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模型理论 王寅 认知语言学第六章
- 格式:ppt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50
认知语言学————————————————————————————————作者:————————————————————————————————日期:ﻩ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
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
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
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
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
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
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
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
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
而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
他们将它定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
(Johnson,1987:xiv)Gibbs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
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
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象图式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并且与空间概念联系紧密。
根据Lakoff的分类,动觉意象图式可分为: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和其他图式。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 to refer tospecific things 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 of 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王 寅 提 要 雷可夫和约翰逊(1999)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体验哲学,严厉批判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客观主义。
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三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体验哲学在西方哲学界、认知科学界和语言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对语言成因以及其他若干相关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 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 客观主义 非客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 B08一、体验哲学的基本观点 当笔者于2000年访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语言学家雷可夫(Lakoff)时,曾就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向其讨教。
他毫不犹豫地答曰“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 ophy),并对其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他坚决否认该理论是经验主义(em piricism)和理性主义(rationalism)的中和,将其称为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
他还赠送笔者一本他与美国俄勒冈大学著名哲学教授约翰逊(Johns on)合著的《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以下简称《体验哲学》)。
近两年来,这本书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评述不断。
《哲学界》杂志评价说,该书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将会根本改变(radically change)西方传统哲学的观念,对人类本质的理解、智能的研究、感知的描写、思维模式的确定必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认为,本书提出的挑战性论述会使我们澄清对人类心智机制的理解。
《纽约时报》也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作者的抱负是远大的,观点是重要的……他们在从事一项隐喻基因研究工程,力图勾画出人类思想的基因密码。
特纳(Turner)认为这本书将会成为学术界的最佳畅销书。
2006年11月第22卷 第6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Nov.,2006Vol.22 No.6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王 寅(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提 要:人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包括多个步骤。
本文尝试以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核心思想“现实—认知—语言”为基线,将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学科以及国外主要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贯通起来,图1 从图1可见,体验哲学和C L认为人们的认知过程起始于互动性的感知体验(如感知环境、移动身体、发出动力、感受力量等),逐步形成了意象图式(I m age Sche ma),在此基础上结合隐喻模型、换喻模型、命题模型,建构出抽象的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简称C M),若干个相关C M整合起来进而形成了理想化认知模型(I 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 C M),基于此自然就可形成一个范畴原型,进而可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同时形成意义。
将范畴、概念和意义用语言形式固定下来就形成了词语和构造。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基本概念,又逐步将其组合和整合成复杂概念,进而逐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掌握的复杂概念结构。
2.感觉、知觉和表象从体验到意象图式的过程可根据普通心理学讨论的感觉(Sensati on)、知觉(Percep ti on)和表象(I m2 age)来解释,这三个过程的递进关系就表示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初始阶段的一般规律。
2.1感觉 客观世界是我们感觉的源泉,其中的事物在当前情况下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它的个别属性就会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某种反映,这就是我们对该事物的初步“感觉”,它是认识的最简单形式,人们一开始就是依靠它来认识世界中的客观事物。
学人观点丨王寅教授: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基于后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和体验哲学,在反思和批判索绪尔与乔姆斯基的客观主义理论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涉及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认知科学等诸多学科,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和浅显的语言,对认知语言学这一学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对于普及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简介:王寅,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主要是在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同时两者之间亦有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
认知科学既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成为后者的主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汲取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认知语言学成为认知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学者们一般将认知语言学视为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认知研究和语言学的边缘学科。
“认知语言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1971年,用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
但我们所说的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发展,自Dirven于1989年春在德国的Duisburg(杜伊斯堡)组织了第一届认知语言学专题讨论会以来,已召开了九届大会。
这期间国内外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还出版了《认知语言学》期刊。
基于体验哲学建立起来的认知语言学接受了Chomsky从心智角度研究语言的主张,但坚决反对他所主张的“天赋观、普遍观、自治观、模块观、形式观”。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不具有自治性。
据此,我们必须从人类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来源。
由于认知语言学尚未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学科,各路学者对其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尚缺少一个关于认知语言学的严密而又完整的定义。
笔者综合当前著名认知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观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狭义认知语言学权宜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结构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讲稿参考书目: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德)温格瑞尔/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中译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王寅,赵永峰《认知语言学著作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课程主要内容:第一讲概述第二讲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第三讲主体与背景第四讲意象图式第五讲认知模型理论第六讲隐喻和转喻第七讲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第八讲整合与关联第九讲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第一讲概述一、认知、认知科学与认知语言学二、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三、认知语言学的特点一、认知、认知科学与认知语言学认知或认识(Cognition)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心理功能。
认知过程可以是自然的或人造的、有意识或无意识。
认知: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
——《现汉第五版》认知:直接依靠主体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不借助实践手段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田运“认知”译自英语名词cognition或形容词cognitive。
老的译名就是“认识”,没什么神秘色彩了吧:)。
传统上把心理活动分为三类:认识、情感和意志。
三者之中,只有认识得到了密集研究。
汉语的“认识”,原是个多义的常用词,再做术语,有容易引人望文生义的缺点。
新造个“认知”译名做术语,有好处。
再者,用“认识”来译cognitive打头的名称,就会有容易误解为动宾结构的“认识语言学”,也不如新造个“认知”来译。
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科学被称为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包含的范围广泛根据《MIT认知科学百科词典》(1999)的定义,“认知语言学”并不是指一个独立或统一的语言理论,而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范式(paradigm),其中包括多种不同的理论和研究项目。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Themeaningofawordianaccumulationofformerapplicationofaword torefertopecificthing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of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2.范畴化:使得同一范畴内部诸成员的相似性最大化,不同范畴的相似性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