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林右旗新开坝银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3
内蒙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矿石矿物与成矿期次研究双尖子山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北部,兴蒙造山带北造山带和南造山带的夹持部位。
银远景资源量达2万吨以上,属超大型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岭成矿带南段发现的最大银多金属矿床,曾受到地质界的高度关注。
前人虽对矿床的基本特征、成矿年龄、银的赋存、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过初步探讨,但在成矿期次与成矿时代上仍然存在较多争议,特别是对早期的低品位浸染状矿化缺乏研究。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低品位微细浸染状矿化为重点,利用光薄片和电子探针的方法,辅助化学元素图解,通过对造矿矿物的矿物学、矿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期次、不同矿化阶段的硫化物矿化特征,为成矿期次与成矿过程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其主要认识如下:(1)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矿石矿物组合:第一类为微细浸染状矿石,其矿石矿物包括黄铁矿与黄铜矿,银品位较低,一般只有几十至一、二百多克/吨;第二类为细脉网脉状、团块状矿石,其矿石矿物组合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组合,银品位较高,可达数百至数千克/吨。
(2)微细浸染状矿石中的黄铁矿以单晶或集合体形态呈它形-半自形星点状分布于灰黑色板岩或石英脉中,其钴镍比值多在0.5-2.9之间,银矿化与铅锌矿化关系不密切;细脉网脉状、团块状矿石中黄铁矿多以集合体形态与闪锌矿、方铅矿共生,其钴镍比值在1.55-12.44之间,局部高达32,其形成与岩浆热液密切相关,银矿化与铅锌矿化密切相关。
(3)两种不同类型的矿石矿物组合代表了两期矿化产物,早期为微细浸染状矿化具有分布范围广,银矿化品位低,银的产出与硅化关系密切;晚期为细脉网脉状、团块状矿化,其本质是成矿热液活动带来新的硫化物矿化,以及原有矿化进一步富集,方铅矿与闪锌矿呈现多阶段矿化的特点,大致呈现高温相至低温相转变的趋势,银矿物呈现出从复杂硫化矿物到简单辉银矿物或单质银矿物的趋势。
巴彦查干铅锌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白明【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9(000)012【总页数】2页(P82,84)【关键词】巴彦查干; 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作者】白明【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内蒙古赤峰 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2巴彦查干铅锌银多金属矿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东约55km,行政区划隶属于巴林右旗宝日乌苏镇所辖。
通过前期面积性地、物、化工作及后期剖面布置、槽探施工、钻探验证工作,共圈定出△T高磁异常C1、C2两处,激电异常4处,化探综合异常5处;共圈定矿化蚀变带3条,包括矿(化)体38条,矿体8条。
1 成矿地质背景区域位于二连-贺根山深断裂以南,索伦山-西拉沐伦河结合带以北的天山-兴蒙造山带中,属于锡林浩特-托托尚微陆块南缘的晚古生代陆壳增生带;进入中生代,则处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大兴安岭构造带。
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上段、中二叠统哲斯组下段、上二叠统林西组下段、中侏罗统新民组上段、上侏罗统玛尼图组、白音高老组及第四系全新统地层。
普查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主要表现为地壳浅部脆性形变形成的构造破碎带,构造破碎带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向[1]。
本区属于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南段西坡的乌兰浩特—巴林右旗中生代银、铜、钨、锡多金属成矿带,是我国北方有色金属及伴生贵金属矿产的重要成矿带之一。
本区西北部发现了官地乡大井子铜锡矿床、大营子乡莫古吐锡矿、巴彦高勒苏木拜仁达坝铅锌银矿床。
本区南东部广德公镇黄谷屯铅锌矿、梧桐花乡小营子铅锌矿等大中型矿床。
区域上矿产丰富,矿床种类多样[2]。
2 矿区地质特征2.1 地层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上段,且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基岩出露不佳。
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主要有两大类岩性。
①变质细砂岩与变质粉砂岩。
两者常呈互层产出。
变质细砂岩,变余细砂状结构,层状构造。
