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307.16 KB
- 文档页数:3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选择性损害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和(或)锥体束的进行性变性疾病[1]。
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肌萎缩、肌力减退、锥体束损害。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发展到晚期则会出现呼吸肌麻痹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运动神经元病生存期最长为10余年,平均3~5年[2]。
该病多为中年以上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本院于2007年5月收治1例运动神经元病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气管插管的护理薛明琴(扬州市广陵医院,江苏扬州225001)【摘要】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疾病机械通气的护理。
方法通过对2007年5月收治的1例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型)患者的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呼吸道管理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经过12d 机械通气治疗和护理,最终撤机成功,拔除气管插管。
结论有效的呼吸道管理是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加强基础护理能使患者感觉舒适,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呼吸,人工;通气机,机械;护理文章编号:1009-5519(2012)23-3630-02中图法分类号:R744.8文献标识码:B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12月15日第28卷第23期J Mod Med Health,December15,2012,Vol.28,No.23(肌萎缩侧索硬化型)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68岁。
3年前自觉左肩关节不能上抬,后逐渐发展到双上肢,手部运动能力完全丧失,肌肉萎缩,无感觉障碍,神志清醒,经多处治疗无明显效果。
2007年5月19日,患者因胸闷气促,呼吸困难2周,加重1d急诊入院,平卧后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随即心跳停止。
紧急急救,胸外心脏按压,面罩加压给氧,开放静脉通道,通知麻醉科气管插管。
2h后患者神志转清醒,心跳正常,有微弱自主呼吸。
由于家属拒绝气管切开术,继续经口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机械通气12d拔除气管插管。
拔管后,患者能自主呼吸,经口饮食,能下床活动,间断给予鼻导管吸氧,呼吸困难时给予简易呼吸机经面罩辅助呼吸。
运动神经元患者气管切开行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气道护理摘要】:目的对运动神经元患者气管切开行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气道护理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我医院从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间收治的10例患有神经元疾病的患者。
本院均为患者提供精心的护理服务,即强化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环境管理、做好卫生管理、呼吸机管理、气道护理、并留取患者的痰样作标本培养。
结果10例患者在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并给予精细化护理后,至今有8例患者存活,有2例患者因受其他并发症的影响,在分别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3个月和6个月后去世。
结论对神经元患者气管切开后行呼吸机机械通气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快速康复并显著提升其社会生存质量。
【关键字】运动神经元;气管切开;气道护理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确,对患者脊髓眼角膜、脑部运动神经元进行选择性侵入的变性疾病[1,2]。
疾病的具体表现在患者受力部位的肌无力、肌萎缩以及椎体受损等方面,通常状况下,患者的感觉功能不受侵犯。
本文针对10例神经元患者气管切开行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气道护理,在采用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过程中,能够对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其具体治疗情况如下所示。
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我院从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之间,挑选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例运动神经元受损伤的患者。
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范围处于51~68岁之间。
上述所有患者经过临床确诊后诊断为神经元疾病。
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在3~6个月。
2护理方法2.1 加强病房环境管理。
确保病房中空气流通。
病房内每天至少两次紫外线的消毒处理,病室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湿度约为60%左右。
2.2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做好呼吸机管理和气道护理。
呼吸机管路现今为一次性管路,如污染随时更换。
护士需及时清理呼吸机管路积水和集水杯冷凝水,防止进入湿化器或者呼吸道中发生感染[3]。
吸痰管为一次性使用,口鼻腔和气道不可交替使用,避免交叉感染,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
I. 概述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机械通气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治疗手段。
而作为ICU护士,观察和护理机械通气患者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共享我在ICU护理机械通气患者时的一些体会和经验。
II. 观察1. 呼吸机参数机械通气患者依赖于呼吸机来提供正常的呼吸功能。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呼吸机的参数,包括潮气量、吸入氧浓度、呼吸频率等,以确保患者得到合适的通气支持。
