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辩证论治_田维君
- 格式:pdf
- 大小:97.73 KB
- 文档页数:3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红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主要表现为“风湿痹痛”,属于“风邪侵袭”、“湿浸筋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炎症、改善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具体方法。
一、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手脚发冷等症状,疼痛感较重,多在天冷加重。
舌质胖大,苔白滑。
脉象偏缓、沉紧。
2、风湿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寒湿外侵而引起的风湿湿痹。
病变多累及肢体关节,其特点是疼痛多于肿胀,疼痛酸痛或楚痛较多。
有时疼痛之处可见有红肿,不大,常有厌风怕冷,口舌粘滞,大便不解,小便清长等症状。
舌质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浮缓。
3、湿热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湿热客于经络而致的湿热痹痛。
病变病变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疼痛剧烈,热重,热痛凶猛,红肿明显。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
4、血瘀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变形、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多在天气湿重时加重。
舌质暗紫或青,苔紫黯或白腻,脉象沉细。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风寒湿痹型治疗重点在于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常用穴位有风池、大椎、太冲、阳陵泉等,主要配伍取穴配伍为大椎、风池、太冲、阳陵泉。
(2)风湿湿痹型特点是抑制风湿、舒筋活络。
常用穴位有风池、曲池、阳关、养老等,主要配伍取穴为曲池、风池、阳关、养老。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改善关节功能。
适用于风寒湿痹型、风湿湿痹型。
3、草药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的中药有羌活、细辛、川芎、桂枝、桑枝、乌药、乌梅、当归、川芎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理身体,促进疾病康复。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疾病,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可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炎症,改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辨证施治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全身性症状和器官损害。
在西医治疗方面,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与此中医辨证施治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多种原因有关,包括肝肾不足、风寒湿热等因素导致气滞、血瘀、瘀毒等病理变化。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在于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和病情特点,进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中医辨证施治需根据病情的不同表现来进行辨证分型。
一般来说,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中医的辨证中可分为风寒湿热证型。
风寒型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寒热往来、舌质淡苔白,脉沉迟等;湿热型则表现为关节肿胀、红肿热痛、热重寒轻或者无寒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根据不同的辨证情况,中医医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的辨证情况,中医医师可以采用针灸、中药熏洗、按摩、艾灸等方法来进行治疗。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在身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刺激,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改善疼痛情况,缓解肌肉痉挛,同时也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炎症反应。
中药熏洗和按摩也是很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中药的药性和作用进行局部的渗透和按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疼痛和肿胀情况。
中医药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也是有一定疗效的。
在中医看来,中药可以调理病人的气血阴阳平衡,调养五脏六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如桂枝、羌活、川芎、当归、防风、黄芪等,这些药物可以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理气活血、益气养血等。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也会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并且采用复方方剂,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除了上述方法外,中医还注重于患者的饮食调理和起居保健。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饮食调理和起居保健的建议。
在食疗方面,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鸡、鱼、奶制品、水果和蔬菜等,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中医辨证施治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晨僵、关节肿痛、关节畸形等症状。
目前,现代医学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以抗炎镇痛、免疫调节、关节保护等为主。
而中医辨证施治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也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和疗效。