细砂呈棱角状,砂屑成分有长石、石英、岩屑等,以长石为主,变质粉砂岩,变余粉砂状结构,微层状构造。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在我国,除了太古宙和新生代没有发现有工业意义的银矿床外,从元古宙到中生代漫长的地质时期,银的成矿作用都有所发育,尤其是燕山期,矿床的数量和规模都居于首位。
就银矿床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我国银矿床在地槽褶皱带、地台凹陷盆地以及活化地台的火山-沉积断陷中都有分布。
如湖北竹山及四川麻邛银矿床分别属于加里东及印支优地槽褶皱带;湖北兴山及辽宁八家子银铅锌矿床分别属于扬子地台凹陷及华北地台燕山盆地;浙江天台山及江西德兴银多金属矿床分别属于活化地台中断陷火山盆地。
在我国已经显示出来的趋势是:在空间上地台活化阶段的断陷火山盆地中,富银多金属矿床数目较多,规模也较大。
同生成矿作用在银矿床的形成中有重要的意义。
火山作用和沉积作用这两种地质作用在独立地或相互结合地产生围岩的同时,形成银或银多金属矿层,形成这种矿层的环境即宏观的地质条件与形成围岩的环境是一致的,并且大体上是同时的。
同生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矿层,后来又经过这样或那样的地质作用的叠加形成工业矿床,这种矿床具有含量高、层位稳定、规模大等特点。
至于和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矿床,虽然已有所发现,但只占次要地位,而与基性侵入岩有关的矿床,目前尚未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这两种成矿作用形成的银矿床在国外却是相当重要的。
二、矿床类型按照《中国矿床》一书中徐恩寿等人的意见,对银品位大于100g/t的银矿床作为有独立经济意义的银矿床进行如下分类:(一)火山沉积类型银矿床这类银矿床的特点是:①矿体的围岩是火山岩或是火山岩与沉积岩的互层。
②矿体在多数情况下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
③火山喷发的气液对围岩造成或强或弱的蚀变。
④成矿物质一般都认为是幔源的或深部壳源的。
⑤矿床具有同生成矿及后生成矿的双重性质。
根据火山作用及火山-沉积作用的岩相,这类银矿床又分为海相和陆相两个亚类。
陆相亚类中还分为火山岩型和潜火山岩型。
(二)沉积类型银矿床这类矿床是产在正常沉积岩层中的同生沉积矿床,矿体一般呈层状、透镜状,具有一切正常沉积岩的结构构造特点,如层理、韵律、岩相等;层状矿体一般较薄,但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延伸性。
内蒙古巴林右旗呼和乌苏—牧场金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结合内蒙古东部地区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时代特征分析,该矿区成矿时代为燕山早期晚阶段。
矿区西部矿体均赋存在流纹-角砾状花岗斑岩体接触带附近,从而说明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及火山机构关系密切,因此推断其矿体成因类型为次斑岩型矿床。
标签: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呼和乌苏金矿矿区西部初步认为矿体主要赋存于次斑岩体内外接触带附近,说明成矿作用与次斑岩体活动关系密切,次斑岩体发生不同程度和规模的侵位,长期活动的岩浆经历了较高程度分异,为矿化元素的富集创造了机会,特别是以铜为主的金属元素矿化即是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的,加之断裂等构造裂隙的发育,形成了浸染状、细脉状、不规则扁豆状和透镜状矿体,总之,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不但为成礦物质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控制了矿体的空间展布。
1区域地质背景1.1地层区域地层比较简单,主要为二迭系和侏罗系,少量的白垩系地层,第四系广泛分布。
(图2)由老到新简述如下:1.2构造本区经历了华力西晚期和燕山期两次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了总体呈北东向展布的隆起与坳陷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
宏观上位于北东向黄岗—甘珠尔庙复式背斜的南东翼之小大川背斜。
1.3岩浆岩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其侵入时代为华力西期和燕山期,前者规模小,以中基性岩石为主,岩体的展布均受构造控制,后者,以中酸性岩石为主。
2矿区地质概况矿区除大面积第四系残坡积、冲积物外,主要出露地层由老到新分别为二迭系下统青凤山组、大石寨组、黄岗梁组下段。
区内岩浆岩有中细粒花岗岩、含角砾状花岗斑岩及流纹斑岩、闪长岩、二长斑岩等脉岩。
中细粒花岗岩(γ53-1):分布在矿区西南角,往南西延出本区,北东被青风山组地层和第四系覆盖,露头总体呈舌状,面积约0.10km2,是中营子岩体的北东边缘。
含角砾状花岗斑岩:出露于矿区中北部,向北被覆盖,推测其平面形态总体呈一长轴为北西向的似椭圆状。
岩体与地层接触界线清楚,西南接触界线走向约310°,倾向南西,倾角多在70°以上,仅东南部近尖灭部位倾角较小,约55°。
巴林石的成因及其地质特征一、巴林石的成因巴林石的产地位于白音沙那火山盆地南部边缘的化石山中心式火山中,该火山的形成距今1.37亿年,基底为上二叠统林西组,出露于中心式火山外围。
