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继发尿崩症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1
重症脑外伤合并尿崩症8例治疗分析
鞠伟
【期刊名称】《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1(33)4
【摘要】颅脑外伤后尿崩症为颅脑损伤后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报道较少。
我科2002年2月至2011年1月诊治头部外伤后尿崩症病人8例,效果满意。
现将头部外伤后并发尿崩症的原因及治疗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289-290)
【作者】鞠伟
【作者单位】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山东临沂2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合并尿崩症1例 [J], 郭华林
2.高压氧治疗颅脑创伤合并颅神经损伤、尿崩症1例并文献复习 [J], 林琳;朱彩琴;钱培丽;赵迎春
3.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合并中枢性尿崩症的治疗与护理 [J], 施跃英
4.合并颅内钙化的渴感减退性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和治疗 [J], 胡明明;刘敏;刘巍
5.治疗席汉氏综合征合并尿崩症一例 [J], 刘红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脑损伤归并中枢性尿崩症15例诊治体会【关键词】颅脑损伤;尿崩症,神经性颅脑外伤所致的外伤性中枢性尿崩症(TCDI)临床上较少见,我科自1998年3月~2006年5月共收治该类病人15例,占同期颅脑外伤病人的%。
经临床处置9例疗效良好,现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一样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16~63岁,平均岁。
车祸伤10例,坠落伤3例,钝器击伤2例。
着力部位:额部8例,颞部5例,枕部2例。
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受伤那时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入院时GCS 3~5分3例,6~8分8例,9~12分4例。
尿崩症最先于伤后1天显现,最迟7天显现,平均3天。
除昏迷者外,均有烦躁不安,多饮、多尿,尤以夜间多尿明显。
诊断标准本组15例采纳安德仲的尿崩症诊断标准[1]。
患者24h尿量最少为4150ml,最多为9890ml,平均6150ml。
尿比重<,尿糖、尿蛋白均阴性。
影像学检查 15例均行头颅CT扫描。
其中9例示有颅骨骨折,颅骨骨折归并额叶底部脑挫裂伤者3例,归并颞顶叶脑挫裂伤4例,颅骨骨折归并硬膜外血肿2例。
硬膜下血肿1例,硬膜下血肿归并脑挫裂伤5例。
15例中行头颅MRI扫描3例,均示下丘脑损伤,垂体柄增粗、水肿。
医治所有病例均按颅脑外伤常规医治。
有颅内高压者予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细胞,脑脊液漏时持续卧床休息,抗生素操纵感染及禁止腰穿。
有5例因显现脑疝别离行开颅硬脑膜下血肿清除、脑挫裂伤灶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显现尿崩病症后24h尿量为4000~6000ml者可单纯口服(或鼻饲)双氢克尿塞25mg,3次/日。
服药期间尿量减少至2500~3500ml,服药1~2周尿量恢复正常可停药,医治期间详细记录出入量及查电解质。
在服用双氢克尿塞期间如尿量继续增多或24h尿量>6000ml者,加以激素替代疗法,予垂体后叶每次6~10u皮下注射,记录每小时尿量。
如超过200ml/h,追加用一次,必要时改用微量泵持续静注,3u/h。
颅脑损伤后并发尿崩症10例护理体会
刘莹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9(0)S5
【摘要】颅脑损伤后并发尿崩症在临床上并不罕见,我院从2000年1月~2009年5月共收治10例上述患者。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0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2例。
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32.6岁。
受伤原因:车祸8例,摔伤、跌伤2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5例,硬膜外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4例,脑血肿2例。
【总页数】1页(P148-148)
【关键词】颅脑损伤;尿崩症;护理
【作者】刘莹
【作者单位】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5
【相关文献】
1.颅脑损伤后并发尿崩症护理体会 [J], 王纯
2.重度颅脑损伤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 [J], 张晓妍
3.颅脑损伤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体会研究 [J], 赵红梅
4.重度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早期鼻饲的方法\r及并发症的护理体会分析 [J], 方文
婷
