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中语气词“嘛”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8.44 KB
- 文档页数:3
语气词“吗”的用法及其教学策略作者:毛丽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和西方语言相比,语气词是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汉语独特魅力的体现。
语气词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口语里使用非常普遍,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听外国人讲中文,虽然也能明白对方要表达的意思,却总觉得洋腔怪调、不够地道,除了声调、语法等因素的干扰外,其原因之一也在于很多汉语学习者不会正确使用语气词。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留学生们对语气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准确使用语气词的渴望流露于表。
这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对外汉语语气词教学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对语气词的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各个阶段的学习难点和重点也不一样。
因此,笔者认为,语气词教学应当分阶段、有针对性、有区分性地来进行。
在教学方法方面,尝试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围绕特定的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遵循在“做中学”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表达、沟通、讨论、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
本文将以“吗”为例,阐释语气词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
疑问语气词“吗”的用法“吗”是疑问句最常用的语气词,主要用于疑问句中的是非问。
什么是是非问呢?把陈述句的语调转换成疑问语调,或者再加上疑问语气词“吗”,就变成了是非问。
是非问可以用表示肯定(如:好)或否定(如:不是)的词语来回答。
例如:等会儿去逛街(吗)? ; ; ;他(真的)是上海人(吗)?这一类的句子往往可以加入“的确”、“真的”之类的副词。
但在日常口语里,为加强语气,人们说话时经常会“无疑而问”,即反问,例如:小丽不是和小芳关系很好吗?你知道我是个排球迷,有排球比赛我能错过吗?在这样的反问句里,“吗”常与“不是、还不、还、没、能(不)、岂、不就是、难道、莫非”等词语连用。
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不是……吗”,这一反问语气非常强烈的搭配使用很普遍,几乎随处可见。
还有一类问句经常在陈述句后,附上一个是非问或正反问,张斌称之为“附加问[]”。
论据性推断句中的“×嘛”“嘛”字作为语气词家族的一员,相对于“啊、呢、吧”等语气词,长久以来受到的重视程度都不够。
学者们对语气词“嘛”的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略显不足。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主要将探讨“嘛”在论据性推断结构“×嘛”中的完句功能和作用。
而类似“你干嘛”中的“嘛”则不属于这一讨论范围。
在讨论之前,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一是论据性推断结构“×嘛”,二是完句功能。
所谓论据性推断结构是指推断结构“×嘛”前面往往会出现一种论据性内容。
“嘛”具有完句功能是指当语气词“嘛”出现在句末时,若去掉“嘛”则原句不再独立成句。
论据性的推断结构“×嘛”是一种普遍现象。
有四种代表情况:一.NP+嘛(1)是哇,共产党员嘛,就时时刻刻都得严格要求自己,就到哪儿都得工作。
(2)毛仁风无论怎么威风八面,毕竟也是个男人嘛,怎么能逃得了这个法则。
(3)谁让人家是女的呢?”“都是女人嘛!”不管何种可能,女记者一般不会遭到拒绝。
(所选例句均来自北大语料库)在例(1)中,“嘛”是具有完句功能的,不能去掉,去掉后句子不能再独立成句。
其中出现论据性的原因是因为在“×嘛”前面隐含了论据性原因。
同理,例(2)、例(3)也是同样的道理。
二.表果关联词+嘛(4)树离了水就会枯黄。
所以嘛,你们就分不开了。
”(5)当然罗,现在还有你李先生,算是熟人了!所以嘛,当然我是希望尽快地见到林小姐啦!(6)“大哥,所以嘛,我才来找您给我拿主意。
