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矿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91.50 KB
- 文档页数:8
世界上最大的银矿世界上最大的银矿世界上最大的银矿是墨西哥的绍西托银矿(Saucito)。
绍西托银矿概述绍西托银矿位于墨西哥,以其庞大的产量和重要的经济地位而闻名于世。
根据最新数据,该矿在2016年的白银产量接近2200万盎司(约623.6吨),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矿。
绍西托银矿不仅产量巨大,而且其白银品质也符合国际标准,尽管近年来其平均产量有所下降,但其在全球银矿产业中的地位依然稳固。
绍西托银矿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产量和品质,还在于其对墨西哥经济的贡献。
作为墨西哥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绍西托银矿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矿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因银矿的存在而得到显著改善,交通、通讯等设施的完善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此外,绍西托银矿还积极参与社区发展项目,通过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绍西托银矿的历史与现状绍西托银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较早的时期,其丰富的银矿资源为墨西哥乃至全球的白银市场提供了稳定的供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源的逐渐枯竭,该矿的产量也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
尽管如此,绍西托银矿仍然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来保持其竞争力,确保在全球银矿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绍西托银矿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引入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设备,以提高开采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通过采用现代化的采矿方法,绍西托银矿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矿区管理层还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安全管理,确保矿工在安全的环境中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绍西托银矿不仅在产量上保持领先地位,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全球主要银矿分布与产量除了绍西托银矿外,全球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银矿。
例如,危地马拉的埃斯科瓦尔银矿、俄罗斯的杜卡特银矿、澳大利亚的坎宁顿地下银铅锌矿以及秘鲁的安塔米纳矿山等,都是全球银矿产业中的重要参与者。
这些银矿不仅产量可观,而且对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然银矿石特征
自然银矿石是一种含有银元素的矿物,其特征在于其颜色呈现灰白色,质地较软,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银矿石通常与其他金属矿
物如铜、铅、锌一同存在于矿床中。
银矿石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物和氧化物,含银量一般较低,通常在每吨
矿石中只含有数克到数十克的银。
银矿石的形成主要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其通常在岩浆和热液等热水
矿床中形成,也可以在沉积岩中发现。
自然银矿石的开采对环境污染数量不大,因为银矿石的开采不需要进
行大量的矿石选别和建设矿山,其家庭开采的现象也不会对环境造成
较大的影响。
银矿石的开采运输过程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和废水等,
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处理与利用。
银矿石在冶炼过程中需要进行化学反应和高温加热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和精炼,以提高其银含量和纯度。
总之,自然银矿石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开采特点,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对
环境的影响和治理。
一、银矿资源的生产现状我国的1949年白银产量4.6t,到1980年增至490t,其中矿山银423t、杂产银67t,1995年白银产量首次突破千吨,达1031.2t,其中矿山银984.3t、杂产银46.9t(表3.19.7)。
虽然我国近年银矿山建设发展较快,白银产量增加较多,但是矿山银产量仍低于墨西哥(2200t)、秘鲁(1600t)、美国(1500t)、澳大利亚(1100t)等国。
表3.19.7我国的白银产量(t)统计t3-19-7.jpg二、银矿资源的生产布局1990年以前,我国的生产与综合回收银的矿山企业160多个,冶炼企业34个。
1990年以后,我国加强了单一银矿的建设,新增了十多个银矿。