5.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 [J], 陈珊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尿崩症研究白皮书第一部分尿崩症概述 (2)第二部分尿崩症的病因分析 (4)第三部分尿崩症的主要症状及临床表现 (6)第四部分尿崩症的发展趋势分析 (8)第五部分尿崩症患者的分布情况 (11)第六部分尿崩症的鉴别诊断 (12)第七部分尿崩症的权威治疗医院与机构 (14)第八部分尿崩症的临床治疗方案 (16)第九部分尿崩症的护理方案,可分为临床护理和家庭护理阐述 (18)第十部分尿崩症的科学管理 (20)第一部分尿崩症概述尿崩症概述尿崩症,又称为中枢性尿崩症,是一种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引起的罕见疾病,主要特征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VP)的分泌或作用异常,导致患者体内的尿量无法得到有效调节,从而出现持续性多尿和多饮的症状。
尿崩症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神经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其中以神经性尿崩症为多见。
神经性尿崩症神经性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区的功能异常导致的尿崩症,通常由于下丘脑后叶分泌或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障碍而引起。
下丘脑是大脑的一部分,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控制中枢,通过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来控制水分的平衡。
在神经性尿崩症中,由于下丘脑的损伤、瘤变或其他疾病,导致抗利尿激素的合成或释放受到抑制,从而无法抑制肾脏排尿,使尿液的产生量增加,患者出现多尿和多饮的表现。
肾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是由于肾脏对抗利尿激素的反应异常引起的尿崩症,通常由于肾脏本身的疾病或药物的影响。
在肾性尿崩症中,尽管下丘脑后叶正常合成和释放抗利尿激素,但肾脏对其不敏感或反应受损,导致肾脏无法在尿液中有效保存水分,使患者排尿增多并伴随多饮。
症状和体征尿崩症的主要特征是多尿和多饮,尿量明显增加,常常达到每天数十升,同时伴随着频繁的口渴和大量饮水。
由于大量尿液的丢失,患者容易出现脱水,表现为皮肤干燥、口腔黏膜干燥、体重减轻等。
此外,患者在严重脱水时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
病因尿崩症的病因复杂多样,可以由于下丘脑病变、垂体瘤、颅脑外伤、炎症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引起。
颅脑外伤后尿崩症的诊断治疗
袁坚;吴玉萃;潘利明;印勇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学》
【年(卷),期】2000(006)002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尿崩症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分析近年来本科收治的8例外伤性尿崩症病人,诊断明确后予以垂体后叶素替代治疗。
结果:2例病人口服长效尿崩停永久替代,其余病人症状消失,康复出院。
结论:颅脑外伤后尿崩症,宜予激素替代治疗。
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不能撤除者则永久激素替代,并积极治疗颅脑外伤。
【总页数】2页(P20,37)
【作者】袁坚;吴玉萃;潘利明;印勇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1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5
【相关文献】
1.脑外伤后桥外髓鞘溶解症并发尿崩症一例 [J], 马岱朝;陈卫银;张利
2.脑外伤后尿崩症临床统计学分析 [J], 吴德模;缪永华;管义祥;陆正;曹桂龙
3.脑外伤后迟发性尿崩症的诊断及治疗探讨分析 [J], 张扬;朱晓波;张晓娜;聂晓飞
4.颅脑外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合并尿崩症的诊治 [J], 李烨;潘临证;应丹琦;童军卫;胡小铭;张发云
5.脑外伤后尿崩症的诊断处理 [J], 赵爱江;石海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6卷第6期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年11月V ol.16N o.6 Journal of Jingmen V ocational T echnical C ollege N ov.2001肺癌脑转移致继发性尿崩症二例分析3吴绍新,构士萍,李 昀,王 欣(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荆门 448000)[摘 要]通过二病例的分析,指出若肺癌转移,出现多尿等症状时,除应考虑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外,还应考虑一些少见且不易发现的部位,以避免漏诊.[关键词]肺癌;脑转移;继发性尿崩症[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01)06-0070-021 病例资料例1:男,61岁.因胸痛5d于1998年12月20日在当地医院拍胸片提示“肺炎”行抗炎治疗无效,胸部CT提示“左下肺占位性病变”.1999年元月初出现口渴、多饮、多尿,每日尿量达4000ml以上,疑糖尿病,查血糖正常.于1999年元月15日入院,脑部CT(普通型)显示脑部右颞叶占位性病灶.临床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全脑放疗Dt1000CGY(分次量为200CGY)时多饮多尿症状消失,总量达4000CGY治疗结束.