(所选例句均来自北大语料库)在例(4)中,“嘛”同样具有完句功能,去掉了“嘛”句子不能再独立成句。
其中出现论据性推断的原因是“树离了水就会枯黄”例(5)、例(6)也是如此。
三.副词+嘛(7) 林感到了难堪,就赌气地说:“何必嘛!我又没得罪你!”(8) 李若男爱上箜篌还不到一年。
本来嘛,每一家族的历史里都会有其一个完全开花结果的时期。
(9)老嘎一听,就是嘛!心头仿佛一下子开朗了许多,说:“老太婆,你说的还真有点道理。
句末语气词“嘛”的完句功能初探本文根据句末语气词“嘛”的分布状况,围绕三种主要的句子形式以及其他一些零散的句子,对其在句中的完句功能展开了详细的描写和论述,以期初步得出完句规律。
标签:嘛完句成分完句功能自从胡明扬、劲松(1989)提出“完句成分”这个概念以来,很多语法学者如:王艾录(1990)、贺阳(1994)、孔令达(1994)、黄南松(1994)、竟成(1996)、殷志平(2002)等从解释和描写的角度,对汉语完句成分的范畴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将其分为:语气、否定、情态、时体、程度、数量等范畴。
语气词作为语气范畴下的一个次范畴,虽然不能充当任何句法成分,但是在句子语用平面上,它的完句功能是不可忽视的。
很多论文与专著中也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但是只是例举了“了”“呢”“的”“啊”等少数几个典型语气词作为论述的依据,对其他语气词的研究甚少,对非典型语气词“嘛”的完句功能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只有陆俭明(1999)在讨论副词独用时,稍带指出了这个问题。
句子之所以能传达信息,发挥交际的作用,是因为它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产生,对其的理解时刻受到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本文在揭示语气词“嘛”的完句功能时,并没有把独立句和语境句截然分开(实际上,也是很难分开的)。
另外,齐沪扬(2002)在谈论到语气词的功能时,认为语气词除了能传达感情信息外,兼有完句的功能,就算是非典型性的语气词也能成为具有感情因素的完句成分。
句末语气词“嘛”常用于祈使句和陈述句两种句类,但由于祈使语调有很强的成句功能,而语气词在祈使句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带“嘛”的祈使句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只有句末出现具有完句功能的“嘛”的陈述句才是本文探讨的中心。
本文在分析大量此类句子的基础上,对位于句末的语气词“嘛”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归纳,初步概括出四种主要的句子形式:一、“本来”“大约”“大概”等语气副词+嘛陆俭明(1999)认为有些语气副词如“本来”“大约”“大概”都可以带上句末语气词“嘛”成句,“大约”和“大概”还可以带上其他的语气词,如“呢”,但是“本来”却只能带“嘛”才能成句。
语气词“嘛”用法论文摘要:预设命题的真实性为听说双方所共知;并指出嘛可以反映说话人对听话人观点的不赞同、愤怒及不满之情。
尽管各家表述不同,但基本观点没有跳出两个方面:嘛反映说话人对命题的确信以及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某种态度。
一般认为,语气词“嘛”不是常用语气词,没有被看成是研究和教学的重点或难点。
但是在生活和教学中,语气词“嘛”用错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因此,本文拟就“嘛”的研究现状作以概括,并提出自己的浅显看法,望大家批评指正。
1.话题标记嘛与语气词嘛,强星娜(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100083)嘛出现的典型环境是有因果关系的上下文,且以出现在表达原因的小句中为常。
在有因果关联词的复句中,嘛可以强化分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无因果关联词的复句中,嘛至少可以明确表示分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2.知情状态与直陈语气词嘛,强星娜语气词嘛标记说话人的知情状态,具体表现为说话人对听话人知情状态的预测,即认为听话人不知道自己应该知道的。
嘛是一个直陈语气词,反映说话人对命题为真的强确定态度;嘛的强确定性以及附带的不满情绪都来源于它所标记的说话人的知情状态,这也显示了知情状态与认识情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知情状态的角度研究汉语语气词的话语特点,有助于建立语气词的话语功能系统,进行不同语言/方言之间的类型比较。
3.语气词“嘛”“吗”混用问题研究,杜建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语气词“吗”“嘛”是同音同源词,又都可以出现在句中停顿处和某些疑问形式末尾,因此,容易被混淆误用。