目前全国生产银的骨干矿山有:广东凡口铅锌银矿、河南破山银矿(桐柏银矿)、辽宁高家堡子银矿、陕西银硐子银铅多金属矿(陕西银矿)、吉林山门银矿、江西银露岭铅锌银矿、湖北银洞沟银金矿(湖北银矿)、甘肃小铁山多金属矿、河北丰宁牛圈银金矿、广东庞西洞银矿(廉江银矿)、浙江银坑山金银矿,江西虎家尖银矿(万年银矿)。
广东凡口铅锌银矿是我国的最大的伴生银矿山,位于广东韶关市,1965年开始建设,1968年投产,设计规模:日采选矿石3000t,年产铅、锌含量12万t,“七五”改造成日采选矿石4000t,年产铅、锌含量15万t。
年产银能力135t。
河南破山银矿(桐柏银矿)是国内已探明的特大规模的独立银矿,具有采、选、冶能力,日处理矿量800t,年产白银近40t。
陕西银矿位于陕西柞水县凤镇,1989年兴建,1995年选矿厂已形成800t/d的生产能力。
年产量30t左右。
冶炼企业年回收白银在10t以上的冶炼厂有11家,5~10t的有4家,其中沈阳冶炼厂,株洲冶炼厂,云南冶炼厂、韶关冶炼厂、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江西有色冶炼加工总厂、上海冶炼厂和昆明冶炼厂为全国重点八大生产企业,沈阳冶炼厂生产能力最大,年产白银200t,株洲冶炼厂、云南冶炼厂、韶关冶炼厂等厂的年生产能力也有百吨以上。
现代银矿开采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银是一种重要的贵金属,广泛应用于工业、电子、医疗和珠宝等领域。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银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银矿开采作为银资源的重要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现代银矿开采的现状进行分析。
2. 全球银矿开采概况据统计,全球银矿资源主要集中在美国、墨西哥、秘鲁、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国家。
其中,墨西哥是全球最大的银矿开采国家,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约20%。
其他国家的银矿开采产量相对较小,但也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3. 现代银矿开采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银矿开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断提高了开采效率和矿石回收率。
3.1 传统开采技术传统的银矿开采主要采用爆破和采矿机械等方式。
这种方式通常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且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此外,传统开采技术的回收率并不高,导致资源的浪费。
3.2 先进开采技术目前,一些国家和企业开始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如浮选、化学提取和矿石破碎等方法。
这些先进技术可显著提高矿石的回收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并较大程度上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4. 银矿开采的挑战与机遇银矿开采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4.1 挑战首先,银矿资源的逐渐枯竭使得开采难度增加,对开采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次,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矿山的环境影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银矿开采所需的投资成本较高,对资金的需求较大。
4.2 机遇尽管银矿开采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也存在一些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开采技术和设备将不断涌现,提高开采效率和资源回收率。
此外,对于环保的要求也将推动矿山企业加大环境保护措施的力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结论现代银矿开采技术的发展为银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能。
先进的开采技术能够提高银矿的回收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然而,银矿开采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逐渐枯竭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因此,银矿开采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和环境保护力度,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大自然银矿石介绍
大自然银矿石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含银矿石。
银在地球上很少单独存在,通常与其他矿物质共存。
在银矿石中,银的含量通常很低,需要进行深度开采和提炼才能得到。
银矿石的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含银硫化物矿、含银碳酸盐矿和银铅锌矿等。
含银硫化物矿是指银与硫化物共同存在的矿石,其中最常见的是黄银矿、银黄铁矿和黝银矿。
这些矿石通常呈黑色或暗灰色,硬度较高,比重较大。
提炼含银硫化物矿需要采用氰化法、氧化法等复杂的化学方法。
含银碳酸盐矿是指银与碳酸盐共同存在的矿石,其中最常见的是银线石和白银矾。
这些矿石通常呈白色或浅灰色,硬度较低,比重较轻。
提炼含银碳酸盐矿需要采用火法或浸出法等化学方法。
