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经典
- 格式:doc
- 大小:140.00 KB
- 文档页数:7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文心雕龙,是我国唐代文学家刘勰的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该书以辨析文学艺术为主题,全面阐述了文学创作的要领和艺术原则。
它是中国文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一书涉及诸多文体,包括诗、赋、歌、乐、赋、剧、小说等,可谓博大精深。
其内容主要由绪论和下文八篇组成,下文包括理情、辩议、纪效、议尚、劝进、文教、志操、悦性八篇。
全书共三十余万言。
在当时的文学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都会学习并研读《文心雕龙》。
它以其独特的文学批评角度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备受赞誉。
刘勰通过对不同文体的剖析和比较,发掘了不同文体之间的共性和独特之处,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奥秘。
《文心雕龙》的翻译工作至关重要,它不仅让世界各地的读者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精髓,也促进了中外文学交流与对话。
翻译作品要准确传达原书中的观点和意义,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进行适当调整和转化。
然而,《文心雕龙》的翻译并非易事。
首先,因为该书的内容广泛而深入,需要翻译者对不同文体和文学批评理论有深厚的造诣。
其次,因为中文和英文等西方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对于某些特定概念的准确翻译常常会遇到困难。
此外,因为该书是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翻译者还需要对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为了更好地翻译《文心雕龙》,翻译者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准确传达原书中的观点和意义是最重要的。
尽可能地理解原书中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文体规范,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进行适当调整和转化。
尽管不可能完全照搬原书的表达方式,但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和转化,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最后,要有耐心和恒心。
翻译一本如此庞大而深入的著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果。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心雕龙》以其独特的批评角度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为后世文学理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刘勰《文心雕龙》名句
《文心雕龙》是东晋文学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名句,深刻地反映了刘勰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名句:
1."文章之要,一曰雕龙,二曰镂云。
"
译文:文章的要素,一是雕刻神龙,二是雕刻飞云。
2."文章合理,宛转可爱,谓之雕龙;言词丽媚,比类可观,谓之镂云。
"
译文:文章要合理,灵巧而可爱,称之为雕龙;言辞优美,形象生动,称之为镂云。
3."修辞之曲直有度,若钟磬之音。
"
译文:修辞的曲直要有度,如同钟磬悠扬的音律。
4."声情并茂,使物尽其意,谓之至音。
"
译文:声音和情感并重,使事物表达得淋漓尽致,称之为至音。
5."盖无论胜己伦比,言之似己,形之有己。
"
译文:无论是超越自己还是相互比较,言辞要贴近自己,形象要有自己。
6."圣人之书,古今共之,读者之心。
"
译文:圣人的著作,受到古今人们的共同尊崇,触动读者的心灵。
7."物情之微,用力易见,非用微言,何得知之。
"
译文:微小的事物,用力量难以观察,如果不用微妙的言辞,又怎么能够理解它呢。
这些名句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对修辞技巧的探讨,被后来的文学家引为经典,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文心雕龙》是南朝齐文学家刘晨所著的文学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批评的开山之作。
该书共分八篇,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文体的分类、修辞的运用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篇以“文心”为题,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强调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是要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使读者领略其中的道理和情感。
刘晨认为作品的情感应真实自然,道理应深邃精微,通过文字的表达得以体现出来,因此文学创作需要有扎实的思想基础和感情积淀。
第二篇以“记”为题,明确了文学的功用在于传承与记载,文学作品应当忠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性,呈现出真实的历史面貌。
刘晨强调了“物我两忘”的创作态度,主张作品要严谨真实、富有表现力,使读者产生共鸣和震撼。
第三篇以“议”为题,探讨了文学的价值和作用,认为文学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要创新发展,为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一位文艺理论家,刘晨倡导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文学的思想性和社会性,提出文学应当“雅俗共赏”,既要有高尚的审美品位,又要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四篇以“称”为题,介绍了文学的分类和规范,强调了文体的多样性和特点。
刘晨对古文、诗歌、赋、颔联等文体进行了详细剖析,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文学分类理论,为后人研究文学的发展规律和审美趣味提供了参考。
第五篇以“义”为题,阐述了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与时代的态度和见解。
刘晨认为文学作品应当有鲜明的主题,深刻的内涵,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使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价值。
第六篇以“度”为题,讨论了文学的审美标准和创作要求,提出了文学作品应当具备的“雕细篆大”的审美特质,注重字句的细腻雕琢和整体结构的完美协调,力求形神兼备,气蕴悠长,给人以美感和享受。
第七篇以“适”为题,探讨了文学作品的现实应用与审美观感的平衡,主张文学既要符合时代的需求,又要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刘晨认为文学既是享乐的艺术形式,又是人们审美情感的满足,应当追求虚实结合,理性感性统一,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也是我国文艺批评史上最早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
它涉及的范围之广,评论之深,影响之大,都是后世文学批评著作所不可比拟的。