实际上,“吗”传疑,“嘛”传信,两者有根本的区别,这一根本区别又决定了两者句法分布上的差异,两者在所谓的分布“交集”内也各有各的使用范围,不能混用。
“吗”“嘛”混用的原因除了两者是同音同源词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使用者尤其是留学生对两者的差异不甚了解,这种不了解跟本体研究的不够完善也有一定的关系。
传统辞书对“吗”和“嘛”用法的不同解释,以影响比较广泛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词典》为依据来进行归纳。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使用语气助词表达语气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一个语气助词可能表达多种语气,一种语气也可能由多种语气词表达。
此外,语气助词的音变现象能使一个语气助词有若干不同的读音,而每种读音都由不同的汉字来反映,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就增加了教学的复杂性。
要把汉语各语气助词所表达的语气和说话人的态度、感情、情绪梳理得清清楚楚,确实不那么容易。
在中国人之间,由于有共同的语感,表情达意自然畅通无阻,不需要作过于细致的分析。
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则非做到这一步不可。
所以把现代汉语的语气助词作为研究对象很有价值。
首先,看下面的例子:(1)有人不知道吗?(2)有人不知道呢?(3)有人不知道啊?我们通过本文的总结可以发现这四句话的用词、语调、语序等都完全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句末使用了不同的语气助词。
即使是同样的一句话,如果使用不同的语气助词,那么整句话的含义也就不同。
本文先对现代汉语疑问句的种类进行了分析,对构成疑问句的成分进行整理。
同时,分析各成分的组合形式,然后归纳整理,说明其语法功能和特点。
由于许多学者对于语气词的分类标准并不完全一致,本文经过细心取舍,精选了常用的三个疑问语气词“吗”“呢”“啊”作为其研究对象,加以分析,详细探讨。
本文主要使用离析法分析,将句末的“吗”“呢”“啊”去掉,然后,将有语气助词的句子与没有语气助词的句子相比对照研究。
即把不同的语气助词放在相同的语境中逐一比较,找出相同的句子在语气上的差别和一个语气助词确切的语气意义。
这样的目的是,克服传统的语气助词研究中根据语感随文释义的弊病。
现代汉语专职的疑问语气词只有一个“吗”。
除了它以外,其他疑问语气助词“呢”“啊”在问句中是有选择性的,可用可不用。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使语气更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缓和,觉得不那么唐突直接。
带有疑问语气词的问句,语气较为缓和,一般具有较高的礼貌级别。
正确地使用疑问语气助词是一种更容易奏效的问话策略。
句中语气词“嘛”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句中语气词“嘛”在句法结构上起着停顿标记的作用,在语义上表示“显而易见”,在语用上则起着划分话题和述题、调节人际关系和加强语篇衔接的功能。
“嘛”同“呀”“吧”“呢”“啊”等句中语气词一样,其语义和语用特点都与相应的句末语气词相关。
但在语义上表示“显而易见”则是“嘛”独有的特征。
标签:“嘛” 语气词语义语用“显而易见”语气词“嘛”可以用在句尾,也可以用在句子中间。
本文探讨“嘛”用在句中的情况。
关于“嘛”在句中的语义和功能,学者有多种解释,如“显而易见”“随伴停顿”“标记话题”“标记后景”“标示承前”“表示说话人对命题的确信态度”“暗示听话人应当认同”等[1]。
如果在研究中区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不同的层面,那么可以说,“随伴停顿”是指句法结构的暂时中断,“显而易见”和“对命题的确信态度”则强调“嘛”表示的语义特征,其他如“标记话题”“标记后景”“标示承前”“暗示听话人应当认同”等,则涉及句子信息分布、上下文、人际关系等语用因素。
本文试图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探讨“嘛”在句中的特征。
一、“嘛”的句法特征赵元任将“嘛”(他写作“么”或者“嚜”)称为“hesitation marker”(犹豫标记),可以用在主语、小句或者整句后边,如例(1)~(4)。
[2](P81;P801)(1)他辞职的意思么,竟然打消了。
(2)今天我不能,明天嚜,待会儿再说罢。
(3)要是他不肯嚜,你就让他去罢。
(4)我说的是嚜!你就是不懂嚜!例(1)中,“么”用在主语“他辞职的意思”后。
例(2)中,“嚜”用在时间短语“明天”后。
例(3)中,“嚜”用在条件小句“要是他不肯”后。
例(4)中,“嚜”用在两个句末。
