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现阶段国企改革(曹延求)
- 格式:doc
- 大小:102.50 KB
- 文档页数:14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路径研究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主体和主导力量。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企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的重大原则,为国有企业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出根本方向。
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及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国有企业在优化规范权力运行和监督、提高决策水平以及防范决策风险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
一、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概述2017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依法规范权责,根据功能分类,把握重点,进一步健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因此,坚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把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结构结合统一起来,在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践行先进现代企业理论,是国有经济高质量的发展的重要遵循。
(一)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是特色更是优势。
党组织领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和国有企业的自身发展相互融合,从而推动企业治理与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
当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一是强化政治引领,通过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助推国企改革创新;二是贯彻“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保证在组织结构方面将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主体结合一体;三是坚持“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保证党组织充分参与到重大投资、重大项目安排、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使用决策中来;四是充分行使监督职能,严格把关企业经营工作的合法合规性,持续规范开展公司治理。
(二)现代化企业治理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现代企业治理体系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内部各职能共同参与。
公司治理的逻辑与国有企业董事会改革————————————————————————————————作者:————————————————————————————————日期:2公司治理的逻辑与国有企业董事会改革发布时间 : 2008年04月28日原文作者 : 董志强如果站在一个全球视角来审视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它很可能是这样讲述的:一群投资者投资建立了很大的公司,公司的规模足够大或者需要的管理足够复杂,以至于复杂得超过了这些投资者所能运作的地步,当然也有可能是投资者本身有价值更高的劳动场合需要出席而无暇顾及公司的经营。
于是我们会看到一个事实,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了分离。
分离的原因究竟为何,那不是我们所关心的。
我们关心的是,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带来了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公司治理的逻辑首先一个问题是,控制企业日常经营权的管理层可能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损害投资者即公司股东的利益。
比如,他可以不努力工作,他们可能将过多的时间配置在对公司价值增加并无多大帮助的工作任务上。
他也可能过度投资,醉心于建设一个企业帝国,而不是为股东创造最大财富。
他也有可能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而做出许多无效率的投资,比如投资于那些旨在使自己变得不可替代而并不带来股东价值增加的项目上。
他也可能采取自利交易,比如消费过高的补贴,或者任人唯亲,或者将产品贱卖给自己的亲戚和熟人,或者花费公司的金钱与政治家交朋友或给政治团体提供资助。
投资者保护法律,有相当多的条款都是在对付管理层的这种道德风险。
但是,法律能够对付的管理层道德风险是相当有限的,因为法律只能适用于那些可以观察到并且可以由第三方验证的行为。
而管理层的许多经营决策行为,其意图无法观察也无法验证。
怎么办?作为控制管理层的一种方式便是,建立一个能够近距离与管理层打交道的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要负责对管理层进行监督。
当然,在其行为意图是在难以监督的时候,也可以取消管理层决策的合法性权利——管理层有权利进行决策,但是其决策的合法性需要接受委员会的合法性审查,这就是公司治理中的董事会制衡管理层。
公司治理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文/孙岚摘要:公司治理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
本文试图通过对公司治理的概念介绍及理论指引,对我国公司治理过程作了概括的描述,揭示了公司治理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现今国企改革所面临的公司治理方面的课题。
关键词:公司治理;国有企业;改革随着中国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管理结构创新被引入中国,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管理结构创新成为近年来中国国企改革的突破点。
由此,更广泛的公司治理理念被中国领导层和企业管理层所接受,并身体力行,在进一步的改革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公司法》对于公司做出如下定义,公司是指全体股东依照《公司法》的规定,共同出资设立,可以是实物出资或其他出资类型,有限责公司有最低出资额的规定,而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分成等额的股份,股东以其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所承担的债务负责的企业法人。
公司是基于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及委托-代理关系等重要理念而成立法人实体组织。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流行的两种公司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受到《公司法》的限制,不对外发行股票,股权转让依据章程的规定,是一种既具有人合又具有资合的经济组织。
而股份有限公司通常是指公司的资本以公开发行的股票为形式,并可以自由转让的一种企业形式,通常规模较大,是一种典型的资合公司。
股东作为公司实际法定的所有权人,与公司的董事会及管理层是分离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指定公开发布,并要同时公布一些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的自愿或非自愿的信息。
一、公司治理是指一系列存在于公司管理者、股东及其他相关利益之间的关系它通过治理结构决定公司目标的制定、达到目标的手段及完成公司目标。
良好的公司治理包括如下因素:(一)有对于风险的管理、意识、评价、减缓基于全面管理考量的定义。
这里包括充分而适当的控制系统。
(二)具有实践指导的监管加强了业绩的完成,并支持上一层大部分的定义。
(三)公司治理对于组织追求有效及道德的战略目标提供了一个框架,并使公司远离资源、人权、经济、实物、智力的浪费。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文献综述 (1)(二)国外文献综述 (2)一、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3)(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3)(二)公司治理理论的分类 (3)(三)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4)(四)20世纪末新兴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5)参考文献: (6)(一)国内文献综述1、公司治理的内涵。