本文将分享“文心雕龙”的原文及翻译,并深入探讨其文学批评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心雕龙》原文《文心雕龙》既是一部东汉时期的文学批评著作,也是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原文共分为六十个篇章,包括题记、跋、序言、绪论、批评文章等。
在这里,我们选择其中的篇章举例解读。
篇名:才性原文:“夫才性者,天之所先施。
气象常制,不可移易。
慧狄生良,公刘、蜀梁、隗固以为奇。
岂天人之所能改废者哉?”翻译:才性指的是人的天赋才能。
它是天赋的,常规决定的,不可改变的。
类似慧广生了一个才子,公刘、蜀梁、隗固也觉得奇怪。
这说明才性是无法被改变或废弃的。
二、《文心雕龙》的文学批评意义1.概括文学发展的趋势《文心雕龙》讨论了文学的创作技巧和文学类别,并阐明了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对于文学史迹的描述和推断,指导了中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2.揭示文学的真正价值《文心雕龙》呼吁人们了解文学创作的内在价值,以及诗歌、散文和笔记的内部要素。
在这个过程中,它展示出了文学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在思想、文化和社会领域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3.提高文学创作的技巧在《文心雕龙》中,艺术创作和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它提出了一系列的技巧和原则,为后续的文学发展和创作指明了方向。
4.为文学思想释放空间《文心雕龙》开创了对文学思想的解读空间。
只有对文学思想进行深入探讨,才能真正发掘出文学的真正内涵和价值。
这样,文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结论《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批评著作,并对后世文学批评著述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在阅读和研究《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和发展,同时也能够对当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文论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书以其独特的观点和精湛的文笔,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成为后世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
文心雕龙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雕、龙、索引。
其中,“雕”部分是对文学作品的剖析和批评,“龙”部分是具体的文学创作技巧和方法的讲解,“索引”部分则是对该书内容的整理和归纳。
在“雕”部分,刘勰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剖析和批评,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创作的原则和规范。
他强调文学作品应具备“心性之奥妙”,即作者应通过对内心世界的触动和体悟,表达出至深至诚的情感。
他还讲述了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文采”、“变化”、“意气”等。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文采”,即言辞华美、铿锵有力;同时,作品中应当有变化的节奏和音乐感,以及充满活力和动感的意气。
这些原则和规范对于古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龙”部分,刘勰则详细介绍了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他主张作品应具备“合笔”、“制艺”、“文士”等要素。
他强调文学作品的笔法要精细娴熟,能够把握好节奏和韵律;作品中的艺术构思和处理要适当得体;作品的内容要体现出作者的学养和修养。
刘勰还介绍了各种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运用对仗、比兴、夸张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趣味性。
“索引”部分是对整个书籍内容的整理和归纳。
刘勰按主题对各章节进行了分类,并提供了详细的目录和索引,方便读者查找和参考。
这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点和引导。
最后,我给大家带来文心雕龙的经典原文一则:心形不探深,邪真盈一凑。
千纬蹇误捻,凝矣川洋沤。
那去不清尘,井娄岂外蓬?若丘丸何碇,淬筮梦之蹭。
这段原文表达着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于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的渴望。
通过文字的铺陈和音韵的呼应,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文采和意境。
这是文心雕龙一书中众多精彩之处之一。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文心雕龙》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品论的经典著作,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撰写。
在《文心雕龙》的论述中,刘勰深刻地阐发了文学创作的核心原则以及文学美学的基本规律,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的共鸣,即使是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文学要格物致知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文学创作不应该仅局限于纯粹的文学性质,而应该融入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因素,从中寻找灵感和创作力量。
格物致知的观点来源于儒家的经典,其中的“致知”是指理解和认识世界的过程。
而“格物”则是指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观察,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文学创作中,格物致知的理念则体现在文学家不仅应该关注文学形式和技法,还要关注时代背景、社会风气、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从中得到灵感和创作的素材和动力。
二、文学要有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强调了文学对情感的重视。
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应该要求作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感情经验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和内心体验,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引人入胜、感人肺腑。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常用“意”和“情”这两个概念来描述文学作品的核心内涵。
他认为“意”指的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哲理,而“情”则是指作品所包含的情感色彩和文学艺术的特质。
在文学创作中,二者缺一不可,因为作品所传达的仅仅是思想和理念是难以让读者产生真正的共鸣和情感宣泄的。
三、文学要讲究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技法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视技法的表现,在他看来,文学的艺术性和魅力体现在作家对语言的运用和技巧多样性上。
