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而辞发”与“披文以入情”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常见古代论文名言名句30句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所引孔子语)语言没有文采,则传播不远。
强调语言表达必须讲究文采。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思想内容;文,语言形式。
强调形式与内容配合适当。
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诗歌应该为现实需要而写,为国计民生服务。
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强调认真观察和广泛阅读。
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清人孙洙《唐诗三百首序》)强调精读的重要性。
6.“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作者感情激发因而写出文章,读者当透过语言了解作者内心。
7.“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陆机《文赋》)放弃早晨已开过之花,促使晚上未开之花开放。
强调艺术构思必须发挥独创精神。
8.“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强调确定主题思想和发挥主旨总摄全篇作用的重要性。
9.“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也”(元人乔吉语)形象说明了文章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的结构原则。
10.“着意画资妙选材,也须结构匠心裁”(袁枚《随园诗话》)强调创作要巧妙地选材剪裁,合理地布局谋篇。
11.“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尽心上》)言语浅近,意义深远,是美妙的语言。
12.“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扬雄《法言?问神》)言语和文字,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
13.“文露而旨直,辞妍而情实”(王充《论衡?对作篇》)文笔要浅显易懂,意义要和盘托出,语言要优美丰富,感情要真挚朴实。
14.“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文辞深沉,隐含华采,余味无穷,含而不露。
15.“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语言简要精炼,内涵丰富充实,叙事浅近平易,喻意深远博大。
16.“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刘知几《史通》)即言简意赅。
诗词诵读《题画兰》《题画兰》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咏物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兰花而题写的。
全诗以兰花为物象,描写它生长于山岩的顶处,香气飘散四溢,尤以突出岩石和岩缝中,美好的花香馥郁芬香,赞美了兰花不与“浮云游尘”为伍,卓尔独立的品性。
借兰花之名表自己之志——坚持操守,淡泊自足,追求个性自由。
本诗如郑燮所写众多兰、竹、石之诗一般,将诗文书画巧妙结合,通过寓托手法,表达高人隐士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为后世之艺坛、文坛、画坛带来广泛而长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设计理念】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灿烂文化的传承是基于对古诗的热爱,对诗人的敬重之上的。
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不但仅是读一首诗,教一首诗,而应该将它作为一种载体,通过阅读、教学来增加古诗的宽度、厚度、深度。
本案设计以“欣赏一组画、走进一个人、学习一首诗、了解一段史、感悟一片情、习得一种法、爱上一门课”为解读要领,指导学生研读古诗本身意象,深层意境,从而拉近与古诗的距离,与诗人的距离,在声声朗读吟诵之中爱上古诗。
【教学过程】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 丁卯)《兰石图》(公元1749 己巳)《墨兰图轴》(公元1754 甲戍)《兰竹图轴》(公元1758 戊寅)《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 戊寅)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生:略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
【名人名言】刘勰名言名句大全1、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 ――刘勰《文心雕龙》2、积学以储宝――刘勰《文心雕龙》3、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刘勰4、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
翻译:情感的发动就会用言语来表达,理智的发挥就会用文字来表现。
动极神源:翻译:动用心思,深入探究思想神妙的本源。
――刘勰《文心雕龙》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6、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刘勰7、不到西湖看山色,定应未可作诗人――刘勰8、弥纶群言,研精一理,义贵圆通,辞忌枝碎,沦如析薪,贵能破理。
――刘勰《文心雕龙》9、文之思也,名人语录,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10、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刘勰11、多闻善择焉,所以明智也――刘勰( 闪$点情话网)、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13、缀之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14、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主文之本源也――刘勰15、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刘勰16、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纳领,驱万途于同归,负百虑于一致――刘勰17、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
