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某地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 格式:pdf
- 大小:247.09 KB
- 文档页数:3
低碳世界LOWCARBONWORLDLOW CARBON WORLD 2013/3广西小明山地区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规律浅析张大明,吕国清(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广西南宁市530000)【摘要】广西小明山地区位于广西西大明山地区成矿带西段,具有较好的银矿找矿前景。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及收集前人的找矿及科研成果,总结本区银矿成矿条件及典型银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试图对该区找矿前景进行浅析,目的为在该区探索银矿找矿规律提供参考。
【关键词】找矿规律;银矿;小明山地区【文章编号】2095-2066(2013)06-0044-031区域地质背景小明山地区地处广西西南部,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南华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西大明山隆起带中部,主体构造为西大明山复式背斜。
次级构造为小明山复式背斜,属加里东构造层。
沉积建造复杂多变,岩浆(热液)活动较频繁,褶皱断裂发育,形成了该区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
为内生矿产的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源、热(动力)源及良好的赋矿场所,因此,本区内生矿产及种类较丰富。
1.1地层区域内绝大部分为沉积岩分布,出露地层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和第四系。
以寒武系、泥盆系为主,分布面积占90%以上。
1.2构造区域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
主要构造线呈东西向,次为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图1)。
1.2.1褶皱区内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喜马拉雅期均有褶皱形成。
褶皱形式呈紧密线状、平缓开阔状。
褶皱轴向以东西向为主,次为北东向。
区内规模较大的褶皱有:西大明山复式背斜,小明山复式背斜、琴厚向斜等,均与银矿关系密切。
1.2.2断裂西大明山地区遭受多次构造作用,褶皱的产生伴随断裂的活动,形成不同性质、方向及规模区域性断裂,按走向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且本区断裂大部分具多期多次活动特征,尤其是近东西向断裂及北东向断裂表现最为突出,其破碎带较发育,成为本区最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
1.3岩浆岩区域内岩浆岩出露很少,仅有少量基性岩脉(墙)和酸性岩脉沿裂隙或断层侵入,分布零星,面积仅0.16km 2。
廉江市庞西垌银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研究[摘要]庞西垌银矿床以银为主,伴生有金、铅、锌等元素的蚀变破碎带型银矿床。
通过现有地质资料分析,银金铅锌矿体总体向南东倾伏,在矿体上部金银矿化较强,往深部倾伏方向铅锌银矿化渐趋增强,具有明显成矿分带性。
[关键字]廉江银矿矿床地质找矿潜力1 矿区地质概况庞西垌银矿床位于广东廉江市与广西博白县的交界,云开隆起的西南端,吴川—四会大断裂与梧州—博白大断裂中间夹持部位。
是一个以银为主,含有金、铅、锌等伴生有益组分的银多金属矿床。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前震旦系(Pzl)的一套浅海相类复理石建造,普遍经受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大面积出露的混合岩,局部为片岩、变粒岩。
本区北北东—北东断裂构造甚为发育,主要有庞西垌断裂,是本区一级断裂构造,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属压扭性断层,具多期次构造特征,它控制着本区银金矿床的分布。
断裂走向35°~55°,倾向北西,倾向55°~65°,沿走向有尖灭侧现象和膨胀收缩现象。
呈舒缓波状产出,延伸70km,构造破碎带宽度11~40m,最宽达94m,构造岩有碎裂岩、压碎岩、构造角砾岩等。
该断裂带是银金矿床的控矿断裂和含矿断裂,庞西垌银矿床赋存在该断裂带内。
区内岩浆岩主要为塘蓬花岗岩体,位于矿区南侧,呈岩基状北东向产出,出露面积约500km2,与东西两侧的围岩为断裂接触,北部为侵入接触或交代接触,在岩体内部和边部常见混合岩残留体分布,残留体条纹走向与混合岩区域片理走向一致,岩体分过渡相和边缘相。
过渡相为塘蓬岩体主体部分,以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边缘相分布在岩体北西侧边部,庞西垌至禾寮一带,为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2 矿床地质特征2.1 矿体地质庞西垌银矿床的矿体主要赋存于庞西垌主断裂带中,受破碎带的控制。
大部分矿体产于断裂带的中心部位,主要位于断层泥砾岩下部的绢英岩化压碎岩中,部分存在于绢云母化、硅化花岗质碎裂岩中,在断层泥砾岩上部的蚀变混合质碎裂岩中很少见矿体产出。
桂东南石窝变质核杂岩区金银成矿地质特征、控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桂东南石窝变质核杂岩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部,为一个具有较高金银矿潜力的地区。
