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微粒
- 格式:ppt
- 大小:564.50 KB
- 文档页数:18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摘要】目的:旨在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制定预防措施,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微粒污染及输液反应。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分析造成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并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总结出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如药物因素、溶媒选择、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以上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把好药物关、器具关、操作技术关和环境空气净化等各个环节,将输液微粒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236-03医院感染的控制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推行医院感染“零宽容”的理念,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
据统计,90%的住院患者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而静脉用药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静脉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肉眼只能见50um以上的,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临床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微粒有:(1)尘埃微粒: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特别是病房中人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纤维、细菌;(2)玻璃屑:切割安瓿操作方法不规范而产生;(3)橡胶微粒:穿刺胶塞或胶塞受溶液侵蚀剥脱而造成;(4)塑料微粒:一次性输液器塑料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生产过程中的切割组装等摩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5)药物结晶:某些药物放置过久,温湿度及PH变化,可发生分解或聚合而产生杂质;(6)碘化合物:各种碘剂消毒液的使用,随静脉穿刺或加药时消毒瓶塞的穿刺而进入人体;(7)棉纤维:过滤介质的自身脱落;(8)脂肪栓:脂肪乳乳化不完全。
输液微粒案例分析事例综述:203床病人甲,正在输液中,突然发现输液瓶底有一黑点,恰巧实习小王正在巡视病房,就向实习护士小王询问输液瓶内的黑点问题。
护士小王听后看了一下输液瓶,就说好像是有黑的东西。
病人听后很不满意,并扬言要投诉。
这时护士小王赶紧对病人说,我找老师问问吧?责任护士立即向病人道歉,并与其沟通,給予解释,告知黑点为何物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及后果。
最后,病人较满意未投诉。
主观问题:1、护士在配完药后及更换液体时未仔细查对液体。
2、实习护士业务知识缺乏。
3、实习护士缺乏法律意识,不懂装懂。
客观问题:1、在配药溶解过程中,加药针尖反复穿刺瓶塞,会导致塞屑微粒进入液体内。
2、加药用的针尖为16#且针尖头部为斜面状,易产生碎胶屑。
3、大输液为瓶装,封口为橡胶塞。
应对及改进措施、方案:1、改进输液加药针头,将斜面针尖更换为侧孔配药针尖,在加药注射器和输液瓶上各插入针头,防止反复插穿针头使碎胶屑进入液体。
2、护士操作时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溶解药物和抽药时,注意选择锐利不带钩的针尖,并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数和避免加药针反复多次使用。
有研究证明,用16号针头穿刺2枚次胶塞脱屑率可达42.3%,6枚次可达100%)。
3、瓶装大输液可更换为软袋大输液,因软袋大输液瓶口没有胶塞,减少胶屑的产生。
4、加强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5、实习生在实习中要主动学习,不能不懂装懂,不知道的问题不能随便回答病人的问题,及时向带教老师汇报和请教。
6、培养和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
