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开发技术综述201405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3.47 MB
- 文档页数:42
1 稠油的基本特点1)稠油中胶质与沥青含量比较高,轻质馏分含量少稠油含有比例极高的胶质组分及沥青,轻质馏分比较少,稠油的黏度和密度在其中胶质组分及沥青质的成分增长的同时也会随之增加。
由此可见,黏度高并且密度高是稠油比较突出的特征,稠油的密度越大,其黏度越高。
2)稠油对温度非常敏感稠油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增长反而降低。
在ASTM黏度-温度坐标图上做出的黏度-温度曲线,大部分稠油油田的降黏曲线均显现出斜直线状,这也验证了稠油对温度敏感性的一致性。
3)稠油中含蜡量低。
4)同一油藏原油性质差异较大。
2 稠油热采技术的现状针对稠油对温度极其敏感这一特征,热力采油成为当前稠油开采的主要开采体系。
热力采油能够提升油层的温度,稠油的黏度和流动阻力得到了降低,增加稠油的流动性,实现降黏效果,从而使稠油的采收率变高。
稠油热采主要包括火烧油层、蒸汽驱、热水驱、蒸汽吞吐等方法[1]。
2.1 蒸汽吞吐采油蒸汽吞吐采油的原理是从油井中注入高温、高压并且饱和的蒸汽(吞阶段),同时关井某一特定的时间值(焖井阶段),在此过程中对油层进行加热,然后重新开井回采(吐阶段)的循环采油的方式。
蒸汽吞吐的相对优势是,见效非常快,相比其他技术更方便控制,经济效益好,操作技术相对容易,各方面的风险较小。
针对一些稠油油藏甚至是特稠油油藏通常先对其实施蒸汽吞吐,然后再进行蒸汽驱采油。
蒸汽吞吐的增产效果取决于诸多的因素,比如地质因素、施工参数等,因此要提高蒸汽吞吐效果,必须针对油藏条件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并严格施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2 蒸汽驱采油蒸汽驱是指对于某一特定的注采井网,利用注入蒸汽的方法将原油驱替到生产井。
在使用现有的技术进行稠油开采的时候,依靠蒸汽吞吐的方法可以将存在于油井井筒附近地层中的一部分原油开采出来。
在蒸汽吞吐之后运用蒸汽驱技术进行开采,可以有效地将部分未能采出的原油开采出来,因此蒸汽驱是接替蒸汽吞吐的一种方式。
利用蒸汽驱方法来提高稠油的采收率是集合了汽驱、蒸馏、热水驱等方法共同协作的效果。
稠油火驱开采技术分析稠油是指黏度较高的油,它的开采难度较大,需要采用特殊的技术进行开采。
火驱是一种常用的稠油开采技术之一。
下面对稠油火驱开采技术进行分析。
稠油火驱开采技术主要包括火烧、爆破和注水三个阶段。
首先是火烧阶段。
火烧是指通过在油井或井群周围点燃火焰,将油井周围的稠油加热,降低其黏度,从而使其能够流动。
选择合适的火源是火烧的关键,可以是天然气、碳氢混合物或固体可燃物等。
火烧的温度需要根据稠油的黏度来确定,一般需要保持在较高的温度以保证稠油的流动性。
火烧可以通过一定的防火措施来避免火灾的发生。
其次是爆破阶段。
爆破是指通过爆炸将油层中的稠油破碎,提高其渗透性,增强油井开采效果。
爆破可以通过钻井和注入爆炸物的方式进行。
爆炸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注意安全性,并且需要考虑到爆破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是注水阶段。
注水是指将水注入油井,增加油层中的水压,从而推动稠油上升。
注水需要注意注入水的温度和压力,以及注水的量和速度。
注水量和压力需要根据油井和油层的情况进行调整,并结合火烧和爆破阶段的效果来确定。
稠油火驱开采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资源浪费问题,火驱开采需要大量的能源和水资源,这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其次是环境污染问题,火驱开采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污水,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火驱开采技术在应对高温高酸性油层、低温低黏度油层等复杂油藏中存在一定的限制。
稠油火驱开采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稠油开采技术,通过火烧、爆破和注水三个阶段的操作,可以提高稠油的流动性,提高油井的开采效果。
该技术在资源利用和环境友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胜利油田东部稠油油藏因地层压力高,注汽井筒热损失大、井底干度低,常规热采方法无法有效动用,亟需探求新的有效开发方式。
对不适合注蒸汽开发的油藏,国内外也开展和探索了多种非热力开发技术和方法,主要有稠油CO2驱、微生物驱、化学降黏及天然气吞吐开发技术。
1 CO2驱技术在美国CO2驱己成为除热采之外发展最快的提高采收率方法,稠油因为黏度高难以实现混相,主要采用CO2吞吐或者CO2非混相驱的方式,大部分采用吞吐开发。
CO2开发稠油最主要的机理是降黏和膨胀作用。
室内条件下CO2对稠油的降黏幅度最高达90%左右。
宾夕法尼亚州Bradford油田以及加拿大Mannuville油田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压力条件下将CO2注入原油,可使原油体积膨胀28%~50%[1]。
CO2驱油效果影响参数包括地质参数和注采参数,地质参数中原油黏度和裂缝对驱油效果影响最大。
原油黏度是影响CO2吞吐效果最敏感的油藏流体参数,一般原油黏度越大,降黏效果越好。
裂缝有利于CO2渗入油藏,加大与原油接触面积,但如果油藏中存在大的流动通道,则容易发生气窜。
关键是精确描述裂缝系统,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使裂缝的存在有利于原油开发。
注采参数主要包括周期注入量、注入速度、焖井时间和注入压力等。
其中注入量是影响吞吐效果的重要参数。
根据国内多个油田矿场应用统计,实际应用时,注入量保持在120~150t为佳,注入速度一般控制在4~10 t/h,一般的焖井时间为10~45天,注入压力以设备能达到的最大值为上限。
对CO2驱替来说,注入压力则不能超过地层的破裂压力[2]。
2 化学降黏技术常用的稠油化学降黏方法有乳化降黏、降凝降黏、油溶性降黏、加碱降黏以及改质降黏。
因为乳化降黏表面活性剂成本低,降黏幅度大,工艺简单,见效快,目前多采用乳化降黏法。
表面活性剂根据化学结构通常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两性型以及非离子—阴离子复合型。
阴离子和非离子—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降黏性和耐温性,且制备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施,目前稠油化学降黏剂的研究主要以这两种类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