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评论】论莫言小说_肉_意象的文化根源
- 格式:pdf
- 大小:204.91 KB
- 文档页数:4
大 众 文 艺大148摘要:莫言是我国文坛上富有鲜明个性的作家,他作品中涌动着强烈的女性崇拜意识。
这种意识在其1995年创作的《丰乳肥臀》中更是显著,本文试图从构建女性神话世界、“恋乳癖”及其象征意义的角度解读作者的女性崇拜意识,分析女性反抗灾难的品质以及上官金童的“恋母情结”,进而指出莫言该创作倾向的意义。
关键词:女性崇拜;恋乳癖;恋母情结;民间品质莫言是我国新时期文坛上一位富有鲜明个性的作家,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想象豪放,阅读他发表的《红高粱家族》、《白棉花》等一系列作品,我们发现他内心涌动着强烈的女性崇拜意识。
作家本人也从不讳言“恋母情结”对自己创作的影响。
这种意识在其1995年创作的《丰乳肥臀》中更是显著,在谈到这部书的创作时,他谈到:“一旦把母亲和答地联系在一起,我的眼前便一望无垠地展开了高密东北乡广袤的土地。
”[1]“人世间的称谓没有比母亲更神圣的了,人世间的感情没有比母爱更无私的了,人世间的文学作品没有比为母亲歌唱更动人的了。
”[2]于是,《丰乳肥臀》便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神话世界及与之对应的上官金童的“恋乳癖”和“恋母情结”。
一、构建女性神话世界苦难是莫言小说的母题之一,他喜欢将女性置于苦难的境地中,在灾难的承受与反抗中显示人物的生命力。
小说的开篇就是上官鲁氏与他们家驴一同生产时的场景,与她相比,上官家人更关心的是驴的命。
从小丧失双亲的她被大姑当大家闺秀养大,她那双在此之前还很吃香的小脚却偏偏过了时,嫁给上官寿喜,她的灾难却是刚刚开始。
她的灾难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文化中,女人是传宗接代的工具,丈夫上官寿喜的无能导致她未孕,但一切指责都指向她,为了报复上官家,她开始接种生子。
但命运再一次捉弄了她,怀上都是女孩,换来的是更加狠毒的虐待。
另一方来自那个动荡的年代,我们看到的是无论时局怎样动荡都始终如一哺育孩子的母亲形象。
小说也写到了母亲眼睁睁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而一系列人生遭遇没有让她垮掉,反而更促使她反思生死,在她看似平淡的话语里透露出人生的哲理,正因为这悟的深刻,使其人格具有了崇高感。
从野性欲望的张扬到欲望的净化——论莫言小说中欲望制衡的叙事伦理作者:王雪颖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期从野性欲望的张扬到欲望的净化——论莫言小说中欲望制衡的叙事伦理⊙王雪颖[浙江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23]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以降,莫言小说的欲望观大体上有着从野性欲望的张扬到欲望的净化的嬗变轨迹。
在80年代,莫言盛赞野性生命欲望实则是对新崛起的感性生命现代性伦理的认可,而进入90年代乃至新世纪,社会文化语境为个体欲望的复苏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欲望由膨胀而异化,莫言的欲望叙事则转为对欲望的深层制衡。
这尤其反映在莫言小说中对欲望异化的反抗延展为以一种东方文化的明慧来净化欲望。
因此,莫言欲望观的嬗变书写实则是对当下生存困境所提出的当代价值重构的文学方案。
关键词:莫言小说欲望伦理净化“欲望”是贯穿莫言小说一个核心关键词。
纵观莫言至今的总体创作,其作品对“欲望”的审视有着一个较为明晰化的嬗变过程。
莫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欣赏生命欲望激越的反抗,1987年的《食草家族》又深化了对欲望本体力量的认识;而到90年代初,其代表作《酒国》则转为针对欲望膨胀下的工具性谋划做出揭示,在《丰乳肥臀》中亦是流露出对欲望的制衡锋芒;尤其是到了新世纪的《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莫言对欲望异化的反拨鲜明地延展为以一种东方文化的明慧来净化欲望。
从20世纪80年代《红高粱》到新千年《生死疲劳》的“欲望观”的嬗变,可以说,莫言由感性生命现代性伦理视野下对个体生命力舒张的认可转向回归到古典的东方智慧来节制与澄净欲望。
这样的欲望观嬗变背后有着深层意蕴,这是一种立足于近三十年来在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下对于人的生存境遇做出的深切反思。
在反思“文革”为契机、呼唤“人的归来”的80年代,莫言盛赞以野性生命欲望来激活人的生命力;而当进入90年代,社会文化语境充分认可个体欲望的复苏,欲望由膨胀而异化,莫言敏锐地发现了膨胀后的欲望带给人的是更为深层的奴役,因而从90年代到新千年以降的作品中,莫言有意识地对此予以深度反拨与制衡。
对莫言的评价对莫言的评价第1篇:对莫言的评价莫言经常强调自己是乡下人,是农民的儿子,作品中特别讲了成长和土地的关系,母亲和土地可视为同一个意向。
他把被文明改造过的乡民智慧表达得非常充分,有乡土性,又有很高的文明程度智慧和幽默。
作为一名讲故事的人,莫言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下接连讲了好几个故事。
这些故事串联到一起就是一个道德讽喻。
他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而不是一名思想家的方式,巧妙地把话题紧紧地拴在了故事上。
没有故事的人是可怜的,有故事讲不出来是可怜的,没故事可讲却硬要编个虚假的故事,是可怜的。
莫言说到母亲的言传身教,他说到他母亲的那些细节,很真挚。
他是讲故事的人,所以他没有用一种说教的方式或者用一些观念,来讲他的文学创作。
而是从自己的经历说起,用故事说话,让人从中看到他的善恶观,道德观,让人看到他内心非常柔软的部分,这是他自己的独特的方式。
印象里,莫言本人一向如此,他的书很少涉及思想、理论,而是一直用经验说话。