――刘勰18、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是序――刘勰19、夫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刘勰《文心雕龙》20、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客,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钠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刘勰21、将赡才力,务在博见。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22、为情而造文。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刘勰名言名句大全】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写作素材一、文学评论理论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尚书·尧典》2.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
——刘勰《文心雕龙》3.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钟嵘《诗品序》4.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陆机《文赋》8.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王夫之《姜斋诗话》9.着意画资妙选材,也须结构匠心裁。
——袁枚《随园诗话》10.文露而旨直,辞妍而情实。
——王充《论衡》11.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人间词话》12.知人,知其人之志;论世,考究其“心志”的社会根源和时代特征。
“论世”的目的,并不在于澄清某种历史事实或考订某个历史人物,而是要讨论这些事、这些人背后的普遍意义和终极价值。
——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共四卷)二、古诗词评论示例1.《短歌行》集评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
前四一截,以酒发端,就流光易逝,引动早当建功,为通章虚冒。
“慨当”十二句,则思得贤才于士类之中也。
却以慷慨幽思,解忧惟酒,凭空喝入。
然后“青青”四句,点清士类有贤,心欲得而沉吟不置,缴醒慷慨幽思。
“呦呦”四句,则透后言诚得贤才辅洽,定当如《鹿鸣》之燕乐嘉宾,方为满愿。
缴醒解忧惟酒,为一截。
“明明”十二句,则思得贤才于故旧之中也。
却借月不可掇,先作一比,拖出忧难断绝,隐逗欲得之诚。
然后“越陌”四句,点清故旧有贤,虽过存而每嗟契阔,缴醒忧难断绝。
“月明”四句,则从对面即乌鹊无栖,比出贤才昧时远引,不知依我之深为可惜。
以“月明星稀”领起,则又借以缴醒月不可掇也,为一截。
高三语文语法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各句中,对文言特殊句式进行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申之以孝悌之义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⑤亦将有感于斯文⑥而今安在哉⑦夫晋,何厌之有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⑨不拘于时,学于余⑩是寡人之过也A.①⑤/②⑥⑦/③⑧⑨/④⑩B.①⑤/②⑦⑩/③⑥/④⑧⑨C.①⑤/②⑥/③⑦/④⑧⑨/⑩D.①④/②⑥⑦/③⑧/⑤⑨⑩【答案】A【解析】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判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私见张良,具告以事D.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答案】C【解析】C与例句皆为状语后置句,A是定语置句,B是被动句,D是判断句和省略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3.下面是中国天气网天气新闻栏目征稿启事的一部分,在标点、语法和得体方面都存在问题,请找出其中的四处并修改。
(4分)中国天气网天气新闻征稿启事中国天气网内容涵盖丰富,其中《天气新闻》尤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天气新闻在报道突发天气事件和提高防灾减灾科普常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自本网200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每天都需要发布大量全国各地重大天气新闻。
由于网站影响不断扩大,公众对各地天气新闻的时效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不断提高,而本网编辑人数有限,现特向各省、市、区级气象局征稿,请务必踊跃投稿。
(1)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卷五万章原文译文万章上原文译文(之一)原文: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译文——————————人在年幼的时候,爱慕父母;懂得喜欢女子的时候,就爱慕年轻漂亮的姑娘。
有了妻子以后,便爱慕妻子;做了官便爱慕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赏识便内心焦急得发热。
不过,最孝顺的人却是终身都爱慕父母。
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上见到了。
【读解】终身都爱慕父母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终身都只爱慕父母,其他如年轻漂亮的姑娘、妻子、君王等统统不爱。
另一种是既终身爱慕你母,又不妨害爱姑娘,爱妻子,爱君王等。
若以弗洛依德博士的观点来看,第二种是正常的情感心态,第一种则出于“恋父”、“恋母”情结了。
孟子这段话是通过对大舜作心理分析后引出的。
大舜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喜爱,所以,即使获得了绝色美女和妻子,甚至自己已做了君王,达到了权力和财富的顶峰以后,也仍然郁郁寡欢,思蓦父母之爱。
所以,如果我们要做到“大孝”,那就应该既“终身慕父母”,又爱少艾和妻子,这才是健康正常的心态。
万章上原文译文(之二)原文: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译文——————————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养在池塘里。
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回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便摇摆着尾巴活动起来了;突然间,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
”于产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能被合乎倩理的方法所欺骗,但难以被不合情理的方法所欺骗。