因此,一个出色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有良好的结构安排、精妙的言语表现、恰当的形式表现等元素的组合。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详细论述了诸多文学技巧,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
他认为对于文学家来讲,技法要符合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运用。
结语:在刘勰的眼中,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文心雕龙》经典名言10句,睿智深刻,值得你永久收藏!《文心雕龙》刘勰编撰而成,是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其内容抢到情感在文学中的通,在当时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文心雕龙》经典名言10句,睿智深刻,值得你永久收藏。
1.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文心雕龙·知音》虽然文章的作者可能已经十分久远了,但是通过读取文章的内容,便能够通晓作者的内心。
2.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文心雕龙·物色》四季景色的变化,心情也随着节气的变化动摇起来。
3. 祈祷之式,必诚以敬;祭奠之楷,宜恭且哀。
——《文心雕龙·祝盟》写祈祷文的格式,一定要真诚恭敬。
写祭奠文章的格式,一定要恭敬且哀伤。
4. 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
——《文心雕龙·夸饰》说到欢乐,字句里就仿佛都带着欢笑;谈到悲伤,字里行间都仿佛带着哭泣。
说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要一致。
5. 谓繁与略,适分所好。
引而申之,则两旬敷为一章,约以贯之,则一章删成两句。
——《文心雕龙·熔裁》所写的文章,是繁杂还是简约,都取决于作者的自身喜好。
引申一下,两句话便可以写成一章。
简约一点,一段话也能够压缩成为两句。
6.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这句话说出了身体力行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掌握做事的具体方法了,不断的接触,才能够把握事情的原理。
7.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文心雕龙·知音》文学创作,是心里先有所触动了,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上;文学批评,是先看作品,然后才深入到作者的内心。
沿着外在的去追溯本质的,就算隐晦的也可以变得明朗起来。
8. 缀字属篇,必须练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文心雕龙·练字》书写文章,要对文字进行选择,第一要去避免那些诡异的文字。
文心雕龙对曹植的评价原文
《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评论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书中对曹植的文学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一位文采飞扬、才情出众的文学家。
曹植是三国时期蜀汉刘备的次子,他才华横溢,尤其擅长作词。
在《文心雕龙》中,对曹植的词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书中称赞曹植的词作犹如巧匠雕琢,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他的词作婉转动人,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情感描写,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曹植的词作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常常创造出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使人耳目一新。
《文心雕龙》还对曹植的描述进行了一些典型的分析。
书中认为曹植的词作常常以意象丰富、比兴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人,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寓意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曹植的词作常常以情感为主题,通过独到的表达方式,将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转化为文字,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共鸣。
除了对曹植的词作进行评价外,《文心雕龙》还对曹植的文学创作方法进行了分析。
书中认为曹植非常注重语言的艺术和修辞的运用,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修饰手法,给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层次。
同时,曹植也善于运用意象和抒情手法,使作品更加凝练和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对曹植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认为他是一位文采出众、才情横溢的文学家。
曹植的词作丰富多样,充满了艺术的魅力,他的文学创作方法也非常独特,注重语言的艺术和修辞的运用。
曹植的文学成就不仅为后世文人所推崇,也为《文心雕龙》这部经典之作所肯定。
文心雕龙经典佳句文心雕龙是唐代作家刘勰创作的一本文学批评著作,全书共分为六十篇,涵盖了文心雕龙的基本理论和批评方法。
下面是一些与文心雕龙相关的经典佳句的参考内容:1. "以文为心,以心明志,以志得文。
" 这句话是整本《文心雕龙》的核心观点所在。
它强调了作家创作的初衷和目标,即要以文学作品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借助文学来启迪人心、明确自己的志向。
2. "磨剑不误砍柴工,砥砺文章立文章。
"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技巧和提升自己的水平,以便能够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和不断的修炼,才能够取得突破和进步。
3. "文多必厚,文少必轻。
" 这句话强调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它告诉我们,一篇作品如果内容丰富、深入,那么它必定会显得深厚而有力;相反,如果作品内容贫乏、浅薄,那么它就会显得轻浮和不足。
4. "文章积乖,齐民之兴也。
"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的看法。
他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可以积聚起人们的共识和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 "修辞者,取象善比也。
比象者,托义善言也。
" 这句话描述了修辞的基本原则。
它告诉我们,在修辞的运用中,应该选择恰当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意思,以便更好地表达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6. "取意者,务得兴发也。
发兴者,愉人之心也。
" 这句话强调了作品要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上的愉悦。
作家在创作时应该着力于让作品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和思考,以便更好地达到作品的目的。
7. "文章之要,言之容,气之盛,音之和。