银铅锌矿是指银与铅、锌等金属共同存在的矿石,其中最常见的是银锌矿和银铅矿。
这些矿石通常呈灰色或铅灰色,硬度较低,比重较大。
提炼银铅锌矿需要采用浮选法、重选法等物理方法和氰化法、热浸法等化学方法。
总的来说,大自然银矿石种类繁多,含银量低,提炼难度大,但银在工业、医药、饰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银矿石的开采和提炼一直是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热点之一。
- 1 -。
大自然银矿石介绍银矿石是一种含有银元素的矿石,它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宝贵矿物资源。
银矿石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福利。
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银器、银饰品等制造,还是一种重要的贵金属投资品。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银矿石的特点和应用。
银矿石是一种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矿产资源。
它通常以矿脉或矿床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
银矿石的主要成分是银化合物或银硫化物,并伴随着一些杂质元素。
银矿石的形态多样,有晶体形状、块状或颗粒状等。
其中,晶体形态的银矿石最为珍贵,因为它们具有更高的纯度和更好的物理性能。
银矿石的开采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
在开采过程中,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实现。
首先,矿石的地质勘探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矿脉的分析和矿石的化验,可以确定矿石的品位和储量。
然后,采用爆破、掘进、破碎等工艺方法来开采矿石。
最后,通过选矿、浮选等技术手段,将矿石中的有用矿物与废石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银矿石。
银矿石的应用广泛。
首先,银矿石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它可以用来制造各种银器、银饰品、镀银材料等。
银器和银饰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艺术价值。
其次,银矿石还是一种重要的贵金属投资品。
由于银矿石的稀缺性和升值潜力,许多人选择将其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以保值和增值。
此外,银矿石还具有医疗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如制备医用银制品和纳米银材料等。
银矿石的开采和利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在开采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工人们需要注意劳动安全,合理使用工具和设备,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此外,对于银矿石的利用,我们也应该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绿色发展。
银矿石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矿产资源。
它不仅为人类带来了财富和福利,还具有重要的工业和投资价值。
然而,在利用银矿石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合理开采和利用矿石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贵金属矿产--银
银
一、性质和用途
银是白色金属。
常见氧化物为+1。
原子半径1.34A,硬度2.7、熔点960.8
℃,沸点2212℃,银具有很强的导电性、延展性和传热性,多用在制造电子工
业和发电设备的零件。
银易溶于硝酸或热的浓硫酸,硝酸银是无色晶体,由于
它的稳定性和在水中的易溶性,及对有机组织有破坏作用等,因此它在医药上
用作消毒剂和腐蚀剂,并用于制造感光材料的卤化银,银的络合物主要用于镀
银工业上。
大量纯度较高的银用于制造银币和装饰品。
二、主要矿物
自然银Ag 含Ag 100% ,辉银矿Ag2S 含Ag 87.1%
角银矿AgCl 含Ag 75.3% ,硫锑铜银矿8(AgCu)S-Sb2S3 含Ag 74.32% 淡红银矿3Ag2S-AsS3 含Ag 65.42% ,脆银矿Ag2S-Sb2S3 含Ag 68.33% 硫锑银矿Ag3SbS3 含Ag 59.76% ,硒银矿Ag3Se3 含Ag 73.15%
碲银矿Ag2Te 含Ag 62.86%
上述银矿物除独立呈粗粒单晶存在,嵌布于脉石矿物中外,还有与方铅矿、
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呈微细的连晶出现,也有呈分散状态赋存于上述矿
物中。
三、一般工业要求
我国以银为主的矿床已相继发现数处,但大部分银是在铜矿、多金属矿、铜
镍矿及金矿床中,呈伴生组分出现。
现将部分银矿床的工业指标综合归纳如
下:
边界品位:Ag 4050 克/吨,工业品位:Ag 100120 克/吨。
大自然银矿石介绍银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广泛用途的贵金属,而大自然银矿石是银的主要来源之一。
本文将介绍大自然银矿石的形成、分布以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
我们来了解一下大自然银矿石的形成。
大自然银矿石的形成主要与地壳内的火成岩和变质岩有关。
火成岩经历了高温高压的作用,其中富含银的矿物质会与岩浆一同形成。
