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认知学习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19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4.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5.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6.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7.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8.实验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9.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6.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教育⼼理学B-各章节复习提纲教育⼼理学B类,考试提纲&课后练习题完全解答第⼀章,绪论⼀.单选题1.教育⼼理学研究的对象:教育过程中学⽣⼼理,影响学习的因素,师⽣互动2.教育⼼理学的学科性质:⾃然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学科3.教育⼼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唯物主义的思想,与四⼤原则)⼆.多选题1.教育⼼理学研究的内容:教育⼼理学理论,学习的理论,学习的影响因素,学习的⼼理过程2.教育⼼理学的意义:完善⼼理学科,对教育实践有重要意义1)提⾼教与学的效率,2)更新教育观念,有助于⾃我提⾼3.教育⼼理学研究要遵循的⼏个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结合实践原则,教育性原则4.教育⼼理学的主要研究⽅法:观察,实验法,调查法,教育总结法。
5.教育⼼理观察研究要注意的问题⾸先,要有明确⽬标和周全计划。
第⼆,记录要详尽。
第三,要多次观察防⽌偶然因素的影响。
7.运⽤问卷法研究要注意的问题注意(1)问卷表达清晰、准确、简洁。
问卷编制合理(2)问卷具有信度与效度(3)注意防⽌社会期许。
8.教育⼼理学的发展历程三.简答题教育⼼理实验的优点和缺点优点:结果科学,便于找因果关系局限:变量不好控制第⼆章教育与⼼理发展⼀、单选题1、遗传决定的创始⼈是A、霍尔B、⾼尔顿C、洛克D、格塞尔2、格赛尔提出⼼理发展的A⽩板说B成熟论C复演说D交互决定论3、⽪亚杰的理论核⼼是A最近发展区B⽣活教育论C复演论D发⽣认识论4、提出⼼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理学家是()A⽪亚杰 B桑代克 C埃⾥克森 D维果茨基5、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A.⽪亚杰B.桑代克C.埃⾥克森D.维果茨基⼆、多选题1.⽪亚杰认为⼼理发展涉及的⼏个极其重要概念分别是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E原型三、填空题1、环境决定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英国经验决定论者四,概念解释题1.⼼理发展:⼴义:狭义:2.最近发展区:3.发⽣认知论: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在相互作⽤中,个体不断的构建⼼理结构,从⽽在⼼理发展上产⽣质变和量变。
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不同,认知学习理论重在研究学习者对环境刺激(信息)的内部加工过程与机制,而不限于外显的刺激与反应。
该理论强调学习是主动的心智活动,是内在认知表征的形成丰富或改组的过程,而不简单是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
认知理论发端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以法兰克福大学的韦特海默为首。
认知学习理论包括两种倾向:(1)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为加涅和安德森。
(2)认知结构理论。
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儿第一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一,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人是如何加工保持信息的?——阿特金斯和谢夫林提出了记忆模型。
而后加涅提出了学习模型。
我们开始解释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人的学习和记忆包括一系列的信息加工流程,包括从外界接受和采集信息,进行识别编码和保存,在需要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加以应用。
人对信息加工流程进行不断的执行控制时,通过各种策略来调节,促进对记忆信息的获取编码存储提取。
具体过程为:1环境信息(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进入感觉登记器,形成感觉记忆。
信息在感觉登记器中保留时间很短,在此时间内,人对信息进行最初步加工,通过与具体感觉相仿的具体形象的形式对信息进行编码。
在进入感觉登记器中的众多信息之中,人只对其中的一部分信息给于注意,进行知觉识别,赋予意义,这些信息便进入了短时记忆,新信息得到暂时保存和加工,并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包括抽象的语义和具体的感觉形象)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通常认为只有5~9个信息块,每个信息块可包含很多有联系有组织的信息,人通过把零散的信息组织成更大的有意义单元可扩大短时记忆中保持的信息数量。
(这种把零散的信息组织成更大的有意义的单元的过程称为组块)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很短,但学习者不断对信息进行重复,就可以使信息保持激活的状态从而在短时记忆里保持更长的时间。
通过对信息的复述,以及对信息进行意义解释,从而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就可把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以便在以后需要时再回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