李粮(2020)认为首先应当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
对于公司治理而言,他认为公司治理关注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策略该如何制定,且如何确保该经营策略的合理性。
内部控制则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经营活动中贯彻该策略[1]。
任丽英(2019)对各个学者对公司治理所作的定义进行研究,她认为公司治理就是指公司的所有者为解决其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而从各个方面对公司全局的运作与经营所做的一种体系化、常态化的安排。
它既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也包括外部治理的安排[2]。
赵烜一(2017)将公司治理简要概括为一种为公司进行的各项活动提供运行方案并对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的管理系统。
它的重要内容包括:所有者的权利、管理者的职责以及公司各项活动的公开性[3]。
安彬彬(2010)认为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多个要素的分配方法,而公司治理的存在意义便是依托于这种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配置权、责、利[4]。
2、古典管家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
周金泉和何文晋(2014)指出在古典管家理论的框架下面,毫无疑问,企业是不存在代理问题的,因为公司本身已经处在一个完全信息的市场中,自然,这种假设里公司治理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再成为公司所需要的控制经营的工具[5]。
张雅(2021)认为委托代理理论的意图在于降低代理人与企业所有者因双方可能的利益不一致以及彼此间信息的不同步而带来的“代理成本”。
基于此,他认为应当从改善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建立“心灵契约”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6]。
试论国企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为开放的企业运作环境,也让许多国有企业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制度和桎梏,实现了全面的跨越式的发展。
同时,在现代公司的相关治理要求下,也相应地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
但在这一改革的进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即一些企业只是改变了一些形式,但依旧是被传统制度所束缚。
在此背景下,本论文重点就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国企;改革;公司治理引言:自从我国实行了经济体制的变革之后,国企的改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历经数个时期的探索,主要表现为“放权”、“股份化”等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公司都摆脱了传统的制度,开始了证券市场的发行,并且建立了内部管理架构。
然而,在这个进程中,许多企业的发展变革也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究其核心原因,主要是原有的制度依然对它们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笔者就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公司治理进行了研究。
一、国企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现状分析(一)三会一层职权界限不清晰,没有明确权责清单指引公司尚未形成规范、明确的权责清单,公司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权责分工仍不够明晰,议事清单不齐全,分级授权体系不健全,影响日常事项决策审批和日常工作开展效率。
在现代公司体制中,公司的董事会起着重要作用,它主要负责公司战略规划、战略决策、总经理的选聘等,但是,在行使其职权时,通常要经过有关政府部门的审批或直接由政府部门任命,从而制约了董事行使职权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公司的经理层和董事会之间存在着权力交叉、重叠等问题,导致了我国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人缺失和利益主体的模糊,从而影响了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工作的效率。
以笔者所在区属国有独资一级平台公司为例,在执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过程中,虽然党总支会议事清单已发布,但三重一大事项尚未明晰,议事清单中的“其他应由党总支委前置研究讨论的重要事项”指代不清,造成不需要上会的事项也习惯或偏向于上会讨论现象,导致决策和工作效率下降。
在国企改革提升行动交流与研讨会上的发言同志们:深入实施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继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高度,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做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决策部署。
我们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关键举措。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一下:一、充分认识国企改革提升行动的背景与意义(一)国企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国企改革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漫长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国企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放权让利、承包经营、股份制改革等。
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18.3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国企改革的成效,也体现了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国企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在改革的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加之市场机制不完善,国企改革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冗员问题、债务负担沉重、企业效率低下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抓大放小”战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
在此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大型国企,它们通过重组整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国企改革的现状分析显示,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如产权制度不清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等。
对此,中国共产党在多次重要会议中强调,要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文读懂“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建议收藏)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提升了企业治理能力水平,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紧扣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个核心,突出权责边界划分这个关键,着力构建定位准确、权责衔接、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加快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公司治理的概念来源于美国,按照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公司治理与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课题报告中:是指这样的一套工具和机制(比如合同、法定权利和市场),他们可以被股东用以影响管理者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可以被固定收入索取者,如银行和雇员,用以控制股权的代理成本。