7、加强护患沟通,及时給予道歉,向患者解释问题时,及时給予病人安慰,使他们紧张的心里状态得以放松,从而减轻心里压力。
总结:在临床静脉给药治疗中,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尤其是抗生素的广泛、大量应用,在溶解加药过程中反复穿刺瓶塞,会导致塞屑微粒进入药液。
由输液带入人体的微粒所造成的危害已众所周知。
所以,人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控制进入人体的微粒数量,特别是输液管末端的终端滤器的使用有效地阻止了进入人体的微粒数。
输液时进入人体内的微粒有可能让你输掉健康! 中国是一个输液大国。 患者到医院都希望病能快点好,要求打吊针,认为吃药效果不好、病程拖延时间长,医生劝其服药反而不高兴,这样容易误导医生不坚持用药原则。部分医生也在诱导患者,认为输液能立竿见影,并且可以减少患者的抱怨,静脉注射渐渐就成了习惯。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在许多发达国家,输液是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后方式”。然而在国内,输液室成为医院最忙碌的地方之一,大医院的输液室更是常常人满为患。 输液治疗疾病的效果如何呢?输液就一定安全吗? 很多人认为输液是安全的,其实,这种用药误解令人非常担忧。从药效发挥作用的角度而言,口服药物和输液的生物利用度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虽然输液令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起效快,但是最终效果与口服药是一样的,只不过口服药有一个吸收的过程,相对慢一些。 实上,静脉注射相对于口服和肌肉注射是最危险的破坏性治疗。打开人体静脉通道就会产生风险,可能会导致肺水肿、脉管炎等,而且还有资料显示,经常输液的人肺部容易出现结节,成为肿瘤产生的根源。因此,坚持用药原则非常重要,即使必须输液也应该尽量减少注射的次数。 现代人为了追求高效快节奏的生活,强调一步到位,生个小感冒就进行输液治疗,已经带来了许多严重的不良后果。 中国输液安全专家共识发起人、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主任赵志刚说,输入体内的液体中,都含有不溶性微粒。这种微粒进入到血液后,永远不会消失,还会随着血液走遍全身,堵塞毛细血管。 我们知道,输液是将葡萄糖或氯化钠作为溶液,并伴以适量的药物,直接通过针刺的方式输入到人体的静脉中,它没有通过胃肠道把关,是最危险的给药方式。你以为那一大瓶子液体是纯净水吗?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液体中含有大量的微粒,而这些微粒尽管在输液管端口处有一个输液过滤器,但只对15微米以上的颗粒有过滤作用,而对于<15微米的颗粒,则过滤不掉,仍有一部分颗粒过滤不掉被输入进了血管里,微粒包括: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生产和配药过程中的玻璃屑,橡胶瓶盖的橡胶微粒,输液袋、输液管中的塑料微粒,药物结晶及石棉纤维等。当这些微粒被带入肌体,进入血液循环后,易堵塞毛细血管,造成局部组织栓塞、坏死或引起肉芽肿,大家看一下下面这个3分多钟的视频就明白了。 血管里流淌的血和机体组织之间,是存在一个气血交换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毛细血管进行。但如果经常输液,毛细血管就有可能会被这些颗粒堵住,久而久之,局部发生梗阻、坏死、炎症、增生,甚至还会形成肿瘤。由于这一过程是渐进式的,所以,当你发现情况不对时,可能是若干年以后的事了,因为你无法找到证据来证明,你这个肿瘤是不是因为N年以前输液留下的后遗症。 总之,作为一名医生,想送给你的忠告就是:任何时候,你都要明白输液有可能给你带来的危害,凡是口服药物能解决的问题,你就一定要坚决拒绝静脉用药!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当做人情和面子送给别人!
静脉输液话“微粒”“微粒”是静脉注射液中难以消除的“副产品”,其危害不言而喻。
由于静脉注射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受到各种污染,在操作中带入微粒也是不可避免。
除了药物本身,穿刺橡皮塞的碎屑脱落是微粒的主要来源。
因为高压灭菌时,瓶内空气膨胀使橡胶塞表面产生裂纹,加药时反复穿刺橡胶塞导致橡胶塞撕裂产生了微粒。
除此之外,不合格的输液器具、操作人员手部卫生、药物配置场所内的空气微粒都会造成药物微粒污染。
即便是在非常洁净的超净工作台进行药物配制,由于不同药物之间配伍,PH变化等均可能形成新的微粒,而中药注射液配伍形成微粒更多。
微粒随着静脉输液被带入人体血管,绕开了人体的防御和滤过机制,又难以被免疫系统清除,造成在人体内的长期存留。
大部分微粒沉积在肺和脑,对损伤的血管内壁产生刺激,使其不光滑,引起血小板粘着,形成血栓和静脉炎。
较大的微粒堵塞细小的血管,形成“肉芽肿”,从而引起局部供血不足,严重时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此外,微粒还会作为致热原导致患者发烧。
虽然我们认识到微粒的潜在危害是多方面的,但也没有必要对输液治疗产生恐慌,以至于在该采取静脉注射的时候疑虑重重。