火山岩围绕火山通道呈半环形分布,呈围斜外倾分布于火山通道西、南侧,三个喷发旋回共用一个通道。
该火山发育有爆发相、溢流相、火山通道相、潜火山岩相及火山沉积相。
爆发相:由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岩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英安质角砾凝灰岩构成。
溢流相:由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等构成,近层状围绕火山通道分布。
火山通道相:由流纹岩构成,与周围的火山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化石山顶峰即为火山通道。
潜火山岩相:由碎斑流纹岩,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安山岩等构成,多数呈条带状分布于火山通道周围。
火山一沉机相:由凝灰砾岩、凝灰质中粗粒砂岩,沉凝灰岩等构成,呈层状夹于溢流相之间。
化石山中心式火山经历了满克头鄂博、玛尼吐、白音高老三个旋回。
满克头鄂博旋回:堆积了厚度较大,岩性单一的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岩屑熔结凝灰岩,凝灰砾岩等。
玛尼吐旋回:火山活动以溢流——间歇交潜方式,堆积了以火山岩,英安岩与凝灰砾岩互层的堆积,其间不时伴有小规模火山喷发。
白音高老旋回:火山活动表现为以喷发相堆积为主夹火山沉积相的特点,爆发相以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为主,火山沉积相为沉凝灰岩。
白音高老旋回火山活动不甚强烈。
该旋回停止活动后,化石山中心式火山活动即告结束。
在该火山的喷发过程中,围绕火山通道形成了一系列半环状裂隙,尤其是火山通道北部的白音高老酸性火山岩,从一采区的南北向,二、三采区的北东向、东西向,四、五采区的北西向、南北向形成了原始含矿构造形迹。
后来的火山期后热液使白音高老旋回的火山岩发生了强烈的次生石英岩化作用,形成了次生石英岩类岩石,呈面状分布于矿区内,构造发育部位交代蚀变更加强烈。
由于潜火山岩相——碎斑流纹岩的侵入,该侵入体的期后热液沿断裂破碎带运移,边上升边交代围岩,使之次生石英岩类岩石进一步蚀变,同时也形成了脉状蚀变岩石,这次的蚀变叠加使之高岭石化,地开石化、伊利水云母化、明矾石化和汞矿化作用更加强烈,也是该矿的主要成矿作用。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甲—查银多金属矿床分带规律及找矿方向彭晶【摘要】甲查银多属矿床是燕山晚期形成的陆相次火山中低温热液脉状矿床。
矿体分布、形态、规模、产状受断裂构造控制。
成矿元素、金属矿物组合、矿石构造、围岩蚀变类型等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本文通过对分带规律的研究,探索矿区中不同矿种的找矿方向。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1页(P8-8)【关键词】甲查矿床;分带规律;找矿方向【作者】彭晶【作者单位】黑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七0六队,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2关建词:甲查矿床;分带规律;找矿方向甲查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北西45千米,满洲里市南西150千米,矿区面积约50平方千米。
矿床价值巨大,规模近超大型。
工作程度除勘探、详查区段外均较低,矿区及外围仍具良好找矿远景。
1.1 构造位置。
甲查矿区位于中蒙-额尔古纳褶皱系南东缘,得尔布干-呼伦深断裂北西侧。
区带上中生代构造与岩浆活动强烈,甲查矿区处在该矿带南段,满州里-新巴尔虎右旗火山隆起带之甲乌拉-阿敦楚鲁断隆北部边缘。
1.2 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佳疙瘩群(Pt3jg):绿色片岩,二云母石英片岩;古生界上三迭统-下侏罗统(T3-J1):青盘岩化安山岩、玄武安山岩、玄武岩和变质砂砾岩、粉砂岩、板岩,是主要的含矿围岩;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J3t):安山玄武岩、玄武岩;下白垩统上库力组(K1s):流纹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等。
1.3 侵入岩。
有华力西晚期黑云母花岗岩(γ43);燕山早期花岗岩(γ52,K-Ar法同位素年龄值-下同,146.5Ma),这些岩石多呈超浅成相产出,受火山构造控制明显,与矿床成因关系十分密切。
1.4 构造。
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
有NNW、NWW、NW向扭性断裂,NWW向甲-查巨型含矿构造带,具明显的韧脆性剪切带特点是查干布拉根区的控岩控矿构造;NNW向张性断裂,是甲乌拉区的主要含矿构造;NW向张扭性断裂,常有矿体或矿化分布。
内蒙古巴格贝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巴格贝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南部的雷山山脉内,是一座具有重要地质价值的银多金属矿床。
本文旨在探讨该矿床的地质特征以及其找矿远景,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一、地质特征1、地质背景巴格贝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古代中国板块与蒙古-苏赫巴托尔板块交界处,属于板块构造背景下具有突出的特征。