从学术角度,公司治理结构就是法人治理结构,体现为董事会制度、独立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独立的外部审计制度和股权激励制度等公司治理制度。
从公司法角度,公司治理则是“三会一层”的权力架构: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
由股东会/股东大会选举和任命董事会及其成员、董事会对股东会/股东大会负责;股东会/股东大会选举和任命监事会及其成员、监事会对股东会/股东大会负责;由董事会任命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称为执行层,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和经理执行层。
公司治理主要涉及三种“人”: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资本家。
在实际理解角度,站在这个三种“人”不同的视角,公司治理的内涵各有侧重。
公司治理是企业家/决策层比较陌生但是却比较重要的话题。
特别是对于公司的战略执行,只有解决好股东层面、董事会层面、经理人面的制度和决策机制,监督三者之间各自决策的内容、顺序和权力,企业的战略执行才具有了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公司治理是老板工程,在我们的企业管理咨询实践中,老板的意愿往往从根本层面影响着企业的战略规划与执行的顶层建设、企业发展中的效率与风险、以及组织裂变中的授权与分权。
从新《公司法》看国企公司治理的改革方向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新《公司法》的主要特点与创新 (5)2.1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7)2.2 强化公司社会责任 (8)2.3 优化公司资本制度 (9)2.4 加强公司信息披露 (10)2.5 强化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 (11)三、国企公司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12)3.1 国企公司治理的现状 (13)3.2 国企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14)3.3 国企公司治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5)四、新《公司法》对国企公司治理的改革方向 (16)4.1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措施 (17)4.2 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途径 (19)4.3 优化公司资本制度的策略 (20)4.4 加强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 (21)4.5 强化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责任的方法 (22)五、案例分析 (24)5.1 案例背景介绍 (25)5.2 案例公司治理改革的措施与成效 (26)5.3 案例公司治理改革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27)六、结论与展望 (29)6.1 研究结论总结 (30)6.2 对国企公司治理改革的建议 (31)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2)一、内容概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企公司治理改革已成为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新《公司法》自201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国企公司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进行了全面调整和完善。
本文将从新《公司法》的主要内容出发,分析国企公司治理改革的方向,以期为国企公司治理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新《公司法》的出台与实施,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与制度框架。
研究新《公司法》背景下的国企公司治理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征程与出路
范灵海
【期刊名称】《理论研究》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全局性和关联性的系统工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经四个阶段,已取得很大成绩,但国有企业仍存在亏损加剧、国有资产流失、负债率过高等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只有坚持走渐进式的改革路径,才能最终实现国企改革的战略目标.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范灵海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社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241
【相关文献】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与出路——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看"中国梦"的现实道路[J], 刘习根
2.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验、困境与出路 [J], 周敏慧;陶然
3.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与出路 [J], 罗来武
4.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出路 [J], 张维迎
5.中国经济运行的结构性障碍与出路选择(2)——市场化障碍与进一步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考 [J], 丁焰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股东治理与公司治理效率*t 曹廷求 刘呼声内容提要:大股东的存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公司治理必须承认和面对的现实问题,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已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大股东治理的主要机制及其对公司治理效率的正反两方面影响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这一问题对中国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股东治理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形态 公司治理效率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计委 济南 250010X当前我国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大概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部分:理论方面主要集中在委托)))代理理论及在此框架内分析/内部人控制0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对策研究¹;实务方面则侧重于引进和比较各国公司治理模式及制定公司治理原则º。
这两方面都反映了近年来公司治理研究的积极成果,对于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也都有一定的解释力。
与这些问题不同,本文更多地从实践的角度对其中的大股东治理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将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触角引申到公司治理的形态方面。
一、大股东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形态1932年,Berle 和Means 分析了美国200家大公司所有权结构广泛分散的特征并据此提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论断,这一结论很快就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几十年来,有关的研究一直以此为主线而展开。
