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课文原文及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7.70 KB
- 文档页数:3
《芦花荡》环境描写赏析一、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情景交融。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我们知道,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切忌游离地写景。
《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小说一开头,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
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芦花荡》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荡孙犁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一直没安静过,神经紧张得很。
一点轻微的声音,闭上的眼就又睁开了。
又是到了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着。
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
女孩子叫了一声。
老头子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
当小船和那黑乎乎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
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子弹吱吱地在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
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她挂花了!”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不怕。
他打不着我们!”“她挂了花!”“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
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我不要紧。
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
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初二上册课文:芦花荡阅读解析八年级上册课文:芦花荡阅读答案?(一)翌日,中午的时候,专门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
十几个鬼子在水里qiú( ?)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
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
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
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如此新奇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依旧望着荷花淀dèng( ?)眼。
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
依旧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 ?)着莲蓬。
船却慢慢地冲着那个地点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看起来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不记得这是什么缘故埋的了。
那个地点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样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
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幽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 ?),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
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锐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
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
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那替女小孩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鬼子们痛得鬼叫,但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周围,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芦花荡江西省安远县版石中学初二年级语文组钟桂凤一、教学背景: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军长征的出发地。
适逢今天,她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二、教材分析:这篇小说虽然很短,但是人物个性鲜明,情节引人入胜,环境细腻如画。
读这篇小说,如置身于白洋淀清新的芦苇丛中,陪着“老头子”非常快乐的与敌人周旋。
的确,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带给读者的就是“快乐”!清澈的水塘、飞扬的芦花、鱼米的清香,还有傍晚让敌人七窍生烟的响亮的歌声,让我妈快乐;女孩子受伤流血了,别急,敌人付出了更惨重的代价——腿挂在钩子上,头成了老玉米,任人敲打。
读了这样的故事,能不快乐吗?三、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张皇失措”等词语。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培养速读文章并概括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小说如白洋淀水一样清新的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如钻天的芦苇一样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1)感受文章表达的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结合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的内涵,领悟欲扬先抑的写法。
2、难点品味文章水一样清澈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和意蕴之深。
五、教学方法:1、故事导入法;2、快速阅读教学法;3、以点带面阅读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情回战场播放电影《地道战》或《地雷战》片段,请欣赏想象,生活在水乡的人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办法打击敌人?欣赏讲想象中的故事,然后读老头子在水上与敌人斗争的故事。
2、快速阅读,复述故事(1)速读课文,争先恐后。
教师: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提高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二是要提高阅读的效率,也就是要在最短时间内通过阅读获取最多的信息。
今天我们就进行一次快速阅读比赛,看谁能最快地把《芦花荡》这篇小说读完,然后我们再来一个讲故事比赛,讲一讲这篇小说里的故事。
《芦花荡》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铸剑为犁(下)——走进“芦花荡”】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与赵树理、周立波、柳青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纪》、小说与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芦花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高清课堂:铸剑为犁(下)——走进“芦花荡”】孙犁的作品对青年作家很有影响,形成了一个很有实力的作家群体,人们把这个作家群体称之为“荷花淀派”,也称“白洋淀派”。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风趣而不落轻佻”。
课文选自《孙犁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写于1945年8月。
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展。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敌,保家卫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表现了中华儿女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
“荡”是浅水湖,“芦花荡”是指开满洁白芦花的湖泊。
标题“芦花荡”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在敌后的一个根据地。
知识积累1.编算:方言。
文中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2.疟.(yào)子:即疟.(nüè)疾,一种急性传染病。
症状是发冷发热,发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
3.寒噤.(jìn):因寒冷而哆嗦。
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课文及教案所谓教案,简单地说,就是老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计划、安排与决策。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课文及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芦花荡》课文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牢牢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
他们防备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防备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
可是假设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锐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锐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牢牢封闭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依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由于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到达。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课文原文及赏析
《芦花荡》课文原文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
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赏析
《芦花荡》是一篇充满诗意的小说,作者孙犁通过对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同时,小说也表现出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小说中,作者刻画了一个干瘦、精明、勇敢的老头子形象。
他虽然年纪已高,但是仍然坚守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队伍提供物资和保障。
老头子的形象既展现了白洋淀人民的英勇和坚韧,也体现了作者对老年人的尊重和赞美。
此外,小说中还通过描绘水乡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场景,展现了白洋淀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生态环境。
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美丽、和谐的家园画卷。
总之,《芦花荡》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优秀小说,它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英勇和坚韧,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