“情动而辞发”与“披文以入情”
作者:王嘉乐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5期
摘要:文学作品贵以情感人,尤其是写人的抒情性的文字。
作文者应“情动而辞发”、“为情而造文”,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佳作。
而欣赏者相应的,也应该怀着“同情之理解”与“理解之同情”,去“披文以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品的情感意蕴,收获感动,得到审美熏陶。
关键词: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情动辞发;批文入情;情感对话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有“同情之理解”与“理解之同情”的说法,本来是讲对历史人物研究时的态度与方法的,但我觉得拿来论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尤其是对于写人的抒情性文学来说,也是很有道理的。
文学作品贵在以情感人,欣赏文学作品也贵在能深切感悟其情感底蕴。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作者就要首先对笔下的人物充满同情之理解与理解之同情,与笔下的人物进行真诚的情感对话,做其人物的知音;同样,读者和欣赏者也应该抱着同情之理解与理解之同情去体味作者的文字及文字背后的人物形象,与欣赏对象进行真诚的情感对话,努力做作品中人物的知音。
这也正是刘勰所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
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这句话是就文学创作的一面来说的。
面对笔下的人物及相关事件,情感淡漠,毫无同情与理解的作者是写不出动人的佳作来的。
所谓“情动而辞发”,是指对于所写人物充分了解、理解的基础上,创作情感积淀、酝酿到了不得不发的地步,这样的文章水到渠成,是“为情而造文”(《文心雕龙·情采》),而非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之作。
以《史记》为例。
《史记》是司马迁“发愤”之作,被称为“无韵之离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清末小说家刘鹗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老残游记序》),可见司马迁是充满感情地为那些历史人物作传的,不是板着面孔机械记录历史。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了很多传奇人物,有悲剧英雄项羽、韩信、李广,有不容于官方的游侠、刺客,他都满怀着热情去抒写,表达他的同情、崇仰或惋惜,所以成为《史记》中最动人的名篇。
比如《刺客列传》,写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太史公首先为他们“士为知己者死”、为达目标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所感动,才能将这些不为当权者所重的刺客热情地写入历史,并在赞语中饱含感情地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堪称这些刺客的知音。
又如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虽是诗,却以诗传人,被称为“诗传体”。
杜甫不光写曹霸高超的画艺,更是以深切的同情在表现画家的辛酸境遇。
因为杜甫有着类似的坎坷经历,同样时运不济,困顿缠身,郁郁不得志,所以才会引起共鸣,写得这样感人。
再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与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并称三大抒情名篇,其感人性可想而知。
一般祭文容易写成应景文字,如果韩愈没有和十二郎亲爱深厚的亲情,怎会写出这样摧人肺腑的佳作。
还有《长恨歌》,白居易写高高在上的帝、妃爱情,为什么能发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誓言,感动千古。
除了白居易高超的诗歌才华和语言艺术,其中更重要的还有白居易自己的爱情悲剧体验融合了进去,据记载,白居易年轻时曾和一个叫香菱的女子相爱,因故没能成为眷属,成为白居易一辈子的“长恨”,几十年里写了很多怀念的诗歌。
正是因为心同此情,所以才能以同情之理解,写下如此感人的故事。
要感动读者,首先作者自己要被感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刘勰的话很有道理。
二、“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这是从读者和欣赏的角度来说的。
如果说创作作品主要是作者和笔下的人物进行情感交流与对话,那么欣赏作品就是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及作者进行情感碰撞和对话。
欣赏者有无类似的情感体验,或能否以同情之理解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作者的内心,是能否成功欣赏作品的关键。
如若对刺客报着反感之心,没有崇仰和同情,没有赞赏与惋惜,那么是看不懂《史记·刺客列传》,体会不到太史公的文字之妙、情怀之真的。
同样,一个有无曹霸、杜甫类似经历和人生体验的人,对《丹青引》诗歌的阅读感受也肯定是不一样的。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学欣赏,是要带着感情投入到文字中去的。
文字是有温度的,要以有温度的心去触摸它,感受它,才会温暖着文字的温暖,感动着作者的感动。
《祭十二郎文》与《出师表》、《陈情表》并称三大抒情名篇,古人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语,出自宋赵与时《退宾录》),话好像说的有点过头,但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正是强调了与欣赏对象进行心灵沟通与情感对话的重要性。
类似的话,东吴弄珠客在《金瓶梅》的序里曾说:“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也是讲阅读欣赏中,投入不同的情感,是否有同情之理解和理解之同情,阅读体会和收获是完全不同的。
再比如《長恨歌》,白居易创作投入了自己的同情,我们今天阅读,对待爱情不同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人,对待唐玄宗和杨贵妃不同的认识与评价的人,那阅读的体会也一定是不同的。
有的人就会批判大于同情;有的人礼赞天长地久的爱情;有的人感动身受,读出的是深深的感伤。
可见,和创作一样,文学作品的欣赏,除了欣赏方法、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敏感、投入的文心。
有情怀的文字需要有情怀的阅读。
总之,古往今来的无数佳作和阅读经验告诉我们,创作和欣赏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入的情感交流与对话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