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药理学 第三章镇痛药
- 格式:ppt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26
镇痛药广义镇痛药分为:阿片类药物、解热镇痛药、局部麻醉药、某些抗抑郁药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具有强大的镇痛用反复应用易于成瘾,故又称成瘾性镇痛药(或麻醉性镇痛药.麻醉性药品)阿片受体类型:μδκσ等亚型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1)镇痛、镇静:吗啡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对持续性钝痛较间歇性锐痛强,对神经痛效果差。
镇痛时,意识及其它感觉不受影响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和欣快感,消除焦虑,紧张和恐惧等,提高疼痛的耐受性。
(2)镇咳:为抑制咳嗽中枢所致(3)抑制呼吸: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治疗量:呼吸频率减慢中毒量:呼吸衰竭死亡由于抑制呼吸,新生儿、婴儿易中毒死亡,肺气肿、肺心病禁用(4)其它:催吐:缩瞳:针尖样瞳孔为中毒特征2.心血管系统(1)扩张外周容量血管及阻力血管,抑制压力感受器反射,产生体位性低血压;(2)由于抑制呼吸引起CO2潴留继发性引起脑血管扩张、脑脊液压力高。
3.兴奋平滑肌(1)强大、持久地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使蠕动减少;提高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减少便意。
(2)胆道括约肌痉挛性收缩,使胆道内压升高和诱发胆绞痛。
(3)提高输尿管平滑肌及膀胱括约肌力,引起尿潴留。
(4)支气管收缩,可诱发哮喘发作。
4.免疫系统: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减少CK分泌、减弱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临床应用】1.镇痛:(1)用于其它镇痛药无效的疼痛.(2)胆绞痛、肾绞痛宜合用阿托品.2.心源性哮喘机制: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有利于肺水肿消除.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呼吸频率减慢,消除窒息感.镇静作用,消除恐惧感,降低心肌耗氧量.3.止泻: 伴细菌感染时同时加用抗生素【不良反应】1.一般副作用:眩晕恶心便秘排尿困难.2.反复应用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戒断综合症:长期应用镇痛药后,一旦停药产生的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如: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呕吐甚至意识丧失等症状3.过量可致急性中毒,出现昏迷,呼吸深度抑制,瞳孔针尖样缩小,尿潴留,严重缺氧和血压下降,呼吸麻痹.除对症治疗外,尚可注射吗啡对抗药纳洛酮.【禁忌症】1.诊断未明的急性腹痛.2.分娩和哺乳期止痛.3.支气管哮喘、肺心病.4.颅脑损伤所致的颅内压升高者.美沙酮【特点】:镇痛作用和持续时间与吗啡相似,耐受性和成瘾性及其他作用弱于吗啡.【应用】:用于创伤、手术后、晚期癌症等原因引起剧痛.用于吗啡、海洛因成瘾的脱毒治疗.可待因【特点】1、镇痛强度约为吗啡的1/10-1/122、镇咳作用为其1/43、对呼吸中枢抑制很轻4、成瘾性较弱,但久用也可成瘾【应用】中枢性镇咳药,用于镇咳也可用于中等度疼痛人工合成镇痛药:度冷丁(哌替啶【作用特点】1.镇痛作用为吗啡1/7-1/10.2.抑制呼吸及成瘾性较吗啡轻.3.与吗啡一样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颅内压升高.4.对胃肠平滑肌兴奋作用比吗啡弱,不引起便秘.【应用】1.镇痛: 剧痛,如术后、创伤、烧伤等;内脏绞痛如胆绞痛、肾绞痛宜合用阿托品.应慎用于分娩镇痛,临产前2-4小时内不宜应用.2.麻醉前给药3.人工冬眠:氯丙嗪、异丙嗪4.代替吗啡用于心源性哮喘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喷他佐辛(镇痛辛对μ受体部分激动,拮抗吗啡对μ受体的激动作用。
第二十一章镇痛药1.阿片受体激动药(1)吗啡的药动学特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其禁忌证(2)可待因、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二氢埃托啡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3)阿片类药物滥用的危害及其治疗2.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和激动-拮抗药喷他佐辛、丁丙诺啡、布托啡诺、纳布啡、地佐辛、曲马多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其不良反应3.其他镇痛药罗痛定、布桂嗪、奈福泮、高乌甲素、氟吡汀、齐考诺肽的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4.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纳曲酮等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一、阿片激动药【主打药】——吗啡【药动学特点】1.皮下注射吸收快,30min可吸收60%。
2.口服后易吸收,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仅为25%。
3.1/3左右与血浆蛋白结合。
仅少量进入脑组织。
4.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5.大部分经肝脏代谢,主要从肾排泄。
【药理作用】——阿片受体激动剂。
1.对CNS作用(三镇二兴奋一抑制)(1)镇痛镇静:对各种疼痛均有效,对慢性钝痛优于间断性锐痛。
同时出现欣快感——效果良好的重要因素,也是成瘾的重要原因。
明显镇静作用,但无催眠作用。
(2)抑制呼吸:①抑制脑干呼吸中枢;②降低呼吸中枢对CO的敏感性——μ受体。
2中毒剂量——呼吸频率减慢至3~4次/分。