因为人体的毛细循环是有非常丰富的侧枝的,正常情况下,多数毛细血管处于关闭状态,只在组织需要大量氧供时大量开放。
即使一支毛细血管被小直径的微粒阻塞,由于侧枝的存在,也不致造成组织缺血缺氧。
除非是直径较大的微粒。
某些小口径的毛细血管(直径4微米左右)仅容红细胞变形后通过,小于20 微米的微粒与白细胞“体型”大致相当,除非引起严重的肉芽肿等炎症反应,否则一般不会造成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虽然微粒是静脉输液危害的罪魁祸首,但我们更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看待这些药物微粒。
一方面,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严格掌握输液治疗的适应证,能经非输液途径给药的,尽量避免采取输液。
即只要能达到治疗目的,无创伤的医疗技术是首选;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生产工艺和输液技术日益改进,药物质量的不断提升,严重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越来越低了。
输液瓶内有瓶塞微粒?3种方法解决又快又好护理人员在为输液患者配液过程中,使用的大号针头注药注射器配药,往往会出现注入输液瓶中瓶塞微粒的情况。
这种肉眼可见的瓶塞微粒,不仅医护人员会看到,就是细心的患者和家属也常常会关注到这个问题。
面对输液瓶内这种令人不快的东西,护理人员要正视这种情况的存在,妥善处理,给患者及家属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话题分享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静脉输液加药的时候,用的是一次性使用配药注射器,最常用的是 20 ml 斜面针。
这种注射器,不管护理人员多么小心,多么注意,都无法避免液体瓶上的瓶塞——卤化丁基橡胶塞颗粒嵌顿到注射器针头内。
护士再用力把抽取到药液连同瓶塞微粒一同推注入输液瓶中,这些肉眼可见的悬浮微粒,若想再抽出来还真是费时费劲。
遇到微粒应该如何应对瓶内取微粒法:用大号的注药注射器针头插进输液瓶中,将漂浮有瓶塞的输液瓶倒立过来,盯着瓶塞下落,用针头去接,然后把微粒回抽出来。
实际操作做起来并不那么轻巧。
更何况科室内上午集中加药期间,时间极其紧迫,急等着输液的患者可谓是排着队在等待输液,为了取出这个瓶塞会浪费护士的很多时间精力。
在患者催促之下,这种方法着实很费劲费神。
倒瓶法:用输液器排空一个未加药的输液瓶,将加药带入瓶塞的药液过滤到空瓶内,再去为患者输注。
换药法:如果药物价格便宜,一般价格,就直接扔掉,再重新配置一瓶。
解释法:如果遇到昂贵的药物,在加药时候护士未发现瓶塞,在患者输液过程中发现了,护士们的解释是,输液瓶瓶塞都是无菌的,加药时要用大针头大注射器,注药过程中带进去瓶塞颗粒在所难免,医院加药时都是这样。
输液器下面有滤膜过滤器,专门过滤这种微粒,瓶塞不会进入身体,也不会有不良反应,加药瓶塞也不可避免,但对身体没有危害。
一般患者和家属会接受并信任护士的话,也能配合护理人员的输液治疗。
但是就有一小部分的患者和家属,猜疑心很重,无论护士如何与之做出解释,他们也无法接受。
输液过程中双眼紧盯着这些浅灰色的皮试微粒一沉一浮,心里高度紧张,担心瓶塞进入身体,输液全程会一直盯着,就是不放心,会和护士去争执要求换掉。
控制输液微粒的有效方法输液微粒控制是妥善处理输液中的任何有害物质的关键步骤,然而,由于输液微粒的复杂性,控制输液微粒的有效方法在实践中并不总是那么容易。
输液微粒的控制包括识别、鉴定、移除和消除有害物质,通常还需要对输液进行测试和检查,以持续监督输液微粒的控制。
首先,要想有效地控制输液微粒,必须知道构成输液微粒的物质,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和消除输液中的有害成分。
为了确定输液的物质组成,首先需要进行化学测试和宏观检验,以确定输液中的有害成分及其含量。
如果发现有害物质的含量超过允许的范围,则会根据情况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
其次,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输液微粒,还需要进行有效的过滤,删除输液中的有害成分。
过滤过程一般采用颗粒物过滤器或空气过滤器,或通过沉淀法进行沉淀分离。
在沉淀分离过程中,使用离心方法将较大颗粒细胞离心出来,以有效地分离出有害成分。
再者,控制输液微粒还需要清洗设备,以确保输液中不会混入有害物质。
首先,要注意清洗内部的管道,以确保其无污染,避免输液中混入有害成分。
其次,应定期清洗和消毒设备外部,以防止因其他污染源可能产生的输液中有害物质的污染。
此外,为有效控制输液微粒,还要定期进行监测和检验,以保证输液中有害成分的含量符合规定。
监测和检验的内容包括对输液的仔细检查和定期化学分析,以此确保输液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在允许范围内,保证输液的安全性。
最后,在控制输液微粒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接受有关的培训和安全操作规范,以确保操作安全,同时还要时刻注意安全,以确保输液中没有有害物质。
