人工操作水驱岩性开采油藏的技术方法,运用此种方法能的开采效率较高、含水量较高、井网密集度较大。
通过研究边底水油藏水淹机理对水锥进的影响因素,指出活用合理地控制参数、物性夹层、适当地井间距等符合该区域进行开发的方法,直接在油田中直接使用综合调节与部署近几年的油田井位,收获了理想的开发效率与经济收益。
标签:边底水油藏;开发效果;调整策略油田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资源,获得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下,人们开始对油藏的开采技术提高了重视度,但在油藏认知与技术方法的制约,我国油田开采行业长期的开采方法为,高采油速度、高采液强度等常规的水驱模式,使得底水的锥进速度太快,无法获得较高的开采效果,最终开发的效果不尽人意。
为了对汗水的升高速度加强控制,使开发效率有所改善,需整体解析边底油水藏的开采效果与水淹规律,对其底水锥进、临界产量、含水的升高旋律、采液强度、打孔程度等开发技术的范围,找出符合边底油藏开采特点的模式。
1.评价边底水油藏的开发效率1.1评价开发效果、地质元素及综合指标的系统1.1.1评价地质元素的综合指标系统。
注水的开发效率在极大限度上取决油藏本身的地质条件。
通过对油田宏观地质与微观地质进行收集与整理反映出15个参数的特征,并按照开发水驱效果对于各项参数赐予不同权重的影响,进行灰色综合评价标准与系统的建设。
1.1.2评价油藏水驱开发效率的综合参数。
依据灰色体系理论的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综合评价原则,按照油田的注水开发效率的影响因素与动态化注采特点的分析结果,明确控制水驱储量、水驱储量的动用度、含水升高概率、自然递减概率、利用注水率、保持压力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与参数,总结形成综合评价油田的分析权值与标准。
1.2评价效果按照以上的标准系统、权重参数及指标,按照灰色关联的分析方法,对油田各项地质参数和标准参数之间灰色的关联系数进行分别计算,按照关联性的最大原则进行最后评价结果的确定。
生产一线稠油油藏多功能自适应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文⊙张继英肖然王高贵(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孤东采油厂)摘要:长周期吞吐后汽驱开发普遍存在对应油井受效差异大,汽窜现象严重等问题,开展汽驱井多功能自适应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能改善稠油油藏汽驱状况,提高非均质储层原油采收率。
关键词:汽窜;封堵;驱油汽窜;封堵、驱油一、引言孤东稠油为馆陶组稠油油藏,油层埋藏深度在1050~1450m ,油层厚度在3~15m ,渗透率在0.05~2.0μm 2,地面粘度在2000~15000m Pa.s ,地质储量2670×104t 。
目前孤东油田九区西块、红柳油田垦东521块、垦东53块、垦92块及外围零散井,共动用地质储量1515×104t 。
经过多年的稠油开采工艺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适合孤东稠油小断块开发的配套工艺,已形成了年产15×104t 稠油生产能力,但由于油层泥质含量高,胶结疏松,出砂及汽窜严重,注汽难度大,工艺配套不完善,制约了孤东稠油开采水平的提高。
目前,现场应用的调堵技术只侧重于封堵高渗透、大孔道,而忽略了其调驱剂在储层里的驱油作用,致使调剖、驱油效果不理想。
因此有必要研究、开发适合于稠油油藏自适应多功能调驱剂,该技术既有效地封堵大孔道体系,提高注入汽波及体积,同时兼具较好的驱油效率,来改善稠油油藏汽驱状况,提高非均质储层原油采收率。
二、新型高温调剖剂制备与性能评价目前,高温化学调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利用高温化学调剖剂的耐温性能封堵汽窜,可以调整蒸汽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吸汽不均的问题,达到改善吸汽剖面,增强注汽质量和蒸汽热效率,提高稠油动用程度及采收率的目的。
(一)高温调剖剂优选目前,对于稠油蒸汽吞吐或蒸汽驱油藏的调剖封堵,大多选择树脂类调剖剂,因为无机物调剖剂耐热性能好,但没有弹性,容易将地层堵死;而冻胶类堵剂具有良好的粘弹性,可以达到深部调剖,但耐热性不好,不能用于蒸汽驱或吞吐油藏。
收稿日期:2006-08-04;改回日期:2006-11-06作者简介:蔺玉秋(1965-),女,高级工程师,1986年毕业于辽河油田职工大学石油地质专业,现从事稠油开发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1006-6535(2007)01-0062-04边底水非均质性稠油油藏蒸汽驱关键技术蔺玉秋1,薛宗占1,秦艳玲1,张 鹰1,李秀娈2(1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2 中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摘要:锦91块为非均质性较强、边底水活跃的特稠油油藏,目前蒸汽吞吐采出程度已达35 8%,局部已有边底水侵入,产量以10%~20%的速度递减,蒸汽驱是该块下一步需要转换的开发方式。
