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三语文社科类文章阅读
- 格式:docx
- 大小:35.58 KB
- 文档页数:7
社科类说明文阅读(四篇含答案)(一)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
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
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文字起源于图画。
最初是整幅画,这种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
比如画一个人骑在马上,可以表示“人骑马”,也可以表示“骑马的人”;如果是一个外出的人寄回家的信,可以表示他在外面已经得了一匹马,或者希望家里人骑马去接他,或者别的什么意思。
看得懂这种图画的意思,取决于看画人和画画人生活上的联系或者其他条件与他们是否说同一种语言无关。
这种图画有人管它叫“图画文字”,其实只是图画,不是文字。
图画发展成文字,必然表现出这些特点: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
2.许多抽象的意思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现,例如画一个人,再在他脚底下画一根地平线,表示“立”。
3.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它们的顺序得依照语言的词的顺序,顺序不同,意思也不同。
例如先画一个人,再画一面旗,再画一匹马,这就是“人骑马”;如果先画旗和马,再画人,那就是“骑马的人”。
过了这个阶段后,为了便于书写,图形于是大大简化(图案化、线条化、笔画化),丝毫不损害原来的意思。
从形状上看,第二阶段的零碎图形和第一阶段的整幅很相似,第三阶段的笔画化和象形文字生来的笔画化文字则纯粹是字形上的变化,实质完全相等。
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个字,甚至是最象形的字,也必然要跟一定的字音联系。
这样,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旗夹在一个人和一匹马中间是什么意思。
文字发展到了这种“词的文字”之后,仍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纯粹表音的文字。
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尽管文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是与语言不相干的表意系统,只有在图画向语言靠拢,被语言吸收,成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用图形或笔画代替声音)之后,才成为真正的字。
1.第一段谈到了人类、国家、文化、语言和文字几个方面的关系,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语言→文化→文字→国家B.人类→语言→国家→文字→文化C.人类→语言→国家→文化→文字D.人类→语言→文化→国家→文字2.关于“图画文字”,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图画文字”的特点是整幅图来表达意思,表达的意思往往含糊不清。
2010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分类支招:阅读大检阅检阅方队一:科技文阅读【检阅提示】科技使一切皆有希望。
“蓝脑计划”可能将在十年后变为现实,当下的我们需要镇定地接受这个重组“大脑线路”的大胆试验,并为之祈祷。
蓝脑计划据报道,瑞士洛桑联邦工学院科学家、“蓝脑计划”的主管亨利·马克拉姆表示,先进的功能性人造大脑可能将在10年内变成现实。
在牛津举办的全球科技、娱乐和设计大会上,马克拉姆表示,他的研究团队已经模拟出了老鼠的大脑,正向开发合成人脑方向迈进。
他说,合成人脑将对精神病治疗提供一些新疗法的线索。
全球大约20亿人遭受某种程度的脑损伤的折磨。
他说:“建造人脑不是不可能的,我们可能在10年内实现。
如果成功了,我们会把图纸送到科技、娱乐和设计大会上讨论。
”马克拉姆介绍说,他的想法是“拆除之后再重建”哺乳类动物的大脑,截止2009年7月,该项目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蓝脑计划”组已经完成了人脑新皮层部分的神经元计算工作,并已绘制出一份3D神经元活动模拟图。
最终,科研人员希望能知晓并模拟出整个人脑的神经元的活动情况,借此了解现实世界为我们带来的感官讯息是如何破译并储存到人脑中的,从而揭开人类意识产生之谜。
“蓝脑计划”开始于2005年,其目的是从实验数据逆向打造哺乳动物的大脑。
他的研究组将重点放在皮层单元上,皮层单元是哺乳动物的大脑所独有的结构,也叫新大脑皮层。
他解释说:“这是一个新的大脑,哺乳动物需要它,因为它们需要处理亲子关系、社会互动的复杂认知功能。
从老鼠发展到人,它是如此成功,为了生成这一惊人器官,我们把脑结构单元数扩大了大约 1000倍。
”目前,这一研究仍在继续,他说:“发展速度很快。
”过去15年,马克拉姆教授和他的研究组已经解码了皮层单元结构。
他说:“那就像是在盘查雨林——共有多少种树,树的形状是什么,每种树有多少株,树的位置在哪里。
但是,这项工作比在雨林盘点树木还要细致繁杂,因为你必须描述和发现所有的交流规则和联通规则。
2010年名校社科类文章阅读精汇一、科学家争分夺秒剖析猪流感禽流感与非典型性肺炎残酷地提醒世界,暴发新流行性疾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现在,一种貌似更加普通的病毒是否会让世界再次接受考验?国立澳大利亚大学教授、流行病学家保罗?凯利说,猪流感的致死率比禽流感低,但他也警告说,这种流感令人喜忧参半,因为它可帮助病毒加快传播速度。
凯利说,禽流感仍能得到相对控制,因为禽流感很难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而猪流感的传染性极强。
猪流感病毒已在墨西哥导致成百上千的人病倒。
这次的猪流感仍是一种神秘的传染病。
但我们目前对它的了解也不少了:罕见的是,这种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拥有和禽流感、人类流感病毒相同的特征;新病毒能够在人际间传播;病毒在许多人身上只能引发与普通流感类似的一般症状。
这种病毒目前主要攻击年轻人和身体健康的人,但此类病毒的恶名在于其进化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代理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26日说:“调查病毒致命性的工作只是刚刚起步。
流感病毒的特性会发生变化——可以从温和变得更加致命,也可以从致命变得相对温和。
”专家们认为,目前的疫苗生产落后陈旧,但发明更新、更有效的技术尚需几年时间。
英国莱斯特大学疫苗专家卡尔?尼科尔森说:“显然,如果这种病毒发展成大面积的疫情,在第一波疫情结束前,疫苗都无法研制出来。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目前被称为“A/H1N1型病毒”的猪流感病毒具有北美猪种、欧亚猪种、鸟类和人类基因序列的特点。
病毒表面的H蛋白(血凝素蛋白)原本只在猪之间传播,对人体免疫系统来说属于新事物——这就是流感传播的重要条件。
事先没人知道是否会暴发流行病,或者说流行病将如何暴发。
病毒的流行取决于病毒的毒性、人们当前的免疫力水平,以及因过去身患季节性流感而产生的抗体是否对新病毒产生作用。
由于绝大多数人不会频繁接触猪,因此他们体内不会产生可以预防猪流感的免疫力。
科学家担心假如人际间传染变得更迅速,目前的猪流感病毒就可能导致疾病大流行。
2010届高三语文社科文章阅读二、论述类本阅读指导之社科阅读一、考点点击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艺学、伦理学等。
社会科学类是阐述社会科学研究的。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字载体。