本文将对该地区的金银成矿地质特征、控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进行探讨。
一、地质特征该地区为晚古生代晚期变质岩侵入岩与多期次钙碱性花岗岩侵入形成的核杂岩区,岩石类型以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等为主。
该区域地质构造发育,也是南阳江—那楠江洋脊和桂柳板块交汇区,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浆热液作用为金银成矿提供了条件。
二、控矿规律1. 地质构造控制该地区地质构造发育,构造断裂较多,成矿物质主要富集在断裂带中,如喀斯特缝洞、层状构造、逆断层、剪切带等。
此外,北部山区有多个次级构造分布,例如东北向控制的断层、隆起、褶皱等,较为有利于金银成矿。
2. 岩石类型控制该区域侵入岩种类繁多,晚古生代晚期变质岩侵入岩与多期次钙碱性花岗岩侵入,其中钙碱性花岗岩为金银成矿的主要岩石类型。
钙碱性花岗岩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断裂、脉状结构,且岩石中含有丰富的铜铅锌等成矿元素,这些都为金银成矿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
三、找矿方向1. 注重地质构造特征在寻找金银矿床时,应注重寻找断裂带,喀斯特缝洞等地质构造特征,同时关注次级构造的存在。
在研究地质构造时,应注意其发育程度、延伸方向、中间断开长度、活动历史等方面的特征,综合判断其成矿潜力和成矿模式。
2. 关注岩石类型特征在找矿时,应关注岩石类型特征,尤其是钙碱性花岗岩的分布情况。
应重点选择含矿的岩体,如含金石英脉、含微量元素的花岗岩脉、矽卡岩等地质体。
综上所述,桂东南石窝变质核杂岩区是一个具有较高金银矿潜力的地区,金银成矿主要受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控制。
在寻找金银矿床时,应注重寻找断裂带、喀斯特缝洞等地质构造特征,同时关注含矿岩体的分布情况。
假设我们的数据是关于一家餐馆在一周内每天的顾客数量。
以下是数据:星期一:120星期二:75星期三:90星期四:110星期五:130星期六:200星期日:150数据分析:1.平均每天的顾客数量:(120+75+90+110+130+200+150)/7 = 121.42.星期六有最多的顾客数量,星期二有最少的。
刍议某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摘要:下文通过对某区矿床产出形态和矿石矿物组合的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在该区找矿的重要找矿标志,为今后开展地质找矿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质特征;找矿方向;矿床成因;找矿依据1区域地质背景:本区属纬向构造带隆起的复合部位,地史上经历了长期多期的构造运动,区域构造以北东向深大断裂和形态复杂的线形褶皱为特征,受多期岩体侵入和构造运动影响,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十分发育。
2矿区地质特征2.1构造2.1.1断裂构造矿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断裂呈北东向,另外还有一组规模较小的北西向断裂。
这两组断裂均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
矿区内的北东向断裂构造有以下特点(:1)地貌上为明显的、笔直的冲沟。
(2)断面多呈舒缓波状。
(3)断层倾角多较陡,一般为64~80°。
(4)断层两盘发育密集的剪节理带,剪节理面与断层面之间的锐夹角显示断层有右旋剪切的特点。
(5)断层带一般具有强烈的硅化蚀变,局部有石英脉充填,其中有些断层成为主要的矿化带。
断裂带内各类糜棱岩、超糜棱岩及断裂角砾岩均十分发育。
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在矿区密集平行分布,规模大小不一,长几百米至几千米,宽几十厘米至几米。
其力学性质以压扭性为主,后期可能转为张扭性而成为控矿构造。
2.1.2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发育于矿区内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该带沿北东东向延伸,沿韧性剪切带有一条大的糜棱岩带,糜棱岩呈透镜状、透镜层状展布,可能是一条较弱的韧性剪切带。
带内各处的韧性剪切程度有差异,出现不同程度的糜棱岩化。
2.2岩浆岩区内燕山晚期姑婆山岩体与震旦、纪留、泥盆、三叠系地层呈侵入接触,该岩体呈岩基产出,以细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面积达500km2,受其影响区域变质和接触变质广泛发育。
3矿床地质特征3.1矿体特征:本区矿体呈脉状产于围岩接触带、外接触带及岩体内,目前已发现各类矿脉12余条,长度在1580m以上的矿脉共有2条,其中以k1矿脉最长、最宽。
广西贺州市初洞银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作者:杨龙来源:《西部资源》2021年第03期摘要:广西贺州市初洞银金矿床位于杨子克拉通之大瑶山陆缘裂沉降带(Pt3-Pz1)的北东端,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中段与湘南经向构造带南端交汇部位,是桂东金银成矿带的重要部分。
文章通过对广西贺州市初洞银金矿成矿地质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矿床成因进行分析,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指明方向。