本文将就中医辨证施治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主要是风、湿、寒、热和血瘀等因素导致的体内蕴有风湿、寒湿、淤血等病邪。
病机主要包括气血凝滞、关节络脉受阻、经络不畅等,导致关节受邪困阻、气血不畅,致使关节活动受限、肌肉、韧带、关节周围组织变性破坏引起晨僵、关节畸形等临床表现。
二、中医辨证施治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1.辨证分型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情表现和病机病因,中医可以将其辨证分为风湿型、湿热型、寒湿型、活血瘀阻型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在治疗时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辨证加以施治。
2.镇痛祛痹在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中医通过祛风散寒、活血化淤等方法来缓解疼痛和肿胀。
常用的中药包括桂枝、细辛、川楝子、川芎、红花等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淤的功效。
还可以通过艾灸、拔罐等外治方法来祛寒散风、温经活络,达到舒筋活血、镇痛散痹的效果。
3.调和气血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疾病长期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气滞血瘀、气血不畅等情况,而中医常常通过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来改善病情。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川芎、白芍、丹参等能够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药物。
针灸、推拿、拔罐等方法也可以通过调和气血、促进气机畅通,从而达到改善病情的效果。
4.养护关节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过程中也注重养护关节,包括关节外治和内调两个方面。
在关节外治上,中医常常通过推拿按摩、艾灸温热、关节牵引等方法来增强关节的营养供应,促进关节的活动。
而在关节内调上,中医则注重调理脾胃,养血生津,保证关节组织的正常新陈代谢和修复。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辩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的持久反复发作,导致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血管炎可侵犯全身许多器官,引起系统性病变,故本病又称类风湿病。
多见于青壮年,20~45岁占80%左右,女性较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3。
中医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痹”,中医文献对“痹”的描述很多,其中以“顽痹”、“历节风”比较近似类风湿性关节炎。
“历节风”一名最早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其病以“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诸肢节疼痛”,并认为其病因或禀赋不足,或因调摄不慎,嗜欲无节,逐致气血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既虚,则无以充养筋骨,至虚之处,即容邪之所,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即成斯疾,王焘《外台秘要》亦认为:本病大都风寒暑湿之邪,因虚所致。
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蓄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总之,中医认为本病是在肝肾亏虚的内因基础上,遭受风寒湿外邪而致病。
【病因病机】禀赋不足或调摄不慎,嗜欲无节,致气血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既虚,则无以充养筋骨,至虚之处,即容邪之所,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即成斯疾。
中医认为本病是在肝肾亏虚的内因基础上,遭受风寒湿外邪而致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机,主要为肝肾亏损和外邪入侵二个方面。
(一)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筋骨既赖肝肾精血津液的充养,又赖肝肾阳气的温煦,如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饮食不节、惊恐、郁怒,使肝肾精气受损,或阳气受损,损伤肝肾,一方面致营卫气血涩滞不行,壅遏于骨节周围而化热,酿痰、留瘀,使关节肿胀变形疼痛,屈伸不利,另一方面,又因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阻遏营卫,壅滞经络,深入筋骨,促使病情加重。
(二)邪气入侵:正气不足,则邪气易侵,如汗出当风,居住湿地、以致风寒湿等外邪侵入。
风邪善行而数变,游行全身,使多处关节患病。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以关节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关节炎,常累及手、膝、踝等关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主要是由风、湿、寒、热等外邪侵袭体内,导致气血不畅,经络堵塞,导致关节炎症发生。
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时通常主要从疏风祛湿、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方面入手,下面将具体分析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
一、症状辨证:相对于其他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表现比较明显,主要有关节红、肿、热、痛,晨僵等特点。
根据不同的症状可以进行辨证论治。
1.风湿阻络证: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疼痛较重,活动受限,患者感觉浑身沉重,肢体酸痛,舌苔白腻,脉象浮滑。
治疗时要祛风散寒,疏通经络,常用方剂有桂附地黄丸、荆防败毒散等。
4.血瘀阻络证: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痛,痛重不移,关节活动受限,伴有瘀斑或瘀点在关节周围,舌质暗紫,脉象弦细或沉结。
治疗时要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常用方剂有活血祛瘀汤、温经逐水汤等。
二、辨寒热证:根据患者体内寒热的不同表现,可进行辨证论治。
1.寒证:主要表现为关节冷痛,患者寒冷不适,舌质淡白,苔白厚,脉象沉紧。
治疗时要温经散寒,经络通络,如温经逐寒汤、当归寄生汤等。
1.虚证: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痛,疼痛较轻,易疲乏,神疲乏力,舌苔薄白,脉象细弱。
治疗时要补益气血,强健脏腑,如归骨脂酒调、八珍汤等。