直到1983年5金融经济学杂志6为此主题组织的专题文献#33#X ¹º参见李维安5公司治理6(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和5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参见青木昌彦和钱颖一5转轨经济中公司治理6(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张维迎5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费方域5企业的产权分析6(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及其它文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02BJY127)的部分研究成果。
几乎都没有提到大股东问题¹即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目录1. 内容概要 (3)1.1 背景与意义 (4)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4)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5)1.4 报告结构安排 (6)2. 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现状 (7)2.1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8)2.2 国有企业当前改革成效分析 (10)2.3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11)3.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12)3.1 国有企业改革的时代内涵 (13)3.2 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 (15)3.3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的紧迫性 (16)4. 深化提升行动的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16)4.1 深化提升行动的基本原则 (18)4.1.1 坚持党的领导 (18)4.1.2 坚持市场导向 (19)4.1.3 坚持问题导向 (21)4.1.4 坚持改革创新 (22)4.2 深化提升行动的总体目标 (23)4.2.1 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4)4.2.2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25)4.2.3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27)4.2.4 强化国有资产监管 (28)5. 深化提升行动的主要任务 (29)5.1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30)5.2 优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布局 (31)5.3 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32)5.4 加强国有企业和企业家队伍建设 (33)5.5 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35)5.6 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36)6. 深化提升行动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37)6.1 政策措施与保障机制 (39)6.2 试点先行,模式创新 (40)6.3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改革实效 (42)7. 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43)7.1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建议 (44)7.2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政策建议 (46)7.3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政策建议 (48)7.4 提升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49)1. 内容概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深化提升行动,是推动新时代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思考
鲁桐
【期刊名称】《中国国情国力》
【年(卷),期】2016(0)3
【摘要】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承包、股份制改革和抓大放小等一系列的探索.尽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企的公司化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规范程度和运作实效并不理想.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整个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国有企业引入恰当的问责机制并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是政府在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方面的关键挑战.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鲁桐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2
【相关文献】
1.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问题探讨 [J], 孔陆泉
2.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探讨——基于《OECD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指引》的思考 [J], 郭银华
3.优化资本结构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J], 刘璇
4.国有企业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问题和思考 [J], 周海晨
5.对国有企业构建完善中国特色公司治理体系思考 [J], 张俊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刘玉春
【期刊名称】《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重点。
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必然包括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因此,必须加快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和完善,以此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刘玉春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党校;山东;东营;257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6.1
【相关文献】
1.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国有企业改革 [J], 张彦丽;刘久来
2.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与国有企业的改革 [J], 徐佳
3.对国有企业建立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思考 [J], 徐宁
4.国有企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问题研究 [J], 赵伟明
5.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课题报告之二 [J], 王元;李兆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演进与发展
费文颖;李越川;李艳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4(000)021
【摘要】公司治理理论为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核心之一.我国自成立股份公司以来,公司治理也被提上了研究的日程.本文主要探讨了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演进及未来的发展.