呼吸麻痹——急性中毒的主要死因。
(3)其他作用:①中枢镇咳——抑制延髓咳嗽中枢。
但因其成瘾性强,故不作为镇咳药使用——可待因。
②瞳孔缩小——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
中毒剂量——针尖样。
③恶心呕吐——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
【马上小结】吗啡对CNS作用3镇:镇痛、镇静、镇咳。
2兴奋: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瞳孔缩小;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恶心呕吐。
1抑制:抑制呼吸中枢。
④影响激素释放1)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2)抑制促性腺释放激素释放:使血中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降低;3)抑制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的释放,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降低。
药理学(21-3)其他镇痛药(学习笔记)
第三节其他镇痛药(仅作了解)
罗通定
镇痛作用较哌替啶弱,较解热镇痛药强,其机制可能与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以及促进脑啡肽和内啡肽释放有关。
主要用于胃肠及肝胆系统引起的钝痛、头痛、月经痛等。
也可用于分娩痛。
也可用于失眠。
布桂嗪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3。
对皮肤、黏膜及运动器官的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适用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炎症性及外伤性疼痛、关节痛、痛经及癌症疼痛等。
奈福泮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3。
镇痛持续较长,无成瘾性。
适用于创伤、术后、癌症引起的疼痛;也用于肌痛、牙痛及急性内脏平滑肌绞痛。
高乌甲素
镇痛作用强度与哌替啶相似,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哌替啶。
还具有解热、局麻等作用。
无成瘾性。
用于癌症疼痛阶梯疗法中的轻度和中度疼痛的治疗。
氟吡汀
对多种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外,还有肌肉松弛和神经保护作用。
可以有效地缓解肌紧张引起的急性和慢性疼痛,缓解骨骼肌疼痛和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
无药物依赖性。
齐考诺肽
本品能阻止初级传入神经末梢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阻断痛觉传入而止痛。
鞘内注射本品以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幻肢痛、HIV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难治性癌痛、手术后疼痛等症。
第十六节镇痛药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的药物。
因多数药物反复应用可成瘾,又称麻醉性镇痛药或成瘾性镇痛药。
该类药物包括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如吗啡和可待因等;人工合成镇痛药如哌替啶、曲马多和芬太尼等;其他镇痛药如罗通定、奈福泮等。
前两类中的多数药物属于麻醉药品管理范围,在使用和保管上要严格控制。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吗啡(一)药动学特点1.口服易吸收,但首关效应显著,生物利用度低,故常注射给药。
2.1/3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吗啡迅速分布于全身组织,少量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发挥作用。
3.60%~70%在肝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10%脱甲基生成去甲吗啡;主要代谢产物吗啡-6-葡萄糖苷酸的镇痛活性明显强于吗啡。
4.代谢物及原形主要经肾排泄,少量经胆汁排泄和乳汁排泄,t 1/2约2.5~3h。
5.也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故临产前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吗啡。
(二)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1)镇痛和镇静:吗啡镇痛作用强大,对各种疼痛均有效,其中对慢性持续性钝痛的效果优于急性间断性锐痛,且不影响意识和其他感觉。
可消除因疼痛(特别是持续性钝痛)引起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并可产生镇静和欣快感,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和加强吗啡的镇痛效果。
外界环境安静时易入睡,睡眠较浅。
(2)抑制呼吸: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并抑制呼吸调节中枢。
治疗量吗啡即可抑制呼吸,使呼吸频率变慢,潮气量降低。
剂量增大则抑制增强。
(3)镇咳:抑制延脑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消失。
镇咳作用强,但易成瘾,临床常用可待因代替。
(4)催吐: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CTZ),引起恶心和呕吐。
连续用药可消失。
(5)缩瞳:作用于中脑盖前核阿片受体,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引起瞳孔缩小。
针尖样瞳孔常作为诊断吗啡过量中毒的重要依据之一。
(6)其他:促进抗利尿激素、催乳素和促生长激素释放;抑制黄体生成素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