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从疏风祛湿、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方面入手,根据病情特点和体质虚实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需要一个过程,患者需要耐心配合治疗,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的良好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4大中医辩证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4大中医辩证以及中医治疗药物,建议收藏。
(一)、风寒湿痹,寒凝血滞型主证:具有本病特征性的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
逐渐发生多个关节对称性肿胀疼痛,活动时痛增,有压痛。
疼痛剧烈,但局部不红、不热。
面色无华或带青,肢冷畏寒,无汗或少汗,或伴低热。
小便清长,大便正常或偏溏。
舌质淡,苔白薄或白滑。
脉沉迟或沉滑缓,或沉弦紧,或沉细。
治法: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推荐:茯苓,甘草,附片,麻黄,细辛,桂枝,独活,桑枝,威灵仙,白术。
(二)风湿热痹,郁热伤阴型主证:具有本病特征症状,体征及检验结果。
局部关节红、肿、热、痛自觉热感,触之亦热。
或伴发热,汗出觉粘,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口渴喜饮。
舌质红或绎红,苔黄腻,或黄腻少津,或黄腻而干燥。
脉象滑数,或浮滑数。
治法:养阴清热,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推荐:麻黄,生石膏,生地,玄参,独活,桑枝,伸筋草,秦艽,防己,白术,茯苓,威灵仙,甘草。
(三)风寒湿痹,损阳耗阴型主证:具有本病特征症状,体征及检验结果。
一般状况较差,面色无华,神倦乏力,形体消瘦,腰酸腿软,头昏耳鸣。
关节肿痛,下肢尤甚,痛处畏寒,但触之觉热,或局部畏热,触之觉凉。
时觉头眩气短,心烦欲吐,饮食减少。
口干不思饮,或渴而喜热饮。
大便溏或正常,小便清长或微黄。
舌质略红,苔白少津,或苔薄黄而不润,脉沉细弱缓。
治法:温阳为主兼养其阴。
推荐:附片,桂枝,杭芍,白术,防风,生姜,桑枝,威灵仙,知母,麻黄,甘草。
(四)风寒湿痹,肝脾肾虚型主证:一般情况不良,面色无华,略带晦暗,形体消瘦,神倦乏力,腰酸腿软,肢冷畏寒。
除本病特征性的关节肿痛变形外,或伴发关节强直,筋腱僵硬,肌肉萎缩,或关节畸形,功能严重障碍等。
X 线检查,可见全身性骨质严重疏松脱钙。
食少、不渴、二便尚可。
舌质淡,苔白薄或白。
治法:温肾填精,益气补血,活血通络,祛风除湿。
推荐:附片,补骨脂,淫羊霍,肉茨容,当归,炙黄芪,桂枝,秦艽,威灵仙,玉带草,白术,鹿角片,炙甘草。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僵硬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主要与风寒湿邪侵袭关节引起的气滞、血瘀、痰浊和肝肾亏虚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疏风散寒、活血化瘀、化湿通络、益肝肾等治疗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1.寒湿偏盛型特点:患者关节肿痛,疼痛剧烈,且多以手、腕、膝关节为主,疼痛部位较局限,且伴有寒凝、肿胀、关节活动受限,身体不适,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利湿。
选用温阳祛寒药物,如制附片、独活、防风等进行治疗。
2.湿热夹蒸型特点:患者全身疼痛,关节肿胀红热,疼痛剧烈,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除湿、活血化瘀。
中药方可选用黄芪、白术、赤芍、炮麦芽、地丁等药物进行治疗。
4.痰浊阻络型特点:患者肢体麻木、重肿、关节疼痛,舌苔腻厚,脉濡缓。
治法:祛痰通络、化浊利湿。
中药方可选用海藻、海藻藻、半夏、陈皮等药物进行治疗。
二、治疗1.中药治疗(1)温经理气、化湿通络选用草乌、细辛、防风、桂枝等药物清散肝风,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温经理气,化湿通络,以消除痰浊、湿气,达到止痛、消肿的目的。
(2)活血化瘀、益气活血选用当归、川芎、白芍、灵芝、黄芪、人参等药物活血化瘀,益气健脾,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清热除湿、益肝肾选用黄芩、黄连、知母、白术、山药、桑椹等药物清热除湿、益肝肾,以清肝热、益肝肾、除湿利水,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增强侵抗能力。
2.针灸治疗(1)主治穴位:风池、大椎、肩髃、阳陵泉等穴位。
(2)调理经络: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刺激,以舒缓患者的肌肉疼痛,恢复受损的关节功能,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功能。
3.推拿按摩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适当的推拿按摩手法,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其特点是以多发性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全身症状,如疲乏、失眠等。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其病机主要为风寒湿邪侵袭关节,阻滞经络,引发气滞、血瘀,导致关节功能受限、疼痛不适。
在中医的治疗下,除了常规的调理身体、舒筋活络的治疗方法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疗效最佳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1. 风寒湿型主要症状: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疼痛较重,病情反复加剧,乏力,喜温喜按。
舌质:舌苔白腻,脉象沉紧。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活络舒筋。
2. 湿热瘀阻型主要症状: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局部渗出,腻腻不渴,病情重,易出现皮肤溃疡,口腔溃疡等。
舌质: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祛瘀通络。
二、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特点,中医医师会进行个性化的中药处方,常用的药物包括:防风、羌活、红花、当归等,用于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还会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加减药物,以达到最佳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方法,通过针刺穴位,调理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从而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四神聪、风池、合谷等,搭配适当的针刺手法和灸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治疗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方法,适用于轻度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