关鍵词:初洞银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广西贺州市1.区域地质背景本区所处大地构造位于杨子克拉通之大瑶山陆缘裂沉降带(Pt3-Pz1)的北东端,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中段与湘南经向构造带南端交汇部位,是桂东金银成矿带的重要部分。
根据广西地质历史演变特点和构造变动结果,扬子板块为本区一级构造单元。
大瑶山东西向隆起属南岭纬向复杂构造带组成部分,是桂东金矿化主要集中区;云开大山是两广间的一条北东向山脉,称云开隆起,是我国南方金银多金属矿化集中区。
本区二级构造是位于大瑶山隆起带东缘,云开隆起带北西缘,为桂东金矿成矿带与桂东南金银多金属成矿带重叠、交汇部位,成矿条件优越。
1.1地层区域地层主要有震旦系下统鹰阳关组第三段Z1-3、寒武系水口群清溪亚群∈sh1、寒武系水口群边溪亚群∈sh2等。
区内地层主要以∈sh1地层为主,由一套轻变质砂页岩及其互层组成,夹硅质岩及石英粉砂岩。
根据不同岩性组合,分为四段。
区内由西到东出露2~4段,厚度大于1200m。
1.2构造区域内构造活动强烈,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及喜山四个构造期,导致区域构造的错综复杂。
加里东期构造主要形成线形排列紧密褶皱,并伴随褶皱隆起形成基底断裂,对区内岩浆岩及金银等成岩成矿活动起控制作用。
印支期构造以形成开阔箱形褶皱为主,断裂构造也较发育,并具有多向性,主要有北西向、南北向和北东向等。
奠定了本区的构造骨架。
燕山期构造以断裂发育为其特点,构造线以北东向及北西向为主。
喜山运动微弱,仅引起下第三系地层局部褶皱及小规模断裂。
矿床地质广西镇龙山-龙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带的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王葆华,曾南石,欧阳菲,同锐灵(桂林理工大学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镇龙山-龙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带位于大瑶山西侧-镇龙山成矿带北段,桂中坳陷的南侧边缘,地处大瑶山隆起与大明山隆起交汇部,大黎-凭祥深大断裂纵贯全区。
区内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地质背景十分复杂,多发育与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及热液型贵金属和多金属矿化,是广西的重要矿化集中地带之一。
1 区域地质背景镇龙山-龙山成矿带由镇龙山弯窿和龙山鼻状背斜两个隆起单元及两者间的沉降带所构成。
区内隆起地段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和泥盆系。
寒武系见于弯窿与背斜核部,泥盆系分布在寒武系构成的背斜核部周边。
寒武系为区域基底地层,与上覆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寒武系基底构造以发育近东西向紧密褶皱为特征,上覆泥盆系盖层则多形成产状较缓的箱式褶皱为主,中部复式向斜区构造线主要为近南北向。
凭祥-大黎深断裂带在本区呈隐伏状态,该断裂带也是控制镇龙山-龙山一带成岩成矿的深大断裂带。
区内其它断裂构造有NWW向、近SN向和NE向断裂。
其中NWW向断裂规模较大, 是本区的导岩、导矿构造;近SN向断裂则多为容矿构造。
区内岩浆岩活动强烈,在龙山背斜顶端出露有面积达约29 km2平天山花岗闪长岩体株,在镇龙山至长帽岭及龙头山均有呈小岩枝、岩墙侵入的燕山晚期石英斑岩与二长花岗斑岩。
岩体的定位主要受NEE一EW构造带与NE一NNE构造带和NW构造带复合部位控制。
岩体具有被动侵位特点,形态复杂,平面上大多呈等轴状、椭圆状、长条状等。
岩体的岩石组成以花岗闪长(斑)岩到二长花岗(斑)岩系列为主,多为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2 成矿规律分析镇龙山—龙山成矿带内的矿化类型主要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脉及少量矽卡岩和斑岩型贵金属、多金属矿化,已发现金、银、铜、铅、锌、锑和砷等矿床、矿点达89处,集中出露于镇龙山弯窿和龙山鼻状背斜,形成镇龙山锑、金、银矿田和龙山金铜矿田。
130128 地理地质论文广西贺州市黄茅坪银矿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方向探讨1 区域地质概况区域出露地层为上古生界泥盆系莲花山组〔D1l〕和那高岭组〔D1n〕紫红色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砂岩,厚度300m以上;下古生界寒武系水口群巨厚层的泥质、含炭质物的类复理石建造的长石泥质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含炭质砂页岩、细砂岩和硅质岩等,厚度大于1750m。
本区大地构造位于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中段,为南北向构造、东西向构造及新华夏系构造的复合部位。
区域构造形态复杂,褶皱轴向北东向、东西向和北西向,位于大桂山复式背斜中,区域内褶皱较紧密,局部倒转。
大桂山复式背斜与矿化关系密切,该背斜的两翼生产的破碎带,直接控制了矿产的空间分布;区域内断层构造极发育,多为成矿前的压扭性断层,多期屡次活动明显,主要有北西和北东组断裂,它们控制了矿带〔脉组〕的分布,属控矿构造,形成时间较早。
其次为北东东组断裂,与钨矿化的空间关系密切,该组断裂裂隙常为含钨石英脉,为后期的导矿和容矿构造,常受北西组断裂的限制和隔挡,形成时间较晚。
区内成矿后断裂不甚发育,对矿体的破坏不大。
区域内岩浆岩活动不强烈,仅在深洪冲北部的鸡叫山有一石英斑岩株出露,此外,还有一些闪长玢岩、煌斑岩脉零星出现。
多沿断层充填,局部煌斑岩脉顺层充填,被含钨石英脉穿切,为在矿前侵入。