例(1)~(3)中的“么”和“嚜”,就是句中语气词。
例(4)的“嚜”是句末语气词。
本文主要讨论前者。
如果考察一下句子的内部,就会发现“嘛”的前边可以是连接词(如例(5))、名词短语(如例(6))或者副词(如例(7))。
语气词“嘛”的表情功能分析前言“嘛”一直被看成是一个非典型语气词,对它的阐述仅散见于一些汉语词典和语法著作,而且说明均略嫌粗疏。
相关的专题论文更是为数甚少,看法也基本一致,并未有更深更新的研究。
本文拟通过对“嘛”的语法功能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和丰富我们对它的认识。
《北京话初探》(胡明扬)从功能的角度把语气词分为三类:表情语气,表态语气和表意语气。
表情语气指由周围的事物或对方的说话内容引起的某种感情,如赞叹、惊讶、诧异、不满,等等;表态语气指对自己的说话内容的态度,如肯定、不肯定、强调、委婉,等等;表意语气指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如祈求、命令、提问、追诘、呼唤、应诺,等等。
同时,胡先生把语气词“嘛”划归在表态语气一类,认为其表示的是一种肯定的语气。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曹先擢等)、《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大中文系55、57级语言班)、《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等)、《现代汉语虚词使用常识》(贾双虎)等词典或语法著作中,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嘛”能加强肯定的语气,表示道理显而易见。
另外,在《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侯学超)和《语气词与语气系统》(齐沪扬)等著作中,还指出语气词“嘛”也可以用于祈使句末尾,帮助表达祈使语气。
这一点在《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也有论及,并指出是表示期望、劝阻的语气。
根据胡明扬先生的分类,“嘛”在此显然也具有表意语气词的功能。
齐沪扬先生在《语气词与语气系统》一书中指出,“语气词也有表达感情的功能”①,“一般语气词也都能传达感情信息,有些非典型的语气词就成为具有感情因素的完句成分”②。
笔者认为,“嘛”这个词也跟典型的语气词一样,具有多种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除了具有表态和表意的功能外,也兼有表情的功能,体现出表情语气的作用。
至于是表达什么感情,则要依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
下面笔者在搜集定量的真实语料的基础上,根据“嘛”在句中位置的不同,从两个方面着手,详尽细致地阐述“嘛”在句中的表情语气功能。
话语标记语“嘛”的语用功能
李成团
【期刊名称】《现代外语》
【年(卷),期】2008()2
【摘要】日常言语会话中存在很多类似"嘛"的话语标记语,即传统语法所称的小品词、语气词或叹词等虚词。
以往对这一类虚词的研究多从语法语义的角度切入,语用视角的研究则不多见。
本研究以汉语中的"嘛"为对象,并以互动式真实会话语料为例,重点探讨它在语境条件下的语用功能,比如缓和标记功能、明示标记功能、命题表态功能及形象构建功能,旨在揭示它在交际语境条件下的语用理据。
本研究指出,"嘛"之类的话语标记成分在言语交际,尤其是互动式人际交往中具有很强的动态语境特征和丰富的语用功能。
【总页数】7页(P150-156)
【关键词】“嘛”;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缓和;明示;形象构建
【作者】李成团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话语标记语的句法特点及语用功能——关于阐述性标记语及接收性标记语的研究[J], 项真珍
2.语际话语标记语的语用调查分析及写作教学研究——基于CLEC和BROWN语料库的语际话语标记语对比 [J], 苏红英
3.认知语用观照下的汉语话语标记语及英译1——以话语标记语"可是"为个案 [J], 唐婧
4.元语用意识视角下话语标记语OK 的语用功能探析 [J], 黄跃娜
5.英语听力理解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标记功能 [J], 唐灵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气词“嘛”的语用功能研究69语气词“嘛”的语用功能研究杨启慧(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现代汉语语气词“嘛”有着丰富的语用功能和语气意义。