复查脑CT显示脑转移灶消失.例2:男,44岁.因受寒出现阵发性咳嗽咯痰伴胸闷一月,抗炎治疗无好转.2000年10月胸片示左上肺肿块.纤支镜病检为鳞癌,右锁骨上肿块穿刺细胞学示转移癌,胸部CT示左上肺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伴胸水.在全身化疗及局部放疗中出现多饮、多尿、烦渴,24h尿量达6500ml.脑CT(普通型)示颅内多个占位病灶,MRI发现一病灶位于下丘脑处.全脑放疗Dt2700CGY(分次量150CGY)尿崩好转,口服抗利尿激素后症状明显改善.2 分析2.1 肺癌为当前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原发状主要有咳嗽、咯血、喘鸣、胸闷、气急、体重下降等.随着肿瘤的增大,可呈现出肿瘤局部扩张引起的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咽下困难、声嘶、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H orner综合症等症状.肺癌亦可转移至脑、中枢神经系统、骨骼,淋巴结引起相应的症状,肺癌还可作用于其它系统,产生副癌综合症.2.2 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远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的排出,同时抑制醛固酮的分泌,减弱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抗利尿激主要在下丘脑视上核,其次为脑室旁核神经细胞中合成,然后沿视上垂体束和室旁垂体束输送到垂体后叶贮存[1],当下丘脑有病变或有肿瘤转移至该处时即可引起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紊乱,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对Na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刺激口渴中枢,渴感增强.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3二病例资料由湖北省肿瘤医院提供[收稿日期]2001204-12[作者简介]吴绍新(1973-),男,湖北钟祥人,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医疗系医师;构士萍(1963 -),女,湖北荆门人,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医疗系主治医师.07出现功能障碍,导致尿崩症[2].2.3 上述两例治疗上,首先考虑病因,若为原发则给予抗利尿激素治疗,若为继发,则应尽量治疗其原发病,如肺癌致下丘脑转移,可行放疗治疗以达到控制肿瘤缓解症状的目的,在疗效不佳时也可给予抗利尿激素缓解症状.上述两例放疗效果存在差异,1例分次量200 CGY有效,另一例分次量150CGY疗效不显著,疗效是否与分次量有关尚难作出结论,根据多年放疗经验,分次量少于200CGY疗效较差(超分割放疗除外);肺癌的组织学分类不同,对放疗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放疗对小细胞肺癌效果较好,其次为鳞癌和腺癌;另一方面的原因亦可能为下丘脑正常组织破坏的程度不一样,破坏愈大,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愈少,甚至丧失内分泌功能.3 结论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肺癌除本身可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外,还可发生远处转移,出现新的症状.肺癌远处转至脑是常见的,约占肺癌患者的30%~40%[3],但转移灶通常分布在额叶、颞叶、顶枕叶及小脑等处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头痛、呕吐、眩晕、共济失调,脑神经麻痹、一侧肢体无力、半身不遂,及其它神经症状.而出现下丘脑转移引起尿崩症则是较少见的,下丘脑本身占脑组织的比例相当小,转移机率亦很少,因此该处转移灶很难引起重视.上述两例行普通CT已可作出脑转移的诊断时,仍需注意还有看不见的转移病灶存在的可能.普通CT尚未发现病灶,但患者在已有原发肿瘤的基础上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症状如多尿等内分泌功能障碍时,应注意肺癌的一些不易发生转移且不易引起临床医师注意的部位,如下丘脑等,这时可进一步行MRI检查,作出完整、准确的诊断,为正确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参考文献][1]刘 方.人体解剖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金惠铭.病理生理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张 予,何若吉,周 英,等.肺癌脑转移放疗疗效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1,15(1).17。
目的摘要:探索颅脑损伤尿崩症(TCDI)的护理办法。
方法摘要:回顾性分析颅脑损伤并发尿崩症23例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摘要:23例中暂时性尿崩21例,永久性尿崩2例。
结论摘要:通过积极采取护理干预办法,准确全面了解病情,及时监测尿量、尿比重和血、尿电解质等,为早期诊断和治疗TCDI,处理原发颅脑损伤提供依据,能明显改善TCDI的预后。
颅脑损伤尿崩症(traumatic cranical diabetes insipidus,TCDI)是由颅脑损伤致下丘脑受损引起的抗利尿激素(ADH)缺乏,肾小管水重吸收功能障碍,而出现以多尿、烦渴和低比重尿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并发症。