区域矿产较丰富,主要为钨矿、银矿、铜矿和金矿,具有工业价值的有大桂山钨矿、白虎、枫木顶、黄茅铜矿、深蓬冲银铅矿、竹冲金矿、黄茅坪银矿。
2 矿区地质特征2.1 地层矿区内分布的地层较为简单,为下古生界寒武系水口群中细粒含长石泥质砂岩、泥质中细粒石英砂岩,底部为深灰色厚层状含细砾不等粒长石石英杂砂岩,中部夹数层灰黑色中层状含炭质泥质砂岩,为一套类复理石建造,地层均受区域浅变质作用而发生硅化:图1 硅化浅变质泥质中图2 浅变质泥质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图3 浅变质不等图4 浅变质粉砂质细粒石英砂岩粒石英砂岩2.2 构造矿区构造线比拟乱,形态复杂〔图5〕,褶皱轴、断裂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
例析银矿地质特征与控矿构造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凤凰山银矿位于位于扶绥县凤凰山东北部168°,范围跨度24.6km(见图1)。
本区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构造运动,燕山由东向西在加里东基底构造层形成封闭的线状褶皱断裂特征,北西、北东向两组断裂印支-燕山期盖层结构。
1.黄洞口组一段下层;2.黄洞口组一段上层;3.背斜;4.向斜;5.断裂及编号;6.地质界线;7.银矿体;8.岩层产状;9.勘探线及编号图1 凤凰山银矿床地质图1 矿区地质特征凤凰山银矿南岭构造带在EW西端,华夏构造带,北西向构造带和南北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
区域构造演化复杂,本区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构造运动,燕山由东向西在加里东基底构造层形成封闭的线状褶皱断裂特征,北西、北东向两组断裂为印支-燕山期盖层结构。
区内出露地层以寒武系,泥盆系为主。
在调查区域分布的中心,从底部到顶部分为小内冲组、黄洞口组,进一步可根据沉积旋回或岩性组合,细分为6个岩性段。
小内冲组三段为:第一段(∈x1)灰黑色页岩为主,夹少量砂岩。
厚度大于319m。
第二段(∈x2)灰色、灰绿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厚约350m。
第三段(∈x3)灰黄、灰绿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与页岩互层,上部页岩增多,为页岩夹长石石英砂岩,厚约400m。
黄洞口组三段为:第一段(∈h1)下部灰绿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
中上部以深灰色页岩为主,夹长石石英砂岩,厚602m。
第二段(∈h2)灰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往上页岩增多,厚381~760m。
第三段(∈h3)灰黄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与灰色页岩互层,厚168~352m。
泥盆系构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的围翼,主要分布于矿区的北部边缘。
其中莲花山组(D1l)与下古生界呈不整合接触。
底部为厚层状砾岩、含砾不等粒砂岩,往上为灰白色中层状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局部夹紫红色泥岩。
上部主要为紫红色泥岩,夹一、二层砂质灰岩、泥灰岩(局部含铜)。
产鱼类Antiarchi等化石。
广西凤凰山银矿—我国特有的Ag-M n建造类型矿床广西凤凰山银矿,是我国特有的Ag-M n建造类型的大型独立银矿床。
这是“广西西大明山地区凤凰山银矿成矿条件及远景评价”研究课题中的最新研究结论。
该课题是由成都理工学院稀有贵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室承担,广西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队协作完成的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原直属管理局)下达的“八五”定向基金研究项目(编号:直科定93-11)。
自1993年6月至1995年12月,经历两年半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按时提交了研究报告。
最近已通过由地质矿产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该研究课题紧密围绕凤凰山银矿成矿的地质地球化学背景、矿化特征、富集因素、矿化规律、矿床成因及找矿远景等几个方面,广开思路,从实际出发,广泛运用当今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对矿区及其外围地质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为矿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矿区地质的研究,开拓了新的局面。
1.重新厘定了寒武纪地层层序,首次用U-Pb等时线确定了寒武系底部小内冲组的年龄为580M a。
通过寒武系上部赋矿岩石黄洞口组的岩性特征和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的分析,首次认为该组岩石是一套深海浊流沉积夹热水沉积、具类复理石建造特征的暗色细碎屑岩,这就为凤凰山银矿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
2.在实测矿区各类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显微、超显微构造、岩组分析、应变测量、有限元模拟计算等现代研究方法,首次厘定了自加里东早期至喜马拉雅早期构造断裂活动的时序,查明了矿区构造复合特征及其空间演变规律。
