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
- 格式:pdf
- 大小:94.23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种合作形式,通过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还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
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将产业与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及价值校企合作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意义及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1、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
2、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以更加贴近实际,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用能力。
3、促进产业发展。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将教育与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校园教育和企业实践深度融合的现代化办学模式。
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可以实质性地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实现互利共赢。
1、实习基地联盟实习基地联盟是产教融合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由多家大中型企业和高校共同组成的,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实习基地网络。
实习基地联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和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在行业内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2、协同育人项目协同育人项目是一种将学校和企业整合资源、共同协作、共建专业的育人项目。
通过协同育人项目,高校可以与企业深入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和丰富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3、产教融合实验室产教融合实验室是一种将校内的实验室与企业的研发中心整合,形成一个创新共享的平台。
通过此平台,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合作,共同利用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源,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为实现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讨【摘要】随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难已逐渐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
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实施就业指导课程的成效,对就业指导课程提出课改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技能型的工人需求大幅增长,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招生规模逐年增长,据统计,2008-2011年期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招生人数在800万人以上,每年毕业生人数高达660万人以上。
另外,由于全国高职院校也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因此进一步增加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就业形势的严峻迫使中等职业学校日益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逐步建立学校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和师资队伍,并以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不断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新方法。
1.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课的开展现状1.1学校领导思想上重视就业工作,但对就业指导的开设和组织不够完善。
因为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学校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会影响到学校的每年的招生和以后的发展,所以学校领导对就业工作都很重视。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领导对就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往往认识不足,忽视就业指导的培养过程和就业质量。
部分学校缺乏就业指导的整体规划,明显存在重招生、轻就业,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有“临毕业再指导”的思想突出,有的学校忽视社会需求的变化,脱离生产实践,只注重求职技巧的提升,对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和人生职业规划等方面重视不够。
在就业指导管理上,一般学校只设就业办公室,负责全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其余部门则以教学和学生管理为主,无暇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注度较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视此课程的实践性,导致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脱离,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致使就业指导的教学效果不明显。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改革探讨摘要: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经之路、成功之路,许多职业学校都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但校企合作成效的现状不容乐观,为此,在对建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效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借以能够提高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质量近些年,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机构正积极进行校企合作的试点与探索,职业教育正由学校本位向校企合作模式过渡。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蕴涵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各地在努力推进的过程中既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可喜的一面,也存在着深度合作问题障碍的一面。
一、校企合作重要性及意义当前,职业技术教育正处在最佳时期。
怎样使职业教育与企业进行合作,弥补当前各自的不足,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我校校企合作现状长期以来,我校涉及到校企合作的形式大致有认识性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三种。
在认识性实习中,只是对企业教育环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初步的视察;在生产实习中,主要目标是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以验证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书本知识为主,以专业实习为主,学生大多数时候是跟在生产人员后面进行观察,实习时间较短,一般为4-6周,学生也经常只被当作单纯的教育对象,不真正参与实际的生产性工作,也因此没有报酬;在顶岗实习中,学生要岗从事实际工作,要一个职业人的身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用人单位实际岗位的工作,其时间较长,包含多个工作学期,其工作也有明确的要求和责任,不能只是旁观,要像企业的员工一样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也可以因此获得一定报酬。
近年来我校也尝试了其它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如:实行订单式的培养,企业与学校共同组建实习基地等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
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摘要:通过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及目前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在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于“三大”教育理念相结合所形成的mpe-cdio培养模式,从大纲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实践证明,通过案例式驱动教学模式、项目驱动实践模式、全方位考核体系等方面的改革,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得到极大改善,改革效果明显。
关键词:校企合作 cdio工程教育模式 mpe-cdio培养模式软件项目管理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33-02一、引言随着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兴起与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实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已经成为目前各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所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作为各高校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对于奠定培养软件工程专业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理论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该课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软件项目管理知识点多且概念抽象,授课过程中学生难于理解、不易记忆,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课程学习效果不像编程语言课程那么明显,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授课对象均为在校学生,缺乏实际项目经验,对于项目管理概念缺乏直接认识,学习难度大;授课教师缺乏实际项目管理经验,照本宣科,授课过程枯燥无味;教学大纲纸上谈兵,与企业需求脱节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我院以目前所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结合现代化工程教育模式,从课程体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成效明显。
二、构建校企合作平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如何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