本文结合北京大学CCL 语料库中“嘛”的相关语料,具体分析了 “嘛”在不同句型中的语法分布及相应语气意义,进而总结出语气词“嘛”在话题与述 题、人际交往、语篇构造、礼貌原则等方面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语气词嘛语法分布语气意义语法功能中图分类号:H 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 (2017) 19-0069-02具有专表语气的词类——语气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汉语语气词不仅具有语气意义,随着语用学的发展,其所 具备的语用功能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现代汉语八百 词》®认为,“嘛”表示的语气主要有三种:第一,表示事 物本应如此或理由显而易见;第二,表示期望或劝阻;第 三,唤起听话人对于下文的注意。
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嘛”的使 用偏误逐渐暴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难点。
杜建鑫、 张卫国(2011)®调查发现,北京语言大学“H SK 动态作文 语料库”所提供的“错误信息汇总”中,语气词“吗”的 误用有64例,其中该用“嘛”而误用为“吗”就有14 例。
这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学界对“嘛”的研究与教学尚有 不足,对“嘛”进行深人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
本文结合北京大学CCL 语料库中“嘛”的相关语料, 系统论证了“嘛”的语法分布、语气意义及语用功能。
一、“嘛”的语法分布及语气意义(一) 用在陈述句末尾从意义上说,陈述句末尾的“嘛”常表示“事情本应如此或理由显而易见”,说明说话人对所持观点起确信态度,增强语气。
例如:(1) 卫福喜:我有嗓子,有扮相嘛丨(老舍《茶馆》)(2) 大妈:你就是“王大胆”嘛丨(老舍《龙须 沟》)(3)齐凌云:照着您的指示,大家协作嘛丨(老舍《女店员》)(4) 王仁利:我挣的那点钱,全喝了酒,一醉解千愁嘛丨(老舍《全家福》)例1到例4, “嘛”都有“事情显而易见”的意思;例1中说话人形容自身特征,加“嘛”表示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应当知道这一信息;例2中有确定的意思,表明说话人 对信息的确认;例3中有“事实——明示”的人际功能,通过描述已有事实,增强与听话人的互动,语篇上有延续功能;例4中“嘛”含有辩驳语气,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可能不赞同自己观点,便拿出一个既定事实,增强语气,证明自己话语的正确性。
试析提顿词“嘛”与句末虚词“嘛”:语法分工与语用整合论文关键词停顿情态论文提要本文着眼于分析“嘛”的语法语义功能。
通过“嘛”出现的语境及共现标记的分析,我们认为“嘛”在语义层面表示其前的语法单位的消息是显而易见的;句法层面,如果满足其语义前提,可以伴随停顿而出现。
1引言情态虚词“嘛”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停顿,一种是情态。
究竟什么情态呢,众说纷纾徐烈炯、刘丹青(1998)将“停顿”称为“提顿”,所以有“提顿词”之称,例如:(1)这就对喽,男人嘛,就是得靠自己。
(张、方1996:46)“提顿”或者“停顿”,通常是在句首的名词组后面,或者是在独立的名词组后面。
情态呢,是在句子的末尾。
这里有一个例子。
“嘛”在句末的基本功能是,说话者认为该句所表达的内容对听话者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这个例子是下面的(2),请各位看一看。
(2)a:有好多人乘法表背了很久。
b:是,现在美国学生,那,那,有的六年级小学毕业了还不会背嘛。
a:他因为,他好像从来不需要背的。
b:不需要嘛。
这是我们的,这个,这个,教育方法嘛。
不需要。
(屈、潘,2006:134)另外还有下面(3)这样的用法:(3)这药嘛,有效多吃,没效少吃,有效没效您都别来了。
再来二趟,可就当面儿抽我嘴巴了。
(屈,2003:12,转引自张、方,1996)“这个药嘛”的“嘛”,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还有一个表承前的意思,一定前面提到过这个药,才能这样子说。
所以这里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
最近徐晶凝(2007:185)有一个比较详细的分类,是在语用上面的分类,她分成陈述句的句末、陈述句的话题停顿处跟祈使句,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说话人暗示听说人的回应等等。
请各位看一看。
有这样子各种不同的说法。
那么用“提顿”跟“句末”这两个句法位置来划分“嘛”的用法,固然是条例分明,井然有序。
但是并不切合实际。
不合实际,为什么呢?因为我这里找了一点语料,第一手的语料,发现这两个位置很不容易分清楚。