2. 生命体征机械通气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护士需要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及时发现临床异常并及时处理。
3. 意识状态机械通气患者可能处于昏迷或镇静状态,护士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意识改变的情况。
4. 呼吸道分泌物机械通气患者易于产生呼吸道分泌物,护士需要定期清理呼吸道,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III. 护理1. 呼吸道管理护士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情况,定期吸痰、拍背等手段,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2. 皮肤护理机械通气患者常常需要长时间卧床,护士需要定期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保持皮肤的健康。
3. 营养支持机械通气患者往往需要持续进食,但又不能口服,护士需要通过管饲等方式,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
4. 心理护理机械通气患者身处ICU环境,往往感到孤独、焦虑,护士需要及时进行心理护理,给予患者情感上的关怀。
IV. 经验总结作为ICU护士,观察和护理机械通气患者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对患者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意识状态、呼吸道分泌物等方面的全面观察,并进行呼吸道、皮肤、营养、心理护理等全面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总结,提高观察和护理机械通气患者的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V. 结语在ICU工作中,观察和护理机械通气患者是一项重要但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通过全面观察和细致护理,我们能够为机械通气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机械通气期间病人的护理体会摘要机械通气期间做好全面的护理,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和湿化,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同时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可减少机械通气的并发症,降低身心应激,提高治愈率和治疗效果,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机械通气病人护理体会做好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环节,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人工气道的护理妥善固定气管插管:观察气道是否通畅,经口气管插管者,应选用适当的牙垫用胶布交叉妥善固定好导管,防止气道阻塞,避免患者咬管和随呼吸运动使导管上下滑动,或导管脱出或滑入一侧支气管。
要经常进行双肺呼吸音听诊,并同时做好标记,插管的刻度也要及时记录,随时观察标记是否改变,做到班班交接,每天更换固定的胶布,并在胶布上注明插管的深度或外露的部分。
气管切开套管固定:用两根寸带妥善固定导管,松紧度要适宜,以能放一指为宜,每班均要检查。
颈部皮下气肿或血肿时应随时调整寸带的松紧度。
保持气道通畅:病人若出现口唇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气道压力进行性上升,呼吸机报警提示气道堵塞、通气不良,应积极给予吸痰。
但是,频繁或定时吸痰可导致不必要的气道黏膜损伤,造成患者不耐受和对抗,往往痰液较少,效果不明显及带来不必要的刺激。
因此,机械通气期间护士应按时听诊患者双肺呼吸音,每30分钟1次。
听诊发现痰鸣音可以及时发现气道内的痰液蓄积,及时清理效果良好,可以作为最佳的吸痰指征,即“按需吸痰”。
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换,吸痰应按照气管→口腔→鼻腔的顺序进行,吸引用物每天更换,防止下呼吸道的感染。
在吸痰前可以进行气道冲洗、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除。
吸痰前后充分的给纯氧1~2分钟是非常重要的程序,吸痰时间要短,控制在10~15秒,连续多次吸痰之间要充分地给纯氧吸入以增加氧的储备。
吸痰前要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
在吸痰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及口唇颜色,出现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95%,心率增加、心律失常时,应停止吸痰,立即接呼吸机通气,并提高吸氧浓度,并注意观察吸痰的性质、颜色和量,定时进行细菌培养,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运动神经元病的护理体会关键词:高压氧;突发性耳聋;疗效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作为目前老年人常见的3种疑难病症之一,并不像老年性痴呆和帕金森病那样为人们所熟知。
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现代医疗诊断技术的提高,近年来被发现的MND新病例呈逐渐上升趋势。
MND是一组病因尚未明确的选择性累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脑干颅神经、运动神经核细胞以及大脑皮质锥体细胞的进行性病变。
可能的病因有遗传、自身免疫、某些神经递质生物合成酶活性降低及慢性病毒感染、金属类中毒等[1]。
MND的临床表现为不同组合的肢体肌肉萎缩无力、肌束震颤、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发音障碍、言语含糊、进食呛咳、呼吸困难等;一般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不受影响。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下运动神经元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progressiv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PSMA)、上运动神经元型(原发性侧索硬化)与混合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等。
现将近3年我院收治的7例MND患者的护理过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7例MNP患者男6例,女1例。
肌萎缩侧束硬化症(ALS)5例,年龄50~67岁;进行性脊肌萎缩症(PSMA)2例,年龄40~56岁。
病程:3~7年。
其中5例上肢特别是近端肌无力、肌肉萎缩;2例有鱼际肌萎缩;4例双下肢乏力行走不能;3例出现肩胛肌、胸大肌萎缩;5例伴有肢体的麻木、酸痛;有3例语音低沉;有1例一般日常活动即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