讲话中,能看到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回顾,我想这主要是出于西方世界可能还对他有所陌生,所以有所交待是必要的。
另外,最重要的是,他用很巧妙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回答了国内或华文世界,在一些方面对他的争议。
他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作品,他最真实的想法都在自己作品里,我觉得回答得很巧,也是可以理解的。
莫言站在诺贝尔讲台上,向全世界人讲述了一个生存的和文学的故事。
他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自我、人生、社会、历史的理解,以及民间故事与现代小说的关系。
莫言在演讲中呈现了现实经验转化为艺术经验的过程。
他的故事有三个来源:一是现实的残酷经验,如童年的苦难记忆。
二是超越残酷经验的爱和悲悯,如母亲的爱、东方哲学的启示。
三是故乡流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
这些要素,通过他个人的奇思异想组合在故事结构中。
他的故事,既是对残酷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超越现实的残酷性和人的局限性的通道,更是一个存在和灵魂的避难所。
由此,实现了文学的超越性。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论莫言《红高粱》中色彩意象(可编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论莫言《红高粱》中色彩意象浅论莫言《红高粱》中色彩意象内容摘要:在莫言小说的成熟期,其代表作《红高粱》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抗日的血歌,民族的精魂。
其中,以红色、绿色为主导,以红绿之外其他各种色彩为辅的色彩意象群无疑在整个小说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是《红高粱》的主题所在,也是“红高粱”成为评论界的焦点所在。
这三类色彩意象群的价值及其影响将成为本论文讨论的支点。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色彩意象群先锋派作家中,莫言以其天马行空、独树一帜的艺术及手笔蜚声文坛,他以无功利的状态,以一种反传统的审美方式??审丑,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抗日的浴血图?。
读过《红高粱》的人,我想或多或少都会被其朴实的高密东北乡气息所动容,亦会为其极具张力的叙述语言风格所惊心。
《红高粱》叙述了一个中原土匪家族在民族反侵略战争时期的历史故事。
故事中以“豆官”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亲缘叙述者”方式来叙述爷爷奶奶辈的抗日生存故事?。
而莫言为人叫奇的是,他以审丑及身体感觉的方式,扎根农民、扎根高密东北乡,对那个时期人物的粗俗性格、残酷的杀戮画面进行描摹,展示了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高密东北乡?。
现代评论家,大多以莫言的叙述视角|、审丑艺术这两方面入手,对莫言文本进行品评。
但是,我个人认为莫言的《红高粱》之所以能蜚声文坛甚至流传于世,除了上述两个特殊的支点,更在于莫言以感觉来注入文本色彩意象群。
《红高粱》中,大量色彩意象群的运用,不仅仅是为“红高粱”抹上了一道永恒的“酥红”,更重要的是此类色彩意象群在整篇小说中的价值非同一般。
以红色为主导的色彩意象群,从始于末贯穿着抗日血歌和民族精神,以绿色为主导的色彩意象群穿梭于红高粱中,展示反民族侵略战争中乡村人民的愤怒、血歌与希望。
而其他上十种的色彩意象群,则自如运用其中,为《红高粱》抹上了奇异的魔幻色彩。
“吃人”意象的精神呼应——从鲁迅《狂人日记》到莫言《酒国》殷宏霞【摘要】莫言的长篇小说《酒国》由于对“吃人”意象的再现从而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形成了某种精神对应.尽管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创作风格不同、批判的侧重点不同,但两篇小说既都指向了真正的肉体“吃人”,也都指向了象征意义上的“吃人”,两篇小说都包含了对现代性的深刻思考,都具有明显的复调特征.莫言的《酒国》是对鲁迅精神的继承.【期刊名称】《周口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1)003【总页数】3页(P65-67)【关键词】《狂人日记》;《酒国》;“吃人”意象;精神呼应【作者】殷宏霞【作者单位】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安徽马鞍山243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1918 年,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震惊文坛。
震惊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五四”新文学的开山之作,更重要的在于其“忧愤的深广和格式的特别”。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力干将,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对几千年中国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鲁迅精神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也同样影响了当代作家,这种影响或隐或显地在当代作家们的创作中得以呈现。
1992年,莫言完成了其长篇小说《酒国》,作品的中心事件是“食婴”,这种对“吃人”意象的再现与《狂人日记》形成了某种精神对应。