比如说例句(4):(4)我在美国的话,因为才刚来嘛,然后,因为每个学期只能选九个学分的课,比较喜欢的话,一般我选的课都是我喜欢的课,所以说选课的老师都是我比较喜欢的老师。
高考语言运用题之“嘛”“呢”的用法与含义
“嘛”的用法与含义
1.表示道理显而易见:在陈述句的句尾使用“嘛”,表示某个道理或情况是显而易见的,无需多解释。
例如,“这个问题是明摆着的嘛!”表达的是说话者认为这个问题很明显,不需要过多的解释或争论。
2.表示期望或劝阻:在祈使句的句尾使用“嘛”,表达说话者对对方的期望或劝阻。
例如,“你快点儿嘛!”表达的是说话者希望对方能够加快速度。
3.用于句中停顿处:在句中使用“嘛”作为停顿,可以引起对方的注意,或者用来点明话题。
例如,“这个问题嘛,让我再想一想”表达的是说话者想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4.用于疑问句中:虽然“嘛”主要用于陈述句和祈使句,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用于疑问句中,表达一种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你要多少嘛?”这样的用法相对较少,但在特定的语境中也会出现。
“呢”的用法与含义
1.表示疑问:在疑问句(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的末尾使用,如“你说呢?”或“怎么办呢?”。
2表示缓和语气:在非是非问句中,与“到底”“究竟”等语气副词连用,增加疑问的深度和语气上的缓和,如“她究竟要对我说什么呢?”。
3.表示肯定:用于表达确定的语气,如“他没来呢”。
4.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用于陈述句的末尾,表示动作或情况正在继续,如“外面下着雨呢!”。
5.使句子略停顿一下:用于句中表示停顿,多对举使用,如“如今呢,可比往年强多了”。
6.放在否定句句尾:表示动作还没开始、但很快就应该开始的意思,如“他没写作业呢”。
张家口方言中语气词“么”的功能及语用分析【摘要】张家口方言中的“么”作为语气词,有其独特、丰富的用法。
而且在当地方言中运用广泛。
文章对其用法作了初步的描写。
并探讨了“么”运用广泛的语用学基础。
文章利用收集口语语料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探讨了现代汉语中“么”的来源及基本用法。
认为现代汉语中的“么”来源于“无”。
此后分别从“么”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中的位置、所表达的语义功能及“么”的连用问题等方面对“么”在张家口方言中的用法进行了描写。
总体来看,“么”表达一种委婉的强调语气,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么”的这种表达功能正是语用学中礼貌原则和面子策略在日常交际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么语气词张家口方言礼貌原则面子策略The Usage and Pragmatic Analysis of “Me(么)”in Zhangjiakou DialectAbstract:"么"as a modal particle in Zhangjiakou dialect, has its own unique, rich usage. Here we make a preliminary description to it through collecting corpu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么" in Zhangjiakou dialect, we discuss its source and basic usage at first and hold the view that "么" comes from "无". After that, we describe its usage in Zhangjiakou dialect in terms of its position and semantic function in the declarative, interrogative, exclamatory and conjunction. Overall, the "么" expresses euphemistic emphasize and involves highly subjective, which is a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s and face-saving Strategies in Pragmatics .Key Words:"me(么)1" the modal particle2 the Zhangjiakou dialect3 Politeness Principles 4 face-saving Strategies5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I I 