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语言3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15
诗歌赏析技巧与品味语言(3)诗歌赏析技巧与品味语言4.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解题格式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答题要领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关键词类答题: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专题三鉴赏诗歌语言(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专题三鉴赏诗歌语言(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1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诗歌鉴赏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学诗歌鉴赏是学生建立自己艺术鉴赏能力、练习批评能力、塑造自己审美情趣的主要途径之一。
其中,诗歌语言是一道难题,在鉴赏诗歌时,很难理解诗歌中独特而生动的语言特色。
而人教版高三的第三专题“鉴赏诗歌语言”会给你一个新的视角,让你发现诗歌中的美。
一、教学设计思路1.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语言的独特性与表现形式;(2)领悟诗歌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分组探讨、阅读分析、写作练习等,营造轻松自由、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我组织、交流与合作中,逐步领悟诗歌语言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3.教学内容:本专题包括了八个部分:词、句、结构、韵、声、景、深度和特殊语言。
每一部分由一首供学生品读、鉴赏并进行文字表述或写作的名诗歌来启发学生对其中语言的感知和体验,互相交流和启发。
二、教材内容探析1.韵和音:这一部分的名诗为《春泥》。
《春泥》以春天的水鸟和乡村生活为主题,它不仅表现了自然界兴旺发展的景象,还表达了一种融入自然、欣赏自然、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生命态度。
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辞藻来生动地描绘整个春天、整个自然的呼吸和跳动。
尤其是“光影浮动,影沉光浮,明暗交替”的表达,使人体会到了自然界在春天的一种声息律动。
同时,这首诗还使用了丰富的字音变化和韵语运用,适当地强化了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2.景:这一部分的名诗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给远行的好友王之涣的一首送别诗。
全诗描绘了广阔无垠的古原草地上各种春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古原大草原、对生命的洒脱追求和缅怀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大草原的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宏伟与气势,揭示了自然美的真谛。
同时,诗人巧妙地利用景物描写与背景交汇的技巧,加深了读者对情感交融的理解。
诗歌语言鉴赏的方法
诗歌语言鉴赏的方法
诗歌语言鉴赏关键在于对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与理解,从而把握诗歌的表达思想、深刻的意境等。
鉴赏诗歌语言的步骤为四点:1、把握诗歌的结构。
把握诗歌结构,也影响我们阅读诗歌文本时的语言表达。
一般来说,我们以结构先行原则,把握诗句的结构,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
2、注意诗歌的修辞手法。
诗歌语言是有特点的表达方法。
它多用比喻、拟人、反复、对仗等手法修辞,使诗歌语言极具表现力。
因此,要把握诗歌的表达思想,就必须重视其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把握修辞文体表现出的意境,使其深入人心,使其全面饱满。
3、体会诗歌的语言表达。
诗歌语言有一定的法则,表达出诗歌的精神机理,蕴含着大量的语言表达精妙。
在阅读诗歌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诗歌各处的语言表达,这是向诗歌精神的理解的有效手段。
因此,体会诗歌的语言表达对于深刻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涵是不可或缺的。
4、会意诗歌的含义。
会意诗歌的含义是诗歌语言鉴赏的最后步骤,它将在具体的文字之外,引出诗歌精神的深刻含义。
这一步骤要求我们在文字的基础上,把握与传达诗歌作者深层次的含义,使诗歌真正的打动人的心灵,真正的高贵、醇厚。
- 1 -。
诗歌语言特点1 、形象生动。
其特点是状物描形,使人读了富有实感,如入其境。
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用得特别好,表现了杏花的具体特征:鲜艳、热烈、红得象火,给人以闹哄哄的感觉,还表现了杏花枝头蜂飞蝶的热闹景象。
2 、含蓄。
其特点是把思想感情隐藏在形象之中,做到“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首诗很含蓄,是对当时求仙学道的否定。
嫦娥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灵药,成了仙子,进入月宫,长生不老。
但居住在碧海青天,孤身只影,非常寂寞。
虽然长生不老,又有什么意义呢?3 、精炼。
其特点是用最少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字字珠玑。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诗二十八个字,描写了五组画面,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整幅画的中心是“人(断肠人)”。
4 、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
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5 、平淡,也称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
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
6 、绚丽。
其特点是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杜牧《江南春》。
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
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
7 、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其他如含蓄简洁也不是那一个诗人所独有的,大部分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
欣赏诗歌的方法诗歌鉴赏方法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
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
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结合教学,我觉得,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鉴赏语言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
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
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
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
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
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
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
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
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
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
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
而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
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