" 这句话提出了作品的要求和标准。
它告诉我们,一篇好的作品应该言之具体、气势磅礴、音调和谐。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了完美的统一,才能够产生最大的艺术效果。
8. "文静者不可乱,气和者不可以奇。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解说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
这部作品博大精深,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理、方法、技巧以及文学批评的标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全书分为五十篇,涵盖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各个方面。
刘勰在书中强调了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性情。
同时,他也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认为文学是传播道义、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详细分析了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各个环节。
他强调文学创作要遵循“神思”、“体性”、“风骨”等原则,即要在深入思考、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风格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刘勰还提倡“博览群书”,认为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学创作的基础。
在文学批评方面,《文心雕龙》提出了“六观”说,即从六个方面来评价文学作品:一观位体,即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二观置辞,即作品的语言和表达;三观通变,即作品的创新和变化;四观奇正,即作品的独特性和规范性;五观事义,即作品的内容和意义;六观宫商,即作品的音韵和节奏。
这一评价体系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前代文学批评的成果,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中,通过对《文心雕龙》的深入解读和生动呈现,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精髓和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观后感导语作为一部中国古代文论著作,《文心雕龙》堪称经典之作。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给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在阅读完《文心雕龙》后,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魅力。
本文将就《文心雕龙》的主要观点和精髓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伟大的典籍。
一、文心雕龙的作者及作品简介《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分为一百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对古代文学的创作、修辞、文体、主题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论述,被誉为“千古文庙”。
二、《文心雕龙》的核心观点2.1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文学在《文心雕龙》中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刘勰认为,文学有助于传承历史与文化,激发人的思考与想象力,提供美的享受和情感宣泄的途径。
他还强调了文学与道德的关系,认为文学作品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并能通过美感的表达引导人的思想与行为。
2.2 文学创作的要素与技巧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从创作的要素与技巧的角度论述了文学艺术的特点与规律。
他指出,文学作品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与人的思想感情,艺术创作的灵感需要与时俱进,从而使作品更贴近时代与人民的生活。
此外,他还强调了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3 文学作品的分类与评价《文心雕龙》中对文学作品的分类与评价也是刘勰着重讨论的内容之一。
他主张将文学作品分为章句、质谱和文体三类,并就每一类作品的特点与评价标准进行细致论述。
此外,他还提出了“气质”与“内涵”两个重要概念,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具备高贵的气质和深刻的内涵,从而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文心雕龙》的价值与意义《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1 对文学创作的启迪《文心雕龙》深刻剖析了文学的要素与技巧,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如何根据不同的文体与内涵来选择适当的语言风格,等等。
文心雕龙经典名言30句文心雕龙是南朝宋代刘勰所著的文学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名言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以下是文心雕龙中的30句经典名言,并对其含义进行拓展。
1. '章有始有终,曲有中有休。
' 这句名言强调了文章的结构和节奏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文章需要有明确的开头、发展和结尾。
2. '不得其发而作,不得其所而为。
' 这句名言强调了写作的创作灵感和主题的选择是关键,只有找准了发作的时机和适合的题材,才能写出有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3.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 这句名言指出了学习和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吸收前人的精华,才能在创作中有所突破。
4. '凡作为者,皆发乎情,止乎理。
' 这句名言强调了情感和理性在作品中的平衡,情感可以激发灵感,但作品的结构和逻辑需要基于理性的思考。
5. '上可观其大略,下可辨其纤微。
' 这句名言强调了文章要具备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既要能看到整体的大意,又要能分辨其中的细微之处。
6.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这句名言指出了成功之路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超凡的才华,二是坚定的毅力和决心。
7. '浅则反复,深则躁动。
' 这句名言指出了写作的两个误区,一是内容浅显,反复琢磨不得要领;二是内容深刻,却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
8. '多读书,然后如才;多为文,然后工巧。
' 这句名言强调了读书和写作对于提升自身才华和技巧的重要性,只有通过阅读和实践,才能不断进步。
9. '文章之家,三要明心见性,洞贯山河。
' 这句名言指出了写作的三个要点,一是理解自己的内心和真实感受,二是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是具备广阔的知识和眼界。
10. '文章有气象,有形势,有动静,有变通。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南朝宋代刘勰所写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文学批评集成,被誉为“文学批评的圣经”。
