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维成语对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汉维成语对比研究
作者:古丽斯坦.艾尼娃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3期
摘要:成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长期使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含义精辟的短语,它具有超强的概括和表现能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韵味隽永。不仅有利于民族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成语打下理论基础,而且还有利于汉维语互译等实践活动。
关键词:汉维成语来源
中图分类号:H0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4)3-0054-02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又是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每一种语言在形成,发展和被使用过程中无不打上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烙印,同时,丰富的民族文化又能推动语言的发展,使语言更加完善,富有表现力。成语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因此我们说,成语是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汉维成语的定义
汉语的熟语是一些常用而固定的词组或句子。它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和歇后语等。一般人认为汉语的成语是指四字词组,这只是狭义的理解。史式《汉语成语研究》就认为汉语的含义应是广义的:“凡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定性词组,已经约定俗成,被书面语所接受了的,就是成语。维吾尔语成语是现成的、大家所熟悉和使的短语或语句,大于词,小于句子。具有意义凝固和语音形式完整定型的特点,同时具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一般用“ ”来表述维吾尔语“成语”。
2 汉维成语的来源
汉维成语中蕴含着两个民族的文化信息,反映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汉维民族在生态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因而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各民族所形成的成语不仅在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各有特色,其来源和出处也存在着较大差别。通过对比本文将汉维成语的主要来源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2.1来自民谚口语
世界上各种语言的成语大都来自民间。老百姓的普通生活创造了语言,创造了成千上万条充满诗意的成语。这些成语总结了他们生产中的经验、生活中的感受,刺激了他们的想像力,
抒发了他们的感情,得到了认可,时间一久,经过千锤百炼,原来少数人使用的词语就变成运用广泛,家喻户晓的定型习语。“铁树开花”,顺水推舟”“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都来自民谚口语。
维吾尔语的“”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阿布都哈勒克的鞋掌,比喻人的脸皮厚。“”据说是中亚的一个有名的鞋匠,他制作的鞋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鞋底特别厚,经久耐用,久磨不破,人们特别喜爱用他制作的鞋底来缝制鞋子,一提起“”大家就会想到它的厚度,所以后来当说起“人的脸皮厚、不知羞耻”时会自然而然与“ ”而联系到一起。这个成语可能产生于中亚,但早已在维吾尔语中扎根。
2.2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汉语中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非常多。有的成语的形成时期甚至在数千年以前,来源于著名的历史故事和事件,都有其特定的出处,往往包含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些历史故事大都记载于我国历史文献中,如汉语中成语“一鸣惊人”说的是:春秋战国时齐王三年放纵于松驰的生活,不理朝政,突然改过自新,以卓越的功绩使世人惊奇。这类成语在汉语词汇中很多。介绍这类成语的汉语著作也是较多的。这些成语构成了汉语词汇的一大特色,如“退避三舍”出自《左传·禧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台,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
维吾尔族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有关维吾
尔族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典故会在维吾尔语词汇中有所反映。
也必然在成语中有所体现,但数量不如汉语成语多。例
如:“”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分庭抗礼、势不两立。这则成语反映维吾尔族的一段历史。据记载,白山派和黑山派之分起源于所谓“圣裔”迈赫杜姆·艾赞姆的两个儿子一穆罕默德·伊敏和伊斯哈克吾力。前为白山派的首领,后为黑山派的首领。从17世纪下半叶起,维吾尔族人民在支持白山派或反对黑山派之间不断选择,他们这样做,无非是希望有一个比较公正、比较通情达理的政权。可以
说“ ”这句成语就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几个世纪以后,维吾尔族百姓中间仍然习惯于用白山派、黑山派来形容互不相容的关系。人们常常用“你们又不是白山派和黑山派,有什么过不去的呢?”以此来调解双方发生的争执。
总之,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汉维成语来自于一些历史典故和历史事件,或与一些历史人物有关。
2.3来自寓言和神话的成语
神话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神话,一个民族的神话是该民族文化发展的土壤。一个民族的语言也浸透着该民族的神化传说的影响,成语更是如此。
寓言是用比喻的办法,表现一个深刻的哲理,一段寓言往往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用简洁、固定的词组概括其寓意便成为成语。汉维语成语中许多是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而来。汉语这类成语多是有来自历史文献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概括而成的,它们生动有趣,寓意深刻。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如:“画蛇添足”《国策·齐策二》;“狐假虎威”《战国策》等。来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八仙过海”《西游记》;“愚公移山”《列子·汤问》等神话有鲜明的民族性。
神话传说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古代原始社会里,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为了给所看到的现象作出回答不得不借助某种现象,于是便产生了最早的神话。从寓言故事中来的有“”(嘴上夺城池〕(纸上谈兵;夸海口,信口开河)说的是:
有一天老鼠们在如何对付猫的问题上进行探讨,几只老鼠先后提出了自己的办法,但没得到大家的认可,最后又一只年轻的老鼠说:“我们从巴依家里偷来个金铃挡挂在猫的脖子上,猫一过来,铃档一向,我们不就知道猫来了吗?”大家都为这个好办法而高兴。此时坐在最后的年老的老鼠说:“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但谁来给猫带上这个铃挡呢?你们这不是在夸海口,信口开河吗? ” 大家听了都哑口无言。“
”(在天鹅肉汤里泡馕)是异想天开,痴心妄想,癫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意思。
总之,比较汉维成语的来源,是很有意思的。只有了解成语来源,才能正确掌握成语的意义,才能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境中正确使用汉维成语。使我们的语言运用更加生动、形象。
3 汉维成语的文化内涵
汉维语都含有大量的成语,成语是汉维民族长期使用语言的结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地打上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烙印[1]。汉维成语的文化伴随意义具有明显的异同,这些异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本文试图从生活习俗、经济生活、宗教信仰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对比,并概括出汉维成语各自的特点。
3.1生活习俗对成语文化内涵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各民族世代相传、逐渐形成的传统文化。它包括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它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体现在该民族的成语中[3]。汉语源于生活习俗的汉语成语更是丰富多彩,如“勤俭持家”、“入乡随俗”、“浓妆艳抹”、“衣冠楚楚”等。汉语成语“看菜吃饭”,维语成语“”(看被子伸脚)意思都是量力而行。汉语用的是“菜”,维语用的是“被子”。以上成语的喻体也是从两个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中来的。维吾尔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基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方式,在其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自己特有的生活习俗。许多比喻性成语正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