而变质岩则是由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变质过程中形成的,其中也会出现银的矿物质。
这些富含银的矿物质会随着岩浆或热液的运动,逐渐沉积在地壳的深处。
大自然银矿石的分布相对广泛。
在世界范围内,银矿石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等地。
其中,智利、墨西哥、秘鲁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是银矿石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
这些地方的银矿石储量巨大,为全球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大自然银矿石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
银作为一种贵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因此广泛用于电子、电力和通信等领域。
例如,银在制造电子产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电子元件、电路板和太阳能电池等。
此外,银还被用于制造高级光学仪器和镜片,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等。
此外,银也是一种重要的贵金属投资品,被广泛用于制造首饰和饰品。
大自然银矿石的开采和提炼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
在开采过程中,矿石会经过爆破、破碎和筛分等处理,将银矿石从矿石中分离出来。
随后,矿石中的银会经过浮选、磁选和重选等工艺,以提高银的纯度。
最终,通过化学反应和电解等方法,银矿石中的银可以得到进一步提纯,得到高纯度的银。
大自然银矿石的开采和利用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
开采银矿石需要大量的能源和水资源,并且会产生大量的废矿渣和废水。
因此,在银矿石开采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确保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大自然银矿石是银的重要来源之一。
它的形成和分布与地壳内的火成岩和变质岩密切相关。
银矿石的开采和提炼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银的纯度和质量取决于各种工艺的控制和调整。
中国银矿产资源的现状中国是开采和利用银金属最早的国家之一。
十九世纪末叶,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找矿勘探和采矿技术的银矿山,同时能够生产白银。
当时有河北承德三山银矿山(1882年)、广西贵县天平寨银矿山(1889年)、广东香山天华银矿山(1888年)以及吉林天宝山银矿山(1890年)等。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有了现代科学理论武装的地质勘探队伍,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找矿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发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的矿产资源,但却没有银矿找矿的报道,也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
1975-1980年,世界银矿的储量由18.66万吨提升到25.27万吨时,中国还没有一吨银矿储量的资料。
当时已发现了并勘探世界级的超大型铅锌矿——云南金顶铅锌矿(伴生Ag品位10.4g/t)和号称密西西比型(MVT)铅锌矿甘肃厂坝铅锌矿以及广东凡口铅锌矿(共生Ag品位102g/t),银矿资源量达到了5000t,却没有找到对银矿找矿有贡献的记载,因为那时国家还没有提出独立银矿的工业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银矿产资源的认识产生了影响。
1982年,地质矿产部在广西博白召开了全国银矿的地质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了独立银矿的概念。
独立银矿是指矿石的银品位和储量均达到了工业独立开采利用的要求;共生银矿是指除银元素外,还共生有其他金属组分并达到工业生产要求;伴生银矿是指银元素含量较低,达不到独立开采利用的要求,只能在开采其他主要产品时顺便回收银。
当时确立了银的工业指标为:边界品位Ag=40g/t可采品位Ag=100g/t1987年,全国储委又把边界品位为:40-50g/t,工业品位100-120g/t。
1989年国务院成立了“白银地质勘查基金委员会”,确定了银矿勘查工作条例,对重视白银找矿并有成果的单位予以奖励。
在条例上第一次明确了独立银矿、共生银矿、伴生银矿的概念。
1990年国家制定了《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进一步强调了独立银矿、共生银矿和伴生银矿的地质勘探工作要求,并确定了独立银矿、共生银矿和伴生银矿的勘探指标。
立志当早,存高远银矿业简史银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开采利用的金属元素之一。
约在5000~6000 年以前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认识自然银,并且采集它。
在16 世纪以前,世界银矿的采冶中心居地中海和亚洲地区,最大的银矿在希腊、西班牙、德国和中国,当时年均产银不足200t。
到了中世纪以后,美洲和大洋洲相继被人们开发,从此世界采银业的重心,逐渐转到秘鲁、墨西哥、玻利维亚,继而发展到美国、智利、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至今这些国家仍是世界上主要产银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开采利用银矿最早的国家之一,据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中出土的耳环、鼻环等银质饰品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认识银矿,并且采集、提炼白银,加工制作饰物。
