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54.00 KB
- 文档页数:10
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一、本文概述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流派,旨在通过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使用机制。
本文将对Lakoff和Johnson 这两位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进行详细的探讨。
我们将首先概述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然后分析这些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影响和地位,最后评价这些理论对于语言理解和应用的启示和贡献。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认知语言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体会到Lakoff和Johnson的理论对于语言学研究和应用的深远影响。
二、Lakoff & 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观点Lakoff和Johnson在认知语言学的领域里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们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类思维、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他们详细阐述了隐喻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中的核心作用,将隐喻视为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复杂思维的关键工具。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类通过具体事物理解抽象概念的主要途径。
Lakoff和Johnson进一步指出,语言的结构和用法往往反映了人类的认知结构和经验。
他们强调,语言并非独立于人的认知系统存在,而是与人类的认知过程紧密相连。
因此,研究语言必须考虑到人的认知因素,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就是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
他们还提出,人类的认知系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可以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这种适应性也体现在语言中,使得语言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
因此,认知语言学不仅要研究语言的静态结构,还要研究语言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过程。
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观点强调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隐喻在理解和表达复杂概念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观点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人类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Lakoff & Johnson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不仅为我们理解语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导引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研究语言认知与语言运用的学科。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导引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CIT)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认知模型,它尝试通过将“概念向量化”与“融合概念”两种过程结合起来来解释人类的概念形成与语言理解活动。
本文将重点介绍CIT理论,并探讨它对翻译的启示。
CIT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类概念的形成与语言理解不是简单地将逻辑思维与概念按照常规方式进行表达。
相反,它们是通过“概念向量化”和“融合概念”这两种过程来完成的。
所谓概念向量化,是指将概念视为独立的概率分布,每个维度表示概念的特征或属性,而且它们的权重代表了概念的相对重要性。
与此同时,融合概念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概念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概念。
在这种过程中,首先要消去原来概念不相容的部分,然后将它们合成新的结构,并创造新的构造体来支持这种合成。
CIT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结合了康奈尔大学的格兰特·约翰逊(Mark Turner)和伯克利大学的乔治·蕾克(Gilles Fauconnier)的两种认知理论,分别是概念像素(Conceptual Pixels)和嵌套结构(Nested Structure)。
在概念像素理论中,概念被清晰地分解为许多独立的要素,这些要素被人们视为更小的单位,进而组成了较大的对象。
而在嵌套结构理论中,人们将概念和概念的关系视为嵌套结构子集之间的叠加,这些嵌套结构约束人们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理解世界。
CIT理论可以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人类能够理解语言,并产生语言理解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并且它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
在这一理论中,语言被视为融合概念的产物,其阐释过程依赖于概念向量化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意思的工具,而且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反映。
那么,CIT理论对于翻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首先,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它的本质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思维过程上的转换。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二、主要内容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
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
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
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
“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
这一理论却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
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
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
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中,英语已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工具性语言。
为了掌握这门语言,我们不仅需要学习其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更需要了解其语言学理论。
本文将介绍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
一、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是研究语言习得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该理论认为,语言被视为是一个纯粹的行为,是通过语言训练和反复的口头练习获得的。
这种行为型学习被称为“习得论”,强调外部的因素对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
在英语教育中,该理论支持通过语言训练和反复回忆来获得英语能力。
二、语用学理论语用学理论(Pragmatics theory)是研究语言运用规则的一门学科,与语法学(Syntax)和词汇学(Lexicon)并列成为语言学三大分支。
它强调语言应用在日常交际中的实际意义,并分析语言在不同背景下的意义和使用上的差异。
在英语教育中,语用学理论为学生了解英语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和语气、联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认知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Cognitive Linguistics)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派别,它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知识的认知和构建方式。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认知语言处理机制产生的,语言的规律来自于认知建构活动。
在英语教育中,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学习者将语言的概念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四、社会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Sociolinguistics)分析语言在社会上的使用和使用者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理论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研究它们如何影响书面和口头语言的发展。
在英语教育中,社会语言学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运用语言。
总之,语言学理论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提供帮助。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对语言学理论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学习当中。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一、认知语言学理论概述虽然语言普遍地只是被看作是人类之间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其认知能力和方法尤为关键,它也是连接各类语言学之间的一个锁链。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方法,可以体现出其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有很多种分支和分类,例如认知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乔姆斯基提出了几个基本假设。
其一,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具有数学的特征,其自足性使其可以基本脱离范围更广的认知系统加以研究。
其二,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与词汇和语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三,如果意义在语法分析范围内,那么,最恰当的描述方法是通过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某种形式逻辑。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对于语义的理解极其重要。
正如《认知语言学杂志》在1990年首刊编者按中所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向将语言视为“组织、处理、传达信息的工具”,即语言最重要的是语义。
所以,语言研究的认知方法主要侧重于语义。
其中,框架语义学虽然并不算其分支中最热门的理论,但是,它在理解语义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二、框架语义学的基本理论(一)核心思想在人们理解词汇和句子的过程中,即在理解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时,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基础,理解它所存在的概念结构,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一个概念被置入一个文本或交谈环境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
那么,基于对框架语义学的应用,人们在词语所激活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词语的意义,并且,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人们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意象图式。
因此,框架是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概念结构,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结构。
(二)哲学基础(三)理论目标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为词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具体且便捷的方式,也为描述新词语创生、旧词添加新义,以及将语篇中各成分的意义组配成语篇整体意义的原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话题: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家经验主义美国心理学家范畴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新兴的一个语言学派。
认知语言学以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主要基础理论。
它所提出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强调了原型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和范畴等级结构包括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ies),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和下属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ies),而其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又是典型的原型范畴。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原型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下属范畴1. 引言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历来都关心一个重大问题即语言与认知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
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60-70年代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基础上建立的,提出了语言与认知不可分隔这一崭新的认知语言观,强调了语言并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而是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的感知。
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这里的经验主义不是指人被动的感知,而是指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
赵艳芳(2000:10)指出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近年来研究的焦点有意象图示(image schema),象似性(iconicity),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及原型理论基本层次范畴等。
2. 范畴化的原型理论范畴可以由一个事物和其类似事物构成或一类事物及其包含事物构成。
赵艳芳(2000:55)指出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过程(categorization),其结果即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
传统范畴理论强调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特性并且地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