采用热采工程、数值模拟方法,优选出蒸汽驱设计的关键技术:井网形式为83m 井距反九点井网;转驱时油层压力及蒸汽驱过程中的压力必须控制在5MPa 以下;单位油藏体积注入速度为1 65t/(d hm 2 m),注入井底蒸汽干度达到55%,采注比为1 1 1 0。
关键词:非均质性;边底水;稠油油藏;蒸汽驱;热采工程;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TE345 文献标识码:A引 言非均质性层状稠油油藏历经蒸汽吞吐开采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层间动用矛盾。
而边底水稠油油藏吞吐降压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造成边底水的侵入。
对于该类条件较差的油藏转换为蒸汽驱方式,油藏工程设计合理与否将决定蒸汽驱的成败。
锦45区块为辽河油田最大的稠油区块,最高年产油123 104t 。
其主力断块为锦91块,蒸汽驱设计目标层系为于I 组。
该块1984年投产,1991年底采出程度为8 75%。
1992年和1999年进行了2次井网加密调整,将井距由原来的67m 加密至目前的83m 。
截至2005年底,蒸汽吞吐采出程度达到35 8%,累计油汽比为0 63,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鉴于蒸汽吞吐后期产量递减形势严峻,转换蒸汽驱开发势在必行。
1 油藏地质概况锦91块为中东部陡、西部缓的单斜构造,西部地层倾角为2~3 ,中东部地层倾角为9~13 。
收稿日期:20150331;改回日期:20150615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特超稠油开发技术研究”(P12123)作者简介:史海涛(1981-),男,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现从事稠油开发地质研究工作。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15.04.032超稠油水平井蒸汽驱技术参数优化研究史海涛1,2,王朔3,吕楠4,张佩佩2,罗艳红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2.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124010;3.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4.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辽宁盘锦124010)摘要:针对胜利油田Z 区块水平井蒸汽吞吐开发采收率低、井间剩余油较多的问题,首选蒸汽驱作为蒸汽吞吐后的接替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现场实际,对Z 区块水平井蒸汽驱井网形式、转驱时机、注汽干度等技术参数进行优选。
实施过程中使用了30t /h 超高干度注汽锅炉,出口注汽干度可高达95%以上,保证了注汽井的注汽强度为1.6m 3/(d ·km 2·m )左右。
先导试验区7口水平井蒸汽驱见到明显效果,平均日产油增加了4 8t /d 。
研究成果为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驱在胜利油田的推广提供了技术依据。
关键词:超稠油;水平井蒸汽驱;注采井网;注汽干度;采注比;胜利油田中图分类号:TE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535(2015)04-0121-040引言胜利油田Z 区块开发目的层为沙三上亚段一砂体,油藏埋深为1300 1350m ,平均油层厚度为7.8m 。
油层物性较好,平均孔隙度为32%,平均渗透率为4000ˑ10-3μm 2,属于高孔、高渗储层。
地面脱气原油密度为1.0433g /cm 3,50ħ时地面脱气原油黏度为22ˑ104 38ˑ104mPa ·s ,属超稠油油藏。
M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注采参数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蒸汽驱是开发M稠油油藏的常用技术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注入高温高压的蒸汽,使得油藏中的稠油流动性提高,从而实现油藏增产。
然而,在蒸汽驱开发过程中,如何合理地设置注采参数,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
当前,国内外对于蒸汽驱注采参数优化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受限于地质条件、油藏性质等因素,这些研究很少直接适用于M稠油油藏。
二、研究内容本文以M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蒸汽驱注采参数对M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寻求最佳的注采参数配置策略。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M稠油油藏蒸汽驱的基本原理及工艺流程分析。