本文将为读者带来文心雕龙的原文及翻译,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文学理论。
一、《文心雕龙》简介《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文学批评汇编,共分为十篇,包罗万象。
刘勰在书中涵盖了很多文学范畴,包括文学分类、文学艺术、文学传统、文学规范等等。
这本书于南朝宋代刘勰时期创作完成,严格来说它更像是一部写作指南,为文人提供了指导他们如何写作以及如何在文艺创作中追求真理、表达情感和展示个性的方法。
这本书以文学创作的四种基本要素——主题、情感、思想和文学技巧为主要研究对象。
它不仅提供了文学学者、作家和艺术文化爱好者极具参考价值的文学规律和文艺创作技巧,更给人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和意识体验。
二、《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主题之要原文:凡作品之成则必有主题。
主题, 则是作者发源于气象风俗并与之相关连的深切思虑;主题,是诠解生命之真谛;主题,是反映历史之风貌;主题,是体现审美之趣味。
所以作品之主题若是不正,则其形式再为美丽,亦无所谓好作品也。
翻译:A work must have a theme in order to be completed. The theme must originate from the author's profound reflection related to the climate and customs. The theme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ssence of life, the refl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style, and the embodiment of aesthetic taste. Therefore, if the theme of a work is not correct, even if its form is beautiful, it cannot be regarded as a good work.2.文学之道原文:然古文者本以传主旨、达情思、发议论为主,故不拘于形式,亦不计创制,但凡能达其旨、引其意者,皆可谓之佳句。
文心雕龙的经典名句1.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你看,当我们去攀登高山的时候,那种对山的喜爱之情是不是会充满心间呀!就像我那次去爬山,一路上满心满眼都是山的巍峨和壮丽。
2. “操干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这就好比学吉他,得练习好多好多曲子,才能真正明白音乐的韵味,不是吗?想想自己一开始弹得乱七八糟,到后来渐渐熟悉,不就是这样吗?3.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哎呀,就像我们学习知识一样,不断积累才能让自己越来越有内涵呀。
比如每天读一些书,时间长了,可不就收获满满嘛!4.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写文章的人因为情感涌动而写出文字,读文章的人通过文字去感受情感。
就好像那些感人的故事,作者带着情感去写,我们读者就能深深地体会到那种情感呢。
5. “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这就像看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一听描述就能想象出它的样子,说起季节来,一读文字就能知道是哪个时候呢!就像说到冬天,就会想到那漫天的飞雪。
6.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看到美丽的景色,心里不就被触动了嘛,可不是嘛,那次看到那片绚烂的花海,心都跟着荡漾起来啦!7.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啊,身体可能在江海边上,但心里却想着其他重要的事情呢。
就像有的人表面在悠闲度假,心里可能还在惦记着工作。
8.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章的变化会受到社会情况的影响呀,兴衰也和时代有关系。
这不就跟潮流似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学风格嘛!我觉得这些名句很好地阐述了文学创作的精髓和特点,让人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呀!。
文心雕龙经典名言文心雕龙经典名言11、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4、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5、有了机会不要放过,没有机会不要放松。
6、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7、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8、君子强学而力行。
——杨雄《法言·修身》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述而》春秋孔子10、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11、诚实是一块板子,坦率是另一块板子。
这两块板子可以夹得你很直。
1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13、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14、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桓宽《盐铁论·孝养》15、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16、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17、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
——《登白云绝顶》宋刘过18、功成名就更要保持平常心: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
所做的哪怕是细小的事、单调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体现自己的最好风格,并在做事中提高素质与能力。
19、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20、态度决定成败,无论情况好坏,都要抱着积极的态度,莫让沮丧取代热心。
生命可以价值极高,也可以一无是处,随你怎么去选择。
2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22、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23、选择好朋友真的很重要,就象一个段子说的,跟着苍蝇会找到厕所,跟着蜜蜂会找到花朵。
和发光的人在一起,慢慢地你也会发光。
24、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荀子·非相》25、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
古文名篇文心雕龙中的经典文章文心雕龙是唐代刘勰所著的一部关于文学创作的重要著作,其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古文名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其中几篇经典文章。
第一篇是《赤壁赋》。
这篇文章是东汉末年诗人、政治家曹操的儿子曹植所作,描写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场景。