所有病例肌电图检查均提示神经源性损害,颈椎MRI检查均无明显颈椎压迫。
药物上予以利鲁唑、脑活素、弥可保、呋喃硫胺、力奥来素(巴氯芬)、拜新同等治疗。
对于存在呼吸困难者同时予氧疗、深呼吸训练;对于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的辅以局部按摩、推拿、针灸等。
结果5例肢体麻木、酸痛者,有3例得到明显改善,另外2例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呼吸困难者症状明显改善,一般床旁活动无胸闷、气促表现;5例上肢抬举无力者中,有2例自觉症状有改善,肌力检测改善不明显,其余肢体无力者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亦无进展;另3例语音低沉者无明显改善。
神经外科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68例神经外科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正规准确的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疗效果。
结论:应用正确规范的护理操作,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神经外科机械通气患者的生存率。
标签:机械通气;呼吸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临床应用于抢救治疗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措施之一。
因此,临床护士掌握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操作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护理操作在机械通气中极为常用,同时亦关系到患者病情发展及有无并发症的出现。
1 临床资料本科自2005年以来共收治应用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68例,其中,男41例,女27例。
发病年龄7~82岁,其中,脑出血患者20例,原发性脑干损伤15例,急性硬膜外血肿17例,多发性颅内血肿9例,颅内肿瘤7例,入院后不足24 h 死亡7例,入院后3~5 d死亡9例。
2 护理要点2.1 人工气道的建立人工气道包括经口气管内导管、经鼻气管内导管和气管切开管。
机械通气主要依赖于人工气道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支持,所以要确保人工气道的正确位置及通畅。
2.1.1气管插管气管插管的患者头部稍后仰,减轻插管对咽后壁的压迫。
气管插管应妥善固定,选用大小合适的牙垫,防止患者将插管咬扁。
做好标记,并记录气管插管的刻度,随时观察标记是否改变。
也可听诊患者的双肺呼吸音是否清晰对称及胸部X线检查,来确保插管位置的准确性。
每次更换患者的体位或行口腔护理时,应固定气管内插管以防意外脱出移位[1]。
2.1.2 气管切开气管切开48 h内要严防气管套管脱落,术后要经常调节固定带的松紧,一般在固定带和皮肤之间能伸进1指为宜。
气管切口周围保持清洁干燥,纱布每日更换1~2次,并用碘伏消毒切口周围。
2.1.3 气囊的充气与放气正压通气时,由于气囊充气不足,加压气体从气囊逸出引起吞咽反射亢进,气体进入胃肠引起胃肠充气,也可造成反流和吸入。
因此,在进行机械通气时,气囊注气以恰不漏气为度。
运动神经元病护理体会摘要: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的疾病,需要采取综合护理治疗。
本人总结了心理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肢体功能锻炼等护理事项,以延缓运动神经元患者的病程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护理调理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系列以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肌无力、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损害,多中年发病,病程5年左右。
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治疗方法及其效果十分有限,临床疗效差强人意。
[1]疾病后期常被迫卧床,终因呼吸肌受累麻痹或合并肺部感染而死亡。
目前尚无有效措施阻止本病的进展,但可经过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现就运动神经元病病人的护理进行阐述。
1、心理护理运动神经元病是神经内科的疑难病,治疗效果差,患者四处求治效果不佳,病情不断加重,疾病后期人工气道的建立、肠内营养通道的建立,不仅使医患沟通受到障碍,也使患者产生恐惧、失望、厌世、求生欲等情绪。
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亲切、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讲解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亲情支持也同样重要,有亲人陪伴,患者会有一种安全感、依赖感。
患者行动不便,言语含混,有时只能用肢体动作表达意愿。
亲近的人对患者最为了解,能充分理解其肢体语言。
可嘱亲人全程陪伴,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安慰、鼓励患者。
2、对病室环境的要求保持病房清洁安静。
减少过多探视,病房每天通风3次,每次30min,湿式清扫。
保持室内温l8-22℃,湿度50%-60%;3、皮肤护理一般情况下,局部皮肤受压≥9.3kP超过2h即可引起皮肤的不可逆性损害,形成褥疮[2]。
为防止发生褥疮,铺设气垫床保护皮肤,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按摩受压处皮肤促进血液循环。
必要时使用气垫等防止压疮。
侧卧时,要将上肢摆放在胸前的舒适位置。
翻身时注意避免气管导管过度牵拉、扭曲,防止滑脱。
机械通气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机械通气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关键词】呼吸机随着呼吸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其治疗作用已受到重视。
由于呼吸机可对生理功能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
因此重视对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我科于2002年7月~2004年11月对53例危重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在救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3例患者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48~87岁,平均67岁。
其中呼吸衰竭3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15例,心功能衰竭5例,其他3例。
通气时间4~166h,平均42h。