我科2004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23例,经治疗和积极护理干预,效果满足,报道如下摘要:1临床资料本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8~72岁,平均45.3岁。
入院时,GCS评分5~15分,其中,3~5分3例,6~8分13例,9~15分7例。
车祸伤15例,坠落5例,击伤3例。
其中,颅底骨折12例,额颞叶脑挫伤5例,硬膜下血肿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脑干损伤1例。
分别于外伤后3~7 d出现尿量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烦渴、多饮、多尿症状,持续时间最长32 d。
少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钙,尿常规化验正常,尿糖(-),尿蛋白(-)。
肾功能正常,血糖正常。
2方法按常规进行治疗外,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如心理干预、严密观察患者的尿量及生命体征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药物的剂量。
2.1心理护理患者口渴难忍但必须限制水的摄入,而且天天或隔日要采集血液和尿液进行化验,给意识清醒的患者带来痛苦,患者和家属因不理解而造成的抵触情绪明显。
护士要耐心解释,说明限水的原因,讲明化验的意义,安慰患者,使其积极地配合治疗。
2.2观察尿量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监测尿比重,监测血压、脉搏以及意识和瞳孔的变化及24 h尿量。
通过尿量和尿比重的变化可以直接了解尿崩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同时尿量也是了解水分丢失量及确定补液量的可靠指标。
颅脑损伤后中枢性尿崩症27例临床分析夏国庆;韩东;崔彦魁【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中枢性尿崩症(TCDI)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TCDI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20例,治愈时间12 ~123 d.死亡7例,其中1例死于肺部感染,3例死于脑干功能衰竭,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及电解质紊乱,1例死于续发性大面积脑梗死.结论 TCDI大多数是下丘脑垂体系统继发性损害所致,一般多在脑功能恢复之后TCDI症状才逐渐好转.因此,积极处理脑损伤是治疗TCDI的关键.%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raumatic 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 ( TCDI ).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7 cases of TCDI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20 cases cured,the cure time was 12 to 123 days. 7 cases died,of which 1 died of pulmonary infection,3 patients died from brain stem failure ,2 patients died of multiple organ failure and electrolyte disorder, 1 patient died of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renewal. Conclusion Most of TCDI caused by the secondary lesion in the hypophysis cerebri, the symptom of ICDI was improved gradually following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dealing with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diabetes insipidus is the key. It is key todeal with brain injury actively.【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1(017)010【总页数】2页(P1587-1588)【关键词】颅脑损伤;外伤性中枢性尿崩症;治疗【作者】夏国庆;韩东;崔彦魁【作者单位】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焦作,454001;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焦作,454001;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焦作,45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外伤性中枢性尿崩症(traumatic 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TCDI)是由颅脑损伤引起的下丘脑垂体系统出现原发性或继发性损害,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障碍,导致严重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一种病症。