按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法和力度,既可以缓解疼痛,又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三、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患者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大豆制品、海鱼等,对于帮助康复也非常有益。
四、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对于改善关节炎症状,增强身体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的全身性滑膜炎为主要病变,侵犯多关节和软组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复杂,可由于风、湿、寒、湿、虚火、痰等内外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关节失养,痰火互结而致关节疼痛、变形。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结合中医辩证理论来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气血、祛风湿、温经通络的目的。
下面将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论之一,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结合病史、症状以及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进而进行具体的治疗方案。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病机、辨证施治,深刻理解疾病的本质,找出穴位疗法和药方。
1.辨证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主要表现为:(1)气血瘀滞:关节肿胀,红热、麻木和疼痛剧烈。
(2)痰湿互结:患处中度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受寒则痛加重,患部局部有肿块。
(3)肝肾不足:患者乏力、无力,气短、畏寒,手足发凉,脉沉弦。
2. 中医辨证的治疗原则(1)疏风祛湿:因风湿邪气侵袭引起的相关症状,如关节疼痛、肿胀等。
(2)活血祛瘀:类风湿关节炎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气血瘀滞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3)温经散寒:针对寒湿侵袭引起的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4)益气养血: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气血往往偏虚,需要通过调理气血来改善身体状况。
二、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中药治疗是主要方法之一。
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主要通过疏风祛湿、活血祛瘀、温经散寒、益气养血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患者的症状。
具体的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定夺。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汤、活血化瘀汤、温经散寒汤、四逆散寒汤、益气养血汤等。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取相应的穴位,通过针灸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患者的症状。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中医辨证论治在其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述,然后详细探讨了中医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
中医常用的药物治疗、针灸和推拿疗法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均有显著效果。
强调了中医辨证施治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重要性,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通过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和实践,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论治、病因病机、分型、治疗方法、药物、针灸、推拿、辨证施治、重要性。
1. 引言1.1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述引言: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和全身多系统损害。
在中医看来,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病”范畴,主要病机为风、湿、寒、热等邪气侵袭关节所致。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体质虚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关节受邪气侵袭而出现炎症反应。
中医辨证施治类风湿关节炎时,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进行全面辨证,确定其病因病机,再根据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原则是祛邪、活血、通络、止痛,以达到改善气血运行,调节免疫功能,缓解炎症,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
通过中医药物治疗、针灸和推拿等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施治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还可以调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提升免疫力,减少复发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2. 正文2.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辨证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风湿侵袭、气血不足和痰湿内蕴等因素。
风湿侵袭是指外感风邪侵袭体表,阻碍气血流通,导致关节疼痛和肿胀。
气血不足是指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无营养供给,出现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
中药复方配伍治病一般认为是多靶点起作用。
通过可包容成千上万基因或蛋白质的生物芯片等技术,测定治疗前后的基因表达谱及蛋白质谱,可能揭示通过哪些靶点起作用192。