文章含蓄而富有感情,以深情厚意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抒发了作者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文章开篇即写出主题,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中原大地动荡不安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期盼。
整篇文章充满了艺术感和文学魅力,被誉为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第二篇是《岳阳楼记》。
这篇文章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描绘了他登上岳阳楼后的所见所闻。
文章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通过对楼上楼下、楼外楼内的景色描写,展示了作者聪明睿智的思想和对社会变迁的深刻触动。
文章运用夸张手法和比较手法,巧妙地表达了对人生和时代的思考。
整篇文章行文流畅,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第三篇是《论语》。
这篇文章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和对话录。
《论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智慧。
文章选取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典言行,展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家庭、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面的讨论,发表了关于人伦关系、仁爱、人治政治等重要观点。
文章言简意赅,思想深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篇是《阿房宫赋》。
这篇文章是唐代文人杜牧所作,描绘了秦始皇所建的阿房宫的壮丽景色。
文章通过对宫殿、园林和附属建筑的细致描绘,展示了秦始皇的权势和宫廷文化的繁荣。
同时,作者也借此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阿房宫的豪华和气势。
整篇文章行文流畅,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以上是几篇《文心雕龙》中的经典文章,每一篇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这些文章凝聚了作者的智慧和感悟,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心雕龙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文心雕龙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文心雕龙,一本经典的文学批评书籍,由唐代文学家刘勰创作而成。
这本名著以其深刻的文学理论和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下将逐步介绍文心雕龙的重要内容,并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扉页——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刘勰在晚年创作的一本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千古传世之论”。
该书结构严谨,观点独到,广泛讨论了文学的要素、技巧和风格。
它以文论文评为主线,详细剖析了诸多文学现象和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里程碑。
第一章——文论的根本与要素文心雕龙的第一章明确了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与要素。
刘勰以“文心”为名,强调了文学创作应该注重表达内在情感和意境的内心之美。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品首先应具备丰富的内涵、真实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
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第二章——文体的分类与评析在第二章中,刘勰详细介绍了文学作品的不同文体,并通过对各类文体的评析,对不同文体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以诔、赋、咏、颂等文体为例,逐一阐述了它们的特点与技巧。
通过对文体的分类和评析,刘勰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三章——修辞的技巧与运用文学修辞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第三章中,刘勰探讨了修辞的技巧与运用。
他详细讲解了比喻、夸张、设色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并举了大量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这些丰富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使作品生动有趣,增加表达的多样性,同时也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第四章——文学的鉴别与评价文学鉴别与评价是文心雕龙的重要论题,也是刘勰想要教授读者的一项重要技能。
在这一章中,他展示了如何从作品的构思、结构、技巧、言辞等方面进行鉴别和评价。
通过这些准则,读者可以更好地辨别优秀作品和平庸之作,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结语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不仅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技巧和艺术规律,更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文心雕龙最有名的一篇《文心雕龙》是一部由陆游(1125年-1210年)创作的文学巨著,共分为三篇,分别是上篇《文苑英华》、中篇《文心雕龙》和下篇《流芳百代》。
《文心雕龙》中有不少句子饱含深意,非常有名,尤其是中篇中的一篇《九族断案》,由九个故事组成,展示了九种全面的政治。
该篇以九个不同家族及其子孙之间的纷争和冲突为背景,记述了这些家族中不同社会等级人物的社会地位及其最终得到的平台和结果。
该篇以关于家族纷争的背景揭示出复杂的政治状况,以短篇的形式描述人物的思想及其思想的转变,揭示了有关政治的思想观念,以及人们如何应对和解决政治问题。
《九族断案》是《文心雕龙》中最有名的一篇,主要描写九族(正、内、凤、宗、宋、家、兰、赵、郑)之间发生的争斗。
该故事描述的人物有著名的文人陆游、克己的赵公明、处世的让子、仁慈的宋时翼、才华的凤臣以及鲁应齐、弄黑话、郑许等人。
剧情叙述了他们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思考、理解和分析来解决纷繁复杂的政治问题,从而实现公平和正义。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笔调、深刻的思想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当时十三朝政治及其发展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之一。
此外,《文心雕龙》中的《九族断案》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当代人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它充分表明:人类发展的存在方式决定了发展的方向,即无论发展中人们最终以何种方式发展,都应以合理的理念为核心;要想解决一类社会问题,就必须充分理解各方面的关系,并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案;最后,所有的行动都应遵守基本的公理,尊重普世价值,以达到正义的目的。
《文心雕龙》中最有名的一篇《九族断案》,无疑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在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文章,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之一,也激发出了我们对于古典文学精神的追求与探索。