脑出血继发尿崩症探讨
王京宽
(运城市人民医院,山西运城044000)
[关键词]脑出血;尿崩症;
继发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5)12B23708201
1
脑出血继发尿崩症少见
患者,男,60岁,突发头痛、呕吐6h,伴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于2004年8月15日11:00急诊收住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a,一直服用复方降压片,平素血压控制满意,入院查体:血压170/100mmHg,嗜睡状态,双侧瞳孔左:右=2.5mm:2.5mm,对光反射(++),左侧中枢性面瘫,伸舌不配合,颈软、心肺腹(-),左侧肢体肌力查不合作,肌张力高,左侧深浅感觉查不合作。左侧浅反射(+)、深反射(+++),左侧Babinski征(+),右侧肢体正常,颅脑CT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量约40ml,在我科局麻下行微创硬通道穿刺引流术,手术顺利,术后给予脱水降颅压、脑营养、消炎、对症治疗。引流管留置5d,颅脑CT复查示:颅内血肿约6ml,拔除引流管,继续给予脑营养、对症治疗。于发病后12d查体:左侧下肢肌力Ⅱ级、上肢肌力Ⅰ级,于发病后14d开始出现口渴、多饮、多尿、多次测尿比重均在1.003以下,尿量达6000ml7000ml,诊断为脑出血继发性尿崩症,口服双氢克尿噻、安体舒通,约2周基本恢复正常,住院2个月治愈出院。2 讨论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VP)缺乏、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的以多尿、烦渴、多饮与低比重尿为主要表
现的一种疾病。而AVP主要是在下丘脑视上核,其次为脑室
旁核神经细胞中合成,然后沿神经轴突向垂体后叶移动,运送
至垂体后叶而储存在该处,需要时释放至血循环。因此,下丘
脑2神经垂体部位病变时,可引起不同程度尿崩症。本例患者
为基底节区脑出血,从解剖结构分析,此部位病变可直接或间
接影响视上核及室旁核功能,引起AVP合成减少。结合典型
临床表现(即口渴、多饮、多尿、低比重尿),诊断继发性尿崩症
毫无疑问。特别指出的是,本例患者在病程第2周后脑出血已
经明显好转时出现尿崩症的表现,其机制尚不清楚,推测与
AVP的代谢有关。脑出血急性期时,
视上核及室旁核功能受
损,合成AVP明显减少,但储存的AVP仍可持续作用数天时
间,因此不出现临床症状。一旦AVP消耗殆尽,使出现尿崩表
现。随替代治疗及原发病的好转,视上核及室旁核功能逐渐恢
复,AVP增多,尿量恢复正常。是否有其他机制参与需进一步
观察。
(收稿日期:2005208215)
气管切开术后如何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孙宝玲
(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山西霍州031400)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R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5)12B237082
02
HowPreventDownBreatheanInfectionAfterTracheotomyOperation
SUNBao2ling
(HuozhouGeneralHospitalofCoalElectrilityGroupCompoany,HuozhouShanxi031400,China)
Keywords:Tracheotomy;Breatheaninfection;Respiratoryfailure
气管切开术是广泛用于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心功能衰竭等引起的呼吸衰竭的一种急救方法,是保证呼吸道畅通的最有效的措施,如护理或护理操作不当,轻者会发生感染,重者危及生命。1 资料对我院2003年2月至2005年2月住院的各种非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呼吸衰竭的24例患者,男18例,女6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18岁,平均47岁,其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病例4例(全部为意识障碍病人)。2 方法将对2003年2月至2005年2月我院住院的非肺部感染并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16.6%,气管切开时间为3d30d不等,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在
3d
后,通过对痰液的细菌学培养,大部分存在2种3种细菌混合感
染,感染菌株前3位为铜绿假单胞菌、类酵母样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
气管切开的患者病情危重,意识障碍,保护性咳嗽反射功
能减弱或消失,自行排痰困难,同时正常的呼吸道的解剖功能
破坏,气体未经患者鼻腔的过滤和湿润直接进入气管,造成气
道黏膜损伤和继发感染,切口伤口暴露在空气和痰液下极易发
生感染,这些细菌通过吸痰直接下移进入下呼吸道,所以容易
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因此,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呼吸道
感染的发生。
2.1 保持病房内清洁,定期通风换气 每天不少于2次,
每天
・8073・
实用医技杂志2005年12月第12卷第12期下半月版
JPMT,December.2005,Vol.12,No.12B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