进入春秋时期,全国详知“银之山”10处。
在战国至汉代的墓葬中,见有银项圈、银器、银针等随葬品,这充分说明,战国至汉代,不仅能采冶银矿石,而且加工制作银器的工艺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到了唐代,据记载,当时全国“有银”地点共35 处,民间采银颇盛。
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 年)白银的年收入量达10 万余两。
宋元是我国古代银矿业继续发展时期,元丰年间,银矿场分布于68 个州(京、府、军),元丰元年银的总收入量达21 万余两。
银在元代是作为一种主要货币,至元31 年(公元1294 年),除京师外各路交钞库所存“钞母”白银总数约100 万两。
但是到了明、清和民国时期,银矿业的发展曾一度停滞不前,年产银量仅徘徊在2~6t 之间。
我国银矿的地质工作始于本世纪初地质调查所成立之后,截止1949 年,全国只有十几处含银量高的铅锌生产矿区(如水口山、柴河、澜沧等)进行了浅部的银矿储量概算。
新中国成立后,50 年代在对有色金属矿床进行大规模勘探的同时,对伴(共)生银矿开展了综合评价。
60 年代后期逐步加强了独立银矿。
新疆的银矿转自新疆地质矿产信息网一、总量与分布新疆银矿地质工作起步较晚。
含银矿床不少,但正式计算储量矿床仅17处,其中储量规模>1000吨的大型矿床2处,储量在200—1000吨之间的中型矿床3处,储量在20~200吨的小型矿床11处,储量<20吨,但有正式工程控制的矿点1处。
总共控制储量4923.72吨。
此外,尚有卡拉玛铜矿、卡兰古铅锌矿、坎岭铅锌矿和索尔库都克铜矿均伴生有丰富的银矿,初步估算约689吨。
到2000年底已上储量平衡表银矿区5处,保有储量215吨。
新疆银矿主要集中分布于阿尔泰山和天山地区,其分别占有新疆银矿总储量的51%和48%,各行政区占有银矿储量排位以阿勒泰地区居首,约占新疆银矿总储量的51.3%,其次是伊犁地区占34.4%,哈密地区占9.7%,吐鲁番地区占3.3%,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占0.8%.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占0.5%。
二、矿床成因类型新疆境内的独立银矿床,仅有小型矿床1处,其余均呈伴生矿床产出。
因伴生矿床的成矿作用和伴生主矿种的不同,又可分为5个伴生银矿亚类型。
鉴于主矿种均在有关章节中作了记述,在此仅对伴生银矿床的归属、储量略加述及,其它地质特征不再赘述。
(一)岩浆热液型银矿床哈密市玉西银矿床,是新疆境内惟一的独立银矿床,共计算C+D级银金属储量61.62吨,仅占新疆银矿总储量的1.3%。
(二)伴生型银矿床伴生银矿是新疆银矿的主要成矿类型,其储量约占新疆银矿总储量的98.7%。
1.岩浆熔离型铜镍矿伴生银矿床属于此类型银矿储量为775.08吨,约占伴生银矿储量的15.9%。
其中富蕴县喀拉通克铜镍矿床中I号岩体计算D+E级银金属储量217吨,Ⅱ号岩体为104,8吨,Ⅲ号岩体为42.7吨,合计364.5吨;哈密市黄山铜镍矿床计算E级伴生银储量20,87吨‘哈密市黄山东铜镍矿床计算E级伴生银储量189.71吨。
2.火山岩一沉积块状硫化物型铜矿伴生银矿床此类型银矿床已探明储量为1380吨,约占新疆伴生银矿储量的28.4%。
银矿石市场分析现状引言银是一种重要的贵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医疗、化工等领域。
银矿石作为银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市场分析对于投资者和相关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当前银矿石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供求、价格、消费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供给方面全球银矿石产量全球银矿石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质条件、开采技术和市场需求等。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世界上主要的银矿石生产国包括墨西哥、秘鲁、中国等。
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较为完善的开采技术,为全球银矿石供应提供了重要支持。
银矿石供应链银矿石供应链包括开采、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开采阶段是银矿石供应链的首要环节,其开采成本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矿石的供应量和价格。
加工环节主要包括选矿、熔炼和精炼等过程,这些过程对矿石质量和纯度具有重要影响。
销售环节则是将加工后的银矿石转化为产品,通过市场销售满足需求。
银矿石进口和出口由于不同国家矿产资源的分布不均,银矿石的进口和出口成为全球银矿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银矿石以满足国内需求,进口量的增加会对当地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同时,一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通过出口银矿石来获得经济收益,这种贸易活动也对全球银矿石市场产生影响。
需求方面银矿石市场需求量银矿石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行业需求和投资需求。
行业需求主要包括电子产品、医疗设备和化工产品等领域使用的银材料。
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对银矿石的需求不断增加。