近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社会科学类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有政治经济、教育探索、考古研究、诗画评论、学评论和艺术鉴赏等。
二、常见误区社会科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方法一般分三步:1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观点(读);2,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段(找);3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
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
要在比较中作出准确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错项的一些规律:1,背离原,歪曲观点选项中的观点与原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2,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原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相反。
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3,主次不分。
本末颠倒将原中所说的主要问题说成次要问题,或相反。
4,过于武断,夸大其辞将原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辞;或将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
,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原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选项却脱离原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6,东拉西扯,张冠李戴将原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态度,让人感觉东拉西扯、混乱不清。
7,不明事理。
偷换概念将原中的A概念换成B概念,也就是原说的是A事物,而选项说的是B事物,义理混淆。
8,不明关系。
强拉因果将毫无关系的两个事物拉到一起,并强加因果;或将有因果的两个事物关系颠倒,因说成果,果说成因。
三、链接高考1(2009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字,完成题目。
高中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答案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教育的宗旨即“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而“完全之人物”的养成,除了“身体之能力”外,还应具有“精神之能力”,即“知力、感情及意志”。
其中的感情就是“美育”,美育能“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
促进个体的情感解放和精神自由应作为美育的根本价值尺度。
人的生命是一切活动展开的基点,对生命的审美则是一切美育活动的根本。
人对自身生命的审美,首先来自对情感生命的审美把握。
而中华诗词则正是这样一座情感生命的宝库。
徜徉于中华诗词之海,也正是徜徉在人类情感之海。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沉郁,无一不是进行情感生命美育的绝佳载体。
诵读“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涤去的是你旅途中的烦躁抑郁;玩味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减缓的是你思乡的情愫;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共鸣,坚定的是你的人生抉择!任何的生命现象、生命状态、生命活动.总是感性的、形象的,人们也正是通过对生命的感性形象的审美感悟,来感知和把握生命的审美价值。
中华诗词向来注重意象的缔造,而诗词中的意象历经各代文人的传承,已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生命积淀,是我们民族生命的感性存在。
对这些意象的感知与把握也正是对自身生命的感悟与认同。
“春”“江”“花”“月”的美妙始终伴随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寒山寺的钟声将永远响彻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之中。
吟诵中华诗词,也能达到一种悦性悦情的审美自由状态。
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特认为在人所拥有的各种能力中,发声最适合表现人的内心感受,因为人所发出的声音正如人的呼吸,充满了生命力和激情。
诗词吟诵时或高昂或激愤或安闲或怡然的声音,无一不浸透着吟诵者内在的生命气息,预示着生命的积极喷发,并最终达到一种情绪的快乐、生命的愉悦。
高考语文中“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含解析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地理大发现时期,美洲巨大的体量突然从黑暗的大西洋中浮现,横在欧洲旧大陆面前,使欧洲人感到异常惊惧,他们用一个古希腊地理学名词“antipodes”来指称这块从大地的另一端冒出来的陌生板块。
这个词的意思是“对极”,也就是“恰恰相反的事物”。
对于旧大陆来说,美洲就是一种恰恰相反的存在物,换言之,美洲是欧亚旧大陆的反题和悖论,这种悖反的特性将遍布每一个方面,新大陆注定以有悖于旧大陆的固有方式介入世界史,这必将使旧大陆感到极其不适。
1776年以后,美利坚建国,并且从政治与道德维度继续向其余世界展示美洲这种神秘的悖反特质。
美国的“对极性”或“反题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就是它的荒野。
荒野并非一无是处的空空荡荡,荒野是文明的反题,文明在荒野遇到最彻底的否定力量。
伯纳德·刘易斯和塞缪尔·亨廷顿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而忧心不已,但文明与荒野之间冲突却是世界史进程中的另一个伟大叙事,对此,罗伯特·卡普兰具有充分的警觉。
他的《荒野帝国》研究的并非美国荒野,而是从荒野角度研究美国,美国的“反题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卡普兰的文字一再印证了“边疆史学”创始人特纳的洞察:美国的成长史是一部经久不息的“脱欧史”,亦即“去文明史”。
从东岸开始,当一个定居点构筑妥当以后,他们便毫不迟疑地离开,向西行进,再度隐入荒野。
这种“逃离”文明世界和再度“野蛮化”的双重变奏,塑造了美国独特的充满野性的灵魂和身体。
文明和野蛮两种元素的和谐共存,锻造了美国强悍的肌体,使得这个民族可以承载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多元生活和道德方式,尤其可以完美而无副作用地对接霍布斯、洛克和卢梭提出的以“自然状态”为根本驱动力的政治方案。
“自然状态”就是“政治状态”的“antipo-des”,它和美国荒野共享一种文明秩序的“反题性”。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考试说明》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前面几讲分别按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点作了讲解和练习,从本次开始,按文体作讲解和练习。
