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 芦花荡教学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1.2学习课文中描绘景物的技巧。
1.3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课文中描绘景物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
2.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家乡的芦花荡有什么印象?2.课文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课堂讲解3.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3.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性格与景物描写的关系。
4.课堂讨论4.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景物描写练习。
5.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6.课后作业6.1学生根据所学,进行景物描写创作。
6.2学生将作品至班级群,互相学习、交流。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教学意见和建议。
七、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芦花荡,了解其生态环境。
2.邀请环保专家到校进行环保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附:课文《芦花荡》简介《芦花荡》是孙犁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作者家乡的芦花荡美景,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家乡的美丽和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情感,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说:“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孙犁先生的《芦花荡》,这篇散文不仅语言优美,还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2芦花荡孙犁课型:教读研讨课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二、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1.明确目标2.检查生字词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四、复述故事情节五、课堂小结六、作业1.识记字词。
2、芦花荡生归纳,再教师总结)可以有如下结论: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4、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如:⑴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⑵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⑶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⑷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⑸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⑹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⑺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⑻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⑴教师示范分析第⑴、第⑻句。
第(1)句:“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斗争环境里的人和事务,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叫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
以下是小编搜寻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供参考借鉴!教学目标:学问目标:把握故事情节,体会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调。
实力目标:1.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2.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烘托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酷爱和平,反对斗争。
但在这个世界上,斗争却时有发生。
于是,酷爱和平的人民主动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
在嘎子的家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日我们就来相识一位奇妙的老英雄。
(幻灯①显示课题、作者)二.作者、作品简介1.学生依据预习状况介绍2.读幻灯②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斗争、解放斗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斗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三.介绍小说的基本常识。
幻灯③小说的定义及三要素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详细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四.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1.文章题为“芦花荡”,前八自然段交代了与芦花荡有关的哪些内容?(学生通读前八段后回答,不清晰时老师做引导分析)明确:(1)环境:敌人包围的苇婚。
幻灯④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斗争(从敌人、炮楼、躲避战火等分析)(2)人物:①老头子:奇妙的老英雄(从年龄、任务分析)②战士:心情乐现、信念十足(从“响”字分析)③敌人:监视苇塘(从两个“提防”分析)2.在这样的环境中,“芦花荡”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速读后文简述故事,老师引导总结)幻灯⑤开端——护送,发展受伤,高潮、结局——报仇五.本文所讲解并描述的故事极富有传奇色调,你能说说它奇在那里吗?明确:幻灯⑥(1)用剧烈的反差渲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
1.3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3.2理解作品中的人物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感悟作品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及其创作背景。
1.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了解课文大意。
2.课堂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理解内容3.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梳理故事情节。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生字词4.1教师逐个解释生字词,学生跟读并记忆。
4.2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含有生字词的句子,进行朗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时内容。
1.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分析人物形象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芦花荡、老爷爷、小女孩等。
2.2学生分组讨论,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形象的关键语句。
3.感悟作品主题3.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主题,如家乡之美、亲情、友情等。
4.欣赏文学作品4.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如描写自然风光、人物形象等。
4.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2.摘录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仿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感悟,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芦花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过程和方法:揣摩体味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但在《芦花荡》这篇课文中,学生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深度理解上还有待提高,需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难点:小说中人物性格进行探究: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教学过程【导入】芦花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观看小视频(《亮剑》片头曲)2、同学们喜欢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吗?能否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你从影视剧中看到的战争场面?(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金戈铁马......)“血肉横飞”“刀光剑影”充满血腥的战争场面的确让人惊心动魄。
作家孙犁笔下的芦花荡虽有日本鬼子的严密封锁,却有一个干瘦的老头子能够整天在芦花荡里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
那么这位抗战中的传奇英雄————老头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孙犁的介绍走进那片神秘的芦花荡。
(创设情境,把学生引领到小说的环境“美”的情境中来。
)二、一读课文,了解情节1、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这篇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现在再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学生复述故事情节)3、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故事情节吗?(传奇色彩)三、二读课文,感知环境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找一找,划一划,文中有哪些描写芦花荡景色的句子。
例: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2 芦花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能力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德育目标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
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
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
(板书文题)设计(二)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
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第2课《芦花荡》(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是“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文中“老头子”的形象因其个性鲜明而丰满,在充满神奇色彩的芦花荡的映衬下,尤为奇特。
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3、中招考点:
通过对河南近8年中考试题的分析,作家作品、字音、解释以及对文章大意的归纳概括仍是中招考察的对象。
4、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作家作品、及重点字词等基础知识仍是需牢固掌握的,期中、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多次证明,此部分仍是学生的失分点,需要强化记忆。
而复述故事则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归纳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了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及故事的写作背景;
2、能识记重点字词;
3、能把握故事情节,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作品的方法思路。
(重点)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师课上抽查落实。
针对目标二:师问生答,课后生识记。
针对目标三:师方法引导,生理清文章情节,复述故事。
四、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打算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部分引导学生留意这篇小说与以往读过的斗争题材小说或者看过的斗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风格不同之处,进入学习。
为了充分敬重学生的体验拟定“你喜爱这篇小说吗?喜爱小说的那些方面?”来确定学习的重点。
依据学生的相识老师归结到“人物形象美、环境美、语言美”三大方面并且板书,作为探究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1、处理生字词2、概述小说内容三、走近“老头子”赏析老头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阅读提示:跳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老头子”的精彩之处标记勾画出来,加批注。
思索:“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陈述理由。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2.展示探究学习成果:抗日热忱高涨的人(二、五段);老当益壮的人(三、四、五段);自尊自信的人:“每天夜里”、“每天傍晚”;三个“不怕”;三处“明天来看吧!”以及大菱受伤以后集中地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爱憎分明的人:对两个孩子和爱和对敌人的恨“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__”。
智勇双全的人(诱敌上钩、痛击鬼子)3.分角色朗读体会“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迁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从两题中选一题:(1)二菱躲在荷叶底下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2)晚上“老头子”回来后向大菱转述白天痛击鬼子的经过。
5.深化“老头子”形象,分析其典型性和代表性:小说为什么塑造一个年近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头子形象,而没有塑造一个高大魁梧、身强力壮的硬汉子英雄形象。
(传奇性、典型性、代表性;男女老少全动员,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四、走进“芦花荡”观赏环境描写。
过渡:倒数其次段“他狠狠地敲打……鲜嫩的芦花,一片绽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文中类似的精彩的景色描写还有许多,请找出来加以分析、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