【总页数】2页(P42,53)
【作者】费文颖;李越川;李艳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44;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44;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演进模式的研究 [J], 严继超;程秀生;席宁
2.中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演进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J], 郑长德
3.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制度演进与路径选择--兼驳公司治理中的"拿来主义" [J], 邬娜;黄斯赫
4.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制度演进与路径选择——兼驳公司治理中的“拿来主义” [J], 邬娜;黄斯赫
5.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演进 [J], 宋志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企业改革思路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向
杨元术;曹双进
【期刊名称】《当代经济科学》
【年(卷),期】1992(014)002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形成并不是基于克服放权让利所产生的弊端,而是基于企业改革、两权分离的经济过程;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分两步走:第一步将目前行业或企业主管部门从政府系列中分离出来使之变为经营性公司,第二步是建立和实行企业法人所有制。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杨元术;曹双进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1
【相关文献】
1.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误区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对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J], 谢庆华;黄培清
2.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质疑与建议 [J], 赵雪敏
3.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理论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J], 刘浩翔
4.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误区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对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J], 谢庆华;黄培清;;
5.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J], 李志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司治理与现阶段国企改革曹廷求博士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E-Mail: tqcao@曹廷求简介曹廷求,安徽安庆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山东大学银行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
长期从事公司金融、公司治理、银行治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从2001年开始,在国内率先倡导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研究。
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国内高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为多个大型公司、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和讲座。
课程目标•理论深化:熟悉公司治理相关的理论体系、基本理论、国内外进展•国际视野:了解此领域的国际化倾向、国别化差异•实践能力:中国特点以及有针对性的应用能力主要内容•公司治理发展脉络•新一轮国企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做法•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国企目标股权结构与股东行为董事会高管激励公司治理理解的东西方差别•Shleifer and Vishny: 保护投资者正当投资收益的机制•张维迎:把最有能力的人选拔到最合适的岗位上•李维安:相互制衡、决策科学规则、合规、问责治理与管理的区别治理与管理的联系公司治理模式→企业发展战略→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全球公司治理逐步演進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脉络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前)•公司治理开始兴起•以美国公司为研究蓝本•对企业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争论的主要问题:董事会、高管薪酬、并购市场第二阶段(90年代中前期)•1992年英国Cadbury报告•英美、日德模式的特征比较•股东至上与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传统企业与新型公司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开始兴起•转型和新兴市场国家公司治理问题•集中型股权结构及其挑战•公司治理模式国际化差别原因分析,特别是公司治理法律观点开始兴起•公司治理从微观概念上升到宏观层面•公司治理评价成为新潮国企改革的历程•国企经营权层面的改革(1979¡ª1986)•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79年,《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决定》•1983、1984两步利改税•1985年拨改贷•国企改革向所有权层面过渡(1987¡ª1992)•两保一挂¡±承包制:保上缴利税、保企业技术改造、职工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92¡ª¡ª)•《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993年,公司法•1996年,《国民经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抓大放小•2002年,十六大报告,调动地方积极性,管事、管人、管资产相结合•2003年国资委基本判断•国企改革进入了公司治理新阶段•中小问题基本解决•大型国企改革思路需要重新设计•面临的困难更加艰巨主要做法•股权•董事会•监事会•考评机制•社会监督中国公司治理问题的特殊性•¡°新兴+转轨¡±•集中的股权结构•政府股东•党政合一基本背景•对近100年的思考•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背景•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对近100年的思考•大国经济、大国金融•现代的企业制度、金融制度基本都是“舶来品”•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宏观背景1896-1936年中国商业银行数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两个断层•以山西票号为代表的银行业与现代商业银行的断层•1937-1979年间的断层中国通商银行排除行政干预的措施•股本全部来自民间,不要政府出资,保证了商办的性质•制定了“悉由商董自由经营”的原则,为排除行政干预设定了制度前提•聘请洋大班具体经营管理银行,为排除行政干预设置了人际障碍•将总行设置在金融中心上海而不是政治中心北京,为排除行政干预设置了地理障碍。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背景•国企改革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发展•如何理解?如何评价?三十年发展历程回顾一、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由弱到强1、30年间中国经济实现了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1987年提前3年实现GDP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5年实现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5年进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