尤其是《九族断案》,其中描绘的场景、揭示的思想和对现实的反思,为古典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为当今人们提供了一种更新颖的思想,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文心雕龙中的经典名句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
人之禀才,迟速易分;文之载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杨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沉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
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吃文为患,生于好诡。
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
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
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
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导语】《⽂⼼雕龙》全书最主要的审美理想,其⽂之枢纽开篇《原道》就点明“⼼⽣⽽⾔⽴,⾔⽴⽽⽂明,⾃然之道也”的⾃然审美⽴场,即⼀切⽂学创作本源于⾃然。
下⾯就给⼤家分享下关于《⽂⼼雕龙》经典语句,欢迎阅读! 【篇⼀】 ⾃春秋以下,黩祀谄祭,祝币史辞,靡神不⾄。
⾄于张⽼贺室,致祷于歌哭之美。
蒯聩临战,获祐于筋⾻之请:虽造次颠沛,必于祝矣。
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丽者也。
汉之群祀,肃其百礼,既总硕儒之义,亦参⽅⼠之术。
所以秘祝移过,异于成汤之⼼,侲⼦驱疫,同乎越巫之祝:礼失之渐也。
⾄于轩岐⿎吹,汉世铙挽,虽戎丧殊事,⽽并总⼊乐府,缪韦所改,亦有可算焉。
昔⼦政品⽂,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
⾄于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鸩鸟媒娀⼥,诡异之辞也;康回倾地,夷羿彃⽇,⽊夫九⾸,⼟伯三⽬,谲怪之谈也;依彭咸之遗则,从⼦胥以⾃适,狷狭之志也;⼠⼥杂坐,乱⽽不分,指以为乐,娱酒不废,沉湎⽇夜,举以为欢,荒*之意也:摘此四事,异乎经典者也。
⾄如郑庄之赋《⼤隧》,⼠蔿之赋《狐裘》,结⾔扌⾖韵,词⾃⼰作,虽合赋体,明⽽未融。
及灵均唱《骚》,始⼴声貌。
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拓宇于《楚辞》也。
于是荀况《礼》《智》,宋⽟《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国。
遂述客主以⾸引,极声貌以穷⽂。
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知诗为乐⼼,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在诗,君⼦宜正其⽂。
“好乐⽆荒”,晋风所以称远;“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
故知季札观乐,不直听声⽽已。
【篇⼆】 赞者,明也,助也。
昔虞舜之祀,乐正重赞,盖唱发之辞也。
及益赞于禹,伊陟赞于巫咸,并扬⾔以明事,嗟叹以助辞也。
故汉置鸿胪,以唱⾔为赞,即古之遗语也。
⾄相如属笔,始赞荆轲。
及迁《史》固《书》,托赞褒贬,约⽂以总录,颂体以论辞;⼜纪传后评,亦同其名。
⽽仲治《流别》,谬称为述,失之远矣。
及景纯注《雅》,动植必赞,义兼美恶,亦犹颂之变⽿。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关于写作的经典句段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
《文心雕龙·养气》。
针劳:诊治劳累。
药倦:医治疲倦。
这两句大意是:通过安闲自在来消除劳累,通过谈话说笑去医治疲倦。
人的体力或精神的疲倦劳累,大多是由于连续劳作,大脑和肌肉高度紧张所致。
使身体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与人谈天说地,神情愉快,这种积极休息,可以使大脑和肌肉松弛,精神趋于和缓,疲倦劳累也就会自然消除。
这两句可用以指导人们消除疲劳。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心雕龙·知音》。
缀文者:指作者。
观文者:指读者。
披文:阅读、分析文章。
入情:进入作品规定的情景中,指被打动。
这两句大意是作者只有当感情奔腾涌动时,才能文思如泉,运用文字形成作品;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分析作品,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作品的情所打动。
这两句话从作家、作品、读者三方面论述了审美活动的完整过程,并强调了真情实感对于作品的重要性。
可供引用论述或说明只有当作家胸中感情澎湃,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时,才能写出好作品,打动读者的心灵。
如果仅仅为文而文,矫情造饰,那么即使勉强成文,也不会具有感染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知音》。
操:掌握。
声:指音乐。
器:指武器。
这两句大意是:只有掌握了上千支曲子之后,方能通晓音乐;只有观察过上千口宝剑之后,方能识别武器。
刘勰这段话的原意是: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一部文学著作,首先必须阅读大量作品。
《意林》引《新语》:“子云(扬雄)曰;能读千赋则善赋;君大(王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刘勰语盖自此化出。
我们今天在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工作中,仍须提倡刘勰的这一唯物的观点。
鉴赏文艺作品,既要善于识别香花与毒草,还要善于鉴定砾石与宝珠。
提倡“观千剑而识器”,就是强调比较。
刘勰的这种强调亲自实践.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充分比较来鉴别事物性质的观点,同佯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文心雕龙·附会》。
章:章节。
易:变换。
代:取代。
这两句大意是:修改章节比童写一篇文章更困难,更换一个字比取代一句话还艰苦。
修改文章,既要保持原作的内容风格,又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确实是十分艰苦时。
有时为了修改一个字、一句话,付出的劳动地重写一篇文章还多。
可引用用以反映修改文章的艰苦。
权衡损益,斟酌浓淡,芟繁剪秽,弛于负担。
《文心雕龙·络裁》。
权衡:衡量。
掼益:减少增加。
斟酌:考虑。
芟(shān山):腿除。
弛、:解除。
这几句大意是:衡量文字哪里要增,哪量要减;考虑笔墨哪里该浓,哪里该淡,删击多余的字句,剪除芜秽韵内容,使文章减轻负担,避免冗长累敷。
~几句告诉戎们:文章写成后,要反复修改,去粗存精,删繁就简,务使文字精练,中心突出,这是创作的经验之谈,值得记取。
粗率的急就之作,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
《文心雕龙·熔裁》。
敷:铺陈,排列。
殊:不同。
这两句大意是:善于删削的人,文章中一些多余的字虽然去掉了,但意思仍保留下来;善于铺陈的人,文章中所用的辞藻各不相同,而意思愈来愈明显。
古人写文章讲究熔炼剪裁,即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同时,又讲究铺张扬厉,即表情达意务求淋漓尽致。
因此好文章有时泼墨如云,有时惜墨如金.可见“删”和“敷”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
什么时候该简,什么时候该繁,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面定。