巴格贝矿区岩石复杂,主要产出金、铜、硫、铅、锌、银等多种矿物。
2、矿床特征(1)巨大的矿体:矿体面积近140平方千米,温度间歇型矿床,可分为热水银矿区和热水铜铅锌矿区。
(2)银灰色金属矿料:以铅、银矿物为主,同时含有较多的锌、铜、铜、锑等矿物。
(3)矿床构造特点:该矿床为壳幔混杂岩体变质作用的产物,矿体为暴露于表层浅部的热液矿床。
二、找矿远景1、地质条件优越巴格贝银多金属矿床地质条件得天独厚,属于经典的多金属矿床,石英脉流中含银、铜、铅、锌、钨、钼等多种矿物,地质特征明显,找矿远景很好。
2、资源量丰富据调查,巴格贝银多金属矿床已发现银储量1000吨以上,其中还有大量的铜、锌、铅等矿物,矿床规模大且矿体分布广泛,同样呈明显的亚段式分布特点,隐蔽度低,找矿可能性很高。
3、发展前景良好巴格贝银多金属矿床地处乌珠穆沁旗南部的雷山山脉,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利于资源的采集和加工,加之市场前景广阔,产业链齐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总之,巴格贝银多金属矿床具有良好的地质特征,资源量丰富,找矿远景好,发展前景良好,是一座在资源和产业方面均能带来很大的收益和经济效益的矿床,值得相关行业的关注和开发。
根据《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但增速相对较慢,其中,矿产资源开发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下面将对内蒙古矿产资源相关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1.资源储量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主要矿种有煤、铝土矿、稀土、铁、铜、金、钨、镍、铬等。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内蒙古煤炭储量2.66万亿吨,铝土矿储量18.8亿吨,铁储量62.2亿吨,铜储量3642.6万吨,金储量384.7吨。
内蒙古巴林右旗石匠山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作者:胡晓芳潘妍妍杨文鹏高波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5期摘要:为从地球化学角度在找矿上能有所突破,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巴林右旗石匠山地区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地质背景进行深入剖析与探讨,表明地球化学特征与地质背景具有较好的吻合性,明确了研究区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地球化学;地质背景;找矿方向;巴林右旗1 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石匠山地区,出露的地质体主要有早二叠世大石寨组中-基性火山沉积地层及中二叠统哲斯组浅海-滨浅海相碎屑沉积建造,被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体、闪长玢岩、花岗斑岩、花岗细晶岩及闪长岩脉侵入,在侵入体与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及哲斯组地层接触带附近广泛发育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及绿泥石化等矿化蚀变;脉岩主要有石英脉、花岗斑岩脉及闪长玢岩脉等,在岩脉与地层接触带附近矿化蚀变发育。
2 1:5万地球化学特征异常位于查干敖力吐山,测区发育大板构造混杂岩,见玄武安山岩、硅质岩、辉石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含集块角砾岩、安山质晶屑凝灰、凝灰质粉砂岩。
晚侏罗系玛尼吐组安山岩、灰绿色凝灰角砾岩。
测区断裂构造发育,蚀变强烈。
在大板构造混杂岩的凝灰角砾岩和玄武安山岩中大量的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蚀变,地表发现有零散孔雀石矿化。
在异常区周边地区发现了铜、银、钨多处矿点。
异常面积约4km2,异常被一个巨大的Cu异常所包围。
北部是第四系河谷,为本区大型隐伏断裂。
异常组分以Bi、As、Cu、Sb、W为主,异常规模较大,浓集中心明显。
异常强度大,铜异常最大强度54.2×10-6,平均强度46.24×10-6。
铋异常最大强度14.7×10-6,平均强度14.7×10-6。
异常强度分带是3级。
异常连续性好,异常点数293点,异常位于闪长玢岩与大板构造混杂岩接触带上。
该异常出现在地质成矿有利部位,显然是由成矿作用所引起的异常。
赤峰市巴林石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恢复治理探讨作者:刘晓艳来源:《西部资源》2018年第01期摘要:巴林石矿采矿历史悠久,采矿导致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
在分析采矿导致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基础上,总结了以往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成效及主要治理措施,对治理效果不佳的采矿边坡提出了改进措施。