1979-2007年,GDP(日本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9.2%,年均实际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0%。
韩国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8.5%)三十年发展历程回顾2、经济总量迅速扩大1978-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三十年发展历程回顾3、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30年来,我国GDP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GDP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三十年发展历程回顾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加•人均GDP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后,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人均GDP的变化1978-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1、产业结构不断升级1978年和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三十年的发展历程2、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7.6%,集体工业占22.4%,;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比重下降到29.5%,集体企业占2.5%。
从就业上看,2007年,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24.3%,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从业人员几乎全部集中在公有制企业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三、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一番,达到2005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4349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台阶,达到11444亿元,2003年超过2万亿元,达到21715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
三十年的发展历程1978-2007年财政收入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四、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大幅提升,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7.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7.1%。
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五、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高投资”驱动。
2000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平均超过49%。
2、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进出口总额1978年206亿美元,2007年21737亿美元。
3、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4、效率改进5、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1978-2007年进口和出口总额吴晓波的《大败局》(一)•秦池:没有永远的标王•巨人:“请人民作证”•爱多:“青春期”的“错觉”•玫瑰园:在没有路标的花园里•飞龙:被诗意宠坏吴晓波的《大败局》(一)•瀛海威:在大雾中领跑•三株:“帝国”为何如此脆弱•太阳神:逝水难追“太阳神”•南德:一个“堂吉诃德”的中国版本•亚细亚:激情燃尽“野太阳”吴晓波的《大败局》(二)•健力宝:“东方魔水”如何变味•科龙:一条被可以猎杀的龙•德隆:金融恐龙的宿命•中科创业:那个庄家狂舞的年代•华晨:“拯救者”的出局吴晓波的《大败局》(二)•顺驰:一匹被速度击垮的黑马•铁本:钢铁之死•三九:中药的“最后一次失败”•托普:十年一觉TOP梦•张裕股权结构图中国企业走出去:路径选择与效果评价•资本市场国际化•产品市场国际化•投资国际化中国究竟如何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大进大出” 战略•游戏规则•格局在可预期将来改变的可能性很小现阶段企业生存环境的基本背景•大门已经打开•规则正在完善•资本市场已经普及•社会正在转型•国内的经济增长仍然可以预期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有利条件为何?•中国领导人充分了解情况,务实而有智慧,中国的政策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中国的地方干部有很强的执行能力•中国企业灵活,善于学习,有很强的适应力•中国大陆的民众与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香港、台湾、韩国和日本民众一样,对于经由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生活具有强烈的愿望。
•作为最大、最开放、增长最快的发展中经济,外国直接投资将继续大量涌入中国并带来新的资本、管理、技术和市场。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改进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改进(2)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改进(3)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治理风险案例•中国移动的海外上市•中国人寿改制上市及¡°中国人寿遭遇集体诉讼事件¡±•长虹的OEM、代理战略•上海汽车集团的合资、收购之路•联想的¡°蛇吞象¡±•中石油的海外上市•中航油期货投机事件银行改革的启示•新一轮改革的效果•经验与教训•思路、胆识非常重要银行改革与国企改革的区别•环境不同:思想认识、外在约束、竞争压力•目标不同:银行的重要性、重要的监督力量•条件不同:国企改革在先、有经验教训可循•难度不同:内外困难、风险集中、•时机不同:银行业倒计时面临的主要困难•银行本身的问题:不良贷款、人员、盈利能力、经济效益、运营机制、内控体系•银行业的问题: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监管体制•外部环境:法律、金融市场、企业、政府主要做法•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1999-2000年四家银行已经剥离了13939亿元不良资产•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2004年中建两行1498亿元和1289亿元可疑类贷款按市场方式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2005年向工行注资150亿美元改革的主要设想•三大步骤:财务重组¡ª¡ª股份制改造(引进投资者)¡ª¡ª上市•目标: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具体考虑:先易后难、组合操作、标本兼治、结合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