这两句可供论述文章要认真剪裁,力求繁简得当时引用。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文心雕龙·熔裁》。
疏:粗蔬,指文意联系不紧密,中间有多余的、无关宏旨的语。
这两句大意是:文章中有可以删削的句子,足见其粗琉;文章中没有一个可以削减的字,才知道其精密。
古人云,“文不惮改”,而在修改时,要注意尽可能地去掉那些多余的或可有可无的字句,这样,文章才会精练细密。
这几句可供论述文章删削的基车原则时引用。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
《文心雕龙·书记》。
阙(quē缺):欠缺。
这两句大意是少一个字意义就不完整,多一句话辞采就受妨害。
文章写得一字不能少,一句不能多,足见其简洁凝练。
炼字斟句如能达到述个水平,文章的语言文字就无可再改了。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文心雕龙·明诗》。
俪:对偶。
采:辞采。
百字:五言诗二十句,指全篇。
这几句大意是:讲究全篇的对偶辞采,争取一句的奇特警策;在情景上一定尽力刻画形貌,在用辞上一定尽力要求新颖。
《文心雕龙·明诗》是专题论诗的。
它分别论述了各代的诗,指出了各代诗的特点及其优点、弱点,不乏精辟的见解。
~讲的是南朝刘宋初期的诗风特点:讲究对偶,讲究辞采,刻画细致,用辞新颖.对东晋的诗风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特别是“俪采”二句对讲究骈俪辞采的诗风作了典型的概括,因此常被人们征引。
物色尽而情有采。
《文心雕龙·物色》。
物色:景物。
本句大意是:景物描写得十分详尽而感情的抒发还含蓄有余。
我国古代抒情的诗文作品,历来讲究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同时还大都注意写景时穷形尽相,务求充分,而抒情则含蓄蕴藉,作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句可供引用论述作品中情与景的关系,也可用以表现丰富而含蓄的辞采。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文心雕龙·物色》。
少:指语言简练。
总:总括。
这两句大意是:用简清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把事物的情态状貌表现无遗。
这两句的原义是赞美《诗经》的语言虽极其简练,却具有根强的表现力的。
在这两句之前,作昔还举了很多倒子,如:“‘灼灼曲’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
‘##’学草虫之韵,‘皎日’、‘#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
”这里的“灼灼”、“依依”、。
喈喈”、“##”等,确实是“以少总多”,把桃花、杨柳之状貌,黄鸟、草虫之声情,绘声绘包地刻画出来了。
现在可引用以说明文学作品言简意骸的重要性,或用于赞美某些作品的言约义丰。
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
《文心雕龙·隐秀》。
晦塞:同“晦涩”,隐晦难懂。
隐:指含蓄。
秀:指精警。
这几句大意是:把晦涩当作深,虽然奥秘却不是含蓄;用雕琢去求工巧,虽然华丽却不是精彩。
文章如果故作高深,写得人们读都读不懂,正好说明它“虽奥非隐”,很可能还是故弄玄虚,用来文饰浅薄;文辞如果雕琢堆砌,虽然华丽却决不精辟,只能是华而不实之作。
可见“晦涩”和“雕削”,都是文章的大忌。
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文心雕龙·夸饰》。
夸:夸张。
节:节制。
饰:修饰。
诬:捏造事实,无中生有。
这两句大意是:夸张而有分寸,修饰而不捏造。
夸饰(或称夸张)是一种修辞方法,指用夸大的字句来形容事物,以启发读者的想象力,增强文辞的表现功能。
但夸张和修饰都必须适度,如果过了头,反会使人感到荒诞虚假,其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
《文心雕龙·夸饰》。
戚:忧愁,悲哀。
偕(xié斜):在一起。
这两句大意是:谈到欢乐时文字和笑声并至,论到忧伤时语言和哭泣同来。
这里说的是一种渲染的写作手法。
在写抒情性的诗文时,作者将感情凝于笔端,对欢乐或悲伤的情态进行绘声绘色的刻画,以激起读者的共鸣,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读者将随着你酃充满感情的辞采,或悲或喜,不能自己。
文以辫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文心雕龙·议对》。
辨:道理明晰。
事:指文章中所阐述的道理和列举的事实。
核:准确。
这几句大意是:文章以说理明晰、行文简洁为高,不以冗长繁复为巧;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或列举的事实以明白准确为要,不以艰深隐晦、难于理解为奇。
这几句是针对论说文而言的,论说文都是阐述某种观点和说明某些道理的,因此,首先在内容上应该观点明确,道理清晰,而且作为论据所列举的事实要准确翔实,使读者易于接受。
其次在写法上要注意行文简洁明了,既不能冗长繁复,使自己的观点反而隐而不彰,又不能一味地追求艰探隐晦,难于为人们所理解。
本名句可供说明论说文的创作原则时引用。
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文心雕龙·辨骚》。
论:此处是写的意思。
循声:顺着声音。
貌:样子,此指山水的形貌.节候:节令物候。
披文:阅读文辞。
见时:感受到时令的特点。
这几句大意是:说到山水,就能使读者仿佛可以顺着声音看到山光水色的样子;说到节令物候,就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写时令的寒暖特点。
这几句可供引用论述在创作写景状物的篇章时,要尽可能地描写得细致准确,形象逼真,要能使读者阅读时仿佛可以身临其境。
也可引用形容某些作品描写精彩,生动传神。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文心雕龙·章句》。
彪炳:文采焕发。
疵(Cī雌):缺点,毛病。
明靡:明白细腻。
玷(di ān店):白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
清英:清新英挺。
这几句大意是:一篇文章文采焕发,是由于章节没有毛病;章节明白细腻,是由于句子没有缺点;句子清新英挺,是因为文字没有虚妄。
刘勰认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因此,要使全篇好,必须“章无疵”;要使章节好,必须“句无玷”;要使句子好,必须“字不妄”。
确实,要写出好文章,谋篇布局、炼字琢句的工夫不能忽视,粗制滥造是写不出“彪炳”之文的。
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
《文心雕龙·章句》。
搜:搜集,寻求。
裁:剪裁,比喻写文章时对材料的取舍安排。
这两句大意是:搜集句子时切忌颠倒,剪裁章节时贵在顺序。
忌颠倒和贵顺序是一个意思,都是说写文章时要文理通顺,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无论是集句成章还是积章成篇,都不能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缺乏逻辑性,使读者不知所云。
这是创作的经验之谈,谋篇布局时应该切记。
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
《文心雕龙·章句》。
启行:原义是起程,出发,这里指文章的开头。
逆萌:预先发端。
绝笔之言:指文章的结尾。
追腠(yīng硬):追继,承接。
这几句大意是:文章的开头话中,就应该预先稍稍显露出文章中心部分的意思;文章结尾处的语言,也要能承接照应前面中心部分的主旨。
这几句以骈四骊六句法,指出散文创作在谋篇安章上文气贯通、意脉不断、前后呼应的重要性。
可供引用论述作者在构思时应注意文章首尾照应,一气呵成。
义贵圆通,辞忌枝碎。
《文心雕龙·论说》。
义:道理。
圆通:圆熟通达,指既合乎常道,又能自圆其说。
辞:文辞,语言。
枝碎:支离破碎,指语言枝蔓横生,细碎繁杂,不能围绕中心,简明扼要。
这两句大意是:文章中所阐述的道理强贵圆熟通达,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文辞最忌讳支离破碎,冗长繁杂,脱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