结果表明,巴林石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能够达到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有效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具有较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巴林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环境更新;生态恢复巴林石属中国四大印石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部雅玛吐山的大小化石山一带。
巴林石矿采矿历史悠久,最早始于辽代,伪满时期与建国后的“大跃进”时期均有开采,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开发,至今仍在开采,由此导致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露天采矿形成的凹坑、渣堆遍布矿区,边坡陡立,岩石裸露。
同时,露天采坑和采矿边坡存在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着矿山工人安全,占用浪费了土地资源,影响破坏了地形地貌景观;采矿形成的废石废渣无序堆放,既占用土地,又是当地的一个固体污染源,矿渣中含有硫化汞物质,存在着对下游水源、农田产生污染的可能.存在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破坏共存的局面。
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十分关注和重视巴林石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自2005年以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先后五次下拨专项资金对巴林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予以补助,治理效果较为显著,矿山地质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1.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1.1矿山地质灾害巴林石矿露天开采形成的采坑及边坡众多,规模大小不一,采深在5m~30m,坡壁较陡,岩性主要为酸性火山碎屑岩,岩体风化严重,节理、裂隙发育,完整性差,存在诱发崩塌地质灾害的隐患,对矿区内作业的矿工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
1.2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采矿形成的露天采坑、边坡、渣堆破坏植被,损毁土地资源。
巴林石矿区内分布采坑23个,面积3.9718hm2;边坡11条,面积1.0410hm2;渣石堆78个,面积19.7859hm2。
关于额仁陶勒盖矿区银矿地质特征的研究作者:岳洪举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年第03期摘要:额仁陶勒盖大型独立银矿床,矿区位于内蒙古新右旗西南,距新右旗45km,交通便利。
大地构造位置为兴安地槽褶皱系额尔古纳兴凯地槽褶皱带内,属中生代大兴安岭-燕山火山岩带中部,区内地层较简单,主要为大面积分布的中生代侏罗世中基性火山岩和早白垩世下统灰黑色砾岩、粉砂岩、炭质泥岩地层。
矿体受构造控制,蚀变强烈、分带明显,矿化以银为主,伴生金、锰、铅、锌。
银矿体呈脉状、细脉浸染状。
关键词:额仁陶勒盖;构造;银一、区域地质额仁陶勒盖银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为兴安地槽褶皱系额尔古纳兴凯地槽褶皱带内,属中生代大兴安岭-燕山火山岩带中部,区域性北东-南西走向的得尔布干深大断裂在区域的东侧通过。
二、矿区地质1. 地层。
矿区地层较简单,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中统中基性火山岩,其次为第四系堆积物。
2. 构造。
区内构造主要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发育不明显,依据区域构造资料及野外地质踏勘工作,确定区内有3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即额仁陶勒盖北东向断裂、北西向的额仁陶勒盖南断裂(原汗乌拉断裂)和区内的北北西向额仁陶勒盖深大断裂。
3.岩浆岩。
矿区侵入岩不发育,仅在本区的西北角见有呈岩株状产出的酸性侵入岩,呈杂岩体形式产出。
岩性主要为黑云母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分布于矿区北西侧杂岩体的东侧,呈岩株状产出,平面形态近等轴状,面积约6km2。
此外在火山岩岩体中还有零星分布的流纹斑岩和石英脉。
三、矿体地质1.矿体特征。
额仁陶勒盖矿区矿体分别分布在Ⅰ、Ⅱ、Ⅲ、Ⅶ、Ⅷ号矿段内。
Ⅰ号矿段主矿体为Ⅰ-1号矿体,位于100~116线之间,地表控制矿体长度270m,剖面上控制矿体宽度3.92m,控制矿体垂深0~70m。
矿体形态呈细脉状,矿体走向150°,倾向240°,倾角50~65°,品位较好。
Ⅲ号矿段矿体主矿体分别为Ⅲ-2、Ⅲ-3、Ⅲ-4。
内蒙古巴林右旗代黄沟铅锌银矿床特征及成因
张淑年;杜俊;刘石秀;刘洪微;李建峰
【期刊名称】《现代矿业》
【年(卷),期】2015(0)9