1.2 方法本组患者均采用Newport型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通气模式根据病情选择,主要有辅助/控制通气(A/C)、A/C呼气未正压(PEEP)方式通气、同步间隙指令通气(SIMV)、SIMVPEEP。
2 观察与护理 2.1 常规观察与护理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心电监护仪进行24h连续动态HR、P、R、BP、ECG、SaO2的变化,每日4次测量体温,正确记录24h出入量,严密观察患者口唇及四肢色泽、温度的变化,同时注意胸廓的起伏、节律,颈静脉怒张程度及神志的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汇报、早处理。
2.2 机械通气监测机械通气时,应根据病情、血气分析的结果等随时调节呼吸机各参数。
严密观察机器的运转情况及各项指标的监测。
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排除故障,故障不能及时排除时应更换其他呼吸机或应用简易呼吸器,维持通气给氧,保证患者的安全。
密切观察有自主呼吸的患者能否与呼吸机保持同步,若有人机对抗,应检查是否痰液阻塞或通气量不足等,应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若患者呼吸强且快与机器不能同步,应适量使用镇静剂或肌松药,以控制通气。
2.3 人工气道的固定人工气道的妥善固定是保持有效通气的关键。
备两条长25cm、宽2.5cm的胶布,各将其一头撕成两条至15cm处。
运动神经元患者气管切开的气道护理体会目的:报告了7例运动神经元患者气管切开的气道护理体会。
方法:根据病人的自身状况,给予规范的吸痰、有效的呼吸道湿化、肺部物理疗法、膨肺、定期纤支镜吸痰、呼吸肌功能锻炼、加强营养、心理疏导等。
结果: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肺不张的发生。
结论: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膨肺技术和有效的呼吸机治疗、护理措施,可预防肺不张和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标签:运动神经元病;肺不张;肺炎;呼吸机相关性;护理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nursing experience of 7 motor neuron disease cases with tracheotomy.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ondition,give specification of sputum suction ,effective humidication of respiratory tract,physical therapy and hyperinflation of lung,regule suction of lung by bronchoscopy ,well function exercise of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en nutrition,psychological counseling,etc . The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nd atelectasis was effectively decreased. Effective nursing care for patients with long-ter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an prevent atelectasis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Keywords:Motor Neuron Disease; PulmonaryAtelectasis; Pneumonia,Ventilator-Associated; Nursing Care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皮质锥体细胞和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机械通气护理范文首先,机械通气的原理是通过机械装置给病人提供气流,以维持或改善呼吸功能。
在机械通气中,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将氧气与空气混合并送入病人的肺部,来帮助病人呼吸。
机械通气的使用有助于提供足够的氧供应,同时排除体内二氧化碳。
还可以通过调整呼吸参数,改变呼吸模式和频率,降低呼吸肌耗氧量,减轻病人的呼吸负荷。
此外,机械通气还可以改善肺泡通气和通气/血流匹配。
机械通气的应用范围广泛,适用于许多病因引起的呼吸衰竭,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严重的肺炎等。
有时机械通气也用于手术过程中的麻醉维护,或者在紧急情况下造成气道阻塞。
机械通气护理中,主要的目标是保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维持气道内的正常通气和氧合。
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指标的监测。
在机械通气的护理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气道管理。
气道管理包括气道湿化、气道吸引、气道护理等。
气道湿化是为了维持呼吸道内的适度湿度,预防气道黏膜干燥,减少黏液和分泌物的堆积。
气道吸引是为了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气道护理是为了检查管道和呼吸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定期进行病人气道的观察。
另外,机械通气护理还需要注意病人的呼吸机参数的调整和监测。
呼吸机参数的调整包括通气模式、吸气压力、呼气压力、吸气时间、呼气时间和氧气浓度等。
这些参数的调整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生理状态来确定。
监测呼吸机参数包括确定气道压力、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呼吸频率、吸气时间和呼气时间等指标的监测和记录。
机械通气护理还要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机械通气可能给病人带来不适和焦虑,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给予病人足够的安慰和支持。
同时,护理人员还要通过观察病人的表情和情绪变化来判断病情是否恶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在机械通气护理中,还要进行密切的病情观察和评估。
重症运动神经元病的护理体会【摘要】通过对重症运动神经元病的成功护理,患者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尿路感染、压疮等护理并发症。
从中让我体会到医护人员应当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护理;体会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尚未明确的选择性累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脑干颅神经、运动神经核细胞以及大脑皮质锥体细胞的进行性病变。
可能的病因有遗传、自身免疫、某些神经递质生物合成酶活性降低及慢性病毒感染、金属类中毒等1。