2. 基于M稠油油藏特性,探究不同注采参数(如注汽压力、注汽量、注液量等)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
3. 建立M稠油油藏蒸汽驱数值模拟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4. 对比不同注采参数组合的开发效果,寻求最佳的注采参数配置策略。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验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1. 文献研究。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了解M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的现状及注采参数的应用研究情况。
2. 实验分析。
在实验室中利用模拟岩心和模拟油藏进行控制实验,对不同注采参数组合的效果进行分析。
3. 数值模拟。
基于M稠油油藏的实际情况,构建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来模拟M稠油油藏蒸汽驱在不同注采参数下的开发效果。
四、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优化M稠油油藏的蒸汽驱注采参数,提高M稠油油藏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具体的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如下:1. 确定M稠油油藏蒸汽驱最佳注采参数组合,从而提高M稠油油藏的采收率,优化经济效益。
2. 加深对M稠油油藏特性及其蒸汽驱开发规律的理解,为类似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3. 通过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将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正,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五、进度安排本文的研究将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阶段:文献研究,分析M稠油油藏的特性及蒸汽驱开发技术,明确研究方向。
212022年2月下 第04期 总第376期TECHNOLOGY ENERGY |能源科技河南油田采油二厂强边水断块稠油油藏集中在新庄油田,主要包括泌浅57区、泌浅67区等区块,断裂发育,构造破碎, 断层相互交错,形成众多小断块,属高孔高渗普通稠油断块油藏,地质储量649万吨。
泌浅57区、泌浅67区均为层状边水稠油油藏,油藏品味相对较差,具有“含油层位多、含油面积小、含油宽度窄、边水活跃”特点,水淹储量520.6万吨,占总储量的63.5%,采出程度仅5.8%。
目前开发现状表现为“三低一大”:采出程度低、日产水平低、采油速度低、递减大。
为改善生产效果,开展区域立体抑水治理,初期产状改善显著,但多轮次后效果变差,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水侵路径认识不精细受油藏动静态因素影响,边水沿高渗带由构造低部位向中高部位水侵,区域治理潜力单元水侵路径认识难度大,精细刻画与精准治理需求有差距。
工艺技术适应性下降一是油藏物性以及温度场和压力场发生变化。
随着吞吐轮次增加,油藏储层孔渗性提高,依据原始物性设计工艺方案适应性下降;二是技术应用条件需要进一步优化。
随着水淹程度的加剧,影响因素和工艺参数需要进一步细化优化,提高技术针对性。
区域治理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受动态井网不完善因素限制,综合治理按照构造部位划分“高、中、低”治理区域,治理整体效果改善明显,个别轮次效果差异较大,需要进一步细分治理区域,提高治理技术的指导性,完善分层分区高效治理。
1.分类治理方案研究1.1构造部位水淹型采用分区立体控水技术,将该层针对优化出水淹区域划分为低部位、中部位、高部位三个区域。
低部位为强水淹区域,治理思路为水淹严重的油井进行排边水,有潜力的油井堵边水;中部位为汽窜严重及边水影响区,治理思路为面积注汽治汽窜,组合治理堵边水;高部位为低速采油区,治理思路为氮辅增产增效。
1.2区域差异水淹型通过渗透率分布图和边水突进平面图叠合对比,泌浅57区Ⅲ1层渗透率分布较为均匀,边水沿1号断层及2号断层分别突进,1号断层附近呈强水淹,2号断层附近弱水淹,区域差异水淹型实施分区堵调。
2019年08月边底水稠油油藏参数优化提高开采效果研究兰夕堂刘义刚孟祥海邹剑刘长龙(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摘要:针对边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吞吐轮次高,周期注汽量未能很好地体现区块动用程度、边底水侵入速度、储层物性等的动态变化的问题,利用室内实验开展多轮次吞吐后原油在油藏条件下的渗流机理研究,将数值模拟研究成果和室内物理模拟结果相结合,根据边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吞吐的生产特点,开展多轮次吞吐的储层需热量优化,得到了该类油藏不同轮次的最佳注汽参数,很好地利用了边底水的能量,在降低注汽成本情况下,油汽比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水平井吞吐;参数优化;边底水油藏目标区块为有边水的高孔、高渗砂砾岩特稠油油藏,体现以下开发矛盾:(1)多轮次吞吐油汽比逐年下降,急需开展注汽量优化;(2)区块物性差异大,整体开发效益变差;(3)水平段吸汽和动用不均,导致周期递减大。