中药的扶正可表现为促进某个或某些被关闭的正常基因表达,以及对某个或某些受损基因的修复;中药的祛邪可表现为祛除体内的病毒和病菌,以及对某些过度表达基因的关闭或使其表达减弱等。
不管是扶正还是祛邪,都可以从mRNA y cDNA水平来检测中药使用前后基因组表达谱的变化,阐明中药防病治病的机理。
在人类疾病的基因中,部分疾病基因可为另一部分基因所调控,针对这些基因治疗,也是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
中医强调/方0与/证0的对应,如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可治多种疾病,它应是针对于/方0、/证0之间的特殊调控点。
所以,寻找病证结合的相关基因,是目前中医药工作者正从事的重要研究。
总之,将中医药的特色融入到生命科学的领域,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整体疗效,使中医药尽快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而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112郭振球主编1世界传统医学诊断学#微观辩证学1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91122郭振球1微观辨证学与21世纪中医学的发展1中医杂志,2000;41(1):48132吴正治,周小青,郭振球等1虚寒薄白苔的细胞化学初步研究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1):649 142郭振球1微观辨证学研究新进展1国内外中医药科技进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152郭振球,吴正治1慢性肾炎患者外周血细胞化学ANAE变化与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1中国中医结合杂志,1990;10(7):399162洪净1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与学术发展切入点的探讨1中医杂志,2000;41(12):751172侯灿1后基因组时代的统一医学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5182王忠,王阶,王永炎1后基因组时代中医证侯组学研究的思考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8):621 192Lockhart DJ,Winzeler EA.Genomics,gene expression and DNA array.Nature,2000;405:823收稿日期:2002-12-17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辩证论治田维君111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重庆400061)提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难治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构成关节的各种组织如滑膜、软骨、韧带、肌腱和相连的骨骼都有病变,但最基本的病变发生在滑膜。
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痹症0范畴。
故本文按照中医的发病学说,认为体虚感邪是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邪是发生本病的外在因素,经络痹阻是发生本病的主要病机。
据此提出了风湿阻络、寒湿阻络、湿热阻络、气血虚弱、肝肾阴虚、阳气不足六型的辩治方法。
经30余年的临床研究,疗效满意。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机概说辨证治疗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593/25516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临床以关节游走性疼痛、麻木重着、晨僵、关节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具有渐进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痹症0范畴。
笔者参考有关文献,结合多年的临床体会,兹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辩证治疗浅论如下:1病机概说111体虚感邪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的内在因素5素问#刺法轮6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0又曰: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0(5素问#评热论6)。
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疏,抗病力弱,不仅易遭致风寒湿邪的侵袭,而且又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以致外邪逐渐深入,留连筋骨,痹病作矣。
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著,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0(5重订严氏济生方6)。
这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见的关节游走性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基本一致。
故曰:体虚感邪,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的内在因素。
112风寒湿邪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的外在因素体虚感邪,固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的内在因素,然也有体质尚好,久居严寒之地,又缺乏必要的防寒措施:或因工作关系,野外露宿,久住潮湿之地;或睡卧当风,饥饿劳役,感受寒湿,日久也可致病也。
故5症因脉治6指出:/风痹之因0,/饥饿劳役,风邪乘之,则风痹之症作矣;0/寒痹之因0, /身居卑湿,湿气袭人,或冒风冲雨,湿留肌肉,内传经脉,或雨湿之年,起居不慎,而湿痹之症作矣。
0故曰:风寒湿邪,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的外在因素。
113痹阻不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的主要病机体虚感邪,风寒湿入侵,内外相因,痹阻经络,不通则痛,则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
因为:风为阳邪,善行数变,风邪袭人,流走经络血脉,致络道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其病生焉。
临床上常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乃因/风走注痛之病,其痛无常处是也0(5圣济总录6)。
寒为阴邪,易伤人阳气,寒邪袭人,不仅气血为寒邪所阻遏,经脉关节不利而发生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而且易导致气血凝滞,瘀血发生,加重病情。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湿邪伤人,阻遏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关节重着麻木疼痛。