2008年—2011年我科收治了6例重症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经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患者均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尿路感染、压疮等护理并发症。
现将护理过程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008年—2011年,共收治运动神经元病确诊患者6名,其中女性4名,男性2名,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35岁。
均因四肢无力,呼吸困难收入我院icu治疗。
2 护理2.1 心理护理2.1.1 营造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运用语言、肢体活动、微笑等沟通技巧使患者对就医环境及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信任度,使患者能安心治疗并积极主动配合。
2.1.2 对于睡眠障碍者,患者就寝前协助取舒适的体位,减少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静药物。
2.1.3 对于不能用语言沟通的患者,可使用唇语、眨眼、手势、一指明进行沟通。
2.2 呼吸道管理2.2.1 呼吸道保持通畅,适时吸痰,保证呼吸机运行正常,根据病情和血气分析结果随时调节呼吸机模式和呼吸机参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减少痰液聚集及行体外震动排痰。
2.2.2 严防气管插管脱落,适当约束四肢,班班交接气管插管插入深度并做好记录,气管插管除胶布固定外应加用寸带固定。
2.2.3 预防肺部感染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护理中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
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一次,如管路被痰液污染,随脏随换。
必要时运用封闭式吸痰管吸痰,减少感染机率。
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使用家庭型BiPAP呼吸机治疗的护理体会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指累及脊髓和脑部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一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上、下运动元损害的肌无力、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感觉和括约肌通常无损害[1]。
我科使用家庭型BiPAP呼吸机对运动神经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辅助呼吸,通过采取心理护理,以膨肺技术为主的呼吸机治疗、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管理措施,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心理护理病员从重症监护病房回到普通病房,虽然得到了家人的陪护,但由于环境和设备的改变,增加了病员恐惧感,长期住院治疗,经济负担重,病人有轻生念头。
脱机困难,病人对治疗丧失信心,心理护理很重要。
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①争取家属的配合,降低家属的焦虑情绪,由于呼吸机均由家属自行购买,其性能、操作家属和医护均要掌握。
同时让家属多陪伴病员,减少病员孤独感。
②床旁备简易呼吸器。
或准备2台家用呼吸机。
③给能书写的病员提供写字板,不能书写的病员准备一些带字的卡片:气紧、吸痰、进食、小便、大便、翻身等。
④加强巡视,而且每一次巡视要和病员交流,而且要有耐心。
⑤听舒缓的音乐,指导病员放松。
⑥准备病员能够操作的“报警装置”,指导病员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使用。
⑦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接纳自己。
2加强气道管理病员神志清楚,吸痰会给病员带来恶性刺激和痛苦,如心率加快、窒息感、疼痛感等,患者病员因害怕而拒绝吸痰。
经护理人员的耐心解释、说明吸痰的重要性,并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操作,才解除病员的疑虑,在以后的治疗中均配合吸痰。
在吸痰操作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①案例1曾是护士,案例2曾是临床检验人员,我们将吸痰指征告知病员,以取得病员的合作。
当白天出现呛咳、呼吸道痰鸣音时,患者能通过活动下肢,或按响闹铃,主动示意护士吸痰,若患者lh以上无吸痰指征时,护士主动询问患者是否吸痰,结合患者的氧饱和度值、心率,决定患者是否需要吸痰。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机械通气是在患者自然通气和或者是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使患者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支持手段。
它可以缓解严重的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为抢救呼吸衰竭的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争取时间及条件,最终目的是要使病人恢复有效的自主呼吸。
关键词:机械通气;呼吸衰竭;自主呼吸【 Abstract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or oxygenation function problems when using the equipment make the patients recover effective ventilation and improve oxygenation means of support.It can relieve severe hypoxemia and hypercapnia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to rescue the basis of disease and strive for the time and conditions of inducing factors,the ultimate goal is to help the patient recover effective spontaneous breathing.【 key words 】:mechanical ventilation;Respiratory failure.Spontaneous breathing一、机械通气的适应症有:肺部疾病:COPD、ARDS、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病、肺栓塞等。
中枢性呼衰竭:脑部炎症、外伤、肿瘤、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等严重的胸部疾病或呼吸肌无力。
心肺复苏二、禁忌症1、大咳血或严重误吸引起的窒息性呼吸衰竭2.严重循环衰竭、血容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