投资需求则是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银矿石市场以追求价值增长和避险的需求,例如通过购买银矿石期货等形式进行投资。
银矿石消费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科技的进步,银矿石的消费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一方面,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如新能源、智能手机等)推动着对银矿石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传统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替代产品的出现可能对银矿石的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银矿石市场需求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中国银矿资源概况及分布截至1996年底,中国已探明银矿区569处,分布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
银的保有储量达到116516吨,其中A+B+C级储量占23.6%,为27519吨。
与1985年相比,银的保有储量翻了一番。
中国已探明的银矿储量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银品位达到工业指标具有独立开采价值的银矿储量,另一部分是指银品位低于工业指标,随主元素开采而顺便综合回收的伴生银矿储量。
80年代以来,银矿储量增长较快,由1985年占总储量的18.4%到1995年占到总储量的42%;伴生银矿储量相对增长较慢。
据美国矿业局出版的《MineralCommodi吨ySummaries,1996》报道,全世界银矿总储量为28万吨,储量基础42万吨,主要分布在美国(储量3.1万吨、储量基础7.2万吨)、加拿大(储量3.7万吨、储量基础4.7万吨)、墨西哥(储量3.7万吨、储量基础4万吨)、秘鲁(储量2.5万吨、储量基础3.7万吨)和澳大利亚(储量2.9万吨、储量基础3.3万吨)。
如果以中国其独立开采银矿储量和这些国家的储量基础相比,中国居美国、加拿大之后,位居世界第三。
我国银矿储量按照大区,以中南区为最多,占总保有储量的29.5%,其次是华东区,占26.7%;西南区,占15.6%;华北区,占13.3%;西北区,占10.2%;最少的是东北区,只占4.7%。
从省区来看,保有储量最多的是江西,为18016吨,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15.5%;其次是云南,为13190吨,占11.3%;广东,为10978吨,占9.4%。
内蒙古,为8864吨,占7.6%;广西为7708吨,占6.6%;湖北为6867吨,占5.9%;甘肃为5126吨,占4.4%。
以上7个省(区)储量合计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60.7%。
我国银矿资源特点产地分布广泛,储量相对集中全国已探明有储量的产地有569处,分布在27个省、市、自治区。
储量在万吨以上的省有江西、云南、广东;储量在10000~5000吨的省(区)有内蒙古、广西、湖北、甘肃。
一分钟了解银矿银是一种过渡金属,化学符号Ag,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
银的理化性质均较为稳定,导热、导电性能很好,质软,富延展性,反光率极高,可达99%以上。
在自然界中有单质存在,但绝大部分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银矿石中。
1、金属银的性质银是白色有光泽的金属,原子结构是面心立方体结构,硬度2.7,密度10.49g/cm3,熔点961.78℃,沸点2212℃,不溶于水。
它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其导电性和传热性在所有的金属中都是最高的。
银溶于硝酸,生成硝酸银,银易与硫以及硫化氢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这在失去光泽的银币或其他物品上很常见。
2、银矿类型银在自然界以自然银、硫化物、硫盐等形式存在,其中银为主要元素的银矿物和含银矿物有60余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作为白银生产的主要原料有12种:自然银、银金矿、辉银矿、深红银矿、淡红银矿、角银矿、脆银矿、锑银矿、硒银矿、碲银矿、锌锑方辉银矿、硫锑铜银矿。
2.1 自然银自然银自然银是自然产生的银元素矿物。
常含金、汞等,属于等轴晶系,呈不规则的粒状、块状或树枝状集合体。
新鲜断口呈银白色,表面因氧化而呈灰黑的锖色。
具金属光泽,莫氏硬度2.5,延展性强,电和热的良导体,比重10.1-11.1 g/cm3。
2.2 辉银矿辉银矿辉银矿是热液成因矿物,形成于173℃以上,在此温度以下,则转变为成分相同的螺状硫银矿。
是炼银的矿物原料,化学式 Ag2S,含Ag 87.1%,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八面体,通常为致密块状。
颜色和条痕均为铅灰色,新鲜断口呈金属光泽,摩氏硬度2-2.5,密度7.2-7.4g/cm3,具弱延展性。
2.3 角银矿角银矿角银矿是由氯化银构成的一种卤化物矿物,它是提炼银的矿石之一。
角银矿的晶体很少见,呈立方体,纯的为无色,白色微带各种浅的色调,暴露在光中会变成紫色、紫棕色及黑色。
晶体集合在一起呈结壳、被壳或块体状。
角银矿很软,可以用刀切。
化学式AgCl ,结晶质呈金刚光泽,隐晶质为蜡状光泽,硬度2.5,密度5.55 g/cm3,具延展性。
银矿石、矿物的概述纯银为银白色,故又称白银。
在所有金属中,银的导电性、导热性最高,延展性和可塑性也好,易于抛光和造型,还能与许多金属组成合金或假合金。
银还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耐有机酸和碱的能力,在普通的温度和湿度下不易被氧化。