【摘要】位于大兴安岭中段的内蒙古巴林右旗代黄沟铅锌银矿产于二叠纪大石寨组地层中,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在分析该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矿床成因、控矿因素、找矿标志以及找矿方向,为区内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100-102,167)
【作者】张淑年;杜俊;刘石秀;刘洪微;李建峰
【作者单位】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内蒙古龙旺地质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内蒙古长汉卜罗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2.内蒙古长汉卜罗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3.内蒙古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4.内蒙古格鲁其堆山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分析
5.内蒙古比利亚谷铅锌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赤峰中部巴林右旗羊场地区成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张嗣嗣【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9(000)013【总页数】2页(P76-77)【关键词】羊场地区; 成矿规律; 找矿方向【作者】张嗣嗣【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 104 勘探队内蒙古赤峰 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2羊场地区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南3公里下场乡至海拉苏镇一带,行政区划隶属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和翁牛特旗所辖。
大致范围118°30′00″~119°30′00″,43°20′00″~43°30′00″。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板块、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宝音图-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Ⅲ级构造单元,位于大兴安岭山脉与燕山山脉交接过渡地带,区内矿产资源丰富,成矿条件有利,发现各类矿点及矿(化)点十余处[1]。
金属矿种有:铜、铅、锌、银等。
非金属矿种有:硅石、石灰岩等。
对本区的分析与研究,对正确认识赤峰中部的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 区域地质特征(1)区域地层。
羊场地区地层发育齐全,出露地层主要有古元古界宝音图岩群、上石炭统本巴图组下段、上石炭统本巴图组上段、中~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二段、上二叠统林西组下段、中侏罗统新民组下段、中侏罗统新民组上段、上侏罗统满克图鄂博组、上侏罗统玛尼吐组、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及第四系[2]。
其中侏罗统分布最广。
(2)区域岩浆岩。
本区侵入岩较为发育,但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必鲁台东及小南山北,呈条带状北东向展布于工作区的西南部及中部,主要类型以细粒二长花岗岩及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为主,面积较大,约占工作区基岩露头的30%。
本区火山岩分布较广,上石炭统本巴图组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的火山碎屑沉积岩及中~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中基性海相火山岩小面积出露[3]。
中侏罗统新民组也有酸性火山碎屑岩出露。
但三者分布面积有限。
以晚侏罗世火山岩为主,出露范围广、规模大,火山活动强烈。
2019年第三期基础地质WESTERN RESOURCES内蒙古巴林右旗新开坝银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徐洪波张志强刘华何广宇华北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大队燕郊065201摘要:研究区行政区划隶属于内蒙古巴林右旗,与后卜河中型铅锌矿相距约20km,同处于DT:突泉一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银、锐(铉)成矿带,W/:神山-白音诺铜、铅、锌、铁、探(題)成矿带,V厂白音诺尔——碧流台铜、铅、锌成矿带。
矿床处在两个燕山期花岗岩体凹陷构造部位,矿床成因为热液充填脉型银多金属矿。