一、指向真正的肉体“吃人”《狂人日记》对狂人的心理描写细腻。
作品首先揭示了狂人周围的生存环境:晚上全没月光,周围的人们对狂人的注视和议论,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赵贵翁异样的眼神,以及赵家的狗叫声,这一切均构成了一个杀气腾腾的生存空间。
作家一开始便将狂人置入异常恐怖的幽暗与绝望等叙述环境中,于是狂人的紧张和疑虑从这里开始。
“我怕得有理”、“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我知道不妙”等,这些都是狂人感觉到的肉体即将被吃时的恐惧和悲恸。
论述莫言小说的特质莫言的文学作品,题材敏感、风格独特、想象狂放、语言犀利,在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创作中独具个人风格和魅力,激励了新一代的年轻人。
(1)浓厚的“乡土”情怀莫言所创作的作品中几乎所有优秀作品都是以“东北高密乡”这片充满想象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有意识地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无边的延伸。
《檀香刑》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Y山东义和团运动、八G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蛙》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牛》、《生死疲劳》、《丰R肥T》等都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
在文学世界里莫言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2)“幻觉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食草家族》是莫言肆意挥洒他的奇崛想象力的长篇小说,堪称汉语文学中将荒诞魔幻发展到极致的作品;历史与现实,人为与自然,视觉、味觉、触觉与魔幻荒诞的想象,浓墨重彩与天马行空的抒写,在这部作品中浑然一体,令人惊叹。
《生死疲劳》描写了一个被冤S的地主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转生成一个带有的先天性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不停地讲述着自己身为畜*生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
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苦难历史蜕变。
莫言获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现实的描写,他是现实主义描写的魔法师,他观察整个中国社会的传统和现代,这是他的特色和创新。
(3)“意识流”的创作手法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代表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透明的红萝卜》、《红蝗》等。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摘要】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从语言表现手法、人物对话、风景描写、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对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语言表现手法上,莫言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和言之有物的对话,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真实自然,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风景描写中,莫言常常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和意象隐喻,呈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叙事结构上,莫言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引导读者思考。
情感表达方面,莫言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展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通过对莫言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也有助于未来对其作品的深入探讨。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艺术、表现手法、人物对话、风景描写、叙事结构、情感表达、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而备受瞩目。
莫言生于1955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
莫言的小说语言鲜活生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充满着中国乡土气息。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莫言的小说语言丰富多彩,运用了大量的地方方言和口语,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莫言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引人入胜。