因为银有如此多的优点,所以它不仅很早就被人们用来作货币、饰品和器皿,而且在现代工业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工业和国防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
银在地壳中的含量很少,仅为1×10-5%。
在自然界中银有呈单质自然银存在的,但主要的是以化合物状态产出。
银的主要矿物为辉银矿(Ag2S )、硫铜银矿(AgCuS )、硫锑银矿(3Ag2S ·Sb2S3)、硫砷银矿(3Ag2S ·As2S3)、角银矿(AgCl )、氯溴银矿(AgCl ·AgBr )及碲金银矿等。
银矿物常与有色重金属铜、铅、锌等的硫化矿物共生,具有综合回收的价值。
自然银多呈细粒,大块者罕见。
矿物原料特点目前已知银以主要元素、次要元素和不定量形式存在的银矿物和含银矿物有200多种,其中以银为主要元素的银矿物和含银矿物有60余种,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作为白银生产的主要原料有12种:自然银(Ag)、银金矿(AgAu)、辉银矿(Ag2S)、深红银矿(Ag3SbS3)、深红银矿(Ag3ASS3)、角银矿(AgCe)、脆银矿(Ag2SbS3)、锑银矿(Ag3Sb)、硒银矿(Ag3Se)、碲银矿(Ag2Te)、锌锑方辉银矿(5Ag2Sb2S3)、硫锑铜银矿(8(AgCu)SSb2S3)。
银属铜型离子,亲硫,极化能力强。
在自然界中常以自然银、硫化物、硫盐等形式存在,因其离子半径较大,又能与巨大的阴离子Se和Te形成硒化物和碲化物。
但它通常最喜欢潜藏在方铅矿中,或作机械混入,或作类质同象潜晶。
其次是赋存于自然金、黝铜矿、黄铜矿、闪锌矿等矿物中。
因此在铅矿、锌矿、铜矿、金矿开采、冶炼过程中往往也可回收银。
在内生作用中,银在热液阶段才趋于高度集中,富集成银(金)或各种含银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在表生条件下,银的硫化物可形成具有一定溶解性、易溶于水的Ag2SO4,在氧化带下部形成次生富集体;在沉积作用中,银常与铜、金、铀、铅、锌或钒、磷等一起迁移,沉淀于砂岩、粘土页岩和碳酸盐岩类岩石中,当其达到一定程度的富集,可形成沉积型或层控型银矿床;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中呈细分散状态的银,经变质热液的萃取与活化迁移,在适当的地质条件下可富集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新矿床,或者使原矿体叠加富化。
由于银矿物或含银矿物种类繁多,它们又可在不同的地质作用阶段形成,因此这些银矿物常分布在不同的矿相中,甚至好几种银矿物赋存于同一矿石之中,它们除独立呈粗粒单晶存在,嵌布于脉石矿物中外,还有与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呈细微的连晶出现,也有呈分散状态赋存于上述矿物之中。
银矿物分布的这种特点,给设计较理想的选矿工艺与流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对银矿物与共生矿物进行工艺学研究,对银的最佳回收意义重大。
我国的银矿特点:1. 产地分布广泛,储量相对集中2. 伴生银资源丰富,产地多,但贫矿多,富矿少3. 大、中型产地少,占有的储量多;小型产地多,占有的储量少4. 银多与铅锌矿共生或伴生银矿储量分布我国白银资源状况我国2007年可经济开采的探明白银储量达到23247吨,占世界的8.63%,居于第五位,而储量基础约为12万吨,占世界的21.08%,居世界第二位。
但独立银矿较少,所占比例不足30%,60%多是伴生银矿,主要伴生在金、铅、锌、铜矿床,也有与镍、钨、锡、钼等矿床伴生的。
所以我国白银产量增减与这些金属产量的增减有直接关系。
近些年由于我国金、铅、锌开采量的快速增长,白银产量也大大增加了。
资源分布我国白银资源分布广泛,但探明储量相对集中。
目前我国已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并探明有银矿储量,但主要集中在江西(15.5%)、云南(11.3%)、广东(9.4%)、内蒙古(7.6%)、广西(6.6%)、湖北(6%)、甘肃(4.4%)。
我国银矿储量按照大区,以中南区为最多,占总保有储量的29.5%,其次是华东区,占26.7%;西南区,占15.6%;华北区,占13.3%;西北区,占10.2%;最少的是东北区,只占4.7%。
从省区来看,保有储量最多的是江西,为18016t,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15.5%;其次是云南,为13190t,占11.3%;广东,为10978t,占9.4%。
内蒙古,为8864t,占7.6%;广西为7708t,占6.6%;湖北为6867t,占5.9%;甘肃为5126t,占4.4%。
以上7个省(区)储量合计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60.7%。
下表和下图示出了我国主要的银矿床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二、用途与技术经济指标世界白银消费与总需求情况世界主要进口国也是全球主要的白银消费国,有日本、意大利、德国、瑞士、英国、印度等。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白银消费国,用银量约占全世界总消费量的40%。
世界白银消费构成是:工业应用消费56%,感光材料消费13%,珠宝首饰银器消费18%,铸币印章5%,总需求约27340吨。
白银在工业中的需求最大,主要来自电器、电子生产领域对白银的需求的增长,德国、美国、日本、印度及中国在该领域的需求增长较快,日本工业用白银连续多年增长,美国消费量最大,占工业用银全球总消费量的22%。
从1998年以来,世界白银总需求呈总体增长趋势,从具体需求看,制造业需求总体有下降趋势,其中工业应用、银币及证章稳步增长,而照相业和珠宝首饰、银器用银下滑幅度较大。
印度、泰国、意大利和美国是全球四个珠宝首饰银器消费国。
过去四年,在投资需求的推动下,国际银价上涨很快,而过高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白银实物需求,未来白银的需求将主要来自于投资和工业应用。