一、什么是一般社会科学类的文章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
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
在“社会科学类文章”前加“一般”,表明高考选用的这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高,专业理论色彩不会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不会太多。
否则就不解称为“一般”。
社会考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
二、社会科学类文章和阅读要领社会科学类文章,在高考试卷中,有放在第Ⅰ卷全用选择题来考的,如2001年的《铜奔马正名》;过去更多地放在第Ⅱ卷。
前者的命题思路与自然科学类文章相近,后者的命题格局与文学作品相似。
这里总起来说如何阅读这类文章。
阅读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到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全面观照,但应注重下列几点:1.归纳内容要点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社科文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
有一年选用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是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
高考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
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
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
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
所以他很少用这种体式来抒发沉重悲抑的情绪,而是在七绝中呈现了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之外的另一面,让人更多地从中看到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
这种不同于盛唐的趣味追求,应当就是他七绝中的“别趣”所在。
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
杜甫在体察外物中发现的“别趣”大多是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锐体悟。
大致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中的生机和处处可见的趣味。
如《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不但写出了诗人与朱阮二人的特殊交情,更藉梅、松与竹、椒合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突出了草堂与世隔绝的清幽之趣。
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
如《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既夸赞韦明府县斋绵竹的茂盛,又预想将来自己舍前苍翠竹影在江中倒映的美景。
将希望赠竹说成幸“分”苍翠之色,已十分新颖,“拂”字更写出竹影在波涛中摇漾的动态,这就使讨要竹子一事显得优雅别致。
其三是七绝本身文字组合的趣味。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考试说明》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前面几讲分别按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点作了讲解和练习,从本次开始,按文体作讲解和练习。
一、什么是一般社会科学类的文章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
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
在“社会科学类文章” 前加“一般”,表明高考选用的这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高,专业理论色彩不会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不会太多。
否则就不解称为“一般”。
社会考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
二、社会科学类文章和阅读要领社会科学类文章,在高考试卷中,有放在第I卷全用选择题来考的,如2001年的《铜奔马正名》;过去更多地放在第n卷。
前者的命题思路与自然科学类文章相近,后者的命题格局与文学作品相似。
这里总起来说如何阅读这类文章。
阅读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到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全面观照,但应注重下列几点:1•归纳内容要点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社科文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
有一年选用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是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
有一年选用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第1题就是归纳内容要点的试题(参照后文“典型试题分析”)。
因此,阅读社科文要十分重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
阅读中重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很显然的,不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1)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是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3•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材料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不过,运用的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
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
从运用的角度来说,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还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
譬如陶行知《创造宣言》引用了歌德一句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有人误认为引这句话的意思说,有了勇气,便能创造。
这就错了。
因为作者接着说:“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