明确指出容矿构造为近EW向、倾向SW的高角度主干断裂及其有关的NW向及N E向次级断裂系统,控制了银矿体的产出位置、形态、规模、产状及富矿段的分布。
3.在矿床矿物研究中,发现了含银黄锡矿、银黄锡矿、灰硫锑铅矿、纤锌矿、白铁矿、镁锰方解石等矿物。
首次查明硫锰矿、方铅矿是银的主要载体矿物,并与菱锰矿,镁锰方解石相伴,为国内外银矿床中罕见的矿物共生组合类型。
广西桂平古滩铅锌银矿物化探特征与找矿前景周建飞1,曾海良1,张 鹏1,黄宝安2,庞彩鑫3(1.广西第六地质队,广西 贵港 537100;2.江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一二大队,江西 鹰潭 335000;3.广西第四地质队,广西 南宁 530000)摘 要:广西桂平古滩铅锌银矿位于桂平市紫荆镇北东方向的大坪村~古滩村一带,南华准地台桂中~桂东台陷区的大瑶山凸起西南部,大瑶山金多金属成矿带上。
本区矿体的空间分布明显受断裂控制,矿化多集中于断裂的拐弯或构造膨大部位。
成矿期多为构造中晚期。
文章通过对广西桂平古滩铅锌银矿物化探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其找矿标志,并对其找矿远景进行评价,旨在对该区今后找矿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古滩铅锌银矿;物化特征;找矿标志;找矿前景;广西桂平中图分类号:P6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9)10-0120-2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lead, zinc and silver minerals in Gutan, GuangxiZHOU Jian-fei1, ZENG Hai-liang1, ZHANG Peng1, HUANG Bao-an2, PANG Cai-xin3(1.Guangxi Sixth Geological Team,Guigang 537100,China;2.912 Brigade of Jiangxi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ureau,Yingtan 335000,China;3.Guangxi Fourth Geological Team,Nanning 530000,China)Abstract: The Gutan Lead-zinc-silver deposit in Guiping, Guangxi is located in the Dapingcun-Gutancun area East-North of Zijing Town, Guiping City. The Dayaoshan uplift in the Guizhong-Dongtai subsidence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Paraplatform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Dayaoshan uplift and the Dayaoshan gold-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bel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re bodies in this area is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faults, and mineralization is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bend of faults or the part of structural expansion. The metallogenic period is mostly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the struc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ad, zinc and silver minerals in Gutan, Guiping, Guangxi,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ir prospecting criteria and evaluates their prospecting prospects, aiming at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future prospecting work in this area.Keywords: Gutan Lead-zinc-silver deposit;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ing indicators; prospecting prospects; Guiping Guangxi1 矿区地质特征矿区构造发育,主要以北东向的大黎—凭祥深大断裂带为主,切割深度大、活动时间长,为区内的控岩、控矿断裂。
广西贺州市黄茅坪银矿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方向探讨【摘要】广西贺州市黄茅坪银矿是一个重要的矿产资源,本文通过对该银矿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方向进行探讨,旨在为矿产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在地质背景介绍中,描述了该地区的地质情况和矿产资源潜力。
黄茅坪银矿地质特征分析包括矿床类型、矿石性质等内容。
成矿地质特征分析探讨了矿床形成的地质过程和条件。
找矿方向探讨了未来的矿产勘探方向和重点区域。