可见无论感风、感寒、感湿,三者均不离痹阻不通为其病机要则。
故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则经脉闭塞,气血不流,而痹斯作矣0(5顾氏医镜6)。
2辩证治疗211风湿阻络其证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寒发热等表证,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法当疏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之。
药取防风疏风散寒,治头面皮肤风痹;独活升中有降,散风胜湿;秦艽通络治痛,治寒湿风痹;葛根解肌胜湿;当归养血和营;赤芍散邪行血;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茯苓淡渗利湿;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体现了疏风通络,散寒除湿之法度。
若寒象重,晨僵,关节疼痛明显,加桂枝、制川乌、细辛散寒通络止痛;关节肿大,舌苔白腻兼黄,乃湿邪化热之象,加桑枝、知母、黄芩清热祛湿通络。
212寒湿阻络其证关节疼痛较剧,遇寒更甚,得热痛减,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畏寒,局部冷感,舌苔白,脉弦紧。
法当散寒止痛,祛风除湿。
偏寒者方用乌头汤加味,药取制川乌(久煎)温经散寒,逐痹止痛;麻黄发散风寒;川乌与麻黄相配,剔入骨之风寒。
黄芪益气固卫;当归养血活血;桂枝辛温通络,祛风除湿;炙甘草缓急止痛。
本方川乌有毒,不宜量大与久服。
若药后出现舌麻、头晕、心悸、脉迟或歇止等中毒反应,应即停服,速投绿豆甘草汤解毒;或按急救处理。
偏湿盛者,方用薏仁汤加减,药取苡仁、苍术、茯苓健脾、燥湿、利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络;麻黄、桂枝湿经散寒;独活、防风祛风、除湿、止痛,诸药合用,而成除湿、通络、止痛之剂。
213湿热阻络其证关节疼痛,痛处灼热,筋脉拘急,手不可近,甚则不能活动。
多兼发热口渴,心烦喜冷,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法当清热通络,祛湿止痛。
方用白虎加桂枝汤合三妙散化裁。
药取石膏、知母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桂枝通络散邪,和营行瘀;苍术、黄柏清热除湿;银花、连翘、防风、桑枝、秦艽疏风清热通络;牛膝疏筋活络;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呈清热通络,祛湿止痛之功。
若红肿热痛明显,壮热烦渴,舌红少津,加银花藤、玄参、威灵仙、炒栀子清热除烦,养阴清热。
皮肤有红斑者,加赤芍、丹皮清热活血。
214气血虚弱其证关节疼痛,日久不愈,时轻时重,尤以屈伸时为甚,心悸乏力,短气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苔白或无苔,脉濡弱或细微。
法当调补气血,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增损。
药取黄芪益气生血;桂枝温经通络;白芍补血益肝脾真阴;当归养血活血;生姜助桂通络;大枣佐白芍和营益阴;炙甘草益气而调和诸药。
若偏于气虚者,方易补中益气汤加制附子、桑枝、姜黄、防风、桑枝、仙灵脾、稀签草等2味~3味以疏通开痹。
偏于血虚者,方易四物汤加桂枝、秦艽、防风、桑枝、仙灵牌、鸡血藤2味~3味除湿通络。
215肝肾阴虚其证关节疼痛,日久不愈,筋脉拘急,运动时加剧,神疲乏力,头晕耳鸣,面赤火升,日晡潮热,腰膝酸软,关节或见红肿灼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法当滋养肝肾,除湿通络,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
药取六味地黄汤滋阴;加当归、白芍养血;增桑寄生、杜仲、桑枝、络石藤、牛膝、丹参、鸡血藤3、4味养血通络。
若证偏热者,方中熟地改用生地;湿重便溏去熟地,加炒白术健脾除湿;兼有瘀血,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
216阳气不足其证关节疼痛,日久不愈,甚则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筋肉萎缩,面色淡白,形寒肢冷,弯腰驮背,尿多便溏舌淡白,脉沉弱。
法当温阳益气,通络止痛,方用真武汤加味。
药取制附片补下焦之阳虚,逐风邪,除寒湿,治痹痛;生姜温经散寒;茯苓、炒白术健脾祛湿;炒白芍滋阴助阳,养血止痛,缓附片之峻烈。
气虚者去生姜,加人参益气,此乃附子汤之意,参附合用,温补元阳。
服本方症状缓解后,可酌加枸杞、秦艽、杜仲、牛膝、松节之类益气血,养肝肾,强筋骨。
若类风湿关节炎痛甚者,可配合益肾蠲痹丸或小金丹。
小金丹出自5外科证治全生集6,方中当归、红花、没药、五灵脂、白胶香活血祛瘀;地龙、木鳖子化痰通络;川草乌祛风寒而止痛,麝香辛温走窜,尤擅通络定痛。
收稿日期:2002-09-29浮针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150例报告周文学1吴希1段锦1摘要目的:总结推广浮针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的经验。
方法:对150例腰椎间盘脱出患者采用中医浮针疗法进行治疗,1次/d,7d为1个疗程。
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显效98例(6513%),有效44例(2963%),无效8例(514%),总有效率9416%。
结论:浮针为特制针具刺激病灶附近结缔组织,达到疏通经络、畅调气血、化瘀止痛效果。
其操作简便,奏效迅速,是一种有推广前景的疗法。
关键词浮针腰椎间盘脱出症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4513腰椎间盘脱出症是一种常见疾病,目前临床一般都采用牵引、推拿、椎管内注药及手术治疗,疗程长,但疗效不太令人满意。
笔者从1998-09以来,应用浮针112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150例,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1一般资料1997-09~2002-12,我院收治住院和门诊的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150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62例;年龄19岁~73岁,平均(45?28)岁。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70b)134例,胸腹垫枕试验阳性138例,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病史、症状、体征,符合腰椎间盘脱出症诊断标准122。
本组病例均经C T或MRI证实为腰椎间盘脱出症,其中L3~426例,L4~542例,L4~5~S144例,L5~S138例。
病程2个月~半年44例,半年~1年42例,1年~2年40例,2年以上24例;其中伴有椎管狭窄者18例。
112治疗方法令病人取俯卧位,在突出节段和压痛点处做好标记,然后在突出节段两侧距椎间隙或痛点6cm~8c m处进行常规消毒后,医者左手拇指与食指固定进针处皮肤,用右手持浮针(广州百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针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