目录........................................................................................................I I I 1引言. (1)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研究方法 (2)2相关研究综述 (3)2.1现有研究概述 (3)2.2“么”的来源 (4)2.3“么”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用法 (4)3“么”在张家口方言中的基本用法 (5)3.1“么”用于陈述句 (5)3.2“么”用于疑问句 (6)3.3“么”用于祈使 (8)4“么”与其它语气词的连用问题 (8)4.1“的+么” (8)4.2“了/啦+么” (10)4.3“哇/吧+么” (11)4.4“呀+么” (12)4.5“么”与两个语气词连用 (13)5“么”表达功能的语用学阐释 (13)5.1“么”与礼貌原则 (14)5.2“么”与面子策略 (15)6小结 (16)7参考文献 (17)张家口方言中语气词“么”的功能及语用分析1、引言1.1研究目的和意义张家口市又称“张垣”、“武城”。
“吗”和“嘛”辨析“吗”和“嘛”都是语气助词,都读轻声“ma”,但两者的用法却完全不同。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们的区别。
一、“吗”常用在是非问句或疑问句的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
如:1.小张,你借我的那本小说看完了吗?是非问句,用肯定的形式发问。
2.李辉,你不喜欢打篮球吗?也是是非问句,用否定的形式发问,比肯定形式的发问显得更委婉。
3.你愿意这样浑浑噩噩地混下去吗?反问句,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带有责备的语气。
4.这事实不是明摆着的吗?也是反问句,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带有质问的语气。
“吗”在用于反问句时,常常与副词“难道”、“岂”等相呼应,表达更为强烈的语气。
如:5.你难道没有一点儿同情心吗?6.这岂不是在无理取闹吗?与3、3句比较,5、6句的语气更为强烈。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作家学者常常在是非问句和疑问句的末尾使用“么”字,用“么”字来表示疑问。
这在鲁迅等著名作家学者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如:7.首先就因为偶尔看见了几篇将近二十年前所做的文章。
这是我做的么?我想。
(鲁迅《坟·题记》)8.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秦淮河》)9.我们要奔赴到那“完全结合”的那个事业,难道也是虚空的么?去建设“完全结合”的事业的人,难道从造物者看来,是如同小蚁微尘么?(冰心《“无限生命”的界限》)10.现在居然有这样一棵虬干的老枸杞树站在我面前,真像梦;梦又掣开了轻渺的网,我这是站在公寓里么?(季羡林《枸杞树》)虽然这些些著名的作家学者用“么”字来表示疑问语气,但是这已成为历史,今天的我们不应该再仿效,应该使用规范的“吗”字。
实际上,在当时也有使用“吗”来表示疑问语气的。
如:11.还有镇上吴家的少爷们,一些能够在外面耀武扬威,人家不是得了办学堂与上学堂的光吗?(王统照《山雨》)12.你想想一二百块是多少?他就干,请一次客要花三十块,听见过吗?(同上)二、“嘛”常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陈述的语气;或用在祈使句的末尾,表示期望、劝阻的语气。
初级汉语教材中典型语气助词“吗、呢、吧、啊”的考察和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五套初级汉语教材中典型语气助词“吗、呢、吧、啊”的编排进行了考察,从课文、语法解释和练习三个方面分析了教材中这些典型语气助词。
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和三个平面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对比语言学理论,针对教材中语气助词的编排,本文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一、绪论部分简要回顾了典型语气助词“吗、呢、吧、啊”的研究状况,发现对这些语气助词的本体研究还依然停留于句法语义方面,并且学术界对这些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定论。
对这些语气助词的语用功能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不多。