关键词:巴林右旗;新开坝;银矿;充填脉型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Xmkaiba silver deposit in Bahrain Right Banner,Inner MongoliaXuhongbo Zhangzhiqiang Liuhua HeguangyuExploration Unit of North China Exploration Bureau,Hebei,Yanjiao,065201 Abstract: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the study area belong to the Right Banner of Balin,Inner Mongolia, about20km away from the Houbuhe Pb&Zn deposit,HUT u Quan—Lin Xi Variscan---Yanshanian Fe(Sn)Cu,Pb,Zn, Ag,Nb(Ta)metallogenic belt.IV6':Suolun Town—Huanggang Fe(Sn),Cu Zn metallogenic belt,V62-5Baiyinnuoer—Biluotai copper and lead metallogenic belt.Zinc metallogenic belt.The deposit is situated in two structural parts of Yanshanian granite depression.The genesis of the deposit is silver polymetallic filling vein type deposit.Key words:Bairin Right Banner,Xinkaiba,Silver deposit,Filling vein type1.引言笔者通过研究该矿床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地球物理、矿体特征等的综合研究,初步确定了该矿床的成因类型,加快了该区找矿工作进展,并对外围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区域地质特征区域地层以古生界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中生界火山岩和火山沉积岩为主。
区域褶皱构造以黄岗梁一甘珠尔庙复式背斜构造为区域褶皱构造主体,在燕山期,轴向发生偏转的结果,背斜脊部常有燕山期花岗岩体分布。
区域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以北东向断裂为主,从北西向南东可划分为:青根沟、小大川和海苏坝一后卜河三个断裂带,另外有东西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分布。
区域岩浆活动有前燕山期的中一基性,中酸性侵入岩,喷出岩;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和喷岀岩。
形成中北部的中营子黑云母花岗岩体和南部沙力嘎坝花岗岩体,岩浆活动是区域主要成矿作用,为本区成矿提供了丰富成矿物质,也是成矿物质运移、集中的重要因素。
3.地球物理特征多伦一乌兰浩特为一个北东向地球物理重力低异常带,它是本区深部构造的反应,地球莫霍面深35km~42km (梯度7km),显示该区为北东向的幔凹,这一深部地质构造控制该区矿产分布。
新开坝处于幔坎(坡)部位。
在东蒙航磁异常及矿产分布图上看(图1),矿床、矿点多分布在航磁负异常区,或正航磁异常区的负值地带。
例如,黄岗梁大型铁锡矿床、白音诺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大井银铜锡多金属矿床、孟恩陶勒盖大型银多金属矿床、浩布高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后卜河铅锌多金属矿床等都产在航磁负异常区。
认为航磁负异常区,地下是巨厚变质岩基底,或者花岗岩分布,航磁正异常区多为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区,新开坝矿区位于航磁负异常区。
作者简介:徐洪波(1978-),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RESOURCES /017WESTERN RESOURCES基础地质2019年第三期口 R E R? 冋:、图1内蒙古东南部航磁异常等值线平面图(等值线单位nT )1-县(旗);2-乡、镇(苏木);3-村(嘎查);4-区内山峰;5-零等值 线;6-正/负等值线;7-矿区范围4. 区域矿产及分布规律区域成矿以铁、锡、钮、银多金属矿为特征。
燕山期成 矿明显受控于北东向多伦一乌兰浩特幔凹(深部构造),前燕山期有东西向天山一阴山一西拉木伦河古成矿痕迹。
矿产围绕幔凹有规律分布:幔凹中心是铁、锡、钳、稀 有、稀土矿;大量花岗岩岩基,火山岩分布;幔坎是银、多金 属矿,小花岗岩岩体及沉积一变质岩分布(浅成一超浅成小岩体或潜火山岩体)。
新开坝银矿就在此区;幔台是铜、金矿,前燕山期岩体及老变质岩分布5. 矿区地质新开坝矿区处于燕山期两花岗岩体凹陷部位,赋矿地层为二叠系,产于近南北走向断裂蚀变带。
矿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有近南北、北东、近东西 三组,近南北向断裂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东部岩体中也有分布.它们是巴彦琥硕一新开坝近南北向断裂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矿区主要控矿、赋矿断裂。
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 是巴彦琥硕一新开坝近南北向断裂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号为F1-F6,走向350。
-10°,多数倾向北东65。
-85°,或北 西 80。
-85°,长一般 500m~ 1000m,宽 5m~10m 。
F1-F3 相对应于①、②、③矿化蚀变破碎带,分布在矿区中部,走向335。