最后提出了一些找矿模型建议,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通过对该银矿的综合分析,可为广西贺州市的矿产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广西贺州市、黄茅坪银矿、成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地质背景介绍、找矿模型建立、总结与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贺州市黄茅坪银矿是广西一个重要的银矿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经进行过多次地质调查和采矿活动。
尽管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该矿床的成矿机理、矿床类型和找矿远景还存在许多未解之谜,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黄茅坪银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结构复杂,地质蕴藏丰富,特别是金属矿产资源潜力较高。
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和成矿作用历史独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随着近年来中国矿产资源勘查的深入,我们对于矿床成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此有必要对黄茅坪银矿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旨在通过对黄茅坪银矿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方向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其成矿机理,为该地区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广西贺州市黄茅坪银矿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成矿机制和找矿方向,为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银矿床的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特征,可以揭示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和构造背景,为未来的矿产勘查和找矿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通过建立合理的找矿模型,可以指导地质勘探工作,提高找矿的准确性和效率。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黄茅坪银矿的地质特征,为进一步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广西凤凰山银矿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黄君振(广西第四地质队,广西南宁 530031)【摘 要】对凤凰山银矿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银矿成矿主要受层位及断裂构造双重因素控制,地层提供了矿源,构造提供了进一步富集的动力条件和成矿空间,在对矿床的地质特征和主要控矿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寻找银矿体的勘查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银矿体;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方向;凤凰山【中图分类号】P61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08)06-0129-02广西凤凰山银矿属断裂破碎带充填交代脉型单银矿床,矿体主要受断裂破碎带及层位控制。
自1987年至1995年经过广西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队的曲折探索,探明银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
1995年组建“广西凤凰银业有限责任公司”,设计采选能力为300t/d,经历年开采、扩产,矿山银矿资源日渐减少,公司发展面临压力,寻找外围及深部矿体,扩大银矿资源储量的任务日益紧迫。
本文从地质成矿特征为起点,对成矿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寻找银矿体的勘查方向。
(一)区域地质成矿背景凤凰山银矿床地处广西隆安县与扶绥县交界的凤凰山北东侧。
所属构造单元为华南准地台之西大明山—大瑶山隆起,是一个由加里东褶皱形成的弧形背斜区。
矿区处于西大明山凸起的北东部。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和泥盆系。
其中寒武系为一套海相类复理石建造,构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的基底。
自下而上分为小内冲组(Єx)、黄洞口组(Єh),进一步可根据旋回或岩性组合各细分为三个岩性段即小内冲组第一段(Єx1)、第二段(Єx2)、第三段(Єx3);黄洞口组第一段(Єh1)、第二段(Єh2)、第三段(Єh3)。
泥盆系构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的围翼,自下而上分为莲花山组(D1l)那高岭组(D1n)及郁江组(D1y),在矿区,主要分布于北部边缘。
西大明山地区岩浆岩出露甚少,仅有少量酸性岩脉和基性岩脉沿裂隙或断层侵入,分布零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