总之,控制输液微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包括确定输液成分、有效过滤、清洗设备起、定期监测和检验、培训和安全操作等以确保输液的安全性。
认识输液微粒保证患者安全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它在液体中是不溶性的物质及未溶解的药物结晶,其直径一般1~15um,少数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300um[1]。
可造成血管栓塞、静脉炎、肺肉芽肿、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2]。
为了保证患者安全输液,本人阅读了有关文献资料,将输液微粒的产生及预防对策汇总如下:1 输液微粒的产生:(1)一次性注射器重复使用。
(2)输液针头反复插入胶塞致橡胶微粒增加。
(3)一次性输液器具污染。
(4)联合用药的微粒污染。
(5)粉针剂溶解不完全。
(6)药液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达不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
(7)药液与容器的接触、撞击、化学反应等可脱落大量的微粒。
(8)割锯安瓿及抽吸药液时,不溶性玻璃微粒的污染。
(9)治疗室及病房空气污染导致不溶性微粒。
(10)配好的药液放置时间过长,超过2小时。
(11)较早将输液器插入输液瓶。
(12)溶媒选择不当[3]。
2 预防输液微粒的对策:(1)对进货渠道严格把关,必须选用符合国家药典规定的优质药液、药物及一次性输液器具。
(2)操作中严格“三查七对一注意”制度,大输液应无菌、无热原,操作前要认真检查药液的澄明度,所用液体不应含有可见性微粒和异物,输液容器要无裂痕及破口,瓶盖无松动,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已经与空气接触。
(3)医生要严格控制输液内药物总数,做到合理用药。
护士要注意药物溶解度,稀释药物时应使其充分溶解,特别是溶解度小的药物,需要增加溶媒量。
护士在配制输液药物前,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熟悉药物药理作用,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
使用粉针剂药物时,必须将其完全溶解。
抗生素与中草药注射连续给药时应用生理盐水间隙冲管,从而减少不溶性微粒污染引起的输液反应[4]。
(4)护理人员发现药品的包装与储存有问题,应及时反馈给药事部门,保证药液质量。
护士资格考试考点:输液微粒污染2016护士资格考试考点:输液微粒污染下面就“输液微粒污染”这一护士资格考试的重要考点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提供给大家参考。
1.概念指在输液过程中,将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带人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这些微粒直径多在1~15斗m,少数在50~300斗m。
2.输液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1)液体中微粒过多,直接堵塞血管,造成血管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2)微粒本身作为抗原,引起发热反应、静脉炎等输液反应。
(3)微粒可因巨噬细胞增殖包围造成肉芽肿,易受微粒阻塞损害的有肺、脑、肝、肾等部位。
3.微粒污染的来源(1)药液生产的环境和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中混入异物与微粒,如不洁净的.空气、水或工艺过程中的污染。
(2)盛放药液的容器不洁净。
(3)输液器不洁净。
(4)输液前准备工作中的污染,如输液环境不洁净,切割安瓿、开启瓶塞、反复穿刺橡胶瓶塞等。
4.预防和消除微粒污染的措施(1)保持输液环境中的空气净化。
如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输液前的配液及添加药液的工作,定期对病室进行空气消毒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减少病原微生物和尘埃的数量。
(2)选用有过滤装置的输液器。
(3)对输入药液及包装进行严格查对。
(4)输入药液最好现用现配,避免污染。
(5)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在输液过程的各个环节均应严格操作规程,防止因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污染。
(6)选用工艺及技术先进厂家的制剂。
拓展阅读:2016年护士资格证考试辅导资料:标本采集的原则(一)按医嘱采集标本按医嘱采集各种标本,由医生填写检验申请单,要求目的明确、字迹清楚,并签全名。
(二)作好采集前准备1.采集标本前,应明确检验项目、检验目的,选择采集的方法,确定采集标本的量,了解注意事项。
2.根据检验目的,选择适当的标本容器,并在容器外贴上标签,标明科别、病室、床号、姓名、住院号、检验目的、送检日期等。
3.采集标本前应仔细查对医嘱,核对检验申请单,核对病人,以防发生差错。