-360°,地面倾向北西,地下倾向北东,倾角80。
~85。
,可见长500m~l 000m ,宽5m~8m ,他们向南合并,向北撒开,为一组断裂。
F4断裂与①,②,③赋矿断裂平行,分布 于大板一白塔子公路拐湾处西侧,走向350。
,可见长500m,宽5m~10m,倾向南西65。
~85。
,可见碳酸盐及高岭 土等断层泥,硅化蚀变破碎岩。
F5为推断断裂,分布在矿区 中部偏东,走向10°,推断南东陡倾,长800m,宽度不清。
它使哲斯组地层与青风山组地层成断层接触。
F6分布在东部沙力嘎坝岩体中,走向10。
,倾向不清,长400m~500m,主要特征是花岗岩体岩石劈理、片理化。
沙力嘎坝岩体西接触带总体走向近南北,推断向西陡倾。
岩体侵位于二叠系下统哲斯组下段,它在矿区下部可 能向西与花坝花岗岩体相连,呈现向下凹陷的岩体接触带 构造,矿区正处于岩体凹陷部位。
这种岩体凹陷构造为成 矿提供了良好的地质环境。
6. 矿体地质新开坝矿床位于两个燕山期花岗岩体凹陷构造部位,产于近南北向断裂带中,赋矿地层为二叠系。
蚀变矿化带可见长900m (推断长大于1500m ),宽100m,向北发散,向南收敛,走向350。
,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80。
~85。
,断裂 中有绿泥石化,硅化,形成三个绿泥石化、硅化蚀变矿化带。
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蓝铜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银载体矿物为硫化物;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其次有绿泥石,碳酸盐类矿物等。
矿石有益成分为Ag 、Pb 、Zn 、Cu ,伴生Au 0主元素单独或共生组成矿体,以共 生为主,呈银多金属矿体产岀。
矿石呈它形和不规则粒状 晶粒结构,浸染状、星散状、脉状、角砾状构造。
矿石根据氧化程度分为氧化矿、混合矿和原生矿。
本区地处干旱山区, 地下潜水面较深,氧化深度较大,一般在50m 左右(根据钻孔编录),原生矿主要在地下50m 以下。
7. 围岩蚀变矿区围岩蚀变较强烈,常见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其次是阳起石化,萤石化,绿帘石化、钾化等,与多金属成矿有关的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
硅化有两期:前期硅化为含杂质的石英,呈不规则状、云团状、不规则细脉和网脉状产出。
与成矿密切.硅化体有 时破碎呈角砾,被绿泥石等蚀变矿物胶结。
后期硅化为白 色石英脉,穿切前期硅化.或单独呈石英脉产在围岩中,与成矿关系不密切。
(下转22页)018/RESOURCESWESTERN RESOURCES基础地质2019年第三期4.矿床成因探讨4.1矿床成因本矿床铸、鸭钳、钮、钮鸭矿主要赋存于隐伏石英斑岩脉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附近发育的石英微、细脉带中(围岩若是变质石英砂岩,则石英微、细脉发育.矿化较好),成矿物质来源与石英斑岩成矿作用有关:在石英斑岩演化侵入过程中原硅铝层中分散的钳、鸨、祕等物质富集在高温热液中,石英斑岩侵入后随构造活动,成矿物质随高温热液沿构造裂隙及地层层理、层间裂隙渗入到石英斑岩内外接触带附近的围岩中,在石英斑岩及围岩中形成云英岩化、硅化、绢云母化蚀变及石英微、细脉带,在石英微、细脉脉带内形成辉钮矿、黑钩矿、白钩矿、辉蝕矿等充填沉积,形成石英微、细脉蚀变石英斑岩型鸭、鹄钮、铝、钳鸭矿,矿体与石英斑岩脉及石英微、细脉带密切相关。
根据矿体的空间分布位置及矿石的矿物组合特征认为,矿化类型属岩浆期后高温热液充填石英脉型钮、磚金属隐伏矿床。
4.2成坊離式探讨本矿床是由特定的高挥发分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
钮钩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岩浆分异作用后期,偏碱性、高挥发分阶段。
当侵入体熔浆和热液上侵压力大于围岩压力时,形成强烈的水压裂隙带.由于深部水压作用力自下而上递减,因此经常形成下粗上细的“五层楼”脉系垂直分布特征。
明细区别于完全由区域构造形成的微裂隙系统,或者借用成矿同时性区域构造应力作用,因此经常形成平行密脉带矿床。
侵入体顶部内外接触带是成矿作用中心。
参考文献:[1]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广东省连平县牛栏长垠矿区钳鹄多金属矿详查地质报告[R].2018.[2]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9&[3]《地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地球科学大辞典[M].地质出版社,2006.[4]付建明,李祥能,程顺波,徐德明,马丽艳,陈希清.粤北连平地区钩锡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研究[J].中国地质,2009,36(06):1331-1339.[5]叶天竺,吕志成,庞振山.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总论)[M].地质出版社,2017.(上接18页)绿泥石化:矿区近南北向破碎蚀变带中,都有强度不等的绿泥石化,强烈时成为绿泥石岩,往往伴有黄铁矿化和多金属矿化,与成矿关系密切,其形成于两期硅化间。
碳酸盐化大致也有两期:前期为含铁碳酸盐化,和前期硅化共生或伴生,其特征是土黄色铁染(褐铁矿),与矿化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