长期以来,大量纯度较高的银用于制造银币和装饰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银已由传统的货币和首饰工艺品方面的消费,逐渐转移到工业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领域。
目前,它在电子、计算机、通讯、军工、航空航天、影视、照相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影视和照相行业中,由于银的卤盐(溴化银、氯化银、碘化银)和硝酸银具有对光特别敏感的特性,因此可用来制作电影、电视和照相所需要的黑白与彩色胶片、底片、晒相和印相纸、印刷制版用的感光胶片、医疗与工业探伤用的X光胶片和航空测绘、天文宇宙探索与国防科学研究等使用的各种特殊感光材料。
在机电和电气工业方面,银主要以纯金属、银合金的形式用作电接触材料、电阻材料、钎焊料、测温材料和厚膜浆料等。
如银铜、银镉、银镍等合金制作的电触头,可以消除一般金属的消耗变形、接触电阻及粘接等弊病;银钨、银钼、银铁合金等制作的低压功率开关、起重开关、重负荷的继电器与电接点材料可广泛用于交通、冶金、自动化和航空航天等尖端工业;在厚膜工艺中,银浆料使用最早,导电最好,与陶瓷的附着力又强。
在石油化工方面,银主要以Ag/Al2O3、KBr-Ag-Al2O3、Au-Ag网等催化剂用于化学反应。
医疗卫生事业中,银金、银汞、银锡合金等为重要的牙科材料;银泊丹、镇心丸具有定志养神、安脏之功用;银纱布、药棉可医治恶性溃疡;银线、银片是固定碎骨与修补颅骨破洞的非常材料。
银盐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银器皿具有特殊的作用。
在农业、气象上,碘化银用于人工降雨。
在能源利用上,将银涂在巨大的弧形玻璃镜面上,可聚集阳光,将其转变成热能和电能。
银锌、银镉电池比普通电池强20倍以上。
此外,银敷玻璃窗户可以防止紫外线通过,能节省空调设备的能耗和费用。
由于我国在80年代以前,独立银矿床发现不多,大部分银是为有色贱金属矿的伴(共)生组分,在勘查主矿产时顺带进行评价,当含银量大于5~10g/t时,就给予计算储量。
若银的选冶性能较优,在铜和金矿中有时降低至1g/t,铅锌矿中为2g/t。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银矿地质工作得到加强,80年代以来,相继找到一批以银为主的矿床,根据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对银矿床的工业指标、规定如下:边界品位A40~50g/t工业品位Ag100~120g/t矿床平均品位Ag140~150g/t可采厚度0.8~1m夹石剔涂厚度≥2~4m目前,国内已探明工业储量的几个主要矿床的工业指标见表3.19.1。
表3.19.1我国几个主要银矿的工业指标我国白银生产状况近年来我国白银产量连续多年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已经成为全球递增最快的国度。
国内白银工业走入国际市场步伐在加快,白银深加工产业稳步发展。
蓬勃发展的中国白银工业,已经成为世界白银工业瞩目的焦点和亮点,中国白银生产、流通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引起了全球白银行业人士的高度关注,外资纷纷介入,争夺中国白银资源。
中国白银生产包括四部分:独立银矿产银、铅锌铜金矿副产白银、进口银矿冶炼白银及再生白银。
按照白银总产量统计,2007年我国白银总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
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进口银精矿18.87万吨,银粉979吨,半制成银4241吨,国内银矿产量仅418.51万吨。
其余有35%~45%是从尾矿、废旧物品或下角料中回收的再生银,2008年,中国白银产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一,达到9,587吨,同比增长5.45%,增幅继续减小,其中也有一少半是回收和再生白银。
国内白银70%左右为铅锌铜-冶炼企业副产品,近年来随着我国再生铅锌铜产业的发展,副产白银量有所降低,同时铅锌铜-价格暴跌,企业生产热情低也是副产白银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整体来看,我国白银生产分散、集中度低,产业多头管理,生产、销售情况不够明晰,管理相对薄弱。
再生白银则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且大部分是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先进设备较少,金属回收率不高,环境污染也很严重。
我国白银消费与贸易状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白银的消费逐年上升,1985年白银约为900吨,1987年达到1000吨,2001年1525吨左右,2003年2050吨左右,2005年达到2600吨。
据安泰科公司统计,2006年全国白银消费量达到3000吨,2007年达到3600吨,2008年国内白银消费达到4500吨。
我国白银主要消费领域及消费结构大致为:电子电气35%、感光材料20%,化学试剂和化工材料20%、工艺品及首饰10%、其它方面15%。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扩大白银的应用领域、提高白银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我国白银产业的整体应用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白银的消费前景十分广阔。
可以说,我国是世界白银需求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国内白银产业链简析生产企业及区域分布●独立银矿产银我国独立银矿中以河南桐柏银矿、陕西银矿、河北丰宁银矿、湖北银矿、江西贵溪银矿、吉林四平银矿等较大,目前只有陕西银矿、丰宁银矿、湖北银矿三家企业发展势头还较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