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典型语气助词“吗、呢、吧、啊”的研究成果远没有本体方面的丰富,并且多集中在语气助词的疑问句用法的习得研究上。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二、运用描写和对比的方法考察了《汉语基础》、《初级汉语课本》、《新实用汉语课本》(1、2)、《博雅汉语》(ⅠⅡ)和《目标汉语·基础篇》(1-4册)这五套教材中典型语气助词“吗、呢、吧、啊”所在的课文、语法解释和练习设计。
通过和本族人在不同句式中使用语气助词的使用率相比,我们发现这五套教材对典型语气助词“吗、呢、吧、啊”的编排基本上是按照本族人的使用率的高低编排的。
但是教材中“吗、呢、吧、啊”的有些用例的比率很低。
语气助词在课文中首现之后,在其后的课文中也进行了复现。
在语法点解释方面,这五套教材对典型语气助词的解释多是从句法、语义的角度进行描述性地解释,没有解释这些语气助词使用的条件、场合等。
没有语境,语气助词的运用特点很难体现。
这五套教材在解释语气助词时,给出的例句大部分是单句。
除了《汉语基础》对例句有外语翻译外,其他四部教材都没有对例句进行翻译。
在练习方面,《汉语基础》没有“吗、呢、吧、啊”的相关练习。
《初级汉语课本》的练习形式还有待丰富,练习数量也有待增加。
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现代汉语中,疑问语气词是用来表达疑问、请求确认或引起对话的一类词语。
这些词语通常出现在句末或句中,以表示说话者的疑问、不确定或礼貌请求等语气。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
吗 (ma):最常见的疑问语气词之一,通常用于将陈述句变为一般疑问句,表达疑问或请求确认。
例如:“你喜欢这个吗?”、“今天天气好吗?”、“他去了吗?”
呢 (ne):用于提问对方与自己相互了解的情况,也可用于提醒或加强语气。
例如:“你在哪儿呢?”、“我说的话你听见了吗?”
吧 (ba):常用于陈述句结尾,表示说话者的猜测、建议、请求确认或提出议论。
例如:“这个好吃吧?”、“我们去吧!”、“你明天可以来吧。
”
哦 (o):表示接受对方的陈述,或用于对话中的回应。
例如:“哦,原来是这样。
”、“哦,我懂了。
”
啊 (a):常用于感叹句或表示对话中的一种回应。
例如:“哇,好厉害啊!”、“你在做什么啊?”、“啊,我忘了。
”
啦 (la):多用于口语中,表示语气的轻松、随意或愉快。
例如:“快走啦!”、“你别生气啦。
”
这些疑问语气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能够丰富句子的表达方式,使得交流更加生动、灵活。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2008年第5期第24卷(总197期)49[摘 要]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语词助词的掌握是个难点,可以在教学中能针对语气助词的特点,按照语法意义和句法结构相结合的思路讲解,例如:本文以语气词“嘛”为例,将“嘛”的语法意义和它所适应的句法结构结合起来,运用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理论,对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偏误进行了分类和归纳,并据此提出教学策略。
[关键词]偏误分析;语气词;教学策略夏红娟(吉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一、“嘛”字的偏误类型及分析留学生的语法偏误可以分为:遗漏偏误、误加偏误、误带偏误、错序偏误。
本文用例来自初中级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笔者在分析他们作业的同时,又做了问卷调查,综合起来,留学生“嘛”的习得上,主要存在以下偏误。
1.遗漏:在应该用“嘛”的地方,没有用“嘛”。
(1)A :我的汉语发音不好,怎么办?B :你应该多跟中国的朋友聊天。
A:对,熟能生巧(嘛)。
(2)我请过他,他不来(嘛)。
上面句子都可以表情达意,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语义很生硬,因为遗漏了“嘛”,之所以会遗漏,一是因为“嘛”的意义比较虚,在句子中没有实在的意义,或者不用“嘛”不会影响句子所要传达的意义,所以,很多留学生不用。
二是语气词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很多留学生,特别是以英语和法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经常不使用“嘛”。
句子(1)(2)(3)都是对某一事实的陈述,因为“嘛”的确信度是最高的,经常用于陈述说话人认为显而易见的道理或完全合理的结论。
所以,在交际的过程中应该加上“嘛”。
2. 误代:本来应该用别的语气词,可是却用了“嘛”。
前为错例,后为正例,(4)你不是喜欢他嘛?——你不是喜欢他吗?(5)她很可爱,对嘛?——她很可爱,对吗?(6)你生活得不错吗。
——你生活得不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