开展目标区块水平井需汽量优化研究,以地层热需求为核心,立足于提升注汽热利用率,着眼于注采全过程一体化配套,贯穿于热采工作始终,实现按需配汽,有效提高油汽比,改善开发效益。
1目标区块油藏条件下的渗流规律研究选取目标区块3口典型井的油样,开展了不同压力下,不同温度的原油粘度以及流变性测试。
目标区块原油50℃粘度30000~100000mPa.s ,属于特稠油,乳化含水15%~45%,原油反相形成W/O 乳状液能力较强。
因此与原始含水样品相比,3口井脱水稠油的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50℃条件下原始样品的粘度分别时95800mPa.s 、52111mPa.s 、31333mPa.s 脱水后分别降为92800mPa.s 、36462mPa.s 、18040mPa.s ,50℃条件下该块脱水原油的粘度,随着压力增大,原油粘度是逐渐增大,在1~9MPa 的范围内呈现线性增加,压力9MPa 时原油粘度增幅65.2%。
原油的流变性是反映流体流动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与剪切速率存在规律性关系,认识流变性对稠油的开发和数值模拟有重要意义。
特稠油油藏吞吐后转蒸汽驱方案研究【摘要】以河南井楼油田某试验井区为例,通过实际生产资料分析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井楼油田lz27井区蒸汽吞吐转蒸汽驱条件及转驱方案。
研究表明,试验区吞吐后转蒸汽驱最佳井网为目前井距、反九点井网,合理转驱时机为吞吐5个周期后转驱。
通过蒸汽吞吐转蒸汽驱方案优化设计,优选出最佳方案为试验区部分井继续吞吐5个周期后再转入汽驱,发生汽窜后对注汽井采用间歇汽驱方式。
后期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对整个井楼油田蒸汽吞吐转驱上产及相似油田改善热采效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特稠油蒸汽驱数值模拟试验楼资27试验区位于井楼油田三区南部,原始地层压力2.63 mpa,原始地层温度26.7℃,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18749.0 mpa·s,属浅薄层特稠油油藏。
lz27井区常规试采产量低,蒸汽吞吐已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但随着周期数增大效果明显变差,由于油层比较薄,吞吐转驱能否取得成功,转驱条件和时机又是怎样的,需要通过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给予回答。
1 转驱的条件与井网研究由于影响蒸汽吞吐转蒸汽驱效果的因素很多,单因素研究工作量大,也不够科学,所以在进行转驱条件研究时,采用了全排列的方式,即对每一个粘度值,分别作出其对油藏深度、有效厚度、纯总比的全排列,最后得到46个方案,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预测[1]。
相应的开发指标预测结果表明,在150~300m范围,特稠油在 100×140井网下都可以进行吞吐转驱。
粘度在10000、20000、40000mpa.s下的临界厚度分别为:3.7、4.2、6.2m。
要保证蒸汽驱效果,转驱时的起始含油饱和度最好不要低于0.45。
通过数值模拟五点法和反九点法井网,在注汽速度为80t/ d,井底干度为0.65的前提条件下,采用反九点法能取得较好的开采效果。
2 转驱时机根据对lz27井区31917井组的数模研究,吞吐五个周期(采出程度 22.39%)后,油层压力平均下降到2.02mpa,油层温度平均升高12℃,已形成大面积的热连通。
用蒸汽驱改善边底水稠油油藏开采效果
周英杰
【期刊名称】《油气采收率技术》
【年(卷),期】1996(003)003
【摘要】具有活跃边底水的稠油油藏,在其蒸汽吞吐过程中,边底水侵入给开采动态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转入蒸汽驱后,连续注蒸汽起到了抑制边水侵入,改善开采效果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作用。
【总页数】6页(P37-41,46)
【作者】周英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44
【相关文献】
1.边底水稠油油藏蒸汽驱的开采特点及改善措施研究 [J], 周英杰;李献民
2.热力泡沫改善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效果 [J], 李德儒;庞占喜
3.稠油油藏的蒸汽驱效果改善技术讨论 [J], 王茗
4.水平井蒸汽驱开采底水稠油油藏的室内比较分析 [J], Bagci,S;黄鹂
5.水平井蒸汽驱开采底水稠油油藏的室内比较分析 [J], Bagci.,S;黄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