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象征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想象力。
莫言的小说语言常常催人泪下,让读者陷入情感的波涛之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残酷。
莫言的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独具魅力,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1.2 研究意义研究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研究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文学思想,有助于提升对莫言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于民间升腾的想象论莫⾔⼩说中的动物魔幻意象黄敬军REVIEWREVIEW//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于民间升腾的想象———论莫⾔⼩说中的动物魔幻意象⊙黄敬军[辽宁师范⼤学⽂学院,辽宁⼤连116021]摘要:莫⾔的魔幻现实主义系列⼩说区别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突显出⼀种中国本⼟化特⾊,具有独特的民间⾊彩,这主要源于他在⼩说中所建构的众多魔幻意象,尤其是营造了最具鲜明特⾊、充满荒诞⾊彩,并与⼩说⼈物之间构成⼀种互喻、指涉关系的动物魔幻意象。
莫⾔凭借天马⾏空的想象创造⼒,孜孜不倦地开掘曾经给养他成长的⼟地———⾼密东北乡,他以饱满的笔触、民间写作的⽴场、升腾的想象⼒,恣肆地勾勒出⼀个惟妙惟肖、形态各异的动物意象群落,亦真亦幻、虚实相⽣,魔幻⾊彩⼗⾜,不仅增加了⼩说的可读性和欣赏性,也丰赡了⼩说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莫⾔动物魔幻意象魔幻现实主义莫⾔的魔幻现实主义⼩说中所营造的魔幻意象群落可谓是蔚为⼤观,壮丽、繁复,如动物意象群、植物意象群、⾊彩意象群、精神意象群等,但其中最具审美特质和精神指向的要属于他所建构的⼀系列充满荒诞⾊彩,并与⼩说⼈物之间构成⼀种互喻、互相指涉关系的动物魔幻意象群。
⼀、驴、⽜、猪、狗、猴等系列魔幻意象在长篇⼩说《⽣死疲劳》中,莫⾔以“动物的视⾓”来叙述⼟地和农民,叙述两个家族、⼏代⼈、⼀个⼩镇成为中国农村1950年⾄2000年间风云历史标本的⽑茸茸的过程,中国农民⼤爱⼤恨、⼤喜⼤悲的⽣命体验由此得到了极致化的表现。
①⼩说的主⼈公是西门屯的地主“西门闹”,在⼟改时被枪毙⽽负屈冤死,他在阴曹地府受尽了难以想象的酷刑,不断地鸣冤叫屈,随后他被赦免开始了六道轮回,异变成驴、⽜、猪、狗、猴,还有⼀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的⼤头婴⼉(蓝千岁),⼈畜合⼀,将动物拟⼈化,并赋予其普通⼈所具有的爱恨情仇,⼩说通过西门闹所变成的各种动物的内视⾓⽅式来讲述西门闹⼀家与蓝解放⼀家在乡村半个多世纪之中的⽣死疲劳与悲欢离合,⼜通过蓝解放、莫⾔的外视⾓⽅式来通观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苦难与挣扎、喧哗与狂热、成长与蜕变的激荡历史岁⽉。
浅析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摘要:莫言的小说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在作品勾勒的时代背景里成为了典型。
莫言以犀利的语言、独特的视觉角度,将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刻的描绘。
在莫言小说中不难看出莫言对追求爱情女性的赞扬,对叛逆女性的欣赏,对欲望化女性的解读,对不向苦难低头的女性的歌颂。
在对这些女性形象刻画的同时,也体现了莫言对乡土情怀深厚的感情。
关键词:莫言小说;女性形象;文化内涵作为一名男性作家,莫言从他自己的角度出发,以独特的笔触描写女性世界,刻画了许多典型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在莫言作品的时代背景里,对生活抱有理想,拥有自己的追求,虽然社会环境艰难,她们还是进行了不屈的抗争,让读者感觉特别真实,引起了女性群体的共鸣。
通过对莫言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女性形象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内涵。
一、追逐爱情的女性形象莫言作品刻画的女性主要以勇于追求爱情的女性为主,这样的女性是真挚的,也是真实的。
看似平凡的女性,却有着对爱情的无限向往,为了追求爱情奋不顾身,执着、勇敢的为爱情做出牺牲。
《春雨夜菲菲》中,春雨缠绵的夜晚,年轻美丽的女子坐在窗前,思念外出打工的丈夫,曾经幸福的往事历历在目。
丈夫驻守在边防,无法经常回家探望,妻子满腔思念,默默的守望丈夫的归来。
细腻的刻画手法将妻子殷切的盼望表达得淋漓尽致,所表现出的情感也是真挚而热烈的。
虽然在情节结构上存在不足之处,但对女性心理的刻画以及细腻的情感描写,将时代背景下的女性对爱情的憧憬彰显无疑。
《售棉大路》讲述的是售棉路上青年男女互生情感的故事。
农村姑娘杜秋妹心仪一个赶车的年轻男子,年轻男子为人热情,玉树临风,一场偶遇让两人产生了爱的火花。
两天两夜的售棉之路,曲折而又圆满,仿佛经历了一场人生的嬗变,虽然在情节结构上相对简单,但作者对人物和场景的刻画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杜秋妹这位主动争取爱情的女性也得到了作者的赞美与颂扬。
《民间音乐》里,酒店女老板花茉莉出现在读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