这只是一半真理……”可见“勇气”只是能创造的条件之一。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材料本身的含意,弄清作者引用的意图,分析引用前后各说了哪些话,这样才能根据试题的要求正确答题。
2001年《铜奔马正名》第2题问:“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不少考生误判,就是因为对材料本身的含意和引用意图没有搞清楚。
4•注意表达技巧社科文运用表达技巧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所涉及的技巧主要是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修辞技巧等。
鉴赏此类表达技巧,不要脱离所说之“理”作孤立分析。
三、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应注意的问题1•分清类属社科文涵盖面甚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文学艺术类的、教育伦理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
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
2.注意概括社科类文章,因其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这些正好是用来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有利条件。
要善于利用这个条件逐步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概括能力。
四、典型题分析创造宣言(节录)陶行知[注]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
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
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
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
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动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的《正气歌》。
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
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
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
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惠能说: “下下人有上上智。
”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 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 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 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绝望是懦夫的幻想。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是的, 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
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 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时,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 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一一我们的汗, 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 都献给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陶行知(1891 —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
1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作者得出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 12 个字) 2 •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 去,万龙点晴”。
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 些问题?答:教育的最大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 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 成功的关键。
C. “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 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 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这是1999年高考全国卷的试题,也是到目前为止全国卷最近一次大第H 卷选用社科文的 试题。
阅读这篇《创造宣言》,首先要认定这是谈论教育问题的文章,其最重要在今天仍然闪 烁光芒的观点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以及为达此目标教育者应注 意的问题;接着就要把握作者在批判各种“不解创造”的错误观点时所得出的结论。
这样便 把握住全文内容的核心,答题就有了可靠的前提。
第1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是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没 有能力;⑤陷入绝境(或“山穷水尽” 、“走投无路”,答“等死而已”不算对)。
处处天天人 人都能创造。
五种错误的观点;① ③④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比较容易归纳,不去多说。
其中第⑤点不能写成“等死而已”,因为“等死而已”是主观态度,其他都是讲客观条件的。
作者在批评五种错误观点以后写道:“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便是得出的结论。
因为有字数限制,所以要加以概括,写成“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第2题实际上是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答案是:“刀法”比喻教育方法。
“万象”比喻众多教育对象。
“万龙点晴”比喻使众多教育对像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这个句子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句子,作者在这里连用了好几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创造技术)的重要。
这里运用的比喻限容易辨识,关键是弄清比喻什么。
第3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答案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的;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